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建築/空間設計
築境‧築命‧築心:建築師的建築修行,讓我們身心和諧的空間實踐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築境‧築命‧築心:建築師的建築修行,讓我們身心和諧的空間實踐

  • 作者:王淳隆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3-06-07
  • 定價:360元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建築 × 設計 × 養生 × 修心 如何改造現有環境中的不理想或不利因素,轉化為更適合我們居住? 如何利用建築物讓我們的身心更加圓滿和諧? 利用空間讓我們身心健康的方法,久遠以來就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中,例如中國的「風水」說、羅馬的「公共澡堂」、哥德式建築的「崇仰上帝」,都把建築空間扣緊身心的調養與調和,讓「空間」與「人」緊密結合在一起。 【精采內容】 建築環境與我們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包括構造體、通風、溫度、濕度、聲音、光線、色採、給水、排水、電氣、瓦斯、用品、家具等,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缺少或不足則會讓我們產生困擾,甚至會造成生活品質降低,使得建築物不適合人居住;最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讓都市崩解、文明倒退。 而建築物中肉眼或身體不易感知的細微因素也日夜影響著我們,這包括微塵、蟲蟎、電場、磁場與微波等。有些科學尚無法驗證的其他「力場」,造成個人或多人受到影響的消息也時有所聞,這些都是在建築物中錯綜複雜的存在並且交互運作。 建築物如果沒有人居住,就跟土石一樣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但只要我們生活在其中,必然會形成一種循環的生態鏈。我們可說是這些複雜運作的發動者,也是生態鏈的最後接受者。由於是發動者,具有主動的積極意義,所以我們的環境絕非命定不可變,也絕不只是受命運撥弄的小卒而已。只要我們夠了解,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 本書引入一些佛法修行的概念,來說明空間如何有助於長養身心,如何利用各種因素來轉化建築物與我們的關係,將負面的質素轉變為正面的量,把正面的質素再加以強化,讓我們的情緒、人際關係、健康、壽命、甚至智慧,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達到身心的和諧完美。 【名家推薦】 ◎王紀鯤 教授(前中華建築學會理事長) ◎邱復生 董事長(台開集團) ◎洪啟嵩 老師(國際禪學大師) ◎唐松章 博士(世界地產協會台灣分會會長) ◎黃瑞茂 教授(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 ◎許銘文 執行長(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劉培森 建築師(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依姓名筆劃序) 【好評推薦】 「本書可說是他畢生透過建築的修行、體悟與實踐。期待本書開啟未來人類建築的新方向,守護一切生命邁向幸福大覺!」 ——國際禪學大師、地球禪者 洪啟嵩 「作者將設計教學的經驗融合自己的體驗,將建築專業融會在佛理之中,悟出人生修養之道,寫成本書。盼有心讀者,若能透過本書而達成養生、養命、養心,則善莫大焉。」 ——前中華建築學會理事長、淡江大學工學院榮譽教授 王紀鯤 「引用建築相關環境科學的各種知識,從環境心理學的知覺、記憶與地方經驗,來分析真實住居經驗。……當新理論變得拗口時,這些文字保有一定的生活的溫度!」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瑞茂

目錄

◎建築的空性與空間性/洪啟嵩
◎前言‧如何利用建築物讓我們身心更加圓滿和諧

◎1 建築空間各種基本元素

‧1-1建築物vs.使用者
‧1-2知覺、經驗vs.空間
‧1-3空間適應後的新平衡
‧1-4空間裡的時間因素
‧1-5室內外各種空間

◎2 建築空間與修身養心
‧2-1行為影響建築空間
‧2-2好環境可以養生
‧2-3修心、養生與建築
‧2-4時空環境中的影響力
‧2-5善用有益於建築空間的各種力
‧2-6究竟的心──佛身建築觀

◎3 感官與建築的和諧

‧3-1視覺與建築
‧3-2聽覺與建築
‧3-3嗅覺與建築
‧3-4味覺與建築
‧3-5觸覺與建築
‧3-6意覺與建築

◎4 心、氣、脈、身、境的空間實驗
‧4-1緣起
‧4-2設計準則
‧4-3設計完成圖及解說

延伸內容

建築的空性與空間性


◎文/洪啟嵩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空間環境提供人類生活、運作,而人類也在空間當中創造適宜生活的環境,人類與環境空間之間相互的依存、創造、轉化。當我們從大環境中選擇適宜居住的環境之後,就慢慢與選擇的環境互相熟悉、調和,而與環境得到最大的協調。

  因此,在「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元素中,建築的空間性,可說是將空大的如幻與變化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現代及至未來的世界中,我們如何基於過去佛教建築的理想思惟,建構現代的佛教建築,乃至一般建築,將佛法的覺性擴及為人類創造幸福的覺型建築?這必然是人類建築思想未來的核心議題。
  
  在早期的佛教建築,蘊含了許多珍貴的元素,如何讓生活在其中僧團,身心健康、覺悟,是核心的要義。印度阿旃塔石窟冬暖夏涼的僧舍石窟,供僧人禮拜的佛塔門口,平滑的石板在月亮的映照下,在夜晚就形成自然的光線投射在莊嚴的佛像上。當時容納數萬名學僧的阿爛陀大學,穀倉的設計讓糧食可以保持百年不壞。這種種令人驚異的建築成就,源於佛法空的智慧。佛法正是緣起法,有著緣起體性的實相義,與世間外顯的緣生義理事相融。

  因此,佛教建築的思惟,自然應該涵容更加全面性旳思惟,而不再只是限於宗教的寺院建築。現代佛教建築的意涵,應該是擴大到家庭、社區、城市等更廣大的群眾生活。一個佛教徒如何以覺性的思惟,以更究竟的理念乃至生活型態來貢獻給整個國家乃至地球,讓地球成為人間淨土,這正是以一切菩薩圓滿眾生成佛及莊嚴諸佛淨土的根本願力來展開的「淨土人間」行動。二○一○年,我提出「覺型建築」的思想來彰顯此精神。

  我們可以思維,如果佛陀處在現代社會,他會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一向歡喜思惟的議題。當然,佛陀在一切處悉皆圓滿,然而在緣起的世間,如何為眾生建構安適居住而且能圓滿昇華目身生命的環境? 應當是一個佛法中常存的課題。

眾生是菩薩淨土

  在《維摩詰經》中,佛陀闡明了一個菩薩建立淨土最核心的意義:「一切眾生是菩薩淨土。」菩薩隨其所度化的各類眾生而攝取佛土,為了幫助各類不同根器的眾生悟入大覺而建立不同的淨土,所以,菩薩建立各種淨土,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饒益眾生。

  在《維摩詰經》卷一中,佛陀告訴寶積菩薩:「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對於佛菩薩而言,娑婆世界本來就是一片靈山淨土;從來沒有變異過,所以《維摩詰經》說:「心淨則國土淨。」但由於我們沒有清淨的心眼,所以依舊分別了世間的好壞、美醜,依然限制於六根、六塵與六識之中。當我們看到外在的景觀,種種污穢骯髒,眼與外色的對應生成眼識,眼識生意識,心中就有了一個不好的意識種子含藏。耳聞噪音、鼻嗅惡臭、舌嚐諸毒、身觸不適、意識思惟不淨,這六識的生成,足以影響我們心識的作用,使我們心生染汙,甚至罹患身心的種種疾病,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與幸福,這些豈容我們坐視呢?

  從外在的健康到內在的昇華,佛法有深刻的體會。佛陀向來的核心觀點,從未離開生命自身的圓滿與淨土的完成。

從心到境的和諧統一

  我曾提出以「心、氣、脈、身、境」等五個層次,從最微細的心念,到氣(呼吸)、脈(氣脈)、身(身體),乃至境(外境),來作為統攝自身與外在世間的分類,從內到外的圓滿過程。

  我們回觀自身,透過心意識的相續執著的運作,產生運動的力量就是氣;氣不斷運動的軌跡則形成脈;而脈氣的相續造作,產生支分的實體化,則形成了明點(如內分泌)、各種器官與身體。而心、氣、脈、身所投射於外界的時空情境與其他生命的心意識交互映成,則形成外界相對性的客觀世界,就是境。

  所以,我們的心是外在宇宙的投影,而宇宙也是我們心念的波動,兩者如同鏡面般相互照映。所以,心、氣、脈、身、境根本是一貫、同體一如的,都是心意識的影子,但心意識也受到外境的反射而轉換,又交互投射。

  這五者由內而外,由細而粗;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從外境返回到身體,再到脈、氣、心,但轉化時,卻是由最細微的心,進而到氣、脈、身,乃至外境的轉換,所以,我們轉化成功時,不只自己身心變得更莊嚴圓滿,整個外境也能跟著轉換成清淨圓滿的世間。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過一句銘言:「我們塑造自己的住家,之後住家塑造我們的生活。」說明了人和建築深層的交互影響。

  建築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是建築設計中的重要元素。二○○三年非典(SARS)風暴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口蹄疫、腸病毒、禽流感,乃至日前H1N1的流感,都在在提醒我們對衛生、健康的重視。二○○三年,在新加坡所舉行的「健康建築國際會議」(HB03, Health Building),就應用最先進的科技研究,來對應使用者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心理感受等「五感六識」,以共同解決建築物在規劃、設計、建造、使用和改建上的實際問題,並創造以人類健康為福祉之二十一世紀新國際式樣生活空間。佛法對生命的深層思惟,可作為未來型建築的珍貴指引。

  佛陀對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非常重視,由於印度氣候炎熱,洗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衛生習慣,浴池是極為重要的日常建築。例如在佛陀常年駐止說法的在祇園精舍,這個僧團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即設有僧人專用的浴室院,和醫療研究中心—「天下醫方之院」,由此可見,早在2500年前的印度,佛陀對整體性的養生就有完整的看法和作為了。

  從外在的健康養生到內在的昇華,佛法有深刻的體會。而佛陀一向的核心觀點,即是「成熟眾生,莊嚴佛土」,這是佛教建築的根本方向,也祈願能以這樣的願力思惟與行動,讓現代社會更加圓滿。而其中的關鍵聯結,正是幕後的功臣--建築師。不丹總理吉美廷禮在《幸福是什麼?》一書中曾如是贊歎:「人類的生活、社會制度、文化、命運,以及如與自然產生聯結,透過建築師的心血結晶而產生了意義。」

  看到本書的出版,讓我欣喜萬分!王淳隆建築師修學佛法數十年,深刻體悟佛法中「空即是色」、「心境一如」的要義,而完成此書。正如同本書的書名《築境•築命•築心》,本書可說是他畢生透過建築的修行、體悟與實踐。期待本書開啟未來人類建築的新方向,守護一切生命邁向幸福大覺!

作者資料

王淳隆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現為今一建築師事務所合夥建築師。經常受邀為建築設計評審,任中華建築金石獎評審二十多年。1986年起,隨從洪啟嵩老師座下習禪,常年習佛參禪,參與土城承天禪寺重建規畫案、美國萬佛城台灣總道場彌陀聖寺規畫案,及罕見疾病文教基金會中心建設案。2010年,在與洪啟嵩老師暢談之中,開啟了慈湖道場覺型建築實驗室的契機。

基本資料

作者:王淳隆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做自己的建築師 出版日期:2013-06-07 ISBN:9789862723869 城邦書號:BCB707 規格:平裝 / 部份彩色 / 224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