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接納,才能自得:日本人的淡然之道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接納,才能自得:日本人的淡然之道

  • 作者:史考特.哈斯(Scott Haas)
  • 出版社:開朗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6-02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折 27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277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你是否在追尋內心的平靜,以及對人生的滿足感? 那麼,日本「受け入れる」的生活態度正是你需要的!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悠遠的傳統,造就出了日本獨特的民族性格——內斂委婉,重視群體,尊崇自然,接受人生及萬物的易逝和無常,淡然處之。 重視功利現實及個人主義的現代西方人,會如何看待如此不同的價值與思想呢? 在《接納,才能自得》書中,美國臨床心理醫師哈斯以個人的日本生活經驗,透過西方眼睛,觀察東方思維,從日本傳統生活態度中,精煉出十五個可供你我運用於日常,降低壓力與焦慮的日本「受け入れる—Ukeireru」生活觀: • 小睡、泡湯、靜默……藉著微小的日常儀式,讓內心平靜。 • 尊重自我,但也重視他人的需求。無私,便能互利。 • 精簡人際關係,掃除無謂的連結,只建立真正有意義的互動。 • 處理憤怒與恐懼,化解爭執,這些情緒是對人生的浪費。 • 順應自然,找到人在天地秩序中的位置,與世間萬物同流。 從形式到精神,《接納,才能自得》提點的觀念,有助我們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仍能如傳統日本那樣,讓自己與自然及群體合而為一,掌握平靜與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學。

目錄

目次 ・第一章 世界 雖然不是絕對,但多為他人著想,觀察周遭,肯定會帶來一種「我並不孤單,也沒那麼重要」的意識。 ・第二章 接受 「受け入れる」並不意味順從、讓步或接受有害的狀況,或屈服於凌虐、剝削的關係。它其實意味瞭解我們每個人主要是由你我身邊的眾人界定出來的;這意味個人勿自視獨立於這些關係之外。 ・第三章 吐納間的和諧 日常生活的靜默與觀察,簡單的像是喝咖啡、茶,甚或調酒,都屬於日本人所謂的「阿吽の呼吸」。「如果你瞭解自己面對的人所處的位置,也能夠適度扮演你的角色,那麼就能掌控那個特別情境裡的對話交流,而且無需太多言語溝通。」 ・第四章 睡眠 壓力大時,我們會疲累到無法應付造成壓力的狀況。人在疲倦時會變得消極而認命。若想改變壓力形成的來源,我們就需要力量與韌性。而獲得幸福感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脫離。 ・第五章 泡湯 儘管現代的沐浴是由洗淨罪惡演變而來,卻與古人的沐浴方式具有更多共通點:在水中,單獨或與朋友、陌生人讚頌著你我的身體,比穿著衣服時更接近我們的靈魂與自然。 ・第六章 自然為何物 日本人有一種深沉、根深柢固的感覺,那就是人類是由大自然來界定的。人之所以覺得焦慮與哀傷,難以接受人生的短暫,是因為失去了自己在自然事物秩序當中的位置。 ・第七章 靜默 靜默也是一個透過壓抑與自制以建立社交權威的途徑,讓你看到如何在面對挑釁時不做回應;靜默同時也是一個象徵,象徵你在做決定時已經過深思熟慮,而非隨著情緒起舞。 ・第八章 道歉 我問朋友「すみません」是什麼意思,他們說,那差不多就等於「對不起」,是一種形式的道歉。然而,這個「不好意思」遠比單純的「對不起」複雜多了。 ・第九章 萬事皆虛無 虛無是一種象徵,意味我有朝一日也會消失。能體認並運用這種空無的意識,那便是接受,而非抗拒或否認這種自然的必然性。 ・第十章 家是最獨特之處 佛壇是一種記錄歷史的方式,讓我們知道,藉由接受失去,我們就重新創造、而且體現了那些逝者。 ・第十一章 是,我知道了 當日本人說「是,我知道了」,他們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你的看法。這代表說話者在說他們瞭解你所說的話。這種理解形成了一個脈絡,方便人們在剛剛說過的話之後做決定。 ・第十二章 道元禪師會怎麼做 烹飪與飲食若能提升你對大自然的意識,幫助你接受自己的位置,那就會產生一種有益健康的鎮定效果。你會開始明白它無關於你,甚至無關食物——它關乎創造出對一項必要的理解,而這必要就是接受人生的短暫,以及食物在維繫我們生命的同時,又如何加速了我們的死亡。 ・第十三章 如何做決定 十二至十四歲的日本孩子必須背誦這首詩,這就意味他們會記得一些話,能引導他們度過青春期。這些話不是什麼神奇的語言,也未必絕對有用,卻能提醒他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私心態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 ・第十四章 讀空氣 我瞭解:從他的姿態,以及最重要的,他的信任,我看得出我們擁有一致的目標。我們正經歷的是一點「空気を読む」,意思是「讀空氣」,也就是感受與接受對方的想法與感覺。 ・第十五章 知足 即使你告訴自己你值得幸福,即使你認為自己所有的成就都不是僥倖而得。人類是富有同理心的物種,天生就會關心與接受別人。當我們目睹身邊的苦難,自己也會感到痛苦。 ・第十六章 再談接受 人生的重點不在於幸福,而是學會在生命中與失望共處,讓別人安心,以及培養出深刻的見解,幫助你懂得幸福會在你人生有所失之際瞬間消散。而我們必須接受事物的逝散。

內文試閱

第三章 吸入和諧 ……我們是誰,我們能變成什麼,是由你與他人的關係來界定的。在日本,這些關係是透過大量的共同活動發展而來,參與者的獨特性則是經由他們的參與來界定和為人理解。團體活動便成了焦點。 這些活動讓個人與家人、彼此以及社群更接近。透過參與,個人的幸福感同樣也會提升;諷刺的是,因為可以暫時忘卻自己,你對自我的感覺可能會好一些。能夠不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也就意味著關心他人,將更高的興趣與心思投注在觀察與接納上。 茶道就是一項沉悶、冗長、高度儀式化,但值得參與的活動。我告訴一位知名的北美文化人類學家及日本研究白人學者,我很喜歡茶道。他翻了個白眼、摸摸鬍鬚,又拍拍肚子。 「一次就夠了。」他說。 我和他一起笑了出來。他的意思是,茶道講求仔細、專注、重複又慢吞吞的特性,對美國人和大多數日本人而言都非比尋常。坐的位置、姿勢、必須說的話和說話時機、語氣,茶道程序之繁瑣,所需的耐心不只是泡杯熱茶而已,往往更像是在實現一種更深層的幻想。 但重要的是透過一種飲品與一個國家產生的連結。德國有啤酒節;日本有茶道。 同樣重要的是,認知到相對於它的一絲不苟,茶道容易出錯的特性也可應用在許多體驗上。參與其中時,我靜心等待,將外在世界推開。後來在其他場合,例如在超市排隊結帳,前面卻有個難搞的顧客時;塞車卡在車陣中,或在公園裡應付不知尊重他人的無禮陌生人時,我都能運用從刷茶中學到的冥思與靜默之道,耐心等待。世上罕有事物真如其表面所見的那般重要;就像饒舌歌手Drake所唱的:「風光一時,但來了又去。」 茶道是一個文化體驗的縮影與高峰,它的緣起、結構,以及進行時的感受,都對我們在面對其他結構較鬆散的狀況與關係時有所助益:靜坐不動,專注,遵守規則,緩緩進行,享受一種簡單的體驗。 日常中的靜默與觀察,單純的像是喝咖啡、茶,甚或調酒,都屬於日本人所稱的「阿吽の呼吸」。誠如作家及編輯山久瀨洋二在他的佳作《日本性》一書中所寫的,這代表「吸入和諧」。他解釋:「如果你瞭解自己面對的人所處的位置,也能適度扮演你的角色,那麼就能掌控那個特別情境裡的對話交流,而且無需太多言語溝通。」 日本茶道名聞遐邇,多數人平常不會在家使用各種拭巾或柄杓、刷茶、慢慢倒茶、不斷鞠躬、過分講究倒茶與端茶方法、費力地將茶杯轉來轉去――這些都是茶道儀式中不可或缺的步驟。然而,當你在日本飲用一杯普通的綠茶,還是能學到茶道的悠緩與沉思哲學。 日式旅館房間裡通常會有一只細長的電熱水瓶,水瓶旁的漆器圓托盤會擺著小茶壺、茶濾,以及裝著芳香綠茶的小茶罐。 午睡前後,泡溫泉前後,你可以穿上浴衣,泡一壺茶,等待茶葉浸潤片刻。 日本的茶杯小到能讓常人一手掌握。你坐在房內的榻榻米上,靠著椅背,啜飲一口,感覺如夢似幻。就在你努力保持清醒之際,或許會想到十七世紀寫下這首俳句的偉大詩人松尾芭蕉: 和尚喝早茶, 萬籟俱寂, 菊花綻放。 你在家中和辦公室也可以這麼做。不是進行茶道儀式,而是喝茶。你需要上好的綠茶茶葉、一只茶壺、茶濾,以及接近沸騰的熱水。 日本企業的員工每天都會喝下多杯綠茶,這能在不停的生產過程中帶來暫歇之效,創造一種與同事共享的活動,激發在田園風光中品茶的回憶。此外,茶也容易令人聯想到梯形茶園的美麗景象。 如此體驗超越了茶本身,但仍與茶有關。茶的清香能在你想像、甚或感受到蘊藏杯中的自然時,誘使嗅覺進入一種銷魂狀態。除了茶以外,過去與現在,獨飲,或與共飲的另一人共享的大自然,也能帶來一種幸福感,讓人忘卻自己的身分與所在,同時深化了感受到安全與活力的喜悅。 我想到松尾芭蕉筆下的和尚啜飲著茶,接受靜謐清晨領著他進入對花的觀察率先進入意識的那個境地。不,不是每杯茶都會帶你飛回過往,或是因此內心平靜。注意啊,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主角是個和尚。你是和尚嗎?我想不是。不過,若是你將喝茶納入日常,尤其是與親友或同事共飲,也許會發現時間慢了下來…… 第六章 自然為何物? ……每天早上,我在過去曾充作耕雲寺僧侶寢室的地方醒來。我的房間有一扇玻璃拉門,面對著庭園,走廊上有方形的雪松木浴池,我會注入熱水,好好泡上一段時間。泡過澡後,我會到緊鄰寺院廚房的庭園,端著一杯咖啡站在那裡,傾聽微風在上方山丘的森林間穿梭、流動。 在與健一郎及僧侶進行訪問之前,我常會在著名的「哲學之道」漫步。這條路沿著琵琶湖疏水道而行,與我的住處相距大約五公尺。哲學之道通往幾座禪寺與神社。疏水道沿途盡是李樹與櫻花樹。時值二月,李樹花朵綻放。神社裡,高大的古老橡樹矗立,樹枝蔓延伸展;禪寺裡則有修剪整齊的庭園。 這些都是有意義的。這固然是一種觀察方式,卻也是一種幸福。我不覺得孤單,儘管自己確實是獨自一人。我的妻兒都在美國。奇怪的是,夜裡我到市區跟日本朋友碰面喝酒吃串燒時,才是我覺得孤單的時候。熟悉的寂寞與哀傷那時悄悄襲上心頭,就那麼隨興自在地留駐了。比起與大自然共處,跟朋友相聚反而更寂寞。 有機會見識並感受禪寺內的生活,沿著步道走到神社與其他寺院,我感覺自己既幸福又微不足道。那時,我所感所想的都不及眼前所見的來得重要。知道大自然比所有我可能做到的事情更能界定我,這既令我寬慰,也讓我覺得釋然,因為我能在無權干涉的情況下自在觀察,能試著去接納自己的無助。 我一直在想健一郎說的話。那讓我想起我和朋友武幾年前共度的某個冬季下午。他載我去在他新潟的公寓幾公里外、一座稻田附近的池塘看候鳥。我跟他說了一則禪宗公案,那似乎很符合當下情境,而他也大笑。 「噢,不會吧!」 「怎麼了?」我說。 「一個西方人要說禪宗公案給我聽?!不會吧!」他開始咯咯笑,「拜託,別說禪宗公案!」 「好吧。」 「那就好。」 「一個兒子問他身為名賊的父親,該如何闖空門……」 武還是讓我說了那則公案給他聽――他對朋友就是這麼寬容――不過他先表明了立場,就像健一郎那樣。佛教智慧是一種成熟的指引,一個渾圓之體,一種觀看的方式,而賦予它合理性的就是大自然。它不是一套戒律;其實沒有所謂的教義;大家不會把小佛像當作垂飾,鉤在鍊子掛上頸子。僧人所說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找到你在自然當中的位置,改變生活,然後發現你可融入的地方。 是的,工業化和長時間工作的壓力很可怕,這正顯示了為何置身大自然更有其價值。你越是體驗到那項價值,遠離它似乎就越不重要。而它是非常明確的:大自然的短暫,它對你的冷漠,還有世界運轉時,彷彿你不在那裡,彷彿你並不重要。 嗯,你不重要,你我都不重要,最奇怪的是,那表示壓力會大大降低――你的「行為」需要遵從大自然,而非遵從你對其重要性的「想法」。你無權決定。很快,我們任何人都不會在這世上。 這些想法源於日本如何看待自然,我將之整合後發現,如此想法能讓日常中的挫折與煩惱顯得微不足道。 如果我們拋開基於自我實現的認同,看清大自然是如何決定我們的存在,那麼就會對創造幸福有新的看法。 健一郎說得對:「別看得太認真。」 為了降低寂寞、過勞、環境惡化,以及因此而意識到自己與自然隔絕的衝擊感,我們有必要在大自然裡尋求心靈的平靜,若能如願,便堪稱幸運。 雖然大多數日本人並沒有幸運到能天天在禪寺靜修、在庭園度過晨間時光,或是漫步造訪各個神社,但這些活動早已根植在日本人的意識中。 我汲取這些經驗,盡可能在美國實踐。即使是在都市裡的停車場,我也改用更清晰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茂密野草中自然的韌性。或者,一大清早在鄰人甦醒前,出門遛我的伯恩山犬小波時,那些橿鳥的鳴聲、俯衝的老鷹,以及蹦跳找尋掩護的兔子,都比以往更加占據我的思緒。我發現,擔心獵物被擒,感傷紅雀的羽色隨著季節而變換,遠比只想著我自己來得容易,也矛盾地比較輕鬆。這些自然界的事物比我更重要,儘管我尚未整合對牠們的意識,仍不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但我努力像日本傳統那樣,將自己視為大自然的一環…… 第十四章 讀空氣 ……次郎拿下他那副漂亮的金框眼鏡,折起來,金屬發出近乎樂音的微弱聲響。他閉上眼睛。睜開雙眼時,他幾乎如同耳語般輕柔地說:「在開始之前,我想告訴你,我有多麼珍惜這次的合作機會。」 我知道敬語,也知道規矩,於是等了大約十五秒,深呼吸,然後說:「謝謝你的信任,讓我參與合作。我會盡力。」 「謝謝。」他同時點點頭。 接著又是一陣靜默,直到次郎打開已略有磨損的公事包,皮革包的金屬扣上有他模印出來的金色姓名縮寫。他拿出資料夾,將當天的時程表放在我們面前的矮桌上。他指出各個行程,上面分別標記了姓名、地點以及精準的時間。 他說:「我們走吧?」 於是我們就出發了。 我們沒有討論相關事宜——該問工匠什麼問題,他對這項工作有什麼期許,這本冊子會如何編排等等的。即使我們之前在少數幾封往來的電子郵件裡講得也很模糊。不過,相信我,我瞭解:從他的姿態,以及最重要的,他的信任,我看得出我們擁有一致的目標。 我們正經歷的是「空気を読む」,意思是「讀空氣」,也就是去感受與接受對方的想法與感覺。 在日本,靜默不限於朋友之間。日本的民事訴訟並不常見,民事法庭上的法官通常會批評被告與原告雙方無法在司法體系之外和解。無法接受問題、解決問題,會被認為雙方都有責任。這樣的觀念對美國會是值得效法的好事,因為美國名列世界第五大最愛打官司的國家,前四名依序為德國、瑞典、以色列及奧地利。 說到解決衝突,西方國家各不同調,而日本避免衝突的方式這時就值得借鏡了:如果你能觀察別人的觀點,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除了自己的想法之外也多思考對方可能的想法,體會他們的感受,這麼一來至少能舒緩你的憤怒、需求以及挫折感。一旦你的防衛機制降低,就更有可能接近能讓所有相關人等接受的解決方案。日本人善於在日常中運用這種避免衝突的策略,企業也常採用這項文化傳統。 避免衝突雖非解決所有狀況的萬靈丹,但知道這也是一種選項還是不錯的:遇到緊急狀況,不要正面對決。 有幾本書就說明了日本人對「價值與美德」的理解,以及它如何有助解決人際關係的衝突。最好的其中一本是山久瀨洋二的《日本性》。他寫道:「日本人能用有限的言語表達意思。避免衝突、留意他人、創造相互合作的基礎――這些都是日本人行事的基石。」 這種不同的體驗人生方式,有一個結果就是可能建立起一個能保護與接納各個成員的團體。它花時間找出對團體最好的方式,因此能減少緊張關係。 山久瀨洋二說明所謂的「少し間を置いて」,他將之定義為「稍微休息一下」,是人在情況變得緊張之前說的話。他寫道,「即使在一段對話中,日本人也喜歡短暫休息,容許一些靜默的時間。」在這些「靜默的時間」,即使你看不到也聽不見,還是有許多訊息在交流著。山久瀨洋二寫到「気」這內在力量,他將之形容為「不可見的能量」,以及「気」與「殺気」(意思為感覺到危險)的關係。在無言的時刻,這種能量在人與人之間流動。「因此,這時他或她可以無需言語就將訊息傳達給你。」他寫道,「這聽似是漫畫或電影情節,但……日本人期望能在不說話的情況下就向別人傳達感受。」

作者資料

史考特.哈斯(Scott Haas)

作家,臨床心理學家,著有《美國的印度移民》Those Immigrants! Indians in America及《餐廳背後的祕密》Back of the House: The Secret Life of a Restaurant等書。 哈斯擁有底特律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職麻州精神衛生中心,現居美國麻州劍橋,頻繁往返美日兩地。

基本資料

作者:史考特.哈斯(Scott Haas) 譯者:吳緯疆 出版社:開朗文化 出版日期:2021-06-02 ISBN:9789869973465 城邦書號:A5570003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