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其他藝術
另一種影像敘事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約翰.伯格 vs 專業攝影家尚.摩爾合力探討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繼《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薩依德(E. W. Said)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影像,我們總是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還是另一種呈現?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係?我們可否不用文字,全然用影像來說故事,來思考?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當代美學評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知名攝影家,首度以理論和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本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尚.摩爾(Jean Mohr)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各種實務經驗,尤其將焦點放在照片的意義為何總是「曖昧不明」一事上。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象原本就具備的曖昧不明特性。而影像所具有的這種曖昧性其實正啟發了另一種的影像敘事之道。 第二部分試圖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攝影這種媒材的理論書寫,大部分不是侷限在純然實證的分析中,就是完全陷入美學風格的探究裡。但攝影一事,很自然地在本質上會導引出,關於事物外貌(appearances)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是兩人想像力合作的成果,由一百五十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If Each Time……),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並非所謂的攝影報導(reportage),而是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敘事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訴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而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一部份的真實!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僅只是記錄,更是呈現;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間的緊張關係。 本書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是喜愛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影像思考巨著。 【名家推薦】 ◎攝影家 張照堂 專文推薦!

延伸內容

另一種言說  ◎文/張照堂 「我們居住之處,四處早已是現實的美學幻覺。」──Jean Baudrillard   拍一張照片,就是按一下快門,不是嗎?
  按一下快門,時間被截取,前後脈絡頓失,是嗎?
  一張護照相片跟一張夕陽落日都屬同一種真實,是嗎?
  一個農夫的眼睛,看到事物的本質,他比攝影/評論家直接而實在,不是嗎?
  一個盲童的眼睛,看見了鏡頭不可及的隱祕深處,是嗎?
  一張猴子拍出來的照片比較直覺與客觀,是嗎?
  一張可以隨身攜帶的照片,比一個我們隨身攜帶的右大腦裡的記憶體,更具符碼化而值得信賴,不是嗎?
  文字與影像如一對夫妻,結合圖完整,分離是解脫,是嗎?
  文字與話語可以美妙描繪的事物,用影像直接敘述即扼殺想像力,不是嗎?
  照片在是片刻的紀錄,永恆的留守,抑或片刻的留守,永恒的紀錄,是嗎?
  照片在分享的同時,也開始壟斷,是嗎?不是嗎?
  照片反映時代,但在不同時代解讀,意義開始錯亂,是嗎?
  相機不說謊,照片是證言,也是謊言,不是嗎?
  物像被獵取,被擺攝,被複製,被包裝,影像如假包換又虛假成真,是嗎?   提問,提問,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提問。
  前輩攝影家 張才在受訪時曾說 :「我們不僅是要看照片,而且要去讀它,必須知道怎麼去讀影像。」但如何讀呢?老先生又欲言還止。

  關於影像的詮釋,有幾句簡短的醒語是這樣說的:
  ‧照片就是「曾經」,是「回憶也可能是夢幻」──Roland Barthes
  ‧影像就是當下「永不再來」。──Jeanloup Sieff
  ‧它是「珍藏下來的一刻」── Irving Penn
  ‧它是「向永恆搶過來的幾秒鐘」──Robert Doisneau
  ‧拍一張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處找回一部份自己──Eva Rubinstein
  ‧攝影隨時都有一種安靜的不安……等待決定的瞬間──H C Bresson  
  ‧沒有所謂「決定的瞬間」,生活中每一刻都是決定的瞬間──Robert Frank
  ‧每一個影像是一個瞬間,每一個瞬間就像一次呼吸,前面一次呼吸不會比後一次重要,是所有呼吸的連續造成生命──Mario Giacomelli
  ‧我的影像不抗拒任何人,是抗拒時間──Mario Giacomelli
  ‧攝影是「當意識想獲得某種東西時的理想手臂」──Susan Sontag
  ‧照相機拍下的只是些細節,無法印証一般性的真理──Mac Riboud
  ‧攝影家的特殊視力不在「看」,而在「適時在場」──Roland Barthes
  ‧我不是攝影師,我是蒐集照片的──Josef Koudelka

  這些佳句名言訴說攝影的「在與不在」「見與不見」,但似乎也欲言還止。   《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書,或許讓我們可以在實證與理論的迷陣中,較為明白地找到一絲線索。   這是一本從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使用者的不同角度去探索攝影本質的書,以實証的分析,美學的探究,心理學、俗民學、社會學的介入,生動地引導讀者尋找:攝影在顯露的外貌下可能蘊藏底內涵與意義,儘管最終的結論仍可能是:「含混曖眛」。   在《另一種影像敘事》中,攝影家尚.摩爾(Jean Mohr)以一種接近行動研究的方式去參與和紀錄山區農民的勞動,並訴說他在攝影過程中,被攝者的關注點以及相機看不見的私己心情與負荷。這些圖像之外的言說,闊增了事件表相的多向思考與深層情感。   如果影像不加圖說,沒有線索,會變成猜謎遊戲嗎?尚.摩爾從自己資料庫中挑出一些照片,並找來工人、花匠、學生、理髮師、女演員、銀行業者、舞蹈教師、神職人員與精神科醫生等來看照片,問他們::「你看到什麼?」   各人殊異解讀之後再對照作者的註釋,不禁叫人啞然失笑。時光的切片終究是謎,光影畢竟就是光影,即使逼真銳利,當訊息不明時,留下的只是含混的猜度,照片成為性向測驗器。1983年法國電視台推出一個新節目:「一分鐘,一圖像」,請來作家、商人、司機、政客、小學生、麵包師傅……各路人馬,每人花一分鐘,對一張照片發表看法,引發大家對攝影的討論與關心,這個主意應該是受到本書的影響啟發。   知名的視覺評論/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書中,深入淺出地分析解讀影像的方式與可能性。他認為相機傳送的事物形貌,既像是沙灘上的腳印也類似一個人造的文化加工品,它宛如某個已流失之物的自然遺跡,也可以視為一個新建構物。照片從屬於某種社會情境下,可以成為文化建構的一部份‧他試著舉柯特茲(Andre Kertesz)的幾張圖例剖析,照片雖然代表的是一個「時間」,一個「瞬間」,但當這「瞬間之相」有許多資訊可被閱讀時,它就提供了引用的「長度」,照片本身並不代表那個長度,這引用的長度不是時間的長度,被延長的並非時間,而是意義‧   約翰.伯格所感興趣的是觀看→搜尋→揭示的過程與層次。他認為在每個觀看的動作裡,總有對意義的期望。這個期望應該與對解釋的慾望區隔開來。觀看的人也許會在事後解釋,但早於這個解釋之前,人們便已期望著事物的外貌內,或許存在著一個即將顯露的意義。只有透過搜尋裡的各種選擇,才能對所見之物進行分疏區隔,那些被看見的,那些被顯露的,正是外貌與搜尋的共同成果。   為了讓純粹的影像敘事,為了嘗試連結外貌的斷片以及延伸意義的轉換,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將150張照片編輯成一組系列:「假如每一次……」,裡面不附帶任何文字,照片排序與閱讀方式也無規範可尋,主軸是一個農婦生活的迴想,讀者卻可以沿著這條線,若即若離,自由解讀,在主觀與客觀的交融中自行走出一條路來。作者說,這不是「報導體」,更像是一篇「散文體」,讓影像曖昧的本質牽引出更大的聯想空間。   約翰.伯格說:「一個人是沒有辦法用字典拍照的。」正如尚.摩爾所闡釋的,一個人也是沒有辦法用舌頭拍照的。影像或許可以這樣言說,那樣言說,但終究它所附著的光影文本,仍是那麼曖昧隱誨,仍舊可以開放自由想像,這是影像的本質,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至於真不真實?也沒那麼重要了。作家歐康諾(Mary Flannery O’Connor)說:「我主張所有種類的真實,你的真實和所有人的真實都存在的,但在所有這些真實的背後,卻只有一個真實,那就是根本沒有真實。」這句話是Robert Frank 的最愛,他把它貼在牆頭上。   《另一種影像敘事》是1982年出版的,至今才見到第一刷的中譯本出版,雖然遲到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但回首讀來,這些例証線索仍是那麼生動有趣,慧譎啟迪,極具創見與想像力,一點不落人後。在眾聲喧嘩的現今出版品中,這本書獨特、厚實而靜謐,但不用懷疑它蘊涵的火花與光彩。

作者資料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布克獎作家、金筆獎得主 《觀看的方式》作者 當代最重要美學大師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二○一七年辭世。 一九五二年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以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藝術評論家身分迅速竄起,陸續出版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此外,約翰‧伯格的小說體別出心裁,曾《G》贏得布克獎、金筆獎、布萊克紀念獎。 伯格也撰寫過多部電影劇本,並曾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二○○○年約拿即將二十五歲》。二〇一六年,蒂妲‧絲雲頓、柯林‧麥克比、克里斯多福‧羅斯、巴泰克茲耶多斯執導紀錄片《約翰‧伯格四季肖像》,在鄉間四季更迭中,以多層次的影像、深刻的對話,展現出一個人文主義者歷久不變的初衷。 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有《觀看的方式》、《影像的閱讀》、《觀看的視界》、《另一種影像敘事》、《攝影的異義》、《我們在此相遇》、《班托的素描簿》、《留住一切親愛的》、《A致X》、《另類的出口》等等。

尚.摩爾(Jean Mohr)

瑞士攝影家,奔走於世界各地,為雜誌及諸多非營利組織工作。除了曾與約翰.伯格合作四本書外,亦因《另一種影像敘事》成果斐然,受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青睞,邀請一同完成記錄巴勒斯坦人處境的作品《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

基本資料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 出版社:三言社 書系:視覺書系 出版日期:2007-02-08 ISBN:9789867581525 城邦書號:1JB009 規格:膠裝 / 雙色 / 304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