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盡天機、地機和人機的養生指南! 二千年前的養生寶典《黃帝內經》是現代人奉為圭臬的養生指南。《黃帝內經》到底有何神奇?要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本書由《黃帝內經》權威張其成教授,為你剖析《黃帝內經》養生精髓,幫你打通養生的任督二脈! |
![]() |
內容簡介
目錄
‧中國的「三大奇書」之一︰《黃帝內經》
‧中華養生文化的開創者︰黃帝
‧完美人生的美麗過程︰黃帝的一生
‧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內求
‧對生命追問的經典︰《黃帝內經》
◎第二章 《黃帝內經》養生總原則
‧養生總原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養生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
‧天人合一的養生思想︰法於陰陽
‧符合天道的養生方法︰和於術數
‧故宮文化解讀︰太和‧中和‧保和
‧《黃帝內經》中的中國式養生
‧先進的保健思想︰「治未病」
◎第三章 人身三寶——精氣神
‧上藥三品,精與氣神
‧精,構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質
‧養精的三個方面︰節欲保精、經絡按摩、合理飲食
‧氣,維持生命活力的能量
‧慢呼吸,長壽命︰五十營呼吸法
‧神,生命活力的表現
‧究竟什麼是「神」
‧「五心養神法」︰解決當代人的心理困惑
‧從太極圖看精氣神三者的關係
‧《老子》︰精氣神最旺盛的是嬰兒
◎第四章 情志養生
‧調節情志法——防治「七情」內傷
‧心病還需心藥治
‧神祕的「祝由」
‧學會移情的方法
‧排解情緒、延緩衰老的「捶胸法」
‧快樂越分享越多,痛苦越分擔越少
◎第五章 階段養生
‧生命的周期
‧從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觀察人的生命週期
‧孔子的生命週期以及孔子的養生之道
‧生命強盛、繁衍的原動力:天癸
‧「魔鬼時間」——七歲、八歲
‧男女週期劃分的規律:適應天道
‧男女不同階段的養生要點
‧生命的壽限:人究竟能活多少久
‧預測人的壽命有方法
◎第六章 順時養生
‧春季養生:夜臥早起,心情平靜
‧夏季養長:夜臥早起,最忌發怒
‧秋季養收:早臥早起,安逸寧靜
‧冬天養藏:早臥晚起,收斂精神
‧一年養生的關鍵時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四季養生的總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在一個月中應該怎麼養生
‧在一天中應該怎麼養生
◎第七章 體質養生
‧學中醫首先要學會辨陰陽
‧學會自己辨陰陽體質
‧五態人和五行人
‧用五行認識自己的體質與人格
‧五種動物與五種領導風格
‧形象認識陰陽和五行
‧不同體質人的養生方法
‧適當藥補,調和陰陽
◎第八章 臟腑養生
‧身體就是一個國家
‧進入人體的好風水
‧故宮的建築與五臟
‧中醫為什麼稱「左肝右肺」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
‧心——「君主之官」
‧肝——「將軍之官」
‧肺——「相傅之官」
‧脾——「倉廩之官」
‧腎——「作強之官」
‧六腑養生——傳而不藏,保持通暢
◎第九章 經絡養生
‧經絡與生命樹
‧經絡是什麼——一直長期存在爭議的問題
‧經絡的奇妙作用
‧只要內求就能感覺到經絡
‧人體全身滿布經絡
‧十二經脈是經脈的大道
‧不同時間的經脈養生
‧奇經八脈
‧道教開創的內丹功——小周天的修煉
序跋
當今社會,變化加劇,生命變得如此脆弱、如此難以把握。放眼身外,環境污染,氣候暖化,地震海嘯,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口蹄疫、甲流——新型傳染病接踵而至;再看我們自己,幸福指數下降,內心焦慮、浮躁,很多成功人士將「抑鬱」演繹成了流行問候語——今天你「抑鬱」了嗎?
「養生熱」就這樣掀起了!人們尋找幸福、尋找心靈的安寧、尋找身體的健康。養生並不僅僅是為了不生病,為了延年益壽,而且也是為了快樂、幸福,為了提高生命品質。
養生其實沒有什麼高深的難度,養生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果你是這麼想的:「年輕的時候用身體換錢,年老的時候用錢換身體。」那就要小心了。真能用錢換身體嗎?我想這是不太可能的。
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好好關注自己的生命——生命至重,生命至貴。我們的健康、快樂、長壽,是生命的最根本問題。
當代人怎樣養生?有沒有一部行之有效、又經過了時間檢驗的著作?有!那就是兩千年以前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是什麼?其實就是八個字——「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什麼叫有病?有病就是陰陽不和。怎麼治病?治病就是要調和陰陽。養生呢?同樣也是要調和陰陽。
《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去治病,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怎麼不得病。對於事物的發展,我們應該「防患於未然」;對於健康,我們要「治未病」。
養生重在內求,《內經》的「內」就是提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內求當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快樂的。
《黃帝內經》有一句名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要你從精氣神三個方面來調養自己,就能健康、長壽。當然我們還難以做到「上古之真人」那樣「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但我們要努力像「中古之至人」、「下古之聖人」那樣「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黃帝內經》提出了調神、調氣、調形的方法。我把其中的精神調養法歸納為「四心」:心地善良、心態平和、心胸開闊、心情快樂。如果結合儒家、道家、佛家的說法,我認為還要加上一個「心」——心靈純淨,共同構成「五心」。當今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心靈純淨!心靈的清濁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決定我們的幸福指數!純淨的心靈不僅能造就高雅的氣質,更重要的是能獲得精神的自由、人生的幸福!
在此,很高興與台灣的朋友分享我讀《黃帝內經》的心得,以及經過我自身習練而深覺獲益良多的養生方法。希望大家學會《黃帝內經》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養成《黃帝內經》所說的生活習慣,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享盡天年。
內文試閱
人的生命有沒有週期?有沒有節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人會覺得自己的體力、情緒或智力一時很好,一時又很壞,這是什麼原因呢?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生物體內存在著生物時鐘,它自動地調節和控制著人的行為和活動。人從誕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終結,自身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存在著由強至弱、由弱至強的週期性起伏變化。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生物節律,或生物節奏、生命節律等。這裡所談的體力、情緒和智力「三節律」,其實只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個部分,其他如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感官敏銳程度、溫度、血壓等有規律的週期性變化,也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部分。
二十世紀初,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人體生物節律中,體力週期是二十三天,情緒週期是二十八天,智力週期是三十三天。
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的週期性變化,都可以用曲線來表示。這三條曲線都是從出生日算起,起點在中線,先進入高潮期,再經歷臨界期,而後轉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復始。曲線處於中線以上的日子是高潮期,相反,處於中線以下的日子是低潮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天數是相等的),而和中線相交的那天則是臨界期。在體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體力充沛;而在低潮期,則疲勞乏力,無精打采。在情緒高潮期,人的心情舒暢,情緒高昂;而在低潮期則心情煩躁,情緒低落。在智力高潮期,人的頭腦靈敏,記憶力強;而在低潮期,則遲鈍健忘,理解力差。在生物節律的臨界期,身體處在不穩定的過渡狀態,此時人的有關能力和機體協調性較差,做事易出錯,身體易患病。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古聖先賢就發現了人體一生的生命週期。西方科學家只是發現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週期,《黃帝內經》則發現了人一生五臟氣血的盛衰,和腎氣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週期。
關於生命週期,《黃帝內經》提出兩種觀點,一種是以「十歲」為週期,一種是以「七歲」(女)和「八歲」(男)為週期。這兩種週期表面上看好像不統一,有矛盾,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區分人生的階段。
十歲,是從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週期。
七、八歲,是從腎氣和天癸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週期。
「魔鬼時間」——七歲、八歲
我們可能聽說過「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句話,原本是說兩位聖人的,孔子年壽七十三歲,孟子年壽八十四歲。這是聖人天年的兩個「坎」,後來發現,的確,很多人都是在這兩個年齡去世的。
這種說法有科學道理嗎?近年科學家的回答是肯定的。科學家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反覆的研究,發現人的生命具有週期性的規律,大致是七或八年為一個週期,循環往復。每個週期中存在著生命活動的高潮和低潮,一般週期的中間年齡為高潮,而週期的始末為低潮。高潮即健康穩定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強,去世的人就少;低潮即健康減弱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弱,去世的人相對較多。七年的週期為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至八十四歲,八年的週期為八歲、十六歲、二十四歲、三十二歲至七十二歲。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這兩個年齡都超過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能力會明顯減弱,再加上處於生命週期的低潮期,去世的人相對就多了。
醫學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發生與惡化具有明顯的時間特點,在某些時段,人的生命力特別脆弱,最易被病魔擊倒,被稱為「魔鬼時間」。這個「魔鬼時間」大都和七、八這兩個數字有關。專家特別提醒說,這幾個時段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應引起大家重視,從而做好預防工作。
一天之中的「魔鬼時間」
當你清晨從夢中醒來,便進入了一天中的第一個「魔鬼時間」段(早上六至九點),諸如心臟病、中風、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乃至癌症等疾患,就在你的身上蠢蠢欲動。例如,心肌缺血的發作高峰為早上七至八點,心律失常的發生以早上六至九點最頻繁。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過四千七百六十九例心肌梗塞病人,其中百分之二十八在早上六至十點發病。
一天之中的另一個「魔鬼時間」段是在傍晚以後,此時心臟病發作機率再度升高。假如你在晚間七點左右飲酒,肝臟排除酒精所需的時間,比一天中其他任何時間都要長,故此時飲酒最易醉人,肝臟也最易受損。
一天中,人最危險的時刻要數黎明。據研究表明,人在黎明時分,血壓、體溫變低,血液流動緩慢,血液較濃稠,肌肉鬆弛,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據調查顯示,淩晨死亡的人數占全天死亡人數的百分之六十。
一周之中的「魔鬼時間」
在一個星期中,星期一是心腦血管病人的危險時間,發病及死亡危險比其他幾天高出百分之四十,被稱為「黑色星期一」。芬蘭專家也證明,星期一中風最多,星期天下降至最低。
一月之中的「魔鬼時間」
在一個月裡,對生命最有威脅的時間是農曆月中十五左右(七加八),這與天文有關。眾所周知,月亮具有吸引力,它能像引起海水潮汐一樣,作用於人體的體液。每當月中明月高掛之時,人體內血液壓力可變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壓強差特別大,這時容易引起心腦血管意外。
一年之中的「魔鬼時間」
一年中的「魔鬼時間」段是最熱與最冷的幾個月。一般說來,當夏日氣溫升至攝氏三十五度以上,即對人體構成危險。至於冬春季節,寒潮是繼酷暑之後的又一個「殺手」。每一次寒潮降臨,醫院門診及住院人數都會驟增,死亡率也會上升。
對生命而言,一年中最危險的月份要數十二月。調查表明,該月份死亡人數居全年各月之首,占死亡總數的百分之十點四。據分析,這與氣候寒冷、環境蕭瑟,和人到歲末年關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抵抗力差、新陳代謝低等有關。此時,一些慢性病常常會加重或病情變化大。
值得一提的是,史學家通過考證發現,明朝、清朝的二十幾個皇帝,有百分之九十死於最熱的七月、八月,和最冷的臘月、正月,這正是對以上規律的印證。
一生之中的「魔鬼時間」
在人的一生中,中年是個危險的年齡階段。人到中年,生理狀況開始明顯變化,會出現內分泌失調、免疫力降低的情形,加上家庭、工作、經濟、人際關係等壓力增大,更是進一步造成中年人心力交瘁。
四十八、四十九歲還是大多數人的更年期。而七十三、八十四歲是生命週期的低潮期,所以去世的人相對多一些。 生命的壽限:人究竟能活多久?
人究竟能活多久?也就是《黃帝內經》中「天年」的問題。「天年」就是人的天賦壽命、自然壽命的期限。
《黃帝內經》提出的是一百歲,在《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了「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在《靈樞•天年》裡多次提到了人的壽命是一百歲。唐代醫學家王冰解釋《素問•上古天真論》時說:「度百歲乃去」中的「百歲」指的是一百二十歲,並引用了《尚書•洪範》注釋「一曰壽,百二十歲也」。有一本養生名著《三元參贊延壽書》提出人可以活一百八十歲。
那究竟人能活多久呢?現代的科學認識也不完全相同。現在科學界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美國的學者海爾•福利在一九六一年提出的。他按照實驗的研究發現,動物的胚胎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分裂的次數是有規律的,到一定的階段就出現衰老和死亡。按照細胞分裂的次數來推算,人的壽命應該是一百二十歲左右。因為研究表明,細胞分裂的次數和週期相乘,就是人的自然壽命。海爾•福利將胎兒的細胞放在培育液中一次又一次地分裂,一次又一次地繁殖,細胞分裂到五十代的時候,細胞就死亡了。他又在大量的實驗數據資料之上提出,根據細胞分裂次數來推算人的壽命,分裂週期是二點四年,照這個計算,人的壽命就是一百二十歲。
科學界計算人類的正常壽命應為一百二十歲
人類的衰老是源自細胞的衰老,細胞的衰老是由細胞內部的一種特殊物質——端粒所決定的。端粒的功用在於分裂和複製,端粒一生當中只能分裂50次,其生命週期為18至20個月,科學界計算人類的正常壽命應為120歲。
第二種說法,科學家按照哺乳類動物的壽命和它生長期的關係推算。哺乳類動物的壽命應該是生長期的五至七倍,人的生長期是二十五歲,所以人的壽命極限是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七十五歲。也有說人的生長期是二十至二十五歲,那麼按照這種說法,人的自然壽命就應該是一百至一百七十五歲。
第三種推測壽命的方法,是按照哺乳類動物性成熟期來推算的。根據生物學的規律,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八至十倍,人類的性成熟期是十三至十五歲,那麼人的自然壽命就應該是一百一十至一百五十歲。
以上三種現代科學方法和《黃帝內經》的認識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至少一百歲。《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活到一百歲之後,仍然動作不衰,那肯定是大於一百歲。古代很多著作也提到了相關觀點,比如說:在《禮記》中把一百歲稱為「期頤」;漢代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魏晉時期著名養生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就認為,上壽可以達到一百二十歲。可見中國先賢們都認為人的自然壽命在一百到一百二十歲。
※預測人的壽命有方法
在瞭解了人生命週期的劃分之後,我們再來討論一個問題:怎麼能預測、判斷一個人的壽命?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一種預測、判斷壽命的方法:
先觀「使道」是不是深長。「使道」就是人中穴。人長不長壽,首先要看人中穴。如果人中比較深、比較長,那麼這個人就會長壽。
為什麼從人中穴位置能看出壽命?因為這裡是人體兩條重要經脈——任脈和督脈的交匯點,反映出的是人體氣血流動的盛衰狀況;它的深淺和長短,直接體現出人的健康狀況,當然也就可以據此判斷人的長壽與否。深長反映出的就是氣血的強盛,人就能長壽。這個穴位不但可以判斷人的壽命,而且還是一個急救穴,因為它是人體兩條重要經脈陰陽之氣的交匯點。
判斷一個人長壽與否,還需要看「基牆」是不是飽滿有力。「基牆」就是耳朵下方的肌肉。有一句話:「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這裡的地閣就是指「基牆」,「地閣方圓」就是指「基牆」的肌肉飽滿,不是皮包骨,說明這個人的五臟氣血強盛,營衛氣血運行通暢。加上面部的「三部三里」,就是三停——從額到眉毛為上停,從眉毛到鼻下為中停,從鼻下到下巴為下停——高起而不下陷,肌肉飽滿,骨骼高起,就是說明身體健康,能長壽,活到一百歲。
有的人認為,這是在看面相,是迷信,不科學。實際上,我們要看的不是人的相貌長得怎麼樣,而是看精氣神是否充足。望相主要是望神,一個人如果有了神,說明他的精氣足,身體自然就健康,也就可以推測出他能長壽。
延伸內容
在中國三大奇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之中,尤以《黃帝內經》的醫理醫術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人人不可不知的保健延壽寶典。國學導師張其成教授是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張教授所解析的《內經》養生大道,等於為我們敞開了《內經》的大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部奇書的堂奧。
張教授在書中特別強調《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有兩個重點:
(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已病」是為醫療行為,「治未病」才是養生之道。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的醫療支出越來越龐大,不但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也折損了國家的生產力。世界先進國家深知想要促進國民健康,預防重於治療,因此,例如德國早在一九六一年便開始進行《黃金計畫》,在二、三十年間花費數百億馬克提供全國人民健身設施,供民眾鍛鍊身體;其他如加拿大、澳洲等國也有類似的政策推行。張教授身兼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詢專家,因此撰寫本書鼓吹預防醫學,為增進大眾的健康貢獻心力。
(二)追求健康長壽必須「內求」:西方人的保健方法不外乎鍛鍊身體、健康飲食兩招。張教授認為《黃帝內經》的養生內涵為「形神的結合」,意即追求健康必須兼顧人體物質、能量、信息的全面經營,此乃中國式的養生術。「氣」這個字在《黃帝內經》書中出現三千多次,「氣」是人體內能量、信息的泛稱,是生命的基本元素,我們必須透過修練才能感覺它、體會它;唯有形、神兼修,健康才能獲得全盤的掌握。《素問‧舉病論》:「百病生於氣也。」氣是左右健康的因素,人之所以衰老,也是因為五臟六腑逐漸血氣衰弱而減低了功能。不瞭解氣的作用,如何奢談養生?我們必須經由練氣、養氣,培養馭氣能力用以通經脈、調陰陽,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此乃《內經》養生之道的真諦。
《黃帝內經》可以說是一本醫道合宗的養生指南。黃帝曾「問道於岐伯」,稱岐伯為天師,可見岐伯是道、醫兼精的修道家,由此可以印證自古以來「醫道同源」的學說。
《黃帝內經》全書處處出現修練的法要,例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前兩句在說明當人們心境空靈時可以溝通宇宙之真氣,如同現代科學家也已發現,在冥想或靜坐時,我們的腦波會呈現與宇宙意識相應的α波;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四個字更是修練者常保「能量淨流入>能量淨流出」的精神狀態,達到積氣健身的效果;其他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類的字眼,亦都是道家的練氣之術。而《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說的:「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精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耳下津無數」,更直接點明練氣的方法。
總而言之,《黃帝內經》一書中充滿了氣、陰陽、五行之類的元素,這些元素無形無色,無法觀察,只能體驗。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深入瞭解《黃帝內經》的養生觀念,就必須實踐張教授所提出的「內求」功夫,因為醫學的正途應該從探討生命的自癒力著手,而不是在人體內進行永無止盡的藥物與細菌的軍備競賽。《黃帝內經》除了要我們順應四時、避免災害之外,還告訴我們七情六欲亦是傷身之毒,更敦促我們培養能量,使身體氣血暢通無礙。唯有身體與精神兩方面的健康全面提升,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僅具有完整的醫學理論,更累積無數醫家的臨床智慧,迄今仍廣為世人使用,極具珍貴價值。人們自古便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一個人身體要健康,必須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第一個要有規律的生活,第二個要有適當的運動,第三個要有均衡的營養,第四個同時要修身養性,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觀。
古人將人體各部生理機能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但人身各部為一整體,並且結合大自然界的天地、陰陽、四時氣候、五方風土等,同為一大整體),各臟腑器官組織之間,分工合作;在平衡而協調的狀態下,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擔任相互間的聯絡與調節的工作,就是經絡。因此各經絡在人體分布,雖然建立各有所屬的系統,但各系統之間,經脈與經脈之間,仍能互相銜接、配合,構成營衛運行,如環無端的大循環,因此在整體觀念的啟示下,產生經脈流注、經脈表裡配偶等關係。
在《靈樞‧口問》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說明經絡在正常狀態下,應是營衛相隨,氣血勻和,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但若受到六淫的侵襲或七情的內傷,都能使經絡中的氣血失去常度,而發生種種不同的病證。而中醫養生的原理是從人之整體出發,透過局部分析人體各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協作,注意人體整個系統的陰陽氣血失調情況,並從協調整體陰陽氣血及臟腑的平衡出發,扶正祛邪,阻斷病變在臟腑間相互傳變所造成的連鎖反應,從而通過整體的治療效應,達到消除病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黃帝內經養生全解》乙書是以《黃帝內經》為基礎,介紹人體的養生方式,同時提出養生調理的相關事項。綜觀現代社會,雖然進步的科技、發達的醫藥,帶給人們舒適的生活,但卻造成環境污染,使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惡化,罹患文明病及退化性疾病年齡層亦逐年降低。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的健康亦日益重視。以中醫理論觀點來看,雖然醫食本同源,但由扁鵲所提:「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存身也。」正是意味著食療與醫療並重。
目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工具、養生健康食品,無一不是在宣告著「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善用各種「養生之道」來追求健康、延緩衰老,已成為新世紀人類的共同課題。而如何運用知識與科技,選擇適當的保養工具,使自己聰明的抗老、保健康,正是現代人們迫切需要的。而現任教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其成教授,即為著名之中醫文化養生專家、國學導師,著有《易學與中醫》、《易圖探秘》、《中華養生智慧》、《修心養生》、《中醫哲學基礎》等書,其對於易學的精深研究,不僅讓他屢次獲得國際學術肯定,同時亦因主持大陸舉辦首屆醫易學大會而名列《世界名人辭典》與《國際傑出成就人物》。
張教授所著之《黃帝內經養生全解》誠為坊間不可多得之保健書籍,時值本書出版之際,特為文推薦。
(本文作者為: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
作者資料
張其成
中醫文化養生專家,國學導師。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張家世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屙,故被稱為「張一帖」),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詢專家。 其父母為中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張舜華,同被選為「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五位兄弟姐妹都從事中醫或與醫學相關的工作,可謂系出醫學世家。 為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的再傳弟子,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先生的學術傳人。先後師從錢超塵先生、朱伯崑先生、王洪圖先生,匯集文哲醫三家精髓於一身,融會貫通。 著名易學家、國學管理專家、中醫文化專家,提出了「國學管理」的概念,並首創周易心智管理模式。對於易學的精深研究,不僅讓他屢次獲得國際學術肯定,同時也因為主持了大陸舉辦的首屆醫易學大會而名列《世界名人辭典》與《國際傑出成就人物》。 著有:《易道主幹》、《易圖探秘》、《易學與中醫》、《易經感悟》、《象數易學》、《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張其成講讀易經—養生大道》、《中華養生智慧》、《金丹養生的秘密》、《修心養生》、《五行識人》、《養生大智慧:張其成講太乙金華》、《管理大智慧:張其成講周易》等,主編《易學大辭典》、《易經應用大百科》、《易醫文化與應用》、《易學文化叢書》、《醫古文》、《醫古文譯注》、《中醫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國學班特聘教授。暢銷書作家曲黎敏教授也是他的學生。 張其成國學網網址:http://www.zhangqicheng.com/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