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
最後的十字軍東征:航海家達伽馬的史詩旅程
-
十字架上的新月:伊斯蘭統治下的西班牙(711-1614)
-
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
-
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20年版:全球秩序進入洗牌格局,洞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思辨明斷大未來!
-
畫水彩超簡單:跟著afu一起畫插畫
-
刑務所之中
-
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劍橋哲學博士親擬96道日常選擇,519個延伸思考,揭開生活大大小小決定背後,不同的哲學思考運作!
-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全新力作】
-
謊報: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Netflix影集《難,置信》真實事件)
內容簡介
摩登未完,後摩登是否可能搶灘?
從現代化到全球化,讓知識分子更清楚自己的力量!
現代(modern),日文譯字「モダン」,中文譯為「摩登」,台語譯為「毛斷」。
從這些不同譯法可以發現,東方社會並不存在「現代」的觀念,而是直接從歐洲文化移植過來。
台灣社會到達現代時,正是淪為日本殖民地之際。在被迫接受現代化的過程中,摩登一詞已不純粹意味著現代,而漸漸成為都市文明、時髦、風尚、流行的同義詞。
《殖民地摩登》收集有關台灣現代性的學術論文。全書分成第一輯「摩登與日據台灣」,第二輯「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分別從殖民地文學與歷史的研究,考察現代性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摩登對於台灣知識分子,是代表啟蒙與進步,或是代表蒙蔽或傷害,正是本書的研究主旨。
在歷史產生重大裂變的時刻,《殖民地摩登》為台灣主體的建構提出新的詮釋。
目錄
第一輯 摩登與日據台灣
現代性與日據台灣第一世代作家
三○年代台灣作家對現代性的追求與抗拒
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年代台灣作家與民間想像
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小說中的兩難困境
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
殖民地詩人的台灣意象——以鹽分地帶文學集團為中心
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及其意義
從發現台灣到發明台灣——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
台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年代的文學批評
第二輯 現代性與台灣史觀
殖民地時期自治思潮與議會運動
殖民地社會的圖像政治——以台灣總督府時期的寫真為中心
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文學的研究及其限制
連溫卿與抗日左翼的分裂——台灣反殖民史的一個考察
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
台灣歷史的孤兒蔣渭川——一個後殖民形象的重建
國民意識:台灣自由主義的舊傳統與新思考
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左傾化(一九二五︱一九三一)
論文出處
作者資料
陳芳明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高雄。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著作等身,主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余光中跨世紀散文》等;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灣新文學史》,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學者的研究典範。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