內容簡介
小野洋子心中最真實的約翰藍儂!
他是搖滾樂史永不寂滅的風,
他是愛與和平的實踐者,
因為藍儂,我們從此有了作夢的勇氣。
一九八○年十二月八日深夜,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回到達科他大樓門前,一名瘋狂的歌迷朝這位搖滾巨星開了五槍,藍儂的生命在此終結,年僅四十。他的猝逝舉世震驚,搖滾樂壇失去一位最富傳奇色彩的巨星。
藍儂締造六○年代的搖滾神話,披頭四當時一季的唱片銷售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量的十分之四!但也許是盛名來得太快,他迷失在自己一手創建的披頭神話中。他高唱〈救命!〉,小野洋子聽見了。她是約翰的心靈伴侶,兩人創作大量音樂,並為世界和平發聲,呼籲「戰爭結束了」,用音樂與行動傳遞更深遠的影響,向那個年代的威權發出憤怒之聲。然而一聲槍響,中止了所有夢想。
藍儂過世二十五年後(原文二○○五年出版),未曾走出槍殺悲劇的洋子,選擇集結眾人的文字,包括藍儂的偶像、音樂同儕、貼身採訪過藍儂的記者、夫婦倆的密友等,以文字、照片、圖畫、詩作,甚至是解密的政府檔案,共同回憶這位巨星。書中收錄大量珍貴照片,包括德國攝影師艾斯翠克赫爾拍攝的年輕藍儂,及安妮萊柏維茲在槍響前幾小時留下的約翰與洋子相擁的珍貴鏡頭。
透過七十三位好友的真情告白,讓洋子獲得最大的安慰:「看著大家的文章,我笑啊笑的,然後哭了出來,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最後一頁怎麼這麼快就翻到了……」
藍儂短暫卻燦爛的一生,觸動許多人的心,直至今日,無數人受到感動與啟發。無論是披頭四時期風靡世界的音樂,或是單飛之後所創作的歌曲,都為西洋音樂樹立無數的典範。我們不會因為他的離去停止想像,因為藍儂,我們從此有了作夢的勇氣。
【好評推薦】
◎「我深深被這本書感動!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約翰藍儂不為人知的丰采,你就應該閱讀這本書!」~美國舊金山讀者
目錄
◎推薦序 記得藍儂 馬世芳
◎推薦序 「單聲道版」的約翰藍儂 陳維明
◎想念約翰 小野藍儂洋子
◎想像 珍亞歷山大
◎藍儂主義 塔力克阿里
◎永遠的想像 泰瑞奧潔羅
◎給洋子 瓊拜雅
◎初抵美國的披頭狂熱 哈利班森
◎因為他,我失去了自己 查克貝瑞
◎想像……如果約翰還活著 傑婁畢爾法
◎那一年的夏日時光 希拉布萊克
◎最初的愛 波諾
◎獨一無二的音樂 詹姆斯布朗
◎溫柔的心靈 彼得布朗
◎童年往事 麥克卡渥萊德
◎紅豆和包心菜都好吃 雷查爾斯
◎我的生命之光 賈姬狄萱儂
◎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愛情故事 史提夫厄爾
◎披頭四首度美國行 比爾愛普里吉
◎約翰藍儂改變了世界 約翰佛格堤
◎如何 彼得蓋布瑞爾
◎雙重影像 大衛葛芬
◎玻璃季節 茱莉葛德
◎蒼白的回憶 鮑伯戈梅
◎我鏡頭下的約翰 哈利古德溫
◎約翰藍儂在紐約的日子 鮑伯格魯恩
◎與約翰共處的時光 朗尼霍金斯
◎國家的敵人:對約翰藍儂的祕密戰爭 湯姆海登
◎藍儂傳奇 吉姆漢克
◎聆聽 丹尼斯霍伯
◎禁錮 米克傑格
◎出走的藝術家 嘉蘭德傑佛瑞
◎永誌不渝的愛 艾爾頓強
◎無私的奉獻 賴瑞凱恩
◎永存於歌曲與記憶的靈魂 艾莉西亞凱斯
◎年輕的影像 艾斯翠克赫爾
◎感謝你曾與我們同在 比利J.克拉瑪
◎想像全人類,活在和平裡 克莉斯汀拉文
◎最後的合影 安妮萊柏維茲
◎詩人約翰 唐納文列區
◎搖滾精神 傑瑞李路易斯
◎最硬的自畫像 馬克路易森
◎最真實的藍儂 麥可林賽霍格
◎夢想與靈感的音樂 奈爾斯洛夫格林
◎心靈的天才 諾曼梅勒
◎快報!披頭四在美國 亞伯特梅索
◎永恆的經典 艾略特明茲
◎讀者投書 來自約翰與洋子的情書
◎六○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人 戴斯蒙莫里斯
◎約翰藍儂的魅力 「表哥」布魯斯摩洛
◎戰爭結束了 鮑比穆勒
◎雙重影像的回憶 安迪紐馬克
◎吶喊 菲利浦諾曼
◎達科他回憶 辛西亞歐尼爾
◎難以言喻的愛 維琪彼得森
◎永遠的英雄 凱特皮爾森
◎信步香港街頭 伊吉帕普
◎致敬 比利普瑞斯登
◎年度藍儂禮讚 喬瑞歐拉
◎他讓我魂牽夢縈 邦妮瑞特
◎沒有藍儂,仍要大步往前邁進 保羅萊瑟
◎愛與夢想的世界 卡洛斯山塔那
◎文學藍儂 詹姆士曼佐索希達
◎永遠的歌迷 佛瑞德史耐德
◎神奇的預知能力 卡莉賽門
◎#51 約翰辛克萊
◎我最愛的詩人 菲比絲諾
◎美國永久居留權 湯姆史奈德
◎白色的想像 彼特湯森
◎美好的時光 克勞斯維爾曼
◎不要是約翰 勞頓韋恩萊特三世
◎藍儂回憶 楊韋納
◎藍儂聯邦調查局檔案 榮維耶納
◎與披頭四的初次見面 瑪莉威爾森
◎來自倫敦的電話 芭芭拉沃頓
◎給和平一個機會 瑞奇約克
◎紙杯 小野藍儂洋子
◎很久以前 約翰小野藍儂
◎關於編者
◎圖片與摘錄內容來源
◎中英對照表
◎推薦序 「單聲道版」的約翰藍儂 陳維明
◎想念約翰 小野藍儂洋子
◎想像 珍亞歷山大
◎藍儂主義 塔力克阿里
◎永遠的想像 泰瑞奧潔羅
◎給洋子 瓊拜雅
◎初抵美國的披頭狂熱 哈利班森
◎因為他,我失去了自己 查克貝瑞
◎想像……如果約翰還活著 傑婁畢爾法
◎那一年的夏日時光 希拉布萊克
◎最初的愛 波諾
◎獨一無二的音樂 詹姆斯布朗
◎溫柔的心靈 彼得布朗
◎童年往事 麥克卡渥萊德
◎紅豆和包心菜都好吃 雷查爾斯
◎我的生命之光 賈姬狄萱儂
◎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愛情故事 史提夫厄爾
◎披頭四首度美國行 比爾愛普里吉
◎約翰藍儂改變了世界 約翰佛格堤
◎如何 彼得蓋布瑞爾
◎雙重影像 大衛葛芬
◎玻璃季節 茱莉葛德
◎蒼白的回憶 鮑伯戈梅
◎我鏡頭下的約翰 哈利古德溫
◎約翰藍儂在紐約的日子 鮑伯格魯恩
◎與約翰共處的時光 朗尼霍金斯
◎國家的敵人:對約翰藍儂的祕密戰爭 湯姆海登
◎藍儂傳奇 吉姆漢克
◎聆聽 丹尼斯霍伯
◎禁錮 米克傑格
◎出走的藝術家 嘉蘭德傑佛瑞
◎永誌不渝的愛 艾爾頓強
◎無私的奉獻 賴瑞凱恩
◎永存於歌曲與記憶的靈魂 艾莉西亞凱斯
◎年輕的影像 艾斯翠克赫爾
◎感謝你曾與我們同在 比利J.克拉瑪
◎想像全人類,活在和平裡 克莉斯汀拉文
◎最後的合影 安妮萊柏維茲
◎詩人約翰 唐納文列區
◎搖滾精神 傑瑞李路易斯
◎最硬的自畫像 馬克路易森
◎最真實的藍儂 麥可林賽霍格
◎夢想與靈感的音樂 奈爾斯洛夫格林
◎心靈的天才 諾曼梅勒
◎快報!披頭四在美國 亞伯特梅索
◎永恆的經典 艾略特明茲
◎讀者投書 來自約翰與洋子的情書
◎六○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人 戴斯蒙莫里斯
◎約翰藍儂的魅力 「表哥」布魯斯摩洛
◎戰爭結束了 鮑比穆勒
◎雙重影像的回憶 安迪紐馬克
◎吶喊 菲利浦諾曼
◎達科他回憶 辛西亞歐尼爾
◎難以言喻的愛 維琪彼得森
◎永遠的英雄 凱特皮爾森
◎信步香港街頭 伊吉帕普
◎致敬 比利普瑞斯登
◎年度藍儂禮讚 喬瑞歐拉
◎他讓我魂牽夢縈 邦妮瑞特
◎沒有藍儂,仍要大步往前邁進 保羅萊瑟
◎愛與夢想的世界 卡洛斯山塔那
◎文學藍儂 詹姆士曼佐索希達
◎永遠的歌迷 佛瑞德史耐德
◎神奇的預知能力 卡莉賽門
◎#51 約翰辛克萊
◎我最愛的詩人 菲比絲諾
◎美國永久居留權 湯姆史奈德
◎白色的想像 彼特湯森
◎美好的時光 克勞斯維爾曼
◎不要是約翰 勞頓韋恩萊特三世
◎藍儂回憶 楊韋納
◎藍儂聯邦調查局檔案 榮維耶納
◎與披頭四的初次見面 瑪莉威爾森
◎來自倫敦的電話 芭芭拉沃頓
◎給和平一個機會 瑞奇約克
◎紙杯 小野藍儂洋子
◎很久以前 約翰小野藍儂
◎關於編者
◎圖片與摘錄內容來源
◎中英對照表
序跋
想念約翰
那天晚上,約翰突然撒手人寰,我覺得自己也隨他去了大半。我全身發抖,膝蓋抖得尤其厲害,我得抓著一旁的友人,才能步出醫院。春天來了又走,夏天緊接著來,我很驚訝,縱使約翰已不在人世,陽光之下的綠葉依然燦亮,所有事物依然充滿活力,簡直是罪惡。美麗的秋天過去,冬季降臨,我才發現這季節對我來說,將會是多麼的殘酷。
二十五年過去了,當我和大家相處,和兒女在一起時,我很好。我會微笑,會開懷大笑,會抬頭看著天空,讓心飛揚。我擁抱孩子(正確說來是他們擁抱我,孩子都長得比我高大了),但當我獨自一人、當向晚的光線將天空染成粉紅色,在漆黑的深夜以及清晨時分,我的心依舊顫抖得難以停歇。
大家一直問我,什麼時候才要寫出我和約翰的生活,我總是說自己還沒準備好。我有可能準備好嗎?不太可能。當心還在顫抖,我不可能敞開那部分的心房。
這本書讓我覺得幸福。每篇短文我都很珍惜,大家真的很愛約翰,字裡行間機智幽默又充滿才氣,我獲得莫大的寬慰!我不敢相信我和約翰的朋友中,有這麼多人文筆都這麼好,我心裡不斷對他們喊話:「繼續寫,大家都是作家的料,現在開始還不晚喔。」他們讓我捧腹大笑,從伍迪艾倫最近一部片以來,我就沒這樣笑過了,想想還真的滿久了......我笑啊笑的,然後哭了出來,眼淚簌簌流下,一發不可收拾,看到最後一頁還在落淚,而且最後一頁怎麼這麼快就翻到了......
這本書是很棒的企畫,希望你們和我一樣喜歡。就像我們以前推出成功作品時(我們是這樣覺得啦),約翰會說,我們很快會再「生出續集」。我的朋友,感謝你們,願意與大眾、特別是我,分享這麼多深埋在心底的回憶。我真的很幸運。
小野藍儂洋子
二○○五年春
內文試閱
雙重影像/大衛葛芬
時至今日,即使那件事過了四十年,我只要聽到披頭四歌曲的幾小節,仍馬上受到披頭音樂永恆的悸動,想起他們所創造的傳奇。一九六三年第一次聽到披頭四的歌曲,帶給我前所未有的感受,從此一路聽了下去。我感覺到他們不只是樂團,而是真正的藝術家,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用每一張專輯帶領我們這群深深受到感動的歌迷踏上新的旅途。
我投身音樂界之後,擔任很多歌手、詞曲創作者的經紀人,他們都大方承認熱愛約翰與保羅共同創作的歌曲,多數也認為自己永遠達不到披頭四的水準。一旦位居該文化的翹楚,你的影響力自然無法抹滅;披頭四的唱片雖然錄製於六○年代,其藝術性卻不因年代漸增而有所減損。
我第一次見到約翰藍儂是在一九七四年,他和菲爾史培克特正在A & M唱片錄製專輯。當時的他並不順遂,和妻子洋子正值分居狀態,無論是私人生活還是事業都一團糟。六年後,洋子再次介紹我們倆認識,與先前的他判若兩人。他變得沉靜,最重要的是,他和洋子升格為父母,孩子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對於自己的名氣,他從沒習慣、但也不會否認,根本是完全不理會;後來,家庭更成為當上父母的約翰與洋子生活的重心。
一九八○年,約翰和我都處於事業的再出發。我剛創立葛芬唱片,約翰則進錄音室,和洋子一起錄兩人的專輯《雙重影像》。我知道如果能簽下他們,一切就沒問題了,但我不覺得有機會。我寫信給洋子,因為她才是做決定的人,約翰對她有絕對信心,在事業上完全信任她。約翰錄製《雙重影像》的動機很浪漫,他想讓世人知道洋子的天分,讓她得到應得的認可。他希望光芒照耀在洋子身上。「我們要照顧洋子。」他會這麼對我說。「這是這張專輯的目的。」
不過,洋子卻是個實際派,她會跟約翰說,大眾想聽的是他的音樂,不是自己的。不過約翰不管。他是洋子的頭號歌迷。他們倆有著全面性的合作關係,互信互重成為兩人婚姻關係的基礎。我這輩子都和明星為伍,但從沒見過像他們這樣合而為一的伴侶。
最後我們合作了這張專輯。約翰與洋子對於專輯的成功大感興奮,很開心大家能接受他們的作品。然後,幾分鐘之後,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道上,有個人從他們、從我們身上,奪走一切......
我不願回想或談論約翰被殺的那個夜晚。電話通知我到醫院去找洋子,因為約翰遭到射殺,我一度以為是惡作劇電話。會意到這個慘痛的事實後,我趕到醫院陪伴洋子。醫生要我告訴她約翰已經斷氣,但我說不出口,求醫生自己告訴她。
那晚,我們回到達科他大樓時,他們門口釘著一張雜誌上撕下來的告示牌百大排行榜,他們的專輯拿下第九名,約翰用筆圈了起來,還加上箭頭,指向第一名。當然,專輯在隔周就登上排行榜第一名。
經歷了那個可怕的夜晚,至今我仍是洋子的朋友和仰慕者。約翰的離去,讓我們都失去了一些東西。即使到現在,我仍想念他的音樂、他的精神,與他希望安身立命於和平世界中的強烈信念。約翰與他的兒子會是洋子永遠的最愛。我能夠確認的事,無論是他在披頭四時期的歌曲,或是詩一樣的〈想像〉(我的最愛),約翰的作品將永世流傳。
(大衛葛芬:創立了「避難所唱片」與「葛芬唱片」兩大品牌,之後轉到電影製作,和夢工廠合作。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的《雙重影像》是葛芬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二張專輯,於一九八○年十一月發行。)
藍儂回憶/楊韋納
(此文為訪談整理)
約翰是個暴烈的天才。他強烈的個性裡富含了力量、憤怒、激情、熱血等元素,想分析他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次把他排上雜誌封面完全是個巧合。當時截稿日期迫在眉睫,亟需派得上用場的照片,我們手上正好有些理查賴斯特的電影「我如何贏得戰爭」,其中有張由約翰藍儂飾演的二兵葛維的劇照,看起來很酷,當期的封面就這麼決定了。有道是需求是發明之母,這件事完全不在計畫內,那只是我們手上最好、也最有意思的照片,原因就這麼單純,但事情就是這麼巧!他媽的可真巧!
我們的關係始於《童男處女》那張專輯,當年我才二十一歲,這張專輯當年是禁片。雷夫葛利森對我說:「嘿,有沒有辦法弄到那張照片?」我認識德瑞克泰勒,他和約翰的關係很好,都是有才氣又聰明的人。我寫信給德瑞克:「我們可以這樣做嗎?」當然,他們答應了,寄來《童男處女》的封面,正反兩面的。我們照原樣刊出,那是我們一周年的特刊,總期數第二十二號,上市後旋即售罄再加印。
「滾石」那時還是小雜誌社,這期成為創刊以來銷售量最高的一期,我們首度嘗到名氣的滋味。我記得很清楚,「舊金山紀事報」下了「裸體披頭危害舊金山」的標題,我心想,天啊,高明、高明、高明。在下一期的編輯室報告裡,我算是給讀者寫了封信:「這次讓我們學到教訓,刊出有名的包皮,全世界就會對你大加撻伐。」
約翰、洋子的裸體照登上雜誌封面引發軒然大波,是因為當時沒人敢那樣做,現在早已司空見慣。這個行動很了不起,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第一,正面全裸在當時前所未見;第二,他們是以明星的身分來做這件事,而且還是最有名的明星;第三,裸露的身體不是光滑無瑕的那種,他們昭告世人要有勇氣做你自己,心胸要開闊,要對自己誠實,你的模樣不管是如何都很酷,毋須是花花公子雜誌的兔女郎或是古銅色膚色的萬寶路牛仔;做自己就是酷的,他們要大家知道這一點。
從那時候起,我們就開始報導有關約翰與洋子的活動。當時披頭四還沒正式解散,但他們已各作各的,而約翰有點煩躁不安地急欲掙脫束縛。他一直說:「有一天我會告訴你我的故事,有一天我會說自己的故事。」
他們持續推動和平運動,一九六九年在直布羅陀成婚,去了阿姆斯特丹與蒙特婁舉行「床上和平運動」,同時,我們也報導洋子的前衛作品。我有個大學時代的好友住在倫敦,名叫強納森卡特,他十分了解這些東西,了解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古典樂與當代音樂,常常供稿給我們。他跟洋子相熟,透過洋子也認識了約翰,所以我們開始報導洋子的活動,還有約翰的近況。
我們決定支持和平運動後,有關約翰和洋子的報導更多了,我們戲稱這是「多倫多截稿日」,派出記者或自由撰稿者撰寫他們的行動。約翰、洋子會主動打電話給我們,我也會給他們撥電話,電話訪問一結束,旋即刊出第一手、最新的消息。當地的媒體或地下報紙偶爾會發一點消息,我們仍是他們與讀者聯繫的最大出路,彼此有點結盟的味道。
我人在舊金山,他們夫婦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倫敦。刊物的辦公室就設在印刷廠裡,辦公室有台電傳打字機,那是國際通用的私人電傳打字機,現在都丟到垃圾堆裡了。他們在亞斯各有一台,我以此和他們的助理連線、互傳訊息,有個資料夾就專門在收集這些,像是和雜誌有關的、他們對外的聲明等等。我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們把消息放給我們,提高了合法性,也有助於當時正崛起的「滾石」雜誌的知名度。經過一番來回,我們終於促成了那個有名的專訪,專訪內容在一九七一年由「滾石」雜誌出版成《藍儂回憶》一書。
我和約翰共度過最有趣的時光,是一九七○年春天他來舊金山的時候,他和洋子突然來電,說他們人正在舊金山,想來「滾石」雜誌辦公室走走。我帶他們參觀雜誌社,引起一陣騷動。他們下榻市中心的希爾頓飯店,我放下手頭所有工作和他們共度周末,幫他們找了更棒、更安靜、更隱密的旅館,用一個周末的時間陪他們看電影、逛舊金山市區還有一道用餐。親眼見到約翰的經驗非常有意思,近距離看著他的一舉一動,當時他才剛進行「原生吶喊」治療療程,情緒不太穩定,好的壞的一下子全都浮上檯面,但他選擇面對,不想繼續隱藏自己的情緒。如果有人靠近請他簽名,他會覺得被騷擾,馬上就變臉,他不再以禮貌的一面示人。我滿驚訝他對那些索取簽名的人口氣很差,直接簽個名不是比較簡單嗎?但他會說:「你沒看到我在吃飯!」或「沒錯,妳打擾到我了!」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當時他才二十九歲,還非常年輕,比較接近青少年期,而非成人階段。
所以舊金山之旅相當愉快,洋子有一小段童年時光是在舊金山度過的,我們兩對夫婦在城市裡觀光玩樂。他們從沒看過《讓它去》,電影在舊金山上映已長達三個月了。我們挑上班日的下午時段去看,一般人不會在此時進戲院的,裡頭空蕩蕩的,只有我們四個。看著一部描寫披頭四解散的電影感覺十分痛苦,他們在電影裡關係惡化,一直到影片結束都沒好轉。和披頭四的團長一起看這部電影感受格外深刻,我們四個人一走出電影院不由自主的相擁而泣。 我們正式進行專訪的時候,不是輕鬆地在家進行的,而是在艾倫克萊恩紐約辦公室的會議室裡進行,克萊恩準備了一台錄音機,我也拎了一台,洋子也在場。
在每個人心中,這都是件大事,因為約翰不曾接受這樣的訪問,從來沒有。他接受過零星的訪問,這裡一點、那裡一點,但他才剛脫離符合大眾期望的披頭四時期,十分期盼能一吐為快,好不容易有了機會能好好談談自己以及這一路走來的感想,這些在以前都是要被掩蓋或是淨化處理的,想都不要想。
幾年來,你注意到他的幾件新聞,他發表披頭四比耶穌還紅的言論,或者是和英國女皇有關的一些爭議,或是他的機智,但是他苦澀、嚴肅的一面卻沉寂多時,更不用說他對仍被視為披頭四的一員而深感不悅。瞧大家怎麼喊他的?聰明的披頭?其實回看披頭四一路走來的軌跡大概就能理解約翰的所思所想,這些從他在學時的成績單就能嗅出端倪。這次專訪前所未有,所以要問他的事情有一籮筐,像是:身為披頭四的一員是什麼感覺?那些歌是誰寫的?歌曲想傳達什麼信息?
當時我們都很年輕,我二十四歲、約翰三十歲,都是個性有稜有角、天真又自我的年紀。回想起來,當時的我訪問技巧仍待琢磨,策略也嫌生澀,我們的對話卻熱力四射,時而劍拔弩張但也相當誠實。這就是他的風格,首次以赤裸裸、未加修飾、誠懇的樣子暴露在大家面前,嘗試跟世人對話。
他和媒體的關係其實非常好,他與人為善,喜歡眾人的注意,不介意曝光,而且很想傳達某些事:和平運動。他愛談論,他的訪問出色且能侃侃而談。他喜歡唱片賣座,登上排行榜,這點他很誠實。他喜歡接受訪問,喜歡記者;他一點都不能忍受笨蛋,遺憾的是很多記者都是笨蛋,但他卻能迷住記者,當然,披頭四仍然是個浪漫、裹著糖衣的神話。「滾石」刊出的專訪,是第一次有披頭團員(更不用說是他們的創團元老與團長)走出被保護的世界,將所有的一切全攤在陽光下。我個人和「滾石」雜誌這份刊物清楚約翰的為人,他大可放心通盤說出他想說的。他說話很急卻非常自然,卸下心防滔滔不絕談論著從沒講過的重要的話題,充滿他處事一貫的熱情與智慧,少有藝術家的自我描述是這樣的,我從來沒有看過。
每個人都崇拜約翰,因而引來尼克森政府的騷擾,先前還有宗教狂熱份子的撻伐,大家自然會同情約翰,公眾曖昧的態度也讓約翰得到了好處。很多媒體認為「袋子運動」與「床上和平運動」愚蠢到極點,很多人心裡大概想著:「你知道嘛!約翰就是怪,反正也不會傷害到誰。」然而他們喜歡他。他不像別人會去爭,還假裝不想上報或不需要作公關,這類狗屁倒灶的事現在還是一大堆咧。
我確定他確實有些祕密,但他已經相當開誠布公了。他應該是覺得「有必要撒謊嗎?」他誠實、不隱瞞,不管會有多痛苦。他很情緒化、容易失控,對某些事情也會義憤填膺,痛恨偽善,要是讓他察覺絕對是一針見血加以戳破。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過程中他所忍受的痛苦有多巨大,他的感受力向來深刻,和平與愛對他而言非常重要。在披頭四時期,或是後來名氣更盛的時候,他的〈只要有愛〉道盡了「愛」這個經常被忽略的人生課題。他跟哲學家羅素、科學家愛因斯坦是同等級的天才,為了推廣和平與四海皆兄弟的信念到處奔走。
他走得太早,來不及看到他的信念發光發熱,但卻也為吉爾道夫與波諾等人架好了舞台。
他照顧西恩的那段時間,我們並沒有聯絡,但我可以想見這個世界懷念他,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全心全意的父親。如今,父親積極參與育兒工作反倒流行起來,不管是不是單親爸爸。傳統的父親形象已有改變,現在的父親必須要肩負育兒使命,過去才不是如此,至少不像當時約翰那麼熱中。
他自痛苦中激發出更強烈的東西,反過來解決痛苦的根源。這顯然與他的童年有關,在利物浦長大的約翰,戰爭的陰影仍未退去還被父母遺棄。二次大戰後的利物浦十分封閉,注定不平凡的他受困其中,急欲掙脫。利物浦不是機會之地,對於從小就才氣逼人的天才如約翰,此處並非他的棲身之處。他這一生深受回憶所苦,與當權者的抗爭永不休止,他與打壓他的保守派人士搏鬥,那些吝於去愛、會說「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的大人們,他是典型的反對派份子。
約翰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流行音樂創作人,同時也是歌手與社會評論家。披頭四在現代傳播崛起的時代裡,在歌唱、曲風與詞曲創作這方面稱得上是絕對的天才,他們一向走在前端,也是第一個席捲全球的樂團。你可以說之前絕對出現過天才型的音樂人,像是吉爾伯特與蘇利文、羅傑斯與漢默斯坦、柯爾波特等等,但披頭四現象是前所未見,他們在特殊的年代崛起,以世界史的觀念來看就是戰後嬰兒潮。西方社會與受西方影響的社會,在二次大戰後人口暴增,披頭四道出了這群人的渴望,成為他們的代言人。他們代表了年輕人的文化,而這群人如今已成為主導世界的中堅份子。披頭四影響他們,為青年發聲,將那些價值觀付諸實踐,披頭四對世界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這些了不起的成就源自約翰的社會良心,是多年來在他的創作中不斷追求的,不管在錄音室裡,或延伸到錄音室外。
大眾記得的約翰是個愛好和平的殉道英雄,也是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手之一。約翰是聽貓王長大的,貓王是他的偶像,如果說有誰能超越這位身穿黑色皮夾克的搖滾大老,這個人非約翰莫屬。這樣的傳奇對約翰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楊韋納:「滾石」雜誌創刊時的總編輯兼發行人,他也是韋納媒體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發行「US」與「男性時尚雜誌」,之後成立韋納出版公司。一九七○年曾與約翰藍儂進行長時間的訪談,內容刊登於「滾石」雜誌上。 )
延伸內容
記得藍儂
◎文/馬世芳
藍儂遇刺身亡那年,我十歲。電視螢幕播出達科他華廈門前群聚哀悼的樂迷,鏡頭晃過去,燭光搖曳,映出一張張糢糊的臉孔,有人哭泣,有人歌唱。我並不知道那個在自家門前被槍殺的明星是誰,也不知道我的長輩們有多少人為此傷心落淚。當然,我也不可能知道那位歌手,在他橫死前幾天,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我對自己的任何一段過去,都沒有任何浪漫情結……我不相信昨天。」
六年後,我已是中學生,無意間在母親的抽屜找到一捲披頭四精選輯卡帶,它改變了我的生命:我開始蒐集每一張披頭四和團員個人的專輯,到處查索相關論述,逐句研究歌詞,繼而對那個我未及親歷的時代愈來愈好奇,終於一頭栽進父母輩的老搖滾世界。須知那還是八○年代中期,市面上找不到太多披頭四的蹤影,身邊的同齡孩子完全沒有同好,我只能認真抓緊每一條線索,試著在茫茫大海打撈珍寶:西門町中華商場的唱片行偶爾會有進口版黑膠,但數量稀少,而且很貴。翻版唱片儘管便宜,品類卻也不多。一九八七年,披頭四全部作品首度發行CD,台灣代理商同步出版卡帶,內附歌詞與背景說明,是披頭四作品首度完整引進正版。全套十五種專輯,大約花了一年纔出齊。那疊卡帶,便是整個青春期記憶中最最響亮的背景音樂。
我搭公車到中山北路賣進口書的「敦煌書店」,把披頭四團員的名字抄在紙上,請店員姊姊替我找出每一本標題包含這些名字的書。她竟不辱使命,真找到了好幾本Miles編纂的訪談嘉言錄,讓我翻著字典狠狠啃讀了一兩個月。那幾年,有的同學會在公車月票的票夾背面放一幀藥師丸博子、中森明菜,或麥可喬丹飛身灌籃的照片。我也有樣學樣,用鋼筆描下披頭四和藍儂的肖像,驕傲地擺進自己的月票夾。我能背誦披頭四每張單曲的發行年月、每張專輯的排行榜冠軍周數與銷售數字,甚至維妙維肖模仿他們的簽名。中午吃便當的時候,我搬出老師上課的錄音機擺在教室前,放他們的歌給大家聽。我用《胡椒軍曹》的圖樣裝飾教室的布告欄,還在校刊寫了兩篇自以為嘔心瀝血的披頭四賞析長文,如今想來,實在不免臉紅。
下課鐘一響,我總是迫不及待抓出隨身聽戴上耳機。一天聽著藍儂精選輯,放到那首〈聖誕快樂(戰爭結束了)〉,藍儂、洋子和兒童唱詩班伴著菲爾史培克特壯盛的弦樂,歡快地唱道:
如今聖誕又來到/遍臨弱者和強者/遍臨富人和窮人/儘管世局如此錯亂
讓我們說聲聖誕快樂/為了黑人和白人/為了黃人和紅人/願我們不再爭戰
願我們有個快樂聖誕/有個快樂新年/願來年是好年/不再恐懼害怕……
世界如此巨大,歷史如此沉重,這首簡單的歌竟穿越了一切,直直揪住我猶然稚嫩的十六歲的心臟。我忍不住伏案痛哭,眼淚嘩嘩淌在桌上。幸虧教室很吵,同學們各自談笑打鬧,沒人注意我的失態。唉,都是藍儂害的。
一九八九年夏我考上大學。百無聊賴的暑假,上成功嶺受訓之前,中廣「青春網」主持人藍傑聽說有這麼個迷戀老搖滾的小夥子,便大膽邀我在他的節目開個單元介紹披頭四。我如臨大敵,小抄密密麻麻寫滿一本筆記簿。第一次錄音,「ONAIR」燈亮,許是太緊張,我竟滔滔不絕講了十幾分鐘的開場白,纔讓主持人有機會插嘴播歌。當年的聽眾竟然也頗有一些人沒轉台,還來信好言鼓勵這個毛躁的孩子。算起來,那個暑假便是我音樂DJ生涯之始。藍傑阿姨和披頭四,都是帶我入廣播這一行的恩人。
和我的長輩們不同,我注定是個「遲到」的樂迷,永遠不可能親身體驗和披頭四一起成長的滋味。一九七○年四月,當外電越洋傳來披頭四正式解散的消息,我的長輩們可曾感受到巨大的幻滅,被迫擲入「大人世界」的不甘?十年後藍儂猝死那天,那少數真正懂得搖滾的我的長輩們,又曾如何回望那些曾經理直氣壯的狂野夢想?
一九九九年夏,我終於來到紐約中央公園西側,站在當年擠滿上萬哀悼樂迷的人行道,望了望藍儂曾經躺下的地方。不苟言笑的門房守著那幢豪宅,他早就習慣來此探頭探腦的各國觀光客,眼皮都沒抬一下。我踱到對面,沿著小徑找到中央公園側邊那片綠樹掩映的小小廣場,馬賽克鑲成的環形圖樣,中央拼著「IMAGINE」,那是藍儂的名曲。藍儂和洋子當年常在那條小徑散步,藍儂死後,紐約市為紀念這位來自利物浦的移民,遂以披頭四的歌為這小廣場命名為Strawberry Fields,「草莓園」。
那天,「IMAGINE」旁邊擺著兩莖歌迷獻上的鮮花。遠眺對街的達科他華廈,分辨不出藍儂故宅是哪一扇窗戶。但我知道他的白色鋼琴還在那幢樓裡,小野洋子也仍住在那兒。據說,每年忌日,她會在窗台擺一支白燭,陪樓下聚集的樂迷守夜。對街的「草莓園」總有成群樂迷,在十二月的寒風中彈琴、唱歌,直到深夜。
年輕時,也曾想在藍儂忌日點一支白燭,但又不免覺得矯情。然而若有空,還是會放一張他的唱片,彷彿得對自己的青春有個交代。
如今自己也是中年人了,眼看就要活過藍儂在世的年紀。回頭再聽他的歌,也漸漸脫離仰望崇敬的心情,見山是山,反而更知道感激。藍儂畢生都對娛樂圈的造神風氣深惡痛絕,從來都懶得製造完美的公關形象。正相反──他從不迴避生命中的陰暗與不堪,風雨陰晴,都是生活。他自己的歌,往往比任何八卦報導都更生動地呈現了這個男人的模樣。或許正因如此,每個熟聽藍儂的歌迷,都會依稀覺得自己是他的老友,懂得他的一切強悍與脆弱。這麼多年了,按下PLAY,他的歌,仍能穿越重重疊疊的論述包裝、傳奇光環、八卦爭議,直接揪住你我偶爾脆弱的心臟。
不記得有多久不曾好好哭一場。或許,該是拿出他的老唱片,認認真真從頭溫習一遍的時候了。
(馬世芳:廣播人、文字工作者,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曾與陳維明合譯《藍儂回憶:一九七○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錄》。)
「立體聲版」的約翰藍儂
◎文/陳維明
六年前,在馬世芳先生的引薦下,我有幸能以一介普通樂迷的身分,翻譯一九七○年約翰藍儂接受滾石雜誌專訪後所留下的訪談錄《藍儂回憶》。藍儂在書中的坦率真誠,恍若一記毫不留情的當頭棒喝,也是一篇殘酷又令人不忍的告解。當時正值披頭四解散後、藍儂推出第一張個人錄音室專輯《塑膠小野樂團》,當時陪在他身邊接受採訪的不是別人,正是藍儂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小野洋子。
即使事隔多年,小野的歷史地位似乎尚未完全得到平反:在一些不願諒解的披頭迷眼中,她是導致披頭四解散、怪裡怪氣的邪惡女巫;但如果單獨從藍儂做為一位音樂人(甚至是藝術家、行動者)的角度觀之,她又是最能夠激發藍儂靈感、堅定他信念的繆思女神。
藍儂與小野的結合,從不被祝福的相知相戀、話題十足的公眾行動,至回歸平淡的家庭生活,到戛然而止的槍殺悲劇,此一驚濤駭浪的過程,即使只是想像,就已夠令人昏眩,若設身處地站在小野洋子的立場,也不難體會她始終未曾親自動筆完整寫下她個人心中的藍儂,而改採集結眾人的方式──藍儂年少時的偶像、同時代的音樂圈好友、曾經採訪藍儂的記者、藍儂小野夫婦生活中的密友,甚至是解密的政府檔案等,刻畫出「公領域」的藍儂。雖然小野真正提筆記載的部分不多,卻仍無損於本書的參考價值。畢竟,透過她廣邀這些曾與藍儂生命交錯的人物,由他們口中說出的藍儂,為我們提供了在歷史新聞報導之外,一種難得的「中距離」觀察角度。既是公開發表,溢美之辭難免,但他們眼中的藍儂,無處不透露著曖曖內含的人性光輝、穿透虛妄的清明眼界、誠摯無偽的博愛精神,這是任何選擇信仰「藍儂理念」的樂迷,在他才情迸發的耀眼光芒背後,所不可不明辨之處。
今日距離藍儂辭世,已近三十年,即便他已被提升至「搖滾聖徒」的地位,與切格瓦拉等供奉於革命英雄的殿堂,但在喊得震天價響的口號與一件件頭像T恤之外,或許我們更應該反思,在這個夢想匱乏的時代,如何在生活裡實踐他遺留下的精神資產。閱讀他、理解他,然後便能真正開始「想像(IMAGINE)」。
(陳維明,一九七七年生,目前任職於廣告公司,對老搖滾樂情有獨鍾,與馬世芳合譯有《藍儂回憶》一書。)
作者資料
小野洋子(Yoko Ono)
小野洋子與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日本移民到美國,定居紐約。洋子在此求學,專攻哲學與音樂,一九六○年代初成為行為藝術家。一九六五年在卡內基音樂廳表演了她最著名的行為藝術「切片」,由觀眾用剪刀將她的衣服裁成碎片,直至赤裸。 一九六六年,她認識約翰藍儂,一九六九年成為夫妻,直到一九八○年約翰過世。他們合作耕耘革命性的藝術、電影與音樂企畫,並致力於和平與人道主義活動。約翰死後,洋子曾發行自己的唱片,音樂類別屬於實驗曲風與前衛搖滾,並持續推動所有藍儂的音樂發行及各式各樣的音樂活動。 二○○九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獲頒最高榮譽的「終身成就金獅獎」。如今她已七十六歲,仍持續在世界各地發表屬於自己的展覽與創作,目前定居紐約市。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