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數字的祕密生命》作者最新力作,不是數學家也說好看的數學書
6有缺陷,12是好的,13招致災難……這是無稽還是理性的科學?
一本消失的筆記本造成的轟動,與發現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一樣大?
數學證明不是對就是錯,用電腦來證明定理是暴力或必要之惡?
郵票湊郵資、零錢購物……凡人的問題解決了,數學家的問題正開始?
數學家也不喜歡排隊,這種不愉快的麻煩事竟能用數學理論解決?
達爾文的回信模式與我們收發電子郵件類似,這是真的嗎?
當外交官巧遇科學家,外交與數學的組合點燃了什麼樣的火花?
條條大路通數學,多到數不清的數學大驚奇,一一揭開!
數學正欣欣向榮。不只是龐加萊猜想這類陳年老問題已經解決,更重要的是許多日常生活的便利少不了數學,例如手機、CD和網路安全交易。無論結果是好是壞,數學也是建立現代投資策略的重要原動力。對一般大眾來說,幸運的是,如今可以透過這本書讓非數學專業的人,也能輕鬆理解數學知識和應用。
作者在50個精采故事中,以一般人的語言敘述近期獲得解答(或被認為已解答)的數學謎題、刊登於科學期刊的研究,以及生活中應用的數學原理,盡覽知名數學家和數學問題的迷人趣事。
全書分為九個部分,除了揭開數字背後的祕密、用排隊和麥克雞塊說明數學的日常應用、描述熱愛數字的外交官軼事、解釋如何依愛因斯坦的公式登機,還教我們用數學來計算愛情。獲獎數學專欄集結,淺顯易懂的筆調,一連串有趣、不一樣的數學故事,一窺數學背後引人入勝的趣聞軼事。
【好評推薦】
◎「史皮婁的著作提供令人愉悅、文筆流暢、兼容並蓄的數學趣聞,無論數學背景如何,任何對數學感興趣的人,都能在搭機時以這本書度過愉快的閱讀時光。」――德福林(Keith Devlin),史丹福大學人文科學與先端科技研究中心(H-STAR)共同創辦人及資深研究員,《數學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作者
◎「能將史皮婁這些年來為其報紙數學專欄撰寫的許多形形色色、深具洞察且往往令人驚奇的數學故事,集結在一本書裡,真是太棒了。」――桑托伊(Marcus du Sautoy),牛津大學數學教授,《質數的奧祕》(The Music of the Primes)作者
【專業推薦】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洪萬生
◎成功高中數學科資深教師 徐德新
◎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許秀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數學教師 陳燮溥
目錄
01麵包師傅的一打=13?
◎第一章 為數學而數學
02 小數點第五千位之謎
03 消失的筆記本
04 迂迴的數學證明
05 條條大路通羅馬
06 數字背後的祕密
07 質數的祕密生命
◎第二章 數學的日常應用
08 郵票、銅板與麥克雞塊
09 排隊的(不)公平性
10 在走道上要用跑的或走的?
11 數字9的奧祕
12 達爾文和愛因斯坦愛寫信?
13 哪個桌子不搖晃?
◎第三章 性情中人
14 以數學之名
15 艾哈德教授不回答
16 雅痞數學家
17 手足敵深
18 熱愛數字的外交官
19 出現四百八十五次的名字
20 改數學錯誤與修屋頂有關?
◎第四章 空中奇航
21 依愛因斯坦的公式登機
22 新闢道路反而更塞車?
23 班機飛巴黎……與安克拉治
24 虛擬的長途飛行
◎第五章 頭腦體操
25 左腦計算
26 喪失語言本能
27 資訊超載
28 廢除分數學數學?!
◎第六章 遊戲、禮物與其他娛樂
29 魔術方塊轉幾下?
30 數獨的數學原理
31 政治與方陣研究啥關係?
32 數字衝過頭!
33 用數學計算愛情
34 誰贏得井字遊戲?
35 說謊者與半說謊者
36 人機大戰誰稱臣?
◎第七章 選擇與切割
37 猶太經典是賽局理論先驅?
38 你的蛋糕比我大?
39 多到難以抉擇的煩惱
40 選出最佳教宗和最佳歌曲
◎第八章 錢,以及賺錢
41 跟著金錢走
42 地震、癲癇發作與股市崩盤
43 不要射殺信使
◎第九章 跨學科集錦
44 迷人的碎形
45 機率多高才超越合理懷疑?
46 曾經有個數學難題……
47 除非我的手機鈴聲獨一無二
48 強化自願合作
49 密碼或騙局?
50 對抗錯誤濫用數學運動
◎第一章 為數學而數學
02 小數點第五千位之謎
03 消失的筆記本
04 迂迴的數學證明
05 條條大路通羅馬
06 數字背後的祕密
07 質數的祕密生命
◎第二章 數學的日常應用
08 郵票、銅板與麥克雞塊
09 排隊的(不)公平性
10 在走道上要用跑的或走的?
11 數字9的奧祕
12 達爾文和愛因斯坦愛寫信?
13 哪個桌子不搖晃?
◎第三章 性情中人
14 以數學之名
15 艾哈德教授不回答
16 雅痞數學家
17 手足敵深
18 熱愛數字的外交官
19 出現四百八十五次的名字
20 改數學錯誤與修屋頂有關?
◎第四章 空中奇航
21 依愛因斯坦的公式登機
22 新闢道路反而更塞車?
23 班機飛巴黎……與安克拉治
24 虛擬的長途飛行
◎第五章 頭腦體操
25 左腦計算
26 喪失語言本能
27 資訊超載
28 廢除分數學數學?!
◎第六章 遊戲、禮物與其他娛樂
29 魔術方塊轉幾下?
30 數獨的數學原理
31 政治與方陣研究啥關係?
32 數字衝過頭!
33 用數學計算愛情
34 誰贏得井字遊戲?
35 說謊者與半說謊者
36 人機大戰誰稱臣?
◎第七章 選擇與切割
37 猶太經典是賽局理論先驅?
38 你的蛋糕比我大?
39 多到難以抉擇的煩惱
40 選出最佳教宗和最佳歌曲
◎第八章 錢,以及賺錢
41 跟著金錢走
42 地震、癲癇發作與股市崩盤
43 不要射殺信使
◎第九章 跨學科集錦
44 迷人的碎形
45 機率多高才超越合理懷疑?
46 曾經有個數學難題……
47 除非我的手機鈴聲獨一無二
48 強化自願合作
49 密碼或騙局?
50 對抗錯誤濫用數學運動
內文試閱
在走道上要用跑的或走的?
就快趕不上飛機了,卻得停下來綁鞋帶,這時應該在電動走動上綁還是不在上面綁?或者在哪裡綁沒有差別,只是時間得失的權衡而已?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家陶哲軒是現代的數學巨星之一。他在青少年時期就被視為奇才,以十二歲之齡贏得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此前他已經得過銅牌和銀牌)。陶哲軒二十四歲升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三十一歲獲頒菲爾茲獎(Fields Medal)。
現在陶哲軒也成為部落客。他常利用自己的部落格闡釋授課內容的細節,滔滔不絕地講述難解的數學問題。但他的部落格不是只給同行或進修生看的,也探索日常事務和觀察的數學背景。這就是數學之美:在各種生活事件和尋常地方都能發現數學的應用。
有一次,陶哲軒發現他快趕不上飛機,得從報到櫃台飛奔到登機門。如同多數機場的設計,航站與登機區之間的部分通道設有電動步道,幫助旅客加速前進;通道其餘部分則要走在硬地上。陶哲軒不願放過探索未被探究的數學難題的好機會,在部落格上問讀者下面的問題:如果旅客得稍停下來綁鞋帶,他應該在電動走動上綁還是不在上面綁?此外,如果他只剩有限的力氣短暫衝刺,如二十秒,且其他路程以恆速行走,在電道走道上跑還是不在上面跑比較有效率?
當陶哲軒在部落格提出這個問題後,世界各地的人在部落格上做出回應。幾天之內,陶哲軒就被這些回應淹沒;各種意見和計算蜂擁而至。當然,也有常見愛搞笑的。有人認為最好繼續在電動走道上,不必綁緊鞋帶,直到上了飛機再綁;其他人建議不要跑,因為這樣可能會撞到其他旅客;還有人提醒在電動走道上綁鞋帶很危險,因為鞋帶可能捲入機械裡。有個呆瓜強調走道上一定要用走的,只因為它叫「走」道(然而,這引發一個疑問:飛機在「跑」道上做什麼呢?)。
但也有一些正經的意見。有讀者認為,在哪裡綁鞋帶、在哪裡跑沒有差別,因為只是時間得失的權衡而已。另外有人乘、除、加、減走路所花的時間、跑所花的時間和綁鞋帶所花的時間,然後把得出的結果與電動走道速率、走路速率、奔跑速率做比較。
當然,正確的計算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我們馬上就會公布答案。但有些非數學專業人士期望的是口語解釋的解答,而非以數學公式表述的答案。
一位數學家幫了忙。他請讀者想像一對雙胞胎,亞伯特和伯提,兩人同時到達電動走道,各有一隻鞋的鞋帶鬆了。伯提在快踏上電動走動之前,彎腰綁鞋帶。片刻後,亞伯特剛踏上電道走道,同樣彎腰綁鞋帶。兩人都綁好鞋帶,同一時間起身,然後繼續往前走。當然,亞伯特會領先伯提。亞伯特踏出電動走道後,伯提還在電動走道上,事實上他的確逐漸接近亞伯特。但踏出電動走道後,他再也趕不上亞伯特,亞伯特做了正確的選擇。於是我們得到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在電動走道上綁鞋帶比較有效率。
還有該不該在電道走道上跑的問題。陶哲軒的部落格也吸引了經濟學家的注意,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參與討論。畢竟,最佳化變量(optimizing variable),包括利潤、市占率、產量,是他們的謀生之道。他們的結論是,為了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前進一段距離,應該盡量把時間花在速度快的區段。如果匆忙的旅客在電動走道上跑,就縮短了花在快速通道區段的時間,同時也延長了花在慢速區段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應該在硬地上跑的原因。在經濟理論中,大家早就知道,如果可以選擇,生產工廠應該盡可能把最少的工作安排給最沒有效率的機器。
信不信由你,這個結論也可以應用在賽車上。最近一級方程式車手已獲准按「加速」按鈕,釋放80馬力爆發能量,每一圈最多6.6秒。陶哲軒的部落格會建議賽車手在車道的慢速直線跑道按這個鈕。
同時,普林斯頓大學運動力研究員斯里尼瓦桑(Manoj Srinivasan)的發現證明,人們在電動走道上會減速,以保存能量。2009年,這些發現在《混沌》雜誌(Chaos)發表,證實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楊恩(Seth Young)先前的研究結果,他注意到人們在自動化走道上走得比較慢。楊恩指出,箇中原因是當人們踏上電動走道,眼睛會覺得他們正走得比平常的「腳步」快,然後自然調整為較舒適的速度,也就是較不耗能的方式。 依愛因斯坦的公式登機
數學家利用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一個公式,建立登機的模型。它告訴我們,不要管登機廣播了。完全不要劃位,讓乘客隨意登機選擇座位,比依序從後往前登機有效率多了!
顯而易見地,航空公司只有當它們的飛機在空中載客運行時才能賺錢。因此,周轉時間(turnaround time),也就是飛機降落與起飛之間待在地面上那段時間,想當然應該愈短愈好。除了清潔飛機、檢修保養和加油之外,還有一項重要考量因素是乘客就座的速度。數百位乘客登機所花的時間,可能導致大延誤和延長留在地面上沒有效益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航空公司要尋找更有效率的方法,讓今日航空器可以乘載的愈來愈多乘客迅速入座。在縮短登機時間的策略上,乘客通過機艙的順序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根據五位以色列和美國數學家的看法,許多航空公司的現行政策無疑並非最佳策略。它們的措施是,先讓後排乘客登機,然後逐步讓前排乘客入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先召集第25排至第30排的乘客登機,然後是第20排至第25排,以五排為單位遞增,逐步朝機頭方向移動。這種方式背後的想法是,不會有低數排的乘客阻塞走道,因而讓其他乘客無法到達後排。
這種作法看似有道理;畢竟,一桶啤酒也是從底部往上裝填。但直到近期,仍然沒有數學模型可以驗證這個程序的效率。系統工程師採權宜之計,借助電腦模擬,而這些模擬讓人對傳統登機方式產生懷疑。或許從後往前登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有效率?
對專家來說,仰賴模擬模型絕不是讓人滿意的方法。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明確計算出用不同方式登機所需的時間長度。最後找到一個模型,但它出乎意外地複雜。五位數學家得利用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一個公式來建立這個模型,直到當時,那個公式都從未應用在物理學以外的領域。班固利恩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家巴赫梅(Eitan Bachmat),分析電腦硬碟輸入輸出佇列(queue)時突然想到這個概念。
巴赫梅和同事發展出來的模型,考量飛機客艙、登機方式、乘客和乘客行為等參數。結果證明,最重要的變項是三個參數的組合:一站立乘客和其手提行李所阻塞的走道長度,如40公分,乘以一排座位數,再除以兩排之間的距離。若一排有六個座位,各排之間的距離約80公分,結果會是3。這個數字表示在趨近指定座位時,單一排的乘客在最終入座前,會占據三排的走道空間。
問題立刻變得顯而易見:如果坐在第25排至第30排的乘客被要求登機,半數走道會完全被堵住,而且多數乘客要等到在他們前面的每一個人都就座,才能到達他們的指定座位。根據這個模型,坐滿機艙所需的時間與乘客數成正比。
這種艱困的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作法是讓第30排、第27排、第24排的乘客先登機,接著是第29排、第26排、第23排的乘客,然後是第28排、第25排、第22排的乘客,依此類推。以這種方式登機的乘客,不會在走道上彼此阻礙。然而,要實施這麼複雜的措施,困難度相當高(有一種實行方式是利用不同顏色的登機證,例如第30排、第27排、第24排是紅色,第29排、第26排、第23排是藍色,依此類推。那麼廣播時只要說「持藍色登機證的乘客請登機」等等)。
令人意外的是,數學家的計算證明,如果航空公司願意讓乘客以隨機順序登機,登機時間會大幅縮短。不要管登機廣播了。甚至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模型進一步指出一種更有效率的登機方式:乾脆完全不要劃位,讓乘客隨意登機選擇座位。用這種方法,或說不用任何方法,乘客登機就座所需的時間,僅與乘客數的平方根成正比。
但好消息還不止這些。如果從後排開始,坐靠窗位子的乘客先登機,接著是中間座位的乘客,最後是座位靠走道的乘客,登機時間甚至還能再縮短。然而,這種方式可能對家庭旅客和團體旅客不利,他們會暫時被分開。
一種極端考究的策略是,先讓坐在飛機一側靠窗位子的乘客登機,接著是座位在飛機另一側靠窗位子的乘客,然後是中間位子的乘客,最後是座位靠走道的乘客。 用數學計算愛情
應該買什麼禮物給心愛的人?這個聽起來很浪漫的問題,其實不過是簡單的決策問題,用枯燥乏味的數學就可以解決。科學家發現利用賽局理論和數學模型,可以找出最佳送禮策略。
有個年輕人左右為難。他應該買什麼禮物給心愛的人?他要如何向她證明自己對這段感情很認真?愛炫耀的有錢人會試圖選擇昂貴的禮物來贏得芳心,例如鑽石項鍊。小氣鬼只會送個訂做的首飾。圓滑的花花公子選擇最浮誇不實用的,如一盆蘭花或大都會歌劇院首演門票。這個聽起來很浪漫的問題,其實不過是簡單的決策問題,用枯燥乏味的數學就可以解決。
倫敦大學學院的索舟(Peter Sozou)和西摩(Robert Seymour)研究的正是這個問題。他們利用賽局理論和數學模型找出最佳送禮策略。2005年,他們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發表這項研究。
索舟和西摩建立的模型是根據一系列約會決策所做的求愛遊戲。男性送給女性的禮物類型,是他的身分地位的象徵。這個遊戲從男性選擇禮物開始。他送給女士什麼樣的禮物,昂貴的、浮誇的或廉價的,取決於他覺得這位女士有多迷人。一旦男士送了禮物,女士必須決定是否接受,並且與他單獨見面談情說愛。接下來,球又到了男方手中。現在他必須決定是否與這位女士交往,或者是否放棄且另尋更適合的對象。
雙方都必須小心謹慎。一方面,女士無法馬上看到禮物的價值。只有收下禮物之後,她才能判定它的價值。另一方面,鑽戒很容易變現,這會讓男性立刻遲疑。雙方都必須根據賽局理論和機率,依對方的可能意圖來自我調整。男士自問那位女士是否真的喜歡他,還是只對禮物感興趣。女士想知道這位追求者是否考慮認真投入感情,還是只是短暫邂逅。
索舟和西摩需要找出符合所謂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a)的情況。這類情況以數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納許(John Nash)為名,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甚至讓非數學家都對他耳熟能詳。如果無論男士或女士都無法單方面改變其策略來獲得任何東西,這種狀態就說處於均衡。納許均衡可以計算出來,不過這類遊戲的參與者當然沒做任何計算。他們發現要導向納許均衡的途徑,要不透過物競天擇的壓力,要不藉由學習過程來達到(例如年輕人適應社會習俗)。一旦參與者達到這樣的均衡,任一方都不會有動機想去改變策略。這種情況是演化穩定(evolutionarily stable)。
兩位研究者找到五種納許均衡。舉例來說,第五種如下:「男性送廉價禮物給沒有吸引力的女性。他們送昂貴或浮誇的禮物給具吸引力的女性,兩種情況各有一定機率。女性接受所有只來自迷人男性送的禮物。如果後來發現禮物價值不斐,她們會決定交往。」然而,男性最成功的策略是,送可能的伴侶高價但無法變現的禮物。藉由這個禮物,女性收到雙重訊息:第一,追求她的男子財力雄厚;第二,他對她的評價很高。同時,男性可以避開釣凱子的自利女性,因為禮物實際上沒有任何真正的市場價值。
順帶一提,浮誇禮物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也偏愛這種禮物。舉例來說,當雄孔雀賣力進行炫耀覆有羽毛的尾部,這種毫無效用但會帶來很大壓力的行為時,雌孔雀相當迷戀。然而,談到令人不快,澳洲蚊蝎蛉(Bittacus apicalis)絕對是極其討厭的禮物。雄蟲在交配後會設法偷回牠的禮物,也就是多汁的昆蟲,以便送給另一隻雌蟲。
就快趕不上飛機了,卻得停下來綁鞋帶,這時應該在電動走動上綁還是不在上面綁?或者在哪裡綁沒有差別,只是時間得失的權衡而已?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家陶哲軒是現代的數學巨星之一。他在青少年時期就被視為奇才,以十二歲之齡贏得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此前他已經得過銅牌和銀牌)。陶哲軒二十四歲升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三十一歲獲頒菲爾茲獎(Fields Medal)。
現在陶哲軒也成為部落客。他常利用自己的部落格闡釋授課內容的細節,滔滔不絕地講述難解的數學問題。但他的部落格不是只給同行或進修生看的,也探索日常事務和觀察的數學背景。這就是數學之美:在各種生活事件和尋常地方都能發現數學的應用。
有一次,陶哲軒發現他快趕不上飛機,得從報到櫃台飛奔到登機門。如同多數機場的設計,航站與登機區之間的部分通道設有電動步道,幫助旅客加速前進;通道其餘部分則要走在硬地上。陶哲軒不願放過探索未被探究的數學難題的好機會,在部落格上問讀者下面的問題:如果旅客得稍停下來綁鞋帶,他應該在電動走動上綁還是不在上面綁?此外,如果他只剩有限的力氣短暫衝刺,如二十秒,且其他路程以恆速行走,在電道走道上跑還是不在上面跑比較有效率?
當陶哲軒在部落格提出這個問題後,世界各地的人在部落格上做出回應。幾天之內,陶哲軒就被這些回應淹沒;各種意見和計算蜂擁而至。當然,也有常見愛搞笑的。有人認為最好繼續在電動走道上,不必綁緊鞋帶,直到上了飛機再綁;其他人建議不要跑,因為這樣可能會撞到其他旅客;還有人提醒在電動走道上綁鞋帶很危險,因為鞋帶可能捲入機械裡。有個呆瓜強調走道上一定要用走的,只因為它叫「走」道(然而,這引發一個疑問:飛機在「跑」道上做什麼呢?)。
但也有一些正經的意見。有讀者認為,在哪裡綁鞋帶、在哪裡跑沒有差別,因為只是時間得失的權衡而已。另外有人乘、除、加、減走路所花的時間、跑所花的時間和綁鞋帶所花的時間,然後把得出的結果與電動走道速率、走路速率、奔跑速率做比較。
當然,正確的計算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我們馬上就會公布答案。但有些非數學專業人士期望的是口語解釋的解答,而非以數學公式表述的答案。
一位數學家幫了忙。他請讀者想像一對雙胞胎,亞伯特和伯提,兩人同時到達電動走道,各有一隻鞋的鞋帶鬆了。伯提在快踏上電動走動之前,彎腰綁鞋帶。片刻後,亞伯特剛踏上電道走道,同樣彎腰綁鞋帶。兩人都綁好鞋帶,同一時間起身,然後繼續往前走。當然,亞伯特會領先伯提。亞伯特踏出電動走道後,伯提還在電動走道上,事實上他的確逐漸接近亞伯特。但踏出電動走道後,他再也趕不上亞伯特,亞伯特做了正確的選擇。於是我們得到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在電動走道上綁鞋帶比較有效率。
還有該不該在電道走道上跑的問題。陶哲軒的部落格也吸引了經濟學家的注意,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參與討論。畢竟,最佳化變量(optimizing variable),包括利潤、市占率、產量,是他們的謀生之道。他們的結論是,為了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前進一段距離,應該盡量把時間花在速度快的區段。如果匆忙的旅客在電動走道上跑,就縮短了花在快速通道區段的時間,同時也延長了花在慢速區段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應該在硬地上跑的原因。在經濟理論中,大家早就知道,如果可以選擇,生產工廠應該盡可能把最少的工作安排給最沒有效率的機器。
信不信由你,這個結論也可以應用在賽車上。最近一級方程式車手已獲准按「加速」按鈕,釋放80馬力爆發能量,每一圈最多6.6秒。陶哲軒的部落格會建議賽車手在車道的慢速直線跑道按這個鈕。
同時,普林斯頓大學運動力研究員斯里尼瓦桑(Manoj Srinivasan)的發現證明,人們在電動走道上會減速,以保存能量。2009年,這些發現在《混沌》雜誌(Chaos)發表,證實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楊恩(Seth Young)先前的研究結果,他注意到人們在自動化走道上走得比較慢。楊恩指出,箇中原因是當人們踏上電動走道,眼睛會覺得他們正走得比平常的「腳步」快,然後自然調整為較舒適的速度,也就是較不耗能的方式。 依愛因斯坦的公式登機
數學家利用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一個公式,建立登機的模型。它告訴我們,不要管登機廣播了。完全不要劃位,讓乘客隨意登機選擇座位,比依序從後往前登機有效率多了!
顯而易見地,航空公司只有當它們的飛機在空中載客運行時才能賺錢。因此,周轉時間(turnaround time),也就是飛機降落與起飛之間待在地面上那段時間,想當然應該愈短愈好。除了清潔飛機、檢修保養和加油之外,還有一項重要考量因素是乘客就座的速度。數百位乘客登機所花的時間,可能導致大延誤和延長留在地面上沒有效益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航空公司要尋找更有效率的方法,讓今日航空器可以乘載的愈來愈多乘客迅速入座。在縮短登機時間的策略上,乘客通過機艙的順序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根據五位以色列和美國數學家的看法,許多航空公司的現行政策無疑並非最佳策略。它們的措施是,先讓後排乘客登機,然後逐步讓前排乘客入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先召集第25排至第30排的乘客登機,然後是第20排至第25排,以五排為單位遞增,逐步朝機頭方向移動。這種方式背後的想法是,不會有低數排的乘客阻塞走道,因而讓其他乘客無法到達後排。
這種作法看似有道理;畢竟,一桶啤酒也是從底部往上裝填。但直到近期,仍然沒有數學模型可以驗證這個程序的效率。系統工程師採權宜之計,借助電腦模擬,而這些模擬讓人對傳統登機方式產生懷疑。或許從後往前登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有效率?
對專家來說,仰賴模擬模型絕不是讓人滿意的方法。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明確計算出用不同方式登機所需的時間長度。最後找到一個模型,但它出乎意外地複雜。五位數學家得利用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一個公式來建立這個模型,直到當時,那個公式都從未應用在物理學以外的領域。班固利恩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家巴赫梅(Eitan Bachmat),分析電腦硬碟輸入輸出佇列(queue)時突然想到這個概念。
巴赫梅和同事發展出來的模型,考量飛機客艙、登機方式、乘客和乘客行為等參數。結果證明,最重要的變項是三個參數的組合:一站立乘客和其手提行李所阻塞的走道長度,如40公分,乘以一排座位數,再除以兩排之間的距離。若一排有六個座位,各排之間的距離約80公分,結果會是3。這個數字表示在趨近指定座位時,單一排的乘客在最終入座前,會占據三排的走道空間。
問題立刻變得顯而易見:如果坐在第25排至第30排的乘客被要求登機,半數走道會完全被堵住,而且多數乘客要等到在他們前面的每一個人都就座,才能到達他們的指定座位。根據這個模型,坐滿機艙所需的時間與乘客數成正比。
這種艱困的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作法是讓第30排、第27排、第24排的乘客先登機,接著是第29排、第26排、第23排的乘客,然後是第28排、第25排、第22排的乘客,依此類推。以這種方式登機的乘客,不會在走道上彼此阻礙。然而,要實施這麼複雜的措施,困難度相當高(有一種實行方式是利用不同顏色的登機證,例如第30排、第27排、第24排是紅色,第29排、第26排、第23排是藍色,依此類推。那麼廣播時只要說「持藍色登機證的乘客請登機」等等)。
令人意外的是,數學家的計算證明,如果航空公司願意讓乘客以隨機順序登機,登機時間會大幅縮短。不要管登機廣播了。甚至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模型進一步指出一種更有效率的登機方式:乾脆完全不要劃位,讓乘客隨意登機選擇座位。用這種方法,或說不用任何方法,乘客登機就座所需的時間,僅與乘客數的平方根成正比。
但好消息還不止這些。如果從後排開始,坐靠窗位子的乘客先登機,接著是中間座位的乘客,最後是座位靠走道的乘客,登機時間甚至還能再縮短。然而,這種方式可能對家庭旅客和團體旅客不利,他們會暫時被分開。
一種極端考究的策略是,先讓坐在飛機一側靠窗位子的乘客登機,接著是座位在飛機另一側靠窗位子的乘客,然後是中間位子的乘客,最後是座位靠走道的乘客。 用數學計算愛情
應該買什麼禮物給心愛的人?這個聽起來很浪漫的問題,其實不過是簡單的決策問題,用枯燥乏味的數學就可以解決。科學家發現利用賽局理論和數學模型,可以找出最佳送禮策略。
有個年輕人左右為難。他應該買什麼禮物給心愛的人?他要如何向她證明自己對這段感情很認真?愛炫耀的有錢人會試圖選擇昂貴的禮物來贏得芳心,例如鑽石項鍊。小氣鬼只會送個訂做的首飾。圓滑的花花公子選擇最浮誇不實用的,如一盆蘭花或大都會歌劇院首演門票。這個聽起來很浪漫的問題,其實不過是簡單的決策問題,用枯燥乏味的數學就可以解決。
倫敦大學學院的索舟(Peter Sozou)和西摩(Robert Seymour)研究的正是這個問題。他們利用賽局理論和數學模型找出最佳送禮策略。2005年,他們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發表這項研究。
索舟和西摩建立的模型是根據一系列約會決策所做的求愛遊戲。男性送給女性的禮物類型,是他的身分地位的象徵。這個遊戲從男性選擇禮物開始。他送給女士什麼樣的禮物,昂貴的、浮誇的或廉價的,取決於他覺得這位女士有多迷人。一旦男士送了禮物,女士必須決定是否接受,並且與他單獨見面談情說愛。接下來,球又到了男方手中。現在他必須決定是否與這位女士交往,或者是否放棄且另尋更適合的對象。
雙方都必須小心謹慎。一方面,女士無法馬上看到禮物的價值。只有收下禮物之後,她才能判定它的價值。另一方面,鑽戒很容易變現,這會讓男性立刻遲疑。雙方都必須根據賽局理論和機率,依對方的可能意圖來自我調整。男士自問那位女士是否真的喜歡他,還是只對禮物感興趣。女士想知道這位追求者是否考慮認真投入感情,還是只是短暫邂逅。
索舟和西摩需要找出符合所謂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a)的情況。這類情況以數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納許(John Nash)為名,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甚至讓非數學家都對他耳熟能詳。如果無論男士或女士都無法單方面改變其策略來獲得任何東西,這種狀態就說處於均衡。納許均衡可以計算出來,不過這類遊戲的參與者當然沒做任何計算。他們發現要導向納許均衡的途徑,要不透過物競天擇的壓力,要不藉由學習過程來達到(例如年輕人適應社會習俗)。一旦參與者達到這樣的均衡,任一方都不會有動機想去改變策略。這種情況是演化穩定(evolutionarily stable)。
兩位研究者找到五種納許均衡。舉例來說,第五種如下:「男性送廉價禮物給沒有吸引力的女性。他們送昂貴或浮誇的禮物給具吸引力的女性,兩種情況各有一定機率。女性接受所有只來自迷人男性送的禮物。如果後來發現禮物價值不斐,她們會決定交往。」然而,男性最成功的策略是,送可能的伴侶高價但無法變現的禮物。藉由這個禮物,女性收到雙重訊息:第一,追求她的男子財力雄厚;第二,他對她的評價很高。同時,男性可以避開釣凱子的自利女性,因為禮物實際上沒有任何真正的市場價值。
順帶一提,浮誇禮物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也偏愛這種禮物。舉例來說,當雄孔雀賣力進行炫耀覆有羽毛的尾部,這種毫無效用但會帶來很大壓力的行為時,雌孔雀相當迷戀。然而,談到令人不快,澳洲蚊蝎蛉(Bittacus apicalis)絕對是極其討厭的禮物。雄蟲在交配後會設法偷回牠的禮物,也就是多汁的昆蟲,以便送給另一隻雌蟲。
作者資料
喬治.史皮婁(George G. Szpiro)
獲獎作家與新聞工作者,瑞士日報《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長期特派員。學生時代攻讀數學、數理經濟學,之後從數學家、商管顧問轉行當記者並從事寫作。著作甚豐,包括:《數字當家》(Numbers Rule)、《定價未來》(Pricing the Future)、《數字的秘密生命:生活中最有趣的50個數學故事,像數學家一樣思考》(The Secret Life of Numbers)、《數學的秘密生命:數學家與數學大鬥智的有趣故事,課本裡沒有教的50個數學大發現》(A Mathematical Medley),《刻卜勒的猜想:「費馬最後定理」之後,最吸引人的數學問題》(Kepler's Conjecture)等。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