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水泥工阿鴻親授30年實戰工法學:基礎放樣、排水設定到進階泥作,完整解析步驟流程,監工、施工不出錯!
-
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的七十年和平抗爭,守護西藏及其人民的自由與權利【首刷限定尊者扉頁印簽】
-
超圖解!木作工法百科:從基礎到進階工法,按流程照步驟逐一拆解,施作要點×監工細節×設計一次到位
-
西藏女性上師的隱密世界
-
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慶功破萬限量筆記本版】
-
查無此史: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印度其實沒有咖哩?西班牙人沒有滅掉阿茲特克?深度尋訪歷史上最「偉大」的謊言與真實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什麼是灌頂?──灌頂意義.大手印修持問答
-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
-
空間之外OUT OFF THE SPACE:沈中怡的空間學,以品牌為核心結合設計策略,打破地產建築的界限
內容簡介
摩登未完,後摩登是否可能搶灘?
從現代化到全球化,讓知識分子更清楚自己的力量!
現代(modern),日文譯字「モダン」,中文譯為「摩登」,台語譯為「毛斷」。
從這些不同譯法可以發現,東方社會並不存在「現代」的觀念,而是直接從歐洲文化移植過來。
台灣社會到達現代時,正是淪為日本殖民地之際。在被迫接受現代化的過程中,摩登一詞已不純粹意味著現代,而漸漸成為都市文明、時髦、風尚、流行的同義詞。
《殖民地摩登》收集有關台灣現代性的學術論文。全書分成第一輯「摩登與日據台灣」,第二輯「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分別從殖民地文學與歷史的研究,考察現代性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摩登對於台灣知識分子,是代表啟蒙與進步,或是代表蒙蔽或傷害,正是本書的研究主旨。
在歷史產生重大裂變的時刻,《殖民地摩登》為台灣主體的建構提出新的詮釋。
目錄
第一輯 摩登與日據台灣
現代性與日據台灣第一世代作家
三○年代台灣作家對現代性的追求與抗拒
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年代台灣作家與民間想像
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小說中的兩難困境
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
殖民地詩人的台灣意象——以鹽分地帶文學集團為中心
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及其意義
從發現台灣到發明台灣——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
台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年代的文學批評
第二輯 現代性與台灣史觀
殖民地時期自治思潮與議會運動
殖民地社會的圖像政治——以台灣總督府時期的寫真為中心
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文學的研究及其限制
連溫卿與抗日左翼的分裂——台灣反殖民史的一個考察
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
台灣歷史的孤兒蔣渭川——一個後殖民形象的重建
國民意識:台灣自由主義的舊傳統與新思考
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左傾化(一九二五︱一九三一)
論文出處
作者資料
陳芳明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高雄。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著作等身,主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余光中跨世紀散文》等;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灣新文學史》,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學者的研究典範。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