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健康 > 健康醫學
走進躁鬱世界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躁鬱症病人及家屬最重要的一本書! 俗稱「躁鬱症」的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病人情緒總是不受控制地在「躁」與「鬱」之間轉換、擺盪,像搭乘雲霄飛車般忽高忽低,又像坐在翹翹板忽上忽下……然而其內心強烈且真實的痛苦,卻常被親友忽略。 本書帶您一起進入躁鬱世界,了解疾病本身、了解病人的苦,共同走出躁鬱,迎向平衡、健康的人生。 【本書特色】 ◎最新:介紹躁鬱症的相關知識、發展及治療方法。 ◎最權威:集結台灣26位精神科精英醫師之專業。

目錄

◎ Part 1 認識躁鬱症
1. 躁鬱症的定義、病徵及臨床病程
2. 躁鬱症的歷史演變
3. 躁鬱症的型態及其流行病學
4. 躁鬱症的篩選及診斷

◎ Part 2 躁鬱症的鑑別診斷
1. 躁鬱症的鑑別診斷
2. 兒童與青少年的躁鬱症
3. 老年人的躁鬱症
4. 邊緣性人格障礙與躁鬱症的關係
5. 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的區別

◎ Part 3 躁鬱症的成因
1. 躁鬱症與遺傳
2. 躁鬱症與體質/環境的影響
3. 躁鬱症與早期兒童心理創傷

◎ Part 4 躁鬱症的共病症
1. 躁鬱症的共病症
2. 躁鬱症與睡眠
3. 躁鬱症與成癮性
4. 躁鬱症與自殺
5. 躁鬱症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Part 5 躁鬱症的治療
1. 躁鬱症的治療
2. 躁鬱症的藥物治療
3. 躁鬱症的心理治療
4. 病人對服藥的合作度

◎ Part 6 躁鬱症的生活與照護
1. 躁鬱症病人的病識感
2. 病人的工作與生活
3. 家人及親友與躁鬱症病患的相處

內文試閱

他有躁鬱症嗎?-躁鬱症的定義、病癥表現及臨床病程


◎文/蘇東平(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部主任)

  君如現年四十二歲,女性、單身,在她二十二歲那年,突然覺得自己變聰明了、凡事一點就通,做事也非常勤快,思考快速、話說個不停,整天心情愉快,對任何事都感到興奮異常。此外,她覺得自己非常重要且偉大,形容自己的穿著打扮很「犀利」,也總是濃妝豔抹。在那段期間,她常刷卡購物,一刷就是數十萬,刷爆了好幾張卡。晚上只須兩、三個小時的睡眠,白天卻仍然精力旺盛。

  這種亢奮的狀態持續了三、四個月,但有一天,君如突然覺得腦子一片空白,思考緩慢,身心疲倦,一點做事的動機都沒有。她開始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想要了斷自己……。兩、三個月之後,情緒低落的狀況消失了,她又回復正常。

  這種循環性現象,每年總在秋季轉成冬季或春季轉成夏季的時候發生。由於君如從事美髮工作,當處在興奮期時,工作效率高、產能佳,所以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而當低潮期到來,她會躲起來,睡眠時間變得很長,但她將這種情形視為是自己前陣子太過興奮、體力透支,所以需要多休息。

  君如合理化了這些現象,因此從不曾想過要看醫生。頂多在睡不著時找家醫科醫師開開藥,暫時解決失眠的問題。然而她的情緒高低起伏,慢慢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增加,在這二十年間,她發作的次數、時間長短及嚴重度,不斷惡化。直到半年前,無意間在書店看到了相關書籍,才警覺自己可能罹患躁鬱症,因而前往精神科就診。經過半年的藥物治療,君如目前病況已趨於穩定。


躁鬱症的定義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型情感精神疾病(bipolar disorder,簡稱BPD),病人會出現躁、鬱兩種極端的情緒及心理變化。在定義上,若病人終其一生,曾持續一週以上處於高亢期(或稱興奮期、躁期),爾後無論出現多少次低潮期(或稱鬱期),就可診斷為躁鬱症。近來,若病人高亢期的時間為三到四天,也被認定是躁鬱症之一種。

  在高亢期,病人會出現兩大類現象:

  1. 情緒高亢、充滿自信與活力;或者

  2. 常反應過度、容易發脾氣、愛跟人吵架。

躁鬱症的病癥

˙ 7大躁期病癥

  標準型的躁鬱症病患,在躁期時,有以下的症狀:

□個性浮誇,覺得自己很重要;
□睡眠需求降低,每天兩、三個小時就夠了;
□話多得無法打住,讓人感到與其談話有壓力;
□意念飛躍,思考跳躍,邏輯飛快;
□注意力分散、不集中,無法跟隨一個思路太久;
□非常好動,體力充沛,無法靜下來;
□購物狂熱,買下單價非常昂貴的東西,或一次買非常大量的小物品。

  除此之外,有的人會從事刺激、危險的活動,例如飆車,有人則會出現強烈的性需求,對性異常開放,甚至會不顧後果地去從事這些行為。

  若病人的病情嚴重,足以影響其生活、工作、家庭及社會功能,造成顯著的問題,或者因此而住院治療,就是典型的躁鬱症(第一型);如果病人只是個性變得「可愛」,例如突然變得熱心助人,跟不熟的朋友也顯現出很熟稔的樣子,像案例中的君如,則是輕躁型(第二型)。

˙ 9大鬱期病癥

  鬱期會出現的症狀包括:

□情緒低落
□對以前有興趣的事情不再感興趣,例如以前愛看電視、現在不愛,以前喜愛釣魚,但現在不去了;
□出現認知症狀,例如反應、思考變慢,對事失去判斷能力,常會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失眠
□體重下降
□胃口不好
□體力變差
□行動遲緩
□有自殺傾向

  以上9項若出現5項以上,其中兩個包括第1或第2項,症狀持續兩個星期以上,就符合重度憂鬱症的診斷。

他不是叛逆,而是生病了!-青少年的躁鬱症


文/陳映雪(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小如被發現患有躁鬱症,是在她15歲、就讀高一的時候。小如總是十分不以為然地對醫生說:「我沒有病!你憑什麼判定我有病?」由於病識感不足,對於醫生的診斷及囑咐,她總是不當一回事,再加上有一回她吃藥時被同學撞見而取笑她,因此她十分抗拒服藥,後來更自行停藥。

  沒有按時服藥治療的結果,導致她情緒不穩、人際關係差,且無法專心念書,高三那年,因而輟學在家,無聊的時候就往外跑,跟一些朋友混在一起,整天無所事事、嘻笑玩樂。

  半年前,小如因為躁鬱症發作,再度被父母帶來住院。由於這已經是她第三次發作,所以住院期間,父母十分嚴謹地監督她按時吃藥。病情穩定後,小如出院了,出院後的她再度出現拒絕吃藥的態度,主治醫師花了很多時間對她進行衛教,告訴她治療的重要性,也給予她很多關心。這次小如似乎將醫生的話聽進去了,乖乖地吃藥,病情也控制得很不錯。

  最近的她想出去找工作,但因為她並沒有拿到高中的畢業證書,因此工作找得並不順利,整天仍然只能在家中閒晃。主治醫師發現,其實小如在認知等各方面的功能還不錯,於是引薦她到醫院內的飲料販賣部工作。目前小如已經在那兒工作三、四個月了,雖然薪水低,但是卻能讓她有成就感,建立她的自信心,過一個與一般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躁鬱症患者,大約有70%以上都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大多數病人回憶起第一次發病的時間,多半都在10多歲、就讀國高中或大學的階段。而根據國外的統計資料,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

青少年發病對未來影響甚鉅

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病,對病人一生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為此時是各種學習最旺盛的階段,也是人際關係培養的奠基時期,倘若因躁鬱症一而再、再而三復發,將導致病人學業未成、人際關係停止,進而影響其成年後的社會功能。

  而且這麼早就發病,代表病人無論是基因或體質是大有問題的,因此愈早發病,病情也會愈嚴重。

青少年躁鬱症的特點

‧ 特點1:較多的精神病表現

  在青少年時期的躁鬱症,會有較多脫現實的表現,包括:妄想(例如被迫害、被控制、有人在食物中下毒……等),以及幻聽(例如有人要他要去自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等)的狀況。

  青少年出現精神病表現的比例比起成人高出許多,因而常常不容易與精神分裂症作區分。

‧ 特點2:躁症與憂鬱症狀常同時出現

  一般說來,躁鬱症病人的躁期症狀及鬱期症狀會單獨出現,但在青少年患者身上,卻常見躁、鬱症狀區分不明顯,甚至混合出現的情形。病人一方面顯現出積極的態度,有很多計畫想要付諸實行,想要考大學、想要開店做生意,但在同時間卻又擔心自己沒能力達成目標,出現退縮的態度或憂鬱低落。

‧ 特點3:躁症與憂鬱症兩種情緒的轉換很快

  病人可能這一分鐘出現躁症症狀,例如情緒高亢、話很多、顯得很有自信、好辯,但下一分鐘卻馬上變成另一個人,哭哭啼啼、退縮、不言不語、不吃不喝……等。

‧ 特點4:激躁、衝動、叛逆或破壞行為頻繁

  青少年的躁鬱症患者,很容易出現因為情緒太High,而出現衝動、叛逆、誇大或破壞行為。雖說一般人到了青春期,平常就會出現間歇性叛逆、個性急躁等現象,但躁鬱症患者會在發病時才出現突然的衝動行為及暴怒表現,其程度較嚴重,但病情改善後,這些行為也隨之消失。

  在躁症時期的青少年,往往出現很多不當的批評,以往能克制的情緒在發病時會失控,尤其是在面對家人師長或同儕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指責他們的過錯,所指責的內容有時可能是真的,但更多時候是誤解或言過其實造成的,例如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過度放大了別人對他的指正等等。甚至有的病人會「想像」自己的父母對他不好,因而與父母爭辯等等。

‧ 特點5:憂鬱發作時出現多吃及多眠

  一般憂鬱症患者的活動量少、不愛說話、愛哭,嚴重者會有不吃、不喝、不睡的狀況,但青少年躁鬱症在鬱期時,卻會出現吃得多或睡得多的狀況。

  躁鬱症的青少年判斷能力不足,在憂鬱期時可能利用酒精及藥物來麻痺自己,這點需要特別注意,以免小孩生病的事實被酒精及藥物濫用掩蓋,導致失去治療的良機。

躁鬱症會遺傳嗎?


文/藍祚鴻(台中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

  阿寶是一個平凡的二十歲大學生,從外表看起來,他和時下一般年輕人沒有兩樣,熱情、衝動又多愁善感,但在他的心裡卻有一個多年來不為人知的陰影,一個他從來不曾向他人傾吐的祕密。

  阿寶從小生長在一個小康家庭,上面有兩個姊姊,平常父母親都十分疼愛子女,表面看起來十分和樂幸福。然而,阿寶自幼就發現,他的母親像個千面女郎,有時如同和煦的春陽和微風,有時又像狂風驟雨,暴烈無比。

  此外,家裡的經濟狀況時好時壞,倒不是父親的工作不固定,而是母親有時興起,買了很多平常根本用不到的東西,還興高采烈地說要送給一些不是很熟稔的人。母親的興致總是一陣一陣的,高興的時候為了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廢寢忘食、不眠不休好幾天,精力像是用不完;可是一年總有一段時間,她又像洩了氣的皮球,躺在家裡,什麼事也不想做,有時候會和他們說一些很悲傷的話。

  聽爸爸說,媽媽的姊姊和姨婆也都是這樣,甚至還有一個舅舅在阿寶出生前就自殺死了。阿寶的大姊去年結婚,婚後姊夫也發現她怪怪的,情緒起伏不定,還說聽到濟公指示她要拯救世人。阿寶很擔心自己或自己將來的小孩也有這樣的遺傳,因此他打算在婚前要和女友阿珠到醫學中心,做一些檢查和遺傳諮詢,再決定日後要不要生小孩。


  研究發現,在各種精神疾病中與遺傳有關的,依比例來說,排名第一的是自閉症,第二名就是躁鬱症,諸多研究已證實,遺傳因子在躁鬱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基因上的致病因子尚未有定論

  但除此之外,卻沒有更多決定性發現傳出。科學家想找出躁鬱症遺傳上的致病因子,發現躁鬱症家族成員的染色體上有很多可能的「熱點」,躁鬱症大師貝瑞提尼博士(Dr. Berrettini)曾發表研究指出,人體第4、12、18、21、22對染色體與躁鬱症有關,但後來又有研究發現,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第1、4、5、6、8、12、及性染色體也和躁鬱症有關聯;這樣看來,和躁鬱症相關的染色體似乎十分普遍!

  現今,普遍認為躁鬱症是複雜性的疾病,也就是說,它的致病成因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包括:

  1.基因產生的變異;

  2.環境造成的變異;

  3.基因與環境因素各占一半。

  無論是哪一種,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都差不多,其來源也非常多樣,因而當把這些病人集合起來探究基因上的關聯時,可能會把另外的變異因素稀釋掉了,這也就是為何各國投入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研究,卻仍苦無結果的原因。

父母患病,子女患病機率提高

  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疑問:躁鬱症的遺傳因素會追溯到幾等親?有人擔心,是不是家族中有人有躁鬱症,自己就會患病?答案是:「不一定!」主要原因是,躁鬱症的遺傳模式尚未被建立。一般科學家較熟悉的遺傳模式,例如顯性遺傳、隱性遺傳、隔代遺傳等等,在躁鬱症上並不明顯,因此雖然躁鬱症與遺傳之間確定有關聯,但卻無法明確計算出其發生率。

  當面對病人前來做遺傳諮詢,醫師們僅能從統計資料,推估病人下一代患躁鬱症的機率,提供病人作參考。因為它並不像罕見疾病的遺傳模式那麼精確,可以準確算出下一代患病的機率。

  依照國外統計上的結果,若父母之中有一人有躁鬱症,則子女患病的機率約為25%,若父母雙方皆患有躁鬱症,則子女患病的機率會提高到50~75%。

  而目前關於遺傳因素的追溯,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在三等親外的親族裡,患病機率比起一般人,只多了百分之零點多,因此在三等親之外,幾乎可說是和一般人一樣。

子代比上一代更早發病、更嚴重

  從遺傳學的研究得知,在某些躁鬱症的家族裡,會有一些「預期現象」(anticipation)產生,它指的是下一代比上一代:

  1.疾病發生年齡提早;

  2.疾病嚴重程度增加;

  3.隨著子代的增加,患病的比例也可能會增加。也就是說,第二代比第一代患病的人數多、第三代又比第二代多。

  在臨床上看到的,以「疾病提早發作」的機率較多。

  遺傳的研究在躁鬱症的治療上有個優點,就是可提供醫師治療時極佳的參考依據。若病人家族中有人發病,則可以看他的家人對哪些藥物反應較好,通常施予同樣的藥,會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

遺傳並非考量生育的唯一原因

  在臨床上,常有病人問道:「我是否不能生育下一代?」不可否認的,躁鬱症與遺傳有很重要的關聯,但卻不應該是決定是否生育下一代的唯一考量。

  首先,生育是一種權利,更具有特殊的、延續生命的意義,是否生養下一代,考量因素包括情感層面與理智層面,父母的健康當然是因素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考量。

  重要的是,躁鬱症是可以被治療、且妥善控制的。事實上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躁鬱症患者,病情或輕或重,但他們都有非常好的表現。從遺傳學上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個基因之所以會存在於人類體內,一定有其演化上的優勢及意義,例如在輕躁期時文思泉湧、創造力強、精力充沛、專注力強,因而獲得好成就。所以甚至可以這麼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躁鬱症的基因,但不嚴重,但這些基因卻是讓人進步的原動力。

  當然,躁鬱症與遺傳之關係的研究仍持續進行中。但科學家認知到,要把致病基因根絕是遙不可及的事,與其根絕它,還不如讓它留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令其表現出好的一面,因此目前在研究的方向上已有了改變。

  例如,研究藥物與基因的關係,了解每位病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是否有其基因上的因素,相信這在短期內對病人產生的效應會更實際。希望這樣的研究,在未來能使病人來到診間時,醫師即可根據其基因的組成與環境因素,給予最有效的藥,讓病人更快恢復健康、回到工作崗位。

失眠時,千萬別輕忽!-躁鬱症與睡眠問題


文/毛衛中(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白手起家的林董事長,從年輕時就是大家眼中的拚命三郎,為了處理國外客戶的訂單,可以日夜顛倒、半夜三更不睡覺,趕貨時,更可以連續一星期,只睡三個小時還神采奕奕,但事業有成的他,也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痛苦,那就是長期睡眠不好,讓他常常覺得口乾舌燥,忍不住就想發火。

  看到先生老是睡不好,常為了小事抓狂,林太太也覺得超級煩心。她說,「他是個很負責任的男人,忙起來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精力過人,事業很有成就,心情好時,對家人也很大方,但是,他一直睡不好,很容易發脾氣,不是摔東西,就是罵人,部屬犯一點錯,就生氣,常覺得大家都在跟他作對,連秘書都被他罵跑好幾個了,心情不好就躲起來,誰也不理,我很擔心這樣下去,非但家裡跟公司的氣氛不好,他也會把身體搞垮掉。」

  在太太的勸說及陪伴下,林董事長心不甘情不願的到了精神科門診看診,只跟精神科醫師說,「給我最有效的藥,只要能睡著什麼都好談。」其餘,就不願浪費時間多說。

  不過,根據林太太的深入說明,精神科醫師懷疑,林董事長並不只有失眠的問題,而且他的失眠、暴躁,似乎是在某些特定時間後,特別的明顯,懷疑是躁鬱症,合併有失眠的症狀。

  其實,像林董事長這種成功人士也可能患有躁鬱症,只不過,台灣社會常會以收入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正常人,普遍對成功人士,有更多的寬容,往往會以為是大老闆難免會比較沒耐心、脾氣比較火爆,這是相當值得留意的現象。


  在精神科門診,有許多的躁鬱症的患者,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了什麼疾病,而是主訴最近睡不好、睡覺時一直醒,或者是因為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家人擔心長時間睡眠不足,患者的身體承受不了,又發現患者容易發脾氣,才由家人建議,前來門診就醫。

  乍聽之下,患者多是以失眠、人際關係衝突為主,仔細詢問,也會發現患者不見得是長時間有失眠的問題,可能是最近半個月一個月,開始出現問題,或者在某些特定時間後,失眠及情緒的症狀,變得愈來愈突顯。

躁鬱症與睡眠的關係

1. 躁期失眠很亢奮

  若是躁症發作,患者即使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白天好像也還不會打瞌睡,也不太需要補眠,睡眠的需求減少,但太太、爸爸、媽媽,會擔心患者整個晚上都在工作,是不是工作或生活的壓力太大。

  同時常可發現患者情緒很高亢,像是自信心會擴張、話變多、花錢沒有顧忌(睡不著時,常會網購,亂買一些用不到的東西,造成信用及消費過度擴張)、跟人之間衝突變多,多半也會變得沒有耐心,跟鬱症有一點不一樣的是,躁症發作時,常會覺得別人很笨,怎麼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要再三的講,還搞不懂呢!

2. 常將失眠、暴躁合理化

  病人會以為自己是為了課業、工作而睡不著覺,是被迫的,並不是自己願意的,因夜晚沒睡飽,再加上白天又睡不著,才會一直想發脾氣、拍桌子,即使跟人起衝突、有口角、打架,都是因為心情太煩躁,也不是故意的。

3. 需留意發病前,使用的藥物

  有些減肥藥、抗憂鬱劑,常會造成躁鬱症患者的情緒翻轉,使得他們的情緒轉為高亢。

4. 睡得少跟復發有關係

  有七成到九成的患者,在躁症復發前,有過一整天躺在那裡睡不著,或者睡少於三小時的經驗,因此,「睡得少」有可能是一個發作前的指標。

5. 安眠藥物效果差

  如果是躁鬱症發作,因為影響到患者睡不好的原因是情緒,因此,若只有吃一般的安眠藥,效果並不好,不是完全沒效,但是只有短暫的效果,往往短暫入睡後就會又醒來。

6. 當心飲酒失控

  患者常為了能睡覺,有可能過度喝酒來助眠,造成物質的濫用,但躁鬱症患者因為生病了,有可能特別容易感覺到老天不公平,有易激動、憤世嫉俗等情緒煞不住車的困難,而累積了很多的負面情緒在心裡,飲用酒精會去掉理智的抑制性,易導致暴力傾向,造成失控。

7. 有睡眠問題的躁鬱症病人,也有較高比例可能會自殺。 罹患躁鬱症合併有失眠問題時怎麼辦?

1. 睡眠障礙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就醫說法

  由於社會大眾對躁鬱症患者及精神科的刻板印象不佳,有時以睡眠問題建議家人積極就醫是比較容易被病人本人接受的說法,家人可以拜託信任的醫師代為安排轉介或轉診,例如,請內科醫師,建議病人睡不好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健康,進而轉到精神科就診。

2. 陪同患者就醫

  若患者不願意自己一個人看診,可以由家屬陪同兩個人一起去看,若有些話家人不方便在病人面前談,也可另外約診,以協助精神科醫師了解病人真實的狀況及困擾。

3. 睡眠是最容易觀察的症狀

  躁鬱症患者的病情控制,最容易用眼睛觀察到的症狀,就是睡眠的改變,像是會不會因為一直很煩躁到沒辦法靜下來睡覺、早醒、多夢、作惡夢,或者睡前一直講電話講不停、講誰對他不好,因而,情緒一直在翻滾而睡不好覺,這都是生活中就可以觀察得到的現象,萬一,有異常可以及時跟精神科醫師反映。

4. 協助患者維持作息的節律

  晚上不睡,睡白天,或者睡得很少,都有可能影響躁鬱症病情的反轉,因此,家屬要盡量協助患者維持正常的生理節律,即使是假日,也最好維持原來的生活作息,該睡就睡,而睡眠及作息時間的恢復,也是治療有效或沒效的重要指標。

5. 留意患者的用藥狀況

  安眠藥是很容易讓患者產生信賴跟安全感的藥物,雖然精神科醫師會留意不要開給病人藥效太好的藥物,以免在未來病情穩定時,減藥會有麻煩,但是躁鬱症的患者,常會自行調整用藥,因此,更需要家屬協助留意患者的用藥狀況。

  此外,有一些躁鬱症患者,會覺得自己躁症發作時,情緒有點高亢,信心及創造力會前所未有的強,因此故意吃某些藥物,讓自己呈現輕躁的情況,除了會影響到睡眠外,也有可能會造成情緒及病情的控制不良。

6. 如何協助患者停藥

  當患者的病情穩定後,精神科醫師會逐漸調整睡眠的藥物,但常發生患者的情緒好了,安眠鎮定劑反而停不下來,好像只要少了安眠藥,就完全睡不著,這常常是因為患者吃安眠藥,已經吃成習慣了,就像是很多人睡覺前,一定要先洗完澡一樣,是一個習慣性的儀式,只要沒有完成儀式,就會睡不著。有些患者會採取閉著眼睛,讓家人餵藥的模式,讓自己不知道到底吃了那些藥,這樣一來即使不用吃安眠藥,照樣可睡得好。

7. 用藥方式可與醫師作討論

  有些患者會覺得自己的創作力,似乎因為吃藥的關係變得比較退步,而造成在用藥上的不合作,事實上,這是因為罹患躁鬱症對腦神經系統有影響,並不是吃藥,就會喪失創造力。

  而躁鬱症的用藥相當多元,您和家人可根據患者的工作需求,與醫師討論用藥的方式,以儘量減少對工作及生活上的干擾,並達到最佳的治療狀態。

留意自殺的高危險群-躁鬱症與自殺


◎文/蔡尚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已婚40歲的陳先生,長相英挺,從事進口汽車零件,老婆是位空姐,俊男美女的組合羨煞不少人!

  但平凡的生活中卻被莫名而來的躁鬱症而打亂,每當病情發作時,陳先生就會對老婆吐口水、甚至於暴力相向……以致於妻子離他而去;躁期症狀讓他過分不當投資,鬱期症狀讓他無法面對壓力,導致工廠關閉,轉眼間家徒四壁,更惡化陳先生鬱鬱寡歡的現象,每天只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想做、也完全無食慾更無求生的念頭……,由於陳先生的哥哥是位醫師,因此將他帶來精神科就診。

  經由幾次的治療,陳先生的病情雖然逐漸受到控制,但有天陳先生卻告訴醫師:「我現在活著只想知道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落誰家,等比賽結束時,就是我告別人世的時候了!」

  眼看著世界盃足球賽逐漸接近尾聲,醫師緊張不已,從幾次會談當中,醫師得知陳先生對棒球也充滿興趣,藉由門診治療,醫師告訴陳先生,王建民已經10勝了,S君竟說:「那我等王建民打完球季好了!」

  因此,醫師趕緊將陳先生列為追蹤名單之一,也聯絡家人注意其起居生活,每次門診也都叮嚀活著就有無限希望,雖然如此,但陳先生有天卻突然失聯……!

  事隔半年,陳先生從回門診,醫師總算鬆了一口氣。

  但陳先生卻告訴醫師:「醫師,你差點永遠看不到我!因為我生活沒寄託,自殺念頭又被突如其來的壓力激起。有天,我就趁著我媽不在時,準備在家燒炭自殺,但我又怕有人臨時回來,所以只好在廁所內燒炭,還特地的將廁所內細縫縫通通封死!但,煙實在太大,竟藉由抽風機傳到樓上的洗手間,沒想到,恰巧樓上也有人在上廁所,對方以為樓下失火,於是報警處理,119來時不停敲打我家的門,甚至於準備破門而入,我只好出去開門,因為對方的雞婆,我才沒死成!」


  躁鬱症病人是所有精神疾患,自殺比例最高的;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指出,約有25~60%之躁鬱症病人,在他一生當中至少會出現一次以上的自殺行為,且有18.9%會因為自殺而死亡;換言之,每五位躁鬱症病人就有一位躁鬱症其死因可能是「自殺」。

  躁鬱症自殺和一般人自殺有很大的不同,多數的人企圖用不當的行為結束自己生命時,都有原因可追溯,有可能是因為經濟、感情、壓力等各種因素所致,但躁鬱症病人自殺,大多沒有明確的壓力事件,多半只是因為精神狀態改變引起自殺衝動,根據研究發現,躁鬱症病人其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或免疫因子在症狀惡化時會異於常人,換言之,躁鬱症之所以自殺有可能是因為「生物性因素」所致。

高危險期──35歲前發病、病情介於第7至12年

  躁鬱症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其中又以「35歲前發病」,或「從發病開始至病情介於第7~12年」,都是病人自殺的高危險期。

  其原因是若典型病程,發病時期多為20歲左右,這階段正是生命歷程中感情、學業、事業、婚姻等正在發展的階段,然而,由於疾病的因素,有可能導致這些生命中的階段性任務無法順利完成,以致於到了35歲時,即將進入中年期仍然一無所有,因此極有可能產生自殺的念頭;而當病情進入第7~12年頭時,乃從開始對於自己的疾病還存有痊癒的希望,到最後卻發現病情非但沒有痊癒,竟還出現反覆發病,以致於產生久病厭世的想法。因此倘若病患處於上述這兩段期間,家屬應多留意病人的行為。

觀察自殺者警訊

  躁鬱症病人自殺有可能是生物性因素所致,但是身為躁鬱症病人的家屬、朋友也可以藉由觀察病人的行為,預防自殺。

  當病人出現憂鬱症狀時或憂鬱期即將好轉時,即是容易執行自殺念頭的時期;因此,家屬不妨藉由觀察以下幾個特徵,來避免悲劇發生。

□語言方面:藉由語言、文字,直接或間接,表達想死的念頭。
□思想方面:負面思考一直揮之不去。
□情緒方面:情緒低落孤寂,無助感,易觸景生情,喪失原有的興趣。
□行為方面:活動量明顯下降,如:食慾下降,失眠(或嗜睡)、覺得疲累失去活力……等。
□外表方面:表情淡漠、不在意外表、有時顯激動及坐立不安。

面對想自殺的人該怎麼辦

‧ 耐心安靜傾聽對方的問題

  做一個安靜的聽眾,默默的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和問題,想自殺的人並不想得到什麼解決辦法或是答案。他們只是想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說出他們的恐懼與焦慮,釋放自己的情感。

  我們必須抑制自己想要說話的衝動,不要評論,不要插嘴,不要提無謂建議。我們不僅要了解事情本身,而且要了解事情背後所隱藏的情感。不僅如此,我們應當從對方的角度,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角度來理解問題。

‧ 尊重他們並且保密

  想自殺的人希望有人尊重他們,不試圖指導他們,並且為他們嚴守秘密。所以我們要釋出關懷,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相信有人願意和他們在一起,與他們平靜地談心。

‧ 不要讓自殺企圖的人獨處

  有企圖自殺或自殺過的人,盡量不要讓他們獨處。研究調查指出90%的自殺者,當時都是一個人獨處的狀況。

‧ 請求專業機構輔導

  有時我們必須求助專業輔導機構幫忙,在專家及其機構資源輔助之下,能幫助自殺者理性解決他們的問題。

求助專業最重要

  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都能夠給予有效的協助,家屬或當事人要就醫之前,可以透過詢問找到符合以下三要素的就醫處所:

1.可以信任的;

2.專長剛好是當事人需要的,例如專精範圍是婦女、青少年還是老人;

3.便利。

  另外一個重要的觀念是「遵照醫師囑咐服藥」,有些人已經去看醫師也拿了藥,可是,因為剛開始時有一些副作用,感覺不舒服;有些人擔心吃了藥之後就會成癮,這些原因都會造成當事人抗拒服藥,或沒有規律吃藥,這就形成復原路上的絆腳石。除此之外,運用資源幫助當事人,家屬的力量很重要,家屬可以從書中增加知識或參加些相關團體,進而幫助躁鬱症病人走過低谷。

作者資料

毛衛中、白雅美、吳佳錚等人

【醫師群】 ◎毛衛中 三軍總醫院精神部醫師 ◎白雅美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師 ◎吳佳錚 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李朝雄 宜蘭羅東博愛醫院精神科主任 ◎沈武典 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主任 ◎周元華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任 ◎周勵志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 ◎邱南英 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院長 ◎張鳳麟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任 ◎陳志根 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 ◎陳映雪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曾憲洋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葉宗烈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老人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主任 ◎詹佳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劉嘉逸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兼主任 ◎蔡世仁 台北榮民總醫院 精神部 成人精神科主任 ◎蔡尚穎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主任 ◎蔡長哲 台北市立聯合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 ◎賴德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藍先元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主任 ◎藍祚鴻 台中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 ◎顏正芳 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暨副教授 ◎嚴烽彰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基本資料

作者:毛衛中、白雅美、吳佳錚等人 其他:蘇東平/總策畫 出版社:原水文化 書系:悅讀健康系列-身心靈書房 出版日期:2008-12-18 ISBN:9789867069856 城邦書號:HD3046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