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沒膽玩命,也要拚命挖掘的人生冒險法則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沒膽玩命,也要拚命挖掘的人生冒險法則

  • 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3-03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79折 253元
  • 書虫VIP價:253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外版暢銷必買75折起!

內容簡介

從極地剔透的冰雪上看, 美好生活的祕訣,就是讓自己的快樂更單純。 人為什麼要冒險?又可以從自然中學到什麼? 極地探險家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從極地帶回了什麼? 回到人類的探險本能,反思現代生活的死角。 繼《聆聽寂靜》、《就是走路》之後,冒險與日常之間的再校正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地平線,周圍的一切就會映入視線。   厄凌.卡格是一名卓越的探險家。他達成了多數人無法想像的事,例如登上聖母峰,以及徒步抵達南極和北極。在這本輕薄、優美、激勵人心的小書裡,他教我們如何把探險家思維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諸如「早起」和「接受失敗」這類簡單的事,無論是在前往南極途中對抗極地風暴,或是上班途中遇到塞車,都會讓過程和結果截然不同。其他像「學會不要追逐快樂」和「接納不同的目標」等心法,也對我們的生活大有助益。   作者在其中穿插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旅行經歷,邀請讀者把生命當作一場探險,不要錯過在前方等待我們的機會。   幾千年來,探險都是人類追求意義和新知的主要方式。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地平線,周圍的一切就會映入視線。   厄凌.卡格是史上徒步抵達三極(北極、南極、聖母峰)的第一人。在這本書裡,他把多次探險的所想所得整理成十六堂精簡小課,談求生,談成敗,談雪地生活,也談柴米油鹽,從早起、吃分量剛好的食物,到學習獨處,內容包羅萬象。   半像哲學思考,半像探險手冊,這本專業指南幫助我們走得更遠,成就更多,發現更有意義的存在方式。 ◆名人推薦 Miru 一本書店經營者 王浩一 雜學作家 王曙芳 能量心理治癒講師、作家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張修維 《1082萬次轉動》作者 陳彥博 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雪羊視界 知名登山部落客 曾寶儀 主持人、作家 詹偉雄 文化評論人 謝哲青 作家、登山家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 望向地平線 推薦 ◆各界佳評 厄凌.卡格的文字給了我們轉化和慰藉。……他是我們這個喧鬧時代需要的作家,書中俯拾皆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恬淡姿態和人生觀點。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 他的智慧給人撫慰,也使人覺醒。 ——菲恩.卡頓(Fearne Cotton),英國名主持人 一本令人心曠神怡的書,探討早上起床到達成雄心壯志之間的奇妙地帶。 ——崔斯坦.古力(Tristan Gooley),探險家 厄凌.卡格是世界一流的探險家,他在寫作上同樣才氣縱橫。 ——雷諾夫.范恩斯爵士(Sir Ranulph Fiennes),英國探險家 厄凌.卡格是具有哲學家特質的冒險家,或許也可以稱他為具有冒險性格的哲學家。 ──《紐約時報》 本書特色 .在台灣,冒險離一般人的生活很遙遠。近年,運動風氣慢慢形成,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從事戶外的探險活動。只是探險離冒險仍有一段距離,在危及生命的情境中,人會如何反應,其實正好激發人類最原始的本能。 .文明及科技快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人們已經慢慢忘卻人類祖先在自然環境中經歷的磨難與生存技巧。卡格將探險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情境,和一般的生活對比,是歷險旅程的回顧,也是測度人生整體意義的嘗試。 .卡格提供的不是童軍式的野外求生技能,而是反思這些技能對於現代人類的意義到底為何。遠離野外、蜇居都會的人類,被人造的環境包裹著,一方面看似安全,卻壓抑了與自然融合的需求;另一方面,因為遠離自然,在本能之上覆蓋一種純粹人工、非生物性的能力,久而久之,人工的身與本能的心更加分離。 .本書英文約兩萬五千字。輕薄短小,字字珠璣,結合了探險寫作和一般人也可應用的生活智慧。作者談及他是如何成為探險家,以及探險如何回頭影響他的生活,以及人生、家庭、事業的抉擇。 .本書已賣出英、美、德、葡、義、法、芬蘭等國版權。卡格的著作至今已翻譯成三十八國語言,他曾代言勞力士錶,跟其他探險家相比,具媒體知名度。 .厄凌.卡格為世界知名的探險家,也是作家、律師、收藏家、出版人,幾可說是全方位發展的文藝復興人。在挪威出生、長大,但從年輕時即參加大大小小的冒險、遠征,後來也到英國劍橋大學研讀哲學課程。他的作品帶著一絲北歐文化中直指人性的冷冽氣味,同時不乏從生活中提煉的智慧與回歸人本的思索,值得繼續經營。 .不論是前兩本著作《聆聽寂靜》、《就是走路》,還是《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講的都是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就自然寫作來說,卡格的個人風格強烈,他沒有在野外觀察細節上著墨,但是從字裡行間,可以發現他隨時在思考人與自然的互動與依存。人為何需要回歸自然?為何要維繫培養人類的求生本能?為何要將這些技能應用在現代生活中?在人造與天然愈加激烈衝突的現今,或許是一帖救人救己的良藥。

目錄

前言 把自己扎根於自然中 1 設定自己的指南針 2 早起 3 訓練自己保持樂觀 4 別害怕自己的強大 5 成功機率低不等於不可能 6 別冒愚蠢的危險 7 冒一點險,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8 別追逐快樂,讓快樂追逐你 9 學會獨處 10 享受小分量的食物 11 接受失敗 12 在責任中找到自由 13 把彈性變成一種習慣 14 別把好運留給運氣決定 15 讓目標追著你跑 16 重新設定你的指南針 致謝 附註 圖片出處

序跋

前言 把自己扎根於自然中 它告訴我們自己從何而來,面對前方的路又該走向何處。   當我走在開闊的天空下覺得冷時,有個簡單的方法能讓身體暖和起來:拉起禦寒大衣的連帽蓋住頭,拉鍊拉到頂,圍住脖子,同時加快腳步。等到身體從軀幹、手臂、手腕,最後到指甲底下都回暖之後,我就可以停下來。接著,我拿出一顆橘子,剝皮,然後用舌頭把每一瓣橘子輕輕住上顎頂,慢慢把汁吸出來。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跟世界萬物產生了連結,包括種下橘子樹的農夫、樹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包覆根部的土壤、從受精到結果托住橘子的樹枝,還有幫助它變得成熟甜美的陽光。我滿懷感激,感激身體重新變得暖和,也感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節奏。   也有時候,我走路時彷彿完全不在思考,腦袋一片空白,很少注意到沿途的動靜。我的腦袋進入冬眠,只有少數時候有個想法掠過腦海:雪橇下的雪花是由小水滴組成的,在地表之上十幾、二十公里處結成一個個六角柱,百分之九十由空氣組成。還有它如何穿過大氣層飄落而下,降落在我面前的土地上。沒有兩個雪花是一模一樣的,飄落的路線也不盡相同。儘管有例外,它們的形狀多半對稱。一直到我的滑雪屐輾過它們為止。   大自然有自己的語言、經驗和意識,它告訴我們自己從何而來,面對前方的路又該走向何處。我從小在一個沒有電視和車子的家庭長大(家父認為兩者都有害健康),在森林、海邊和山上消磨了大量時間,所以被灌輸了這樣的認知。在現今這個期待人隨時待命的社會,要把自己扎根於自然中可能並不容易。我自己有時也會忘記大自然的存在;當我環顧四周時,發現很多人總是忘了它。   愈是遠離自然、在現代社會裡隨時讓人找到,我就愈加焦躁不安,也愈加不快樂。我不是科學家,但根據我的經驗,之所以產生不安、寂寞和沮喪的感覺,很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疏遠了大自然,導致世界變得扁平。人為的環境和先進的科技當然有許許多多的好處,但是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腦袋、雙手和雙腳,並不是為了選擇阻力最小的路而創造的。大地母親已經四十五億四千萬歲的高齡,因此對我來說,不傾聽自然、反而盲目相信人類的發明,似乎是一件傲慢自大的事。(未完)

內文試閱

1 設定自己的指南針 不相信大多事情仍等著我們去完成和體驗,就很難對我們置身的世界有所想像。   小時候,只要能夢想或幻想一件事,我就能做到。當你懂的事很有限,只要是兩耳之間能想到的事,沒有什麼事不可能。只要我想,什麼都能達成。我想去踢世界盃足球賽,開船環遊世界,滑雪穿越荒野,攀越高山,過著跟拳王阿里一樣的生活,親吻班上最漂亮的女生,拯救世界免於滅亡,跟史懷哲一樣偉大,當上消防員,登陸月球或火星。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我各方面都不突出,也沒有特別擅長的運動。我比一般人晚一年上學,連續十二年在班上的成績墊底,朋友也沒有特別多。認真說起來,我似乎沒一件事在行。再加上暴牙,嘴唇又厚,還有學習和語言障礙,我很容易就成為霸凌的目標。雖然小時候從沒做過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我懷抱著夢想,而且從未停止夢想。   後來我漸漸明白,我要同時成為消防員、足球員、太空人和超級英雄的機率有限。換句話說,之後我的夢想開始變得比較集中。   一九九○年,我跟博格.奧斯蘭破天荒在完全不靠雪車、狗群和補給站的幫助下抵達北極。一九九三年,我成為獨自徒步前往南極的第一人,而且途中不跟外界聯絡,有別於大多數的單人探險。一九九四年,我登上聖母峰。完成這些事情之後,我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依靠飛行抵達三極的探險家。   在這本書中,我寫下那些從未離我而去的夢想和構想。這些夢想在時間裡逐漸演變,在好奇心和野心的驅策下成真。在實現原本目標的過程中,觀察自己、同時開始設立新目標,甚至看到奇妙的可能性和嶄新的地平線,其樂無窮!我發現,如果不相信大多事情仍等著我們去完成和體驗,就很難對我們置身的世界有所想像。(未完) 2 早起 鑽出睡袋不但是探險途中最大的挑戰,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早上在正確的時間起床,是極地探險家最大的挑戰。無論是現在,或是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和弗里喬夫.南森(Fridtjof Nansen)的時代都是。因此當有人問我,在雪地裡生活最困難的是什麼,我毫不猶豫說出了這個答案。攝氏零下五十度時,躲在睡袋裡有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而這樣的低溫在北極途中不時會出現。那會讓你不想鑽出睡袋,感覺下巴以下都結成冰,恍如置身但丁描寫的第九層地獄。為了節省重量,我跟博格既沒有足夠的燃料能溫暖帳篷(一人一天只有○.二公升),也沒有多帶內衣褲,所以我已經有六十三個日夜沒換衣服。   「這是我從出生以來做過最困難的一件事。」博格在日記裡寫下。旅途中不乏躲在睡袋內的理由,例如凍瘡、生病、疲累和受傷。心情低落時,我們告訴彼此,長遠來看這只是生命中的一小片段,再過不久我們就能休息了。南極之旅也並無不同。「羨慕我的人肯定不少,但願意跟我交換位置的人寥寥無幾。」我在日誌裡寫下。在這種情況,起床的念頭比動作本身艱難得多。就像希區考克的電影:「砰」的一聲本身並不恐怖,恐怖的是人的預期心理。因為最大的危險是延遲,就跟好的恐怖電影一樣。無論如何我就是得起床,問題只在於晚五分鐘還是五小時。(未完) 5 成功機率低不等於不可能 一旦開始著手準備,成功機率也就漸漸提高。   挪威哲學家和登山家阿恩.奈斯(Arne Nass)寫過一句話:「我們必須區別完全不可能和成功機率低的不同。」他堅稱沒有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是成功機率較低。只要還活著,所有可能發生的事都存在於某種「機率表」上,從機率百分之○.一到九九.九都有。   我認為奈斯的論點放在探險和日常生活中都很有用。仔細想想極地探險的歷史,會發現裡頭充滿了克服重重困難存活下來的人。舉例來說,一八八二年十月十五日的晚上,美國的「北極星號」(Polaris)在格陵蘭島的西北岸撞上冰山。十九名生還者困在一座冰山上,包括五名兒童。這群人就這樣登上地球氣候最惡劣、風勢最猛烈的角落,既缺乏適當的裝備,也沒有足夠的糧食。有六個月的時間,他們隨著冰山在北極圈一年最冷的季節中漂流,總共往南漂移了約三千公里,從史密斯海峽(Smith Sound)往下,經由巴芬島(Baffin Island)進入哈德遜灣(Hudson Bay),最後在一八八三年四月三十日來到拉布拉多省(Labrador)沿岸。那一帶我去過,當時我裝備齊全,但依舊很難想像怎麼可能有人能靠這麼少的物資在冰山上存活這麼久。他們當然差點就溺死、凍死、餓死,但他們用冰雪蓋了冰屋和遮風避雨的地方,還獵了海豹來吃。最後終於被一支捕鯨隊救起來時,船上有名水手問他們是不是真的在冰山上過夜。其中一名生還者描述自己這麼多個月來第一次放聲大笑。一般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難以置信:一方面,難以相信像北極星號配備如此精良的船隻竟然會沉船;另一方面,不敢相信有人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冰山上存活半年。(未完)

作者資料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一九六三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出版商、三個女兒的父親。他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 他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二○一○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五天五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二○一六年出版的《聆聽寂靜》賣出三十幾國版權,在英、美、歐陸引起廣大迴響,獲《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多家重要媒體的報導。《就是走路》記錄他在走路時展開的內在旅程,亦有二十幾國的語言版本。

基本資料

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walk 出版日期:2021-03-03 ISBN:9789865549473 城邦書號:A1400600 規格:平裝 / 全彩 / 176頁 / 13cm×18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