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諸神的魔法師:失落文明的智慧
left
right
  • 庫存 = 6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世界閱讀日書展39折起!
  •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內容簡介

◆全球暢銷1億冊古文明經典《上帝的指紋》最新續作 ◆21世紀最新科學及考古證據,解開失落文明存在之謎! ◆1995年《上帝的指紋》中揭示了這個失落文明的存在。 ◆當時缺少確鑿的證據,現在我們有了! ◆全球授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日本、韓國……等16國! ◆甫上市就衝上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第3名,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8名! ◆美國亞馬遜網站讀者4.5顆星推薦! 「他們」留下遠古的訊息—— 那些賢者的語錄、魔法師的事蹟,以及宏偉不凡的巨石建築。 我們從殘存的蛛絲馬跡中找回失落文明的記憶…… 失落文明的倖存者,是否以巨石建築為筆,寫下流傳後世的訊息!? 無可辯駁的科學及考古鐵證,證明一萬兩千八百年前的彗星撞擊, 導致一個先進文明被災難抹去,從而也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中…… 距今一萬兩千八百年前,彗星擊中北美及歐洲冰蓋,龐大的熱量瞬間融化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冰層,引發全世界神話中所記錄的大洪水。 距今一萬一千六百年前,即公元前九千六百年,發生第二次撞擊,造成更大的洪水,而這正是柏拉圖所描繪的亞特蘭提斯被洪水淹沒的年代! 本書所揭示的證據表明,一個先進文明在一萬兩千八百年至一萬一千六百年前的全球大災難中滅絕。大災難的倖存者,這些號稱「賢者」、「魔法師」的人,是世界各地神話中的智者和文明開化的英雄。他們是美索不達米亞的阿普卡魯、希伯來的守望者、南美洲的維拉柯查,以及古埃及的神祕遠古人,他們乘船遍遊世界,致力於留下文明的火種。 他們在關鍵地點定居,諸如土耳其的哥貝克力、黎巴嫩的巴爾貝克、埃及的吉薩、古代的蘇美、墨西哥、祕魯……這無疑都是當時留下的痕跡。 這段時期的先進文明是否真實存在過?作者將透過地球物理學、天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建築學等,一一揭開這些先史謎團。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周健——專文推薦】 【各界齊聲推薦】(按姓氏筆劃序) │「旅飯」旅行長 工頭堅 │藝術史學者 邱建一 │文化工作者 吳駿聲 「考古學是一門充滿想像力的學門。大洪水之前的遠古文明真的存在嗎?作者追根究柢的精神,帶給我們無限的想像,與探求真理的慾望!」 ——藝術史學者 邱建一 「人類演進了數百萬年,為何千年前文明才突然大爆發?獨特的考古角度,引人入勝!」 ——文化工作者 吳駿聲 「我十分推薦《諸神的魔法師》。漢卡克是一位迷人的作家,也是一位對失落文明充滿好奇,思慮周密的調查者。」 ——暢銷書《夜訪吸血鬼》作者 安.萊絲(Anne Rice) 「絕妙!」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真是精彩的故事!漢卡克是一位對文飾和氛圍有一流感覺的作家。」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目錄

謝辭 序言 根基不穩固的歷史觀 推薦序 與時推移下的真知灼見/周健 ◎第一部 異常 第一章、神祕的哥貝克力石陣 巨人的圍場 打破既有範例 帶來文明的人 第二章、光明之山 一個真正的地殼劇變時期 一座有爭議的金字塔 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 羅伯特.夏克教授的觀點 尋找確鑿的證據 ◎第二部 彗星 第三章、全球性的洪水傳說 神話證明科學 認識J.哈倫.布瑞茲 漸變論使布瑞茲的大洪水失寵 回到布瑞茲 第四章、北美洲疤地之旅 認識藍達爾.卡爾森 幅員遼闊的乾瀑布 探索漂礫 遮天蔽日的黑雨 第五章、不朽的奈米鑽石 陰謀的角落 彗星的證據 如果布瑞茲知道…… 持續增加的證據 與教條主義均變論者的較量 第六章、彗星的指紋 激進的思想 如何瞬間改變全球的氣候 春天來了 ◎第三部 賢者 第七章、下一次將是烈火 致命的寒冬即將來臨…… 洪水和大雨 地下的城市 像一條從天空竄出來的蛇 第八章、挪亞大洪水之前的人事物 來自洪水之前的城市 人類命脈的保存者 七賢者 ◎第四部 復活 第九章、靈魂之島 埃及的亞特蘭提斯 將線索放在一起 聲眼之謎 諸神揚帆啟航 像孩子一樣重新開始 第十章、七賢者修道院 用恆星標示時間 永續綿延的聖徒 以光測定年代 從天而降的書 人面獅身像之謎 脆弱的埃及考古案例 非同凡響的啟示 從天而降的閃電和一個古老檔案 第十一章、托特之書 從天而降的石頭 鳳凰的飛翔 因果循環 ◎第五部 石頭 第十二章、巴爾貝克的巨石牆 靈魂之井 與諸神同行的魔法師 在黎巴嫩山和前黎巴嫩山之間 幾個世紀的黑暗 北方的巨石牆 知識的傳承 南方的巨石牆 三石台 第十三章、大洪水降臨 力量與科學的登峰造極之作 是惡魔還是外星人的傑作? 世界上最大的削切石塊 ◎第六部 星星 第十四章、太陽之門 星辰的崇拜者 荒野中的卡拉漢石陣 控制的黑手? 遠古的天文學家 新石器時代的拼圖 石柱上的訊息 第十五章、創世的地方 馬雅人的預言 排除所有不可能的情況 第十六章、星斗之數 守望者之謎 拿非利人之謎 密使 天文學和測量地球 哈蘭的賢者 手語 ◎第七部 距離 第十七章、高山上的巨石遺址 魔法建造的石牆 教化任務 聖谷 似曾相識的風格 蓄鬍神祕客維拉柯查 第十八章、海洋上的文明 殘存的大洪水前的陸地 地下埋了什麼? 巴達山谷的賢者 哈比人、龍和大洪水 南海女王 正統考古學的魔掌 火之山和灰之山 來自遠古的訊號 ◎第八部 終曲 第十九章、下一個消失的文明 歷史的高樓建在沙子之上 別有居心? 黑暗的漫遊者 重生 附錄、獵戶座對應理論並沒有顛倒

序跋

【推薦序】與時推移下的真知灼見
◎文/周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考古學與地質學、古生物學、歷史學的內涵,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即戮力重建已消失在時空之中的生命萬象。為詮釋客觀的史實,必須建構顛撲不破的理論體系,基於此,自然會出現主流和非主流之爭。      青少年的次文化,有朝一日或許會蛻變為成人的主文化。法國印象派的作品,被譏為要瞇著眼睛才看得清楚,原在沙龍展中落選,後成文物拍賣市場中天價的藝術品。猶如中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的小說家,因其為街談巷語而不入流,故稱九流十家。市場決定一切,被邊緣化的作品,可能也有翻身的契機。      漢卡克並非科班出身,然其著作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作品之一。學院派的文章好像法律條文,邏輯嚴謹,字字珠璣。但因毫無人性的溫度,具強烈的催眠效果,當可治療嚴重的失眠症。      在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以上古史與近現代史的挑戰最大,文物的出土,使上古史一直面臨解構及重組的歷程,透過「昨是」而「今非」和「昨非」而「今是」交叉比對,可以捕捉歷史的真相。而近現代史也因宗教、種族、政治、性別立場和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有了不同的觀點。      一九九二年,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美洲某些國家舉辦慶祝活動。但印第安人頗有「異見」,歐洲白種人探險家、軍隊和傳教士的到來,給美洲土著帶來無窮盡的災難,不知有何值得紀念?      在正統派的眼中,一些唯恐天下不亂者的謬論和悖論不絕於口,如被附身的乩童,胡言亂語,不知所云。      因人性的多樣化,造成世界的多元化,政客及教會擅長操縱一言堂,常斲傷豐富的創造力,入世解與出世解可能均有知障(知識障)的蒙蔽。所謂異端邪說,與時推移或可能成為真知灼見。      人無法自視而明,醫師避諱替自己開藥方。神職人員亦有其固執的一面,半路出家者常有傑出的表現。      漢卡克上知天文學,下知地質學,不時流露出百科全書式淵博的知識。雖未言及地外(extraterrestrial)文明對地球演化的介入與影響,卻對據守在象牙塔中的書呆子提出批判,並仔細陳述在學術上有爭議的論點,更增添可讀性。      距今一萬兩千年前後,地球上曾發生翻天覆地的災難,以隕石撞擊的嫌疑最大,從全球奇特的地貌,拼湊出遠古原人榛狉未啟的場景,人類乃幸運的倖存者。洪水成為共同的經歷和記憶。但係全球性或區域性的現象,迄今仍無定論,如台灣島上的先住民(目前已有十六族),彼等的族名大部分為「人」的意涵,卻多提到洪水及巨人。      少子化和高齡化成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普遍的現象,老年(醫、病)學正夯。地球是否已步入耄耋之年?如果世界末日(doomsday)即將來臨,則一切的打拼有何意義?      人是大地之子,更是宇宙之子,懷舊情結不時浮現,思鄉病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摩西率領希伯來人出埃及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而其「下(紅)海」及「出(紅)海」的精確地點,至今仍無頭緒。但並不保證未來在考古學上不會找到新證據。      遠古時代是人類文明各種面向的共同起源,從語言文字到風俗習慣,均有複雜的脈絡可循。人類從石器時代,躍昇至銅器、鐵器時代,而在更早可能還有木器時代,因其易於腐朽而痕跡鮮見,中石器時代之中,尚有細石器(microlith),並不為普羅大眾所熟悉。      人體是宇宙的縮影,此種小宇宙與大宇宙互相對應,而天文學成為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巨石文明遍佈全球,自採石、切割,至運輸、搭建,處處皆是問題,僅靠人力和獸力,似乎不足以完成此種震撼人心的建築與雕刻。更令人費解者,觀察各地許多遺址的鋪陳,均對應某些星座,在缺少天文觀測儀器的洪荒時期,其誤差甚低的精確度,令後人驚訝。      宗教信仰與政治主張,強調絕對真理,不容懷疑,而學術研究堅持相對真理,必須透過比對和批判,方能捕捉一二,是故,謙卑乃是最基本的素養。每個時代均各有其特色,勿藐視古人的智慧。往後不可能再出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車載斗量的天才和全才,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們亦成千古絕響。      時代的遞演,層創累積,並非全然進步,某些領域甚至出現退化的現象。今日資訊爆炸,取得容易,卻並未與創作等量齊觀。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千禧年後論(postmillennialism),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天威不可測」,吾人永遠活在「現代」,進而思考「現代的過去」和「現代的未來」。      面對歷史洪流,當思考區區小我遲早會與草木同朽,在廣袤的大地上究竟能留下多少痕跡?即使殫精竭慮,著作等身,仍難逃時間篩子最無情的過濾,只要有一則經典金句永垂不朽,即算萬幸。      漢卡克為典型的「世界公民」,積澱深厚的英吉利文化底蘊。古早以前,曾和其夫人訪臺,草民與一些同道好友,陪伴他前往七星山,考察凱達格蘭族所建造的金字塔遺址,他使用「man-made」一詞,而非「artificial」。帶有磁性的嗓音,當可成為BBC的一級播音員,並言及全球最偉大的古蹟,首推柬埔寨的吳哥(Angkor)。      本書為漢卡克最新的作品,科普加史普,不僅耳目一新,更深化了解地球及人類的前世今生。凡對古文明主題有興趣者,必不可錯過。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神祕的哥貝克力石陣      哥貝克力石陣是目前為止全球任何地方所發現的雄偉建築之中,最古老的遺跡,或至少是考古學家所接受的最古老的遺跡。      它的體積非常龐大。      令人畏懼的、壯麗的、神祕的和難以抗拒的……很不幸地,這些形容詞都不足以評斷它。在最後的幾個小時,我和發掘者克勞斯.許密特教授圍繞著遺址漫步。但坦白說,我感到很困惑。      我問他:「做為發現神廟並改寫歷史的人,感覺如何?」這位面色紅潤的德國考古學家,擁有寬大厚實的胸膛和灰色鬍鬚,他身穿褪色的牛仔褲、藍色斜紋粗棉布衫,袖子上有一些泥巴痕跡,光著腳穿著磨破的涼鞋。時值二○一三年九月,正是在他六十歲生日前的三個月,出乎我們意外的是,不到一年他即將離世。      他一邊思索我的問題,一邊擦拭前額閃閃發光的汗滴。雖然是上午中段,但土耳其東南方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地區,太陽高掛,天空晴朗,我們所站立的托魯斯(Taurus)山脈的山脊上,熱得像烤箱。那裡沒有微風,甚至連一點氣息也沒有,任何可遮蔭之處均付之闕如。在二○一四年將建造頂蓋以覆蓋和保護遺址,但在二○一三年此刻,這裡只有建好的地基。我們站在木造的步道上,在我們的腳下,是一系列半地下的環狀物,圍牆環繞著數十根巨大T形石柱。從德國考古研究所來的許密特及其團隊,使這片遺址重見光明。在他們開始工作之前,這片遺址呈現圓形山丘的外貌。事實上,「哥貝克力石陣」亦即「肚臍之丘」(Hill of the Navel),有時亦譯為「大肚丘」(Potbelly Hill)。挖掘工作改變了許多原始的輪廓。      「嚴格來講,我們不能說哥貝克力石陣是一座神廟。」許密特終於回答,很明顯地用詞謹慎,「且讓我們稱呼它是一座山丘聖城。我不能說會改寫歷史,而是對現存的歷史增加一篇重要的章節。我們認為從獵食採集者到農夫的變遷過程很緩慢,是一步一步地進展。但現在出乎意料的是,在這樣的時期,這令人興奮的遺跡被建造了出來。」      「令人興奮的不只是遺跡。」我立刻回應,「起初當地的居民是獵食採集者,那裡並無農業發展的跡象。」      「沒有。」許密特承認。他在這片環形立柱上豪爽地比劃著。「但那些來到哥貝克力石陣,並且做了這些工程的人,『發明』了農業!所以,我們目睹這裡所發生的一切,和後來依賴農業而出現的新石器時代社會之間的關聯。」      我豎起耳朵聆聽「發明」這個詞彙。我希望我能正確地解讀。我強調,「所以,你的意思是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人,『發明』了農業嗎?」      「對。是的。」      「你能詳細說明嗎?」      「因為在這個區域早已馴養動物和種植植物,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所以他們是同一群人。」      「所以在你看來,這是世界上最初,也是最古老的農業嗎?」      「對。是全世界最早的。」      我感覺針對此一觀點的探討方式,許密特已有些不耐煩。但我有我的理由。從哥貝克力石陣地區的挖掘看來,已知年代有一萬兩千年之久(根據正統的編年表),比任何地方的任何巨石建築都還早六千年,例如馬爾他(Malta)的詹蒂亞(Ggantija)神廟和姆納德拉(Mnajdra)神廟、英格蘭的巨石陣(Stonehenge)和艾維柏瑞(Avebury)巨石圈,或埃及吉薩(Giza)的金字塔群。這些遺址皆是屬於被考古學家稱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演化階段,當時農業與社會組織逐漸形成,階級組織亦有良好的進步,技術熟練的專家出現,不需要去生產本身所需的糧食,因為他們會從農夫多餘的生產得到支援。相反的,哥貝克力石陣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當時我們的祖先還是遊牧的獵食採集者,過著小型遷徙的族群生活,無法從事長期的耕作、複雜的勞力分工和高層次的管理技巧。      許密特和我站在可俯視C圍場及D圍場步道的要衝上,從我的研究背景中,我注意到列柱之中有一根上面有著引人深思的雕像。我企圖得到這位考古學家的允許爬上D圍場,以便近距離觀察這個雕像,好掌握關於農業起源和巨石建築之間關係的觀點。四個主要的挖掘坑中,最大的在C圍場,由兩根巨大的中央立柱主導,但已破損。原來應高達六公尺(二十呎),重達二十公噸。此外,還被十多根沒入土牆的立柱圍繞。這些立柱稍微矮小,但仍然非常巨大。D圍場亦是如此,同樣有較小的立柱圍繞著兩根高聳的中央立柱,均完整無缺。頂端呈T形,角度稍微向前傾斜,此外並無特別之處,但卻讓人連想到巨大的人頭,柱子上一些淡淡的輪廓加深了此一印象——側面有肘部彎曲的手臂,向下延伸至精心雕刻的人類手掌和細長手指。      我說:「所有這些巨石、人物肖像、遺址的總體概念和設計……老實說是個偉大的計畫,就像英格蘭的巨石陣,然而巨石陣非常年輕。你在哥貝克力石陣的發現,符合你對於獵食採集者社會的概念嗎?」      許密特同意道,「這裡的組織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在此所見的獵食採集者,很明顯地有勞力分配,因為巨石的工作乃專家所為,並非每個人都能做的事。他們還能搬運這些巨大的石頭,並將其豎立,這代表他們必須擁有某些工程方面的知識,我們不能期待這是獵食採集者能做到的。這真的是最早的建築,而且有不朽的規模。」      「所以,如果我的理解沒錯,許密特教授,你的意思是我們所站的地方,不只有偉大的建築,農業也已發明。」      「對,沒錯。」      「然而你在此地並未目睹任何真正的革命性變化?你看到的過程能置入現存的歷史架構中嗎?」      「是的,可以置入現存的歷史中。而且這段過程出乎意料地令人非常興奮。尤其是我們在哥貝克力石陣發現的東西,更多是屬於獵食採集者社會,而不是農業社會。這個時期是在獵食採集者的末期,但新石器時代尚未開始。」      「然而它是個變遷的時期,一個尖峰時刻。或許還不止於此?從我們的對話中,以及從你今天早上向我展示的遺址中,我得到一些想法,即哥貝克力石陣是一個先史時代的智囊團或創新中心,也許是居民當中的菁英分子在掌控。你同意此種看法嗎?」      「是的,是的。這是個聚會的場所。人們在此聚集,而且毫無疑問地,這是個傳佈知識和發明的舞台。」      「包括大規模石材加工的知識和農業的知識。你是否敢大膽揣測掌控這個場所和傳播這些思想的人是祭司?」      「不管他們是誰,他們不僅僅會施行簡單的薩滿教(Shamanism),更像是在遵循一種習俗。所以,是的,他們正朝著成為神職人員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在使用哥貝克力石陣,這是否會變成一種帶有自身習俗的持續性文化呢?掌握此一場所的人,也在此時期持有相同思想和相同的『祭司制度』?」      「沒錯。但奇怪的是,隨著幾個世紀的逝去,過去的努力有很明顯的衰退。真正不朽的建築位在較古老的岩層;在年輕的岩層建築反而變得愈來愈小,品質上有很明顯地下滑。」      「所以,最古老的是最好的嗎?」      「是的,最古老的是最好的。」      「你不覺得這令人費解嗎?」      許密特看上去有些歉意。「我們希望最後能發現更古老的岩層,能看到期待卻尚未找到的微小起點。然後會看到不朽的階段,再來是再次衰敗的部分。」      我突然發覺,許密特教授剛才所說的話中,「希望」是最關鍵的詞句。我們習慣於從小而簡單的事物開始,然後進步,發展,成為更複雜和更考究的事物,所以這自然是在考古遺跡中所預期能找到的。但當我們面對像哥貝克力石陣的例子——一開始時便非常完美,然後傳承緩慢,直到成為早期自我衰弱的影子——這顛覆了我們精心建構的文明應該如何表現的概念,以及它們是如何成熟和發展的。我們並不反對文明退化的過程。文明會式微。看看羅馬帝國或大英帝國就知道了。      就像雅典娜從宙斯的額頭全副武裝且成熟地出生,哥貝克力石陣的問題在於,在遠古時突然出現,就已呈現出一種成熟的文明,在誕生之初,便「發明」了農業和紀念性的建築。      考古學無法進一步解釋,為何古埃及最早的紀念碑、藝術、雕塑、象形文字、數學、醫學、天文學和建築在早期就很完美,並無從簡單到複雜的痕跡。我們可對哥貝克力石陣發出疑問,如同我的朋友約翰.安東尼.韋斯特(John Anthony West)這樣問古埃及:      一種複雜的文明是如何發展成熟的?看看一九○五年的汽車,將它跟現代的汽車相比,「發展」的過程並沒有錯誤。但在埃及沒有相似之處,那裡的一切在一開始就很成熟。      此一奧祕的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因為當代主流思想排斥,所以不被考慮。即埃及文明並非是一種「發展」,而是遺產。      那麼在哥貝克力石陣,是否亦如此?      關於此一失落文明是所有後來已知文明起源的想法,許密特無暇思考。所以當我向他施壓時,他只是重複他的觀點,即哥貝克力石陣的許多遺址還未挖掘出來。「我說了,」他有些不耐煩地吼著,「等我們發掘出更早的遺址時,就能找到演化的證據了。」      他可能是正確的。哥貝克力石陣在很多方面讓人震驚,其中一點便是,當許密特在二○一三年帶我參觀遺址時,人們已經持續十八年的挖掘工作,而大部分仍然埋藏在地下。      但到底有多大?      「很難說。」許密特告訴我,「我們進行地質探勘,透過透地雷達,從這裡能看到至少還有十六處尚未挖掘的大型圍場。」      我問,「大型圍場?」我指向D圍場中高聳的巨石,「像這個嗎?」      「是的,就像這個。至少有十六處。有些地區地質探勘無法提供完整的答案,我們也無法真正看清裡面,但預計會超過十六處。可能最後的實際數字會翻倍,甚至多達五十處。」      「五十處!」      「是的,五十處大型圍場,每個圍場有十四根或更多的石柱。但是,你知道,我們的目標並非挖出所有的東西,只要挖出一小部分就好。因為挖掘就是破壞。我們想讓大部分的遺址原封不動。」      思考古人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規模,是需要豐富的想像力。這裡不僅挖掘出排成環狀的巨石柱,比其他世界上任何地區已知的巨石遺址還古老六千年,我現在也瞭解到,哥貝克力石陣非常巨大,它所占的地區可能最後將被證明,是一處比其他大型遺址,例如巨石陣,還要大三十倍的範圍。      換句話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廣大和令人費解的古蹟,規模龐大和不為人知的目的,一切都是來源不明的未解之謎,沒有明顯的背景或鋪陳,完全籠罩在神祕之中。      巨人的圍場      我已經習慣當我出現在考古學家們的挖掘現場時,他們在背後鄙視我。但許密特的態度令人耳目一新,儘管他很清楚知道我的一切。他同意讓我和我的攝影師妻子桑莎.法伊亞一起爬下D圍場,並研究它。哥貝克力石陣已被挖掘的所有四個主圍場,在有人看管之下,嚴格禁止人們進入,但我需要近距離觀察D圍場中一根石柱上的一幅圖像,只在步道上是無法觀察的。我在步道上怎麼也無法看到,所以許密特的慷慨令人感激。      我們沿著一塊木板進入圍場,木板通往一個兩公尺高,尚未挖掘的碎石堆,碎石堆將兩根中央的立柱分隔,一在東一在西。立柱是從這個地區非常堅硬的結晶狀石灰石場採集得來,經過完美的拋光處理,巨大的立柱在陽光下發出柔和的金光。我從許密特教授那裡得知,那些立柱高約五點五公尺(十八呎),重量超過十五公噸。爬下圍場的地面時,我注意到立柱均立在約二十公分(八吋)高的石質基石上,這些基石是直接從原有的岩床上雕刻而成。在東側立柱的基石前緣,有一列七隻看起來不會飛的鳥,尾巴下垂,翅膀並不明顯的高處浮雕。      兩根巨大的立柱有極具風格的人形外觀,又被傾斜的T形「頭部」所強化,彷彿是一對雙胞胎巨人隱約俯視著我。雖然它們不是我最初的目標,我還是把握機會仔細地檢驗它們。      立柱的前面邊緣,呈現的是它們的胸膛和腹部,非常纖細,只有大約二十公分寬,它們腰部的前後距離超過一公尺(大約四呎)。正如我從步道上觀察到的,兩座石柱的雕刻,側面都有手臂的浮雕,肘部彎曲,末端有著細長的手指。這些手指環繞到立柱的前方,幾乎在「肚子」處相會。      在手的上方,有開襟袍子的痕跡覆蓋著「胸膛」。而在手的下面,兩座人像穿戴著寬腰帶,也是浮雕,裝飾著獨特的扣環。似乎是某種動物的皮。許密特認為是狐狸從後腿到尾巴的毛皮,從扣環處懸掛下來以遮蔽生殖器官。      兩座人像均配戴項鍊。東邊的立柱上,項鍊裝飾著新月和盤形圖案,西邊的立柱上,則裝飾著一顆牛頭。      此外,兩根立柱以完全相同的獨特方式豎立在各自的底座上,但並非牢固地嵌在上面,而是不穩定地固定在僅僅十公分(四吋)深的溝槽裡。許密特及其團隊已使用木質的支柱使其穩固,我只能想像他們不得不像古人一樣,將石柱扶正。除非,在圍場的上方有一個框架,石像的頭部才能放進去予以固定。以前哥貝克力石陣的建造者,很明顯地是建造、移動和放置巨大石陣的專家,他們不選擇雕刻出更深的溝槽讓柱子牢牢地站穩,這必然有某些目的,但我無法洞察。      兩根中央立柱的相似處就是這些,但也有一些差異。例如,在東邊石柱的右側,有一隻與實物大小一樣的高凸浮雕的狐狸,看似要從手肘的彎曲處躍向前方。然而,西邊石柱的腰帶除扣環之外,並無其他裝飾;東邊石柱的腰帶上有一些引人好奇的裝飾,包括一連串像羅馬字母「C」的圖形文字,其他的則像羅馬字母「H」。當我研究它們時連想到,我們不可能知道這些符號對哥貝克力石陣的人有何意義,我們與他們相隔長達一萬一千多年的距離,難以想像他們擁有任何形式的書寫,更遑論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字母!儘管這些符號的排列方式,奇特地具有現代性和目的性,對我們而言不僅僅是裝飾而已。在上古舊石器時代藝術的世界,沒有任何地方有跟其類似的存在,那些動物和鳥類的圖案亦如此。在這個早期的階段,巨石和複雜雕刻的結合是絕對獨特和前所未有。      我繼續研究D圍場邊緣挖掘出來的十幾根石柱,它們並非圍成正圓,而是更像一個橢圓,從西向東大約有二十公尺(六十五呎),從北向南正好為十四公尺(四十六呎)。周圍的石柱大約只有中央一對石柱一半的高度,大部分都無外在的支撐,而是以其本身的力量立起,但大都埋入圍場的土牆中。不是所有的石柱都是T形,大部分都裝飾著豐富的圖案,有鳥類、昆蟲和動物,好像挪亞方舟上的貨物都變成了石頭:狐狸、瞪羚、野豬、許多種類的鳥,包括腳下盤著蛇的鶴,以及更多單獨和成群的蛇、蜘蛛、野驢、野牛、一頭尾巴彎曲到脊椎上的獅子,還有許多其他的動物。      為使通行證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善用時間。我到達想去看的位在圍場西北方的石柱。為便於識別,許密特和他的同僚們,將哥貝克力石陣所有的石柱都予以編號,我們要看的是「四十三號石柱」。我從先前的研究中知道,這根石柱的柱基上有一隻巨大的蠍子圖案浮雕;有人猜測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道帶中的天蠍座圖案。然而,我非常失望,因為圖案已模糊不清。許密特表示,考古學家們用碎石將其覆蓋,是為了保護它避免損害。我告訴他,我的興趣在它可能與天文學有關,但他嗤之以鼻。「這裡沒有天文學的圖案;黃道星座是在巴比倫時代劃分的,而哥貝克力石陣卻早在巴比倫王國之前九千年就存在了。」他斷然拒絕我清理堆積如山的碎石。      我差點和他爭論起來。事實上有很好的證據證明在哥貝克力石陣出現之前,黃道帶已被整理出來。我注意到同一根柱子上,沒有被碎石掩埋的上方,還有另一組圖案。這些包括描繪精緻的禿鷹,其翅膀像人類的手臂一樣伸展,一個實心的圓盤懸在翅膀之上,猶如被翅膀支撐或保護著。另一隻擬人化的禿鷹,與其他我曾經見過的大自然中任何的鳥類都截然不同,它的「雙膝」向前彎曲,有著奇怪的伸長扁平的腳,有點類似古早的蝙蝠俠漫畫中,反派角色「企鵝人」的形象。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半人半獸的(therianthrope,來自希臘文therion,亦即野獸;anthropos,亦即人)、混血的生物——半人半禿鷹。      在圖案之上,有更多的H形圖畫文字,排列在一系列垂直和顛倒的V形圖畫文字之中。我再度感覺那裡有某種不可言喻的訊息及溝通。最後,在石柱的頂端,出現三個巨大的手提袋圖案。總之,是有彎曲把手的矩形容器。將其分開的,是在每個容器把手前方的三個圖案。左邊的一隻鳥長著與人腿相似的長腿,幾乎可確定是另一個獸人,還有一隻尾巴在身體前拱起的四腳獸及一隻蠑螈。      整體圖案縈繞我心頭,揮之不去,我感覺並確定之前在別的地方曾經見過,或是跟它非常相似的東西。唯一的問題是我不記得在哪裡見過或它是什麼!我要求桑莎仔細地對石柱拍照,當她拍完以後,許密特建議我們陪他去幾百公尺外,在山脊的另一邊觀察不同的遺址,他和他的團隊正在那裡積極地進行挖掘。這只是他們用透地雷達測出還埋藏在地下的十幾個大型石柱圍場的其中之一,也是他們正在調查的第一處。      打破既有範例      我邊走邊問教授,他是如何和何時開始參與哥貝克力石陣的考古工作。諷刺的是,帶給他在建築發展上的定見並產生重大突破的原因,竟是因為其他考古學家在相同主題上也有的定見!一九六四年,芝加哥大學和伊斯坦堡大學合組團隊,造訪此地,尋找和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然而當他們目睹從地面上聳立的巨大T形石柱,以及被當地農民犁地所產生的破碎石灰石柱子的碎片時,他們誤以為哥貝克力石陣跟他們的研究無關,於是繼續前往其他地區。      原因何在?      美國人和土耳其人組成的團隊判斷,柱子的技藝如此完美、進步及複雜,不會是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所製造的。他們的看法是,雖然在石灰石的碎片旁邊有使用過的燧石,但哥貝克力石陣僅僅是一座廢棄的中世紀墳場,因此無任何先史時代研究的必要性。      他們的閃失造成許密特的收穫。一九八○年代末和一九九○年代初,他參與在土耳其的另一項計畫——挖掘一處稱為涅瓦立寇瑞(Nevali Cori)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該遺址很快被阿塔圖克水壩(Ataturk Dam)的水淹沒。他和一個來自海德堡大學的考古學家團隊,在那裡發現並在淹水之前,搶救出許多精緻的T形石灰岩柱子,確定為距離今天八千和九千年之前的時期。有些在側面有手臂和手掌的浮雕。「所以我們認知,這個地區存在著跟我們已知的此時期的遺址不同的文物。從狩獵採集社會到早期農村社區的變遷中,存在著大規模的石灰岩雕刻,涅瓦立寇瑞是我們的第一條線索。」      不久之後,在一九九四年,許密特讀到一篇三十年前,由土耳其人和美國人撰寫的報告,剛好看到一個段落,當中提到哥貝克力石陣地表上,石灰岩柱子的碎片旁邊有使用過的燧石。「我當時還是個年輕的考古學者,」他解釋道,「我正在尋找自己的研究計劃,我立刻意識到這裡可能存在著有意義的東西,或許是像涅瓦立寇瑞一樣重要的另一個遺址。」      「這是你們前輩的疏失。因為在考古學家的心中,燧石和建築的石柱通常不會被連想在一起嗎?」      我希望他能理解我的暗示,因為既有的範例,可能會忽視在哥貝克力石陣的某些東西。但他似乎有些健忘,並回答:「是的,確實如此。」      我向前望去。過去的這段時刻,我們邊走邊談,我們走到熱鬧異常的挖掘現場。從四個主要的圍場向周圍看去,我一直沒意識到這個挖掘現場的存在,因為它被山脊的最高處遮蔽,但現在我們向北翻越山脊線,下到另一側的挖掘處,是由許密特在哥貝克力石陣挖掘出的,命名為H圍場。這裡有五、六位德國考古學家忙碌地工作著,有些正用泥刀層層地刮開土壤,有些將一桶桶的土壤和石頭倒在篩網上,其他人則指揮三十位土耳其勞工的團隊工作。焦點是個巨大的矩形坑,或許有半個足球場的大小,裡面被與膝蓋同高的土牆分成十二個或更小的區域。在地面上的幾個地方,在幾個點上,笨重的石灰岩柱子聳立著。大部分是T形,但我的眼睛被其中一根有著光滑彎曲頂端的石柱所吸引,只有一小處破損,雕刻著一隻特別精美的雄獅圖案。像D圍場的獅子一樣,它的長尾巴伸向前方,高懸在背部上方,這個技藝比我到今天為止所看到的其他作品更卓越。      「那是根非常可觀的柱子。」我告訴許密特,「我們能看看嗎?」      他同意。我們在挖掘現場找尋穿越的道路,接著來到離那根有獅子雕像的石柱數公尺遠之處。這根石柱斜靠在殘餘的鵝卵石碎石堆和土堆上,在考古學家們來此工作之前,整個圍場顯然被這些石頭和土壤填滿。在挖掘現場的邊緣,可看見另一根石柱的頭部,在區塊的中間挖出一條較深的溝,我猜是為了將獅子石柱的前三分之一露出來,這個溝的內壁也是同樣的石頭和土壤。      關於這些碎石堆,我詢問許密特,「那些鵝卵石怎麼會在這裡?看起來不像是自然沉澱所形成。」      「不是。」他回答。看起來還有些洋洋得意。「它是被人特地放進來的。」      「特地?」      「是的,是哥貝克力石陣的建造者所放的。在巨石建好之後,用了不知多長的時間,故意把每個圍場迅速地掩埋。例如,目前為止所挖出來的最古老的C圍場,在建造它附近的D圍場之前,即已從上到下被完全封閉。這種故意的封閉行為有利於考古學,因為它能有效封存每個圍場,避免被後來的有機物侵蝕,而這些有機物能讓我們準確判斷它們的年代。」      我迅速思考許密特的談話。他關於年代判斷的觀點很有趣,至少有三個原因。      首先,這意味著全世界沒被「封存」的巨石遺址,可能會因後來有機物的侵蝕,造成考古學家們對年代的判斷有誤(順便一提,有機物是唯一可以進行碳年代測定的物質;因為你無法用石頭這樣的無機物做碳年代測定)。理論上,這意味那些著名的,未被其建築者有意掩埋的巨石遺址(例如,馬爾他的神廟或梅諾卡島﹝Menorca﹞的T形石碑、英國的艾維柏瑞和巨石陣的石圈),均有可能比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更古老。      第二,假如哥貝克力石陣大部分的年代,是從填塞物中的有機物得知——這是我後來從許密特發表的論文中確定的事實——然後這只是告訴我們填塞物的年代;巨石柱本身的年代至少跟它們一樣古老,也可能更古老,因為它們是在建好「不知多久時間」以後才被填滿。      第三,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為什麼要填滿遺址?歷經千辛萬苦建立一系列壯觀的巨石圈之後,最終卻故意將其掩埋得如此徹底和如此高效率,等它們再被人發現需要一萬年之久,其動機何在?      我心中首先想到時間膠囊。建造哥貝克力石陣是為了向未來傳達某種訊息,掩埋它以便在數千年中完整無缺和隱藏這些信息。這種想法多次纏繞著我。我繼續我的調查,經過整整一年才有了成果,這會在後面的章節中提到。同時,當我向許密特提出問題時,他為故意掩埋的石柱圈提出完全不同的解釋。      「在我看來這是他們的規劃,」他說,「他們建造圍場就是要掩埋。」      我的好奇心被激起。「建造是為了掩埋?」我等待他說「這是個時間膠囊」。但他回答:「例如,像在西歐的巨石墓地,巨大的建築,然後將土堆在頂部。」      「但是他們用來埋葬屍體。這裡有任何埋葬屍體的證據嗎?」      「我們沒有發現遺骸。我們在填塞物中找到部分人類骨頭混雜動物骨頭的殘片,但是現在還沒有找到埋葬品。我們希望能盡快找到。」      「所以你相信哥貝克力石陣是個大型墳場嗎?」      「它有待證明。是的,但那是我的假設。」      「那麼在填塞物中所發現的人類骨頭混雜著動物骨頭的殘片,你覺得從何而來?是祭品?還是食人肉?」      「我覺得並非如此。我猜想他們會將死者的遺體做某些特殊處理,那些骨頭就是證據,或許特別進行去除肌肉的作業。此種儀式在這個地區同時代已知的遺址中均存在。對我而言,這些填塞物中的人類骨頭,增強了我們會在哥貝克力石陣的某些地區找到主要墓地的假設,這些墓地在被埋一段時間之後會被開挖,以便與死者進行一種非常特殊的儀式。」      「那這些石柱有何種功能呢?」      「這些T形石柱確實是擬人化的,然而上面往往刻著動物圖案,也許是想告訴我們與這些T形生物有關的故事。當然我們不能確定,但我想它們代表神明。」      「不是T形的石柱亦如此嗎?」我指著有獅子圖案的石柱。「像這一根?它上面也有動物的圖案。」      許密特聳聳肩,「我們不能確定。或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這裡有太多奧祕。我們就是再挖個五十年也無法找到所有的答案,現在只是剛開始。」      「但是即便如此,你已找到一些答案。你很清楚一些概念。譬如這根有獅子圖案的石柱,你能說出它至少有多古老嗎?」      「老實說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希望在它下面發現一些有機物,能做碳年代測定。但直到現在並不能確定。」      「那你對它的風格有什麼看法?」      許密特又聳聳肩,勉強做出小小地讓步,「它跟C圍場中某些石柱看起來很相似。」      「都是最古老的?」      「是的,應該說是與它們同年代。」      「那它們的正確年代應該有多久?」      「經過校準,正好是公元前九千六百年,是我們所找到最古老者。」      隨著時間的流動,放射碳年代和曆法年代相差愈來愈遠,在不同的年代,大氣中和所有的生命,有機物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的含量相異。很幸運地,科學家們已找到途徑修正如此的變動,過程稱為校準。所以當許密特說「經過校準,正好是公元前九千六百年」,他便給了我曆法的答案。      「經過校準,正好是公元前九千六百年」的意思是,在我跟他談話的二○一三年此刻,距離那時已經有九千六百年,加上基督之後的二○一三年,即是在一萬一千六百一十三年以前。我在二○一四年十二月寫下這句話,而你可能要到二○一六年才能讀到,到那時候,許密特所指的最早時間已經距今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年。      ——你會得到上述概念。      換句話說,用大概的數字簡言之,哥貝克力石陣被挖掘出來最古老的部分,已經有一萬一千六百年之久。而且,無論所有的原因和條件,許密特修飾過的觀點告訴我,眼前的獅子石柱極有可能,跟至今在哥貝克力石陣所挖掘的任何遺跡一樣的古老。

影音

作者資料

葛瑞姆.漢卡克(Graham Hancock)

英國人。曾任《經濟學人》東非地區記者,後周遊世界各國,從事調查旅行與寫作,而成為全球暢銷作家暨古文明遺址探險家。著有《諸神的足跡》(America Before)、《諸神的魔法師》(Magicians of the Gods)、《天之鏡》(Heaven's Mirror)、《失落的約櫃》(The Sign and the Seal)、《上帝的魔島》(Underworld)等國際知名暢銷書,並受邀在Discovery頻道製作主持《尋找失落文明》經典系列,掀起世界各地探索未知文明的熱潮。 相關著作:《諸神的足跡:失落文明的關鍵》《上帝的指紋【暢銷紀念版】(上)》《上帝的指紋【暢銷紀念版】(下)》《諸神的魔法師:失落文明的智慧》《天之鏡 全譯本》

基本資料

作者:葛瑞姆.漢卡克(Graham Hancock) 譯者:周健潘恩典(John Pan)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魔幻館Fantastic 出版日期:2018-06-05 ISBN:9789864774609 城邦書號:BM6014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51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