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活動
.以有限預算創造舒適空間,暢意享受自然的冬暖夏涼!! 你也想要擁有一間冬暖夏涼的房子嗎?自然的享受陽光親睞,迎面接受微風吹拂,身心不自覺的舒暢了起來。只要花費一點小預算嘗試動手翻修,你也可以打造一間對身體有善的自然家屋喔! |
![]() |
內容簡介
向古早的生活智慧借鏡,以有限的預算,創造舒適空間,自然的冬暖夏涼不需要耗費鉅資,大家都可以住得好樂活!
台灣因氣候地理因素,家家戶戶幾乎都住在水泥建成的樓房裡,冬冷夏熱,只能高度倚靠空調過日子。不過,你知道嗎?只要從一些簡單的原理和方法下手,就能緩解這些不舒適,過著節能又樂活的生活。
作者佐光紀子在本書中,與大家分享她改造居家環境的三項步驟。首先,仔細地觀察家裡的室內空間,讓「風的通道」暢通,靈活地運用自然的力量,就能逐漸地改造居家,變成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的居住空間。
再者,你可以用最低限度的預算購入材料,全家一起享受生活DIY的樂趣,夏日時以竹簾來遮陽,栽種植物盆栽、小樹叢,以回收用水潑灑地面,利用「氣化熱」的原理,夏天的悶熱馬上就可以改善許多。
預算充裕的話,更可以將業者加入,使住家的舒適性和功能性達到極致。像是從牆面或屋頂做好隔熱措施,冬天則做好居家的氣密性,讓熱空氣不致散失,馬上就可以看到效果喔!
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僅僅是小小的一步改造,將帶給生活一個全新的面貌與感受。有效利用古老智慧,將四季變化融入生活中,就能使身體減輕負擔,居家環境和家庭關係,甚至也能夠比翻修前更加開放、暢通!
【名家推薦】
◎張小珊(樂活工房手創達人)
◎楊賢英(環保生活智慧王
◎龍君兒(生活藝術家)
目錄
〈前言〉打造舒適的家園
◎Chapter 1 自然家屋翻修計畫三部曲+α
重新檢視→自己作作看→找業者
.STEP 1 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
1.不喜歡什麼?希望如何改變?
2.檢查「光和風」
3.認識門窗和建材
4.不該由生活來配合房屋格局
.STEP 2 嘗試進行小型翻修
1.利用綠意、陽光等自然力量
2.創造微氣候的智慧
3.順應自然改變陳設
4.全家人共享的DIY
.STEP 3 正式和業者接觸
1.認清自己的需求
2.事先作好功課、擬出計畫
3.享受寒暑的樂趣
4.如何找到好的業者
.STEPα 夢想也很重要
◎Chapter 2 帶來涼爽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涼爽的定義是什麼?
.STEP 1 為風留下一條通道
.STEP 2 調整家具與改變陳設
.STEP 3 善用黎明時的凉意
更加通風
.STEP 1 重新發現蚊帳的魅力
.STEP 2 進化的紗窗
.STEP 3 利用吊扇製造凉風
.STEPα 玄關改用通風型大門
製造美麗的涼蔭
.STEP 1 以竹簾取代窗簾
.STEP 2 竹簾遮陽篷
.STEP 3 於南側種植綠色植物
.STEPα 木製陽台活用法:竹簾與蚊帳
陽台是蓄熱體
.STEP 1 切身之痛!身邊的熱島效應
.STEP 2 舖設草皮
.STEP 3 真正的陽台綠化
圍牆、地面和住家周圍也很熱!
.STEP 1 灑水換取涼意
.STEP 2 栽植綠葉簾幕
.STEP 3 以樹籬取代圍牆
屋頂是熱氣的入口
.STEP 1 就算是夏天也要使用二樓
.STEP 2 阻隔屋頂的熱氣
.STEP 3 完美的屋頂隔熱法
◎Chapter 3 帶來溫暖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充分利用太陽和暖氣
.STEP 1 檢驗家中的日曬指數
.STEP 2 充滿暖意的家具擺設
.STEP 3 客廳最需要日光
全力圍堵縫隙風
.STEP 1 找出所有縫隙
.STEP 2 排定房間優先順位
.STEP 3 隔間和縫隙風的冷流效應
別讓熱氣從開口部流失
.STEP 1 不讓冷空氣進入的窗戶對策
更換窗簾/氣泡墊
.STEP 2 窗戶週邊的隔熱
蜂巢簾/電暖器、放熱器
.STEP 3 改用雙層玻璃、隔熱門
窗戶使用真空雙層玻璃/玄關用隔熱門
.STEPα 會發熱的窗簾
地板、牆壁的隔熱
.STEP 1 重新檢討地板材質
.STEP 2 何不考慮軟木地板?
.STEP 3 地板隔熱翻修
.STEPα 牆壁也需要隔熱
選用舒適的暖氣設備
.STEP 1 冬天還是暖桌好用?
.STEP 2 結露對策-對外排氣的暖氣
.STEP 3 沒有風的暖氣
◎結語
◎Column
.找到好的諮商顧問
.有疑慮就不要嘗試
.翻修的好處何在
.和業者之間的信賴關係
.小孩的身體比大人更老實
.向內開的美國、向外開的日本
.將客廳延伸到外面
.籬笆樹木的選擇
.利用雨水作屋頂散熱
.浴室發黴的對策和隔間
.冬天如何住得寬廣舒適
.漫談室內拖鞋
.頭冷腳熱的地板暖氣
◎Chapter 1 自然家屋翻修計畫三部曲+α
重新檢視→自己作作看→找業者
.STEP 1 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
1.不喜歡什麼?希望如何改變?
2.檢查「光和風」
3.認識門窗和建材
4.不該由生活來配合房屋格局
.STEP 2 嘗試進行小型翻修
1.利用綠意、陽光等自然力量
2.創造微氣候的智慧
3.順應自然改變陳設
4.全家人共享的DIY
.STEP 3 正式和業者接觸
1.認清自己的需求
2.事先作好功課、擬出計畫
3.享受寒暑的樂趣
4.如何找到好的業者
.STEPα 夢想也很重要
◎Chapter 2 帶來涼爽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涼爽的定義是什麼?
.STEP 1 為風留下一條通道
.STEP 2 調整家具與改變陳設
.STEP 3 善用黎明時的凉意
更加通風
.STEP 1 重新發現蚊帳的魅力
.STEP 2 進化的紗窗
.STEP 3 利用吊扇製造凉風
.STEPα 玄關改用通風型大門
製造美麗的涼蔭
.STEP 1 以竹簾取代窗簾
.STEP 2 竹簾遮陽篷
.STEP 3 於南側種植綠色植物
.STEPα 木製陽台活用法:竹簾與蚊帳
陽台是蓄熱體
.STEP 1 切身之痛!身邊的熱島效應
.STEP 2 舖設草皮
.STEP 3 真正的陽台綠化
圍牆、地面和住家周圍也很熱!
.STEP 1 灑水換取涼意
.STEP 2 栽植綠葉簾幕
.STEP 3 以樹籬取代圍牆
屋頂是熱氣的入口
.STEP 1 就算是夏天也要使用二樓
.STEP 2 阻隔屋頂的熱氣
.STEP 3 完美的屋頂隔熱法
◎Chapter 3 帶來溫暖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充分利用太陽和暖氣
.STEP 1 檢驗家中的日曬指數
.STEP 2 充滿暖意的家具擺設
.STEP 3 客廳最需要日光
全力圍堵縫隙風
.STEP 1 找出所有縫隙
.STEP 2 排定房間優先順位
.STEP 3 隔間和縫隙風的冷流效應
別讓熱氣從開口部流失
.STEP 1 不讓冷空氣進入的窗戶對策
更換窗簾/氣泡墊
.STEP 2 窗戶週邊的隔熱
蜂巢簾/電暖器、放熱器
.STEP 3 改用雙層玻璃、隔熱門
窗戶使用真空雙層玻璃/玄關用隔熱門
.STEPα 會發熱的窗簾
地板、牆壁的隔熱
.STEP 1 重新檢討地板材質
.STEP 2 何不考慮軟木地板?
.STEP 3 地板隔熱翻修
.STEPα 牆壁也需要隔熱
選用舒適的暖氣設備
.STEP 1 冬天還是暖桌好用?
.STEP 2 結露對策-對外排氣的暖氣
.STEP 3 沒有風的暖氣
◎結語
◎Column
.找到好的諮商顧問
.有疑慮就不要嘗試
.翻修的好處何在
.和業者之間的信賴關係
.小孩的身體比大人更老實
.向內開的美國、向外開的日本
.將客廳延伸到外面
.籬笆樹木的選擇
.利用雨水作屋頂散熱
.浴室發黴的對策和隔間
.冬天如何住得寬廣舒適
.漫談室內拖鞋
.頭冷腳熱的地板暖氣
序跋
【前言】打造舒適的家園
「最近我們家作了些翻修。」我一開口,「翻修了哪些地方呢?衛浴嗎?還是廚房?」對方就會如此反問。
「不,我翻修了屋頂、地板和窗戶。」這麼一回答,大部分的人聽了都啞口無言。屋頂?地板?那些地方有什麼好翻修的?
提到「翻修」一詞,大部分的人總會聯想到改變房間的格局、汰舊換新、讓房屋變得更好用、更漂亮、更方便。的確,在現今社會中,這些翻修項目或許正是當下的主流。
可是這次我們家所進行的翻修,作法卻截然不同。廚房、衛浴設備等,完全沒有更新。我們家的翻修是,外觀和器材設備等幾乎都不作更動。從來沒聽說過這種翻修方法?但就是有。一改過往更新設備、讓生活更加便利的翻修作法,我們透過替換門窗、建材等,將住家改造成充滿四季感覺、舒適的慢活空間。
其實一開始是起因於我想改掉夏天用冷氣的舊習慣。我生性怕冷,不太喜歡吹冷氣。但是聽說電腦怕熱,因此不得已在夏天時選擇到有空調的房間作事。家裡一旦只有工作室開冷氣,小孩就會隨時跑進來納涼。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我家有三個胃口絕佳、正值成長期的兒童。一到漫長的暑假,那些小鬼頭就滿腦子只想到吃這件事。
「飯還沒好嗎?」
「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
三個小鬼一天分別跑來問三次,真會氣死人。加上他們喜歡躺在工作室的地板上,我一看到他們那副只知道看漫畫的模樣,就忍不住唸兩句:「不要窩在那裡,去樓下!這樣會妨礙我工作!」
「可是樓下很熱耶。」
「好過分喲,就只有媽咪可以待在涼快的地方作事。」
假使家裡只有一間涼快舒適的房間,自然而然地,一家人就會全擠在那裡。如果所有房間都裝上空調,那麼大家就會在各自的房間裡活動;只有一間房間舒適涼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一下子,涼爽的房間就會堆滿玩具、漫畫、零食和冷飲等雜七雜八的東西。當然,整個房間被弄得亂糟糟的,我的心情也會浮躁起來。
可是也不能因為這樣讓所有房間都裝上空調,高興怎麼用就怎麼用吧!那不知道要花多少電費,如果又讓小鬼們自行調節房間溫度,更是危險至極咧!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既不花錢,又能讓大家感覺涼快舒適,甚至不用擠在一塊,還能各自愉快地生活?我們能否不依賴空調,盡可能運用自然的力量消暑,正如慢食運動的主張,也如法炮製「慢活」的絕招呢?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開始瀏覽網路、查閱書籍,發現許多「慢活」的線索就隱藏在傳統的日式房子裡,還有全世界的老奶奶們的智慧中。
利用竹簾遮陽、保留一條通風走道以帶進涼風等,都是京都傳統住宅對付炎夏所採取的策略。歐洲寒冷地區則採取將窗戶改小,避免室內暖氣流失的過冬措施。我愈是調查,就愈想住在那些充滿古人智慧的房子裡。
夏天輕輕揮汗坐在綠蔭下乘涼、秋天欣賞紅葉、冬天曬著太陽睡午覺。我想,能夠自然順應四季變化的住家,在裡頭活動的人,身體負擔也能減至最小吧!
但是一向意志薄弱的我,時在無法忍受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夏天寧可中暑也不開冷氣、冬天甘願發抖也不開暖氣,這種情形我根本難以想像。不過,如果在改造居家環境的同時,不會造成不便,也不會加重時間及經濟的負擔,又對身體有益,那麼這種生活型態就值得認真思索了。
本書所介紹的翻修就是出於這種想法,進而開始尋找對身體有益、住起來舒適愉悅的住家翻修記錄。但願各位讀者也能和我一起進行這趟追求美好生活的翻修之旅,並且享受其中的每個過程,若能如此,那真是榮幸之至。
「最近我們家作了些翻修。」我一開口,「翻修了哪些地方呢?衛浴嗎?還是廚房?」對方就會如此反問。
「不,我翻修了屋頂、地板和窗戶。」這麼一回答,大部分的人聽了都啞口無言。屋頂?地板?那些地方有什麼好翻修的?
提到「翻修」一詞,大部分的人總會聯想到改變房間的格局、汰舊換新、讓房屋變得更好用、更漂亮、更方便。的確,在現今社會中,這些翻修項目或許正是當下的主流。
可是這次我們家所進行的翻修,作法卻截然不同。廚房、衛浴設備等,完全沒有更新。我們家的翻修是,外觀和器材設備等幾乎都不作更動。從來沒聽說過這種翻修方法?但就是有。一改過往更新設備、讓生活更加便利的翻修作法,我們透過替換門窗、建材等,將住家改造成充滿四季感覺、舒適的慢活空間。
其實一開始是起因於我想改掉夏天用冷氣的舊習慣。我生性怕冷,不太喜歡吹冷氣。但是聽說電腦怕熱,因此不得已在夏天時選擇到有空調的房間作事。家裡一旦只有工作室開冷氣,小孩就會隨時跑進來納涼。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我家有三個胃口絕佳、正值成長期的兒童。一到漫長的暑假,那些小鬼頭就滿腦子只想到吃這件事。
「飯還沒好嗎?」
「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
三個小鬼一天分別跑來問三次,真會氣死人。加上他們喜歡躺在工作室的地板上,我一看到他們那副只知道看漫畫的模樣,就忍不住唸兩句:「不要窩在那裡,去樓下!這樣會妨礙我工作!」
「可是樓下很熱耶。」
「好過分喲,就只有媽咪可以待在涼快的地方作事。」
假使家裡只有一間涼快舒適的房間,自然而然地,一家人就會全擠在那裡。如果所有房間都裝上空調,那麼大家就會在各自的房間裡活動;只有一間房間舒適涼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一下子,涼爽的房間就會堆滿玩具、漫畫、零食和冷飲等雜七雜八的東西。當然,整個房間被弄得亂糟糟的,我的心情也會浮躁起來。
可是也不能因為這樣讓所有房間都裝上空調,高興怎麼用就怎麼用吧!那不知道要花多少電費,如果又讓小鬼們自行調節房間溫度,更是危險至極咧!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既不花錢,又能讓大家感覺涼快舒適,甚至不用擠在一塊,還能各自愉快地生活?我們能否不依賴空調,盡可能運用自然的力量消暑,正如慢食運動的主張,也如法炮製「慢活」的絕招呢?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開始瀏覽網路、查閱書籍,發現許多「慢活」的線索就隱藏在傳統的日式房子裡,還有全世界的老奶奶們的智慧中。
利用竹簾遮陽、保留一條通風走道以帶進涼風等,都是京都傳統住宅對付炎夏所採取的策略。歐洲寒冷地區則採取將窗戶改小,避免室內暖氣流失的過冬措施。我愈是調查,就愈想住在那些充滿古人智慧的房子裡。
夏天輕輕揮汗坐在綠蔭下乘涼、秋天欣賞紅葉、冬天曬著太陽睡午覺。我想,能夠自然順應四季變化的住家,在裡頭活動的人,身體負擔也能減至最小吧!
但是一向意志薄弱的我,時在無法忍受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夏天寧可中暑也不開冷氣、冬天甘願發抖也不開暖氣,這種情形我根本難以想像。不過,如果在改造居家環境的同時,不會造成不便,也不會加重時間及經濟的負擔,又對身體有益,那麼這種生活型態就值得認真思索了。
本書所介紹的翻修就是出於這種想法,進而開始尋找對身體有益、住起來舒適愉悅的住家翻修記錄。但願各位讀者也能和我一起進行這趟追求美好生活的翻修之旅,並且享受其中的每個過程,若能如此,那真是榮幸之至。
內文試閱
Chapter 1 自然家屋翻修計畫三部曲+α
STEP 1 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
STEP 1-1 不喜歡什麼?希望如何改變?
這幾年來,我開始意識到,現代人追求效率和舒適度的生活方式,反而使身體增加負擔。
長期待在開著冷氣的涼爽室內,人的肩膀很容易就痠痛。噴灑除臭劑雖然能有效消除室內異味,卻也搞得噴嚏老打個不停。別人推薦「很好用」的營養霜,擦在自己的皮膚上卻有刺痛的不適感。
使用那些「照理說很舒適」的東西,卻沒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過去,我總會覺得「很沒用」、「很不爭氣」。很受不了自己無法使用流行化妝品的皮膚、動不動就噴嚏連連的鼻子。
可是仔細想想,身體之所以會產生反應,是因為一味忍受不適的外在環境所致,其實它是在發出「快停止、快停止」的警訊。應該仔細傾聽身體的訊息,因為身體不但要相處一輩子,而且是無可取代,家人的身體也是一樣。
我們的觀念不要受到「夏天房間愈涼快愈舒適」、「冬天室內要夠保暖才行」等「社會常識」所侷限,應該先傾聽家人和自己的身體怎麼說。就算有些作法與社會常理背道而馳,但也只是希望能夠找到讓家人和自己過得更好的生活方式。嘗試停止使用那些造成身體不適的東西,好好思考該如何進行調整,身體才能接受,然後從自己能夠做的開始作起,慢慢進行改善。
例如關掉空調,延長使用電風扇的時間。習慣之後,偶而也將電風扇停下來,感受一下自然風。一點一滴地試著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也在關掉空調後,試著讓原本開空調時用來促進空氣流通的吊扇繼續轉動,結果竟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還在靠近陽台、日照較強的窗戶上掛上竹簾。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檢視生活該如何進行改變。
家人對於這些小變化,給了我意想不到的善意回應,他們更熱絡地接受了這些改變。我開始產生信心,一邊上網調查,一邊請教他人,尋求更有效的改善良方。為了讓家人擁有舒適的居家環境,漸漸地,我也開始考慮作更進一步的翻修,正式朝「舒適家屋」的改造計畫邁進。
在本書中,我們家甚至作了打掉屋頂、鋪設隔熱材的大工程。那是在累積許多經驗、確定必須這麼作之後,才下定決心;施工前,也早就知道改建完能夠多舒適。但真的完成後,家人和我仍不免感嘆:「我們以前還真能硬撐」,由此可知,過去的生活距離「舒適」二字,真有如千里之遙!
比方說,孩子們真的需要有各自的房間嗎?每間房間非得裝上空調才能擺平所有人嗎?美觀舒適的房間一定要裝木地板嗎?
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先誠實地檢視,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了解個人的喜好,是邁向舒適生活的第一步。好好把握這些,靜心思考自己希望如何改變,是很重要的事情。 STEP 2 嘗試進行小型翻修
STEP 2-1 利用綠意、陽光等自然力量
夏日的白天,從艷陽下走進樹蔭的涼快經驗,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
樹蔭當然比艷陽下還要涼快,我不僅心裡這麼想,還實際測量過溫度,發現同樣是陰影,樹蔭底的溫度又比大樓陰影要低一些。為什麼樹蔭會這麼涼快呢?因為樹葉散發的水分有蒸散作用。蒸散作用就是植物為了調整內在的水分,透過葉片讓多餘的水分蒸發出去。此時,水分會吸取週遭溫度轉化成蒸發的能量。這就稱為「氣化熱」。
如果善加利用植物的氣化熱,是否不用空調也能創造出涼意呢?基於這樣的想法,一種在住家窗邊、陽台設立棚架,種植綠色爬藤植物,作成綠葉簾幕的趨勢,已在都市地區逐漸的推展開來。
例如東京的板橋區立第七小學。學校老師住在善用自然、極具環保概念的社區,親身體驗過綠葉簾幕的好處,為了讓夏天酷熱的教室能夠變得更加涼快,同時也能當作孩子們的生活學習,便開始栽種綠葉簾幕。他們設立棚架遮蓋住大部分的教室,讓絲瓜之類的藤蔓植物攀爬,形成綠葉簾幕。
這個趨勢也擴展至板橋區內的其他中小學,和練馬區的高松小學、足立區的中根島小學等學校。使用綠葉簾幕取代空調,固然有很重要的節約能源意涵。但尤其重要的是,栽種綠葉簾幕造成戶外40℃、教室內25℃的溫差,也減輕了孩子們身體的負擔。
何況,還能享受設立棚架培育植物的樂趣。
對於取之不盡的太陽、風、地熱等大自然的力量,許多行政單位、企業公司、研究機關等,已積極開發、創造出可利用的技術,相信今後還會更上一層樓。一如綠葉簾幕的想法,何不先從自己能夠做的嘗試看看呢?你將意外地發現,愉快的樂活生活就這麼開始了。Chapter 2 涼爽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STEP 2 調整家具與改變擺設
我們家有一扇長年緊閉,被當成是牆壁的門。門的前面擺著衣櫥,那是一扇我們從來沒打算要開啟的門。
探索風的通道時,我才發現只要打開那扇門,來自房間對面玄關窗戶的風就能通過。
問題是該如何處理衣櫥呢?
等找到新的收納空間後再撤掉?還是搬到其他位置……?家裡太小,要將衣櫥搬到其他地方,怎樣說都不可能。無計可施之下只好丟掉一些衣物、將必要的東西移放到儲藏室,然後把衣櫥拆掉撤走。
一旦打開門,讓風從玄關吹來穿過家裡,果然涼快許多。原來只要試著做好通風,就能帶來沁人心脾的涼意。
要作好通風,除了移開阻礙的家具外,沒必要就不要關門也很重要。在防範宵小的前提下,盡可能讓家裡「門戶洞開」。我有個住公寓的朋友,總是將北邊的大門掛上門鏈,放置門檔留下開口。不僅能夠通風,也告訴外人這個房子裡面有人在,反而有助於預防竊賊。大門敞開固然令人擔心安全,但留下一點開口卻不失為通風的好主意。
「我們家一到夏天,就拆掉所有的紙門,改掛上布簾,所以很涼快。」
朋友看到報紙讀者投書欄上這篇「不妨讓家裡完全通風」的方法,還特地跑來告訴我。最近郵購商品中有一種長及地板的布簾,可以用來作為隔間用。用布簾等布製品來取代門窗、紙門,的確是能讓風更容易流通的好方法。
像這樣調整家具擺設和替換門窗,就能使通風變好。改變室內配置也能讓心情為之一亮。白天氣溫正熱,也許不適合,到了傍晚可以早點關掉冷氣,讓自然風通過家裡。何不從這些小地方開始試試看呢?
※壁櫥也改用布簾
除了開門之外,推薦大家可以把壁櫥的門板也拆下,改掛上布簾或大塊的布。這樣不但方便取出放在裡面的棉被等物品,也可以讓濕氣、熱氣容易散去。更是夏天梅雨季節時的防黴良方。 製造美麗的涼蔭
要想清涼過一夏,作好遮陽避暑的功夫很重要。只要能懂得避開陽光,就能感受到涼意。
STEP 1 以竹簾取代窗簾
搬到現在的房子後,窗上就一直都掛有蕾絲紗簾。當初並非是為了遮陽,只是想當然爾地認為,蕾絲紗簾和質地較厚的窗簾本來就該是成套掛上,沒有其他特別的理由和目的。硬要找個理由,頂多就是玻璃窗有了紗簾可增加隱密性吧!
就這樣考量過價格和款式,我選擇了好洗的窗簾和大型圖案的紗簾。因為編織的圖案大縫隙也大,遮陽的效果也就相對減小。然而,自從決定邁向無冷氣生活,知道夏日遮陽的重要性後,便將蕾絲紗簾改為薄棉布的窗簾。如此一來陽光便無法直接照進室內。
之後,在經過多方訪查後又發現,要想遮蔽陽光,棉布不是最佳素材。必須像竹簾一樣還能製造微微的陰影才有加分效果。
根據「日本文化百科事典」的網頁所介紹,竹簾早在日本的平安時代(註:九~十二世紀)就被用來當作隔間,不僅能遮陽還能通風,是十分方便的生活用具。
竹簾有分為掛在室外和屋裡的兩種。從前的人家屋簷比較深,掛在外面就能在地面上形成大片的陰影。陽光沒有直射在地面上,該地面就比較不會吸收太陽熱度,而能減少陽光的反射和夜間的放熱。這是古人生活的智慧。
最近的日本住家幾乎已不見屋簷,窗戶掛上竹簾只能避免陽光直接照進室內,無法像掛在屋簷下的竹簾能夠製造覆蓋一整片地面的陰影。
我們家當然也沒有深屋簷,窗戶外面也無法掛竹簾,只好在用來取代遮雨窗的鐵捲門尾端,用螺絲鎖上掛竹簾的吊鈎。鐵捲門一放下竹簾就會落在地板上,所以一整個夏天都無法關上鐵捲門。但為了涼爽,一個夏天不關鐵捲門也無所謂吧。
竹簾很容易買得到。有便宜的進口竹簾,一般的百元商店也有得賣。有的竹簾是捲簾式的,可調整高度。有各種尺寸,材料也有竹子或是上了油漆的木頭和布製的,可依個人喜好選擇。而且只需在窗框或是牆上釘上吊鉤就能使用,比起掛在室外的要簡便許多。
當初我也曾擔心過:一旦使用竹簾,室內光線是否會變暗許多?其實倒也還好。微暗的光線,反而增添了涼爽的感覺。尤其涼風能夠吹拂進來,可說是竹簾和毫不通風的遮雨窗最大差異之處。
據說竹簾內外的溫度大約相差兩度。在陽光直射的時候利用噴霧器噴水,再用電風扇吹乾,蒸發作用更能提高降溫效果。竹簾縫隙所造成明暗相間的光影也很美麗,新的竹簾帶有淡淡的乾草香味,也為夏日增添幾許風情。 圍牆、地面和住家周圍也很熱!
水泥會吸熱,熱氣到了夜間便開始釋放。住家前面的馬路當然是柏油路。環繞房子的是水泥圍牆。房子本身也是泥漿結構,使得房屋和周圍吸收了許多的光與熱。
STEP 1 灑水換取涼意
俗話說「杯水熱石(註:即中文的杯水車薪,意味無濟於事)」,我想夏天的柏油路面或許就是熱石的最佳代表!只是灑一點水,果真是「杯水熱石」無濟於事,必須持續性地灑水才有效果。想要有「好涼快」的感受,大概只能期待午後雷陣雨般的大雨吧。夏天的涼意要靠老天幫忙,所以在下雨之前,只好窩在冷氣大開的室內……,抱著這種想法似乎也太沒出息了。
調查有無消暑的好方法時,我找到了自古相傳的智慧「灑水」。將用過的洗澡水、洗衣服水等盛在水桶裝著,潑灑在屋簷下、院子裡,淋濕地面的水被太陽曬乾時,會產生氣化熱而使得週遭稍微變涼,這是老奶奶們親身體驗的生活智慧。灑水不僅能帶來涼爽,也有抑制灰塵揚起的效果。現在很少看到有人灑水,以往家家戶戶倒是常做。
在茶道的世界裡,過去有所謂「三露(註:此處的「露」在日文指的是露地,即院子)」的習慣。也就是在訪客到之前、客人用完餐走進院子前、還有客人回家前,一共得在院子裡灑水三次的習慣。
灑水的人這時應該是不發聲響地靜靜灑水,為了不讓灰塵揚起,好讓訪客能夠舒適愉悅地踏進院子。同時訪客看到門前有灑過水,也能判斷「可以進去了」,所以也是一種準備妥當的訊號。
相信許多人有聽過這幾年的夏天,許多大都市已開始推動「灑水大作戰」的活動。活動口號是「大家勤灑水、氣溫低兩度」。據說在都市中灑水不會妨礙公眾的區域裡,只要每個人一起灑下一公升的水,理論上氣溫就能降低兩度。因此才會呼籲民眾事先留下洗完澡的剩水共襄盛舉。
或許有人會懷疑,搞那種活動真的就能消暑嗎?事實上也有人正在研究:斷續性的灑水,將使得柏油路面產生怎麼樣的變化。
這就是東京大學研究生吉岡真弓,於2006年在日本地下水學會所發表的實驗。吉岡小姐透過實驗,研究了斷續灑水在鋪設柏油路面上,地表溫度和氣溫將如何變化。研究結果指出:地表溫度在灑水後會降低五度。在地表溫度上升到最高前,灑下第二次水,地表溫度還會下降。持續灑水,可以降低地表溫度,並減少地表所釋放的熱度。地表附近的溫度雖然不如地表那麼明顯,但也確實下降了。灑水與否的效果差距顯而易見,就好像是在地表製造「微氣候」。
不單只是灑水,也可以考慮加上自動灑水器、水管、雨水利用等方法,經由水的氣化熱,來抑制被水泥叢林包圍的住家所產生灰塵和熱風,這應該是既便宜又方便的避暑妙招了! Chapter 3 溫暖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充分利用太陽和暖氣
一聽到「微氣候」,容易聯想到製造綠蔭的植物盆栽,或是綠葉簾幕等適合夏天實行的方法。其實冬天也有許多運用自然力量,製造出舒適微氣候的妙招。
我曾經參觀過朋友處處展現微氣候的住家。他們試著將自然環境納入室內,進而活用古人的生活智慧,來改善生活品質,於是我看到了一個能配合四季變化,將光和風帶進室內等創意的房子。他們家的客廳若說是一整片的窗戶,其實一點也不誇張。一層半樓高的整片牆,從天花板到地上都是隔熱性很高雙層真空玻璃牆。
去參觀的那一天很冷,可是他們家卻沒有開空調或是電暖器。因為充滿陽光的客廳已經夠暖和了,坐在暖陽下,身上即使只穿著一件襯衫也不覺得冷。
我很驚訝地發現到:「沒想到日曬充足的房間這麼暖和」、「原來利用太陽能源保持室內溫暖是這麼一回事」。
冬天當然會很冷,這是我們先入為主的想法,但其實,白天有陽光照射的地方還是可以很溫暖。或許寒風颼颼之處即使有陽光照射,還是稱不上溫暖,可是坐在以玻璃窗阻隔北風的室內享受日光浴,暖氣就顯得多餘。貓咪最清楚那裡日曬充足,總是躺在那裡睡懶覺。人類又怎麼可以浪費這種自然的溫暖呢?
陽光沒有使空氣變溫暖的力量。但是陽光接觸到其他東西時,卻可以使該東西變熱,這種作用產生的熱稱為「輻射熱」。我們可以感覺到背上有太陽曬過的溫熱,就是拜「輻射熱」所賜。陽光照射在地板上,地板因為輻射熱而變得暖和,然後再慢慢地將熱度傳至空氣中。
白天儘可能在陽光充足的房間裡活動,好好運用太陽帶來的熱度,應該是冬日舒適生活的基本原則。
就算使用暖氣也是一樣。如何少用家電又能提升熱效率、舒適過冬?
在這個章節中,將介紹許多冬天也能舒適度日的家庭翻修絕招。
STEP 3 客廳最需要日光
要想以日光提升室內溫度,首先必須確實掌握家中每個房間的日曬狀況,重新考慮格局。
家裡日曬最充足的房間,是白天待在家中最久的我的工作室兼兒童房。目前可說是充分發揮其功用,我覺得很滿意。不過若是能將客廳兼作工作室的話,房間的活用度肯定會比現在更高。
孩子們遲早會長大,在家裡的時間也會愈來愈少。尤其是白天,窩在家裡的時間不會太長,即使是假日也一樣。週末在家裡最久的還是我和老公,兩人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客廳。既然這樣,就應該把日曬最充足的房間當作客廳。這樣不只是平時,假日也能夠不開暖氣而一樣過得很暖和。
要想吸收溫熱,必須確保南面的窗戶夠大。前面有提到朋友那有著舒適微氣候的家,就有一面約是平常人家高一點五倍高的窗戶,好讓客廳能充分接收到陽光的洗禮。而且因為是雙層玻璃,室內所蓄積的溫度不會流失,使窗邊一直都是暖洋洋的。冬日太陽的角度較低,陽光可以照射到客廳裡面,整個室內可以因為陽光而漸漸暖和起來。
要想引陽光入室,不只窗戶要大,還必須考慮到周遭環境,例如客廳必須選在不會被隔壁房屋、植物遮蔽的位置。
此外,還可以利用白天的輻射熱來補充夜間的暖度。在日曬充足的房間舖上蓄熱性較高的石頭,來吸收白天的熱度。到了夜晚,石頭會慢慢釋放出熱能來溫暖窗邊。前面提過水泥陽台將白天吸收的熱放出來,會造成夏天難以入眠的熱帶夜。這個方法乃是利用石頭特性反其道而行,以儲存冬天的溫暖。 全力圍堵縫隙風
「現代房屋的結構都很好,冷風根本鑽不進來!」
我曾經聽過有人這麼說,害我相信了好長一段時間。雖然買的是便宜成屋,但畢竟也是「現代房屋」,我完全無法想像冷風會鑽進自己的家裡!
然而,聽見冬天到我們家勘查的建築專家說:「妳把手放在這裡看看」,我真的是吃了一驚。因為我將手放在隔開玄關和客廳的門下,果然感受冷風不斷地從玄關滲進來。
「這就是所謂的縫隙風嗎?」
我還以為縫隙風是從屋外吹進來的,發現自己的家裡居然也有,著實嚇了一跳。
要想阻絕家裡面的縫隙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縫隙都填補起來。此外,減少各個房間之間的溫差,也能有效遏止縫隙風的發生。由於空氣冷卻後密度會升高,受熱後會變輕,一旦有了溫差,空氣會從冷的地方往暖處移動,自然便產生風,也就是縫隙風。換句話說,只要家裡能維持一定的溫度,就不會有涼颼颼的縫隙風。
要想消弭房間之間的溫差,在每個房間都設置暖氣也是方法之一;反過來說,或許都不要使用暖氣也能達到目的。就像從前的人一樣,每個人都穿著棉襖靠著火盆,進行「局部取暖法」,就沒有必要讓整個房間熱起來,房間之間也不會有溫差。
當然,也可以做好房屋牆面的隔熱工程,讓整個房子就像包覆在熱水瓶中一樣,實行所謂的「均勻式取暖法」,最近常見的「高氣密隔熱住家」就是一例。或許有人認為要作到高氣密隔熱性,恐怕得拆掉房子重蓋;其實也不盡然,翻修之後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至於哪種方式比較好,因人而異。不妨根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預算,仔細考慮出符合需要的對策。
STEP 1 找出所有縫隙
首先,先檢查一下家裡風的來源吧!
就從站在玄關感覺有沒有風開始。話說回來,如果只是站在門邊就能感受到冷風,那問題可大了,表示大門很差。如果是租來的房子,就該通知房東,住在公寓就該通知管理人,是自己的家就得請業者來看看。有些情況常常是身為外行人的我們無法判斷的,也許經由專家一看,只要換個鉸鍊、橡皮墊就能解決。
此外,涼風也很容易從大門上的信箱吹進來。若是租來的房子,不妨跟房東商量一下,用填縫劑封起來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事實上,縫隙風通常不會強到可以明顯感覺得到風,必須伸出手來才能微微意識到風的流動。因此檢查時,應該摸遍門框各處,慢慢確認。
大門檢查完後,接下來是室內的門。最簡單的方法還是伸出手確認區隔房間的門板、紙門、屏風等下方,有沒有縫隙風吹進來。感覺從腳底冷起來的房間,很有可能是受到隔壁房間的縫隙風侵入。
也有可能是窗戶做得不好,讓外面的風有縫可鑽。朋友以前住的公寓很容易結露發黴,找我幫忙一起除黴。我走到房間的窗邊時,感覺腳底下涼颼颼地,於是好奇地隨手摸了一下窗框,發現有股靜靜的風。原來是因為外面冰冷的空氣不斷吹進屋裡,而造成結露,使得到處開始發黴。像這種情況,斷絕縫隙風也是最好的防黴對策。
我們也可以做個實驗。將房間的燈關掉,門內門外各站一人。站在門外的人用手電筒沿著門的周圍照射,讓門內的人檢查有哪些地方會透光。既然會有光線漏進來,表示縫隙風也能入侵。這是美國「doityourself.com」網站上所介紹的方法,可以像是玩遊戲般地檢查縫隙。
縫隙風會從冷的地方吹向暖處,並從腳底吹上來。因此最舒適溫暖的房間,很可能會成為縫隙風最常侵入的房間。尤其令人困擾的是,室內愈暖和,空氣就愈輕愈往上昇,使得門外的冷空氣容易侵入。由於縫隙風是冷空氣,習慣滯留在下方,這也是我們會從腳底冷起的原因。於是就造成了頭部溫暖,腳底下卻很冷的現象。
近來習慣在客廳和玄關之間多加一道門的人家變多了。一家人聚集的客廳通常是整間屋裡最溫暖的地方,可是往往旁邊就是寒冷程度數一數二的玄關。結果客廳愈是溫暖,和一門之隔的玄關的溫差愈大。周圍的冷空氣便化為縫隙風吹入,讓刻意加熱的客廳變得很不舒適。
我們家也一樣,玄關就在客廳旁邊。客廳裡面有三個門,一個是通向玄關的推門,一個是通往洗手間的拉門,以及鄰接和室的拉門。伸出手測試每一扇門的下緣,果然都有來自玄關門下的涼風。
也許有人認為拉門緊靠著地板,縫隙風不容易吹進來。問題是拉門和地板之間有寬約五公厘的縫隙,冷空氣還是能夠長驅直入。
最方便的應急措施,就是用椅墊排列在門後面,作成一道擋風牆。方法雖然簡單,但唯一的缺點是開關門時,就得移動一次椅墊。像我們家每到假日,門總是開開關關個不停,加上只有我才會把椅墊擺好,所以效果大打折扣。
於是我改貼「門縫用膠帶」。雖然只是簡單的膠帶,卻大大奏效。我現在用手測試貼上膠帶的縫隙,發現不再有以前那種冷風吹進來的情形了。
門縫用膠帶貼在無法關緊的門上也很有效果。我們家的拉門總是關不緊,冷風常會灌進來,貼上門縫用膠帶後,只要輕輕帶上,拉門就會緊貼著牆壁,不再關不緊了。 別讓熱氣從開口部流失
建築物除了牆壁以外,像門窗之類的都叫作「開口部」。
窗子越多,即開口部越多的住家,光線和風容易進來,感覺很明亮,連冬天似乎也很溫暖美觀。但事實上,窗戶多的房子,冬天會比預期的還要寒冷。
因為「窗戶是寒氣的入口」。就算是在暖氣充足的房間裡,走到窗邊還是忍不住打哆嗦的經驗,相信每個人都有。因為寒氣就是從窗口進入,所以當屋裡到處都有窗戶時,也難怪室內不容易暖和起來。
STEP 1 不讓冷空氣進入的窗戶對策
■更換窗簾
常看到歐州住家的窗戶會垂掛厚重的窗簾。而且是那種掀開都令人感覺麻煩、又厚又重的窗簾,從天花板垂至地面,別說是一扇窗戶,整片牆幾乎都蓋住了。翻閱歐美的郵購型錄,也幾乎很難看到適合及腰高度窗戶用的短窗簾。
為什麼他們不像日本人一樣,使用配合窗戶大小的窗簾呢?
這點我一直都很納悶。那年冬天到英法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
聽說多層玻璃在寒冷的歐洲已經十分普及。我還信以為真,不料實地造訪,仍發現許多古老建築的窗戶依然是單層玻璃。
那些古老住家通常都是在窗戶掛上長及地板、厚重如天鵝絨材質的窗簾。
看來這些厚重的窗簾,還肩負著不讓室內熱空氣散逸到室外的功能。實際上,從早晨一拉開窗簾,冰冷的空氣就直撲室內,便可以理解。窗簾之所以能夠擋住冷空氣,不只是因為質料夠厚,更由於冷空氣會下沉,長及地板的窗簾剛好也能阻擋其從下方入侵。
日本的窗簾長度大多只比窗框長一點。高度及腰的窗戶,窗簾距離地板大約還有幾十公分高。如此一來,下降的冷空氣,就會穿過窗簾和地板之間進入室內。
就質地而言,日本的窗簾也比歐洲要薄很多,頂多只能用來阻擋日光,根本無法達到阻絕外面冷空氣、避免室內熱氣流失等功能。
■氣泡墊
將窗簾改為質地較厚、長度及地,固然是冬天極有效的窗戶保溫措施。此外,也可考慮在窗戶貼上塑膠材質的「隔熱紙」。
在材料行或郵購可以買到的隔熱紙,外觀類似包裝貨品用的氣泡墊,上面佈滿了無礙於窗戶開關的小氣泡。裁切成足以覆蓋整片窗玻璃的大小,用雙面膠或沾水黏在玻璃上。沾水即可附著的隔熱紙,安裝和拆卸都很方便,頗適合用在租來的房子。
停留在隔熱紙小氣泡的空氣,是風吹也不會動的靜止空氣層。由於這種不會動的空氣層具有高隔熱性,作成隔熱紙貼在窗戶上,自然能提升隔熱效果,是非常有創意的商品。
我實際用過之後,發現氣泡的厚度不會影響窗戶開關,裁成窗戶大小也不困難。只是用雙面膠黏住四邊時,常常貼到一半就自動掀了起來,得多黏幾處才行,或是改用全面沾水即可貼合的類型。
關於氣泡墊的用途,網路上也有人說:「以前住在朝北的房間時,曾經以氣泡墊代替窗簾掛在窗邊」。原來如此,還可以這麼用呀!
最近在郵購型錄上看到的窗戶用氣泡墊,上面還印有花紋,有小鹿的,也有格子圖案。用這種可愛的商品用來取代窗簾應該還不錯。當然,既然要掛窗簾的話,就應該選用長及地板的才有效果。
包裝材料型的氣泡墊,它的氣泡比窗戶專用的要大,會妨礙一般拉開式鋁門窗的開關。到DIY材料行買窗戶專用的氣泡墊,就比較沒有這種困擾。
也有人建議,玄關門可以貼氣泡墊,這時就可以使用包裝材料的氣泡墊。到專賣店可買到120公分寬成捆的氣泡墊,適合用在門比較大或比較多的住家。
STEP 1 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
STEP 1-1 不喜歡什麼?希望如何改變?
這幾年來,我開始意識到,現代人追求效率和舒適度的生活方式,反而使身體增加負擔。
長期待在開著冷氣的涼爽室內,人的肩膀很容易就痠痛。噴灑除臭劑雖然能有效消除室內異味,卻也搞得噴嚏老打個不停。別人推薦「很好用」的營養霜,擦在自己的皮膚上卻有刺痛的不適感。
使用那些「照理說很舒適」的東西,卻沒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過去,我總會覺得「很沒用」、「很不爭氣」。很受不了自己無法使用流行化妝品的皮膚、動不動就噴嚏連連的鼻子。
可是仔細想想,身體之所以會產生反應,是因為一味忍受不適的外在環境所致,其實它是在發出「快停止、快停止」的警訊。應該仔細傾聽身體的訊息,因為身體不但要相處一輩子,而且是無可取代,家人的身體也是一樣。
我們的觀念不要受到「夏天房間愈涼快愈舒適」、「冬天室內要夠保暖才行」等「社會常識」所侷限,應該先傾聽家人和自己的身體怎麼說。就算有些作法與社會常理背道而馳,但也只是希望能夠找到讓家人和自己過得更好的生活方式。嘗試停止使用那些造成身體不適的東西,好好思考該如何進行調整,身體才能接受,然後從自己能夠做的開始作起,慢慢進行改善。
例如關掉空調,延長使用電風扇的時間。習慣之後,偶而也將電風扇停下來,感受一下自然風。一點一滴地試著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也在關掉空調後,試著讓原本開空調時用來促進空氣流通的吊扇繼續轉動,結果竟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還在靠近陽台、日照較強的窗戶上掛上竹簾。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檢視生活該如何進行改變。
家人對於這些小變化,給了我意想不到的善意回應,他們更熱絡地接受了這些改變。我開始產生信心,一邊上網調查,一邊請教他人,尋求更有效的改善良方。為了讓家人擁有舒適的居家環境,漸漸地,我也開始考慮作更進一步的翻修,正式朝「舒適家屋」的改造計畫邁進。
在本書中,我們家甚至作了打掉屋頂、鋪設隔熱材的大工程。那是在累積許多經驗、確定必須這麼作之後,才下定決心;施工前,也早就知道改建完能夠多舒適。但真的完成後,家人和我仍不免感嘆:「我們以前還真能硬撐」,由此可知,過去的生活距離「舒適」二字,真有如千里之遙!
比方說,孩子們真的需要有各自的房間嗎?每間房間非得裝上空調才能擺平所有人嗎?美觀舒適的房間一定要裝木地板嗎?
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先誠實地檢視,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了解個人的喜好,是邁向舒適生活的第一步。好好把握這些,靜心思考自己希望如何改變,是很重要的事情。 STEP 2 嘗試進行小型翻修
STEP 2-1 利用綠意、陽光等自然力量
夏日的白天,從艷陽下走進樹蔭的涼快經驗,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
樹蔭當然比艷陽下還要涼快,我不僅心裡這麼想,還實際測量過溫度,發現同樣是陰影,樹蔭底的溫度又比大樓陰影要低一些。為什麼樹蔭會這麼涼快呢?因為樹葉散發的水分有蒸散作用。蒸散作用就是植物為了調整內在的水分,透過葉片讓多餘的水分蒸發出去。此時,水分會吸取週遭溫度轉化成蒸發的能量。這就稱為「氣化熱」。
如果善加利用植物的氣化熱,是否不用空調也能創造出涼意呢?基於這樣的想法,一種在住家窗邊、陽台設立棚架,種植綠色爬藤植物,作成綠葉簾幕的趨勢,已在都市地區逐漸的推展開來。
例如東京的板橋區立第七小學。學校老師住在善用自然、極具環保概念的社區,親身體驗過綠葉簾幕的好處,為了讓夏天酷熱的教室能夠變得更加涼快,同時也能當作孩子們的生活學習,便開始栽種綠葉簾幕。他們設立棚架遮蓋住大部分的教室,讓絲瓜之類的藤蔓植物攀爬,形成綠葉簾幕。
這個趨勢也擴展至板橋區內的其他中小學,和練馬區的高松小學、足立區的中根島小學等學校。使用綠葉簾幕取代空調,固然有很重要的節約能源意涵。但尤其重要的是,栽種綠葉簾幕造成戶外40℃、教室內25℃的溫差,也減輕了孩子們身體的負擔。
何況,還能享受設立棚架培育植物的樂趣。
對於取之不盡的太陽、風、地熱等大自然的力量,許多行政單位、企業公司、研究機關等,已積極開發、創造出可利用的技術,相信今後還會更上一層樓。一如綠葉簾幕的想法,何不先從自己能夠做的嘗試看看呢?你將意外地發現,愉快的樂活生活就這麼開始了。Chapter 2 涼爽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STEP 2 調整家具與改變擺設
我們家有一扇長年緊閉,被當成是牆壁的門。門的前面擺著衣櫥,那是一扇我們從來沒打算要開啟的門。
探索風的通道時,我才發現只要打開那扇門,來自房間對面玄關窗戶的風就能通過。
問題是該如何處理衣櫥呢?
等找到新的收納空間後再撤掉?還是搬到其他位置……?家裡太小,要將衣櫥搬到其他地方,怎樣說都不可能。無計可施之下只好丟掉一些衣物、將必要的東西移放到儲藏室,然後把衣櫥拆掉撤走。
一旦打開門,讓風從玄關吹來穿過家裡,果然涼快許多。原來只要試著做好通風,就能帶來沁人心脾的涼意。
要作好通風,除了移開阻礙的家具外,沒必要就不要關門也很重要。在防範宵小的前提下,盡可能讓家裡「門戶洞開」。我有個住公寓的朋友,總是將北邊的大門掛上門鏈,放置門檔留下開口。不僅能夠通風,也告訴外人這個房子裡面有人在,反而有助於預防竊賊。大門敞開固然令人擔心安全,但留下一點開口卻不失為通風的好主意。
「我們家一到夏天,就拆掉所有的紙門,改掛上布簾,所以很涼快。」
朋友看到報紙讀者投書欄上這篇「不妨讓家裡完全通風」的方法,還特地跑來告訴我。最近郵購商品中有一種長及地板的布簾,可以用來作為隔間用。用布簾等布製品來取代門窗、紙門,的確是能讓風更容易流通的好方法。
像這樣調整家具擺設和替換門窗,就能使通風變好。改變室內配置也能讓心情為之一亮。白天氣溫正熱,也許不適合,到了傍晚可以早點關掉冷氣,讓自然風通過家裡。何不從這些小地方開始試試看呢?
※壁櫥也改用布簾
除了開門之外,推薦大家可以把壁櫥的門板也拆下,改掛上布簾或大塊的布。這樣不但方便取出放在裡面的棉被等物品,也可以讓濕氣、熱氣容易散去。更是夏天梅雨季節時的防黴良方。 製造美麗的涼蔭
要想清涼過一夏,作好遮陽避暑的功夫很重要。只要能懂得避開陽光,就能感受到涼意。
STEP 1 以竹簾取代窗簾
搬到現在的房子後,窗上就一直都掛有蕾絲紗簾。當初並非是為了遮陽,只是想當然爾地認為,蕾絲紗簾和質地較厚的窗簾本來就該是成套掛上,沒有其他特別的理由和目的。硬要找個理由,頂多就是玻璃窗有了紗簾可增加隱密性吧!
就這樣考量過價格和款式,我選擇了好洗的窗簾和大型圖案的紗簾。因為編織的圖案大縫隙也大,遮陽的效果也就相對減小。然而,自從決定邁向無冷氣生活,知道夏日遮陽的重要性後,便將蕾絲紗簾改為薄棉布的窗簾。如此一來陽光便無法直接照進室內。
之後,在經過多方訪查後又發現,要想遮蔽陽光,棉布不是最佳素材。必須像竹簾一樣還能製造微微的陰影才有加分效果。
根據「日本文化百科事典」的網頁所介紹,竹簾早在日本的平安時代(註:九~十二世紀)就被用來當作隔間,不僅能遮陽還能通風,是十分方便的生活用具。
竹簾有分為掛在室外和屋裡的兩種。從前的人家屋簷比較深,掛在外面就能在地面上形成大片的陰影。陽光沒有直射在地面上,該地面就比較不會吸收太陽熱度,而能減少陽光的反射和夜間的放熱。這是古人生活的智慧。
最近的日本住家幾乎已不見屋簷,窗戶掛上竹簾只能避免陽光直接照進室內,無法像掛在屋簷下的竹簾能夠製造覆蓋一整片地面的陰影。
我們家當然也沒有深屋簷,窗戶外面也無法掛竹簾,只好在用來取代遮雨窗的鐵捲門尾端,用螺絲鎖上掛竹簾的吊鈎。鐵捲門一放下竹簾就會落在地板上,所以一整個夏天都無法關上鐵捲門。但為了涼爽,一個夏天不關鐵捲門也無所謂吧。
竹簾很容易買得到。有便宜的進口竹簾,一般的百元商店也有得賣。有的竹簾是捲簾式的,可調整高度。有各種尺寸,材料也有竹子或是上了油漆的木頭和布製的,可依個人喜好選擇。而且只需在窗框或是牆上釘上吊鉤就能使用,比起掛在室外的要簡便許多。
當初我也曾擔心過:一旦使用竹簾,室內光線是否會變暗許多?其實倒也還好。微暗的光線,反而增添了涼爽的感覺。尤其涼風能夠吹拂進來,可說是竹簾和毫不通風的遮雨窗最大差異之處。
據說竹簾內外的溫度大約相差兩度。在陽光直射的時候利用噴霧器噴水,再用電風扇吹乾,蒸發作用更能提高降溫效果。竹簾縫隙所造成明暗相間的光影也很美麗,新的竹簾帶有淡淡的乾草香味,也為夏日增添幾許風情。 圍牆、地面和住家周圍也很熱!
水泥會吸熱,熱氣到了夜間便開始釋放。住家前面的馬路當然是柏油路。環繞房子的是水泥圍牆。房子本身也是泥漿結構,使得房屋和周圍吸收了許多的光與熱。
STEP 1 灑水換取涼意
俗話說「杯水熱石(註:即中文的杯水車薪,意味無濟於事)」,我想夏天的柏油路面或許就是熱石的最佳代表!只是灑一點水,果真是「杯水熱石」無濟於事,必須持續性地灑水才有效果。想要有「好涼快」的感受,大概只能期待午後雷陣雨般的大雨吧。夏天的涼意要靠老天幫忙,所以在下雨之前,只好窩在冷氣大開的室內……,抱著這種想法似乎也太沒出息了。
調查有無消暑的好方法時,我找到了自古相傳的智慧「灑水」。將用過的洗澡水、洗衣服水等盛在水桶裝著,潑灑在屋簷下、院子裡,淋濕地面的水被太陽曬乾時,會產生氣化熱而使得週遭稍微變涼,這是老奶奶們親身體驗的生活智慧。灑水不僅能帶來涼爽,也有抑制灰塵揚起的效果。現在很少看到有人灑水,以往家家戶戶倒是常做。
在茶道的世界裡,過去有所謂「三露(註:此處的「露」在日文指的是露地,即院子)」的習慣。也就是在訪客到之前、客人用完餐走進院子前、還有客人回家前,一共得在院子裡灑水三次的習慣。
灑水的人這時應該是不發聲響地靜靜灑水,為了不讓灰塵揚起,好讓訪客能夠舒適愉悅地踏進院子。同時訪客看到門前有灑過水,也能判斷「可以進去了」,所以也是一種準備妥當的訊號。
相信許多人有聽過這幾年的夏天,許多大都市已開始推動「灑水大作戰」的活動。活動口號是「大家勤灑水、氣溫低兩度」。據說在都市中灑水不會妨礙公眾的區域裡,只要每個人一起灑下一公升的水,理論上氣溫就能降低兩度。因此才會呼籲民眾事先留下洗完澡的剩水共襄盛舉。
或許有人會懷疑,搞那種活動真的就能消暑嗎?事實上也有人正在研究:斷續性的灑水,將使得柏油路面產生怎麼樣的變化。
這就是東京大學研究生吉岡真弓,於2006年在日本地下水學會所發表的實驗。吉岡小姐透過實驗,研究了斷續灑水在鋪設柏油路面上,地表溫度和氣溫將如何變化。研究結果指出:地表溫度在灑水後會降低五度。在地表溫度上升到最高前,灑下第二次水,地表溫度還會下降。持續灑水,可以降低地表溫度,並減少地表所釋放的熱度。地表附近的溫度雖然不如地表那麼明顯,但也確實下降了。灑水與否的效果差距顯而易見,就好像是在地表製造「微氣候」。
不單只是灑水,也可以考慮加上自動灑水器、水管、雨水利用等方法,經由水的氣化熱,來抑制被水泥叢林包圍的住家所產生灰塵和熱風,這應該是既便宜又方便的避暑妙招了! Chapter 3 溫暖的自然家屋翻修計畫
充分利用太陽和暖氣
一聽到「微氣候」,容易聯想到製造綠蔭的植物盆栽,或是綠葉簾幕等適合夏天實行的方法。其實冬天也有許多運用自然力量,製造出舒適微氣候的妙招。
我曾經參觀過朋友處處展現微氣候的住家。他們試著將自然環境納入室內,進而活用古人的生活智慧,來改善生活品質,於是我看到了一個能配合四季變化,將光和風帶進室內等創意的房子。他們家的客廳若說是一整片的窗戶,其實一點也不誇張。一層半樓高的整片牆,從天花板到地上都是隔熱性很高雙層真空玻璃牆。
去參觀的那一天很冷,可是他們家卻沒有開空調或是電暖器。因為充滿陽光的客廳已經夠暖和了,坐在暖陽下,身上即使只穿著一件襯衫也不覺得冷。
我很驚訝地發現到:「沒想到日曬充足的房間這麼暖和」、「原來利用太陽能源保持室內溫暖是這麼一回事」。
冬天當然會很冷,這是我們先入為主的想法,但其實,白天有陽光照射的地方還是可以很溫暖。或許寒風颼颼之處即使有陽光照射,還是稱不上溫暖,可是坐在以玻璃窗阻隔北風的室內享受日光浴,暖氣就顯得多餘。貓咪最清楚那裡日曬充足,總是躺在那裡睡懶覺。人類又怎麼可以浪費這種自然的溫暖呢?
陽光沒有使空氣變溫暖的力量。但是陽光接觸到其他東西時,卻可以使該東西變熱,這種作用產生的熱稱為「輻射熱」。我們可以感覺到背上有太陽曬過的溫熱,就是拜「輻射熱」所賜。陽光照射在地板上,地板因為輻射熱而變得暖和,然後再慢慢地將熱度傳至空氣中。
白天儘可能在陽光充足的房間裡活動,好好運用太陽帶來的熱度,應該是冬日舒適生活的基本原則。
就算使用暖氣也是一樣。如何少用家電又能提升熱效率、舒適過冬?
在這個章節中,將介紹許多冬天也能舒適度日的家庭翻修絕招。
STEP 3 客廳最需要日光
要想以日光提升室內溫度,首先必須確實掌握家中每個房間的日曬狀況,重新考慮格局。
家裡日曬最充足的房間,是白天待在家中最久的我的工作室兼兒童房。目前可說是充分發揮其功用,我覺得很滿意。不過若是能將客廳兼作工作室的話,房間的活用度肯定會比現在更高。
孩子們遲早會長大,在家裡的時間也會愈來愈少。尤其是白天,窩在家裡的時間不會太長,即使是假日也一樣。週末在家裡最久的還是我和老公,兩人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客廳。既然這樣,就應該把日曬最充足的房間當作客廳。這樣不只是平時,假日也能夠不開暖氣而一樣過得很暖和。
要想吸收溫熱,必須確保南面的窗戶夠大。前面有提到朋友那有著舒適微氣候的家,就有一面約是平常人家高一點五倍高的窗戶,好讓客廳能充分接收到陽光的洗禮。而且因為是雙層玻璃,室內所蓄積的溫度不會流失,使窗邊一直都是暖洋洋的。冬日太陽的角度較低,陽光可以照射到客廳裡面,整個室內可以因為陽光而漸漸暖和起來。
要想引陽光入室,不只窗戶要大,還必須考慮到周遭環境,例如客廳必須選在不會被隔壁房屋、植物遮蔽的位置。
此外,還可以利用白天的輻射熱來補充夜間的暖度。在日曬充足的房間舖上蓄熱性較高的石頭,來吸收白天的熱度。到了夜晚,石頭會慢慢釋放出熱能來溫暖窗邊。前面提過水泥陽台將白天吸收的熱放出來,會造成夏天難以入眠的熱帶夜。這個方法乃是利用石頭特性反其道而行,以儲存冬天的溫暖。 全力圍堵縫隙風
「現代房屋的結構都很好,冷風根本鑽不進來!」
我曾經聽過有人這麼說,害我相信了好長一段時間。雖然買的是便宜成屋,但畢竟也是「現代房屋」,我完全無法想像冷風會鑽進自己的家裡!
然而,聽見冬天到我們家勘查的建築專家說:「妳把手放在這裡看看」,我真的是吃了一驚。因為我將手放在隔開玄關和客廳的門下,果然感受冷風不斷地從玄關滲進來。
「這就是所謂的縫隙風嗎?」
我還以為縫隙風是從屋外吹進來的,發現自己的家裡居然也有,著實嚇了一跳。
要想阻絕家裡面的縫隙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縫隙都填補起來。此外,減少各個房間之間的溫差,也能有效遏止縫隙風的發生。由於空氣冷卻後密度會升高,受熱後會變輕,一旦有了溫差,空氣會從冷的地方往暖處移動,自然便產生風,也就是縫隙風。換句話說,只要家裡能維持一定的溫度,就不會有涼颼颼的縫隙風。
要想消弭房間之間的溫差,在每個房間都設置暖氣也是方法之一;反過來說,或許都不要使用暖氣也能達到目的。就像從前的人一樣,每個人都穿著棉襖靠著火盆,進行「局部取暖法」,就沒有必要讓整個房間熱起來,房間之間也不會有溫差。
當然,也可以做好房屋牆面的隔熱工程,讓整個房子就像包覆在熱水瓶中一樣,實行所謂的「均勻式取暖法」,最近常見的「高氣密隔熱住家」就是一例。或許有人認為要作到高氣密隔熱性,恐怕得拆掉房子重蓋;其實也不盡然,翻修之後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至於哪種方式比較好,因人而異。不妨根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預算,仔細考慮出符合需要的對策。
STEP 1 找出所有縫隙
首先,先檢查一下家裡風的來源吧!
就從站在玄關感覺有沒有風開始。話說回來,如果只是站在門邊就能感受到冷風,那問題可大了,表示大門很差。如果是租來的房子,就該通知房東,住在公寓就該通知管理人,是自己的家就得請業者來看看。有些情況常常是身為外行人的我們無法判斷的,也許經由專家一看,只要換個鉸鍊、橡皮墊就能解決。
此外,涼風也很容易從大門上的信箱吹進來。若是租來的房子,不妨跟房東商量一下,用填縫劑封起來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事實上,縫隙風通常不會強到可以明顯感覺得到風,必須伸出手來才能微微意識到風的流動。因此檢查時,應該摸遍門框各處,慢慢確認。
大門檢查完後,接下來是室內的門。最簡單的方法還是伸出手確認區隔房間的門板、紙門、屏風等下方,有沒有縫隙風吹進來。感覺從腳底冷起來的房間,很有可能是受到隔壁房間的縫隙風侵入。
也有可能是窗戶做得不好,讓外面的風有縫可鑽。朋友以前住的公寓很容易結露發黴,找我幫忙一起除黴。我走到房間的窗邊時,感覺腳底下涼颼颼地,於是好奇地隨手摸了一下窗框,發現有股靜靜的風。原來是因為外面冰冷的空氣不斷吹進屋裡,而造成結露,使得到處開始發黴。像這種情況,斷絕縫隙風也是最好的防黴對策。
我們也可以做個實驗。將房間的燈關掉,門內門外各站一人。站在門外的人用手電筒沿著門的周圍照射,讓門內的人檢查有哪些地方會透光。既然會有光線漏進來,表示縫隙風也能入侵。這是美國「doityourself.com」網站上所介紹的方法,可以像是玩遊戲般地檢查縫隙。
縫隙風會從冷的地方吹向暖處,並從腳底吹上來。因此最舒適溫暖的房間,很可能會成為縫隙風最常侵入的房間。尤其令人困擾的是,室內愈暖和,空氣就愈輕愈往上昇,使得門外的冷空氣容易侵入。由於縫隙風是冷空氣,習慣滯留在下方,這也是我們會從腳底冷起的原因。於是就造成了頭部溫暖,腳底下卻很冷的現象。
近來習慣在客廳和玄關之間多加一道門的人家變多了。一家人聚集的客廳通常是整間屋裡最溫暖的地方,可是往往旁邊就是寒冷程度數一數二的玄關。結果客廳愈是溫暖,和一門之隔的玄關的溫差愈大。周圍的冷空氣便化為縫隙風吹入,讓刻意加熱的客廳變得很不舒適。
我們家也一樣,玄關就在客廳旁邊。客廳裡面有三個門,一個是通向玄關的推門,一個是通往洗手間的拉門,以及鄰接和室的拉門。伸出手測試每一扇門的下緣,果然都有來自玄關門下的涼風。
也許有人認為拉門緊靠著地板,縫隙風不容易吹進來。問題是拉門和地板之間有寬約五公厘的縫隙,冷空氣還是能夠長驅直入。
最方便的應急措施,就是用椅墊排列在門後面,作成一道擋風牆。方法雖然簡單,但唯一的缺點是開關門時,就得移動一次椅墊。像我們家每到假日,門總是開開關關個不停,加上只有我才會把椅墊擺好,所以效果大打折扣。
於是我改貼「門縫用膠帶」。雖然只是簡單的膠帶,卻大大奏效。我現在用手測試貼上膠帶的縫隙,發現不再有以前那種冷風吹進來的情形了。
門縫用膠帶貼在無法關緊的門上也很有效果。我們家的拉門總是關不緊,冷風常會灌進來,貼上門縫用膠帶後,只要輕輕帶上,拉門就會緊貼著牆壁,不再關不緊了。 別讓熱氣從開口部流失
建築物除了牆壁以外,像門窗之類的都叫作「開口部」。
窗子越多,即開口部越多的住家,光線和風容易進來,感覺很明亮,連冬天似乎也很溫暖美觀。但事實上,窗戶多的房子,冬天會比預期的還要寒冷。
因為「窗戶是寒氣的入口」。就算是在暖氣充足的房間裡,走到窗邊還是忍不住打哆嗦的經驗,相信每個人都有。因為寒氣就是從窗口進入,所以當屋裡到處都有窗戶時,也難怪室內不容易暖和起來。
STEP 1 不讓冷空氣進入的窗戶對策
■更換窗簾
常看到歐州住家的窗戶會垂掛厚重的窗簾。而且是那種掀開都令人感覺麻煩、又厚又重的窗簾,從天花板垂至地面,別說是一扇窗戶,整片牆幾乎都蓋住了。翻閱歐美的郵購型錄,也幾乎很難看到適合及腰高度窗戶用的短窗簾。
為什麼他們不像日本人一樣,使用配合窗戶大小的窗簾呢?
這點我一直都很納悶。那年冬天到英法旅遊時,總算找到了答案。
聽說多層玻璃在寒冷的歐洲已經十分普及。我還信以為真,不料實地造訪,仍發現許多古老建築的窗戶依然是單層玻璃。
那些古老住家通常都是在窗戶掛上長及地板、厚重如天鵝絨材質的窗簾。
看來這些厚重的窗簾,還肩負著不讓室內熱空氣散逸到室外的功能。實際上,從早晨一拉開窗簾,冰冷的空氣就直撲室內,便可以理解。窗簾之所以能夠擋住冷空氣,不只是因為質料夠厚,更由於冷空氣會下沉,長及地板的窗簾剛好也能阻擋其從下方入侵。
日本的窗簾長度大多只比窗框長一點。高度及腰的窗戶,窗簾距離地板大約還有幾十公分高。如此一來,下降的冷空氣,就會穿過窗簾和地板之間進入室內。
就質地而言,日本的窗簾也比歐洲要薄很多,頂多只能用來阻擋日光,根本無法達到阻絕外面冷空氣、避免室內熱氣流失等功能。
■氣泡墊
將窗簾改為質地較厚、長度及地,固然是冬天極有效的窗戶保溫措施。此外,也可考慮在窗戶貼上塑膠材質的「隔熱紙」。
在材料行或郵購可以買到的隔熱紙,外觀類似包裝貨品用的氣泡墊,上面佈滿了無礙於窗戶開關的小氣泡。裁切成足以覆蓋整片窗玻璃的大小,用雙面膠或沾水黏在玻璃上。沾水即可附著的隔熱紙,安裝和拆卸都很方便,頗適合用在租來的房子。
停留在隔熱紙小氣泡的空氣,是風吹也不會動的靜止空氣層。由於這種不會動的空氣層具有高隔熱性,作成隔熱紙貼在窗戶上,自然能提升隔熱效果,是非常有創意的商品。
我實際用過之後,發現氣泡的厚度不會影響窗戶開關,裁成窗戶大小也不困難。只是用雙面膠黏住四邊時,常常貼到一半就自動掀了起來,得多黏幾處才行,或是改用全面沾水即可貼合的類型。
關於氣泡墊的用途,網路上也有人說:「以前住在朝北的房間時,曾經以氣泡墊代替窗簾掛在窗邊」。原來如此,還可以這麼用呀!
最近在郵購型錄上看到的窗戶用氣泡墊,上面還印有花紋,有小鹿的,也有格子圖案。用這種可愛的商品用來取代窗簾應該還不錯。當然,既然要掛窗簾的話,就應該選用長及地板的才有效果。
包裝材料型的氣泡墊,它的氣泡比窗戶專用的要大,會妨礙一般拉開式鋁門窗的開關。到DIY材料行買窗戶專用的氣泡墊,就比較沒有這種困擾。
也有人建議,玄關門可以貼氣泡墊,這時就可以使用包裝材料的氣泡墊。到專賣店可買到120公分寬成捆的氣泡墊,適合用在門比較大或比較多的住家。
作者資料
佐光紀子(Noriko Sakou)
東京人。翻譯家、自然生活研究者。曾於紡織業和證券公司從事翻譯工作及企業動向調查,現為自由譯者。著有《70個自然生活的方式》、《育嬰生活的自然清潔法》、《能捨棄,家裡更乾淨!》、《好心情作家事秘訣》等書。譯有《小蘇打的自然生活》、《我們是自由的》等書。 因為翻譯洛根(Karen Logan)的《天使降臨在清潔的家中》(Clean House Clean Planet),而開始使用天然素材來簡單作家事。之後,更提倡適合日本風土生活的簡易安全清掃方式,出版了《自然洗衣》一書,一時蔚為社會話題。 佐光紀子為了全家每天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於是嘗試改建家屋,希望可以達成冬暖夏涼的自然效果,最後,她將這段過程經歷的失敗及經驗,完整地記錄整理下來,集結成《住得好樂活》短文集。 佐光紀子公式網站「Katoko的自然生活」:http://www.katoko.com,是一個敎人使用天然材料輕鬆作家事的主題網站。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