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

  • 作者:洪仲清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8-27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9折 288元
  • 書虫VIP價:272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8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先靜下心再去盡心愛,關係就能流動自在。 無論如何請試著去愛,不一定要得到回報,愛才有意義。 靜下心,才能盡心去愛。 當我們內在緊張時,關係就會多一分焦躁。話不好好說,把情緒壓力帶到對方身上,常盲衝亂撞地種了因,又不想承受後果。 心夠靜,就能體會到對方說的每一句話,不一定都跟自己的自尊綁在一起。 心夠靜,就更容易原諒自己,不把生命卡住了。 心夠靜,就能讓愛順暢流動,在各種關係間自在來去。 靜心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態? 專心過生活,有知有覺地感受。 節制物慾,學習感恩。行程排得簡單,多留些空檔。可以靜坐,可以運動,可以閱讀,可以記錄我們的心情。 好好觀照自己與身邊的關係。 感覺疲憊煩亂的時候,就慢慢地吸氣,慢慢地吐氣,把注意力收回來,充分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 當關係緊張時,停止負面的互動,先表達善意,自己先好了,才有能力承受他人的情緒。 不執著在控制「負向」與「正向」思考。 執著於正向思考不一定能消滅負面情緒。 學著不試圖去控制,只是任情緒來去,任它們像雲朵一樣飄到心裡,也很快飄向遠方。不是消滅它們,而是不讓它們沾黏在心底。 最後,無論如何試著愛。 愛的目的不在於獲取。 愛是一種練習,是讓我們練習活潑,練習不死心。 無論如何請試著去愛, 不一定要得到回報,愛才有意義。 【名家推薦】 光禹(「夜光家族」節目主持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目錄

〈自序〉靜心去愛 Chapter1 盡心.靜心去愛 靜心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態 感恩讓我們心平靜 只是活得很疲憊 對痛苦很厭煩 我擔心你就是愛你 要把人做好靜心不能少 快樂只是副產物 事實還需要我們的詮釋 連無聊都沒辦法好好處理 講清楚說明白心靜自然來 痛苦就站在愛的旁邊 還好心能靜下來 靜心瓶製作 靜不下來,從放鬆下手 Chapter2 不執著正向/負向思考 無力感升起的時候 你可以有幾種想法 你有多久沒找人聊過心底話 每日溫習的負面思考 空虛不只是一時的情緒 為什麼在我這邊都是不好的 接納從寬抗拒從嚴 不是不怕被人罵 不敢為自己高興 用許多痛苦去換來的快樂 冷靜與冷戰的不同 我的努力沒被看見 不停留在負面思考 不想在乎我們的在乎 我最討厭人家叫我放下 為什麼會這麼苦 我讓爸媽失望了 浮雲心情 戰勝自己 Chapter3 觀照.關係 當我們觀照不到自己的時候 不急著討好 付出的人可不可以表達感恩 如其所是地對待 可不可以暫時不為自己辯護 妳不是說妳愛我嗎 負面情緒銀行 不用幫對方決定他喜歡什麼 你長大之後還願意跟我們一起出去玩嗎 以前才不只戰這樣 從情人變家人 他為什麼不像其他人一樣 她給的愛藏著大量的焦慮 我們有了更在意的事 想讓他知道失去我的痛苦 攻擊是最佳的防禦 肚大能容 親子關係我看很淡啦 慢一點回應我們的情緒 媽媽要跟你說對不起 Chapter4 無論如何試著愛 不一定要害怕我們的害怕 在驚恐之後我們為自己做了什麼努力 哀悼是一件私密的事 把生氣還原成它真實的模樣 悶著的心裡苦 贏不了的戰爭 慈愛的父母與受傷的小孩 當下便抽離只在呼吸間 對不起我讓你失望了 原來我們也可以跟著孩子一起自在 白開水人生 外表嚴肅內心輕鬆 在愛情中重現的親子互動 無論如何試著愛 不只是感覺美好

序跋

靜心去愛
  我很關心,面對關係中的對方,第一眼的當下瞬間,我們給了對方什麼表情與肢體,還有講了什麼話?很多人沒辦法覺察自己所丟出去的石頭,只看得見湖面的一圈圈漣漪。   像是我認識一位女性朋友,談戀愛的時候,常會先挖一個洞給對方跳,然後再說對方走路沒走好。舉例來說,她看到對方的前幾句話,大概是「你有沒有很想我?」、「你看到我是不是覺得很開心?」、「你是不是覺得我很可愛?」……   生活不是好萊塢,不是每個人在談戀愛的時候,都能每分每秒保持正向而熱切的盼望。所以互動很容易往她設定好的方向走,沒聽到她想要的答案,她會表現出很失望的樣子,開始講出她自己期待中的負面對白,像是「我不在,你好像很happy齁!」、「我還以為你是因為看到我而開心,原來跟我沒有關係!」、「對啦!妳的前女友比較可愛!」   這個洞根本大到對方避不開,就算偶爾講了幾次她想聽的話,她也可以說「你根本就敷衍我!」再把自己設定的負面答案講出來,只是多一個步驟而已,接下來的劇本都沒變。反正看到對方,就習慣性地給對方壓力,下下馬威,引發一些內疚、罪惡感,然後看對方怎麼表現?   她在意這段關係,但是使用負面的方式處理。她希望在關係中愉悅,可是她的起手式,就是先讓自己不開心,接下來便使用自己的不開心為武器,勒索對方。莫名其妙地,對方就變成似乎有責任,要想辦法討好她。   我聽著她說的故事,偶爾替對方感覺不平,但更常覺得,她也很可憐,只會這套,重複把自己關在情緒的籠子裡。很多人家裡的長輩也有類似的策略,其實也不是很奇怪,就像她家裡的長輩一樣。   如果她在面對對方之前,先放鬆,多看看自己使用的劇本。然後,把心情準備好,不一定都能開開心心去面對對方,但起碼擔負起處理自己情緒的責任,先讓自己自在平靜,有話好好說,關係會比較容易往幸福的路上走。   她其實都知道,只是不想試試看,或者怕難,從來不願開始去做。要她靜靜坐著十分鐘,不看電腦、不滑手機、不吃東西,她就想睡覺。所以,她就是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即便不舒服,但她還是用已經習慣了的方式去生活。   最近我跟家長談到類似的話題,面對孩子的第一時間,我們給出了什麼?我們能不能覺察,我們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傳達了對孩子這個人的喜愛?有位家長的回答讓我感覺很有希望。   她說:「我都會先整理我的心情!」   是啊!這是多重要的事!我們給出什麼,我們往往會得到什麼,特別是情緒。   我們很難對一個緊張兮兮、情緒滿脹的人,卸下自己的武裝,通常那是一種危險的訊號。因此,如果我們想愛一個人,要對方減少防衛,那麼我們自己在心裡堆積的雜亂無章,要先整理乾淨。然後才有輕鬆的氣氛,讓彼此的情緒自在流動。   有些人,情緒不起伏,他好像沒辦法生活。既然開心比較難,那麼有負面情緒也不錯,好像也讓自己有存在感,所以讓自己不斷沉浸在負能量裡面,反正最後怪別人就好,一切都是別人的錯。寧可被討厭,而沒有承擔自己情緒的勇氣。   有時候帶著這樣的狀態,也能進入關係,關係裡面的新氣息,讓人誤以為不用調整自己也沒問題,交給對方就可以。偶爾會遇到神通廣大的對方,幫助自己輕鬆一點療癒,不過,大部分就是拖著對方下水,一起沉浸在負能量裡。   最近一位阿嬤也告訴我:「不是每個人都想帶自己的孫子!」   也對,關係裡面的愛,並不是理所當然。很多時候,當事人不懂得怎麼讓自己活得開心,貿貿然去開啟另一段關係,常惹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回來。以為自己愛一個人,其實一直在自己心裡打轉,還奇怪怎麼愛得這麼不愉快?!   像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就算經過許多歲月,其實還在如來佛手裡。把我們壓在五指山下的,就是我們自己。即便練成火眼金睛,還是先把自己看清,比較實在。   想盡心去愛,所以先靜心再去愛。心靜不下來,就沒辦法發現,我們其實一直在原地打轉。   感謝各位讀者與網路上的朋友一直以來的支持,我現在每出一本書,就當成最後一本。盡心去寫,靜心去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感恩,能相互陪伴到現在。用這本書,跟您分享!

內文試閱

1. 我擔心你就是愛你
  她每次回娘家,就要面對她媽重複的嘮叨,而且還帶著干涉,那是她回娘家最大的壓力,往娘家的路上就感覺腳有千斤重。這次又跟她媽吵架,她媽說了一句話:「我擔心你就是愛你,你不懂嗎?」   她自己也是當媽的人,覺得媽媽講得好像沒錯,可是,又總是感覺不舒服。想找我聊幾句,搞清楚。   我說,這是很常見的迷思與合理化的方式。擔心不等於愛,這放在其他功利一點的關係,可以看得更清楚。像是,老闆擔心我們業績不好,一直干涉我們的做事方式,這是愛嗎?   愛本身包含不少正面的情感,可是擔心又干涉,那常給人壓力。如果今天男女朋友談戀愛,互動過程中,不管哪一方一直只表現出擔心,又干涉對方的生活,我不知道這段關係可以持續多久?   我反問,通常老人家最被擔心的,就是健康問題。我問她,她有這方面的擔心且干涉嗎?   她說,她跟她媽說過,叫她去運動,做健康檢查。她媽很不喜歡聽這些話,有時候還說:「死了就算了,檢查反而知道一大堆毛病,活著也痛苦!」   所以啊,她的擔心就不是愛,她媽媽的擔心就是愛,這是什麼道理?不照顧自己的健康,就很可能給晚輩負擔,為什麼她不多積極面對自己的健康,選擇逃避?真的愛晚輩,就更要照顧自己的健康,不是嗎?   常管別人的人,很不喜歡被別人管,這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管別人,不等於愛別人。如果「管」變成「尊重」,少了干涉,多了關懷,讓人感受到溫暖,這會比較接近愛。   愛一個人,會怕失去,所以擔心,這很自然。可是,懂得愛自己,愛起家人親友來,才能給人更多的空間與自在,而不是無所不在的壓迫感。   我再繼續請教她,請問她媽媽這樣擔心、干涉,對她的生活有幫助嗎?   她回答,沒有啊,反而造成大家常吵架。   我說,對啊,愛一個人,怎麼會是要讓對方持續受到我們的負面影響呢?   她說,她媽媽還怪她,都是她不聽話,所以害得她到老時一身毛病。她媽媽這句話,讓她很有罪惡感。   哇……直接把老化常見的身體狀況,全都怪到晚輩身上,這招很經典。我換個方式說,請問她如果聽話,她媽媽的身體毛病就會不見嗎?不管是十年以前,還是現在開始聽話?   她說,應該不會吧!就算她十年前開始,假設事事都聽她媽媽的話,她媽媽還是有很多事可以擔心跟生氣,像是她爸爸、她弟弟,還有她奶奶,也就是他媽媽的婆婆……   我說,所以她剛好是所有人裡面最願意聽她媽媽講的人,她媽媽就把所有情緒的責任放在她身上。好像她沒讓她媽媽開心,就是罪人。最孝順的人,反而最常接受指控,這不知道是什麼邏輯?   我們沒辦法繼續聊,只好講到這裡就說再見了。   有個想法我想請她參考——先放棄做一個媽媽眼中的好女兒吧,這太難了,太單向了。把另一個人的情緒都一起承受著過生活,很不容易。這一關過不了,她反而沒辦法用輕鬆的態度面對她媽媽。有空多看看書,把一些陳舊的迷思理清楚,別被它們纏繞著綁住了。   擔心對方,不代表我們愛著對方,因為愛常包含正向的感受。如果傳達不出正向的感受,擔心、干涉又沒有用。那麼,我們很可能只是繞個彎,要對方幫我們承擔情緒而已。   有時候,過度為別人擔心,是一種逃避。像是不想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所以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是,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巧妙地藉著要對方順著我們的意,來回頭安撫我們的情緒。這種情況下,通常雙方都過得不會太如意。   真的愛別人,還是要從愛自己開始。
2. 哀悼是一件私密的事
  「為什麼她會那麼冷靜?」   在公共場合聽到旁人講了這句話,還引起了一番對話,我心裡有些不是滋味。我心想,「為什麼她喪失至親的苦痛,一定要『表演』到位,讓大家都知道?!」   她可以默默難過啊!她也可以先把事情處理到一個段落,再容許自己難過啊!她可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包括用冷靜,表現自己的哀悼啊!為什麼一定要在大眾面前公開自己的情緒,好像要讓大家「滿意」一樣?   我想起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的一段經歷。那是他認識的一位朋友,用很激烈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他母親告訴他的時候,彷彿她已經準備好了一樣,雙眼盯著朋友的臉,想要捕捉他的每一絲情緒。   他說,他媽的習慣,就是到處說長道短。她大概把這件事當成了一個好機會,設計了一個情境,要等著捕捉他的反應,然後到處散播議論。   他坦承,說實在話他很難受。可是,他媽一副看笑話的表情,臉上帶著微微的興奮,在那種情況下,他看了實在很難不嫌惡。他的情緒,很自然而然被長輩那張緊盯著他的臉給壓住了。他媽看他的反應似乎不到位,就一直不斷逼問:「你是不是很難過?」   他沒回應,她就繼續說:「你是不是很想哭?」好像他不哭,她就不打算收手那樣。他還是沒回應,他媽又說:「你說話啊!人家問你,你要回應,你這樣不講話,很沒禮貌!」   他說,他只好回答:「我很難過!」然後臉別過去,默默地流淚,不想看她。她就假意安慰:「不用這麼難過啦……」然後帶著一副滿意的表情,很快地去做她的事。連安慰都那麼虛假,不願多做停留。   他描述這件事的時候,正在情緒中,所以說了不太好聽的話,「你說,我媽是不是很『變態』?她竟然是用這種事,來滿足她自己耶?!」   這種消費他人的心態,即使是過世的人,也不放過。不要說是他媽,現在的媒體,不是常帶頭這樣做嗎?   他從小在這種環境長大,他的情緒如果沒表現到讓他媽滿意,他媽就會罵他、損他。像是說他冷漠,說他都不關心,說他自命清高……   我在臨床上,也會碰到類似的狀況。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同理心」。   情緒沒有公式,對很多人來說,情緒是隱私。像我跟一位小女生很聊得來,她幾乎對我知無不言,但是過了幾年,她快接近青春期的時候,開始對我有所保留,有些話題會碰到鐵板,「那是我的秘密」。她偶爾快忍不住想講出來的時候,一逕傻笑,就手摀著嘴,自我克制。   情緒很需要被尊重,即使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我也尊重。我很少逼問什麼,逼問是一種不是那麼尊重對方的態度。   如果情緒來了,當事人其實也很難擋。如果情緒還沒來,也不用硬要逼出來。在進行治療的時候,會用故事、演劇、繪圖、音樂、舞蹈……想辦法幫助當事人表達卡住的情緒,但那也要在當事人有動機的時候進行,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情緒的流動會比較順暢。   有些家長或長輩,很喜歡操弄孩子的情緒,常見的手段像是騙小孩、逗小孩、罵小孩。操弄人的固然被滿足了,但是對被操弄的人來說,特別是孩子,身心發展都不利。   操弄他人的情緒,有時候是為了看好戲,基本上就是不尊重人。好像他人的情緒不重要,滿足自己的情緒是優先。   我很期待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願意尊重、發揮同理心,給她、給他們家情緒上的空間。我們好好自己的情緒,那是更要緊的事。
3. 負面情緒銀行
  當我們在關係裡面感到很「勉強」,我們還是硬要自己繼續透過「犧牲」,維持住關係。那麼,每一分勉強,都好像在「負面情緒銀行」裡面存了一筆錢。   負面情緒銀行是世界上唯一不會倒的銀行,裡面可以存的負面情緒,有委屈、難過、生氣、失落、罪惡感……等,商品多元。不但定時生利息,負面情緒本身會不斷強化與膨脹,引來更多負面情緒。而且,這個銀行很厲害的是,它會自動在我們無法預知的時間,連本帶利一次還給我們,保證還本,不領錢都不行。   什麼人能在這個負面情緒銀行裡有最多的存款呢?就是很能忍,很會欺騙自己,告訴自己,其實一直以來的勉強理所當然,怎麼可能會有負面情緒?!當一次連本帶利領回來的時候,可能造成身心疾病,也可能造成關係破裂。   有一位朋友說,她最後都弄到自己有憂鬱症了,結果她才發現,根本沒人在乎。旁人只要她繼續吃藥,別發作就好,然後別忘記繼續犧牲,讓大家的生活都能「回到正軌」。   所以,她開始學著,感覺到勉強就試著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或者給自己放個假,找個空檔,降低做事的標準,學著慢一點回應。這麼做,負面情緒銀行的存款,常保持在低檔。   不過,她並不貧窮,因為「愛的銀行」存款增加了。這個銀行也能利滾利,偶爾拿出來用一點,哇……那真是身心舒暢。不帶著勉強去付出,當有智慧的好人(從此拒絕當爛好人),關注對方但不帶著焦慮,不放大錯誤的可怕後果。她發現,她懂得怎麼愛之後,對方「愛的銀行」的存款也跟著增加了。   選對銀行,真的很重要。   PS.各位朋友,您好,我是「愛的銀行」業務襄理,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歡迎今天來存款。要申請新帳號,想成為我們的客戶,只需要給所愛的人一個擁抱,表達您有多愛對方就可以。
4. 不急著討好
  我們過於擔心失去一段關係,當關係緊張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討好對方。有時候,因此心情越不好,我們越想討好。   我的經驗是這樣,在關係緊張的時候,先求停止負面的互動。也就是,關係之所以緊張,可能會有一個癥結點。可是,我們可能不是那麼清楚,急著做什麼,常無意中再累積傷害。   表達對關係的善意,讓對方確知我們的心意,這是第一步。不過,除了表達之外,其他動作先暫停,爭取時間思考。這時候,越掙扎越容易壞事。   為什麼不能趕快討好對方?   因為那常是不健康關係的起手式,不小心變成告訴對方,你的情緒比我的重要,甚至暗示,偶爾踐踏我的自尊也沒關係。有時候,那種過度的話:「為了你我什麼都願意做」,類似的講法就會出現。   如果對方貪婪,討好的人就可能準備倒大楣了,被討好的人也可能被寵壞。將來要再把關係扳回來,就可能很困難。討好會習慣,會變成理所當然,這種維持關係的方式,往往會變成,沒有更大的犧牲、更多的討好,關係又會莫名其妙崩壞。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別忘了,討好有時候會造成對方壓力。如果對方沒有存心想利用,那麼,他就可能擔心這個人情他以後還不起。   善意表達了,那對方不回頭怎麼辦?   先調整自己的心情,自己不能亂了方寸。兩個人要和解,通常是兩個人的心情都平復之後,會比較容易進行一點。   有些關係中的問題點,其實無解,這個過程就是要磨,在考驗我們彼此的耐受力。但是雙方都懂得調整心情,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可以過去。   如果有心維持關係,那麼雙方共舞的時候,踩到彼此的腳時,不會一下子就放棄。如果只想從關係中剝削來滿足自己,那麼一不順自己的意,什麼點都可能變成是兩個人的分歧點。   對孩子討好,也不見得好。如果把孩子養成非常自我中心的模樣,父母等於挖了一個坑,給自己跳。   陪伴,是你好我也好。我不知道怎麼讓你好的時候,我先自己好,這不是罪惡。我先好了,才更有能力承受雙方的情緒,再想想以關係長遠來看,這一刻,我可以試著怎麼面對?
5. 連無聊都沒辦法好好處理
  在電視節目裡面,看到一位爸爸在帶孩子的過程。他似乎靜不太下來,要不然就是講冷笑話,然後孩子常不知道怎麼回應。要不然就是硬要孩子有反應,就開始逗小孩、嚇小孩,孩子害怕或者哭泣之後,自己再去安撫孩子,然後滿意地笑著。   結果在不同的片段,爸爸獨自面對製作單位訪問的時候,說出類似「其實孩子很容易感覺到害怕,讓我很困擾!」這樣的話。這個……ㄟ……部分的困擾不就是這位爸爸自己造成的嗎?爸爸在平常跟孩子互動的時候,就在逐漸培養孩子遇事害怕的習慣,不是嗎?   看得出來,這位爸爸不夠敏感,內省不足,才會常想要搞笑,但抓不到孩子的笑點。但是他又沒辦法處理自己內在的無聊或躁動,只好藉由負面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的反應,孩子找他尋求安慰,於是他感覺溫暖。很有可能,他根本就藉由這個過程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跟孩子的互動很正向。自覺不夠的家長,常有這種判斷失準的現象。   我想到一位正在空巢期的媽媽,也曾跟我描述過她先生有類似的狀況。她先生也是停不太下來,總是要找點事來做,像個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一把年紀了還長不大。可是,他很不知道節制,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常被他搞得氣呼呼的,本來安安靜靜就可以過的生活,被他弄得雞飛狗跳。有時候,他因為整到了孩子而洋洋得意。有時候,孩子反擊的力道過大,他就很生氣。   現在,孩子大了,到外地念書,他也不可能整孩子、逗孩子了。因為加入Line群組,常常一個人在滑手機,一整天在家講不到幾句話。但是她要出去,聽演講、找朋友,先生又有意見,好像她都不照顧他,故意冷落他一樣。   她的結論就是,跟這種人相處實在很困難。對啊,連無聊都沒辦法好好處理,連獨處都不會的人,要相處起來會比較困難。因為他沒辦法跟自己好好相處,這個情緒壓力就會帶到對方身上,用各種方式要對方幫忙消化。   那可以怎麼做呢?   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就是懂得把心靜下來。譬如說,有時候為了等待,我會靜靜地坐著,調整坐姿、注意呼吸、放鬆肌肉。偶爾心很靜的時候,就會有時間快速流逝的感覺。   或者,我就只是觀察孩子,感覺他的情緒、專心聽他的聲音、想想他說的話……。我練習很多年了,所以會專注地進入那種靜觀自得的狀態。如果家長也能夠這樣練習,會比較清楚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或者,抓空檔時間來看看書也好,拉拉筋、做伸展、走一走也好。久坐造成不少健康問題,光是消除肌肉痠痛,就能讓身心輕鬆一點。   不是非得做什麼,非得把生活的每分每秒填滿,才感覺有在過生活。也不是跟人互動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地感受到他人的感覺,或者接收到他人的反應,才能消除自己在關係中的緊張。我們自己內在不緊張,關係就會少一分焦躁。   心不靜,常會讓自己瞎忙。

作者資料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教育、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等。 工作之餘,仍希望透過書寫,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們,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25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著有: 2016年《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 2016年《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 2015年《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2015年《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2015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二版 2014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2013年《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 FB粉絲專頁: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基本資料

作者:洪仲清 出版社:遠流出版 書系:洪仲清作品館 出版日期:2016-08-27 ISBN:9789573278771 城邦書號:A1200845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