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勵志故事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巴菲特投資股票,但他教兒子投資人生! 股神的兒子不是非得當股神!只要跟著自己的天賦走,就能超越自己、超越巴菲特! 出生時嘴裡含著金湯匙, 長大後很容易就會變成插在背上的金匕首! 如果只想躺著吃喝一輩子, 就將錯過發掘自己人生的大好機會! 人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能做自己! 有個富爸爸是什麼滋味?住豪宅、開名車,有大把財產可以任意揮霍?可是彼得.巴菲特卻現身說法告訴我們,即使老爸是身價超過四百億美元、叱吒全球金融市場的「股神」,他沒有成為人人稱羨的「富二代」,而是選擇做勇敢追求夢想的「自己」! 的確,如果跟著父親走入華爾街,頂著「巴菲特」的光環,絕對可以少奮鬥三十年。但老巴菲特讓彼得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讓他有機會去發揮自己的天賦,於是彼得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音樂之路,而這才是他人生真正的熱情所在!他從小錄音室開始打拚、從無償的工作開始接案,能譜出動人的樂曲不是靠他「姓」什麼,而是憑實力;不是看他的父親有多少資產,而是憑他不間斷的學習和努力。 能有個股神老爸,彼得的確不是普通的幸運,因為從父親身上,他看到了什麼是認真和自律、如何勇於面對挑戰,並且盡情徜徉自己所選擇的人生。而你,要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在每天面對的無數抉擇中,你要選擇阻力最小的路?還是可能帶來最大滿足的路?彼得.巴菲特以他動人的人生經歷告訴你: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序跋

致台灣中文版序
◎文/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全美知名音樂家】   我父親華倫.巴菲特因為他在股市的成功,以及操盤成功所賺取的鉅額財富而享譽商業界,但是對我而言,他是我的父親——是我從出生就知道,而且以話語、行動深深影響我的一個人。   在我成長時看著的這個人,是一個極度享受生命的人,因為他每天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他所賺到的錢不過是告訴他,他把工作做得很好。讓他很開心的,並不是從中獲取的財富,而是他善於處理手上在做的事。對他而言,錢買得到的東西始終不是必需品,他生活裡的奢侈品不多,也都只是簡單樸實的物品。   我發現有許多父母會提供金援,讓孩子的生活過得更輕鬆。或許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做些特別的事,那麼他們就能告訴朋友,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成就,或者以他們的方式深感驕傲,但是這對孩子而言,卻可能一點意義也沒有。假如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也不允許孩子去發掘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我認為這通常會導致很不幸福的結果。   有時候父母覺得錢可以解決問題,實際上並不能,有時甚至會讓情況更糟。孩子需要犯錯,才能從中學習;孩子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才能建立自尊。想要過實現個人志向的人生,別無他法。   並不是說財務上的支持毫無助益,像是付學費、當孩子剛在社會起步時幫忙付小額費用,這些事都能在孩子尋找人生道路時,造就各種改變。然而,過多的幫忙也不會一直有益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也有獨一無二的方式,尋找個人在世上要走的道路。   我的父親與母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讓我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尋找屬於我的道路——還有幸福(而非財富),才是人生要達到的目標。他們身體力行,告訴我快樂有很多方法,而我得找出自己的方式。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但是不會讓我依賴。我得學著怎麼走自己的路。在這一路上,他們藉由放手,讓我自己思考與犯錯,他們表現出真正的尊重……還有愛。   或許我的父母透過行為來教導我最重要的事,而非話語。我父親每一天都對他所做的事情充滿熱情,而我母親向我證明了,對他人的同情心還有聆聽別人的心聲,或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這些行為總結起來,讓我看見了平衡的人生——包括精神生活(驅策你的要素)與外在生活(你影響世界的方法),而這就是值得全力以赴去爭取的事。再多的財富也不能為你創造內在、外在都平衡的生活,唯有尋找獨一無二的生存之道,才能在過程中有所獲得。在此誠摯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走到那裡。

內文試閱

正常,就是你最習慣的事
  你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可是你看起來很正常呀!   打從出生以來,這句話我聽過很多種版本,我一直都當它是讚美,不是對我的讚美,而是對我們家的讚美。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謂的「正常」,說穿了便是一個人能有效運作,並被其他同儕所接受。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擁有絕佳機會去充分發揮自己的人生。   反過來說,若要培養這種能力,唯一的辦法是要先培養放諸四海皆準的人際價值觀和情感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都是從家裡學習來的,說得更精確一點,是耳濡目染吸收來的。   這些核心價值觀是我在這本書中所談到的一切的基礎,所以讓我們來仔細檢視一下它們,也想想它們是如何代代傳承的。   若要列個清單,我會把「信任」的概念擺在相當頂端。用很廣義的定義來看,信任就是相信這世界是個好地方。大家都看得出來,這世界並非絕對完美,但仍不失是個好地方,而且這地方值得大家努力使其變得更美好。假如你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效運作,尤其是保持好心情,那麼心中抱有這樣的想法還挺有幫助的呢!   相信世界和相信別人是密不可分的兩件事,相信別人意味著儘管人的缺點再多,我們仍願意相信人的本性是良善的。人總是想做正確的事情,世上顯然有很多陷阱和誘惑會引人去做錯的事,但做錯的事情不是正道,那樣違背了我們真正的本性,我們真正的本性是公正而善良的。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這麼想。有些人認為人性本惡,貪婪、愛競爭、動不動就說謊騙人。老實說,我很同情抱持那種想法的人。他們的日子應該過得很辛苦、很難維繫友誼,做生意時,或甚至愛別人時,應該也很難不時時算計和懷疑。   人性本善的想法及信念,是讓我們在世上能泰然自處的關鍵價值觀之一。   這至關重要的信任感從何而來呢?先要有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再來要有一個互助而安全的社區。   我在成長過程中非常幸運,在美國這個以流動著稱的社會,我們家倒是出奇地穩定。我小時候住的房子是一棟建於二十世紀初期、非常普通的獨棟小屋,我父親於一九五八年以三萬一千五百美元買下了它。這棟房子離我母親兒時的家只隔了兩個路口,我的外公、外婆後來一直住在那裡。當時奧馬哈市才正開始發展,我們家四周的環境半是農村,半是都市,門口的馬路恰好是貫通市區的主要幹道,不過我們家的房子比較像牧場,還有著像電影「陰宅」裡的那種扇形閣樓小窗。為了好玩,我們也曾在側邊的小田地裡種過幾排玉米。   純樸嗎?當然囉!而且我非常清楚,並不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能享有這麼溫馨祥和的成長環境。兒時未能享有這種優勢的孩子,恐怕得走更長一段跌跌撞撞的路,才能學會信任這個世界。   但我想強調的是,讓我在兒時獲得安全感和學會信任的,既不是金錢,也不是物質上的優勢。   我們家的房子有多大並不重要,重點是家裡有愛。我們附近的鄰居富有與否並不重要,重點是大家樂於閒話家常和互相照應。因為這種溫馨的感覺,我學會了相信別人,並相信這世界基本上是善良的,這種感覺並不能用金錢衡量,若真要細數,有的只是無數的擁抱、冰淇淋,和別人教我寫功課所花的心力。   這種溫馨付出,每一位家長和每一個社區都應不吝給予孩子。   如果信任能讓我們用樂觀的角度看待世界,那麼包容就是個同等重要的價值觀,它能幫助我們面對現實的差異和衝突。要是大家都是一個模樣,要是這世上沒有種族、宗教、性向或政治立場的差異,人生在某方面應該會輕鬆不少,但那樣豈不無聊死了!多元性本來就是人生的調味料,敞開心胸擁抱差異,能讓我們自身的生活更精采豐富。   相反地,只要我們陷入成見或偏頗立場的泥淖,便使自己的人生變得狹隘而貧乏。你不相信女性在工作上和男性平等?那好,你的世界馬上縮減一半。你無法接受同性戀?那好,這世上有百分之十的人口無法成為你的朋友。你不喜歡黑人?拉丁裔?你明白我的意思吧!假如這個不接受、那個也不喜歡,到最後你的世界就只會剩下你自己,以及一些長得像你、思考方式也像你的人。那感覺就像個又小又傲慢,且無聊得要命的鄉下俱樂部!那樣的世界,真的值得人待在裡頭生活嗎?   包容是我在家裡吸收到的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父母很積極地參與了五○年代晚期到六○年代初期的民權運動。當時我還只是個孩子,年紀太小了,無法理解那些社會運動背後有多複雜、黑暗。但什麼是種族歧視和偏激行為,也並不需要別人特別教我,我只要睜大眼睛就看得到。   我母親從來不會羞於表達自己的立場,她在她車子的後保險桿上貼了一張貼紙,寫著「Nice people come in all colors」,即「任何顏色的人種都有好人」。某天早上,我們發現有人塗掉「all colors」,改寫上「white」,那麼意思就變成「只有白人是好人」,這個無聊又愚蠢的狂妄舉動令我大受震撼。我一直以為種族歧視是其他如南方阿拉巴馬州等遙遠地方才有的事,我們要看電視新聞才會看到。這裡可是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理論上該是個民心開化而講道理的地方,但種族歧視仍在此現蹤了。   這個事件很令人失望,但我從中學到了幾點。首先,絕不該把別人的包容視為理所當然,而應積極倡導人人平等的觀念。其次,認定高傲的偏見是別人(以這件事而言,即魯莽的南方人)才有的缺點,這種看法本身就有點偏頗,其實我們很多中西部的人也有這種偏見。   儘管種族歧視提供了我這輩子最戲劇性的「包容」教材,但說到包容,絕對還有很多別的議題和課題有待討論和學習。   母親很堅持要灌輸我們宗教平等的觀念。我少年時期,她帶我去過好幾個不同的教會,好讓我體驗各種不同的敬神方式。我們去了南方浸信會,神父佈道時慷慨激昂,讓信眾們亢奮到最高點,一些白衣護士站在旁邊的走道上待命,隨時準備把因為太激動狂熱而昏倒的信眾接去一旁照護。我們也去了猶太教堂,異國語言和古老儀式雖然平日較為少見,但同樣令人肅然起敬。回到家裡,則有許多諸如佛教和印度教等東方偉大宗教的書籍。   我們從中得到最大的心得就是,這些信仰體系都是真誠而可取的心靈方針。它們沒有哪一個是「對的」,也沒有哪一個是「錯的」。它們都只是凡人(凡人都是有缺陷而不完美的)設法接觸至高神明的方式,每一種宗教都應獲得尊重。我母親深信,宗教不但不應使人們分裂,反而應該讓人們更團結,一起攜手追求更崇高的意義和境界。   由於她時時把包容的觀念掛在嘴邊,連我都忍不住要喊她「達賴媽媽」。要是她的理念能宣揚到中東(而且有人肯聽她)的話,那今日的世界應該會祥和許多吧!   我們家有關宗教和種族的這些態度,其實更是在強調要保有一顆開明的心。人永遠都應該尊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意見,永遠都應該嘗試理解某個主張的對立觀點。這既有道德上的必要,也攸關理智,因為嘗試去理解對立的觀點,有助於讓心智更敏銳。   我母親高中時曾參加過辯論社,她很熱中於熱烈但講理的討論,因此我們家的廚房是個生氣蓬勃的地方。   我哥哥霍威也是個辯論好手,害我在成長過程中頗為沮喪。我們家在進行討論時,他總是表現得比較靈光、比較有說服力,他懂好多好有學問的詞彙,像是縱然或反之什麼的。但儘管我在家中辯論會上常因口拙而感到技不如人,我卻也學到了很寶貴的一課,這一課讓我在這些討論時刻(甚至是吵架時刻!)能感到比較有自信,也比較放鬆,那就是沒有人能贏得一場討論,也沒有人會輸。   你可以贏得網球賽,也可以輸掉棒球賽,但討論跟比賽不一樣。討論的目的是交換意見,是衡量各種不同觀點的不同好處。不說別的,光是一個在言詞上「輸了」的人,其實就已經「贏了」,因為他或她在意見交流的過程中,早已學到了更多東西。   我們家的另一個核心價值觀是非常重視教育。   這年頭所謂的「教育」,即使到了大學的程度,往往大多仍是指就業技能訓練,因為只要主修某個科系,即可取得某個學位,之後踏入某行也相對容易些。我並不反對這種流程,假如想成為投資經紀人或管理顧問,那麼企管碩士文憑當然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最佳途徑。若想進入法學院就讀,先唸法律系自然很合情合理。   但我的重點是,這樣還挺狹隘的,目標取向的學習只是教育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而且還稱不上是最重要的面向。人生但憑我們塑造,假如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儘可能多采多姿且令人滿足,那麼我們就應該試著什麼都去學,不只要學用來賺錢的專業本領,還要學專業以外的無數其他知識。   「從書中學習」當然是這種廣義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個信念,我主要是從觀察外公而吸收來的,他讓我看到一個人靜靜地捧著一本書閱讀,可以是多麼平靜又喜悅的事。我現在還能想像他安穩地坐在厚實的單人沙發上,整個人陷進沙發之中,說不定一旁的杯子裡還泡著假牙呢!他是家中的大學士,在他的影響下,我去學了很多東西,其中包括國中時選修拉丁文。   學拉丁文有什麼用處嗎?其實沒太大用處,但學了挺有趣的,可以藉由它更瞭解歷史,和瞭解我們文化的傳統。換句話說,這有點像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且有外公教我寫拉丁文作業,我們祖孫倆會一起翻書查不懂的單字,使得家人間的感情變得更緊密了。   我覺得,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滿足好奇心。因此,家長能為子女做的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讓這分好奇心生生不息。關於這部分,我爸媽的做法就是與我們討論各式各樣的議題,和經常鼓勵我們去查查看。每當我有疑問,或討論到某種程度,或者學校作業需要進一步查資料時,爸媽就鼓勵我去翻查家裡那套《世界百科全書》,或查看多年累積下來的大量《國家地理雜誌》。   在從前那個還沒有Google的年代,如果想查什麼資料,就真得親身去查!小時候,我經常整個人趴在地上,從雜誌裡尋找有關「非洲東部鳥類」或「亞馬遜原住民」的文章。查資料就像一場尋寶探險,過程中總是緊張刺激,最後終於找到寶藏時也很開心滿足。在螢幕前敲幾下鍵盤或許更有效率,但成就感不見得能相提並論。到後來,我睡前常常帶著好幾本百科全書上床閱讀,就只為了好玩,一篇篇關於不同風俗民情事物的簡介總令我著迷不已。   我們家重視教育的另一種方式,就是主動關心我的學校生活。   我想,有太多家長把學校想成是一棟神秘的磚樓,他們的孩子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三點都會消失在這棟磚樓裡,但這磚樓和這些家長沒有多大關聯,只要成績單還像樣,只要孩子沒被學校記過懲處,這些家長和學校多半八竿子打不著邊。當然,偶爾還是有參訪日或家長會,但這些通常只是做個樣子而已,甚至對當事人根本只是折磨。   我母親的觀點就不同了。我小學、甚至中學時,有時她會忽然到學校(學校的環境她很熟,畢竟她以前也在這裡上學),靜靜地坐在教室後面觀看上課情形,看看老師教了些什麼和怎麼教。她這麼關心讓我感到很驕傲,也讓我明白我上學這件事是很重要的。重要的不是我一年拿回家幾次的成績單,而是我日復一日實際學到了什麼。假如有更多家長像這樣關心子女的教育,我想會有更多孩子能在踏出校園後,依然保有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和對學習的興趣。   上學和讀書當然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依我看來,並不是最關鍵的部分。當然,像物理或統計這類技術性的學問,除了正規學習外別無他法,但若從更寬廣的角度(即如何儘可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精采豐富且令人滿足)來看,書本和學校只是教育的工具,並非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在於理解人性,既是理解我們最內心的自己,也是理解與我們非常不同的其他人的動機和欲求。百科全書、鋪著灰塵的舊雜誌或Google,都無法提供這樣的教育。要理解人性,仰賴的是謙恭誠意地與各式各樣的人往來,以及細心傾聽。   母親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我看到教育的重要性,或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她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有個故事值得別人去聆聽。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在我小時候,母親便很堅持要盡量讓我多認識一些人、多聽一些故事。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我們接待過好幾個來自非洲不同國家的交換學生,也曾有位來自捷克的學生和我們一起住了一陣子,我們家總有來自城裡另一頭或世界另一頭的客人。唸小學時,有時我中午放學回家吃飯,會發現母親正在和非洲或歐洲來的客人聊得很起勁。母親通常會以溫和的態度提出一個又一個深入的問題:他們在家鄉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都遭遇了什麼樣的難題和困境?他們有什麼樣的期望和夢想?都抱持著什麼樣的信念?   儘管對方回答的內容我不見得都聽得懂,但在耳濡目染中,我已明白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我從家裡還學到了另一個核心價值觀,就建立自我尊重而言,這可能是所有價值觀中最重要的一個,我要特別感謝父親讓我看到它的重要性,那就是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態度。   什麼是巴菲特家族認定的工作態度呢?而什麼又不是工作態度?   有些人認為,好的工作態度就是願意每星期花六十到八十個小時做牛做馬,做一個他們毫不喜歡甚至打從心底厭惡的工作。他們認為付出勞力、壓抑自己的感受和照表操課,都算是很基本的美德。   但其實這不是什麼美德,這根本是自虐!換個角度來說,有時候這甚至意味著懶惰和缺乏想像力。既然你這麼勤奮,為什麼不撥一點力氣和時間,找出你真正喜歡什麼呢?   我父親──以及現在的我──認為好的工作態度,首要之道在於勇於自我探索,找出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好讓這份工作變成一件樂事,甚至是神聖的事,哪怕(或尤其是)有一天它變得非常艱鉅,困難重重。   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幾乎都在家裡工作。他大半時間都待在書房裡(我父母臥室旁的一個安靜小房間)研究大量的神秘書籍。後來我才知道,這些書不外乎《價值線》或《穆迪》之類的投資刊物,即上萬家企業和其股票行情的詳細分析數據。雖然父親研究的主題是很實用的,但他在研究過程中所投入的專注力卻近乎靈修。他所捧讀的「經文」或許是市盈率或績效管理問題之類的內容,但他也可以是個研讀卡巴拉聖典的猶太祭司或沉思佛學典故的僧侶。他的注意力就是那麼投入、那麼心無旁騖。稍微誇張一點的話,可以說父親工作時,整個人已經心神出竅到另一個境界了。當他穿著常穿的卡其褲和舊毛衣從書房走出來時,全身上下簡直散發出一種聖人般的平靜氣息,那種平靜是唯有一個人的自我和手上的工作已完全合而為一時才會有的。   激烈的身體運動有助於釋放腦內啡,這是一種人體自然分泌的物質,能夠鎮定疼痛的感覺,讓時間彷彿變慢下來,並讓人有種福至心靈的美好感受。我父親工作時之專注,顯示激烈的腦力激盪似乎也有助於釋放腦內啡。透過觀察這些時刻下的他,我學到了簡單但意義深遠的一課:工作應該要艱鉅且費力,而且工作也應該要讓我們樂在其中。   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態度,讓我父親儘管必須長時間工作、苦思沉重的決策,卻依然如此興致高昂呢?首先,他做這一切完全不是為了錢。他後來確實賺到了錢,而且那等於是以非常實質的方式印證了他專業上的智慧,但金錢只是副產品,是附加價值。最重要的還是他工作的本質:鍛鍊他無窮的好奇心、用真實的績效驗證他的分析推論,以及大膽去發掘價值和新的可能性。   倘若父親工作純粹是為了錢,那麼工作很快就會淪為乏味的例行公事,即一份差事而已。這些年來吸引著他、令他著迷的是腦力激盪,是這場認真且因果息息相關的遊戲。以這部分而言,每天都是嶄新的挑戰。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關於良好工作態度的常見迷思。   有些人認為自己談的是工作態度,但其實他們是在講財富態度。他們宣稱自己很重視勤勉、自律和毅力,但事實上,他們並非真正尊重這些品德。他們重視的是有時會隨著這些品德而來的財富,看重的是結果而非過程。   不論在道德上或邏輯上,都有很多方法可以辯倒這種本末倒置的價值觀,但我比較想提出一個很實際的意見:不看重工作本身而只看重工作的報酬,最大的問題在於,報酬永遠都可能被奪走。   任何經歷過經濟不景氣的人都一定很能體會這一點。假如某個人並未犯錯,但他工作的公司倒閉了,是否能藉此認定他前一天成功、後一天失敗呢?一位優秀的企業主是否因為國際市場的大環境改變了,就在一夕之間變得一無是處呢?   為什麼人要用一些如此超乎掌控的因素,來決定自己對自己有多尊重呢?   一個合理而能長長久久的工作態度,還是要著眼於工作本身,而非一些變動無常的報酬,並著重於我們對這個工作本身的熱情、專注和用心。   這些都是別人無法從我們身上奪走的東西。

延伸內容

金湯匙族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我強力推薦!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這本書寫得很好,我連看兩次還怕遺漏了什麼,作者的觀念非常地正確,是經過深思熟慮反思後所說出來的話,值得細看。   作者很明白,有著華倫.巴菲特作爸爸的確有許多「優勢」(privilege),但是你的人生還是得你自己打造。爸爸的名字會替你多開一些門、多認得一些本來沒有機會認得的人,但是他不能替你過一生。是的,含著金湯匙出生很好,但是很多時候,這金湯匙會變成金匕首,因為它阻止了你天賦的發展。   這本書對年輕人最好的地方是他的經驗是每個人都用得上的:他告訴年輕人,好的決定需要時間,若有能力,請用金錢去買時間,等你自己找到真正想投入一生的時光去做的事後,再去做。他說他從小心中就一直有個聲音,他不知道是什麼,但是這個聲音促使他尋尋覓覓,最後決定從史丹佛大學退學,租小房子、開二手國民車,去找尋自己的興趣,這種真誠對待自己的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他工作的態度把每一個案子當作大學時的作業來做,只要能從中學到東西就全力以赴,不計較價錢,用做中學來累積自己的經驗。一九八一年他在路邊洗車時,一位鄰居停下來與他寒喧,鄰居的女婿是節目主持人,時時都需要新的音樂,請他替一個新的有線電視頻道作十秒鐘的開頭配樂。他沒有計較工作的大小(僅十秒),也沒有計較這是名不見經傳的頻道,全力以赴。他完全沒有料到這個頻道就是後來每個人都知道的MTV(現在許多電視頻道都希望自己看起來、聽起來像MTV,廣告商也希望自己的產品有MTV的配樂),結果他就這樣一夕而紅。人家只看到他成功卻不知他在爆紅之前已花了幾百個小時泡在錄音間。   他也告訴年輕人,平日努力充實自己才抓得住機會,人生很多事是偶然,當你善用這個偶然,成功就變成了必然:朋友送他一本描述十九世紀印地安人被迫害的書叫《晨星之子》(Son of The Morning Star),他看了大受感動,開始蒐集印地安音樂,當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要拍「與狼共舞」時,他把他寫的印地安音樂CD寄去,結果電影中令人難忘的〈火舞〉(fire dance)的配樂就是他寫的。   人無法預知,在事情發生前,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只能善用時間好好的充實自己,等待機會的降臨。碰到鄰居那是機會,你不能控制的,但是寫出好的曲子那是努力,你可以做到的。   這本書是金湯匙族寫的最好的一本書,我強力推薦。
立志
◎文/陳子鴻【知名音樂製作人】   彼得巴菲特,對我來說原來是個陌生的名字,只有這個姓氏跟股神巴菲特一樣。出版社寄來了這本書稿,我一邊看著,一邊聽他做的音樂。   是的,他就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也是一位音樂家,我在台灣找到了四張他的專輯,融合了New Age與民族音樂,聽了會令人心情平靜的那種音樂。   這本書是一個分享,分享他做音樂的心路歷程,當然之中有一些觀念是非常受用的。例如他引述了作家布那德.馬拉莫的話:「沒有哪個好的作家能完完全全照自己的意思去寫作。」這句話看了真是心有慼慼焉啊!   我常常告訴年輕的創作者,要用心去創作,再用大腦來檢查。好的作品是要能引起共鳴的,不能孤芳自賞,但是太在意別人的共鳴的時候,往往作品會流於媚俗。一個好的創作者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這也是創作者最困難也最痛苦的地方。   因此,巴菲特說:「別只發掘天賦,還要造就天賦。」意思就是必須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我們每天生活中都在創作,不只是只有音樂家或作家才在創作,在生活上、工作上如果能有一些小小的點子,讓我們的生活更好更快樂,那種創作的樂趣才是真正創作的意義。   對於金錢的觀念,不論他說得如何有道理,因為他的身分特殊,總覺得少了點說服力,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因為他不缺錢,所以可以把金錢觀說得頭頭是道。不過我認為,所謂的富裕包含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只要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然後全力以赴,堅持到底,你的精神和物質絕對都會慢慢富裕起來的。   作者的音樂之路跟我有幾分類似,「立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那個年代,要立志做流行音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勇氣,但是不管在什麼年紀,立志這件事永遠不嫌晚。而且立志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我每年都會找一個目標來立志,有大有小,到了年底再來檢查自己完成度有多少,達成了就獎勵一下自己,沒達成就檢討原因,是自己意志力不夠還是立的志太不切實際。每年這樣檢查一下自己,很好玩,也可以讓自己無形中不斷地進步。   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和實際狀況,下定決心就勇往直前,成功以後不要忘了回饋,這是本書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事情,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勇於創造自己的人生
◎文/吳重雨【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在國立交通大學二○一○年六月畢業典禮上,我以「Go Beyond Job——一張人生的車票」為題向畢業生演講。在演講中引用全球首富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在他的新書《做你自己》(Life Is What You Make It)所講到的一個故事,來激勵畢業生勇於選擇自己的路,創造自己的人生。現在欣聞皇冠文化集團將出版這本書的中譯本,特別向大家鄭重推薦這一本令人感動的書。   彼得在這本書內談到,在十九歲那年,他從他的富爸爸那邊得到了一筆相對起來不算多的股票,這些財產「足夠做任何事,但還不夠無所事事」。彼得當時還是史丹佛大學的學生。他變賣了手裡的股票,換到了大約九萬美元,當時他離開了學校,搬到舊金山,建立了一家工作室,開始從事他的音樂事業(這些股票的現值大約是七千兩百萬美元,大概是台幣二十四億,可是彼得說他並不後悔)。當時,他接受他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並且不去管那件事情有沒有報酬。他從這點出發,在音樂路上不斷前行,現在他成為一名榮獲艾美獎(Emmy Award)的音樂人、作曲家和製作人。他在書裡面寫道:「如果我一開始就面對必須自己謀生的壓力,我可能無法繼續沿著我所選擇的路走下去。」   在讀完這本書後,你或許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人在你成年之初便給你一張免費的車票,讓你自由探索你想要的職業生涯,你會怎樣做?相信你會深思,並且勇於向自己創造的人生大道邁進!
不要讓金湯匙變成插在背脊上的金匕首
◎文/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富裕家庭的孩子總是引人豔羨,特別是父母來頭大的,似乎就是人說「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之驕子!事實的真相呢?   看完了彼得.巴菲特用生命驗證出這慧語心得,讓我深有共鳴。   現代父母不論怎樣的經濟背景,都努力給孩子最好的,從生活所需到學校到進入社會,即便犧牲自己應有的,甚至健康,也要給孩子最好的!但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   雖然沒有父母希望孩子變成短視近利,但是太過周全的保護,讓很多年輕人已經漸漸與真實人生脫節。現成的享受,也讓孩子很容易對人生失去熱情。前一代辛苦累積的財富,竟成為阻礙孩子追求成長的原因,實在是所料未及啊!問題是,該怎麼教才好?「人生但憑我們創造」,且看本書告訴大家如何去做吧!

影音

作者資料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你或許沒聽過彼得.巴菲特,但一定聽說過彼得的父親--華倫.巴菲特,他是名列《時代》雜誌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富可敵國的「股神」。然而,身為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卻沒有繼承衣缽成為華爾街金童,也沒有企圖成為呼風喚雨的大人物,而是選擇用音樂譜出人生最美妙的樂章。 彼得從父親那裡獲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學:「開創你自己的人生大道。」這讓他勇於做自己。他在名校史丹佛大學只唸了三個學期便決定休學,從零開始打造音樂夢,儘管過程歷經波折,但他終於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大道! 他曾贏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MTV頻道剛開播時令人驚豔的片頭配樂出自他的編曲,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精華的一幕「火舞」配樂也出自他的手筆。他曾為美國印地安原住民紀錄片影集「五百部族」編寫配樂;策劃、製作及編寫美國原住民音樂劇「靈」,並在華盛頓國家廣場盛大演出。他與曾獲「葛萊美獎」提名的歌手阿肯以人權為主題合作歌曲,並成為聯合國大會的特殊表演節目。此外,他還推出了許多張音樂專輯。他既是全美知名的音樂人,同時也擔任NoVo基金會的會長,投身公益,回饋世界。 彼得.巴菲特在本書中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讀者分享,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遠懷抱熱情,擁有邁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膽識和決心!

基本資料

作者: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譯者:梁若瑜 出版社:平安文化 書系:Forward 出版日期:2010-11-29 ISBN:9789578037885 城邦書號:A2460055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