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雪洞:一位西方女性的悟道之旅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一位西方女性尋求證悟的故事 多次來台弘法的佛教傳奇人物 著有《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該有的自然》《心湖上的倒影》等經典之作 長年熱銷書,時隔22年全新翻譯! 全身心跟隨東方佛教,進入喜馬拉雅山洞穴尋求證悟的首位西方女性。 這是一個關於女性尋求證悟的故事。本書講述一位英國女子,以西方人的身分前往東方尋求佛教教義,在徹底與世隔絕的情況下進行修行的故事。主角丹津.葩默在十八歲皈依為佛教徒,並成為有累世緣分的康祖仁波切的弟子。為尋求證悟,在二十出頭,於海拔一萬三千多呎的雪洞中開始了十二年的閉關修行,其中更有近三年時間沒見到任何人、沒說一句話。「我可以告訴你一件事,我從來不曾感到無聊。」這就是她對閉關生活的回答。丹津.葩默展示其堅定的決心,並給所有有志求道的人們帶來莫大的鼓勵和希望。 在父系社會下以溫和而堅定的姿態改變佛教,創辦尼寺。 這本書在女性的觀點上著墨良多,除了講述她求道過程中親歷的諸多不平等、提出並回應了許多女性在禪修與生活平衡上的困惑,也表達了對於兩性在禪修時面臨不同難題的看法。她從找尋自己身為女性的解脫之道開始,直至幫助其他女性到達相同的目標。為了創辦讓每個人的修行都能成熟綻放的和諧之地,閉關十二年的她開始於世界各地演講募款。這些年來,她成了一個傳奇和楷模,是許多女性行者的模範和傳遞知識的啟蒙者,成為了有志尋求佛教的西方人和女性修道者的一盞明 燈。

目錄

拉胡爾地圖 第一章:相遇 第二章:生錯了地方 第三章:黎明——尋道 第四章:第一步 第五章:上師 第六章:對女性的恐懼 第七章:拉胡爾 第八章:山洞 第九章:面對死亡 第十章:瑜伽女 第十一章:女性之路 第十二章:出關 第十三章:遠見 第十四章:老師 第十五章:挑戰 第十六章:非得山洞閉關不可? 第十七章:今日 參考書目 致謝 作者備註

內文試閱

  山洞整修完工後,丹津葩默搬了進去,開始她不同凡響的生活。當時她三十三歲,她將會在這個家生活到四十五歲。      儘管她追尋的純粹是心靈的境界,然而,在開始能把握這個非物質的精神境界之前,光是要讓自己活下去,就得先克服很世俗的事務才做得到。對一個書呆子、不食人間煙火、弱不禁風的女性來說,這確實是一項挑戰。      她自己承認說:「我一直不是一個實際的人,現在我得學習自己動手做很多勞務。最後,我自己都很訝異自己竟能處理得這麼好,而且變得自給自足。」      首先,最要緊的是水。      「起初我必須去泉水處打水,那裡離山洞大約四分之一哩路。夏天,我必須跑好幾趟,用水桶把水背回山洞;冬天無法外出時,就把雪融成水。如果你有融過雪水的經驗,你就會知道那有多麼困難!一大堆雪也只能融出少少的水。慶幸的是,冬天用水量不多,因為沒怎麼在洗澡或洗衣服,所以很省水。後來,當我進入為期三年的閉關,無法離開閉關結界時,有人支付了水管費,為我牽了條水管直接接到山洞,這幫了我很大的忙。」她解釋。      其次是食物的問題。      在這個貧脊的山區,當然沒有什麼食物可吃,沒有結實纍纍的野莓樹叢隨手可採、沒有果樹、沒有蕩漾著金色波浪的麥田。於是,她便安排在夏季從村子運送補給物上來,可是它們多半無法送達,使得丹津葩默被迫背著重擔山上山下來回奔波。「這真的很費時費力。」她說。而補給三年閉關所需物資的大差事,則由慈仁.多傑負責管理:      「我會僱用苦力和驢子,把她需要的東西運上去。」他回憶說。「包括煤油、糌粑、米、扁豆粉、蔬菜乾、酥油(ghee)、食用油、鹽、肥皂、奶粉、茶、糖、蘋果和修儀軌的供養品,比如甜點和香等等。此外,我也僱用伐木工,砍好木材一併運送上去。」      除了這些基本的民生必需品之外,為了補充新鮮食材,丹津葩默開墾了一個園子。她在洞外岩壁下方挖了兩個苗圃,一個種蔬菜,一個種花。食物餵養她的身體,花朵滋養她的靈魂。後來的幾年,她實驗過許多植栽,嘗試看看哪些適合在這種土礫中生長。「我試種過各種蔬菜,像是高麗菜和豌豆,但是都被囓齒動物啃光了。牠們唯一不吃的就是蕪菁(大頭菜)和馬鈴薯。經過這麼多年,我覺得蕪菁愈吃愈順口,我真準備好要推廣它了。」她熱情地說。「我發現大頭菜是一菜二吃,一是它有很好的綠葉,事實上它是所有綠色蔬菜中營養成分最高的,而且味道好極了,尤其是剛長出來的鮮嫩葉片,」她誇張地說,「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漫長冬天之後咬在嘴裡的第一口新鮮大頭菜葉。其次,大頭菜本身也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無論是葉子或球莖本身都可切塊曬乾,如此一來,整個冬天都可以吃到這鮮美的蔬菜。說真的,我正等著有人出版《一百零八種蕪菁料理法》(One Hundred and Eight Ways to Cook Turnips)的食譜,但目前都沒看到,」她開玩笑說。      她和佛教其他僧尼一樣,只吃日中一餐。她的菜單很簡單健康,對一般人的味蕾來說,嚐起來十分單調無趣。她每天的食物千篇一律都是米、扁豆和蔬菜,放在壓力鍋裡一起烹煮。「壓力鍋是我唯一的奢侈品。如果沒有壓力鍋,在這種海拔高度煮扁豆湯得花上好幾個小時。」她說。她也自己烘焙酸麵團麵包,加上糌粑,一起搭配這些粗食淡飯。她唯一的飲品是一般茶加上少許奶粉,(有趣的是,少數她不喜愛的藏式習俗之一就是加了奶油和鹽的傳統酥油茶。)甜點是一小份水果。馬納利以盛產蘋果而聞名,慈仁.多傑會送去一箱蘋果。「我一天會吃半顆蘋果,有時吃一些杏桃乾。」      她就這樣生活了十二年,飲食上沒什麼變化,沒有多數人用來排解無聊、沮喪、工作辛勞的各種美食,像是蛋糕、巧克力和冰淇淋等。她表示自己並不在意,也解釋說:「就算想買什麼,也無法像順路經過超市那樣,隨意跑下山就買得到。事實上,我已習慣吃少量食物,以至於離開山洞之後,人們常笑我怎麼只吃半顆蘋果,半片吐司與少許果醬。比這更多的話,都顯得浪費和奢侈。」      再來還有寒冷的問題。那種永無止境的極度刺骨寒冷,累月不間斷。下方山谷村莊,冬季溫度經常降到零下三十五度,在空曠無遮蔽的山上則更加天寒地凍。大量積雪堆積在她洞口,伴隨著強風的呼嘯聲,丹津葩默仍然輕鬆以對。「我想得沒錯,事實證明山洞確實比房子暖和。山洞裡,佛龕上供杯的水從沒結過冰,但在塔育寺的屋子裡,供杯裡的水卻會結冰。就連山洞裡從未有過熱源的儲藏室,儲藏在裡面的水也不曾結冰。山洞就是這樣,洞外越冷,洞內越暖和,洞外越熱,洞內越涼爽。我這麼說的時候,沒有人相信我,但是瑜伽士們曾這麼告訴我,我相信他們。」她語帶堅持。      儘管她顯得滿不在乎,這種寒冷其實還是很凜冽的。一天中,她只在中午生一次爐火煮中餐,這意味著,只要太陽下山,山洞內就完全沒有任何熱源。但無論如何她也活過來了。「我當然覺得很冷,那又怎麼樣?」她挑戰似的說道,接著又緩了緩語調:「修行的時候,總不能常常起身去生火吧!此外,真正專注的時候,身體會自然發熱。」她的說法讓人更想知道,她生起神秘內熱的能力究竟到達何種境界?就像幾世紀前,密勒日巴尊者在冰冷的山洞曾修練過,還有達和西的舵顛們在寒冷冬夜裡,試著以內熱烘乾裹住赤裸身體的濕床巾一樣。「炪火並不是我主要的修行。」對此,她沒有多說什麼。      不過,忍耐力是一回事,而放棄舒適生活又是另一回事。熱水澡、鬆軟的毛巾、芳香的香皂、舒適的軟床、整潔的床單、安樂椅、乾淨的盥洗室等等所帶來的歡愉享受,多數女性喜愛與需要的種種柔軟觸感之物,她一樣也沒有。根據男性的說法,女性獲得證悟的最大障礙,就在於渴望擁有舒適的物質生活。他們辯駁說,女人的天性就像貓一樣只想蜷伏在溫暖的火爐前,因此怎麼可能忍受得了提升修行境界所需的艱苦獨居呢?然而,無論是這件事或其他許多事,丹津葩默都證明了他們是錯的。      她洗澡時也就一個水桶。她很少洗澡,尤其是冬天缺水時,氣溫低也使得身上幾乎沒有體味。夏天時,戶外的大自然就是她的衛浴,她的隱私絕不會外洩。「冬天時,我會用罐子上廁所,然後把它埋掉。」這些事從不曾困擾她。「說實在的,我並不懷念抽水馬桶或是熱水澡,因為我的生活中已經很久沒有這些了。」她說。      讓苦行生活更添困難的是,那兒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的娛樂。山洞裡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沒有音樂、沒有小說,事實上,除了宗教書籍之外,沒有其他書籍。「我一點兒也不懷念什麼『奢侈品』。達和西的生活把我調教得非常好,我擁有我需要的一切,」她再度強調。      在她缺乏的東西當中,床鋪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但她連張床鋪也沒有;並非是山洞太小擺不下,純粹只是因為丹津葩默不想要。她矢志追隨的是所有嚴格訓練自己的禪修者傳統——訓練自己不睡覺的不倒單。聖人們說,睡覺只是浪費寶貴時間的悲劇;如果我們每天睡上八小時,等於浪費了生命三分之一的時間,這樣算起來,如果我們活到七十歲,就會有將近二十四年是自願處在不清醒的歲月中,這些時間本可用來精進修行,提昇自己的心靈境界,以便幫助所有眾生。瑜伽士們清楚了解這點,於是嚴格鞭策自己不睡覺,運用禪修所引生的精微覺知,更新自己的心理與生理境界。大家都同意,山洞的寂靜孤絕是修練這些技巧的絕佳地點,即使瑜伽士中的佼佼者,如果生活在熱鬧的市中心,也很難忍受不睡覺;但是,如果在僻靜的隱密處整夜打坐,無論是處於清醒、半清醒、或打盹兒睡覺的狀態,他們都可以學習到,如何觀察潛意識生起的任何心念影像僅只是一種投射,僅是自心生起的顯相而已。他們說,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修持。      事實上,這意味著丹津葩默只要在山洞閉關期間,從來沒有真正躺下來,相反的,她每晚都筆直坐在禪修箱裡。「這個概念是說,妳必須筆直坐著進行禪修,這對提升覺性很有助益。」她對這件事也只說明這麼多。「如果我真的覺得必須睡覺,我就蜷窩在箱子裡,或是把腿伸到另一邊。」      你或許會好奇,在這些艱困的時刻,丹津葩默忍受長期苦行的能力,有多少是來自幼時在東倫敦區的樸實生活、或是母親堅毅基因的遺傳,還是像扎西炯的喇嘛們事前就看出來,她天生就能夠適應高海拔的穴居生活。      尤其是丹津葩默所有苦行生活是徹底與世隔絕;她早已料到,甚至極其渴求的,就是完全獨自一人。夏天時,她偶爾會看見一兩個牧羊人或放牧犛牛的牧人;有時塔育寺的尼師或她的朋友會上山拜訪她一兩天。她依照自己建立的模式,確保自己每年一定去見康祖仁波切,以便獲得進一步的閉關指導。她有時也會離開山洞幾星期,參加某些課程,不過這種情況極少發生。但大多時候,大雪阻隔讓她每年有幾個月的時間是完全獨自一人,最後的三年裡,她根本沒見過任何人,也沒說過一句話。      丹津葩默很能面對這種情況:「我不曾感到孤單寂寞,一分鐘也沒有。有人來訪固然開心,但是四下無人我也非常快樂,在山洞裡我覺得完全安全,這對女性來說是非常奇妙的感覺。我從來不鎖門窗,因為根本不需要,山洞所在之處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然而,有趣的是,有一次她夏天外出辦事,把山洞借給一位男性朋友,對方卻覺得山洞生活並非易事,他住了兩天就被隱居的孤寂嚇跑了。「對我來說,這卻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她說。

作者資料

維琪.麥肯基 Vicki Mackenzie

出生於英國。昆士蘭大學畢業,從見習記者一路成長為專欄作家。曾為《星期日泰唔士報》《觀察家報》《每日電訊報》等多家報社和許多國際雜誌撰稿。 一九七六年,她一時興起,去尼泊爾參加了由兩位西藏喇嘛上師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禪修課程,燃起了她對佛教深切的興趣,最後促成她撰寫了暢銷作品:《雪洞》及《少年耶喜喇嘛》與其續集《轉世到西方:轉世大師》。

基本資料

作者: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 譯者:江涵芠(翰雯)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書系:眾生系列 出版日期:2023-09-12 ISBN:9786267219546 城邦書號:JP0217 規格:膠裝 / 部份彩色 / 29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