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生活風格 > 居家生活
住得優雅:房子不用大,34個設計法則讓你優雅過生活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不蓋個三次,絕蓋不出滿意的房子」?! 現在,34個法則就讓人住得好又住得巧! 超過100幅精美插畫 + 30多張實景照片,打造蘊含無限可能的居住風景... 勉強一點點,舒適多一點,就能讓小房子住得大。 挪一下,少一點,距離拉開一些些,就能創造快樂的生活空間。 取消一項要求,延後兩個希望,就能善用居住空間在未來的變化。 生活型態決定住居創造,住居創造我們的生活風景。 人生只要有一次機會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都會希望在房子裡放入愈多夢想愈好。 但住居只求便利,勢必淪為無趣。 考量住居環境時,必須把握舒適的哲學;對住屋,則要灌注溫柔的情感。 坊間常見「住宅的必勝密技」、「低成本住宅」、「房子小卻住得大」等傳授「好康祕訣」的住居技巧書。聽到這麼動人的話不免心動是人之常情,但天下未必有這麼多便宜可撿。調整設計的確可以解決諸多問題,卻無法變魔術般把小房子變大。雖然讓小房子住起來游刃有餘的好方法倒是不少。 充分利用空間固然重要,傾注全力節省空間之前,如何住得更巧,應該是更有意義。 本書不是提供改造住家的「好康魔術密技」,而是希望幫助思考如何營造真正的住居環境,同時針對容易陷入的陷阱提出具體的建議。 打造優質住居,不能把琳瑯滿目的夢想一字排開,讓思考縱向排列,才能打造出舒適的空間和優雅的生活。 【本書特色】 .《上下的美學,樓梯設計的9個法則 》作者又一好評力作 .精繪插圖搭配圖說文字,細緻勾勒一目瞭然的空間結構 .實景照片具體呈現居家環境,體驗多樣化的生活美學 .不同型態實例個案多案比較,嶄新思考最佳空間設計 .輕鬆閱讀住宅建物相關知識,完整掌握住宅設計的門道 .從構思到執行、從夢想到實踐,理想住宅規劃簡單搞定 .從室內到室外、從家具到建材,行家專業解說精闢詳盡 【專業推薦】 ◎卜昱文(跨領域設計師、建築╱設計╱時尚專欄作家) ◎林黛羚(友善生活記錄者、《老屋綠改造》作者) ◎張麗寶(漂亮家居總編輯) ◎彭光輝(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楊聯財(特力屋室內裝修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顏名宏(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副教授) ◎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好評推薦】 「擁有溫馨的窩是許多人的夢,然而,該如何圓夢呢?找專業的設計師或自己動動腦?設計完成後又該如何確認那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呢?設計有許多的原則,自然也會有迷思,當思考生活中的需求以及權衡輕重時,迷思也在其中!我喜歡作者將生活的哲學與價值觀,藉由空間規劃的原則來表達融入環境、友善鄰居、需求與空間留白的住家設計,在每一個『禮節』的說明中,可以體會他『對住屋灌注溫柔情感』的細膩。這是一本簡明易讀又可細細品味的好書!」 ──彭光輝(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特力屋做室內裝潢喔?』這是許多朋友向工作團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在接下來的討論過程中,不難發現大部分本地消費者,對於自身居住空間,心中已有大致想法,我們最後透過專業的規劃施工,逐步成就消費者心中的夢想家園,這是最讓我們感到欣喜的事情。 台灣消費者對於空間設計「想像」能力的普遍提升,代表本地生活水準的大幅提高,東鄰日本地狹人稠,人民愛好事物細緻有序,於是鄉村都會住宅空間,每每能在緊湊之中發揮巧思、突破空間限制,本書以日本案例詳實說明各種巧思,正可讓住居環境極為相似的台灣民眾參考借鏡。」 ──楊聯財(特力屋室內裝修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享受生活中的美學創造幸福的生活夢想,已經是台灣人城鄉之間毫無差距的渴望,但是如何建立基本常識與準則協助夢想的實現?日本建築師中山繁信透過深厚功力的優雅速寫與細膩簡單的文字,如同一位陪伴耳旁的朋友,擎點著各種必要的小提醒,逐步引領讀者接近與打造一輩子嚮往居所之地,是一本貼心空間改造的陪伴好書。」 ──顏名宏(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副教授)

目錄

◎前 言

◎第1章 創造住居先退一步
◎第2章 規劃避免單一不變
◎第3章 享受不便
◎第4章 住居不只有內部
◎第5章 空間才是生活的財產
◎第6章 共生,更豐富

◎後 記

內文試閱

1. 取消一項要求,延後兩個需求——設計要聚焦在需求與要求


  衣、食、住是人類賴以維生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中又屬「住」的問題最複雜難解。

  尤其在日本,擁有個人住居不是件容易的事。偏偏人要活下去,非得有個住處不可,於是想到家人的未來,一個念頭興起,難免會「買下生平最貴的東西」。

  這麼一來,在「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情況下,自然任誰都會相當謹慎。

  常聽人說「不蓋個三次,絕蓋不出滿意的房子」,但我認為別說三次,不管蓋幾次,可能都蓋不出心滿意足的房子。

  因為人的「需求」或「夢想」總是接二連三地源源不絕,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住居可以滿足這樣的人心。

  人生只要有一次機會可以蓋個自己的房子,就算很幸福了。因此,若真能遇上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在房子裡放入愈多夢想自然愈好。然而,夢想未必可以成真,這就是夢想為什麼僅止於夢想了。

  總結來說,擁有優質住居的祕訣,不在於實現多少需求,而是能夠聚焦於多少需求。

  縮小無限膨脹的需求範圍,便能認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創造優質的住居,得先將重點集中在幾個需求與要求上,剩下的往後延。然而,這些被保留的部分並不是無法實現,我們必須將這些視為「夢想」,期待未來有一天能夠實現。

  換言之,不要把琳瑯滿目的夢想橫著一字攤開,而要讓思考縱向排列。夢想不是一蹴可及的,因應各個時期的家庭結構和經濟狀況,按部就班地實現夢想,才是擁有理想住居的祕訣。

  有個概念叫做軀體(skeleton,結構體)與填充物(infill)。簡言之,軀體是結構的構架,置入其中的東西則是填充物。亦即一開始先完成骨架結構,之後再因應需求慢慢增加所需的空間。

  與這個想法同出一源,設計住居最好先完成房子諸如結構、屋頂或外牆等重要部分,較次要的內部裝修暫時不需花費太多。待日後再慢慢填入的作法,才能讓住居契合當下的用途。

  這裡所舉的案例是幾經設計調整後的住宅。起初的第一案(頁12)和第二案(頁13)就是塞滿需求的套餐住宅,一眼就可看出真的很難從中取得寬敞空間,不管是起居室、廚房或餐廳,都相當狹隘受限。

  歸納分析客戶的所有需求之後,發現瓶頸似乎出在車庫和庭院。於是我開始思考,這麼做的話,日常生活是不是會因為車子而受到擠壓?

  果真如此,大膽地將車庫與種了草坪的庭院切割開來又會如何呢?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不會有人喜歡從早到晚盯著陽光普照的庭院,或樂見汽車煞風景地堵在院子口吧。

  汽車就在門前的確很方便,但如果將一星期才開一次的汽車列入優先考量,恐怕會有住在車庫裡的感覺。

  想到這裡,我馬上在附近租了停車場,把車子開出去之後著手重新設計(第三案)。

  完成之後,房子前面多了寬廣的開放空間,真的俐落舒服多了。

  這個空間一般用於停放孩子的腳踏車;雨天在這裡撐傘或晾傘,五花十色的傘如百花綻放,十分美麗。時而可以充當孩子們的桌球場,或呼朋引伴在這裡烤肉。

  此外,這裡也是與鄰居站著閒話家常的場所。這個空間,慢慢地拓展了和鄰居之間的往來,最近已經成為左鄰右舍聯絡感情的處所,廣受歡迎。

  無庸贅言,用這個空間與人進行溫暖的交流,絕對比做成便利的車庫更有意義。

  若當初將這裡蓋成車庫,就不會交流出左鄰右舍如此溫暖的情誼。

3. 未完成蘊含的無限可能性——還有成長空間的住居最好


  任何案子都一樣,創造住居,不僅要有既定的預算,建地上還天羅地網地佈滿法律的限制。

  同時,想要蓋個房子的客戶相對有多到不能再多的理想與希望。

  設計要做的,就是將諸如此類的受限條件與可能性放在天平上,平衡地創造出契合環境的舒適住宅。

  可惜現實總是不從人願,總會留下許多無法實現的需求。

  然而,千萬不要用負面思考去看待這些「無法實現的需求」,反而應該積極正向地期待,享受這些空間在未來產生變化的可能性。

  留下未完成的部分,絕不是壞事。

  若連不能涵蓋的部分都用既定預算去做,無可厚非一定會降低建築的品質。

  況且等到真正需要隔間時再來增建,才能夠避免浪費,創造出符合用途的空間。

  當然,所謂的未完成,並不是指結構體或屋頂等施工不健全。否則不僅會產生漏雨等問題,還會破壞住居。

  換言之,暫時保留鞭長莫及的部分;相對地,可以留待將來再做的,留一點線索與空間。這樣才能完成適切又符合經濟效益的空間。

  未完成不是美中不足,而是將多種可能性留待長久的未來。

  成屋在落成後便開始老化。但未完成的住宅,卻會朝著未來要完成的目標不斷成長。能這樣想,就對了。

5. 日影柔和的間接光也很好——日照、採光不是向南就最好


  隨著四季變換和時間不同,陽光呈現形形色色的樣貌。

  設計住居時,直射的陽光是所有光線中最令人鍾情的。想像住居沐浴著煦煦暖陽,不僅是個憧憬,也是夢想。

  可惜住宅用地不斷狹隘化,未必所有建地都能享有直射的日光。於是正如有「光」就有「影」一般,住居難免出現日光鞭長莫及之處。

  只不過就算不得不住在這樣的地方,也無須悲觀。

  不是只有直射的日光才算是光線。陽光過強對健康無益。

  自然反射所產生的間接光,或是透過百葉窗或樹葉篩過的光束都很柔美;此外,偶爾的陰天,無論對人或植物都很溫和。特別是在樹蔭或綠蔭中度過的片刻,更是無上舒適。西曬惹人嫌,但只要改變觀點,將其看成夕陽便別有風情。

  此外,即使是坐北朝南,陽光也未必全然來自南邊。太陽由東往西移動,隨著時間或季節的變換,陽光照射的角度會呈現不同風貌。

  有鑑於此,就算建地條件不理想,只要將這些情況納入考量,採取相對的因應策略,相信不管是什麼樣的建地,基本上都能蓋出舒適的住居。

  沒錯,千萬不要受限於「採光一定要從南邊」的既定觀念,否則就會忽略建地本身特有的趣味性。

  最好的例子是頁38∼39的住屋範例。西側開放寬敞,不僅視野佳,而且有著未來保障了綠地的河川和調整地,條件絕佳。沒有理由不善加利用這樣的條件。

  然而,問題就出在西曬這個揮之不去的不良印象。我在這裡換個觀點,將西曬想成美麗的夕陽、晚霞,認為這樣亦別有風情,於是完成了面西的開闊住宅。

  入住之後,發現西曬僅限於夏天的一時半刻,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反而是春秋兩季,無論是早上或中午,住戶每天都可以在西側陽台上,享受綠意盎然的美景。

  更進一步,因為整個建物面西,能將主臥室配置在西棟,連帶使北棟建物不需要太高。而且透過讓屋頂向北邊傾斜的設計法,有效將落到北邊鄰地的陰影縮減到最小。

  諸如此類對鄰居的貼心設想,在維持長久的良好關係上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資料

中山繁信(Shigenobu Nakayama)

法政大學研究所工學研究科建設工學碩士。曾任職宮脇檀建築研究室、工學院大學伊藤鄭爾研究室,2000~2001年間擔任工學院大學建築學科教授,現為TESS計畫研究所主持人。著作豐富,有《手繪義大利》、《美景中的住宅學》、《世界最美住宅設計教科書》、《住得優雅》、《窗戶設計解剖書》、《上下的美學,樓梯設計解剖書》、《從剖面詳圖徹底學會住宅設計》等。

基本資料

作者:中山繁信(Shigenobu Nakayama) 譯者:長安靜美 出版社:臉譜 書系:藝術叢書1 出版日期:2012-08-13 ISBN:9789862351901 城邦書號:FI1018 規格:平裝 / 單色 / 208頁 / 17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