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618特促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親吻的歷史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2024愛閱節/新書看漲/人文哲思
  • 城邦6折優惠全年專享,快搶好康/月暢銷新品
  • 城邦6折優惠全年專享,快搶好康/人文藝術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一部橫跨文學、人類學、語言學的感官史經典之作 吻是不朽的。它在嘴唇與嘴唇之間旅行,從一個世紀到另一個世紀,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男人和女人搜集這些吻,將它們奉獻給其他人,然後一個個死去。 ——莫泊桑 在一個吻中,您將明白所有被隱藏的事。 ——聶魯達 每一個人都渴求著愛,親吻則是表達愛最直接且原始的方式。那麼,親吻為何物,一個吻說明了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發出了怎樣的聲響,乃至於溫度、氣味、意義…… 親吻,在不同國度的民謠詩句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意涵。例如在法語中,有二十多種關於親吻的不同詞彙,在德語中則有三十多種;齊克果曾以揮動蒼蠅拍來形容戀人雙唇的接觸,而對馬克吐溫而言,則像是牛蹄與泥濘。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作出全面的研究,探討親吻在文化、時空之中的起源與發展。作者由親吻的象徵及意義出發,探討它是如何被用來傳達熱情、慾望與愛;及其社會及文化意涵,看它是如何形塑人類社會關於親密與情慾的規範。本書於一九〇〇年代完成,甫出版即被視為經典,被翻譯為多種語言,書中引用大量的詩歌與文學段落,對於語言學、感官史等領域,皆有深遠的影響。

目錄

第一章 「吻」為何物? 第二章 愛之吻 第三章 深情之吻 第四章 和平之吻 第五章 崇敬之吻 第六章 友誼之吻 第七章 各種親吻 第八章 親吻的起源

延伸內容

【推薦序】五味橫陳的吻知識
  本書作者克里斯多弗.尼羅為丹麥人,羅曼語系文學教授,閱讀時能立即感受到他是一位標準的歐洲人,對於法國文學作品涉獵甚深,對字詞的敏感度也很高,引經據典可謂博學多聞。本書第一章替「吻」下定義,這是一般論文的破題法,不過他卻把親吻的起源置於最後一章作結,倒頗為特別。他在書中將吻分為五類︰激情之吻、愛之吻、和平之吻、尊敬之吻和友誼之吻,但這種分類並不完全,有時甚至會相互重疊。      隨著空間與時間的差異,對吻的詮釋亦不盡相同。首先,作者發現猶太教經師僅正經八百地承認三種吻︰問候、尊敬、告別;羅馬人也將吻分為三類︰友好之吻、愛之吻、激情之吻。法國曾有作家估算出二十多種類型之吻,而在德語辭典中甚至羅列了三十多種不同的類型。      綜觀各式接吻,多會觸動生物的五感,而在感官上的刻畫,正是本書的逗趣之處,我們在此不妨細細品味。      一、嗅覺      敬鼻禮,在玻里尼西亞人、馬來人、愛斯基摩人之間是種習俗,它無疑源自以嗅覺去探尋。若干族群會透過聞香來互相致敬,如許多馬來部落「聞」與「敬」為同義詞,透過嘴唇不斷吸吐,不僅是生命的象徵,也是靈魂的交流。有些動物亦如此︰狗舔主人就表示喜愛其特殊氣味與味道,母牛舔小牛也是透過鼻、舌辨別小牛的特殊氣味,來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當然,當戀人欲吸引對方時,塗抹香水,作個小弊,確可助興;手帕、被子等私物自然也會沾有特殊味道,令人難以忘懷。      二、味覺      至於吻是什麼味道?在尚多夫的《斯科夫福格德波恩內》中,拉爾斯.伊弗森竟擦擦嘴後,竟說︰「那味道像放了太久的肉。」或許薄荷或口香糖此時可發揮遮掩惡臭的作用。不過,在多數文學詩歌裡,大都將女性之吻與鮮花、蜂蜜、露水、嬌嫩的葡萄酒相比。難怪美國人總是開口閉口稱愛人為Honey。      三、聽覺      在齊克果的《誘惑者的日記》中,約翰尼斯表示︰「……很像有人拿著蒼蠅拍揮來揮去,那就是戀人的親吻聲。」德語中的誇張比喻︰「親吻聲就像母牛拖著後蹄從泥濘當中走出來一樣!」丹麥古語則認為︰「……那聲音就像有人把牛角從牛的頭上敲下來一樣。」還有一位作家卻覺得那聲音「像在扯貓頭鷹的角羽一樣。」當然,這對不清楚蒼蠅、母牛、牛角或貓頭鷹角羽聲音的人而言,可能很難想像吧!      四、觸覺      根據作者研究,歐洲許多地方的女性似乎偏愛蓄鬍的男性。德國諺語就說︰「沒有鬍鬚的親吻就像沒有《聖歌》的晚禱」;荷蘭女性則認為︰「沒有鬍子的吻,就像沒沾鹽的蛋。」最妙的是日德蘭半島的女子,她們除了要求親吻要有聲音,還須有味道︰「親吻沒有菸草味和鬍鬚的男人,就像親吻一堵泥牆!」不怕吸二手煙和不怕癢的女人,就隨妳們吧。      至於視覺,本書並未著墨。但個人認為,在四目相視的那刻,雙方是好感或厭惡,幾乎八九不離十;因此強吻會挨巴掌,那八成是不識相。其實細心觀察,也不會搞不清女性的「不」即為「是」!      在許多傳奇或童話故事中,無論美女與野獸或妖女與王子,往往透過奇妙的一吻,柳暗花明。如蘇格蘭民謠《肯皮恩》,伊斯特摩蘭伯爵女兒受繼母迫害,被施法成一條蛇,後來肯皮恩王子爬上峭壁,親吻她三次,結果現身的是位可愛俏麗的美女。丹麥的《蛇之少女》也是經騎士詹納斯親吻,便回到人形,並互相許諾婚約。義大利文學裡博亞爾多的《熱戀的羅蘭》,男主角經歷驚險,來到遭施法的城堡,坐在一少女的墳旁。少女對他說,只要他掀開墓碑上石頭,並親吻出現眼前的東西,她即可獲釋。騎士義不容辭,打開墳墓,竟跑出一條口吐毒氣的蛇!重然諾的他則履行誓言,眨眼間讓毒蛇變為仙女。這些深情之吻的傳奇發揮了奇蹟般的魔力,同時是否也提醒著世人,最神祕、最邪惡的外表,也可能包藏著最柔軟、最美麗的心?      作者在書中提及各地有趣的迷信傳言,讀起來也頗具「療癒」作用︰若想防雷擊,就在身上畫三個十字,再親吻地面三次(德國);若想在賭局中獲勝,那麼請在遊戲前親吻紙牌(法國);若早上出門遇到的第一個人是位老太太,即為不祥之兆,並且可藉親吻她以驅逐厄運(丹麥);小孩撞到頭,大人親吻之,便能把疼痛一起親走(英國)……無論是否相信,我們姑且寧可信其有吧,畢竟民俗傳統中也沒什麼對錯可言,不去觸犯總沒壞處。      「親吻」有著如此眾多的講述方式,正說明了人類文化及語言的平等與多元性。而其他在書中許多關於親吻的功能、數量、可親吻之處及親吻的妙喻,就不在此贅述,有待讀者逐一發掘了。最後附上法文信箴末尾常出現的祝福語︰Bises、Gros bizous、Bon baiser……它們都跟吻有關,卻絲毫不具情色意涵,若收到法語系國家友人的信,可別漲紅了臉害羞起來!

作者資料

克里斯多弗.尼羅 Christopher Nyrop

語言學家,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學術生涯中曾發表多本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及語言學著作,作品被翻譯、流傳於瑞典、俄羅斯、法國、義大利等地。其最初於一八七五年取得文學學位,而後便積極研究羅曼語言學與文學;一八七七年在巴黎期間,受到了當時該領域的大師加斯東.巴黎(Gaston Paris)和保羅.梅耶(Paul Meyer)的影響。隨後,他在一八七九年取得碩士,一八八六年獲哲學博士,一八八八年成為哥本哈根大學的助教,並於一八九四年成為教授。一八九九年,被丹麥皇家科學學會選為會員。

基本資料

作者:克里斯多弗.尼羅(Christopher Nyrop) 譯者:温澤元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Discourse 出版日期:2024-06-04 ISBN:9786263901551 城邦書號:BK7128 規格:膠裝 / 單色 / 224頁 / 12.8cm×19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