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黑白假說:看穿偽科學的19個思考實驗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黑白假說:看穿偽科學的19個思考實驗

  • 作者:竹內 薰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09-01-15
  •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中19個有趣的科學謎題,別再黑白不分、真偽不辨! 從健康的迷思、數字的魔力,到演化的邏輯思考、人類的時間與宇宙的時間,19個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真假難辨、趣味十足的科學謎題! 人可以感知的最長時間是三秒? 喝愈多酒,酒量會愈好? 如果北極的冰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多少? 長毛象消失是因為掉進泥沼裡? 不久的將來,指南針會指向北? 太空人為什麼感覺不到太空船變慢了? 從日常生活到宇宙太空,處處是真科學與偽科學的思考謎題! 你想過嗎,滿街標榜有益健康的負離子電器真的有效?拚命喝酒來練酒量有用嗎?北極和北極熊有什麼關係?如果地球磁場不見了,會怎樣?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黑洞,卻知道它存在? 你知道嗎,玫瑰香氣可以改善神經衰弱?沒有卡路里不等於零卡路里?平均所得不平均,而且只是恐龍的尾巴?還有掃描腦部就可以讀取人的思想?我們所見的世界不是絕對的,時間不過是偉大的幻想? 本書以白假設與黑假設的觀點,剖析從日常生活到宇宙太空的種種現象。所謂白假設,是指非常接近定論的說法;相反地,黑假設則指幾乎是虛構的假設。無論什麼樣的假設,都介於白與黑之間。90%的灰幾乎就是黑色,10%的灰近似白色。科學理論一切始於「假設」。 本書前面兩章是以日常生活和一般說法為題材,從科學的觀點來分析假設的灰階程度,探討包括負離子、飲用水、酒量訓練、香氣增強記憶、血型性格分類、甜食與卡路里的關係、賭博贏錢機率、收視率誤差、平均所得的迷思、北極暖化、GPS衛星時鐘、核能的臨界等問題;後兩章集中在更純粹科學的題材,包括讀心術實驗、長毛象滅絕、反克氏循環、地球磁場、宇宙演化、黑洞與相對論、時間與空間。 日本暢銷科普作家在本書中實踐「假設思考」的觀念,破解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似是而非、像科學又不是真正科學的論述。

目錄

◎前言  現代日本是「黑假設」跋扈的時代
‧小心黑假設
‧為什麼被黑假設矇騙?
‧什麼是白假設和黑假設?
‧從新聞看黑假設
‧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健康或不健康,那就是問題!

1.負離子有益健康?
‧只有日本崇尚負離子
‧負離子電器暢銷的原因
‧負離子的真相
‧最好不要打開負離子開關

2.到底喝了些什麼?
‧礦泉水有幾類?
‧自家水井的水也是天然礦泉水?!
‧水的甘甜程度受當地風土影響
‧鹼性離子水可以替代腸胃藥?
‧真正的黑假設:分子水
‧淨水器的「活性氫」和「遠紅外線」等功能是黑假設
‧什麼是好喝的水、安全的水?
‧什麼是在太空中也能安心飲用的水?

3.酒量可以訓練出來嗎?
‧酒量的好壞,用科學來證明
‧酒愈喝,酒量愈好?

4.芳香可以增強記憶?
‧玫瑰香氣可以改善神經衰弱
‧有味道的訊息

5.血型性格分類,真的還是假的?
‧只有東方人相信
‧在東方普及的原因
‧血型性格分類的歷史
‧被洗腦的二分法
‧血型性格分類不是騙人的?!

6.吃甜食不會胖?
‧零卡路里就不會胖?
‧零卡路里=低卡路里?
‧人工甘味料麻痺了對甜食的感覺

◎第二章 白色數字、黑色數字,別被迷惑了!

1.猜謎、賭博、柏青哥,怎樣才會贏?
‧從科學角度思考「賭博致富」
‧哪種賭博贏錢機率最高?
‧從心理學看賭博
‧賭博必勝法則──來當莊家吧!

2.收視率「誤差」,到底差多少?
‧收視率數字可信嗎?
‧收視率排名沒有科學意義
‧如何計算收視率的誤差?

3.平均所得真的「平均」嗎?
‧虛有其表的統計數據
‧平均所得與實際所得有差距的原因
‧平均所得是恐龍的尾巴

4.如果北極的冰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多少?
‧不可思議的北極
‧地球暖化會使海平面上升嗎?
‧北極和北極熊有什麼關係?
‧北極航路爭霸戰

5.GPS衛星時鐘走得比較慢?
‧GPS衛星的相對論原理
‧地球時間、衛星時間大不同
‧以技術的應用來區分黑假設與白假設

6. 核能的「臨界」會釋放出多少能量?
‧運轉中的核能發電廠都處於臨界狀態
‧核能反應爐構造問題──控制棒
‧沸水式反應爐與壓水式反應爐的差異
‧1%的危險
‧取代核能發電的能源存在嗎?

◎第三章 生命與演化,不受騙的邏輯思考!

1.掃描腦部就可以讀取人的思想?
‧預見未來的讀心術
‧誤用的可怕實驗

2.長毛象消失是因為掉進泥沼裡?
‧暖化惹的禍?!
‧冰天雪地的凍原是長毛象的家?
‧地軸改變導致長毛象滅絕?
‧只有地殼移動了

3.反克氏循環是生命的起源?
‧從無機物到有機物
‧生命奧祕──有機原湯

◎第四章 地球與宇宙,從人類的時間到宇宙的時間

1.不久的將來,指南針會指向北?
‧地球磁場二十五萬年反轉一次
‧一千年後磁極消失
‧如果地球磁場不見了……
‧地球像西瓜?

2.宇宙也會演化?
‧宇宙會生小孩?!
‧黑洞彼端有另一個宇宙
‧偶然還是神造?
‧矛盾的子宇宙假設

3.黑洞真的有洞嗎?
‧迷你黑洞像彈珠
‧黑洞並不存在?!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黑洞,卻知道它存在?
‧時間在視界上流逝
‧太空人為什麼感覺不到太空船變慢了?

4.時間是偉大的幻想?
‧時間是一次元,空間是三次元
‧人可以感知的最長時間是三秒
‧物理上沒有時間的存在
‧我們所見的世界不是絕對的

◎後記 如何在「黑假設」的時代生存?
‧科學在日本人氣低迷的原因
‧日本特有的「偽科學」問題
‧請注意「據說∼∼」的商業手法
‧「假設思考」的實踐

序跋

前言  現代日本是「黑假設」跋扈的時代


◎小心黑假設

  本書以白假設黑假設的觀點,剖析從日常生活到宇宙太空的種種事情和現象。現在日本冒充、偽造、詐欺等話題不斷,每天都可以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這些喧騰一時的新聞。

  又或者如長毛象滅絕的原因、南極與北極反轉等,即使更科學的話題也全然不知真假。網路上的訊息,魚目混珠的情況更多,經常讓人無法判斷該相信什麼才好。

  我們往往覺得這類事情是別人家的事,科學之類的新聞也與自己無關,只有容易被騙上當的人才會受害。

  然而,實情真是如此嗎?

  如果無法看清世上發生的事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只是人云亦云地說「投資這家公司會賺大錢」,相信該公司不實技術的結果,說不定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舉個身邊最常見的例子,許多電器都標榜有「負離子」作用,究竟多少人知道這根本毫無科學根據呢?花錢購買未經科學證明是否真的有益健康的用品,並不明智。

  再舉個例子吧!想想那些擺放在每天都去的超市和便利商店裡的「水」。你為什麼要買這些特定的水呢?因為它們是礦泉水?還是因為它們是天然礦泉水?

  出現在瓶子標示欄上的「天然礦泉水」,法律上是怎麼定義的呢?把天然礦泉水與自來水做科學比較,兩者有何不同,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讓人意外的是,許多人都不知道箇中詳情。我們通常不會仔細研究,只憑印象衝動購買。這樣一來,恐怕落入被精心安排的陷阱,無法自拔。等到發現時,恐怕已陷入典型的詐欺案件。

◎為什麼被黑假設矇騙?

  那麼,人為什麼會被黑假設所騙呢?

  我認為,原因是我們平常大多在模仿他人。人的社會生活模式原本就在模仿他人的行動。從孩提時模仿母親的語言開始,漸漸模仿喜歡的運動選手的裝扮,或喜歡的吉他手的演奏方式……出了社會之後,也在不知不覺間開始追求流行、購買暢銷車款、在購物籃裡裝入許多寶特瓶裝的飲料等。雖然不是基督徒,卻擺設耶誕裝飾;並非神社的住持,卻在新年時進行參拜;未虔誠信仰佛教,卻在寺廟舉行葬禮。若問為什麼,除了回答「大家都這麼做」之外,真是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這樣回答並沒有什麼不好。人都是從「模仿」開始學習各式各樣的事物,因為獨創的思想或行動不可能由「零」產生。

  然而,關於吃進自己肚子的東西、吸入肺裡的東西,如果還抱持「因為大家都這麼做」的想法,就有點危險了。希望大家盡可能地不隨波逐流,依自己的判斷行事。

  在我專業的自然科學領域,所謂的「假設」概念就是一切的基礎。科學的理論一切始於「假設」。因為「假設」可以經由實驗或證明或電腦模擬分析的驗證,慢慢變成「定論」(在科學領域,無法驗證的理論自然成為「異端」,逐漸消失)。

  以假設為本的思考法,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各種面向。為什麼呢?所謂假設,正如字面上的意思,不過是「假定」的說明。未經查證熟考而決定「正確」或「錯誤」之前,先試著做個假定。隨著時間與驗證作業的進行,看看假設是接近「白」,還是被烙印上「黑」。

  因此,不妨把「超市販賣的水是否對身體有益」或「空調設備釋出的負離子是否安全」當作一種假設,慢慢驗證就可以了。

  當然,你不是科學家,無法透過實驗或數學證明來驗證這些現實問題的假設。

  然而,根據分析而獲得的資訊,至少可以避免自己「被騙」。此外,天天耳聽眼見的新聞,或者經常聽到的「一般說法」之類的訊息,也能以假設思考的方式判斷那是在「白」到「黑」的哪個位置。
◎什麼是白假設和黑假設?

  截至目前,我一直反覆使用「白」和「黑」兩個字。這裡進一步說明我主張的白假設及黑假設。

  所謂白假設,其實就是指非常貼近定論者;相反地,黑假設則指幾乎是虛構的假設。

  無論是什麼樣的假設,都介於白與黑之間,所以我經常以「灰階程度」來形容。例如,90%的灰幾乎就是黑色的意思,而10%的灰則是近似白色的假設。

  所有假設的灰階程度,會依時代變動。舉例來說,「冥王星與地球或土星屬於同類」的假設,十年前是10%的灰階程度,如今(因為冥王星正式被排除於行星之外)灰階程度變成90%。

  當然,本書提及的灰階程度終究是我個人的判斷,說不定和各位讀者的判斷不一致。但本書是以現代科學為灰階程度的判斷基準,一般科學家的判斷,應該和我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不是以科學為判斷基準,而是以經濟或政治為依據,同樣假設的灰階程度可能就差異很大吧)。

◎從新聞看黑假設

  我經常在電視或廣播節目上做新聞評論,但在節目播映前的會議上,曾經發生必須對突然插進來的新聞分析真偽的情況。舉例來說,2007年6月,澀谷溫泉設施發生爆炸致死的事件時,第一手資訊錯綜複雜,可能是「鍋爐爆炸」的消息逐漸浮上檯面。

  然而,我腦海裡最先閃過的是這個假設是「黑假設」。為什麼?因為從網路上搜尋爆炸意外的相關訊息,可以知道現今在市中心發生鍋爐爆炸意外的可能性相當低。

  再觀察現場照片,由於爆炸規模很大,我立刻在網路上鍵入「關東」、「瓦斯」、「爆炸」等關鍵字。電腦螢幕上隨即顯現數件關於「南關東瓦斯田」爆炸的意外訊息。

  南關東瓦斯田是從千葉縣擴展到東京地下的瓦斯田,在千葉縣部分地區被當作「天然瓦斯」,在東京則作為「溫泉」使用。也就是說,天然瓦斯與溫泉來自同一塊地下瓦斯田,但分別以天然瓦斯(捨溫泉)和溫泉(捨瓦斯)作為經營項目。

  過去發生事故時,我腦海裡當然已經被灌輸了「關東地底下有瓦斯田」的訊息,為了確認這點,我又在網路上檢索一次。

  意外發生當天的新聞報導中,連NHK也指出可能是「鍋爐爆炸」,但我在民營電視新聞的評論中強烈質疑事故導因於「南關東瓦斯田」。因為我從各種資訊情報研判出「鍋爐爆炸」的假設驅近「黑色」,「南關東瓦斯田」的假設才接近「白色」。

  總之,決定假設的灰階程度時,「資訊」是絕對必要的

  有時看電視會聽到一些評論,讓我很想罵「這未免太扯了」。例如,某經濟評論家根本毫無科學根據地說:「最好不要用核能,全部改為風力發電。」但所謂「以風力發電取代核能發電」,根本是「黑假設」。如果這位評論者充分掌握現在風力發電與核能發電的技術水準及費用的正確數據,馬上就會明白。然而,他沒有好好掌握這些資訊,只憑感覺、印象,就輕易評論說「如果採風力發電,對環境很好」。

  無論日常生活或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的新聞,我們都應該以多方面的資訊來作為判斷新聞灰階程度的依據。

◎本書的結構

  本書前半部的兩章是以周遭的新聞或一般說法為題材,從科學觀點來分析假設的灰階程度。後半部的兩章著重更純粹科學的題材。雖然「黑白假設」的基本概念一樣,但前半部可說是貼近「日常生活」,後半部貼近「科學」吧!

  由於整本書的結構並非依序論述,讀者可以從任一章節或依自己的喜好來閱讀。不過,希望大家都能讀一下最後的「後記」,我在後記中敘述了寫書的原因和想法。

  請大家愉快地開始閱讀本書吧!

內文試閱

酒量可以訓練出來嗎?


◎酒量的好壞用科學來證明

  讀者們,你們喜歡喝酒嗎?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一開始就喜歡喝酒,但所有人都是愈喝,酒量愈好吧?那麼,「酒量差的人」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只是純粹沒酒量嗎?

  所謂愈喝愈能喝,是近乎白色的淺灰假設。感覺上,差不多是30%的灰色。

  每年日本迎新會上常發生乾杯喝酒而喝死人的意外。也有歐吉桑主張:「要練酒量,就要不停地喝。」這是這麼回事呢?原來,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酒量好與壞的人

  人體的胃和肝都會負責分解酒精。酒精一旦進入人體,就在體內被分解。但這個分解過程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酒精先被分解為化學物質乙醛(acetaldehyde)。乙醛是造成頭痛或嘔吐的物質。因此,喝酒的人因為這種化學物質的殘留而頭痛或想吐。

  第二階段的分解是將乙醛分解為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酒精一旦變成水和二氧化碳,就不會影響身體了。

  那麼,人體究竟如何分解酒精呢?第一階段負責分解酒精的是酒精分解酵素。第二階段負責分解乙醛的是乙醛分解酵素。乙醛分解酵素是會遺傳的,而且分為兩種。

  一種乙醛分解酵素是即使乙醛濃度很低,也會很快發揮作用。所謂「海量」的人,就有這種酵素。換句話說,會喝酒的人有這種可以很快分解低濃度乙醛的酵素,即使只出現一點點乙醛也是。因此,一旦身體出現造成頭痛、想吐的乙醛,這種酵素會立即發揮作用,分解乙醛,清除乾淨。因此,有這種酵素的人不太容易喝醉。

  那麼,「酒量差」的人有什麼樣的酵素呢?必須等到乙醛濃度很高,他們體內的酵素才會發揮作用。也就是乙醛停留在體內,直到覺得「啊,頭好痛」,酵素才開始分解。

  基本上,孩子是從父母遺傳到這種乙醛分解酵素。如果父母都有好酒量的分解酵素,孩子也會有。若父母一方酒量好,一方酒量不好,孩子就是中庸型。而父母雙方都不會喝酒時,孩子的酒量也會差。情況大致如此(關於這種酵素的遺傳討論,其實更複雜)。

  順帶一下,歐美人幾乎都有好酒量的分解酵素,但半數日本人沒有這種酵素。我們常在電影裡看到歐美人豪飲的畫面,為什麼他們能那樣臉不紅氣不喘地喝酒呢?因為他們的身體可以輕易分解乙醛。請大家務必了解這項前提。

◎酒愈喝,酒量愈好?

  酒量差的人也可以靠練習來讓酒量變好,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這種說法有點微妙。其實,除了乙醛分解酵素之外,還有另一種簡稱MEOS(microsomal ethanol-oxidizing system,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的酒精氧化酵素。這種酵素可說有「助手」的作用。

  如果無法把乙醛分解掉,這種毒性物質會積存在體內,讓人頭痛!這時身體會動用到扮演「助手」角色的酵素,協助分解積存的乙醛。據說這種酵素增加時,酒量會增強。這種酵素類似緊急避難的輔助回路。當身體因緊急狀態而惡化、糟糕、需要協助時,這種酵素會發揮作用。因此,當這種酵素增加時,酒量會變好。

  然而,仔細想想,進入人體的酒精就是一種「毒」。連酒精被分解後所形成的乙醛,也是「毒」。當這些毒性物質一再攻擊人體,應該迎頭痛擊的酒精分解酵素久而久之變得無法發揮作用。這時,作為援軍的酒精氧化酵素會來幫忙分解,因為本來的酒精分解酵素已經無法支撐,需要援軍來作戰。這樣一來,其實肝臟負荷過重。

  仰賴「助手」酵素的人如果持續喝酒,肝臟會操勞過度。而援軍型酵素如不喝酒就會消失,因為身體不需要它了。一直仰賴緊急「援軍」酵素的人,其實酒量並沒有變好,而是身體一直處於拚命製造可以保護自己的援軍的狀態。酒量不知不覺變好的人,有時會因為某種原因暫時沒有喝酒,最後變得不能喝酒。因為已經不需要援軍型酵素,所以這種酵素逐漸消失。

  總之,酒量好壞是遺傳決定的。不能喝酒的人千萬不要勉強。從科學觀點來看,絕對不可以強迫真的不能喝的人乾杯、一飲而盡。過去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據說某鐵工廠有一種儀式是在新進員工的安全帽裡倒酒,要對方一口氣喝下去。沒有分解酵素的人如果被迫這樣喝酒,很可能喪命,絕不可以這麼做。

  空腹喝酒容易醉,因為吸收比較好。如果肚子空空地喝酒,只有酒精一口氣被吸收;而若吃過東西再喝酒,酒精和食物一起慢慢被吸收,比較不危險。

  總之,「酒愈喝酒量愈好」其實是身體仰賴援軍型酵素、勉強作戰,不要太信服這種假設比較好。雖然仰賴援軍時酒量變好,但長期看來是肝臟的工作透支,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所以是身體一直耗損,而不是酒量變好。

  酒原是一種藥,但藥也是毒,不是身體本來有的物質進入體內,就是毒。酒喝得量少,就是藥。喝點酒可以促進食慾,有很好的作用。但喝酒終究應該適量,絕不可以喝太多。

如果北極的冰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多少?


◎不可思議的北極

  或許大家都看過關於「北極冰原融解、北極熊瀕臨滅絕危機」的電視報導和報紙廣告。全球暖化正引起各種不正常的現象。

  那麼,如果北極的冰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多少呢?

  從結論來看,即使北極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也(幾乎)不會上升

  只要做個實驗就可以了解。在普通的水裡放進普通的冰塊,先畫條線,記住水位,再等冰塊融化。結果,冰塊融化後水位上升了嗎?答案是沒有。

  但如果是在鹽水中放冰塊,水位會上升一點。其實,鹽水變成冰塊時,鹽分會被排除掉,所以從某種意義來看,冰是由純粹的水變成的。然而,冰塊周圍的海水因為含有鹽分,所以海水變重。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了解,用水銀來代替鹽水吧!水銀是非常重的液體。把水銀倒入杯中,上面加進冰塊,然後在水銀的「水平面」處做記號。如果冰塊融化,會怎樣呢?由於水會浮在上面,所以水位上升了。從水銀和冰的實驗來看,冰融化之後,水位會上升。

  同樣地,由於海水是鹽水,比較重,水位真的會上升一點。不過上升的幅度微乎其微,幾乎無法測量。因此,結論變成海平面不會上升。

  這時經常用來說明這種現象的是阿基米德原理(Archimedes’ principle)。所謂阿基米德原理,就是浮於水的冰會排開部分的水,只有被排開的水的部分(即體積)是物體變輕的部分〔譯註:物體浸在水中所失去的重量=它排開的液體重量〕。

  下面是關於阿基米德發現這項原理的傳說。從前,希臘一個叫作敘拉古(Syracuse)的城邦由僭主(tyrant)統治。僭主就是現在所稱的獨裁者。這位名叫希倫(Hiero)的國王,命人打造一頂純金的皇冠。但負責製作的工匠偷偷混進不同的東西,皇冠變成不是純金的。也就是說,工匠將部分黃金據為己有。因此,國王命令阿基米德進行調查。由於當時不像現在有質量分析儀器,阿基米德受命調查這頂剛做出來的皇冠純度時,真是傷透腦筋。有一天,他洗澡時突然想出方法,一絲不掛地一邊大叫著「尤利卡」(Eureka,「我發現了」),一邊跳出澡盆。

  阿基米德進澡盆時,發現自己的體重變輕。這是水產生的浮力,使他的身體變輕的重量只等於排出的水的重量。利用這項原理,阿基米德以皇冠浸在水中的重量來判定那是純金打造的,還是混雜了其他東西。應用這項原理,就可以算出即使冰融化後,水位也不會上升。

◎地球暖化會使海平面上升嗎?

  查詢種種關於北極的資訊時,會發現很有趣的事。

  首先,若問海平面會因為地球暖化而上升嗎,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呢?雖然和北極的冰融無關,但如果南極的冰融化,由於南極是陸地,陸地上的冰融化後流入海中,海水的水位當然會上升。南極大陸的冰融與水位息息相關。而北極是海洋,沒有陸地,環繞周邊的陸地分別是丹麥的格陵蘭島、加拿大、美國的阿拉斯加、俄國、挪威等。如果這些國家陸地上的冰雪因為暖化而融化流入北極海,海的水位當然會上升。

  此外,如果整個地球的溫度升高,海水會膨脹。海水一膨脹,體積增加,海平面也會上升。無論如何,由於地球暖化,海平面一定會上升。但若問會上升多少,眾說紛紜。因為牽涉範圍太複雜,真的不清楚答案。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2001年的報告,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會上升9公分至88公分。但在2007年的報告中,修正為上升18公分至59公分,和前次的預測數字差距很大。由於氣候變遷的模式相當複雜,預測結果出現這麼大的差距。

  然而,據說西元前一萬六千年結束的前冰河期的海平面高度和現在相較,竟低了100公尺。如果當時比今天低100公尺,日本不就可以增加很多領土?海平面從約西元前一萬兩千年開始上升,大概經過八千年,到了西元前四千年左右,海平面高度和今天一樣,大約上升了100公尺。如果能活一、兩萬年,就可以親眼目睹地球非常大的變貌。

  西元前四千年左右,海平面的高度好像最高,據說甚至比現在還高出數公尺。如果這樣,東京下町與海平面同高的地方都會沉入海底吧!荷蘭也會很慘吧!另有一說是,直到西元前兩千五百年的繩文時代為止,海平面都比現在高出4公尺。   雖然據說地球暖化會使海平面上升數十公分,但回顧地球的歷史,最大的變動是約100公尺。不過,如果海平面比現在上升數公尺,應該會有很多島嶼沉沒。有人根據海平面過去也有比現在高出數公尺的紀錄,主張不必太恐慌。這些人認為,就算高出10公分也沒關係。但地球暖化不單純只是海平面上升的問題,還有種種生態系慘遭破壞的浩劫,我個人認為最好研擬好對策。

◎北極和北極熊有什麼關係?

  北極的英文是「arctic」。南極在其反方向,所以加上「anti」,變成「anti arctic」。arctic在希臘文中是「熊」的意思。如果問為什麼,多數人會回答說:因為有白熊(正確說法是北極熊),但其實是因為大熊星座經常位於北極點正上方。

  星星會繞著地球轉,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而地軸固定在北極正上方。如果在北極仰望天空,可以看見天空以大熊星座為中心旋轉。由於我們住在緯度低的地方,星星一直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如果站在北極點往上眺望(當然白晝是看不見的),可以看見天邊經常高掛著大熊星座。這就是熊=北極的名稱由來。

  「北極」還有其他各種定義。北極圈是指可以看到極光、會成為永晝的區域。此外,北極最溫暖的月分平均溫度是攝氏十度以下。順帶一提,北極觀測史上最低的氣溫是攝氏零下六十八度。

◎北極航路爭霸戰

  北極是非常淺的海,現在成為各國必爭資源之地。俄國潛水艇曾潛入北極海,在北極點下的海底插上國旗。

  剛才已經說明,即使北極的冰融化,海平面也不會上升。儘管如此,船隻卻可以在北極暢行無阻。如果有一天真的變成這樣,會是什麼情況呢?舉例來說,過去從橫濱到漢堡的航路,一定要經由印度洋,穿過蘇伊士運河,再從地中海前往歐洲。這是一條非常遙遠的路程。一旦北極的冰融化,船隻就可以直接穿越北極(雖然如此,還是沿著海岸航行),而且有兩條航路,一條是沿著俄國海岸的航路,另一條是繞行北美和加拿大的航路。無論如何,「北極航路」是很有可能的。如此一來,從橫濱航行到漢堡,可以節省一半的時間和距離。過去要從歐洲把很多無法以航空運輸的重型貨物運到日本時,運費昂貴。如果有北極航路,就可以減少半數花費吧!從某種意義來看,這可以說是運輸革命!

  因此,現在出現什麼情況呢?北極海有一座無人島,名為「漢斯島」(Hans Island),以往誰也不覺得它很重要,現在卻突然變成眾所矚目的焦點。丹麥率先登陸該島插上國旗,此舉激怒了加拿大,也派官員前往插旗。過去沒有人對這座無關緊要的小島主張領土權,但隨著北極航路開通,這座島可能成為重要據點。那裡也正是進出北極海的「大門」,若作為中繼航路基地,估計有驚人的收益,哪一國擁有主權變得至關重要。因此,不僅是俄國,連加拿大、丹麥都加入爭奪戰。如果北極航路真的實現,亞洲與歐洲的貿易途徑將大為改變,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國際大事。大家都關注北極之後,已掀起一連串議題,例如「北極在經濟上是可以取得礦產資源且有利可圖之地」。

  然而,在2006年11月出爐的(英國政府主導的)「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中,以量化方式計算出,如果不積極尋找地球暖化的對策,將來必須付出的代價光是GDP(國內生產毛額)就會萎縮20%。為了預防這種損失,該怎麼辦呢?報告指出,每年應該將全世界GDP的1%用於地球暖化對策。換言之,根據估算,每年只要花全球GDP的1%,就可以減緩全球暖化,避免20%的損失。由於只是估算的結果,有人相信,也有人不信。但既然試算出來了,就是風險管理的問題。

  據說或許將來還會發生像一次、二次世界大戰或經濟大恐慌時期那樣,全球性GDP急劇下滑的情形。失去全球兩成的財富,確實很嚴重。

  用1%的GDP就可以避免如此嚴重的事態,也就是要不要撥出預期受損金額的二十分之一來買保險。即使不花這筆錢,將來也不見得會有20%的重大損失,只是預測可能發生。現在的重點在於是否要為了將來,花費1%的保證金。

  應該如何判斷呢?真的因人而異。我個人覺得,最好花這筆保證金。如果真的到了那種地步,突然失去20%的財富,世界一定會陷於混亂,所有人都生活痛苦,甚至有人因而失去生命。過去經濟大恐慌或世界大戰時,都有很多人喪命。不過,這真的不只是人類的問題。

  如果北極的冰全部融化,北極熊就會餓死。因為北極熊靠獵食海豹維生,沒有了冰原,就獵捕不到海豹。如此一來,北極熊一定會滅絕。2006年開始,北極熊已經被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

  如此可怕的情況,真的正在發生。

作者資料

竹內 薰

1960年生,東京大學理學部物理系畢業,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博士課程修畢。科學作家,著有《假設力》(仮説力)、《奮鬥的物理學者!》(闘う物理学者!以上日本實業出版社)、《99.9%都是假設》(99.9%は仮説,光文社新書)、《如果你是貓?》(もしもあなたが猫だったら?中公新書)等多本書籍。 個人網站:http://kaoru.to/

基本資料

作者:竹內 薰 出版社:臉譜 書系:科普漫遊1 出版日期:2009-01-15 ISBN:9789862350027 城邦書號:FQ1014 規格:膠裝 / 單色 / 2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