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醜陋史:神話、畸形、怪胎秀, 我們為何這樣定義美醜、製造異類?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2本$500!
  • $499輕鬆升級VIP/創造人生價值,特價7折!
  • 世界閱讀日書展39折起!

內容簡介

人性——是由醜陋所維持的嗎? 深入歷史,探索專屬於醜陋的文化系譜。 18世紀的利物浦,曾有個名為「醜臉俱樂部」的兄弟會, 過去美國法律中,有一條「醜陋法」,禁止身體畸形者出入公共場所, 建築、繪畫、五官……美麗的事物總遵循一定的標準, 難怪安伯托.艾可會說:「美麗有時很無聊。」 醜是原罪、醜小鴨、醜八怪……,「醜陋」一詞被人們肆意使用,成了帶有負面意義的詞彙。它的定義五花八門,卻脫離不了被厭棄、具攻擊性、恐懼的內涵。本書從醜陋的身體講起,分析了不同時期和地區對醜陋的感知,梳理其發展變化,以及醜陋如何激起大衆的複雜情緒與想像。 究竟什麼是醜陋?醜陋的存在有何意義?透過歷史文本中的個人、群體和感官案例,深入解析種族、階級、性別、宗教、年齡、殘疾與審美的關聯,也許我們最終能解除對美醜分級或營造對立的慣常思路,在重塑文化價值的過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角色。 【名人推薦】 盧郁佳(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 【好評推薦】 「美乏善可陳;醜有無限可能,而且它無處不在。」——《衛報》 「如果美出自觀賞者的眼睛,那麽醜陋也是一樣。最好的證明莫過於醜陋這個概念的沿革歷史。」——Lily Rothman(《時代》雜誌編輯) 「美不僅僅是誘惑,它會偽裝,會散發出香氣,會固化某些道德判斷。有時候,展露所有裂痕的醜,是最接近真相的。」——《紐約客》 「醜陋來自觀察者的眼睛,是這樣嗎?……你需要這本通俗易懂、充滿趣味的書,來思考醜陋是文化的構造?還是我們大腦的構造?」——Sander L. Gilman(作家)

目錄

第一章 醜八怪:令人不適的異類 波呂斐摩斯:「人中怪物」 瑞格蕾爾女士:「她簡直令人厭惡!」 外形怪異的老婦人:醜陋的公爵夫人 威廉.海伊:「從未曾是,也永不會是醜八怪俱樂部的一員」 茱莉亞.帕斯特拉娜:「世界上最醜的女人」 奧蘭:故意變醜的美麗女人 醜八怪:令人不適的群體 第二章 醜陋的群體:不服從分類 怪物與怪異性:醜陋邊緣化 放逐者和外表標記:識別醜陋 粗野原始和維納斯:侵略醜陋 破碎的面孔和墮落的身體:醜陋軍事化 醜陋法和醜娃娃:為醜陋立法 醜陋聚集?醜陋群體商業化 第三章 醜陋的感官:跨越感知界限 醜陋的視覺:眼見即為實? 醜陋的聲音:你能否聞我所聞? 醜陋的氣味:鼻子失靈了嗎? 醜陋的味道:人如其食? 醜陋的觸覺:千萬別碰? 第六感:感受即相信? 後記 醜陋的我們:一次文化探索? 參考文獻

內文試閱

  茱莉亞.帕斯特拉娜:「世界上最醜的女人」      人們展示完整的人體或部分器官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古羅馬時期,龐培(Pompey)就蒐集人類中的怪胎並放入博物館中,其中有長著狗頭的男孩、生下大象人的雕塑、男同性戀生下的一個死嬰以及幾對連體嬰兒。動物的身體部位也會讓人們產生類似的迷戀。中世紀時期,在修道院和皇室的眾多收藏品中,法國貝里公爵(Duc de Berry)收藏了許多自然界的奇珍怪物,有鯨魚牙齒、獨角獸的角、防腐處理過的大象、九頭蛇和一隻蛇怪。歐洲探險家和旅行家在旅行過程中帶回很多自然界的標本,以充實珍奇屋或珍品陳列室。還有一些收藏家不需要透過旅行便可得到他們想要的珍寶。      十六世紀的外科醫生安布魯瓦茲.帕雷(Ambroise Paré)將患者不小心吞下的東西蒐集起來,例如指甲和針,另外還蒐集自然鈣化的產物,例如腎結石和癭結石。波隆那(Bologna)的斐迪南.科斯皮(Ferdinando Cospi)侯爵擁有一座博物館,博物館館長是一位名叫塞巴斯蒂亞諾.比亞瓦蒂(Sebastiano Biavati)的矮人,他同時也是展覽物件。十八世紀,英國外科醫生約翰.亨特(John Hunter)賄賂一隊水手,讓他們將「愛爾蘭巨人」查理斯.伯恩(Charles Byrne)的遺骸帶回來。諷刺的是,巨人也出錢給這些水手,讓他們將自己的身體沉入大海,不要交給一位叫亨特的人。隨著越來越多的調查活動、分類方法和展覽的湧現,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不願服從分類的身體似乎在尋求關注。到了十九世紀,這些身體在正式的怪胎展覽中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我們現在對「怪胎」的理解始於一八四○年代,同時,「正常」這一詞語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詹森字典》對「怪異」一詞的定義相對傳統:「突然且無故地更換場所,突然的愛慕、幽默感、突發奇想、出人意料的惡作劇。」怪胎秀的歷史可追溯至古代,那時,展覽會上的「怪物」可以做表演,也可以在羅馬的「怪物市場」(teratôn agora)上被買賣。除了傳統的怪物如矮人、奴隸和畸形人,還有一些令人驚奇的人類,如普魯塔克(Plutarch)所寫:「他們沒有小腿,或是缺了胳膊。有些人有三隻眼睛,還有的腦袋長得像鴕鳥。」在中世紀及之後的時間裡,傻子和宮廷矮人占據了神祕劇(mystery play)表演的半壁江山,並在巡演歌舞團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類似十七、十八世紀的倫敦巴塞洛繆節大集市(Bartholomew Fair)以及英國大集市(British Fair)這樣的季節性公共展覽當中,會有人在私人住宅和酒吧間做個人巡迴表演。隨著宮廷收藏、珍奇屋和集市的發展,到了一八三○年代,人體展覽變得更加制度化。由於維多利亞時期的工業化發展,展覽會也開始走向商業化,並有了固定場所,人們對涉及解剖學和病理學的博物館亦格外痴迷。在這個大環境中,茱莉亞.帕斯特拉娜(一八三四∼一八六○)走進人們的視線,被稱為「世界上最醜的女人」。      作為一位體毛茂密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帕斯特拉娜在展覽會上以多種名稱出現,如「猩猩女」、「狒狒女」、「奇特的混血人或熊女」、「混血人……她體內女人的特徵掩蓋了猩猩的獸性」、「半人類」、「神祕的動物」以及其他許多類似的標籤。她在巡迴演出時唱歌、跳舞、講多國語言、接受醫學檢查並出席一些社交場合。關於這些表演的現存記載大多比較誇張,然而可以確信的是,她來自墨西哥塞拉馬德拉(Sierra Madre)地區一個叫「掘根印第安人」(Root Digger Indian)的部落,早年在一位墨西哥官員家裡做清潔人員。後世將她凸出的下顎、覆蓋臉部和身體的濃密毛髮以及其他身體特徵鑒定為多毛症及齒齦增生。一位珍寶商將她介紹給一個怪胎表演馬戲團,讓她以「世界奇觀」的名號和經理一起在美國和歐洲演出。之後經理希歐多爾.倫特(Theodore Lent)與她結婚,繼續帶她到歐洲各地巡演。茱莉亞在莫斯科分娩之後不久便離開人世,倫特將她和同樣多毛的兒子的屍體賣給莫斯科大學解剖研究院的教授,並在屍體上做過防腐處理後再次購回,進行屍體展覽。      一九七○年代, 在倫特去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這兩具屍體仍然在博物館、馬戲團、皇宮和娛樂園之間巡迴展覽,之後作為標本保存在奧斯陸法醫學研究院底層。由於公眾和宗教人士不斷進行抗議,直到二○一二年,挪威國家人類遺體研究評估委員會(Norwegian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on Human Remains )才同意將她的遺體交還給墨西哥。      不管是生前還是身後,帕斯特拉娜都沒有屈從於單一的分類。儘管被稱作是半人半動物,她還是超越了這種二元化定義,她的形象被認為是「讓人好奇」、「引人矚目」、「賞心悅目」、「難以形容」、「神祕的」、「混血人」。她獨一無二的「醜陋」已反映出任何二元化定義的不可靠性。在她獲得「世界最醜女人」的稱號同時,宣傳小冊子聲稱她有半人半動物的血統,由「印第安母親撫育」,「與狒狒、熊和猴子為伍」,並且有「狒狒的面孔,女人的身體和四肢,熊的皮膚以及其他奇怪的組成部分」,體現出「人類獸性的終結,神性的開端」!      公務員兼詩人亞瑟.芒比(Arthur Munby)將他在動物園看到猩猩時的感受(他寫道:「一隻野獸,出生於遙遠東方的野獸,這動物是如此怪異醜陋,……他『野蠻粗野,讓人退避三舍』,『令人畏懼且招人厭惡』,讓人想起瑞格蕾爾女士。」)與看到帕斯特拉娜的感受(「我的思緒回到……坐在這看著我的人身上,她那蓬亂頭髮下的目光,如此尖銳,如此奇怪,又如此充滿渴望。」)作對比。查爾斯.達爾文為帕斯特拉娜的身體做出一個更科學的解釋。他將她模糊地定義為「西班牙舞者」,是一位 「引人注目的優雅女士」,她「濃密的男性鬍鬚」、「多毛的額頭」和「凸出的下顎」,讓她看起來「像猩猩」。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我們為何這樣定義美醜?重塑醜陋文化價值,找到自己的角色
◎文/陳姿穎(副主編)   美術有時候很無聊。儘管不同時代對美麗的定義有所變化,有美麗的事物總是遵循一定的標準……醜陋卻無可預計,有無限的可能。   以前,將醜陋和畸形混為一談,畸形人成為眾人取笑的主角同時,必須在街頭公開表演;那時美國甚至有法令嚴禁身體畸形者出入公共場所……。在歷史探討中,醜陋的表現形式層出不窮,使這概念複雜且發生變化,衝擊當下既有的審美標準和社會慣例。然醜陋究竟是什麼?是一種文化探索嗎?是一種社會歧視嗎?人性是由醜陋維持的嗎?   這本書無意用嚴格的美學為醜陋重新定義,而是在歷史發展的不對等的姿態裡,為讀者重新梳理醜陋與文化的緊密聯繫。從個人、群體的身體以及感官載體切入,讓醜陋概念的歷史譜系,在變化的視角和感知中浮出水面。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格雷琴.亨德森(Gretchen E. Henderson)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碩士,密蘇里大學博士。現為美國喬治城大學講師、加州大學助理研究員,並受多所院校邀請講授創意寫作課程。學識研究跨越文學、藝術、音樂、殘疾研究、性別研究等多個領域。

基本資料

作者:格雷琴.亨德森(Gretchen E. Henderson) 譯者:白鴿 出版社:創意市集 書系:ideapool 出版日期:2020-01-09 ISBN:9789579199803 城邦書號:2AB717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