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媽媽是房子(法國千頁獎童書大獎)
-
我長大了(風靡全球、佳評如潮《媽媽是房子》作者最新力作)
-
阿斯asu大探險!Minecraft突變怪物圖鑑大百科
-
長大後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都能修好的人、想像力豐富的人、很會開車的人……33個未來生活的想像,培養不一樣夢想的指南書
-
妹妹是恐龍(首刷限量附贈:恐龍書衣海報,《媽媽是房子》作者新作)
-
角落小夥伴:善用時間的方法
-
毛毛蟲變身了(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會年度「繪本50」選書。首刷限量贈品:昆蟲觀察日誌、全彩摺疊海報)
-
我們都是孩子的引導師:ADHD也是一種天賦,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魔法,值得被溫柔點亮
-
我有一個祕密(SDGs閱讀書房)
-
小黑暗(療癒力滿滿!害怕黑夜、羨慕光明的小黑暗,可以接納自己、面對恐懼嗎?手工製作場景 X 定格動畫攝影 X 微型藝術繪本)
內容簡介
郝廣才破解「好繪本」中的圖文密碼,將繪本「如何好」的祕訣告訴你!
什麼是「繪本」?什麼是「好」的繪本?如何「閱讀」繪本?
在這個資訊流瞬息萬變的時代,講求效率壓縮了訊息傳達的時間,圖像符號的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已深植放大,「讀圖時代」似乎已悄悄降臨;我們一方面渴望揮灑出更多樣更豐富的大塊色彩,一方面卻也放不下那一抹最簡單最原始的純白。而「繪本」這樣的新形式,融合了既簡單又複雜的情緒與感動,開啟圖像與文字的之間的灰色地帶,正是我們需要去開發探索的新閱讀空間。
本書即為「好繪本」的解構分析,由資歷深厚的繪本編輯兼創作者郝廣才執筆,援引許多備受肯定的好繪本為例,透過犀利風趣的文字、精闢獨到的剖析,帶你進入繪本中的桃花源。讓想做繪本的人,更加清楚創作的脈絡和方向;讓喜愛繪本的讀者,重新閱讀繪本的另外一個層次;讓重視孩子的父母、老師們,更了解如何選擇好的繪本來引導孩子的眼睛;更讓每一個對繪本好奇的人,都能建立正確完整的「繪本」觀,共同尋找新的可能性,發揮潛在的創意思考和無限想像。
圖文世界的自由天空裡,「好繪本 如何好」將為你的眼睛和心靈裝上翅膀,準備好,飛吧!
目錄
■ 體的架構
.繪本是什麼?
.Layout
.搭橋的藝術
.閱讀的本質
.兒童式語言的運用
.文字是有聲音、重量、外形
.尋找與發現的樂趣
.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
.微積分 ■ 點的舞蹈
.造型
.故事
.配角
.伏筆
.背景
.氣氛
.意義
.暗號
.道具
.韻律
.角色 ■ 線的律動
.引導
.視點運用
.每一頁要為下一頁做準備
.用圖說故事 動作第一
.運鏡的角度就是一種動作
.疑問?驚嘆!下一個疑問?
.用畫面喚起意念
.用細節傳遞主要訊息
.呼應手法
.翻頁的技巧
.雙線交叉
.分段與組合 ■ 面的張力
.想像與邏輯的並存
.製造驚奇
.荒謬越大越要合理化
.如何將生命注入舞台
.趣味是餌
.大人出現,幻想結束
.幻想和現實之間
.主題單純
.跳脫成人方式
.跳脫兒童的形式
.真實
.失而復得的童話
.一本書,一個驚喜,一個新發現
.繪本是什麼?
.Layout
.搭橋的藝術
.閱讀的本質
.兒童式語言的運用
.文字是有聲音、重量、外形
.尋找與發現的樂趣
.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
.微積分 ■ 點的舞蹈
.造型
.故事
.配角
.伏筆
.背景
.氣氛
.意義
.暗號
.道具
.韻律
.角色 ■ 線的律動
.引導
.視點運用
.每一頁要為下一頁做準備
.用圖說故事 動作第一
.運鏡的角度就是一種動作
.疑問?驚嘆!下一個疑問?
.用畫面喚起意念
.用細節傳遞主要訊息
.呼應手法
.翻頁的技巧
.雙線交叉
.分段與組合 ■ 面的張力
.想像與邏輯的並存
.製造驚奇
.荒謬越大越要合理化
.如何將生命注入舞台
.趣味是餌
.大人出現,幻想結束
.幻想和現實之間
.主題單純
.跳脫成人方式
.跳脫兒童的形式
.真實
.失而復得的童話
.一本書,一個驚喜,一個新發現
序跋
【序】只要有一個孩子快樂 什麼都值得
從前山裡有戶人家,家裡有一尊石像,石像面朝下躺在門口,沒有人在乎。 一天,一個城裡的學者路過這戶人家,看到石像,認出這是一位大師失傳的作品。便問這戶人家的主人,願不願意把石像賣了。 主人聽了仰頭大笑,說:「太好了,誰願意買這塊又笨又重又髒的石頭?」 學者說:「我出一塊銀元買它。」 主人又高興又驚訝,當然成交。石像被放在象背上馱進城。 過了幾個月,山裡人進了城。當他在大街上逛時,看見一家店舖前圍著一堆人,有人大聲的喊說:「快來看啊!來欣賞世界最美妙、最神奇的雕像,只要兩塊銀元,就可以看到出自最偉大的大師之手,曾經失傳又重現人間的作品啊!」 於是,山裡來的人,手伸進口袋,摸出兩塊銀元,付錢走進店裡,去看那件他用一塊銀元賣掉的石像。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怎麼不是?1907年英國的史坦因,只花了二百兩銀子,從一個王道士手裡,買走了大批的敦煌文物。現在放在大英博物館,我們要花多少錢才能看上一眼? 人缺乏「看」的能力,因為視覺無知所上演的戲,在我做繪本以來,不斷、一再、重複出現在我眼前。每當我去書店,走到繪本區,總會有一個小孩拿著一本繪本,跟媽媽說他要買這本書。這時,媽媽會拿起書來,翻一下,說:「這沒有幾個字,還賣這麼多錢?你在這裡看完就好。」 有的會說:「這個畫家的書,上次不是買過一本嗎?」 「這本和家裡那本,故事不一樣。」小孩說。 「故事不一樣,你就在這裡看。同一個畫家畫的還不是一樣。」 小孩如果意志很堅強,非買不可。媽媽就會說:「那買這本好啦,才99,又大本。」 「這本畫得不好。」小孩說。 「都是畫給小孩看的,有什麼好不好?我看就沒什麼不一樣,你小孩懂什麼?一天到晚就要買……」 大人沒有「眼力」,嚴重的不是他自己會有什麼損失?反正他也不知道曾失去什麼。嚴重的是大人會讓原本有希望的孩子失去眼力,這個損失就無法衡量了。可是我們要怪大人嗎?怪他也沒有用,要怪就怪他「從小沒有看繪本」。沒有人培養他「視覺的閱讀能力」。 現代的社會都以培養讀寫能力為最基礎,一個社會如果還有大量的文盲,要想進步就還有很長路要走。我們的社會,文盲已經幾乎消滅,但「圖盲」呢?同樣的道理,社會如果圖盲充斥,那要達到「美」的境界,就還有很深的鴻溝要跨越。 繪本在台灣,雖然有多年的推廣,逐漸成為一般接受的圖書形式。但對繪本有關的概念,還是非常模糊,好像在迷霧中行船,明明是觸了礁,還以為是到了岸。錯誤的觀念,荒唐的解釋,不但對投入繪本工作的人沒有幫助,更糟的是誤導許多為孩子挑選繪本的大人。由於對圖的閱讀能力低落,造成普遍在討論繪本時,只能談每本書的「意義」,而無能探討「技藝」。要知道,沒有傑出的技藝,其實一點兒意義都傳不出去。達文西的密碼,並不是藏有什麼宗教的大祕密,而是他如何創造了「美」,讓我們的眼光大開,學會一種看的方法,來發現新世界。所以,技法、方法是真正的關鍵。就像看電視《料理東西軍》,當我們看見行家是如何種出頂級的大蔥、蘿蔔……,達人是如何做出麵條、醬料……知道這些細密的動作,了解美味如何而來,勝過千言萬語的形容。有「用法」才能深入,有深入才知「用心」。 從前,德國的農民賣馬鈴薯,要把馬鈴薯分成大中小,這樣賣才能賺更多的錢。但分揀馬鈴薯工作量很大,跟種馬鈴薯一樣辛苦。有個叫漢斯的農民,他從來不分揀馬鈴薯,但也能賣上好價錢。怎麼會這樣呢?原來漢斯先把馬鈴薯裝進麻袋,然後豎起來裝上馬車。馬車專挑顛簸不平的路走,一路顛啊顛的,等到了城裡,小的馬鈴薯便落在下面,大的全在上頭兒。漢斯不用花人工,就自然分好馬鈴薯,當然賺更多。表面上漢斯走的是難走的路,但方法對,其實是更簡單成功的路。 所以我寫這本書,嘗試把我這些年來所走過的路,做繪本的經驗,還有和許多繪本大師親身的接觸,所得到的體會。透過實際的案例,用一本一本書,一張一張畫,來討論繪本的概念。幫助想投入繪本工作的插畫家或編輯,還有愛好繪本的書迷,和關心孩子閱讀成長的大人,能夠掌握繪本的奧妙。了解「如何看」How to see,「如何做」How to do。其實這兩者是相通的,知道如何看,才能幫助我們從名家傑作中吸取經驗;了解如何做,才能分辨繪本的優劣,教育孩子從何而看。 我的觀點不一定完整,思慮不一定周密,難免會有我個人的偏好。所以這本書是一個「引導」 ,不是「指導」。我想引導大家深入繪本的「技藝」世界,發掘層層豐富的「意義」。就像路標,指出路在哪裡,關鍵還是要你自己走去。我指的路也許有起伏、有曲折,但保證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說到意想不到的收穫,1998聖誕節,我收到了我繪本人生最重要的一份禮物。那是由住在美國舊金山的馬林太太寄給我的卡片。馬林太太有個小女兒,當時才五歲,名叫娜歐蜜。娜歐蜜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從小經常出入醫院。前一年要動一次大手術,手術前,娜歐蜜出奇的鎮定,還交給她媽媽一本書,說:「媽媽,不用怕。看看這本書吧!」 這本書是娜歐蜜從醫院的圖書館借的。是我寫的《皇帝與夜鶯》。這本書在幾年前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故事是說一個追求長生不死的皇帝,不惜犧牲自己的愛馬和愛妃後,卻為了拯救兒子的命,而放棄不死的夢,他也同時發現死亡並非那麼可怕。 娜歐蜜的媽媽在手術室外著急等待。手術時間很長,她從緊張到疲憊,從焦慮到無聊。這時她發現手裡有一本女兒給她的圖畫書。她打開書,讀了又讀,她不再感覺難受煎熬,生死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態度來面對。她也悟到了為什麼她的寶貝女兒在進手術房前,要叫她看這本書。 托天之福,娜歐蜜的手術完全成功。她現在是個活潑快樂的中學生。當時馬林太太為了這件事,寄了聖誕卡給我,向我說謝謝,並給了我一張娜歐蜜的照片。 這張卡片對我意義重大,我才是應該說謝謝的人。現在我都隨身帶著娜歐蜜的照片,只要看到她那天真的笑容,就會想到:只要有一個小孩,不管他在世界哪個角落,讀我做的書,因此而得到快樂或對他有一點幫助,那付出再大的辛苦、再多的金錢,都值得。我們都知道,孩子從小看的書,對他一生有巨大神秘的影響力。放眼世界頂尖人物,其性格的形成,受書本的影響獨多,非其他單獨因素可比。是的,我相信,也誠懇的希望,我出版的每一本書,對孩子都有多元而健康的啟發。 我想要照顧的,是一個個像娜歐蜜這樣可愛、勇敢的孩子。我無法說服自己,把孩子當做行銷獵物,用目眩神迷的手法誘他上鉤。所以,我想寫這本書來談繪本。因為現在只有用這種方式,才有機會和讀者交流比較深刻和長遠的想法,找到真正認真、了解人生真諦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愛書,所以不會吝於花錢為孩子買書,為孩子儲備人生的能量,給孩子無限智慧財產。我相信讀好書的孩子,都能像可愛的娜歐蜜,小小年紀,也能從書中找到生命的能量! 這本書並不是大衛王手中的石頭,要打倒耶利哥的巨人;也不想如丟進湖面的石頭,只激起表面的一陣漣漪。石頭可以是一件工具,幫你敲掉其他石頭多餘的部份,讓傑出的作品解放出來;也可以用來磨利你的工具,讓你創作時更運用自如,充分展現你的天才。
從前山裡有戶人家,家裡有一尊石像,石像面朝下躺在門口,沒有人在乎。 一天,一個城裡的學者路過這戶人家,看到石像,認出這是一位大師失傳的作品。便問這戶人家的主人,願不願意把石像賣了。 主人聽了仰頭大笑,說:「太好了,誰願意買這塊又笨又重又髒的石頭?」 學者說:「我出一塊銀元買它。」 主人又高興又驚訝,當然成交。石像被放在象背上馱進城。 過了幾個月,山裡人進了城。當他在大街上逛時,看見一家店舖前圍著一堆人,有人大聲的喊說:「快來看啊!來欣賞世界最美妙、最神奇的雕像,只要兩塊銀元,就可以看到出自最偉大的大師之手,曾經失傳又重現人間的作品啊!」 於是,山裡來的人,手伸進口袋,摸出兩塊銀元,付錢走進店裡,去看那件他用一塊銀元賣掉的石像。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怎麼不是?1907年英國的史坦因,只花了二百兩銀子,從一個王道士手裡,買走了大批的敦煌文物。現在放在大英博物館,我們要花多少錢才能看上一眼? 人缺乏「看」的能力,因為視覺無知所上演的戲,在我做繪本以來,不斷、一再、重複出現在我眼前。每當我去書店,走到繪本區,總會有一個小孩拿著一本繪本,跟媽媽說他要買這本書。這時,媽媽會拿起書來,翻一下,說:「這沒有幾個字,還賣這麼多錢?你在這裡看完就好。」 有的會說:「這個畫家的書,上次不是買過一本嗎?」 「這本和家裡那本,故事不一樣。」小孩說。 「故事不一樣,你就在這裡看。同一個畫家畫的還不是一樣。」 小孩如果意志很堅強,非買不可。媽媽就會說:「那買這本好啦,才99,又大本。」 「這本畫得不好。」小孩說。 「都是畫給小孩看的,有什麼好不好?我看就沒什麼不一樣,你小孩懂什麼?一天到晚就要買……」 大人沒有「眼力」,嚴重的不是他自己會有什麼損失?反正他也不知道曾失去什麼。嚴重的是大人會讓原本有希望的孩子失去眼力,這個損失就無法衡量了。可是我們要怪大人嗎?怪他也沒有用,要怪就怪他「從小沒有看繪本」。沒有人培養他「視覺的閱讀能力」。 現代的社會都以培養讀寫能力為最基礎,一個社會如果還有大量的文盲,要想進步就還有很長路要走。我們的社會,文盲已經幾乎消滅,但「圖盲」呢?同樣的道理,社會如果圖盲充斥,那要達到「美」的境界,就還有很深的鴻溝要跨越。 繪本在台灣,雖然有多年的推廣,逐漸成為一般接受的圖書形式。但對繪本有關的概念,還是非常模糊,好像在迷霧中行船,明明是觸了礁,還以為是到了岸。錯誤的觀念,荒唐的解釋,不但對投入繪本工作的人沒有幫助,更糟的是誤導許多為孩子挑選繪本的大人。由於對圖的閱讀能力低落,造成普遍在討論繪本時,只能談每本書的「意義」,而無能探討「技藝」。要知道,沒有傑出的技藝,其實一點兒意義都傳不出去。達文西的密碼,並不是藏有什麼宗教的大祕密,而是他如何創造了「美」,讓我們的眼光大開,學會一種看的方法,來發現新世界。所以,技法、方法是真正的關鍵。就像看電視《料理東西軍》,當我們看見行家是如何種出頂級的大蔥、蘿蔔……,達人是如何做出麵條、醬料……知道這些細密的動作,了解美味如何而來,勝過千言萬語的形容。有「用法」才能深入,有深入才知「用心」。 從前,德國的農民賣馬鈴薯,要把馬鈴薯分成大中小,這樣賣才能賺更多的錢。但分揀馬鈴薯工作量很大,跟種馬鈴薯一樣辛苦。有個叫漢斯的農民,他從來不分揀馬鈴薯,但也能賣上好價錢。怎麼會這樣呢?原來漢斯先把馬鈴薯裝進麻袋,然後豎起來裝上馬車。馬車專挑顛簸不平的路走,一路顛啊顛的,等到了城裡,小的馬鈴薯便落在下面,大的全在上頭兒。漢斯不用花人工,就自然分好馬鈴薯,當然賺更多。表面上漢斯走的是難走的路,但方法對,其實是更簡單成功的路。 所以我寫這本書,嘗試把我這些年來所走過的路,做繪本的經驗,還有和許多繪本大師親身的接觸,所得到的體會。透過實際的案例,用一本一本書,一張一張畫,來討論繪本的概念。幫助想投入繪本工作的插畫家或編輯,還有愛好繪本的書迷,和關心孩子閱讀成長的大人,能夠掌握繪本的奧妙。了解「如何看」How to see,「如何做」How to do。其實這兩者是相通的,知道如何看,才能幫助我們從名家傑作中吸取經驗;了解如何做,才能分辨繪本的優劣,教育孩子從何而看。 我的觀點不一定完整,思慮不一定周密,難免會有我個人的偏好。所以這本書是一個「引導」 ,不是「指導」。我想引導大家深入繪本的「技藝」世界,發掘層層豐富的「意義」。就像路標,指出路在哪裡,關鍵還是要你自己走去。我指的路也許有起伏、有曲折,但保證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說到意想不到的收穫,1998聖誕節,我收到了我繪本人生最重要的一份禮物。那是由住在美國舊金山的馬林太太寄給我的卡片。馬林太太有個小女兒,當時才五歲,名叫娜歐蜜。娜歐蜜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從小經常出入醫院。前一年要動一次大手術,手術前,娜歐蜜出奇的鎮定,還交給她媽媽一本書,說:「媽媽,不用怕。看看這本書吧!」 這本書是娜歐蜜從醫院的圖書館借的。是我寫的《皇帝與夜鶯》。這本書在幾年前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故事是說一個追求長生不死的皇帝,不惜犧牲自己的愛馬和愛妃後,卻為了拯救兒子的命,而放棄不死的夢,他也同時發現死亡並非那麼可怕。 娜歐蜜的媽媽在手術室外著急等待。手術時間很長,她從緊張到疲憊,從焦慮到無聊。這時她發現手裡有一本女兒給她的圖畫書。她打開書,讀了又讀,她不再感覺難受煎熬,生死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態度來面對。她也悟到了為什麼她的寶貝女兒在進手術房前,要叫她看這本書。 托天之福,娜歐蜜的手術完全成功。她現在是個活潑快樂的中學生。當時馬林太太為了這件事,寄了聖誕卡給我,向我說謝謝,並給了我一張娜歐蜜的照片。 這張卡片對我意義重大,我才是應該說謝謝的人。現在我都隨身帶著娜歐蜜的照片,只要看到她那天真的笑容,就會想到:只要有一個小孩,不管他在世界哪個角落,讀我做的書,因此而得到快樂或對他有一點幫助,那付出再大的辛苦、再多的金錢,都值得。我們都知道,孩子從小看的書,對他一生有巨大神秘的影響力。放眼世界頂尖人物,其性格的形成,受書本的影響獨多,非其他單獨因素可比。是的,我相信,也誠懇的希望,我出版的每一本書,對孩子都有多元而健康的啟發。 我想要照顧的,是一個個像娜歐蜜這樣可愛、勇敢的孩子。我無法說服自己,把孩子當做行銷獵物,用目眩神迷的手法誘他上鉤。所以,我想寫這本書來談繪本。因為現在只有用這種方式,才有機會和讀者交流比較深刻和長遠的想法,找到真正認真、了解人生真諦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愛書,所以不會吝於花錢為孩子買書,為孩子儲備人生的能量,給孩子無限智慧財產。我相信讀好書的孩子,都能像可愛的娜歐蜜,小小年紀,也能從書中找到生命的能量! 這本書並不是大衛王手中的石頭,要打倒耶利哥的巨人;也不想如丟進湖面的石頭,只激起表面的一陣漣漪。石頭可以是一件工具,幫你敲掉其他石頭多餘的部份,讓傑出的作品解放出來;也可以用來磨利你的工具,讓你創作時更運用自如,充分展現你的天才。
內文試閱
繪本是什麼
繪本是什麼?什麼是繪本?如果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說不定會像「瞎子摸象」徒增困擾。所以只要說個「大概」,反而清楚。 「繪本」大概是一本書,運用一組圖畫,去表達一個故事,或一個像故事的主題。 如果用英文來看就更明白,Picture Book就是圖畫書,就是繪本。同樣書裡有圖,但圖與圖未必有連貫的關係,就叫Illustrated Book有「插圖」的書。例如:「木偶奇遇記」厚厚一大本,裡面有20張插圖,這就不算繪本,算是有插圖的書。 有了繪本這個大概的定義,那繪本的第一個概念就像冰山一樣浮出來了,那就是「畫面的連貫」。因為繪本是用一組圖畫在說故事,畫面連貫韻律的好壞,決定繪本的成敗。圖畫連貫不起來,故事就提不出來。 一本繪本就像一串珍珠項鍊,要有一根線把珠子串起來。否則大珠小珠散落四處,連不成串。 如何找出一本繪本畫面的韻律?有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書的每一張翻頁連在一起看,等於就是書拆開,兩頁兩頁一張,連起來就一目了然。 我們來看義大利名插畫家朱里安諾的《小石佛》,當我們把書頁攤開,一張一張連接起來。就會發現他的圖畫配置,是先用一張跨頁全景,然後接小圖配單張,再過來是單張配小圖,對稱安排。接著又是一張全景……以此類推,形成一個簡單明瞭的閱讀韻律。
讀者的眼睛需要被引導,就像上菜有一個順序,才能使菜色彼此協調,互相烘托。不只每一道菜要做的好,菜與菜的組合,更考驗師傅的功力和創造性。比方我們吃壽司,就要從味道淡的食材先吃,再吃味道重的。如果入口的順序錯誤,就嚐不到真正的美味。像鰻魚壽司通常擺在最後一道,因為鰻魚多半沾醬油去烤,味道重,如果先吃,其他的生鮮食材就嚐不出個道理。記不記得漫畫《將太的壽司》裡面,有個壽司老闆只要一聽到客人先點鰻魚壽司,就把客人趕出去,因為這個傢伙是味覺白癡,不配欣賞他的壽司。這雖屬漫畫誇張,但其中確有道理。將太在一次比賽中,鰻魚壽司雖做得完美,但因上菜的順序錯誤,結果被師父判定失敗,也是這個道理。
繪本是什麼?什麼是繪本?如果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說不定會像「瞎子摸象」徒增困擾。所以只要說個「大概」,反而清楚。 「繪本」大概是一本書,運用一組圖畫,去表達一個故事,或一個像故事的主題。 如果用英文來看就更明白,Picture Book就是圖畫書,就是繪本。同樣書裡有圖,但圖與圖未必有連貫的關係,就叫Illustrated Book有「插圖」的書。例如:「木偶奇遇記」厚厚一大本,裡面有20張插圖,這就不算繪本,算是有插圖的書。 有了繪本這個大概的定義,那繪本的第一個概念就像冰山一樣浮出來了,那就是「畫面的連貫」。因為繪本是用一組圖畫在說故事,畫面連貫韻律的好壞,決定繪本的成敗。圖畫連貫不起來,故事就提不出來。 一本繪本就像一串珍珠項鍊,要有一根線把珠子串起來。否則大珠小珠散落四處,連不成串。 如何找出一本繪本畫面的韻律?有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書的每一張翻頁連在一起看,等於就是書拆開,兩頁兩頁一張,連起來就一目了然。 我們來看義大利名插畫家朱里安諾的《小石佛》,當我們把書頁攤開,一張一張連接起來。就會發現他的圖畫配置,是先用一張跨頁全景,然後接小圖配單張,再過來是單張配小圖,對稱安排。接著又是一張全景……以此類推,形成一個簡單明瞭的閱讀韻律。


作者資料
郝廣才(K. T. Hao)
郝廣才是台灣童書進入繪本時代的關鍵人物,他擅長以韻文說故事,讓劇情琅琅上口且充滿韻律,在想像力豐富的情節中,輕鬆引導孩子認識人生的各種面貌,內容深刻而饒富趣味。 美國《出版人週刊》稱郝廣才為「台灣與國際繪本界接軌的推手」,他推陳出新的創意以及對品質的高標準,受到國內外多項大獎的肯定。他引進世界各國的繪本,讓台灣兒童提升國際視野和美學鑑賞;也將台灣繪本的版權銷售至美、法、英、加、德、日、韓……等多國,讓世界看到台灣精緻繪本的輸出能力。 郝廣才認為「閱讀是最好的遊戲,繪本是最好的玩具。」他堅持每一本繪本都用心製作,要帶給孩子最好的童年。作品包括以中華文化為題材的「文化繪本」系列,剖析繪本藝術的《好繪本 如何好》,記錄每天真實故事的《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有一天》、《世紀今日》,傳授孩子寫作心法的《寫作教練在你家》等。
基本資料
作者:郝廣才(K. T. Hao)
出版社:格林文化
書系:應用教學
出版日期:2006-08-25
ISBN:9789577459343
城邦書號:GW1004
規格:平裝 / 全彩 / 204頁 / 20cm×20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