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父親養成指南:從只出一張嘴的豬隊友,進化成參與育兒教養的新時代神隊友
- 作者:安娜.麥菁(Anna Machin)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19-08-01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今年最好的父親節禮物★★
父性是天生內建,還是後天習得?
從「我」到「我們」,男人如何調適成為父親的過程?
爸爸也可能罹患「產後憂鬱症」?
如果你對「父親」身分感到好奇,
或面臨以下情境,
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
◆「什麼都我在做!」——哀嘆自家沒有神隊友的媽媽
◆「我顧不來,孩子也只要媽媽……」——也想晉升老婆心目中神隊友的爸爸
◆「我們的生活不再只是兩個人了!」——即將展開育兒旅程的家庭
◆「到底該如何理解『父親』角色?」——想了解最新「父職」研究者
「為人父母」是許多人經歷最深刻改變生命的經驗之一。然而,相較於母親,父親在這段過程中遭遇的衝擊和困境,卻往往遭到低估,甚至被忽略。事實上,父性與母性的概念同樣深刻,對孩子的成長、家庭運作與社會穩定皆影響深遠。
媽媽懷孕時,爸爸會藉由想像孩子的模樣、未來與孩子的互動關係,進而思考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父親。這段過程中,爸爸的賀爾蒙也會因此發生類似媽媽的變化,令男人逐漸進入「父親」這個新角色。
現代雙親共同擔任教養者的現象逐漸成為主流,雙薪家庭、小家庭的比例提升,加上更認知到父親角色對孩童發展的關鍵影響,促使男性對親職參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度。但這批新時代的爸爸不免面臨各種疑問:
.怎樣才算得上是稱職的好父親?
.初為人父的焦慮該如何排解?
.父職會帶來何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改變?
而這些爸爸的另一半,也可能會受這些煩惱所苦:
.為什麼伴侶沒辦法立刻進入父親的身分,擔負起顧家及育兒義務?
.我該如何理解並支持他走過扛起父職的過渡期?
作者安娜.麥菁博士是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演化人類學家,專注父職研究將近十年。在本書中,她從五十萬年前的父親如何確保人類種族的存續,又與今日父職經驗有何種關聯說起,探討家庭中的「父親角色」與「父職經驗」。
《父親養成指南》不是一本教人成為完美父親的教戰手冊,而是讓爸爸們暢所欲言,從全新觀點來帶領讀者思考父親本質,檢視「身為父親」的科學、社會、文化意義,協助新手爸爸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踏上「為人父」這趟富有挑戰性的旅程!
【國內外好評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邦妮&蓋瑞小夫妻/醫師作家
吳鳳/金鐘獎主持人、作家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梁莉芳/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隱藏角色/別人的老公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名筆劃排列)
很喜歡這本探討父性的書,從生物學、人類演化和文化環境……等等,多面向的探討了爸爸的角色,也幫助我了解自己那些內心的矛盾與困惑,相信讀者們看完後,也能在擔綱父親身分上更加游刃有餘!
——邦妮&蓋瑞小夫妻(醫師作家)
「父親是什麼?」父親是帶領孩子進入社會,開始冒險與探索的前導示範,與母親相異卻同等重要。本書闡述了父職在親職面不是僅為協助者,而有其獨特意義,值得一讀。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多年來,我嘗試透過人類、心理學等理論,幫助母親們看見父親在育兒的困境與挑戰。終於有了這本書,就讓更專業的來!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對於母職,我們累積豐富的描述、討論和頌讚,面向父職,卻幾近一無所知。一直以來,父親多半等同養家者形象,安娜.麥菁從科學的角度,揭露父職滋養、照顧與愛的多元面貌,獻給思考如何作父親的每一個你。
——梁莉芳(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這是英國著作啊!世界排名占前的男性育嬰大國,從家電廣告到流行電視劇都有不少愛家男人全職父親的橋段,週六早晨的公園裡只有爸爸與孩子,亞洲無法相信的奇景處處上演。別再笑英國研究領先全球數十年,有媽媽看不下去,幫天下老公出書解套,你,看是不看?
——隱藏角色(別人的老公)
安娜.麥菁集結了最新的父職研究與新手爸爸的真實故事。這是一本發人深省、鼓舞人心與感動你我的著作。
——尼克.威爾基(Nick Wilkie)(英國慈善團體國家生育信託執行長)
是時候開始將科學應用在實際的父職領域了。真實的父職經驗與社會對父職的認知依然差距甚大。《父親的新角色》所敘述的科學發現,帶給我們突破困境的信心。
——鄧肯.費雪(Duncan Fisher)(家庭推廣組織(Family Initiative)創辦人,曾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探討家長身分被遺忘的父親,精彩至極。準爸爸與媽媽的必讀之作。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牛津大學教授)
這本書以最新研究為基礎,感動人心、資訊豐富,而且通俗易讀。值得每一位家長與(外)祖父母、以及所有健康、教育和社會照護領域的專業人士拜讀。
——艾德里安娜.伯吉斯(Adrienne Burgess)(父職研究所(Fatherhood Institute)聯合執行)
目錄
序言
第一部 最早出現的父親
第一章 父親1.0
人類父性的演化
第二部 懷胎九月
第二章 對於寶寶的想像
懷孕、身分與依附關係
第三章 成為父親的重要性
從生物學以外的角度來談
第三部 出生
第四章 父親的誕生
父親的身分、孩子的出生、健康與幸福
第五章 父親角色的百態
父親、適應能力與孩子的生存
第六章 爸爸是誰?
基因、心理學與荷爾蒙
第四部 初來乍到
第七章 寶貝我愛你!
玩耍、歡笑與培養感情
第八章 兩個人變成了三個人(四個、五個……)
家長的角色與關係
第五部 有趣的正要開始
第九章 父親的教育功能
爸爸可以教孩子什麼事
第十章 對子女的影響
父親在兒童發展中的角色
第十一章 父親24345.0
父職的未來
後記
鳴謝
參考資源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一般認為女性經歷懷孕、生產,母性就會自然產生,男性卻要到親手抱起自己孩子的階段、真正開始學習育兒,才會培養出「父性」。本書作者安娜.麥菁博士則要告訴讀者,實情並非如此。父性其實是天生內建,而非後天習得,早在五十萬年前便開始往現代深受讚頌的「神隊友」方向進化,是一段超乎想像的精采旅程。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的父親形象與父職行為,也各有不同面貌。
麥菁之所以研究父職,始於她的親身經驗。麥菁是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她先生因目睹妻子分娩痛苦過程,精神上承受了超乎想像的衝擊。麥菁這才驚覺,幾乎所有生產照護與育兒環節大多以母嬰為主,爸爸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前社會已累積許多論述,檢討失職的父親將對家庭造成何種負面影響。可是,對那些致力參與教養過程的父親呢?我們可曾充分理解男性當上新手爸爸後的身心變化,並提供他們適當的協助?爸爸甚至可能罹患「產後憂鬱」,與孩子培養感情的深切渴望也會引發焦慮情緒;在社會仍普遍期望父親養家的風氣下,男性想請育嬰假當全職爸爸,遭遇到的困難或異樣眼光比女性更甚。「父親」在現代社會,面臨與過去不同的挑戰。這些努力當神隊友的盡責爸爸,理應得到掌聲。他們都深切渴望可以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同時與另一半維持正向的伴侶關係,願意對家庭投入滿滿的愛與支持。
《父親養成指南》就是如此「充滿父愛」的一冊。書中收錄多位新手爸爸訪談,讓他們暢談各種為人父的心得,同時也從人類學、生物學等角度,解析「身為父親」的科學、社會、文化意義。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安娜.麥菁(Anna Machin)
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演化人類學家,十多年來持續從事研究工作,不時發表涉及人際關係問題的評論文章,同時也是電視節目《一見鍾情》首席科學家與人際關係專家。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