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為什麼我們越愛越焦慮:心理治療師教你建立內在安全感,找回關係中的平衡能量,學會放鬆去愛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為什麼我們越愛越焦慮:心理治療師教你建立內在安全感,找回關係中的平衡能量,學會放鬆去愛

  • 作者:潔西卡.鮑姆(Jessica Baum)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23-04-26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9折 432元
  • 書虫VIP價:408元,贈紅利20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87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獻給總是在感情中過度用力的你 讓累積在你心底的傷,成為這段關係的禮物 4步驟認清核心創傷╳8個傾聽自我的練習 與你一起撫平焦慮與逃避,修復失衡關係,接納完整的自己 在一段關係中,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些折磨: .放棄想做的事情,來做你認為伴侶想做的事情 .當伴侶沒有快速回覆訊息,會感到更加焦慮 .當伴侶沒有快速回覆訊息,會開始編故事幫他找藉口 .當你沒有得到回應時,會反覆嘗試聯繫伴侶 .馬上變得很黏對方,然後又擔心這段關係持續不下去 .當發生衝突後,急著重新建立連結,堅持繼續對話 .如果伴侶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會很容易生氣 .為了想讓伴侶感到嫉妒,曾經想過或真的出軌 .為了確保伴侶沒有對你撒謊,習慣偷看他的手機 這本書要告訴你,你不需要因此而責怪自己。 也許你一直相信,為了得到愛,你必須不斷地付出,好像愛是賺來的。你感到焦慮、心碎,所有努力似乎只將對方推得更遠。終於你選擇離開。然而故事又再次重複。 要培養健康的關係,需要先讓自己完整。當我們深入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並學會療癒使我們陷入悲慘循環的核心創傷,才能建立更有安全感與更令人滿意的關係。 焦慮型依附的人往往會陷入人際關係動盪不安,並對他們造成沉重的情緒負擔。這本書將讓你深入了解,你的身體裡面真正發生的事情,以及為什麼你的生活會以一種經常自我放棄的方式發展。你將會學到: .如何建立新的內在和外在界線,保護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自主權 .如何與伴侶溝通,讓伴侶在關係中感到安全感與受到保障 .培養自給自足的內在情感來源與情緒穩定感 讓本書與你一起踏上療癒之旅,為你提供內在的安全感,重建平衡穩定的關係。 誠摯推薦 吳姵瑩│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品均│唯品風尚集團 執行長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關係經營講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目錄

序 第一部分:我們是怎麼迷失自我的? 第一章 關係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 小我契約的秘密語言 第三章 焦慮與逃避之舞,以及其他 第二部分:走向自給自足 第四章 傾聽心裡的聲音 第五章 從內而外治癒小我 第六章 從失去自我到自給自足 第三部分:用完整的自己去愛 第七章 界線的美好之處 第八章 愛與被愛的新方法 第九章 愛的神秘轉化力量 後記

序跋

序 我年輕時,總是把約會變成徹頭徹尾的災難。我會為了避免孤獨而保持戀愛關係,而我約會的男人在情感上並不可靠,也無法配合我的需求。我很痛苦。他們明顯缺乏興趣,我感到被拒絕,而且他們似乎不夠在乎我需要什麼,這也使我感到憤怒。 我想分享兩段震撼我內心、並激發我內在依附模式的經歷。它們觸碰到同樣的傷口,儘管它們看上去截然不同。我十九歲時交的男朋友非常專注於工作,他開了一間自己的公司。在一開始的一頭熱消退後,當關係變得不那麼令人興奮時,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而現在的我知道,他當時是必須要這麼做的。他不是個壞人,他只是一個創辦了一間公司的人,而且壓力很大。但他開始緩緩退縮的樣子,觸動了我內心某個被遺棄的地方,而我開始感到焦慮。我的體重下滑,生活開始變得毫無意義。 這讓我很害怕,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內心的動盪變得無比強烈,嚴重的焦慮使我不得不住院。當醫生問我為什麼住院時,我簡單地說:「因為我的男友不愛我。」我對孤獨的恐懼藏在表面之下,而從強烈的連結到逐漸疏遠的轉變,喚醒了我內心深處的不安。我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我只覺得自己快瘋了。我讀遍了每一本關於共同依附的書,雖然它們有所幫助,但卻無法解釋我體內發生的事情。 多年後,我嫁給了一個完全無法與我保持連結的男人。在我們剛開始約會時,如果他沒有回覆我的訊息,我也不會多想。但隨著時間推移,我甚至對一點點脫離接觸的苗頭都變得異常敏感。每隔六到八週,我們就會上演一次他抽離、而我伸手想要抓住他的戲碼。我感到自己被困在永無止境的循環中,但卻又相信婚姻的承諾會以某種方式改變這種動態,並為我帶來安全感。現在我可以理解,只要我們更接近親密關係(而我開始感到安全),他就會因為自己對親密關係的恐懼而抽離。他會停止傳訊息給我,我們的溝通變得平淡而模糊。隨著他的距離越來越遠,當我看著他時,我卻覺得好像沒有任何人在回應我的目光。看著他斷開連結,我的整個身體都會產生反應。我的心跳會一瞬間加速,肚子會重重下墜,好像有什麼東西從我身上扯下來了一樣。我的視線會變得模糊,並感到恐慌在我內心盤旋。當我無法重新建立連結時,我會把自己縮成一團,感覺就像小時候一樣失落和被人遺棄。他無法與人連結的特質,尤其是他毫無情緒的瞪視,讓我又經歷了一次被遺棄的感覺,就好像我的生命線或氧氣被人切斷了。 剛成年的那段日子黑暗而混亂,我無法理解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出了什麼事,所以感到無所適從。當我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神經系統反應和核心創傷之後,這一點就改變了。我可以再度回首,並意識到分離焦慮的感覺原來一直伴隨著我。這讓我能夠理解身體的感覺,並為同理心和治癒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實際上,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讓你明白這一點—深入了解你的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為什麼你發展關係的方式常常導致你自我放棄。有了這樣的支持,我們將一起踏上一段治癒之旅,這會提供你內在的安全感,使你的感情關係也有可能變得充實而富足。 讓我們從一些問題開始。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焦慮型依附,讀過這份清單會讓你多一些了解。當童年使我們產生了合理的焦慮,不確定究竟會不會有人和我們在一起時,我們就會產生這些感覺和行為。其中一些是關於焦慮本身的,一些則是我們試圖保護自己不被焦慮抓住的方式。當你慢慢讀過它時,請對自己溫柔一點。 .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以犧牲其他利益為代價,不斷地想著你現在的伴侶? . 你經常和你的朋友討論你的伴侶和你們的關係嗎? . 你是否放棄了你想做的事情,來做你認為你的伴侶想做的事情? . 你一開始是不是用浪漫的濾鏡來看待你的伴侶,而當他們不能完全滿足你的需求時,又感到失望? . 如果你的伴侶沒有快速回覆訊息,你會不會感到更加焦慮? . 如果伴侶沒有迅速回應,你會不會開始編造故事,想搞清楚背後的原因? . 當你開始沒有得到回應時,你是不是會反覆嘗試聯繫你的伴侶? . 你是不是會很快地黏上對方,然後又擔心這段關係持續不下去? . 當你的伴侶沒有給你足夠的關注時,你會不會威脅要離開? . 當這個人沒有辦法滿足你聯繫的需求時,你會從伴侶身邊退縮嗎? . 你是不是會在發生衝突後急著重新建立連結,堅持繼續對話,直到你再次感受到連結為止? . 你會對伴侶說教、並責怪對方沒有盡可能地保持聯繫嗎? . 你會記錄你伴侶的失敗嗎? . 如果一個人不能滿足你的需求,你是不是會很容易生氣——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你的伴侶? . 你是不是想過或真的出軌,好讓你的伴侶感到嫉妒? . 你是不是在網路上跟蹤你的伴侶,好了解他們的一舉一動? . 你會不會偷看伴侶的手機,查看他們與誰聯絡、並確保他們沒有對你撒謊? 首先,你要知道,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上這些或一部分的行為,完全沒有關係—你很快就會開始理解為什麼你會有這些傾向,並對自己有更多的同理心。直接面對這些情緒和行為可能會令你痛苦或感到羞恥,然而我們即將一起展開的工作也將為你打開一扇大門,讓你發現你正處於痛苦和恐懼中,並且值得擁有足夠的支持,讓你能夠治癒帶來這一系列感情互動的創傷。 讓我們從一個聽起來很奇怪的地方開始。如果我告訴你,要提升人際關係的品質,你需要先更頻繁地關注自己,你會怎麼想? 這個觀念也許與你以為的,要成為一個充滿愛心、關懷的伴侶定義背道而馳。也許你甚至認為,為了得到愛,你必須不斷地付出,好像愛是某種你需要賺取的東西。但我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與他人分享一個原則:為了培養健康的關係,我們需要學會深入了解自己,並治癒讓我們陷入這種悲慘循環的創傷,這樣我們才能在進入下一段伴侶關係時,讓內心變得更強大、擁有更多安全感。我把這個轉變過程稱為自給自足的過程。 當你從自給自足的狀態下進入一段關係時,感情中的遊戲和尋求注意力的策略對你來說就一點吸引力都沒有了。你會吸引與更能與你並駕齊驅的人。你會擁有應對所有困難的技巧和平衡,以及知道該不該或何時該離開的智慧。 作為一名執業十餘年的情侶諮商師,我幫助成千上萬的男女獲得情感上的自給自足,並吸引、建立充滿支持力的親密關係。我會做這個工作,是因為我自己的治癒之旅告訴我,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反應方式。對我來說,關鍵是察覺我是焦慮型依附者,而這種模式正在我所有的戀愛關係中上演。這種關係模式扎根在深深的不安全感中,並經常表現為戀愛成癮。要觀察我們是否陷入這種類型的關係中,一個很有鑑別力的跡像是,雖然我們知道一段關係正在傷害我們,但我們仍然被困在其中,或者繼續吸引到同樣類型的伴侶,使我們感到困惑而筋疲力盡。 當我發現,我在嬰兒和幼兒時期的互動,其實在神經系統中建立出了我在愛情生活中出現的能量模式時,我得到了很大的幫助。直接面對這一點,意味著我要真正認知到,試圖用戀愛關係來﹁修復﹂我內心的破碎、或者讓我變得完整,只會讓我更深陷失望和痛苦之中。我需要放慢腳步,從身邊獲取值得信賴的支持,並花時間治癒我的父母雖是出於好意、卻在我心中留下的根深蒂固焦慮。 這並不是要我們去怪罪父母,他們用他們過去所接收到的方式盡了最大的努力了。他們很可能是用他們唯一知道的方式愛著我們,但要為自我建立起堅如磐石的基礎,所需要的不只是愛而已。我們還需要父母看見我們,並陪伴我們的每一個層面,即使我們處於混亂、憤怒或悲傷的狀態時。他們也需要支持我們的各個層面,對我們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人表現出熱愛與好奇。由於他們可以真正看見我們,所以他們可以反映出我們的內心狀態,並有能力修復他們可能犯下的錯。這一切都會為我們創造安全感,讓我們自信地成長為真實的自我。這些與父母相處的經歷,事實上正型塑著我們的大腦,並讓我們在準備交朋友和談戀愛時,能夠擁有同樣充滿富足感的人際關係。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把他們內化了,使他們成為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的對象,並將他們組成了一個內在社群的核心,在我們的一生中養育我們。我們接下來將在這本書中,探討更多關於大腦和內化的部分。 許多父母就是缺乏為我們提供這種安全感所需要的東西。當我們將他們內化時,我們同時也吸收了他們的焦慮、憤怒或缺席,而我們就得認真進行修復的工作了。我不得不說,這個治癒過程,是我做過的最困難的事情。這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過去的創傷,就是這些創傷一點一滴地釀成了我對關係根深蒂固的期望。讓我下定決心做這項工作的最大原因,是我第一段婚姻的結束。當我嘗試讓自己保持單身時,我才發現自己面臨許多孤獨、困惑和恐懼。我當時並不了解,那段感情關係揭露了我潛意識中深層的創傷,是為了讓我治癒它們。在這段時間裡,我開始尋求情感上能夠陪伴我的友誼,依靠那些溫暖和穩定的朋友們。這幫助我在修復內心世界時獲得了支持。他們的照顧,給了我這項工作所需的安全感,也幫助我安撫我的神經系統。我知道我內化了他們,因為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善意就像一個社群般支持著我。慢慢地,隨著我的治癒進行著,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迷失在浪漫的愛情中了。這個過程為我帶來了內心的平靜、穩定、對自己需求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信任感,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最終,這項工作讓我找到了一個充滿愛的伴侶,並與他建立起了更安全的依戀關係。在這段新關係的包容中,我開始整合我所有的成長和新學會的意識,使我們能達到更深層、真正充實的親密關係。因此,我以一種我過去從來不知道的方式,感受到了他的支持—而作為回報,我也能夠向他展示同樣等級的穩定支持和接納。無論你現在在旅途中的哪個階段,我們在這本書中要一起探討的轉變過程,會讓你也開始了解需要哪些東西才能治癒舊傷,進而培養出健康、充滿愛與持久的關係。我會寫這本書,是因為這就是我為你許下的願望。

內文試閱

第一章 關係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我想讓你知道一件最重要的事:你想要進入一段關係的欲望,是全世界最 自然的一件事。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期望能與他人在親密的層次上有所連結。我們出生時,就藉由臍帶與母體相連,這是我們一開始維生的唯一方法,是生命本身的神奇命脈。嬰兒與孩提時期,我們則持續依賴父母和更廣泛的家庭團體來生存,而成長一部份的意義,則是變得更加自給自足,直到我們終於有辦法滿足我們生存的需求為止。在我們進入成年期時,我們的外在社會便告訴我們,自給自足與獨立有多麼重要,但如果我們是焦慮型依附的人,我們的內在世界便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在關係中與他人緊密相連,否則我們就會被拋棄。事實上,兩人互相靠近、互相依賴的藍圖,在我們呼吸第一口空氣之前就已經定下了。人類從出生就是社交生物,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都是如此,我們一直在尋找能讓自己依賴、而對方也能依賴我的安全對象。沒有什麼比與他人真正產生連結時,更能產生﹁我很安全﹂的感受了。 一但我們離開了自己的家庭,開始在世界上尋找與他人的連結後,我們要怎麼知 道這個對象真能承擔起我們的感受,並且不會拿我們柔軟而開放的心來糟蹋呢? 有了這種不確定性之後,成年的我們,便開始壓抑自己與他人產生連結的欲望,並讓自己變得超級獨立,不然我們就會開始想盡辦法讓自己待在感情關係中,並將其作為撫平內在寂寞的特效藥。雖然我們確實不再需要能確保我們會吃飽、穿暖和獲得人身安全的關係,但我們的成人關係,卻會扮演兩個不一樣—卻同等重要—的角色:讓我們用另一個角度看見並認識自己,藉此產生支持與安全感,以及與他人保持長期親密關係,藉以獲得滿足感。 在我們最親密的關係(那種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安全,並放鬆可以做「自己」的關 係)中,我們便能達到更深層的存在,並發掘出真實自我受到接納時的那種喜悅。就這方面來說,我們的親密關係,就成了一面鏡子,能幫助我們見到完整的自己。在這樣的完整自我中產生了安全感後,我們便能了解自己最深層的需求,並在我們自信地進入外在世界闖蕩時,幫助我們去滿足這些需求。沒有什麼比有權表現出﹁自我﹂更正當、也更令人自由的了—而在一段健康的關係中,當兩人不斷地展露出無條件的相互接納與欣賞時,這種權利是雙向的。若是如此,衝突便是產生同理心與相互理解的契機,能讓我們更親近對方,幫助我們對親密關係感到舒適,並容許我們更輕易地給出並接收愛。 根據原生家庭與文化環境,我們建立這種安全與健康的依附時也會產生某些掙扎。也許年幼時的我們覺得自己並不受人關心,我們就會學會要如何獨處;或者我們只受到斷斷續續的照料,因此只要有人對我們投注關心與好感,我們就會焦慮地纏著對方,並不相信這樣的關注會持續存在。若我們與他人連結的根基建立在不穩固的基礎上,我們就必須醫治這些核心創傷,才能與他人建立起我們所渴望的安全關係。 什麼是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也就是我們所知的童年連結科學,是一九五○年代時,由心理學家約 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鮑比解釋道,嬰兒時期,我們都依賴照顧者來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而這些照顧者︵我們的父母、祖父母、還有手足︶照顧我們的方式,就會塑造出一種依附模式。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從童年到成年後都會受其影響。 鮑比和他的同事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同時也分出了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焦慮型、逃避型,以及安全型。對這些依附類型的了解,就成了我做伴侶諮商的基礎,同時也在我第一段婚姻災難性的結束之後,幫助我了解我自己的關係傾向。當我跌到情感上的谷底時,我便意識到,做出改變的時候到了。我發現自己的焦慮型依附型態便是造成我痛苦的核心原因,我也意識到需要在內心建立起安全感,這是我這一生中一直缺乏的東西。 就如同我在序章中所說的,由於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連結十分不穩定,因此那些焦慮型依附的人們害怕被拋棄。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到相同對待,他們便投入了所有精力,積極尋找一段關係。他們需要時時刻刻維持這些連結,通常會使自己的伴侶在感情上喘不過氣,因為他們就是無法對伴侶的投入程度感到安心。當這個新出現的伴侶開始退卻時,覺得自己不配被愛的感覺便會浮出水面。他們或許會開始不斷尋找下一段關係,以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但他們尋求安撫是出自於恐懼與缺乏安全感,這樣一來,他們的索求,最後通常帶來的都是他們最恐懼的遺棄。 而逃避型依附的人,在一出現親密關係的徵兆時,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在這樣的個案中,他們的核心信仰也是同樣的—我不會得到我所需要的愛,但這樣的想法卻是來自另一種父母:他們一直無法提供孩子們所需要的情感需求。逃避型依附的人會得出一個自然結論,那就是他們得靠自己,所以他們學著把自己的獨立與自給自足擺到第一位,因為他們不相信任何人能夠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安全型依附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感到更為舒適,並相信他們的情感需求會獲得滿足。孩提時期,他們的父母總是給予溫暖與照料,不斷告訴他們自己有多值得被愛。這使他們打從心底期待並想要在成年的關係中得到相互的依賴。他們能夠給予伴侶愛與支持,又不至於失去自我,所以他們可以輕易從與他人的親密連結中轉換成更為獨立的狀態,並且不害怕那段關係隨時會結束。 我們之中許多人,在孩提時候就經歷過不止一種依附關係。也許我們的母親很焦慮、給予的關愛又斷斷續續,而我們的父親則總是沉默地躲在報紙背後。由於我們同時擁有這兩種模式,那麼我們會表現出哪一種依附方式,端看我們現在是和誰在一起。如果我們覺得某個朋友或伴侶太黏我們,那麼我們從父親那裡經歷到的逃避反應,也許就會使我們開始抽離。如果我們和一位比較抽離的伴侶在一起,我們或許會發現從母親那裡經歷到的焦慮會開始浮現。隨著我們一起深入這些問題,你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傾向、模式以及需求。這樣一來,你就能更加理解自己在感情關係的伴侶身上有何需求。 成長過程較為安全的人們,通常會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有時還是會產生不安全感。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知道,當我們的伴侶從親密關係中抽離的傾向較為強烈時,所有人都會感到焦慮。這些感覺是來自於適應性的預警,告訴你要開始注意你們兩人之間的問題了。在你的情緒處理工具中加入這樣一條知識,會讓你再一次意識到,依附關係一直都是兩人互相的經驗。 這些依附類型並沒有誰優誰劣。我們在一段關係中所表現的樣子,也是我們自我的一部分。不論是焦慮、逃避或是安全,我們與其他人產生連結的方式,都是用一生的時間所發展而來的,是我們在家庭中最好的適應方式。這不是我們需要一夕之間就改變的壞習慣,真正的力量其實是來自於理解,並在療傷的過程中和這些獨特的依附需求共存,這樣我們就更能專注在能讓我們做自己且成長茁壯的關係中。 在本書中,我們主要會專心探討焦慮型依附,我猜這也是你會最有認同感的類型,畢竟這本書的書名一定和你有共鳴,你才會拿起這本書。你或許一次又一次撫慰自己受傷的心,一邊質疑自己為什麼會老是吸引到超級獨立的伴侶,或是自戀到似乎完全無法理解你,更別提滿足你的情感需求了。而你對一段關係的看法則完全不同,你認為如果要愛人和被愛,你就一定要給出你所有的一切。而且這樣還不夠,你認為一定要無私,才是在一段關係裡忠貞。雖然感覺很令人信服,但這其實是你在戀愛關係中逼走對方最快的途徑。或許聽起來很浪漫,但這正是與自我發掘與自我接納完全相反的一條路,而這兩者才是在我們親密成人關係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成人戀愛依附的理論,最早是於一九八○年代,由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 飛利浦.R.薛佛(Phillip Shaver)兩位心理學家所提出。他們開創性的研究發現,高達百分之五十六的人具有安全依附風格,而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屬於焦慮依戀,百分之十九的人則屬於逃避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這些比例發生了某些改變,安全依附者越來越少,而不安全的依附卻在增加,或許是和日常生活壓力增加有關。哈珊和薛佛還注意到,我們最早的依附經驗會強烈影響我們建立成人關係的方式,尤其是那些最親密的關係。關係越緊密,就越會激發我們早期對依附的期望。 這份研究也認為,特定類型的依附風格可能會互相吸引。正如我在序章中提到的,焦慮型和逃避型的人經常互相吸引。逃避型的人可能會被焦慮型的對象所吸引,因為他們正渴望著逃避型的人如此迫切想要逃避的東西:親密關係。同時,焦慮型的人在追求穩定關係時會保持高度警惕,而﹁穩定﹂正是逃避型的人無法給予的東西。我們就以我與前夫的關係為例,仔細看看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吧。 初見面時,我們之間一切都很美好。他心思細膩,會為我們安排很多有趣的約會。最重要的是,他對我的關注始終如一。他似乎也是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會毫不猶豫地告訴我他愛我。但隨著我們變得越來越親密,我們對一段關係的恐懼就越多。根據我們依附風格的不同,我們就有不同的表現方式。當他感到恐懼時,他就會退縮,而我會向他尋求安慰和保證。我的焦慮使我更想接觸他,他的逃避就會把他拉得更遠。我開始感覺到他退縮時,我便會驚慌失措,並更努力地想引起他的注意,例如連發一大串的簡訊。作為逃避型的人,他會因為我的需求和我的情緒表達而感覺受到威脅,他會封閉自己的情緒,並斷開所有聯繫。然後他就會和我分手。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覺得壓力減輕了,並回想起他是多麼地愛我。他會回到我身邊,並投入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努力。但是一旦事情恢復正常,這個模式就會重新開始。 我想你應該能體會這種情況。對大多數焦慮型依附的人來說,這都是個熟悉的循環。這麼多的恐懼在背後驅使著我們,使我們想要用盡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價來維持一段關係。你可能聽過人們這麼說:「我想要一個男人來照顧我」,或是「只要結婚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雖然健康的關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成為自己最好的樣子,但請注意這些敘述中的措辭,我們認為親密關係的伴侶會成為我們所有問題的答案。抱持這樣的想法,那麼尋找伴侶的心願,就變成了我們絕望地在尋找,我們認為自己所缺乏的東西。我們沒有把我們的關係視為更加了解自己(並同時分享充實的親密關係)的溫床,而是在尋找一個伴侶來使我們變得完整。 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便是靠著伴侶的能量在生活,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能量,因此少了他們的愛和關注,我們就無法正常運作。我們不是在需要時依靠自己的內在資源,而是要求我們的伴侶讓我們再次感到完整。這或許可以成功一段時間。我們會更有安全感,同時卻開始害怕失去這種安全感。我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 的人。」而緊跟在這種感覺後面的則是:「如果他離開我,我就活不下去了。我必須抓緊他。」為了預防這種失去,我們可能會完全放棄自我,並把伴侶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希望他們能像我們依賴他們一樣,反過來依賴我們。 以我的一個客戶珊珊為例,她似乎一個人也能過得不錯。她從事公關工作,並擁 有活力四射的社交生活。她開始和馬克交往,馬克是她一直夢寐以求的那種男人。長得俊美、工作能力出色,細心又有趣。她陷入得又快又深。他也把一切都做得很好。他帶她去高檔餐廳,整天和她互傳訊息,對她的家人都很好,甚至還會討論他們未來的夫妻生活。他們什麼都一起做。珊珊不再去上健身課程,並等著他安排兩人一起的活動。她開始想念自己的「女孩之夜」,以及週末去拜訪姊姊的行程。我可以看出珊珊對馬克的感情越用越深,並放棄了她生活中許多美好的部分。她開始全心全意地照顧他的每一個需求。幾個月後,她便百分之百確定他就是對的人了。而他就是在那一刻開始抽離的。他不再在白天問候她,週末的大部分時間也都和自己的朋友們待在一起,當她質問他時,他又不願解釋是什麼改變了。此外,馬克可能也無法告訴她他為什麼要抽離,因為她的依賴喚醒了他的童年經歷,而他自己或許根本沒有意識到。 我看著她開始分崩離析。她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並會說類似「我為他改變 了我的整個人生。我以為他會向我求婚的。沒有他,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種話。馬克看到她變得越來越失控,就變得更加退縮。看著珊珊陷入惡性循環,使人非常心碎。她不再是職場上的明星。她的朋友和家人,一開始都為她感到高興,但現在則非常受傷並覺得被她利用了,因為她在與馬克交往的期間忽視了他們。她的自信受到了嚴重打擊。她開始變得越來越焦慮,也越來越不知所措。馬克最後徹底和她分手了。珊珊則有一些認真的內心工程要和我一起處理。 現在回想起來,這段關係背後一直都存在著一股焦慮的氛圍。對珊珊而言,在嬰兒、幼兒等時期,焦慮與無法預期的成年人無法給予她穩定的關注,才會使她在依附系統中產生這種表徵。這使得珊珊十分緊張,會要求對方給予安全感和照顧,並會將此時和她在一起的對象視為她需求的主要照顧者。在這個案例中,這個人就是馬克。焦慮型依附的人,往往有一套高度敏感的依附系統,使他們自動將伴侶擺在第一位,並把所有其他需求和優先事項推到次要的位置。 這其實很合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你的主要依附對象很不穩定,那麼等你成年 時,你也都一直在等待關係中的另一方什麼時候會一走了之。根據你小時候所學到的經驗,你會保持適當的警惕和敏感度。因此,你總是會保持高度警戒,專注在伴侶情緒的細微變化上,不斷觀察有什麼不對勁的跡象,進而失去安全感,一旦出現離去的跡象,你的身體就會開始進入不適的狀態。如果你是一個安全依附的人,如果你的伴侶沒有立刻回覆你的訊息,你可能會想,「他一定是工作在忙」。但是如果你是焦慮型,你很快就產生另一個想法:「他沒那麼喜歡我」,或者「我們之間一定有問題」。同樣地,這也很合理,因為你最早學會的就是,關係都不可靠。 還記得我是怎麼描述我前夫離開時的感覺嗎? 我的心整個粉碎了,好像有什麼東西被從我身上扯下來一樣。由於我們的第二個大腦,也就是我們的心,在乎的是安全感,這種戲劇化的感覺是在告訴我,我正陷入被拋棄的危險之中。當我們產生這種感覺時,理性的想法就會消失,保護性的﹁戰鬥或逃跑﹂生存模式則會開啟,而我們認為有助於我們保持關係的行為就會開始運作。或許是不停的傳簡訊,或許是為不是我們做錯的事道歉,甚至是跟踪,任何解決問題和重新建立連結的事情都好。有一次,我甚至開車跑去我前任家,試著在他不回我簡訊的時候去找他。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似乎完全不理智,但從我最早的經歷和對被遺棄的恐懼來看,這些行為都完全合理。這方法當然只會把他推得離我更遠,但我的觸發式依附系統只是盡可能地想要使我感到安全而已。

作者資料

潔西卡.鮑姆(Jessica Baum)

是棕櫚灘關係研究所的創辦人,自二零一一年來,在南佛羅里達州提供關係治療、家庭諮詢和成癮治療。作為治療師十餘年,潔西卡以她獨創的治療法(Self-full®),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客戶。透過她的姊妹公司Be Self-full (beselffull.com),潔西卡在全世界都提供了線上輔導和轉型課程,支持個人和情侶建立起健康而長久的關係。她在曼哈頓出生長大,現在住在佛羅里達州的西棕櫚灘。

基本資料

作者:潔西卡.鮑姆(Jessica Baum) 譯者:曾倚華 出版社:高寶 書系:生活醫館 出版日期:2023-04-26 ISBN:9789865066765 城邦書號:A52A1154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