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張馬丁的第八天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張馬丁的第八天

  • 作者:李銳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2-01-05
  • 定價:320元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亂世中的人性探索! 當代中國最受尊重的作家之一──李銳,年度重點力作! 「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 信仰一定帶來救贖麼?救贖的代價和意義是什麼? 所謂信仰是親愛精誠的奉獻,還是身不由己的耽溺?信仰帶來的是虔誠與救贖,或竟是傲慢與偏見? 風雪夜裡,一個被逐出教會、瀕臨死亡的意大利傳教士,和一個求子成瘋的中國寡婦在娘娘廟口相遇了。這一夜,在異教的殿堂裡,已經奄奄一息的張馬丁墮入了肉身的淵藪……。 中國滿清末年,西方義大利的一老一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山西一個偏遠小村天石村,老神父立志要將他們忠心信奉的天主帶進中國小村,他與他最鍾愛的年輕徒弟張馬丁,立志要將天主的教會,在這小村蓋起來。 無奈小村的精神依賴是恭奉女媧娘娘的娘娘廟,傳教士一心要將他們的天主帶進這個充滿迷途羔羊的樸實小村落,但老神父的方式,竟是不惜說謊錯殺百姓。 故事發生在有一次村民與教會的衝突中,主角張馬丁(一位年輕義大利傳教士的中國名字)不小心被打昏,他被誤以為被打致死,老傳教士藉此誓言要找出兇手,並提出二個要求,一是找出兇手殺人償命,另一是不追究殺人兇手,但要小村將他們的娘娘廟拆除,蓋上信奉天主的教堂。 村民商量的結果,娘娘廟的主持張天賜為了保住娘娘廟,寧願代為受死。 誰知張馬丁幾天後竟又活了過來,但老傳教士為了要拆除娘娘廟,為了要讓天石村的所有迷途羔羊都改信他的天主,他竟強力要求張馬丁改頭換面,隱瞞他沒有死亡的訊息。 但張馬丁畢竟無法違背自己的良心,他毅然決定叛離他最衷愛的教會,以及他敬如父親的老神父,他說出了真相,然而悲劇已經造成,張天賜已經被殺,他們一家的悲劇也無止盡地開始了;同時,天石村的百姓與教會的衝突也更加劇烈了…… 這是滿清末年,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百姓因此被迫捲入失去自己的悲劇的縮影。 全書以華北各地教案為主軸,講述西方傳教士與當地人民及其信仰的種種糾葛。 文字生動,故事緊湊精彩,是探討近代中國與西方文化衝突的重量好書。 李銳要觀察的是作為血肉之軀的人──不論是領享聖寵的傳教士還是質樸固陋的匹夫匹婦──如何在這場中西文化、信仰體系的踫撞下,重新定義自身的位置。他從而發現在神恩與背棄、文明與原始間的距離何其模糊;超越與墮落可能僅止一線之隔。 當世界被安頓在主流的──神的,權威的,主義的──話語裡,小說家在主流之外,以他自己的聲音喃喃自語,並且激發出不請自來的喧嘩。小說創造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未必比已存在的世界更好,卻指向另闢蹊徑的可能。 談「國族」,太沉重,李銳追求的是任何人自己成全自己的可能性。小說家就像殉道者,為(自己的)信仰鞠躬盡瘁;小說家也像造物者,無中生有,起死回生。藉著《張馬丁的第八天》,李銳寫下「一個」人──也是一個「人」──的創世紀。 ──王德威 【名家推薦】 ◎王德威 ◎朱天文 ◎朱天心 ◎駱以軍 ◎聶華苓

目錄

◎一個人的「創世紀」──《張馬丁的第八天》╱王德威 ◎01|天母河 ◎02|娘娘廟 ◎03|哈乞開斯步槍 ◎04|燭光 ◎05|石舟 ◎尾聲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特別說明

內文試閱

  打花巴掌拍,上高山,   想要騎馬沒有鞍。   打花巴掌拍,過大河,   想要上橋沒有轍。   打花巴掌拍,夜裡黑,   想要點燈風來吹。   打花巴掌拍,月亮白,   出門兒想起回家來。      —北方童謠      第一章 天母河      一      他沒想到冰封的河道會這麼寬,寬得好像永遠沒有盡頭。      透骨的北風把冬天的荒原撕扯得遍地哀號。細碎的沙石像針尖一樣摔在漸漸麻木的臉上。風太大,如果不把腰彎下來人就根本站不住。為了擋住狂風,他把掛在肩膀上的行李卷轉到胸前死死抱住,就像一個行將溺水的人死死抓住身邊漂浮的木頭。他有些後悔起來,後悔自己不該那麼輕易地就從那間馬廄裡走出來。現在想想,那間充滿了馬臊味兒的馬廄簡直就像天堂一樣溫暖,馬兒們簇擁在一起,從容不迫地換腿,從容不迫地打著響鼻,在一派酣暢香甜的咀嚼聲中,充滿了馬臊味兒的暖氣就從牠們身體之間瀰漫出來。馬的主人答應他在馬廄裡的土炕上住一夜,半夜裡,主人提著一盞本地罕見的洋馬燈進來添過一次草料,借著馬燈的亮光,朝土炕上的他冷冷地掃了一眼說:      「這身棉衣、棉鞋有點大,就湊合穿吧,炕上的被子褥子就給你了,趕明兒個就都帶了走吧,打行李的繩子呢我給你掛在馬槽上了,可有一樣,你可不能說出去,不能說是從我這兒拿的,更不能叫高主教知道了。」      坐在炕頭的黑影裡,他用力地點點頭。他明白自己的處境。在把僅有的一件襯衣、一副手套、兩雙棉襪拿去換了食物之後,他又被幾個地痞洗劫一空。過冬的棉被被搶了,裹在棉被裡的《聖經》和十字架被搶了,洗臉用的毛巾、刮鬍子的剃刀被搶了,唯一可以稱作裝飾品的那只銅雕燭臺也被搶了。這只銅燭臺,是他和家鄉唯一的聯繫,遠在義大利北方那個叫瓦拉洛的小城,現在已經遙遠得像天上的星星。自己在那座小城住了很多年,從孤兒院到修道院一直都在瓦拉洛。五年前,萊高維諾神父帶自己來中國的時候,指著《聖經》抄寫桌上的銅燭臺說,喬萬尼,你可以帶上它留個紀念。從此,瓦拉洛就變成了銅燭臺。孤獨難熬的時候,朝它看看,就能在烏亮的銅燈柱上看見瓦拉洛街頭煤油燈幽暗的閃光,就能在裊裊的蠟燭煙裡聞到從阿爾卑斯山上颳來的清香的山風,就能聽見漫山遍野沒頂而來的林濤聲。地痞們嘻皮笑臉地搶走了一切,他跪在地上乞求他們把《聖經》和十字架還給自己,地痞們嘲笑他,真他媽是個死心眼兒的洋鬼子,你那個「主」要是真管用他咋兒不來救你呢?他咋兒能叫你滿大街的要飯呢?反正這本經、這個木頭架兒也不能頂飯吃,趕明兒個等你餓死了你就用不上這些東西了。臨走前他們嘻嘻哈哈地笑著,拽走他腳上的棉鞋,扒下他身上的棉衣棉褲。一面撕扯衣服,一面又嘲笑他,唉,真是忒可憐呀你,你的那個天主他咋兒就不來救救你呢?最後,為了挖苦他,地痞們只把燭臺上殘留的半截蠟燭拔下來扔在地上,行啦,我們呢也別都拿走,也別忒狠嘍,就把這個留著給你和你的天主照亮兒使吧!寒風裡只穿著襯衣的他,立刻抖得像一張被風撕破的窗紙。那一刻他忽然想到:這樣被人剝光衣服裸露在寒風裡的感覺,和拋棄一切離開教門來到異教徒當中的感受很像是一件事情。如果不是馬的主人正好路過把自己接到家裡來,恐怕自己現在早已經凍死在街頭上了。五年多來,他跟著萊高維諾主教學說中國的官話,學說本地人的方言,學寫那些無比複雜的漢字,一心想做一個像老師一樣的傳教士,一心想做一個像老師一樣的獻身者。可是現在,他已經不是教堂執事,甚至連教徒也不是。萊高維諾主教召集了教區裡所有的神父,宣布他已經自動脫離方濟各會。不錯,是自動的,是自己要離開的,現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選擇的。他現在什麼都不是,他已經一無所有的做了七天真正的乞丐,在這個陌生遙遠的國家,在這些不信主的陌生的異教徒當中,除了乞討,他已經沒有別的活路。走到大門外面的時候,面對洶湧的人群,他忽然想起了大海,想起了來中國的遙遙旅途上茫茫無際、剝奪一切的大海。隔著教堂的大門他還是隱約聽見了萊高維諾主教的那句話,「我們方濟各會的傳統本來就是四處流浪、乞討為生的……」如果是在家鄉,如果是在瓦拉洛,只要自己站在街頭一語不發,就會有人知道自己是一個四處流浪為了主而乞討的修士。可是在這裡,在天母河的平原上,自己永遠都是一個金髮碧眼的洋鬼子。今天晚上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厚待,是因為他和馬的主人相互認識,這位東關大車店的佟掌櫃教名叫伯多祿(彼得),是天石鎮最慷慨善良的教友,也是教堂唱詩班裡最好的男中音,他們曾經在天石鎮天主堂的彌撒儀式上見過很多次。他心裡清楚,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佟掌櫃是不會允許自己留宿的。他更清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儘管答應自己住下,也給自己送來了熱騰騰的飯菜和厚厚的棉衣、被褥,可是佟掌櫃盡量不多說話,對自己充滿了戒備和恐懼。主人這樣戰戰兢兢的接待讓他滿心羞愧。他明白自己給別人帶來了多麼大的麻煩。他在心裡不停地責備自己:一個乞丐是最沒有資格羞愧的,除了食物之外一個乞丐不再需要任何東西,為了飢餓,連異教徒的施捨我也接受過了,我早已經沒有一絲廉恥可言。可不知為什麼,睡在無知單純的馬兒中間,聽見牠們毫無戒備地倒換馬蹄,舒展自在地噴著響鼻,酣暢香甜地嚼著草料,就更是讓他羞愧得無地自容。也許就是因為羞愧,他一大早趁著主人還沒有起來,就離開了那間溫暖的馬廄。臨走之前,他從懷裡掏出來昨晚沒有捨得吃完的棒子麵窩窩,把帶著體溫的早餐吃下去。然後,把捆紮好的被褥掛在肩膀上。臨出門之前,他鄭重其事地轉過身來,對著馬槽後邊的馬兒們,對著那幾雙無知單純的眼睛深深鞠了一躬,滿懷羞愧地走出了馬廄。立刻,門外犀利的北風像刀子一樣割到臉上來。  幽暗的晨光剛剛照亮天際,一顆冰冷的星星掛在房角枯枝的後面瑟瑟發抖。他又想起了那張被寒風撕破的窗紙。走到天母河邊的時候,隔著寬闊的河道,借著幽暗的晨光,他在凜冽的寒風中遠遠看見了河中心的娘娘灘,依稀看見了娘娘灘上村舍錯落的天石村,依稀看見了村子北端那幢讓自己淪落街頭四處乞討的廟宇。那是一座建立在一塊天然巨石上的廟宇,廟宇正門的匾額上有四個巨大莊嚴的漢字—天母聖殿。一瞬間,徹骨的寒風把眼淚逼出來,把頭腦裡所有的意識一掃而光。      他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凍僵的耳朵聽不見風聲了,砂石打在臉上不再有感覺了,刺骨的寒風也不冷了,不再像刀子一樣割在皮膚上,刺骨的寒風漸漸變成了燙人的火苗,在臉上、手上溫熱地舔著。灼燙的火苗先是燒熱了皮膚,接著,整個身體都被燒著了……火光漸漸在眼前升起來,到處都是亮堂堂的,輝煌得就像是聖誕夜點滿了蠟燭的教堂……可他知道,自己恐怕是永遠也不能再看到點滿蠟燭的教堂了,從此往後一直到死,一直到比死還要永遠的永遠,自己也只能在教堂的大門外面站在寒風裡燃燒了……把自己關到教堂的大門外面時,萊高維諾神父指著自己的眼睛說,你是我親眼看見的真正的猶大,既然你這麼毫無心肝地出賣教會、出賣我,既然你這麼無恥地幫助異教徒,你就到他們中間去吧!我的教堂裡沒有你這樣的信徒,我也沒有你這個學生,永遠也不要讓我再看見你!      從那以後七天來,只要走進任何一個村莊、集鎮,人們就像看到瘟神一樣對他指指點點,孩子們就會圍上來用濃重的方言對他尖叫,洋鬼子、洋鬼子,死了又活,活了又死,你也忒能了你!黃頭髮、綠眼睛,你就是個妖精!你就是個活見鬼!一邊亂叫,一邊就會把手裡拿著的石子、土塊、從路上抓起來的牲畜糞便扔到他的頭上。最讓他難受的是,教民們的孩子們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其中有些面孔還是他以前經常見到過的,是和他一起唱過聖歌的,只不過隨著投過來的石子、土塊和口水,他們嘴裡的叫罵改成了,猶大,叛徒,魔鬼,毒蛇……每次抬起手來無用的遮擋之後,都會激起孩子們更瘋狂的攻擊,他索性不再遮擋,就那樣任憑所有的石子、土塊和凍硬的牲畜糞便輪番落在自己頭上、身上。站在土塊、石子、口水、糞便的雨點裡,他才終於開始明白,離開意味著什麼,離開教堂的大門之後,自己要面對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那個世界比眼前這個北風呼嘯的世界要寒冷得多……和這個寒冷的世界相比,教堂圍牆裡面的世界多像那個溫暖的馬廄呀,多像那個被自己說過、想過無數遍的天堂啊……可是,萊高維諾主教指著自己的眼睛說,永遠也不要讓我再看見你……萊高維諾主教說,我們要讓天主的聲音傳遍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是教堂鐘聲響起的地方,就是主的光芒照亮的地方,就是歸順的地方,就是異教塌毀的地方……教堂的鐘聲早就傳到娘娘灘了,許多年來萊高維諾主教一心要做的就是要鏟平那座異教徒的廟宇,要在那個廟宇的原址上蓋起一座教堂,要讓天石村的人都歸順到主的光芒之下……萊高維諾主教說這是他此生此世最後的一個心願,他要讓天石鎮和天石村兩座教堂的鐘聲互相呼喚……可現在,身邊沒有人群,沒有尖叫的孩子,也沒有教堂,恍惚中只有熊熊的火光,他在心裡一再地祈求自己,千萬不要在火光的幻影裡倒下去,千萬不要倒下去,千萬不要倒下去,千萬不要倒下去……接著,他就在火光裡看見了那座高大的房子,他有點拿不準真假,不知道這座大房子到底是不是那座讓自己流浪街頭的廟宇。之所以說它高大,是因為在天母河兩岸的平原上到處都是低矮平頂的泥坯房,那些破舊不堪擁擠在一起的泥坯房,就像這平原上黃皮膚的農民一樣,貧乏、枯瘦、滿臉呆滯。每當他們把骯髒烏黑的手揣在袖筒裡成群地擠在一起的時候,一片衣衫襤褸之中被飢餓燒亮的眼睛火光炯炯,觸目驚心,活像是要吃人的獸群。他覺得自己現在就像是一隻站在狼群裡的羊羔,他根本就沒有想到事情的結局會變成這樣,如果知道是這樣的結局,也許當初自己根本就不會有勇氣那樣做。可叫他傷心不已百思不解的是,自己只不過按照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做了最誠實的決定,卻一下子就跌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莫非自己真的選擇了一條不歸的迷途?……天主作證,我真的沒有欺騙任何人,我真的只是做了最誠實的決定……可是現在他也才終於真真切切地看見了,什麼叫被仇恨激發的大眾,什麼叫被仇恨燒亮的眼睛……可為什麼偏偏是我從天堂跌進地獄?……父親哪……我兒我在這裡……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我兒,神必自己預備做燔祭用的羊羔……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阿門……這麼大的火,那座廟宇為什麼還不塌毀呢……      狂風之中,他抱緊行李卷,艱難地挪動著兩條像木樁一樣的腿,穿過一個只有屋頂沒有牆壁的亭子,恍惚中覺得好像覺得有點熟悉,隨後又沿著甬道爬了很多級石臺階,當他撞開屋門的時候,真的看見了一堆火,看見火堆邊上一個擁被而坐的人朝自己抬起臉來,突如其來的驚訝像閃電一樣照亮了他的臉,一雙眼睛瞪得又大又圓,黑亮的瞳孔裡晃動著兩朵狂喜的火苗,他抬起手來指著,嘴裡連聲喊叫,著呀!著呀!顯靈啦!這不是顯靈啦—!說一千道一萬也不如當面看一眼,這就是那顯靈的證據!      不知不覺中,腳被門檻絆了一下,眼前一黑,他抱著自己的被卷直挺挺地摔了下去,屋子裡傳出一聲類似木樁摔倒在地上的悶響。      倒下去的一瞬間,有個奇怪的念頭從他心裡一閃而過:      ……他為什麼頭上插著紅花?……     二      把喬萬尼趕出教堂關上大門之後,萊高維諾主教終於再也沒能忍住,老淚縱橫地靠在了門板上,自言自語地說服自己:      「不是,這不是我給他的懲罰,這是他自己想要的……聖父作證,這就是他想要的,虧他想得出,他竟敢自動退出教會!可是這個孩子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到底為什麼要出賣教會、出賣我?他到底為什麼一定要站到他們中間去?聖主呀,這太叫人羞恥了,這是世界上最叫人羞恥的行為,他是把一切都想好了才故意這樣做的,他怎麼能這樣對待拯救了他生命的人……猶大也只是為了貪心才出賣耶穌的,可是他比猶大還要骯髒、還要醜惡!如果這就是結局,五年前為什麼還要有那樣的開始……」      萊高維諾主教永遠也忘不了五年前,喬萬尼從《聖經》抄寫桌上抬起來的那張臉,永遠也忘不了他臉上那種像羊羔一樣率真無辜的神情……孩子,你為什麼這樣做?喬萬尼抬起頭來,神父,這樣,我就可以離主更近一點。      在中國傳教十五年後,萊高維諾主教帶著他的成功和盛名返回義大利。作為方濟各會的教士,他希望能打破宗派界限,希望能鼓動更多的教士們和他一起到中國傳教。萊高維諾主教到處宣講:現在中國的大門已經被徹底打開,早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禮儀之爭」的時代。中國已經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早已經沒有一絲一毫的信心再封閉自己。東方那樣一塊毫無尊嚴的遼闊蠻荒之地,正需要主的光芒去照亮。現在許多國家不同宗派的基督教會都在爭相湧向那塊盼望得到拯救,等待有人啟蒙的蠻荒之地。如果你們親眼看見那些衣衫襤褸的人在饑荒、戰亂、疾病、勞累中,成千上萬地像螻蟻一般死去,你們才能體會到屬於個人的能力和同情是多麼的蒼白、荒謬,只有天主的悲憫才能拯救那些千千萬萬無辜的生命。天主的悲憫就是對我們的指引,違背這個指引就意味著背叛。在那塊蠻荒之地,正有數不清的工作在等待我們去做,今天一點一滴的奉獻必將換來主的榮耀之海。教派之間的差別不應該成為我們愚蠢的障礙,而應當成為相互扶持的動力。教派千差萬別,解釋多種多樣,可我們信仰的主只有一個。我們唯一不能辜負的是聖父在天國的希望,而不是自己在世間的爭吵。大家不要忘記:踏進異教的蠻荒之途,正是獻身者的走向天堂之路。      除了到處呼籲、籌款而外,萊高維諾主教還希望能找到一個助手,這個助手不只要有一時的勇氣遠離家鄉、跨越千山萬水,而且要有一生的勇氣忍受蠻荒之地的陌生和孤獨,將來他也應當像自己一樣,除了傳教不再有任何別的牽掛和希望—因為萊高維諾主教已經決定,這一次回去就不再回來了,他要把自己的墳墓當作最後的佈道永遠留在中國。      四月初的瓦拉洛已經開始返暖了,但是還可以看見阿爾卑斯山上殘雪的閃光,教堂和修道院的穹頂廳堂裡還是籠罩著一股陰冷之氣。在復活節聖週結束之後的第二天,萊高維諾主教在院長的特別舉薦下來到《聖經》抄寫室,推開房門,在一片低頭抄寫的背影中,萊高維諾主教第一眼就看到了那個赤腳站在黑色石頭地板上抄寫經文的孩子。別的人都是坐在椅子上,他卻因為身材矮小只能站在抄寫桌前,灰白色的粗毛罩衫比他的身體要寬大許多,因為要用力支撐身體,踩在黑色石板上的腳底被擠壓出一圈蒼白,正在消退的凍瘡在腫脹的腳上留下累累疤痕,紫紅的腳後跟淤滿了血,好像馬上就要破裂開,馬上就會有鮮血從裡面流出來。院長看到萊高維諾主教臉上的表情,解釋道:      「喬萬尼.馬丁一直堅持要這樣,這些年來他都是赤腳站著抄寫經文,所以冬天常常會凍傷。」      像一陣風穿過教堂搖動了所有的燭光,萊高維諾主教心裡驟然湧起難言的觸動。他朝那個瘦弱的背影走上去:      「孩子,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喬萬尼抬起頭來,乾淨的眼睛裡帶著一股由衷的羞澀,「神父,這樣,我就可以離主更近一點。」      淚水一下子湧上來,萊高維諾主教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去跪在地上親吻那雙傷痕累累的腳,一面動情地嘆息,「雖然今天已經過了濯足節,可是我真應當好好的把這雙腳洗乾淨!」他抬起熱淚縱橫的臉,「喬萬尼,院長已經告訴我,你願意跟我一起走。我真該感謝你,謝謝你願意離開家鄉跟我一起到遙遠的中國去。」      喬萬尼垂下眼睛,「不,神父,不是離開家鄉,是你帶我走向主。」      萊高維諾主教站起身把喬萬尼擁抱在自己懷裡,「感謝主!感謝萬能的聖父!感謝他把你賜給我!」      去往中國的路遙遠而又漫長,在幾乎永遠也看不見對岸的茫茫大海上,萊高維諾主教開始給喬萬尼教授漢語,第一課是命名課。萊高維諾主教用鉛筆把三個方塊字寫在喬萬尼的課本上:      張馬丁      然後,指著它們一字一頓地念道:「張、馬、丁。很好。這就是你的中國名字。我的中國名字是高、維、諾。張馬丁這個名字比我的名字好,因為在中國,張、李、王這幾個姓氏是最為普通的姓氏之一。到了中國,到了東河縣你就能看到許多村名就叫張家莊、李家村、王家店。因為張家莊的人大部分都姓張,李家村的人大部分都姓李。你叫張馬丁,天母河平原上的農民們很容易記住你。」      喬萬尼生硬地模仿著,「槍(張)、媽(馬)、聽(丁)……」      萊高維諾主教溫和地笑著糾正:「不對,不是槍媽聽,是張馬丁。喬萬尼,中國的文字和我們的拼音文字不一樣,漢字是從象形字發展而來的,你看這個馬字像不像一幅簡筆畫,像不像一匹正在跑路的馬,尾巴在風裡飄起來,像嗎?」      喬萬尼一面笑著點頭,一面不由得想起這幅圖畫背後的那個遙遠得難以想像的世界。  船舷外面是大海,是無窮無盡的大海,是茫茫不斷的大海,喬萬尼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無邊無際的海,喬萬尼總覺得自己的根在陸地上,是和阿爾卑斯山連在一起的。他從來沒有像這樣被大海吞噬得一無所有—從靈魂到肉體都被連根拔起,高高地懸在半空裡。就像一枝熟透了的黃麥穗突然被一雙大手揉搓了幾下,麥粒和麥芒一下子掉得乾乾淨淨,只剩下孤零零的麥稈在風裡空曠地搖晃,連對麥粒和麥芒的記憶也變得空曠虛幻起來……海天一色,茫茫無際讓喬萬尼陷入了深深的虛幻,他拚盡身體裡全部的想像力都無法填滿眼前的虛幻,就像把一枝彩色筆投向藍天,一瞬間,筆已經掉在塵土裡,可深邃的藍天還是照樣像深淵一樣的幽藍。這讓喬萬尼忽然想到了根本的疑問:      「神父……」      「孩子,你想說什麼?」      「神父,我覺得我們不是要去一個另外的國家,而是要去一個另外的世界。」      「孩子,你說得對,那幾乎就是一個另外的世界。喬萬尼,我想提前告訴你,中國人不只和我們膚色不同,不只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他們還都崇拜自己的祖先和一個叫孔子的偶像,天母河平原上的農民們還相信另外一個叫女媧的女神,他們認為是女媧開天闢地、用泥土造出了人,而且這一切就發生在天母河岸邊。喬萬尼,雖然現在我們都有了和他們一樣的名字,但我們和他們是不一樣的人,確確實實有太大的不同,差別之大就好像白雲和黃土。總有一天,我們要讓他們放棄他們異教的迷信歸順上帝。這正是我們的使命,是我們給上帝的承諾。」      「神父……」      「孩子……」      「神父……當初是誰把這麼多的異教徒留在世界上?是萬能的天主嗎?」      萊高維諾主教的神情一下冷峻起來:「喬萬尼,人都是卑微的,都是有罪的,要想求得天主的恩典,我們只有權利去做天主希望我們做的事情,我們沒有權利問天主為什麼沒有做的事情。」他拍拍喬萬尼的肩膀,「喬萬尼,這是因為你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海,第一次在大海上遠航,你現在有點出現幻覺了。」      「神父,我是在阿爾卑斯山長大的,我真的從來沒有見到過海,更沒有見到過這種把什麼都剝光的大海……」      喬萬尼愧疚地笑著,為了掩飾,他舉起課本來,指著那三個陌生的方塊字生硬地念道:「槍(張)、媽(馬)、聽(丁),謝謝你神父,謝謝你在什麼都沒有的大海上給了我這個中國名字。」      「孩子,有件事情我想告訴你。」      「神父,什麼事情?」      「孩子,這條船上有我一件特殊的行李。」      「什麼行李?」      「我專門為自己帶了一口棺材當作行李箱。喬萬尼,這是我唯一的一點私心,我實在不喜歡中國式的棺材,我想仁慈的天主是會允許的。」      「神父,你為什麼要帶棺材去中國?」      「孩子,對我來說,這次離開義大利,是永遠的離開,我已經決定為了傳播天主的福音把自己埋在中國,我希望把自己的墓碑當作在中國最後的佈道,也當作永遠的佈道。」      喬萬尼崇敬地抬起眼睛,「神父,所以死對你並不可怕,是嗎?」      「是的,孩子。為天主而死就是永生。我渴望為他而獻身。」      喬萬尼的眼睛裡閃過一絲瞬間的恐懼,「神父……可是我不想失去你……」      萊高維諾神父動情地撫摸著喬萬尼的頭頂,「我也不想失去你……孩子,我們現在是兩個人一起到那個另外的世界去,這樣我們就都不再孤單。」      淚水立刻溢滿了喬萬尼的眼眶,「神父,在此之前我一直是孤單的……」      話沒有說完,兩個人已經擁抱在一起。      那一天,那一刻,有許多幸福的淚水流出來,落在無窮無盡、茫茫無際的大海上。  殺人償命的叫喊聲正從教堂大門外邊傳進來。站在大門外的喬萬尼立刻被村民們認了出來,人群中一片呼喊,就是他,就是他,這不就是那個死了的張馬丁張執事嗎?就是那個假死的洋鬼子……這些年洋鬼子們逼著官府弄了多少害人的案子呀……你們到底兒要弄出多少冤案,到底兒要害多少人哪你們……叫喊聲像刀子一樣戳在萊高維諾主教的心上,因為天石村教案引發的爭紛,眼看著就要變成一場流血衝突……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這個自己親自挑選的助手,都是因這個被自己視如骨肉卻又被自己永遠關在了大門外面的人。萊高維諾主教萬萬沒有想到,喬萬尼居然在這樣千鈞一髮的時候,站出來為異教徒作證,他的作證馬上就會像是砸進水面的一塊巨石,掀起滔天巨浪,各個村子到處都會盛傳是教會造假弄出來的冤案叫官府錯殺了天石村迎神會會首張天賜,到處都會有人叫喊殺人償命。早就有人揚言誰敢動娘娘廟一磚一瓦,就把天母河兩岸所有的天主堂都燒乾淨。多少年來積累的怨恨,正在激發出來變成一股狂潮。現在,在那一片刺耳的叫囂聲中喬萬尼第一個落進了漩渦的中心,就像一隻落進狼群的羔羊……萊高維諾主教不由得心如刀絞一般地回想起,自己和喬萬尼曾經真的面對狼群的生死經歷:      當初為了修建小教堂的事情,萊高維諾主教曾經多次帶著張馬丁來到天石村,親自參與勞動,監督施工品質。為了催促施工的進度,萊高維諾主教每次都拒絕教民的挽留,拒絕在天石村留宿。他告訴他們,什麼時候等到新的教堂建起來,我會第一個留住在天石村的教堂裡。一天傍晚,他們像往常那樣離開村子,等到渡船把他們兩人放在對岸離開的時候,天已經開始黑下來。沒有星星,月亮也還沒有升起來,荒涼的河灘上,蘆葦在漆黑的風裡嘩嘩地搖擺著,像是來自地獄的聲音。張馬丁不由得抓住了萊高維諾主教的手,萊高維諾主教溫暖的手掌輕輕撫摸著那隻驚慌的手,      「喬萬尼,不要害怕,和人相比,野獸們要仁慈得多!」      好像是為了要印證萊高維諾主教的話,從漆黑一片中突然浮現出幾對綠光瑩瑩的眼睛。兩個人立刻屏住呼吸,驚呆在路邊上。兩個傳教士,沒有武器,沒有燈光,沒有任何可以防身的東西,手上只有一本《聖經》。      張馬丁下意識地驚呼起來,「主啊……是狼……」      不錯,就是狼。是三隻借著傍晚的黑暗出來覓食的狼。情急之中萊高維諾主教忽然想起自己的衣兜裡還有一盒火柴,他馬上拿出來,嚓—,漆黑一片中燃燒起一團微弱的火苗。這團人類的火種,立刻引發了亙古而來的原始恐懼,看到火光,狼們當即退縮了幾步……眨眼間,一根火柴被淹沒在黑暗中……萊高維諾主教趕緊再次劃亮一根……火柴盒很快空下來,眼看這樣的僵持就要結束了,被火柴照亮的恐懼和絕望,眼看著就要落進無底的深淵。冷冷的綠光在黑暗裡耐心地等待著。千鈞一髮之際,萊高維諾主教突然命令張馬丁,      「喬萬尼,快,把你手上的《聖經》撕一頁下來給我!快!」      張馬丁顧不得細想,立即撕下一頁《聖經》遞過去。      於是,一根火柴的光亮變成了一張紙的光亮。《聖經》一頁一頁地被撕開,火焰一次一次被點燃……張馬丁痛苦地哭起來,      「神父……神父……我們是在燒毀《聖經》啊……」      火光中萊高維諾主教莊嚴地回答,「孩子,我們不是在燒毀《聖經》,我們是在天父的光芒照耀下得救……慈悲的天父現在一定是在頭頂高興地看著我們……」一邊說著,萊高維諾神父又接過了遞上來的一頁《聖經》,再次點燃了希望的火光,火光中他低聲地吟唱起來:      我們坐在巴比倫的河畔,      一想起熙雍(注)就淚流滿面。      在那地方的楊柳間,      掛起了我們的琴弦。      因為那俘虜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那些迫害我們的,還要我們奏樂。      但我們身處外鄉異域,      怎能謳唱上主的歌曲……      火光中,張馬丁淚流滿面地跟著萊高維諾主教唱起來:      但我們身處外鄉異域,      怎能謳唱上主的歌曲……      不知過了多久,他們終於看見遠處走來了火光。是天石鎮天主堂的教士們放心不下,特意提著馬燈趕來接應他們。聽見遠處傳來的動靜,那幾雙綠瑩瑩的眼睛很快消失在無底的黑暗中。當人們來到跟前,知道了剛剛發生的生死對峙,都驚嘆不已,都感動地留下了眼淚。人們簇擁著萊高維諾主教熱淚漣漣地繼續上路了,一群不遠萬里離開家鄉的人們,提舉著幾朵微弱閃爍的光,走在荒涼的異國他鄉,無邊無際的黑暗中,遠遠地傳來了他們憂傷、感人的歌聲:      我們坐在巴比倫的河畔,      一想起熙雍就淚流滿面。      在那地方的楊柳間,      掛起了我們的琴弦。      ……      回到天石鎮的當晚,萊高維諾主教就把那本殘缺的《聖經》莊嚴地放在了祭壇的十字架下,並且親自在殘留的書頁上用拉丁文和中文寫下同一句話:      這本天主的聖書,曾經作為火炬搭救了兩個傳教士的生命。      可現在,聽著高牆外的叫囂聲,萊高維諾主教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這一切竟會是真的,那個躲在身後,緊抓著自己的喬萬尼到哪兒去了?……

延伸內容

一個人的「創世紀」—《張馬丁的第八天》
◎文/王德威      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   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      天主教曾在唐代、元代傳入中國,明末再次捲土重來,吸引官紳如徐光啟等入教,影響遍及華北各地。以山西為例,一六二○年,意大利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到絳州傳教,天主教由此傳入山西。到了一九○○年,天主教勢力已經遍及山西各州縣,教徒多達五萬七千人。      天主教和其他西方教派在河北、山西聲勢浩大,相對也引起激烈反彈。一九○○年義和團事件爆發,最有力的鼓吹者之一正是山西巡撫毓賢(一八四二—一九○一)。隨之發生的「山西教案」,有將近兩百位傳教士、六千多信徒被殺,毀壞教堂、醫院、民宅不計其數,情況之慘烈震驚中外。   李銳最新小說《張馬丁的第八天》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故事始於義和團事件的前一年。河北天母河地區天石鎮聖方各教會年輕的執事喬萬尼.馬丁—中文名叫張馬丁—被娘娘廟迎神會會首張天賜打死,引起政教糾紛。在萊高維諾主教強烈抗議下,知縣孫孚宸迅速將張天賜緝捕到案,斬首示眾。行刑前夕,張妻張王氏為了替丈夫傳種接代,潛入死牢,企圖受孕。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張馬丁並沒有死;他在入殮前又活了過來。      1.      李銳是當代中國文學界最受尊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量少質精,總以無比嚴謹的姿態逼視中國現代經驗種種荒涼和荒謬的層面;同時他又不斷反省作為一種銘刻中國現代經驗的工具,「小說」多變的歷史和倫理定位。李銳的筆下天地不仁,人之為人的嚮往和抗爭顯得何其卑微虛妄。然而作為作家,李銳又以自己苦澀的堅持,數十年如一日,見證了嚮往之必要、抗爭之必要。      早期李銳以他曾經插隊的呂梁山區作為背景,寫盡農民的蒙昧和苦難,以及他們與外在世界遭遇後所發生的悲喜劇,像《無風之樹》《萬里無雲》等。他也曾經以家族經歷為素材,反思國共鬥爭下倫理、社會關係的大潰散,像《舊址》。李銳又有《銀城故事》述說辛亥革命前夕波譎雲詭的政治角力,陰錯陽差的後果。合而觀之,我們已經隱約看出李銳有意藉小說鋪陳他自己的現代史觀。從文化大革命到共產革命,再到辛亥革命,他一步步「退向」中國現代性的開端。他檢視宏大敘事中的因緣起滅,勾勒英雄年代中的蒼莽悲涼;或用魯迅的話說,「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墓碣文〉)      寫《張馬丁的第八天》的李銳更將焦點指向一九○○年的義和團事件—近代中國面向世界最狂亂、也最屈辱的一刻。對李銳而言,由此而生的巨大創傷正是中國現代經驗的起源;不直面這一創傷,我們就無從思考百年來從救亡到啟蒙的意義。      但如何敘述這一個世紀以前的事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歷來已經有太多約定俗成的說法。李銳選擇以華北各地教案為主軸,展開他的探索。《張馬丁》的故事基本分為兩進行。聖方各教會的萊高維諾主教在地方傳教盡心竭力;他從意大利帶回來年輕的喬萬尼,視為衣缽傳人;他也同時帶回自己的棺材,準備埋骨異鄉。與此同時,祭祀女媧的娘娘廟香火依然鼎盛,古老的助孕求子儀式深入民心。這成為萊高維諾主教最大心病。雙方的嫌隙因為官府的媚外政策日益加深,終因張馬丁被打死而爆發出來。      乍看之下,這樣的情節依循了我們熟悉的二分法:歐洲宗教與地方文化、啟悟與迷信此消彼長,而背後則是西方帝國勢力、中國民間文化、和清朝政府間的複雜互動。但李銳的用心當然有過於此。他的問題包括了:西洋教會能在中國內地掀起狂熱,與其說是帝國勢力的蔓延,是否也點出十九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情感結構」發生空前斷裂, 以致讓新的信仰乘虛而入?太平天國之亂已經可見端倪。而所謂信仰是親愛精誠的奉獻,還是身不由己的耽溺?信仰帶來的是虔誠與救贖,或竟是傲慢與偏見?      這些問題構成小說的底綫。李銳更要觀察的是作為血肉之軀的人—不論是領享聖寵的傳教士還是質樸固陋的匹夫匹婦—如何在這場中西文化、信仰體系的踫撞下,重新定義自身的位置。他從而發現在神恩與背棄、文明與原始間的距離何其模糊;超越與墮落可能僅止一線之隔。如果現代性的症侯之一在於麥克思.韋伯(Max Weber)所稱的「祛魅」(disenchantment)與否,那麼李銳筆下個人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就顯得更為複雜。      李銳將他的重心放在兩個角色上。喬萬尼.馬丁來到中國,取了個不中不洋的名字張馬丁,已經暗示了他身份游移的開始。張馬丁受到萊高維諾主教感召,誓以生命侍奉神恩;他被張天賜意外打死,算得上捨生取義。另一方面張天賜殺人償命,似乎也罪有應得。然而死後三天,張馬丁卻又幽幽的活了過來。張馬丁如何「復活」?這裡賣個關子。要緊的是,原本可以大書特書的神蹟似乎來得不是時候。「時間」和「時機」進入了神的世界,讓歷史的意義變得空前緊張。萊高維諾主教決定將錯就錯,遂行借刀殺人之計。當神的意旨和馬基維利式的機關計算(Machiavellian dues ex machina)混為一談,張馬丁何去何從?      與張馬丁相對的是張天賜的妻子張王氏。面對丈夫行將就戮的事實,這個女人唯一能做的是為張家傳下男丁,於是有了獄中祕密交合的一幕。或有讀者會認為如此安排過於離奇,但這還是李銳的伏筆。張王氏也許粗俗無文,但她的舉動自有一套宗法信念和知識體系支撐。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地方婦女之間早已流傳一本祕笈《十八春》,傳授必要的性技巧;而娘娘廟之所以千百年屹立不搖,也和這最古老的生殖崇拜息息相關。然而張天賜死前畢竟沒能夠留下種,張王氏一無所有,她又何去何從?      李銳的故事這才真正開始。復活了的張馬丁和萊高維諾主教相持不下,終於退出—或被逐出—教會;失去丈夫和子嗣希望的張王氏由悲傷轉為癡狂,開始四下遊蕩。他們各自被拋擲到生命的最孤絕的情境,退此一步,再無死所。李銳要著墨的是,失去了宗教和倫理機構的庇護以後,這兩個人並沒有失去信仰。然而信仰一定帶來救贖麼?或,救贖的代價和意義是什麼?      我們於是來到小說的高潮。風雪夜裡,一個被逐出教會、瀕臨死亡的意大利傳教士,和一個求子成瘋的中國寡婦在娘娘廟口相遇了。這一夜,在異教的殿堂裡,已經奄奄一息的張馬丁墮入了肉身的淵藪。到底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不可說,不可說。可以說的是,由此李銳寫出了當代小說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在腐爛腥臭的血水中,一齣齣蝕骨銷魂的祕戲兀自上演了。作為讀者,我們不能確定張馬丁是捨身成道,還是任人擺佈,讓自己萬劫不復;我們也不能確定張王氏是超越了悲傷的極限,還是走火入魔。      張馬丁終於死了。就在我們以為故事到此為止的時候,更不堪的發展接踵而來,包括了屠殺和毀滅,也包括了一連串金髮碧眼的嬰兒的出生。不該復活的復活了,不該投胎的投胎了,李銳幾乎是以最冷酷的方式將他人物的命運推向極致。他眼睜睜「看著」一九○○那年,在中國,在北方,一群華洋善男和信女如何奉天主、奉娘娘之名,陷落在死去又活來的宗教輪迴—和生殖循環—的詭圈裡。沒有天啟的契機,沒有轉圜的餘地,李銳的人物孤單的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就像張王氏最後漂流河上,不知所終。諸神退位,天地玄黃,新世紀帶來大恐懼,也帶來大悲愴。就這樣,李銳以他自己的方式,寫下了中國「現代」如何誕生的故事。
  2.      李銳的小說創作結構工整,意味深沉,從早期《無風之樹》到《張馬丁的第八天》都可以看出這一特色。相對一般大陸小說長江大河、泥沙俱下的敘事方式,自然代表不同的美學訴求與創作信念。也正由於他森嚴如古典劇場的形式,還有藉小說明志的傾向,我們不能將他的敘事局限在寫實主義的層次,而必須正視它的寓言意涵。      但在最近有關《張馬丁的第八天》的對談裡,李銳卻明白表示他不能苟同將他的作品作為「國族寓言」來閱讀。「國族寓言」原由美國學者傑姆遜(Fredric Jameson)提出,意指與第一世界小說五花八門的實驗相比,第三世界小說恆常反映歷史的不平等處境,也寄託文學介入政治的可能。7這樣的觀察明褒實貶,充滿一個第一世界的學者以偏概全的姿態,卻讓不少第三世界的學者如獲神旨而趨之若鶩。李銳的論點很清楚:「國族寓言」一方面遮蔽了第三世界個別作家在不同時空中反思、想像歷史殊相的能量,一方面切割了第三世界文學進入更廣闊的世界(文學)歷史脈絡的機會—更遑論歷史本身不斷變動,總難以被寓言化的現實。      而李銳最好的反駁仍然來自他作品本身。我在他處已經詮釋過李銳小說的複雜性,不應鎖定為單純的「國族」寓言;而他敘事結構的技巧性更在形式上拒絕被簡化為任何一種創作教條或意識形態。因此談論李銳小說的寓言性,我們必須同時顧及他的反寓言性:拒絕對號入座的寓言,創造並拆解寓言的寓言。      回到《張馬丁的第八天》。李銳並列天主教的神子復活的神話和中國傳統轉世投胎的神話,我以為目的不在諷刺,而在探討特定歷史情境裡,這些神話如何經過一代人的中介,相與為用的後果。神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糾葛哪裡能輕易釐清。李銳稱小說中主要的兩個人物張馬丁和張王氏彷彿是「耶穌和菩薩來到人間」。在我看來,與其說是這兩個人物顯現了什麼神性,不如說他們體現了神性的匱乏。然而正是在一個沒有神蹟的世界裡,李銳反而暗示了信仰和愛驚人的魅力。      張馬丁因為「復活」造成血腥鬧劇,由此陷入更殘酷的試煉;張王氏的受孕並不指向任何救贖,反而帶來恐怖的下場。當這兩個人物的苦難逼近荒謬邊緣,他們觸及信仰最深不可測的底綫,底綫的另一面是欲仙欲死的衝動。張馬丁臨終前為自己寫下墓誌銘:      「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      垂死的修士回顧他所來之路,他所歷經的折磨考驗,作出了奇妙的證詞。在這裡,絕望還是希望,僭越還是信仰,「依自」還是「依祂」,成為永遠辯證的謎團。      張馬丁的一生讓我想起朱西甯(一九二七—一九九八)小說《旱魃》(一九七○)。在那個故事裡,原本作惡多端的唐重生皈依基督教獲得重生,卻又不得其時而死,以致引起村人懷疑他已經化為厲鬼,繼續危害地方。只有在開棺曝屍以後,死去的唐重生以枯骨惡臭證明光天化日下—沒有鬼,也沒有神。但也只有在沒有神蹟的前提下,唐才以最謙卑的形式完成他生前的懺悔,他的重生。      《張馬丁的第八天》思考宗教和現代性的兩難之餘,也寫出一則政治寓言。李銳筆下的天主教普渡眾生,卻也是個階級森嚴的統治機器。萊高維諾主教犧牲一切佈施福音,甚至以性命相許,犧牲不可謂不大。但面對傳教種種阻力,他顯現另一種野心。為了事奉他唯一的神,他不能容許異教雜音;為了成全無上的大我,他否定任何小我。張馬丁的「復活」成為大考驗;萊高維諾主教決定順勢操作,因為著眼更崇高的慈悲。相對於此,張馬丁為了最根本的誠信,決定攤開真相。      這師徒兩造各有堅持的理由,在非常時刻裡,他們竟以互相棄絕對方以確保自己的正當性。這裡的焦點是張馬丁到底是被教會驅逐,還是志願離開教會?對萊高維諾主教而言,不驅逐張馬丁無以保障教會的秩序與權威;對張馬丁而言,不離開教會無以保持自身的道德與清醒。兩者都以信仰的純粹性作為終極目標,結論何其不同。拉鋸到最後,張馬丁畢竟是犧牲了。他被剝奪傳教士的身份,無親無靠,成為在異鄉荒野裡的流浪漢。      近年學界又興起研究生命∕政治(bioplitics)的熱潮。意大利的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指出「體制內的包括在外」(exclusive inclusion)—像是集中營的設置—成為一個政權維穩的必要措施。而如何認證、處置該被放逐的份子,正是統治者伸張權威的手段。被放逐者不生不死的處境必須被當作是威權者策劃的一部分,而未必僅是自居異端。有心探討這一理論的學者不必捨近求遠,看看張馬丁被逐的一幕要讓我們發出會心微笑了:回顧現代中國社會起伏,像張馬丁的例子還少麼?      值得注意的是,就此李銳敷衍了另一則寓言,一則有關創作,尤其是小說—虛構—創作,為何物的寓言。「張馬丁們」如何在被放逐以後,堅此百忍,持續自己的信念?或是在玉石俱焚的義和團事件以後,倖存者如張王氏要如何活下去?李銳關心的已經不止是信仰不信仰的問題,而是倖存者面對信仰乃至生存意義喪失時,能否做出見證的問題。      這正是李銳認為小說創作得以介入的關鍵。他讓他的人物遭受痛苦,讓他們經歷種種巧合,卻不施與簡單的救贖承諾,或道德教訓 ,或「國族」寓言。他彷彿要說當張馬丁失去與宗教權威對話的權利,或張王氏陷在歇斯底里的幻想時,他們各自體現了見證的弔詭:苦難未必讓他們直面真相或真理,只演繹真相和真理的難以捉摸。宗教願景和意識形態不能企及之處,由小說補足。以所謂的現實主義法則來要求李銳的作品是買櫝還珠之。因為他恰恰要寫出小說以虛構方式打入生命的死角,信仰的黑洞;他凸顯種種偶然和必然的際遇,縱橫交錯,無止無盡。      再回到張馬丁的墓誌銘:      「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      當世界被安頓在主流的—神的,權威的,主義的—話語裡,小說家在主流之外,以他自己的聲音喃喃自語,並且激發出不請自來的喧嘩。小說創造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未必比已存在的世界更好,卻指向另闢蹊徑的可能。再用魯迅的話來說,它讓我們從「無所希望中得救」(〈墓碣文〉)。      如果《張馬丁的第八天》有寓言意向,這大約是李銳最後用心所在了。談「國族」,太沉重,李銳追求的是任何人自己成全自己的可能性。小說家就像殉道者,為(自己的)信仰鞠躬盡瘁;小說家也像造物者,無中生有,起死回生。藉著《張馬丁的第八天》,李銳寫下「一個」人—也是一個「人」—的創世紀。

作者資料

李銳

一九五○年九月生於北京,祖籍四川自貢。一九六六年畢業於北京楊閘中學。一九六九年自一月到山西呂梁山區插隊落戶。先後做過六年農民,兩年半工人。一九七七年調入《山西文學》編輯部。先後擔任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一九八四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函授部。一九八八年轉為山西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同年六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當選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二○○三年十月主動辭去山西作協副主席職務,同時退出中國作家協會,放棄中國作協會員資格。二○○四年三月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二○○七年十二月獲得香港公開大學授予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一九七四年發表第一篇小說,迄今已發表各類作品百餘萬字。曾獲《山西文學》優秀小說獎、時報文學推薦獎,《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等。 著有《丟失的長命鎖》、《厚土》、《舊址》、《傳說之死》、《無風之樹》、《萬里無雲》、《銀城故事》、《寂靜的高緯度》、《紅房子》、《太平風物》等。 作品被譯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蘭文等多種文字。 相關著作:《囚徒:天母河傳說之二》《張馬丁的第八天》

基本資料

作者:李銳 出版社:麥田 書系:李銳作品集 出版日期:2012-01-05 ISBN:9789861737089 城邦書號:RL9505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