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蒲輔周先生是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本書根據其部分門診、會診的治療病案整理而成。全書共分內科治驗、婦科治驗、兒科治驗及其他治驗四部分,共有120個精采病例,整理形式仍以中醫爲主,多採用中醫病名,如西醫學的檢查比較完備,確診比較可靠的,則在中醫病名下加上西醫學的病名。因爲在現階段,中西醫的結合雖有一定成績,但兩個學術體系還未能完全貫通起來。如中醫一個病,可能包括西醫的幾個病,同是中醫的眩暈,而西醫則有美尼爾氏綜合徵或高血壓之分。西醫一個病,也可能包括中醫幾個病,同是西醫的乙型腦炎,而中醫則有暑溫或濕溫之別,需要不斷實踐才能逐步解決。這樣既可以避免牽強附會之弊,也可以幫助中西醫相互瞭解。
蒲老治病的特點,特別強調辨證論治這個原則。他認爲:治病必求其本,治病以胃氣爲本。抓住了這兩個本,再抓住兩個主要環節——一是季節氣候和精神因素的影響,一是對臨床證候的分析綜合。因此,無論是急性病和慢性病,都要從尋求其本質開始,運用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根據三因、四診的診察,八綱、八法的歸納和處理,體現出中醫臨床上理、法、方、藥一套治療規律。
臨床治療疾病總是有常有變的。一般說治常易,治變難。其實善治常者,亦善治其變。本書醫案選擇有常有變,但變證較多,用者對於治變,務請結合臨床分析,反復印證,勿機械套用。
蒲老在立法用藥上,貫徹了「汗而毋傷,下而毋損,涼而毋凝,溫而毋燥,補而毋滯,消而毋伐」的原則。配方嚴謹,藥味少,劑量小,價格廉,同樣收到較好的療效。
作者資料
蒲輔周
蒲輔周(1888—1975),中醫學家。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熱病。傷寒、溫病學說熔於一爐,經方、時方合宜而施。在幾次傳染病流行時,他辨證論治,獨闢蹊徑,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為豐富、發展中醫臨床醫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蒲輔周為人耿介,治學中庸,不侷限於一家之說,以醫活人,內、婦、兒科俱精,尤善外感熱病,診斷精細,辯證準確,用藥審慎。此外並格外強調藥物炮製的重要性,重要方藥需精挑配製藥店,以求療效明確。 1956年1月,在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蒲輔周奉調北京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 1960年任中醫研究院內科研究所內科主任,196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65年任中醫研究院副院長,並曾任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常委,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科委中醫專題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等職務。在其行醫生涯中,曾多次抑止區域性大型傳染病,助人無數。 1975年4月29日,蒲輔周病逝於首都醫院,享年87歲。 蒲輔週一生勤於臨床,著述較少,除發表的幾篇論文外,其臨症醫案經學生門人整理出版者有《蒲輔周醫案》和《蒲輔周醫療經驗》等。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