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地球科學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 作者:陳竹亭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2-09-08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2折 288元
  • 書虫VIP價:288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73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限時限量72折,售完不補!
  •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內容簡介

第一本講述人類世主題的本土科普創作 認識當代最重要環境議題的最佳入門讀本! 人類世,是地球的危機還是轉機? 立足本土,放眼宇宙 思考人類存亡的終極挑戰 「人類世」是一個地質年代上的時間尺度,最初由諾貝爾獎得主克魯琛提出,地質年代大多是由自然事件所決定,然而近代科技發展卻造成全球暖化、生物滅絕、臭氧破洞等全球性的環境巨變。「人類世」指的就是人類以單一物種之姿,開始有能力來撼動、干擾大自然過程的時期。 本書是提供國內中學及中學程度以上,從自然史觀點介紹「人類世」的本土科普讀本。首先從宇宙、太陽系到地球,宏觀地認識我們的自然環境。接著談生命和人類的演化,回顧人類遍布全球、發展文明的歷史。也從台灣觀點出發,介紹南島語族的大遷徙,勾勒出台灣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最後詳述人類世概念的來龍去脈,並檢討科學和科技在近代的演化進程。 對於誤用科技縱容物質文明的氾濫,我們必須及時產生自覺,建立合理且良善的世界觀。人類需要認識對周遭環境的影響,節制物質欲望,提升精神文明,設法與自然永續並存,這也是未來教育的關鍵方向。 專文推薦 王寶貫|中研院院士、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客座特聘講座教授 「本書的行文流暢,風格平易,涵蓋學門也非常廣,不僅足以作為環境教育的教科書,也很適合高中以上、關懷地球環境的社會大眾閱讀。」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侯金堆講座教授 林俊良|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林士超|國立興大附中教師、2020年全國科展地科及環境科學第一名指導老師 周芳妃|教育部師鐸獎、北一女中化學科教師 孫維新|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曾耀寰|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科學,其實源自人文主義,產生了對世界最無與倫比的理解。只是很可惜地,在我們的社會中,科學似乎只是淪為工具,而非世界觀。這本深具科學世界觀的好書,帶領我們探索在這個人類世中,我們該如何上下而求其索。」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轉變人類文明的四次工業革命首先由水力及蒸汽作為動力源,突破人力與獸力的限制,至第四次工業革命導入智能聯網技術,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及智慧。近年商業太空的快速發展即將促成下一波工業革命,人類文明不再侷限於過度開發的地球,邁向浩瀚無垠的宇宙,將解封無可拘泥的夢想。」 ——林俊良|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你困惑文明證據如何定義人類世嗎?你懷疑科學方法如何丈量人類世嗎?你了解哲學理念如何發展人類世嗎?這本書就如同燈塔指引年輕人思想,讀完這本書,你將深刻省思人生價值,也把握學習機會找出未來你在人類世的定位。」 ——周芳妃|教育部師鐸獎、北一女中化學科教師

目錄

推薦序 人類世:一個新的覺悟|王寶貫 自序 科學與人類世──科學與科技在人類世如何演化? 前言:科學家的世界觀──科學的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的? 第1節 科學革命開啟了近代科學的世界觀 第2節 望遠鏡讓人類視野投向宇宙邊際 第3節 顯微鏡擴展了人類的微觀視野 第4節 新思想與新知識論萌芽 第5節 近代化學揮別鍊金術 第6節 拉瓦節與道爾頓創立了元素與原子組成物質的世界觀 第7節 科學時代,福焉?禍焉?現代科學的省思 第1章:科學家如何看宇宙時空──科學家如何知道宇宙有138億年? 第1節 我們位在宇宙的何處? 第2節 宇宙的年紀有多老? 第3節 從天文學到宇宙學 第4節 省思:何謂偽科學? 第2章:從探索太陽系到太空旅行──人類世殖民太空的目標為何? 第1節 人類如何認識太陽系? 第2節 太陽系的形成與前世今生 第3節 太陽系的組成 第4節 近距離探測太陽系天體 第5節 人類世向太空殖民 第6節 太空殖民的省思 第3章:地球的演化──科學能解決地球的環境危機嗎? 第1節 風調雨順的地球 第2節 生物圈穩定的環境 第3節 能源與環境的四個主要危機 第4章:生命的演化──第六次生命大滅絕將是人類世的宿命嗎? 第1節 演化之舞──Life finds its way! 第2節 生物大滅絕 第3節 居維業和萊伊爾主張的漫長地質時間 第5章:人類的興起──人類是如何遍布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第1節 人類的演化 第2節 DNA與人類大遷徙 第3節 全新世南島語族大遷徙 第4節 南島文化是台灣主體的一環 第5節 省思:人是萬物之靈嗎? 第6章:人類文明與人類世──科學能開創人類世未來的新契機嗎? 第1節 24小時框架下的全新世 第2節 歷史上文明傾圮的社會 第3節 「人類世」的起點 第4節 工業革命與人類世 第5節 精神文明是人類世的希望? 結語:人類世的邊際──人類世是文明的邊際嗎? 致謝 圖片來源

延伸內容

【推薦序】人類世:一個新的覺悟
◎文/王寶貫(中研院院士、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客座特聘講座教授)      這是一個反省的時代,人類正在從物質慾望的無限膨脹幻想中逐漸清醒過來,而「人類世」這個名詞的出現,正是這個清醒現象的一個明確指標。      在我求學的1960年代,整個人類社會最被推崇、最有價值的,就是發展科學與工業技術。這兩方面先進的國家就是發達國家,是其他國家羨慕的對象。那個慾望膨脹期的開端,是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生產機器不斷被開發出來,許多民生物資開始可以被「大量製造」,所以就需要大量原料及大量能源,進而自然導致人類大量挖礦、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從煤開始,遍及石油。      挖礦把一個地方挖得千瘡百孔,不能住人怎麼辦?再換個地方挖就是了。燃煤造成濃煙蔽天怎麼辦?建造高大煙囪把煤煙排到高空就是了。眼不見為淨,誰知空污並沒有消失,而是在大氣裡流連徘徊……      更糟糕的是,產能過剩,產品沒人買怎麼辦?那就欺負弱小國家、開發殖民地,強迫他們買用,還可以強迫他們去挖礦及生產原料,低價供應統治國,要不然我的經濟怎麼成長?(經濟一定非要不斷成長不可嗎?)帝國主義的發軔動機,就是這種無窮盡的慾望。      於是迎來了大都市的煙霧,長程空污的酸雨及PM2.5,還有全球暖化。這下子連災害都全球化了,不止窮國,連富國也逃不掉這些後果。地球人終於了解,地球資源(包括空間)不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掌握了巨大能力,惡整了地球環境。地球是個有限的物理系統,有作用,就有一定有反應,只是反應要到一定時間才會顯露出來,一如俗語所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現在許多國家終於覺醒,知道不能只有開發,卻沒有善後,要不然接下來的階段會叫做「不可收拾」。但無疑還有許多國家需要覺醒,這需要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努力。      把人類開始有這種大能力來撼動、干擾大自然過程的時期稱為「人類世」,的確是實至名歸,它把前因後果以畫龍點睛方式呈現出來。但要如何才能使一般人了解這整個變動的來龍去脈呢?      這就必須從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說起,它經歷了什麼樣的物理化學變動,它的環境如何一步步變得適合生物的繁衍;以及生物的演化過程,乃至出現了「人類」這種怪咖生物,又如何開始有辦法反過來影響地球環境。拙著《天與地》(牛頓出版社,1996年)一書想要闡明的,其實就是這個觀點。時隔二十幾年,終於又看到《丈量人類世》這樣的科普書,而且旗幟鮮明地發揚「人類世」的精神。      本書的行文流暢,風格平易,涵蓋學門也非常廣,論述深入淺出。作者陳竹亭教授我見過幾次面,因此知道他對台灣的科普教育十分熱心。這本書不僅足以作為環境教育的教科書,也很適合高中以上、關懷地球環境的社會大眾閱讀,值得大力推薦。      很巧地,提出「人類世」這個名詞的克魯琛教授,我也見過不少次面。我在2003年夏天應邀去柏林參加德國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五十週年慶,其後並赴位於麥因茨(Mainz)的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訪問三個月。克魯琛教授原是該研究所的所長,那年剛退休,因此那一陣子跟他談了不少。他待人非常親切,初次見面就邀我和內子麗碧到他家聚餐,他夫人親自下廚做了幾道東方式的快炒菜餚,還頗可口。他除了有荷蘭人傳統的為學嚴謹及直白(英語Dutch Uncle是指對不同意之事會不客氣坦率評論的人)之外,也頗具荷蘭人的特殊幽默感,和他交談十分愉快且充實。克魯琛教授已於去年(2021)1月28日過世,但相信他提出的「人類世」的概念及其研究,將持續在全世界被發揚推廣。

作者資料

陳竹亭

*台大科教發展中心創辦人、跨領域通識課程教授 1950年生,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台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化學博士。學術研究專攻有機金屬化學、配位化學及其催化反應。 台灣科普教育重要推廣者,創立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為國內網路科學傳播的主要推手,也是科學與人文跨科際教育、跨領域教學的先行者。 長期參與中學化學教育教科書的編審用考,主張閱讀是科學教育中不可取代的學習方法,教科書為最基本且重要的最佳工具。此外亦擔任十二年國教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探究與實作」研發委員召集人。科學之外崇拜啟蒙運動,喜好書法及西方音樂、美術。

基本資料

作者:陳竹亭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科學新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22-09-08 ISBN:9786263184022 城邦書號:BU0181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