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七界:希塔療癒技巧的核心思想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善用科學方法,處理生活大小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希塔療癒──你與造物主:加深你與造物能量的連結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
七個習慣打造幸福家庭
-
你們就是不懂我!:心理學博士陪你找到正能量,度過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似乎又有點美好的成長期
內容簡介
★韓國首位紀錄學家親授!
★實踐近30年、改寫人生筆記法完整公開!
★隨書附「摘要生活大小事」記錄別冊──
陪你養成摘要習慣,將隱性知識轉換成顯性知識!
資訊洪流時代,筆記是人人都必須了解的顯學。
但筆記不是寫下來就好,用對方法吸收與轉化,
即使現在是侏儒,也能自我進化為巨人!
大幅提升成長可能性的記錄三步驟!
學習、對話、思考、日常、工作,五大領域一本通用!
◎「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 重點推薦
聰明輸入,化為行動力產出,
今天寫下的那一行,可能喚醒你內心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力!
記錄,讓本書作者在迷惘中找到人生前行的方向,
也讓他只花六年半就拿到一般人花十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學位,並當上教授。
本書不藏私介紹作者所開發出的「變身成長型人類的五大領域記錄法」,帶你:
記錄學習,把知識化為自己的;
記錄對話,擄獲人心,把陌生人變成客戶;
記錄思考,成為點子銀行;
記錄日常,早上寫夢想,晚上寫過往,成為人生的主人;
記錄工作,獲得強大的成就感。
記錄是最簡單、最快速的突破方法。
掌握本書的記錄技巧,無論生活、學業、工作、人際關係都會變得更透澈,
找到問題解決之道再也不是難事。
◎讀者熱烈好評!
「這本書令人驚喜。沒有市面書籍令人煩悶的陳腔濫調。作者結合了自己過去的經驗,介紹各方面(閱讀、日常與工作)都能派上用場的記錄方式,是一本讓我真正領悟記錄重要性的好書。」
「記錄下自己的想法,那份紀錄就會成為我的人生。
我喜歡閱讀,想長時間記住書的內容,所以開始寫部落格。
而我的手冊每天都會貼上小紙條,我的無數想法與知識都會寫在部落格上,
藉著記錄,我清楚看見在紀錄中成長的我,因此我對這本書深有同感。
要想進一步成長就必須要記錄,因為人類是擅於遺忘的動物,無法戰勝記錄的力量。
這本書對想要更上一層樓的人會是一本好書。」
「這本書簡單明瞭,每個部分都非常重要,值得一讀再讀。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記錄不是鉅細靡遺的流水帳,而是拋棄該拋棄的,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不要試圖接納一切等。婚前我喜歡把一天的日程密密麻麻記錄下來,有時候其實做不了那麼多事,很多時候無法按計畫行事。
讀完這本書後,我改變了我的記錄方式,把日記本整理成適合我的形式,再也不覺得茫然,變得更幸福了,以後我也會繼續記錄的。」
目錄
序 記錄下來,就能看見人生的方向
第一部 記錄的人
第一章 成長
01 成為記錄型人類
02 你依然有成長的機會
03 建立自己專屬的成長機制
04 抓住消散的知識
05 思考會以螺旋式成長
06 活用內在資產
※培養思考能力的三個練習步驟
第二章 自由
07 你的生活之所以空虛
08 找尋真實欲望的過程
09 找出不想工作的真正原因
10 假如對未來感到不安,就把經驗記錄下來
11 人生的本質就是追尋自由
12 越分享就越多人知道的紀錄
※ 練習以紀錄認識自己
第二部 巨人的摘要法與分類法
第三章 專注
01記錄高手不會寫太多
02 留下重點,其他全丟了
03 不能理解的就不是自己的
04 把書讀進去的最佳辦法
05 丟掉誤讀的恐懼
06 拼湊和摘要的決定性差異
※ 摘要生活大小事的習慣
第四章 拓展
07 覺得茫然,就把事情分開來看
08 分類,就能看見煩惱的解答
09 筆記在同一個地方,然後分開整理
10 如何整理堆積如山的紀錄,讓它起死回生
※ 令人開心記錄的幾種工具
第三部 巨人的五種記錄法
Introduction 記錄、再記錄、持續記錄
第五章 學習
01 將資訊化為知識,將知識化為智慧
02 讀完書後,記下關鍵字
03 輕鬆看懂艱深書籍的方法
04 讓默背變得容易的學習紀錄
05 如果想把文章寫好,就多筆記
第六章 對話
06 對話如何成為知識
07 交流中累積的對話奧祕
08 如何不錯過話語中隱藏的智慧
09 記錄對話的脈絡
10 抓住對話時瞬間湧現的念頭
第七章 思考
11 累積的紀錄將成為點子
12 如果覺得煩惱,就記下你的想法
13 如何記錄潛意識
14 紀錄造就天才
第八章 日常
15 不要把心力放在海市蜃樓,多專注真實的人生
16 早上寫夢想,晚上寫過往
17 今天的紀錄將會成為賣點
18 記錄型人類的日誌使用法
第九章 工作
19 如果想變得有能力,就記錄自己的工作
20 筆記主管的指示
21 改變人生的日誌撰寫法
結語 但願我們活在自己當家作主的世界
序跋
【前言】
記錄下來,就能看見人生的方向
我對「紀錄」著迷,出於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需要一個突破點,幫助我跨越擋在學問之前的障蔽。
高中二年級時,我因為藝文社團學長的關係,開始接觸史學,他當時說的話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大概是這麼說的:
「金東仁的小說《馬鈴薯》、金洙暎的詩《草》,全都在歷史留下了一頁。了解歷史的話,真相就會大白。」
我跟那句話角力了好幾天。了解歷史後,一切似乎都會變得明朗。我相信,無論是文學作品、限制自由的宵禁,或者剛從鄉下來到九老工業園區的女工人生,只要從歷史的角度去觀察,一定能得知這莫名的憤怒、空虛和失落感,究竟意味著什麼。
就讀高中的時候,我之所以想考大學,只為一個原因:那就是好好學歷史。從未認真準備大學考試的我,為了實現學習歷史的抱負,從高二暑假開始伏案苦讀。我整天泡在學校前的K書中心,連吃飯和睡覺都沒有離開,想盡辦法補足先前的進度。得益於那段時間的苦讀,我在班上的排名原本落在中間程度,後來卻考上了首爾大學的人文學院。
大學是我用血汗換來的自由與夢想。就讀大學後,我很快就著迷於史學。只要是學長們認為不錯的書,我都會找來看,連他們的一句話和呼吸都不放過,非常執著。可是,上天好像不站在我這邊。那年秋天,時任總統的朴正熙被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槍殺,他的死亡鬧得天翻地覆,也動搖了我的世界。
比起走進教室,我更常走上街頭。那時候的世界,並不適合悠閒地坐在教室裡翻看書本。學長和同學也和我抱持一樣的想法,所以我們的大學時期有一半以上的時光,都是在動盪的街頭一起度過。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不顧父母的憂心與勸阻,毅然決然選了歷史學系。我想深入探索歷史,這是我從高中開始認真讀書的原因,也是我的宿願。然而,把歷史選為主修科目後,我發現自己的心情變得不太一樣。
我很徬徨。一直以來,我以為深入探索歷史,藉此解讀一件事,找到正確的方向,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且至死方休。然而,站上街頭的那一年,我的價值觀徹底被顛覆了。
說得更準確一點,我不知道汲取書中知識或走上街頭,哪一種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所以開始徬徨。我當時深刻體會到,有些障蔽,光憑學習歷史是無法打破的。
在這段混亂的時期,五一八民主化運動爆發了。次月、即一九八○年六月,我因為在戒嚴時期舉辦學系讀書會,首次進入首爾警察廳對共分室,被關了半個月左右。同年年底,我受到所謂的「霧林事件」(首爾大學自治組織事件)牽連,被關入南營洞對共分室長達一個月以上。後來我雖然沒有坐牢,卻成了強制徵召的犧牲羊,在江原道麟蹄郡元通當了兩年以上的兵。待在陌生環境裡,我的思緒越來越亂。
我每天都在思考,焦躁地想著為何讀了這麼多書,還是一事無成。儘管歷史和哲學可以為人生指引方向,依然遠遠不夠。我得改變才行。想滿足這分渴望,我的手中必須有更具體的實踐方法。
左思右想後,我找到的答案就是「紀錄」。留下紀錄,使我不再徬徨於理論和實踐之間,為煩惱帶來解答,同時還讓我跳脫框架,不繼續困在「歷史等於理論,紀錄等於實踐」的二分法思考當中。追求理論(歷史)才得以實踐(紀錄),經由實踐(紀錄)才能有理論(歷史)。
紀錄是突破思考極限的最佳利器。把所有單純的想法記錄下來,它們便會成為方法、成為歷史。想通這點後,一切終於明朗了。
就這樣,我成為韓國國內第一位紀錄學者。擔任紀錄學者的二十五年,我努力向大學、政府、社會傳達紀錄的重要性。二○○○年起,我投入所有心力制定「公共機關紀錄管理相關法規」,並於盧武鉉政府時期,接下青瓦臺紀錄暨業務改革特別小組諮詢委員長的職務。紀錄學會成立後,我的學術活動依舊沒有停歇。為了建立企業、文化藝術、鄉村的相關檔案,我奔波全國各地,培養了超過三百名以上的紀錄研究師。
在長期的記錄、教學、推廣之下,我發覺未能正確理解或活用紀錄的人,遠比想像中更多,這讓他們時常碰壁。要是他們能做好記錄,無論是生活、學業、工作、人際關係都會變得更透澈,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再是難事,但他們就是不明白。看著他們苦苦掙扎的樣子,我感到相當惋惜。
於是,我決定降低「紀錄學」的門檻,先從具體的方法和技術開始推廣,讓實踐記錄的對象,從國家、企業、鄉鎮,擴大到個人。
我建立 YouTube 頻道《金教授的三件事》,也是出於這個契機。如同解開包袱一樣,我透過影片一點一點揭曉各種瑣碎的事;像是如何寫筆記,或是讀書的方法、早起的方法等。令人訝異的是,傾聽我的故事、對故事產生共鳴的人,多得超乎預期。從某個角度來說,「紀錄」雖然平凡簡單,但大多數的人仍無法在生活中好好應用。
當我仔細聆聽每個人的故事後,原本輕鬆的心情逐漸沉重。我期盼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喜歡我的紀錄影片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他們全都感受到記錄自己生活的好處。
紀錄很單純,不過是記錄每天的自己。只要把你的想法、經歷、感受等全都記下來,就能得知自己最重視的是哪些東西。統整它們後,留下來的就是紀錄。留下紀錄,人生就會變得容易。曾視為問題的事情從此沒什麼大不了,煩惱也都會迎刃而解。
「侏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比巨人更遠。」
紀錄亦然。縱使現在是侏儒,累積許多紀錄後,我們可以站在上面,遙望更遠的地方。如果把自己留下來的紀錄當成墊腳石,便能站到最高點,成為巨人。我把書名定為《巨人的筆記》,正是出於這個原因。
我希望能透過《巨人的筆記》,教導各位記錄的方法,讓人生變得容易一點。在這場人生旅途中,我會一直陪在大家身邊,無論是幫助各位活用紀錄作為成長的墊腳石,抑或帶領大家透過紀錄挖掘藏於內在的欲望與真心。各位大可不必擔心內容過於困難或複雜,猶豫該不該繼續看下去。我的記錄方法就算是從來沒有寫過筆記的人,實踐起來也像吃飯呼吸一樣簡單。
這本書總共分為三個主題。第一部〈記錄的人〉,提出紀錄的重要性與價值,告訴大家跨越成長障蔽的方法。第二部〈巨人的摘要法與分類法〉,則說明如何概述腦袋中的複雜思緒、分類這些想法,以便隨時拿出來應用。
最後的第三部最重要,內容涵蓋即刻適用於任何人的〈巨人的五種記錄法〉。當中介紹了如何記錄學習、對話、想法、日常、工作等生活最重要的五個領域,以提升自己的效率。
假如你再怎麼讀書,成績都沒有起色;看了一堆書,也記不住任何東西;老是沒來由地感到鬱悶或是渴望提升工作成效,就應該記錄。對於來到極限的各位而言,記錄是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
盼各位能像我先前在歷史與紀錄、抽象與具體之間不斷苦惱那樣,在人生目標與紀錄之間認真思考。如此一來,紀錄將成為一大利器,為各位指引理想人生的方向,有策略地活出自己的人生。我在人生中領悟到的唯一法則就是,紀錄是連結人生價值與實踐的最佳工具。是以,我真心希望各位能像我一樣,在生活中好好記錄。
內文試閱
我們為什麼該記錄?
我是記錄型人類。記錄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時常記錄周遭的種種,做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如飲食。記錄型人類會把散落在身邊的無數知識與智慧放在心裡。
簡而言之,成為記錄型人類會變得特別聰明。因此,我成了一名紀錄推廣者,不時建議身邊的人成為記錄型人類,告訴大家記錄的理由與必要性:「請記錄吧。你的人生將會變得不一樣。」
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活得更智慧,擁有更高水準的知識。想實現這兩件事,記錄絕對是最簡單的工具。學會記錄、活用紀錄,肯定能更接近你的目標。
記錄之於各種成就都是不可或缺,無論是提高學習成效,還是規畫未來、讓人生變得積極進取。記錄的優點多得說不完,我就先拿最普遍的兩個優點來說明。
記錄讓人持續成長
從出生到死去的那一刻,人類都在成長。這裡說的成長是持續累積知識與智慧,同時不停拓展自己。停止成長的人不會有未來,所以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渴望著成長。
人類成長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從外界獲得成長,其一是從內在得到發展。同時利用這兩種方法,就能產生加乘效果,達到真正的突破。
記錄的型態也差不多,同樣是透過兩種方法進化而來。第一種型態是蒐集外來的無數知識與非知識資訊,然後挑出重點,留存重要的資訊當作紀錄。第二種型態則是藉由記錄,展現內在深處的潛力。換句話說,就是透過閱讀、看影片、對話等行為,累積內在的知識,再以記錄的型態呈現出來。這兩種記錄型態像齒輪一樣相互齧合時,就會提升效果,使你活得充滿智慧。
記錄讓人得以主導人生
成為人生的主人,無異於獲得自由人生。初聞這句話,頃刻間可能很難理解。誠如前述,紀錄是統整之後留下來的東西。把自由四散的東西聚集起來,賦予秩序的行為,難道不會和自由差太多嗎?從結論來看的話,絕對不會。我推薦各位的記錄方法,將帶領你們邁向自由人生,我也是因為這樣才開始記錄。
試想你正站在一個凌亂不堪的房間。此時,你急需確認一本書的內容,卻怎樣都找不到那本書。書桌放滿了書,床上雜物堆積如山,你得從一團混亂中慢慢尋找才行。假如房間整理妥當,根本不需要浪費珍貴的時間找它。但現在,你甚至有可能找不到。
讓我來問問各位,哪一種情況比較自由呢?秩序之所以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自由,原因就在於可以減少無謂的瑣事,讓你自行打造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身處混亂之中的人,絕對無法獲得自由。
紀錄等同於整理好凌亂不堪的房間,打造隨時都能自由活動的專屬空間。若是能將腦海中的房間整理乾淨,把想法好好收集起來,方便有需要時隨時取用,想必會過得很自由吧。因此,我總是對人說:「想活得自由,就記錄吧。」
奉勸各位一定要成為記錄型人類(接下來我仍會一直提到這點),以利每天持續成長,獲得自由的人生。成為記錄型人類其實不簡單,你必須再三體驗紀錄的各種功效,包含前述的成長與自由,而且至少維持半年以上。
知道方法卻不實踐,什麼都不會改變。最愚蠢的期待,莫過於以為自己領悟了就會改變。現在的你,充其量只能算是站在起跑線上。成就,是身體記憶與實現勇氣的產物。養成習慣、持續實踐,從過程中獲得一點快樂,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別再錯過找上門的機會,讓自己獲得成長與自由吧。
抓住消散的知識
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退伍後,我決定重回校園。復學前三個月,我每天花十八個小時讀書,努力想追上落後的進度。各位想想,一天花十八個小時讀書,有可能一無所獲嗎?第一個星期可說收穫良多,我讀完了十五篇左右的論文,也看完了兩本書。
但問題是,以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無法長久。幾天後,我逐漸淡忘看過的內容,最終忘得一乾二淨。儘管我不斷把知識填進腦海,它們還是像竹籃裡的水一樣嘩嘩流乾。
那時我才意識到,即使動作會變得比較慢,還是要充分利用時間,好好把東西記起來。於是,我開始記錄。閱讀論文或書籍時,我都會標記重點,在空白處寫上關鍵字。每次結束一個章節,便把記在腦海中的重點寫在便條紙上。讀完一整本書後,再把事先記下來的東西謄到筆記本,並且加上自己的想法。若有必要,也會調整重點順序。
起初,這麼做並不是為了提升學習效率,單純是覺得都這麼努力讀書了,卻一下就忘光光實在太可惜,才會出於本能開始記錄,想把知識保留在腦海裡。這麼做雖然比以前耗時許多,但真的學得到東西。
令人訝異的不只這點。過了三到四天後,記錄時間明顯縮短。再過一陣子,連讀書的時間都變短了。我並未改變讀書的方式,只是善用紀錄來打通脈絡,書自然讀得比較快。
就算不讀書或上課,我們照樣可以從生活經驗獲得各種收穫。世界上滿是知識、資訊與靈感,但我們往往與之擦肩而過,或者沒有好好抓緊它們。
這絕不是因為你頭腦不好,而是因為大腦容量有限。大腦無法記住所有的資訊,所以將記憶分為兩種:很快就忘了的短期記憶和長久保存的長期記憶。
重要的是,紀錄可以幫我們把吸收的知識分類到長期記憶中,緊緊抓住那些我們錯過或放開的東西。為了記下學過的內容,我們得保持高度專注。做到①專注閱讀②仔細思考後記錄下來③多次回顧紀錄,讓大腦認知到這個知識必須放在長期記憶。
我們每天接觸到的龐大知識最終幾乎全都消散而去,不覺得可惜嗎?比起可惜,你應該感到警惕,畢竟我們每天都在錯過成長的機會。如果想攝取豐富的知識,就不能只是囫圇吞棗。唯有好好消化這些知識,它才會成為你的血肉。
記錄型人類的記憶方法:「記錄,然後覆誦出來」
有些人說:「我很認真做筆記,但還是記不住。」無論多認真筆記、仔細畫下重點,依舊記不住學習內容,多半是因為錯誤的筆記習慣。
我想問各位,你為什麼做筆記?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為了記住某件事才這麼做。可是務必留意,一旦你產生了「先筆記下來,之後再看」的想法,這個筆記將會在無意間被你推到記憶的角落。
要是很難理解的話,再問各位另一個問題。你記得幾組電話號碼?除了自己的電話號碼以外,還記得誰的?很多人甚至沒想過要背下電話號碼。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我們記得的電話號碼非常多。然而,現在可以把號碼全都存在手機裡,默背顯得沒有必要。將記憶託付給筆記,也是同樣的道理。
想不起來某件事就直接查看筆記的做法,不外乎是紀錄的次要功能。假如你下意識依賴這點,不再自主記憶,記性就會越來越差。列舉幾項對記憶造成不良影響的錯誤筆記習慣如下。
第一,為了不記某件事所做的筆記。
第二,不經思考的筆記。
第三,未重複利用的筆記。
就像前面說的,為了不記某件事所做的筆記,無法在腦海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經思考的筆記,難以消化成自己的東西,與複製貼上並無二致,根本不會留下印象(在後續的章節,我將會告訴各位如何把筆記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最後一種則是不再查看的筆記,寫過就丟的不能算是紀錄。假使記錄的出發點是整理資訊,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終點就是要隨時回顧它。簡而言之,就是要重新拿出來確認。
這樣說來,究竟該如何筆記才能記住一件事呢?我的建議是:「記錄,然後覆誦出來」,不妨就稱其為記錄型人類的記憶方法吧。
記憶,越淬鍊越恆久。倘若解讀一件事是記憶的開端,寫筆記就是記憶的第一次淬鍊,回顧筆記是記憶的第二次淬鍊。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淬鍊,則是用言語和文字重新表述。完成三次淬鍊後,我們就會牢牢記住這件事。
「記錄,然後覆誦出來」是記住一件事的最佳方法。無論是讀書、工作、日常生活都無所謂,只要透過紀錄盡量保留記憶,未來不管做什麼,都有機會發揮驚人的實力。
記錄高手不會寫太多
當我說自己是紀錄學者時,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我是那種成天在筆記本寫滿文字的人。他們的腦海中浮現的,想必是從早到晚仔細記錄、統整生活大小事的人。事實上,這種想法半對半錯。
我會記錄一整天發生的事情,像是今天該做的事、閒暇時的娛樂、與別人的對話、我的情緒,甚至做了哪些家事。只不過,並不會一字不漏地把工作內容或對話等「照樣」寫下來。
許多人聽到別人叫他們記錄,都誤以為要像速記員那樣,記下全部的事情。如果叫他們邊閱讀邊筆記,紀錄甚至會厚得和一本書沒兩樣。另外,若叫他們讀二十頁左右時記錄一下,他們記錄這二十頁所耗費的時間,和閱讀時間差不多。光聽我這麼說,就覺得喘不過氣吧。這無非是讓人放棄記錄的捷徑。
邊上課邊記錄也是大同小異。儘管你悉數記下老師所說,依舊記不住課堂的內容,實在冤枉。
線上課程亦然。各位應該都有過暫停影片、認真抄筆記、繼續播放,或者錯過某些段落時,倒帶重看的經驗吧?如果一直執著於筆記,絕對很難專心上課。
更何況,你之後會複習筆記嗎?我想不會吧。即使真的想複習,筆記內容這麼多,什麼時候才看得完?哪怕是看完了,想不起老師在課堂上說過的話,依舊是徒勞無功。人對於語言的理解遠比文字更強,可惜老是本末倒置。
為什麼該寫摘要
假如上課時用心筆記,內容卻像別人寫的一樣新鮮;讀完書做了筆記,內容卻彷彿不曾看過一樣陌生,如此認真筆記究竟是為了什麼?
有些人正好相反,他們從不筆記,把心力全放在聽講,我覺得這樣反而比較好。從眾多內容中挑出重點來筆記,做這件事才有意義。畢竟抄下一堆筆記,難保不會反客為主,失去焦點。
若是細數我們一星期當中經歷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東西,會有多少呢?按照細分的程度來說,少則一百至兩百個,多則一萬至兩萬個左右。即使我們想掌握全部的資訊,也不可能完全記下來。因此,「摘要」是不可或缺的。
摘要是壓縮記憶、重新創造的行為。舉例來說,昨天你走在路上,看見樹葉在風中不停搖擺。當下,你忽然感覺到「樹葉好像在說話」。假如要記錄這件事,你會寫些什麼呢?想必有人會寫:「我看見樹葉在風中不停搖擺,似乎在說著什麼。」然而,身為紀錄學者的我會寫:「樹葉的細語。」
在這段簡短的文句中,我寫下自己看見樹葉時的所有意象。換言之,盡可能地壓縮這次經驗,然後重新創造它。
留下重點,其他全丟了吧
常有人問我,我是不是真的會記錄一整天發生的事。每當聽到這個問題,我都這麼回答:「不,我會摘要一整天發生的事。」
相較於在筆記本上記錄的過程,我其實更看重在腦海中找出重點的過程。這是因為,無論你想記錄的是思考、閱讀、對話,皆需摘要。記錄任何事情前,都要說得出重點與對自己有益的內容才行。
試著想像一下,當你一邊上課一邊筆記重點的時候。聽了五分鐘左右,你開始用筆電敲出筆記,或在筆記本手寫筆記,把講師這五分鐘所說的內容整理為三到四個關鍵字。換句話說,你在這個過程中,理清所有脈絡,並自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關鍵字。這是一個高強度的摘要動作。
不擅摘要的人不妨先試著這麼做——無論如何,筆記兩個關鍵字。舉例來說,看完一部二十分鐘的YouTube影片後,先選出有關兩部影片的關鍵字。閱讀時亦然,不管書籍篇幅多寡都無所謂。
若想選出十個以上的關鍵字勢必很困難,但選兩個誰都能做得到。事實上,如果要求自己簡短筆記,執行能力一定會更好,因為只要稍微寫出重點的念頭,會讓心理負擔少上許多。
下定決心選出兩個關鍵字的那一刻起,你就會全心全意想著「我一定要找出『絕對不能忘記』的那件事」。找到重點,其他全丟了也無所謂。如果你因此感到猶豫,我想告訴你,捨棄的勇氣是成為出色記錄型人類的條件。若要找出有價值的紀錄,斷然不能害怕捨棄。
不多不少,試著執行三天吧。這樣做不僅能節省時間,還能把筆記的內容記得一清二楚。此外,如果是習慣寫一堆筆記的人,希望你可以改變自己的習慣,學著找出重點,簡短筆記。想正確筆記,這是最簡單的方法。
記錄不要花太多時間
每次看書時,我都會筆記。這是我長久以來的讀書習慣,過去記錄的讀書卡足以填滿好幾個書架。時常閱讀的人當中,很多人都像我一樣留下紀錄,也有不少人會詳細記下書籍內容。
不過,對於自己是否做好筆記抱持懷疑態度,抑或試了幾次就放棄的人更多。明明仔細讀過,覺得內容很不錯,他們卻完全感受不到書中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很遺憾,這是因為他們的筆記太多,已經超出自己對一本書所能消化的分量。
作者資料
金翼漢(김익한)
韓國最優秀、也是第一位紀錄學家。在韓國動盪的年代度過青春,在「紀錄學」中找到人生前行的方向,並創立了韓國現行的國家紀錄管理框架。 畢業於首爾大學韓國史學系、東京大學歷史研究所。現為明知大學紀錄與資訊科學研究所教授,並擔任韓國紀錄學會與韓國國家紀錄研究所所長。擔任紀錄學者的25年來,努力向大學、政府、社會傳達紀錄的重要性。2000年起,投入所有心力制定「公共機關紀錄管理相關法規」,並於盧武鉉政府時期接下青瓦臺紀錄暨業務改革特別小組諮詢委員長的職務。為了建立企業、文化藝術、鄉村的相關檔案,在韓國各地培養了超過三百名紀錄研究師,並致力於將紀錄學帶出公部門和學術殿堂,推廣到個人應用上。 目前也經營30萬追蹤者的YouTube頻道「金教授的三件事」,透過影片提供如何寫筆記,或是讀書的方法、早起的方法等。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