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暢銷金句牌卡版】(全新完整譯本)隨書附贈52張「金句能量卡」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一生,我為何而存在?(全球每19秒售出1本!療癒千萬人的暢銷經典,定位人生的神奇之書)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涼夏限量版】(暢銷5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清爽一下藏書卡》組)
-
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
內在防禦:識別自己的防禦機制,從容面對情緒,重建內心秩序的24堂課
-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暢銷紀念版】:為你解開貧窮困頓、喚醒靈魂的富足意識!
-
丁寧的轉念學:30個日常練習,培養轉念體質,逆轉能量與慣性,陪伴自己度過情緒風暴,人生不卡關
-
命定之書:一頁篇幅,讓人生無限增幅
-
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國內外先行者與他們的創見,「增進醫學知識、提升死亡識能」的最佳指引(《斷食善終4》)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二○○一年二月,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體中只含有三萬個基因,而不是原先預期的十萬個。這個驚人的衝擊讓某些科學家開始相信,光是基因不足以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獨特性是經由後天教養而來的。於是,生物學界又陷入削足適履的先天與後天爭論中。
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馬特‧瑞德利認為,不斷新出現的證據遠比這個迷思有趣多了。後天教養必須依賴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後天的教養才能發揮作用。基因不只是建造大腦構造的工程師,它也會吸收發展中的經驗,對社會線索作反應,甚至參與記憶的過程。基因對人類心智而言,是原因也是結果。
在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的五十年後,《天性與教養》記錄了我們對基因認識的又一新革命。作者細述百年來先天論與後天論者的爭執,解釋人類為何可以同時擁有自由意志,又能受本能及文化的驅動。對於基因如何建造大腦來吸收經驗,《天性與教養》中有最新的精采論述。
作者資料
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
牛津大學博士,專研行為演化。是英國生物學家、全球知名科普作家,TED Oxford講者。曾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擔任科學記者。 著有暢銷書《23對染色體》、《天性與教養》、《世界,沒你想像的那麼糟!》、《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的那個人》、《紅色皇后》、《德性起源》、《無所不在的演化》等書,獲得高度評價。 作品暢銷近百萬本,被譯為三十種語言。《天性與教養》獲得2004年美國科學院科普類最佳好書獎,《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的那個人》榮獲2007年美國科學史學會大衛獎,《世界,沒你想像的那麼糟!》入圍2011年英國非文學書籍最高榮譽山繆強森獎決選。 相關著作:《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無所不在的演化:如何以廣義的演化論建立真正科學的世界觀》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