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阿甘節稅法:全方位理財第三堂課,讓你隱形加薪,退休金翻倍
-
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你一生必學的五大財務規畫
-
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一本書讀懂匯率: 44個匯率關鍵概念,看懂全球經濟脈動,做對投資理財決策
-
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全新增訂版):發現一流企業的長相和深度投資價值
-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看懂投資本質:首度寫給投資人的理財專書
-
【圖解】東大教授的總體經濟學課:了解國家的經濟運作,如何影響企業發展、物價漲跌和你我的投資理財
-
30個必學的AI行政工作術:搞定會議、行程、簡報、文書、圖表、影音、資料庫,事半功倍,準時下班!
-
讓你一下筆就能變現:破解商業寫作的底層邏輯,不露臉、零廣告、光靠寫作賺到百萬身價!
內容簡介
無論是完美結合,或是矛盾詭異,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意。
只要有優質的「創意接著劑」,無論材料差別多大,都可以黏在一起。
日本中生代最亮眼的世界級藝術總監 水野學
第一次完整公開他打造品牌、創作設計的養成訓練
也是他獻給現代人思考生活與工作的七個啟發
水野學是日本當前最耀眼的設計大師,NTT Docomo、UNIQLO、adidas、森美術館、全日空、宇多田光、椎名林檎、7-SELECT……都經過他的創意打造,他曾連續四年獲得世界廣告The One Show金銀銅獎、CLIO國際廣告獎、日本平面設計協會大賞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年度大獎、D&AD銀牌獎等,名威國際。許多人經常問他「創意怎麼來?」他卻說:
我從未「創造」出任何創意。想必往後也不可能「創造」出任何創意。
我的工作,只是搜羅全世界無窮盡的創意碎片,將其中可以完美結合的碎片黏在一起。
而且不時見證,牛頭不對馬嘴的碎片,組合之後卻激發出意外的能量。
我認為,無論是完美結合,或是矛盾詭異,都一定要在創意碎片組合之後,才會產生新的創意。
從這點來看,「我的工作就像一罐點子接著劑。」
只要有優質的「創意接著劑」,無論材料差別多大,都可以黏在一起。
本書是他首次公開分享:如何蒐集創意碎片,以及如何挑選、組合,打造全新創意的方法。
◎接著劑 之一 溝通
無論多麼好的創意,沒有傳達給別人,就毫無意義。
缺乏傳達給他人、使人理解的能力,什麼工作都做不成。
為了取得人人皆有的「創意碎片」,為了讓客戶了解創意,為了將創意傳達給顧客,乃至整個社會,溝通,將是非常重要的接著劑。
◎接著劑 之二 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快速切換
以主觀創造事物之後,必定要以客觀比對答案。
以理性確認感性所創造的成品,以感性修正理性所打造的架構。
客觀性與主觀性。左腦與右腦。理性與感性。
在兩者之間自由切換,才能創造更寬廣、深奧的作品。
◎接著劑 之三 工作要懷抱「理念」
只要工作具有理念,就會看見需要些什麼;而不需要的,自然會被剔除。
理念,是工作與人生的幽暗叢林中,用以辨認方向的永恆明星。
它的光芒總為我們指引方向。
理念,或許並非黏接創意碎片的接著劑,而是吸引創意碎片的大磁鐵。
◎接著劑 之四 「知識+知識」的革新
革新並不是製造「全新的事物」,而是組合「既有事物」與「既有事物」,變成「全新的事物」。
為了想不到點子而煩惱的人,請別傷腦筋,出門走走吧。
先把知識吸進腦子裡,從蒐集許多創意碎片開始。
◎接著劑 之五 鍛鍊「洞察力」就能改變「缺口」
觀察力磨練到極致,就成為洞察力。
洞察力再往上提升,方能發現新的缺口。
所謂市場調查,不是拜託人調查資料,而是磨練自己的洞察力,建立自己的假設。
當穩固的假設成立,創意的碎片便自然黏接在一起。
◎接著劑 之六 提高輸入品質
只有接著劑攪個不停,最後一樣會乾掉。無論擁有多棒的接著劑,沒有「可以黏的東西」也是白搭。
就算接著劑非常普通,只要找到「想黏在一起的東西」,一樣能完美結合。
◎接著劑 之七 聽出時代的「滋滋響」
設計的目標是「變得更好」。想讓世界變得更好,就要讓更多人接觸設計。
讓商品暢銷,是讓更多人接觸設計的方法之一。
為了使商品暢銷,必須使商品充滿能量,必須製造「滋滋響」,還必須灑上「時代」這把香料。
水野總合實戰經驗歸納出:
人與人的接著 + 知識與知識的接著 = 暢銷
創造暢銷最確實的方法,只有一種——「賣得夠久」。
提升自己的「接著劑」品質,也只有一種——「貼個不停」。
不論評價,不斷地撿拾、黏貼,不斷傳遞自己相信的好東西。
堅持,是最重要的關鍵。往後,依然會不斷地黏貼下去。
【國內外名家推薦】
◎日本文化創意人小山薰堂、跨領域設計師、時尚專欄作家卜昱文、The Big Issue執行長、總編輯李取中、和碩聯合設計總監李政宜、水越設計總管agua周育如、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林榮泰、企業網路行銷暨社群經營顧問查理王、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重仁、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 創意總監程湘如、小日子雜誌總編輯黃威融、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國際知名美術設計師蕭青陽 專業推薦
◎「最好的創新就是反芻,重新結合文化與創意的新義,這樣的思維過程,就是一帖帖的創意良方。這本書重新闡釋創意的廣度與深度,對設計產業或非設計產業的職人來說,都是很好的參考。」
——和碩聯合設計總監李政宜
◎「牛頓曾經借用別人的概念,來發展自己的微積分,他曾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新組合),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舊經驗)』。本書教你如何篩選有用的舊經驗,經由有效的新組合,產生有用的新創意。」——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林榮泰
◎「《點子接合劑》教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用心體驗每一個當下的生活片段。這些生活片段,都是天地宇宙所給予的最豐盛的點子素材,只需稍加留意、排列組合,就是自成一格的點子王!」
——專欄作家、企業網路行銷暨社群經營顧問查理王
◎「水野學毫不藏拙的提供個人在設計上的實戰經驗,剖析生活中處處細微觀察的超連結,像心理醫生般直搗消費者內心的秘密基地,精準地直探主礦脈,開採出一顆顆鋒芒畢露的妙點子!」
——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 創意總監程湘如
目錄
序 點子接著劑
第一章 人與人
◎接著劑 之一 溝通
‧承諾,帶來信任與安心
‧禮貌,就是扮演好當下的角色
‧自主性不是準備OK繃,而是別讓人受傷
‧「51:49」的觀察比例
‧別只用自己的頭銜思考
‧懷疑×清楚×傳達=思考
‧在當創作者之前,先當「優質商務人」
‧從金錢流動中發現創意
◎接著劑 之二 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快速切換
‧工作順利的訣竅,在於保持客觀性
‧鍛鍊心中的「客觀性」
‧客觀↔主觀自由切換,發展空間更大
‧擬定沒得做的計畫
‧「井底之蛙」的罪過,在於不想前往大海
‧專家懂得控制「低潮的自我」
‧規定電腦使用時間「每天三小時」
◎接著劑 之三 工作要懷抱「理念」
‧沒有目標就不該出發
‧工作包含「目標」與「理念」
‧試著拓寬「成功的定義」
‧拋棄羞愧與虛榮,才能發現真正的尊嚴
‧設計之目的並非「看起來很好」,而是「變得更好」
‧一切建立在理性與感性之上
第二章 知識與知識
◎接著劑 之四 「知識+知識」的革新
‧結合知識,帶來革新
‧視覺化思考,以語言培育主題
‧直到最後關頭,才會提領無使用目標的「靈機存款」
‧提案提得好,發明才會留名青史
‧十個想法不如百個,百個想法不如千個
‧減少煩惱時間,增加工作成果
‧把工作當成「自己的」,創意自然浮現
‧商務器材只需要手機一個
‧別讓工作與玩樂壁壘分明
◎接著劑 之五 鍛鍊「洞察力」就能改變「缺口」
‧市場調查只是假設的材料之一
‧「為什麼?」比市調更重要
‧愈容易膩,愈愛探求
‧以專案為劇本,將商品擬人化
‧不說「是嗎?」而說「就是啊」,可增加同感力
第三章 如何製造暢銷
◎接著劑 之六 提高輸入品質
‧在腦袋裡安裝幾百個抽屜
‧多看電視,別忘了好奇心
‧輸入雜誌與電視的資訊時,要能分辨「資訊源頭」
‧一年聽完四十年份的音樂
‧不對盤的朋友才有趣
‧認識人要開門見山
‧書本的價值在於「百年份的捏造」
‧透過旅行,混合資訊與經驗
‧失去「拿手好戲」才是成長良機
◎接著劑 之七 聽出時代的「滋滋響」
‧商品力+營造滋滋響×時代性=暢銷公式
‧滋滋響就是營造一個「像樣」
‧如何熬出時代性這鍋好高湯
‧打造實質標準就能改變世界
‧不斷以三分之一的新粉絲為改革方向
‧自認最棒的創意,需要堅持到底的經營
跋 永遠只有「人」才能改變價值觀
作品一覽表
第一章 人與人
◎接著劑 之一 溝通
‧承諾,帶來信任與安心
‧禮貌,就是扮演好當下的角色
‧自主性不是準備OK繃,而是別讓人受傷
‧「51:49」的觀察比例
‧別只用自己的頭銜思考
‧懷疑×清楚×傳達=思考
‧在當創作者之前,先當「優質商務人」
‧從金錢流動中發現創意
◎接著劑 之二 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快速切換
‧工作順利的訣竅,在於保持客觀性
‧鍛鍊心中的「客觀性」
‧客觀↔主觀自由切換,發展空間更大
‧擬定沒得做的計畫
‧「井底之蛙」的罪過,在於不想前往大海
‧專家懂得控制「低潮的自我」
‧規定電腦使用時間「每天三小時」
◎接著劑 之三 工作要懷抱「理念」
‧沒有目標就不該出發
‧工作包含「目標」與「理念」
‧試著拓寬「成功的定義」
‧拋棄羞愧與虛榮,才能發現真正的尊嚴
‧設計之目的並非「看起來很好」,而是「變得更好」
‧一切建立在理性與感性之上
第二章 知識與知識
◎接著劑 之四 「知識+知識」的革新
‧結合知識,帶來革新
‧視覺化思考,以語言培育主題
‧直到最後關頭,才會提領無使用目標的「靈機存款」
‧提案提得好,發明才會留名青史
‧十個想法不如百個,百個想法不如千個
‧減少煩惱時間,增加工作成果
‧把工作當成「自己的」,創意自然浮現
‧商務器材只需要手機一個
‧別讓工作與玩樂壁壘分明
◎接著劑 之五 鍛鍊「洞察力」就能改變「缺口」
‧市場調查只是假設的材料之一
‧「為什麼?」比市調更重要
‧愈容易膩,愈愛探求
‧以專案為劇本,將商品擬人化
‧不說「是嗎?」而說「就是啊」,可增加同感力
第三章 如何製造暢銷
◎接著劑 之六 提高輸入品質
‧在腦袋裡安裝幾百個抽屜
‧多看電視,別忘了好奇心
‧輸入雜誌與電視的資訊時,要能分辨「資訊源頭」
‧一年聽完四十年份的音樂
‧不對盤的朋友才有趣
‧認識人要開門見山
‧書本的價值在於「百年份的捏造」
‧透過旅行,混合資訊與經驗
‧失去「拿手好戲」才是成長良機
◎接著劑 之七 聽出時代的「滋滋響」
‧商品力+營造滋滋響×時代性=暢銷公式
‧滋滋響就是營造一個「像樣」
‧如何熬出時代性這鍋好高湯
‧打造實質標準就能改變世界
‧不斷以三分之一的新粉絲為改革方向
‧自認最棒的創意,需要堅持到底的經營
跋 永遠只有「人」才能改變價值觀
作品一覽表
序跋
讓創意化為真實。
將商品最大的優點,植入到最多人心中。
激發人類的感情與慾望,製造「啊,這好棒!我想買!」的需求。
滿足企業的共同需求:「讓全世界對我的商品與公司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透過設計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是我身為藝術總監的任務。
但老實說,我從未「創造」出任何創意。
想必往後也不可能「創造」出任何創意。
因為我的工作,是搜羅全世界無窮盡的創意碎片,將其中可以完美結合的碎片黏在一起。
因為我不時見證,牛頭不對馬嘴的碎片,組合之後卻激發出意外的能量。
而我認為,無論是完美結合,或是矛盾詭異,都一定要在創意碎片組合之後,才會產生新的創意。
從這點來看,我的工作就像一罐創意接著劑。
創意的碎片通常都很小,也很平凡。
有些很舊,有些很髒,有些破損不堪。當它們掉在路上,絕大多數不會引人注意。
創意碎片可能是到處都有的資訊,可能是多到數不盡的垃圾知識。
所以絕大多數人看見這些碎片,應該都認為它們「一無是處」,連彎腰去撿都懶。
其實,絕大多數人並不把隨處可見的創意碎片放在眼裡。
因為絕大多數人認為「靈機一動」「靈光乍現」是一種魔法或天意。
人們誤認為「創造」是無中生有的奇蹟,誤認為「不靠任何材料,完全憑空想像,才是一流」。
但是,一顆白紙般純淨的人類腦袋瓜,真有那麼神奇嗎?
說句不客氣的,讀者您的腦袋瓜,跟世界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因此一個人腦中那一人份的思考,絕對不等同於浩瀚的宇宙。
由古至今,就在這一秒,有數不清的人與數不清的「創意碎片」,混雜在這偉大的世界中。我認為,這世界比自己的腦袋瓜要有內容得多。
與其封閉在小小的思考監獄裡,不如邁向廣大世界,更能夠確實抵達目標。
因此我相信,冒險尋寶比無中生有的創意更能創造美好。
但嚴格來說,我並非主張去尋找那獨一無二的珍貴「碎片」。我只像個孩子,把房間裡亂七八糟的積木收進玩具箱裡。這就是我收集創意碎片的做法。
雖然我會去分一個碎片是遠是近,但不會去分「必要」或「不必要」。有什麼就撿在手裡。
──當下認為「沒用」的,之後卻極為重要。
──平實無華的碎片,組合之後卻綻放光芒。
對我來說,這些意外的發現,是一場場引人入勝的大冒險。
總之,只要有優質的「創意接著劑」,無論材料差別多大,都可以黏在一起。
而這也不是我自己獨創的想法。
「Innovation」(革新)這個詞的原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連接既有物件,開創新局。
比方說煮開水,水滾了會把蓋子推起來,這現象千百年來都不足為奇。而車輪可以藉由轉動來搬運重物,使用馬車的歷史也已經十分悠久了。
但當這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現象意外產生連結,就誕生了蒸氣火車。
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意。
因此我期許自己,永遠都要是一罐剛出廠的創意接著劑。發誓每日精進,不能放到連蓋子都撬不開,或是要黏不黏,老舊無力。
創意不是我這種「創作者」專屬的權力。
如何玩樂?
如何工作?
如何生活?
只要是人,每天都需要創意。做企畫,給提案,擬經營策略,無論什麼工作也都少不了創意。
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我才寫作本書。
本書旨在分享如何收集創意碎片,以及如何挑選、組合,打造全新創意的方法。
只要試一次便知箇中滋味,令你欲罷不能。
所以我雖然已經擁有各種工作經歷,卻還是想挑戰更多新玩意兒。
若您也能體會這樣的喜悅,將是我身為作者無上的榮幸。
將商品最大的優點,植入到最多人心中。
激發人類的感情與慾望,製造「啊,這好棒!我想買!」的需求。
滿足企業的共同需求:「讓全世界對我的商品與公司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透過設計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是我身為藝術總監的任務。
但老實說,我從未「創造」出任何創意。
想必往後也不可能「創造」出任何創意。
因為我的工作,是搜羅全世界無窮盡的創意碎片,將其中可以完美結合的碎片黏在一起。
因為我不時見證,牛頭不對馬嘴的碎片,組合之後卻激發出意外的能量。
而我認為,無論是完美結合,或是矛盾詭異,都一定要在創意碎片組合之後,才會產生新的創意。
從這點來看,我的工作就像一罐創意接著劑。
創意的碎片通常都很小,也很平凡。
有些很舊,有些很髒,有些破損不堪。當它們掉在路上,絕大多數不會引人注意。
創意碎片可能是到處都有的資訊,可能是多到數不盡的垃圾知識。
所以絕大多數人看見這些碎片,應該都認為它們「一無是處」,連彎腰去撿都懶。
其實,絕大多數人並不把隨處可見的創意碎片放在眼裡。
因為絕大多數人認為「靈機一動」「靈光乍現」是一種魔法或天意。
人們誤認為「創造」是無中生有的奇蹟,誤認為「不靠任何材料,完全憑空想像,才是一流」。
但是,一顆白紙般純淨的人類腦袋瓜,真有那麼神奇嗎?
說句不客氣的,讀者您的腦袋瓜,跟世界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因此一個人腦中那一人份的思考,絕對不等同於浩瀚的宇宙。
由古至今,就在這一秒,有數不清的人與數不清的「創意碎片」,混雜在這偉大的世界中。我認為,這世界比自己的腦袋瓜要有內容得多。
與其封閉在小小的思考監獄裡,不如邁向廣大世界,更能夠確實抵達目標。
因此我相信,冒險尋寶比無中生有的創意更能創造美好。
但嚴格來說,我並非主張去尋找那獨一無二的珍貴「碎片」。我只像個孩子,把房間裡亂七八糟的積木收進玩具箱裡。這就是我收集創意碎片的做法。
雖然我會去分一個碎片是遠是近,但不會去分「必要」或「不必要」。有什麼就撿在手裡。
──當下認為「沒用」的,之後卻極為重要。
──平實無華的碎片,組合之後卻綻放光芒。
對我來說,這些意外的發現,是一場場引人入勝的大冒險。
總之,只要有優質的「創意接著劑」,無論材料差別多大,都可以黏在一起。
而這也不是我自己獨創的想法。
「Innovation」(革新)這個詞的原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連接既有物件,開創新局。
比方說煮開水,水滾了會把蓋子推起來,這現象千百年來都不足為奇。而車輪可以藉由轉動來搬運重物,使用馬車的歷史也已經十分悠久了。
但當這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現象意外產生連結,就誕生了蒸氣火車。
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意。
因此我期許自己,永遠都要是一罐剛出廠的創意接著劑。發誓每日精進,不能放到連蓋子都撬不開,或是要黏不黏,老舊無力。
創意不是我這種「創作者」專屬的權力。
如何玩樂?
如何工作?
如何生活?
只要是人,每天都需要創意。做企畫,給提案,擬經營策略,無論什麼工作也都少不了創意。
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我才寫作本書。
本書旨在分享如何收集創意碎片,以及如何挑選、組合,打造全新創意的方法。
只要試一次便知箇中滋味,令你欲罷不能。
所以我雖然已經擁有各種工作經歷,卻還是想挑戰更多新玩意兒。
若您也能體會這樣的喜悅,將是我身為作者無上的榮幸。
內文試閱
點子接著劑
讓創意化為真實。
將商品最大的優點,植入到最多人心中。
激發人類的感情與慾望,製造「啊,這好棒!我想買!」的需求。
滿足企業的共同需求:「讓全世界對我的商品與公司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透過設計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是我身為藝術總監的任務。
但老實說,我從未「創造」出任何創意。
想必往後也不可能「創造」出任何創意。
因為我的工作,是搜羅全世界無窮盡的創意碎片,將其中可以完美結合的碎片黏在一起。
因為我不時見證,牛頭不對馬嘴的碎片,組合之後卻激發出意外的能量。
而我認為,無論是完美結合,或是矛盾詭異,都一定要在創意碎片組合之後,才會產生新的創意。
從這點來看,我的工作就像一罐創意接著劑。
創意的碎片通常都很小,也很平凡。
有些很舊,有些很髒,有些破損不堪。當它們掉在路上,絕大多數不會引人注意。
創意碎片可能是到處都有的資訊,可能是多到數不盡的垃圾知識。
所以絕大多數人看見這些碎片,應該都認為它們「一無是處」,連彎腰去撿都懶。
其實,絕大多數人並不把隨處可見的創意碎片放在眼裡。
因為絕大多數人認為「靈機一動」「靈光乍現」是一種魔法或天意。
人們誤認為「創造」是無中生有的奇蹟,誤認為「不靠任何材料,完全憑空想像,才是一流」。
但是,一顆白紙般純淨的人類腦袋瓜,真有那麼神奇嗎?
說句不客氣的,讀者您的腦袋瓜,跟世界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因此一個人腦中那一人份的思考,絕對不等同於浩瀚的宇宙。
由古至今,就在這一秒,有數不清的人與數不清的「創意碎片」,混雜在這偉大的世界中。我認為,這世界比自己的腦袋瓜要有內容得多。
與其封閉在小小的思考監獄裡,不如邁向廣大世界,更能夠確實抵達目標。
因此我相信,冒險尋寶比無中生有的創意更能創造美好。
但嚴格來說,我並非主張去尋找那獨一無二的珍貴「碎片」。我只像個孩子,把房間裡亂七八糟的積木收進玩具箱裡。這就是我收集創意碎片的做法。
雖然我會去分一個碎片是遠是近,但不會去分「必要」或「不必要」。有什麼就撿在手裡。
──當下認為「沒用」的,之後卻極為重要。
──平實無華的碎片,組合之後卻綻放光芒。
對我來說,這些意外的發現,是一場場引人入勝的大冒險。
總之,只要有優質的「創意接著劑」,無論材料差別多大,都可以黏在一起。
而這也不是我自己獨創的想法。
「Innovation」(革新)這個詞的原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連接既有物件,開創新局。
比方說煮開水,水滾了會把蓋子推起來,這現象千百年來都不足為奇。而車輪可以藉由轉動來搬運重物,使用馬車的歷史也已經十分悠久了。
但當這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現象意外產生連結,就誕生了蒸氣火車。
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意。
因此我期許自己,永遠都要是一罐剛出廠的創意接著劑。發誓每日精進,不能放到連蓋子都撬不開,或是要黏不黏,老舊無力。
創意不是我這種「創作者」專屬的權力。
如何玩樂?
如何工作?
如何生活?
只要是人,每天都需要創意。做企畫,給提案,擬經營策略,無論什麼工作也都少不了創意。
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我才寫作本書。
本書旨在分享如何收集創意碎片,以及如何挑選、組合,打造全新創意的方法。
只要試一次便知箇中滋味,令你欲罷不能。
所以我雖然已經擁有各種工作經歷,卻還是想挑戰更多新玩意兒。
若您也能體會這樣的喜悅,將是我身為作者無上的榮幸。
「51:49」的觀察比例
如果有人認為設計是「個人感性的表現」,誤會就大了。
當主觀性與客觀性達到平衡,設計才能成為工作。只有極少部分的藝術家,或是與做生意毫無關聯的孩子,才能隨性表現自我感性。
「光靠自我判斷,相信自己絕對正確,最終只能答對51%。剩下49%不是答錯,就是落在意想不到的位置上。」
我經常如此告誡自己,也告誡我的員工。
反過來說,無論這人多麼權威,多麼優秀,他的意見頂多也只會答對51%。沒有任何事情可謂絕對,永遠要以「51:49」的前提去思考判斷。這麼做有兩項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人際關係會更圓滑,工作會更輕鬆。
假設客戶找你設計碳酸飲料的新包裝,並且說:「把瓶子加大到一公升如何?消費者應該會覺得大碗又滿意吧。」
考慮到預算、消費族群、主打販賣機通路等限制,一公升裝的碳酸飲料太過累贅,因此明顯是「51%偏離目標」的意見。但一定有49%的可能性,因為客戶並非秉持惡意提出一公升裝的意見。
因此先認同對方,再提出意見。例如:「一公升裝確實是很新奇的想法,但或許有些太新奇了。」以「51:49」為前提,提出與人完全相反的意見時,便不至於全盤否定。這樣才能保持良好關係,順利工作。
第二個好處,就是產生意想不到的點子。
人們曾經認為,「地球是一片平板,天涯海角就是懸崖峭壁。」但亞里斯多德、伽利略、哥白尼則不這麼想,他們主張地球是圓的。
51%是目前的事實或常識,或者由來已久的定理。
49%則是尚不確定,但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我認為往這方向前進,才會開創新境界。
當51%的人認為地球是平的,就試著當那意見相左的49%。好好磨練這種思考方式,將有助於成為創意碎片的接著劑。
客觀↔主觀自由切換,發展空間更大
假設今天發生車禍,手指必須截肢,那一定是非常痛苦、悲傷、絕望。
少了手指非同小可,但至少,我希望哪天自己碰上了這樣的意外,依然能堅強地認為「沒有手指不會死」。期望自己的心能夠想著:「把悲痛的時間拿來設計前所未有的義肢。」「有什麼不需要手指的觸控顯示器?」
甚至,我感覺自己可以跳出來,從旁觀察自己。或許是因為我認為徹底維持客觀,就是我這個人的「設計重點」。
工作過程中,我隨時都能自由切換主觀與客觀。
但不一定就是「主觀的設計,客觀的評估」。
工作必定要與人合作。我最大的合作對象當然就是客戶。
首先我會融入客戶的主觀觀點,仔細研究專案。也就是以對方公司經營人的角度,主觀思考「要做哪種廣告,設計哪種海報」等等。
「廣告訴求對象是哪些人?要用哪種方法?」
「使用珍貴的公司預算,要如何獲得最大效益?」
把客戶的思緒當成自己的事情,等於融入客戶的腦中思考。
這時候我應該是在用左腦吧。大多數經營人也一樣,依照符合邏輯的談話內容來思考。如此便能明確了解客戶所需。
但是,客戶主觀需求並不一定是正確答案。
如果客戶的意見不需任何修正,就不必找我做設計。客戶自己設計畫圖做海報就可以了。
有時客戶會明確指出「我想要A跟B跟C」,但如果全盤接受對方意見,也就沒有更好的發展了。
當客戶主觀獨大,提案僅採用A與B與C三要素,案子或許立刻會成交。但這樣不能稱為設計工作。
先用客戶的主觀來思考,再輕輕改變觀點。亦即,徹底客觀地檢討整個專案。
此時我用的應該是右腦。經營人大多聰明過人,而且能均衡地運用左腦與右腦。但擅長語文與邏輯的人,很可能缺乏自由想像力。我認為自己的任務之一就是提供這項要素。客觀探討專案,便能彌補主觀思考時的缺失。
「我知道您需要A、B、C三要素,但這項專案是由A到F所構成,而且不是完整的六個,其中還少了B。」
主觀思考時的盲點,在客觀思考之下將無所遁形。
如此便可發現新的創意碎片,將它拾起收集,某天可能有機會產生新的連結。
一定要先客觀,才能培養出「自律心」、「冷靜心」、「預測與觀察力」。隨時從各種角度觀察事物,則是自由切換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鍵。
工作包含「目標」與「理念」
我發現許多人還搞不清楚目標就踩油門。
明確的目標,是達成目標的大前提。有些企業會用心思考「完成這份工作對社會有何貢獻」,才開始動手。蘋果就是這樣成功的企業典範之一。「Think different」是它們的標語,創造前所未有的商品,透過商品傳遞撼動人心的形象與思想,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但蘋果要的不僅如此。我感覺到它的理念是,「提升世界所有設計標準的底限」。
如果沒有目標,光高喊理念,是不會成功的。既然要做生意,就不能沒錢賺。但我相信,在不景氣、商品滯銷的惡劣環境下,最後存活的必定是有理念的企業。
「提升營業額」、「提升品牌形象」,邁向這些目標的路程總有些坎坷。當公司迷惘困惑的時候,有一個理念,必定能指出明確的道路。理念,也就是志向。
因此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帶有目標與理念,做出的設計能夠對社會傳達我的目標與理念。
「品牌重建」是提高品牌形象的方法之一。
創業於一七一六年的老店中川政七商店,曾來委託我擔任藝術總監,目標正是重製自家品牌形象。而在重建品牌時,必須先區分該企業的現有條件中,「哪些要留,哪些要丟」。
「為日本傳統工藝注入活力。」
這是中川淳先生的口頭禪。或許他本人並沒察覺這是個理念,但我認為這確實是遠大的志向。「理念之星」就在「重建品牌形象」的頭頂上閃閃發亮。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開始思考概念地圖,讓中川政七商店抵達品牌重建的目標。該店歷史近三百年,總店坐落於奈良。本店所銷售的「奈良曬」,是從江戶時代開始,一直遵循古法製造的純手工麻布。一九七九年由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財產。
為了配合時代需求,也銷售麻布以外的現代商品,但卻是唯一傳承江戶時代奈良曬技術的店家。他們懷抱強烈使命感,不能讓日本傳統技術失傳。
有時候,品牌重建是一種否定傳統、打造現代新形象的手法;但中川政七商店最大的魅力卻在於傳統。
因此就決定概念是「溫故知新」。
「從老東西中發現新知識」,不僅適合中川政七商店的理念,也是抵達品牌重建目標的最佳地圖。實際行動則是「將中川政七商店的傳統,簡單明瞭地傳遞出去」決定之後,便開始收集創意碎片。
既然要打造一個古意盎然的商標,應該可以參考江戶時代所使用的圖案吧?以織布機為主題的話,確實能立刻表達「純手工」的印象。這樣會產生什麼造型呢?織布機長什麼樣呢?如果要表達奈良當地的傳統,就會想到鹿。鹿有多少品種,又怎麼飼養呢?
收集了許多創意碎片之後,專案終於順利完成。
視覺化思考,以語言培育主題
任何地方,我只要去過一次,就不必再看地圖。
當親朋好友與我一同旅行,走著走著想喝點什麼,只要是我去過的地方,立刻就能給個答案。
談生意的時候,我總會準備A4紙與鉛筆,還有Pentel的紅黑兩色簽字筆,一邊談,一邊想,一邊畫圖代替筆記。
對我來說,視覺資訊是最親近、最習慣的思考工具。
但是在收集創意碎片時,我不會依賴視覺。幾乎所有碎片都以語言為索引。這有兩個好處。
第一是設計師最大的弱點,也是難以克服的物理條件:「沒有紙筆或電腦,就不能畫圖」。
第二是語言有彈性空間。
假設我對A公司的廣告主題記下「有力」二字。提到「有力」,有人會想到肌肉猛男,有人會想到獅子、犀牛等強壯生物;或許還有人想到當權者或政客。可見語言在收集創意碎片時,有很大的彈性。
一旦視覺化,印象便固定了。如果用獅子的圖案取代「有力」兩個字,A公司的廣告就無法跳脫「獅子」的範疇。
當廣告或商標要進入最後設計階段時,視覺資訊的強大能量可發揮最佳效果。但是在茫茫然收集創意碎片的階段,必須盡量模糊,保留發揮空間。保留了空間,才能容納一想不到的碎片,貼出完美成果。
以語言製造主題,在心中保持一段時間。
或許正因為我是視覺化思考的人,才需要這段過程。
我會先在腦中準備三、四個大略的主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接了百事可樂的案子,就會有以下這些語言主題:
「年輕,比可口可樂甜一點,流行,美國。」
把這些主題放在心底,在上班途中,看見玩滑板的年輕人,就會撿到「閒散、鬆垮打扮」的創意碎片。平時不會注意的,如今便印在腦中。
我愛酒,理由之一是喜歡與人對飲。假設今天跟麻將牌友喝兩杯,問說:「站在舞台上唱歌的歌手,可以看到觀眾席嗎?」當下我完全不記得任何主題,但朋友一回答「舞台上燈光太強,看不到觀眾席啊」我腦中立刻浮現一幅畫面。
──人氣歌手站在舞台上,感覺到氣氛冰冷,卻因為強光而看不清觀眾。鏡頭一轉,觀眾席上人人一罐百事可樂,正喝得忘我呢……
其實這只是創意碎片。因此我不把它畫成圖,而是在手機上存個訊息「觀眾喝百事,歌手沒發現」。如果我畫的舞台太小,就會鎖定live house的印象,就會認定觀眾不可能坐著。
不斷地收集手機訊息,栽培主題。假設過個兩天來回顧,逛書店就會想到「歌手?啊,來看看音樂雜誌吧」。
盡量拓寬主題範圍,收集更多的創意碎片。久而久之,幾塊碎片就會慢慢靠攏,最後互相連結。黏貼起來,便成為創意。簡單又有效的方法。想必任何工作都能適用吧。
不說「是嗎?」而說「就是啊」,可增加同感力
之前提過,將觀察力升級到洞察力,再鍛鍊洞察力,發現新缺口。在這過程中,「為什麼?」的懷疑態度經常不可或缺。而如果有好奇心,還能發現另外的缺口。
這話聽起來可能會有些矛盾,但有時,與人同感也是找出新缺口的方法。懷疑與同感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別,但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鍛鍊洞察力,找出新缺口」。
「是嗎?」對他人發言抱持否定態度,不如以「就是啊」的同感態度去傾聽,更能得到些什麼。就算當下難以接受,只要試著了解,對方就會樂意說下去,總會發現理解的關鍵。
對任何事物投入情感,是培養同感力的好方法。
我只要看到感動的電影就會落淚,甚至在書店隨手翻翻淺田次郎先生的《鐵道員/情書》(講談社文庫)就放聲大哭,還差點哭到軟腿。小學時候夢想當個高中棒球校隊,現在看到電視轉播,還是會為高中球員吶喊加油。
不是只有感興趣的事物才能同感。愈是對沒興趣的事物同感,愈有驚奇發現。
我在二○○四年為Francfranc製作的耶誕節活動,正是「同感力」的結晶。
活動目標鎖定年輕女性。當我跟她們聊過,發現年輕女性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
「想要幸福。」
不是「邁向幸福」,而是「想要幸福」。換句話說,也就是「希望有個人來讓我幸福」。
我個人認為幸福必須靠自己努力爭取,所以這種說法令我百思不解。但還是試著感受這「想要幸福」的願望。
努力了一段時間,終於有所理解。
去算命也好,找靈驗的廟宇也好,隨身帶著可愛的平安符也好,用心看待戀情也好,一切都是為了「想得到幸福」。
也就是說,年輕女性喜歡「感覺會帶來幸福」的東西吧?
於是我想到了「金色馴鹿」的活動。設定一個「看見金色馴鹿的人,會有幸福的耶誕」的故事,然後發展一系列內容。
之後,果然在年輕女性之間打造出「身上帶金色馴鹿就會幸福」的口碑,使得金色馴鹿商品熱賣。活動大為成功。
在腦袋裡安裝幾百個抽屜
有品味超群的人,但沒有毫無品味的人。
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沒品味」,他缺乏的只是知識罷了。
任何人只要努力收集創意碎片,努力增加知識,就一定會提升「品味」,創意接著劑的品質也會隨之提升。
累積知識是要重量不重質。我腦袋裡的抽屜,就裝滿了各種「理所當然」的知識。
「天空很藍,所以藍色很漂亮。」
「蘋果不是正圓形。當蘋果還在樹上,以果蒂為正中央,稍微膨脹的部分就是向著南邊。」
我的抽屜裡也有「非常私人的東西」。
「小時候常看的繪本。奇妙的色調搭配好漂亮。」
「幼兒時期住過的房子,採光超好,超明亮。好愛。」
每當接到企畫案的時候,腦子裡的抽屜就立刻打開。再來,就是想挑什麼零件,怎麼組合了。
前面提過的中川政七商店品牌重製,就是多虧了「理所當然的抽屜」。
我在神奈川縣的茅崎市長大。這是個位在湘南地區的寧靜小鎮,當初我每天都到海邊玩耍。
我很喜歡那裡,除了一點之外。那就是到處都有夏威夷風格的雜貨店。我從以前就想不透,為什麼海一定要配上夏威夷?
「夏威夷風情真的適合茅崎嗎?」
為什麼要借用他人的魅力?不能發展自有的魅力嗎?
這個長年以來的疑惑,在中川政七商店品牌重製的過程中,成為創意的來源。
打造一個懷舊的商標,告訴顧客「這是一家有三百年歷史傳統,值得信賴的好店。」
原來我的故鄉早就大聲說出:「品牌應該發揮商品原有的最大魅力」。
二○○三年,麒麟飲料公司限期推出了運動飲料「KIRIN903」,是由我規畫宣傳。這件案子的創意也來自「理所當然」。
大學時代我打橄欖球,每次保養釘鞋跟球,都會想這樣的問題:
「運動員跟運動器材廠商,是最了解運動的人。有沒有其他商品,也很適合由運動器材廠商製造呢……」
過了將近十年,我與麒麟飲料洽談是否要做新商品。此時學生時代的抽屜驟然打開,令我想到「與愛迪達共同研發『喝的運動器材』吧。」
不經意收進抽屜的東西,哪天或許就派上用場。所以我建議「首先重量不重質」,不管喜不喜歡,先收起來再說。
就算是不喜歡的東西,只要提到工作,就會產生「不得不做」的強制力,而強迫自己去調查、去接觸。
請記得想想「為什麼」,只有一秒鐘也好。懷疑就不會忽略,懷疑就能將創意碎片藏進抽屜裡。
懂得把碎片裝進抽屜之後,再來努力提升品質。如此,抽屜的數量必定會爆增。
商品力+營造滋滋響×時代性=暢銷公式
商品力的成分是,「主體+概念+品牌力」。
例如三多利的烏龍茶,主體是烏龍茶。主體包含品質與口味。加上「讓飯菜更美味的好茶」的概念,以及三多利的品牌力,就成為商品力。
想讓新商品暢銷,商品力非常重要。但商品本來就應該要好,而且不是商品好就一定賣。
好商品必須搭配好宣傳。激發顧客「想要,想買」的衝動。這就是營造「滋滋響」,也是我們藝術總監的工作。
比方說,為了傳遞「中國福建省公認榮譽茶師精選茶葉,搭配中國風包裝,有益健康」的概念,規畫某些設計,造成顧客的購買行為。這就是營造滋滋響。
滋滋響,來自英文的sizzle,形容烤肉時所發出的滋滋聲。日本廣告業界將它用來表示刺激「好像很棒,很好吃,很好玩,很有趣,好想要!」等購買欲的元素。
當滋滋響與商品力結合,接著就剩灑上時代性,決定「這東西要賣多久」。如果只想賣個一年到五年,只要灑上「現代」的時代性。想賣個五到二十年,就摻入「普遍」的時代性。
商品力+滋滋響×時代性。當這公式順利運轉,商品必定能達到暢銷的目標。
滋滋響就是營造一個「像樣」
在營造滋滋響的時候要注意,別勉強商品。
想要有趣的設計,引人注目的廣告,似乎需要的是意外性,而我認為意外性的王道就是滋滋響。先營造「新鮮、有趣、意外性」,最後再灑上時代性。
最棒的滋滋響,應該就像為商品套上一件合身的服裝。
我很重視商品的「像樣」演出,但也有些藝術總監甚至透過營造滋滋響的過程,改變了商品原有的概念與品牌力。
大貫卓也先生就是創造滋滋響的巨星。
他最驚人的功績,就是一九九二年日清食品的杯麵廣告「hungry?」。在這則廣告問世之前,杯麵只是不想做菜的懶鬼圖個方便的餐點。但大貫先生以充滿活力的流行字體寫出了「hungry?」這句話,打造「杯麵與三餐不同」的定義。為杯麵創造「嘴饞的時候來一杯,輕鬆時髦小點心」的定位。
一九八六年豐島園的「泳池已經夠涼了」,也是令我渾身起雞皮疙瘩的一流創意,從「涼麵夠涼了」的既有概念之中萃取全新表現,才能深植人心。
幾乎世界上所有廣告的訴求都是「買我」、「用我」、「喝我」,但大貫先生的廣告並不這麼說,而是營造了美妙的滋滋響,讓消費者忍不住掏荷包。
大貫先生的創作告訴我,商品的「樣」永遠不拘於表象而已。
作者資料
水野學(みずの まなぶ Mizuno Manabu)
創意總監、創意顧問。 一九七二年生於東京都。一九九六年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平面設計科,一九九八年成立good design company。一手包辦品牌建立與產品企劃、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宣傳廣告以及規劃長期性的品牌策略。 主要工作有相鐵集團的車體、車站、制服等整體創意指導、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三井不動產、JR東日本「JRE POINT」、中川政七商店、久原本家「茅乃舍」、黑木本店、Oisix、NTT docomo「iD」和「THE」等,並且在二○一一至二○一二年間,受邀替台灣7-11自創品牌7- select設計產品包裝、品牌定位。 二○一二至二○一六年度擔任慶應義塾大學SFC特聘副教授。曾獲The One Show金獎、CLIO Awards銀獎等國內外多項榮譽。著有《品味,從知識開始》、《創意,從計畫開始》(皆為時報出版)等書。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