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自由自造:風靡世界200個城市,數百萬人投入,改寫全球製造版圖的創客運動,正在翻轉我們的教育力、工作力以及思考力!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全球創客運動推手戴爾.道弗帝帶你一窺世界經濟與社會的大移轉! 創客究竟是什麼?哪些人屬於創客? 創客是我們身邊的製造人和創作者, 他們是形塑與打造世界的人; 創客將科技視為一種邀請,邀請他們發明探索及實驗。 我們曾經說的愛好者、玩家、 工匠、藝術家、發明家、 工程師、手工達人,這些人全是創客。 創客運動正在改變由誰製造、製造什麼、要如何製造、在哪製造的故事。這是場原型革命,從小規模出版的革命出發,讓更多人將點子化為真實有形的物品。經濟學者傑瑞米.理夫金(Jeremy Rifkin)稱之為「第三次工業革命」,《Wired》雜誌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則說這是「新工業革命」。不管叫什麼革命,你都不會看到工廠出現更多人埋首苦幹,而是愈來愈多人擁有自己的設備,或者就像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般容易,接觸這些工廠設備。創客運動不僅是經濟改革,也是創意文化的變革,前進藝術與科學、科技與手創的創意蓬勃,是親自手作的「文藝復興」,創造出全新工具、打造出嶄新的思考方式。 在本書中,作者戴爾.道弗帝就像是你的個人導覽,帶著賓客和記者在自造展間穿梭,帶著你認識創客運動實例的人物和案子,二〇〇六年戴爾.道弗帝創辦這個全球性活動時,幫自造展取了一個別名:「世界最強展示討論會」,捕捉到猶如馬戲團的熱鬧氛圍,每年一度的活動吸引成千上萬大人小孩前往參與,驚喜地挖掘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各個年齡層的發明家與手創者、工程師和藝術家的創意,他們展示的作品模糊了科技與科學、手工藝與藝術的界線。場內還有自製的自動機器人、香蕉鋼琴、閃爍LED光的機車夾克、裝上發動機的蘇丹式躺椅,用化石釀造的麥芽啤酒、噴火的廢金屬拼裝章魚、空拍攝影風箏設備、自動澆水花園、單車輪製的風力渦輪機和其他上千種好玩又實用的物品。 創客出於個人、社會和商業因素,打造製作各式各樣的物品,也為教育、藝術、食用、商業或娛樂價值而自造。你會在書中認識到: ◎發明高貴不貴的新型低溫烹調機的麗莎.費特曼(Lisa Fetterman); ◎曾當過牧師、自己創立3D印表機公司的布魯克.德拉姆(Brook Drumm); ◎十二歲就展開創客事業的昆恩.艾特尼爾(Quin Etnyre); ◎開啟無人空拍機競賽聯盟的行動藝術家馬克.寇部拉(Marque Cornblatt); ◎在管理地區各校間,落實創客文化的學校督學潘.莫朗(Pam Moran); ◎讓原是教學套組的LittleBits搖身一變,變成成功的產品線,幫助學童認識接觸電子產品的艾雅.貝蒂爾(Ayah Bdier);以及正在打造未來全自動工廠的尼克.賓克斯頓(Nick Pinkston)。 【各界推薦】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創辦人 林東陽 交大建築所所長 侯君昊 成大資訊工程系所助理教授 胡敏君 FabLab Taipei創辦人 洪堯泰 TTmaker創辦人 黃健庭 MakerPRO總主筆 歐敏銓 網路趨勢觀察家 Mr. 6 劉威麟 奇想生活董事長 謝榮雅 《MAKE》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顏妤安 【自造力推薦】 ● 你信仰什麼呢?我們信教育能有另一種可能;我們信台灣的文憑主義潮流淹沒不了時間累積而來的傳統工藝——我們是「木工創客」的自造基地,向你推薦這本《自由自造》共同來為教育的嶄新未來盡一份力。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創辦人 林東陽 ● 自造者運動的真諦在恢復人類因過度分工而失去的本能,解開創意的枷鎖,重新擁抱自力與協力創造!本書搜羅眾多先驅者們精采的嘗試與奮鬥過程,都是值得收錄史冊的經典案例,並得以藉此一窺自造者運動席捲全球的幕後祕辛。 ——交大建築所所長 侯君昊 ● 自造者運動,在數位化後工業時代是驅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這本書完整詳盡地介紹了整個風潮的緣起,精神,核心價值,發展脈絡,實例,在不同面向的發展及未來展望,所有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都應該仔細一讀。 ——FabLab Taipei創辦人洪堯泰 ● 作者戴爾.道弗帝把世界不同地方「自造者」為理想所投注的熱情,做了生動描述。我也喜歡第四章,作者介紹了各種型態的創客空間,包括在地團體交流形式、收費會員制、大學或企業出資創立,以及在博物館、圖書館中開闢的公共創客空間等等,這些案例對於創客空間在台灣的長遠發展,極有參考價值。 ——TTmaker創辦人 黃健庭 ● 台灣自造運動滾動發展數年,也到了重新檢視再出發的時候,戴爾這本中文版鉅作的出版,適時給了深刻又完整的檢視面向,讓我們更肯定自造運動的影響力與未來性,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與該繼續努力的方向。 ——MakerPRO總主筆暨共同創辦人 歐敏銓 ● 想一探Maker運動的發展過程,千萬別錯過《MAKE》雜誌暨Maker Faire創辦人Dale Dougherty的第一手觀察與經驗談。一起透過本書,看看這股風潮是如何由下而上影響教育、文化與產業,讓我們得以窺見未來創新的可能性——然後,歡迎成為Maker的一員! ——《MAKE》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顏妤安 ●「自造恐怕不過是人類最古老活動的新名詞,然而歷史上卻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當創客的時代。戴爾.道格迪一手促成這個復興運動,他改變人們信仰,集結各地創客,讓我們發掘嶄新道路、風景、自造哲學。他將我們推向全新高峰,其他人都慘敗連連的時候,他卻寫出一本又一本關於自造的精采好書。戴爾就是創客中的創客。」 ——《流言終結者》共同主持人,亞當.沙維奇 ●「精采絕倫的分析,創客美好的讚揚,歌頌自造未來的重要性。」 ——歐特克公司執行長兼創客,卡爾.貝斯 ●「每個運動都需要一個創辦人,也需要一個說故事的人,而戴爾.道格迪讓創客運動兩者兼得。道格迪在《自由自造》中, 與我們分享創客運動大鳴大放的歷史、參與人物、創作案。最重要的是,他讓我們看見自造能改變年輕人的教育,甚至帶領他們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教育理想國(Education Nation)》作者,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資深會員,陳明德 ●「深具見解的好書,重點放在創客運動在催化和形塑全新『大移轉』中,改造人類經濟及社會上扮演的關鍵角色。對學習和帶來更深遠影響的欲望,驅使我們從消極消費者,轉型成採取主動的創客,並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認識人類。如果你想知道全球社會正邁向什麼樣的方向,這個方向為何前途無量,就必讀這本教人振奮又讚嘆的書。」 ——德勤優勢創新中心(Deloitte Center for the Edge)創辦人兼聯合主席,約翰.海格爾(John Hagel) ●「《自由自造》捕捉到人類的精髓:想像、質疑、創造、反思、再嘗試。也就是搞大個人經驗,並藉由能夠一步步改變世界的方式,與他人分享你的經驗。」 ——《手工的藝術》作者麥克.派翠屈和凱倫.威金森 ●「《自由自造》是你的創客寶典大全,打從創客運動起飛就擔任活動領袖的戴爾.道格迪,在書中敘述創客運動的緣起,帶我們看各種例子,瞭解創客運動如何改變生命及社會。《自由自造》回答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既然現今社會什麼都不缺,我們為何要自造?這是所有創客或想成為創客的人絕對不可錯過的好書。」 ——英特爾執行長,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 ●鼓舞人心的好書,作者正好就是美國和全球創客運動的始祖之一,簡單來說,人類不只用腦袋思考,也用雙手思考,但這點在現代教育早已淡忘。對於覺得坐在教室裡學習無聊透頂的我們,《自由自造》提供一種新方式。掌控力就是學習關鍵,自造則是通往掌控力的途徑。 ——全錄公司(Xerox Corp.)前科學主任,全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前主任,《新學習文化(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和《拉動力(The Power of Pull)》作者約翰.席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 ●「《自由自造》猶如一趟深刻愉快的旅程,帶我們探入既具歷史意義,又富現代啟發的運動。這本書融合了六〇年代帶動天才、異想天開、熱情創造力崛起的敏銳度,並且探索創客運動是如何讓人類培養出創作和鼓舞他人的強烈欲望。」 ——紐約科學館(New York Hall of Science)館長和執行長,瑪格麗特.荷尼(Margaret Honey)

目錄

◎第一章  人人皆創客 美國自造者 我們還是自造者嗎? 地下自造:龐克、駭客和自組電腦 從邊緣變主流:個人電腦 破解,是一種生活技能 自造:搭起DIY和駭客的橋樑 ◎第二章 WHO:業餘人士、狂熱者和專業人士 全心全意的業餘人士 業餘科學家 社交動物 手工達人 手工藝達人宣言 在自造展與創客相見歡 自造展教會我們的一課 ◎第三章 WHAT:藝術、互動與創新 提案,過程和產品 互動 踏上銷售之路的創客 ◎第四章 WHERE:社群、學校和產業 HeatSync Labs 工匠庇護所 達拉斯創客空間 Fab Labs Fac Lab FAB CAFÉ TechShop First Build 大學創客空間 深圳的創客空間 發展與擴增 ◎第五章 HOW:零件、工具和市場 材料和零件 LadyAda,開放原始碼硬體第一名 Arduino 個人製造 Glowforge ShopBot 3D印表機 MakerBot PrintrBot 自造生態系統 ◎第六章 玩具創客 玩具的故事 硬紙板發明 3D列印創作 創意電路 製作機器人 回歸基本的電腦運算 終生幼兒園 性別與玩具 ◎第七章 創客心態 勞動獎賞的電路 童心 非要親手做 自造練習 自造練習 真信徒 美國創客心態 ◎第八章 自造就是學習 校外帶入校內 自造復興 學校的創客空間 學習的智慧電網 創客作品集 自造區 自造進度 ◎第九章 自造的成效 底特律的遺產 一千家小工廠開花結果 合作製造 在地生產 人才庫 為自己創造工作 ◎第十章 彼此關照的自造 改善世界 DIY力 馬蓋先醫療 人道挑戰 環境挑戰 隨機自造 自造終止貧窮 ◎第十一章 打造未來 Unisphere 社會運動 參與文化 ZOSO:沒錯!太商業化,創意已逝。 每個孩子都是創客

內文試閱

  WHO:業餘人士、狂熱者和專業人士      現代創客是愛好者、改造發明人、藝術家、設計師、發明家、工程師、手工藝達人等人物,我不會說只有某種人是創客,其他人不算數,我相信「創客」這個詞能與許多人產生共鳴迴響,因為這個詞無所不包,跨越學科。就這裡的目的來說,我們可以把創客定義為某種創造分享作品的人,創客有千百種。有的人做麵包(我舉雙手雙腳承認:我就是其中一人),有的製作飛機,有的織毛衣,有的製造機器人,有的人則做投南瓜機。      萬聖節後的第一個週末,世界南瓜投射冠軍賽(The World Championship Punkin Chunkin)在美國德拉瓦州米爾斯布羅的廣闊玉米田登場。自從收割結束,玉米田就一直空著。原本只是酒吧裡的小賭注,看誰能把南瓜投地最遠,後來竟演變成一場軍備競賽,將空氣炮裝上半拖車車斗,再搭配花樣百出的拋石機、發射機和投擲設備。該活動現在都是由非營利組織主辦,受歡迎到玉米田容納不下,要遷至多佛國際賽道舉辦。      二〇〇六年,我跟《後院彈道學》(Backyard Ballistics)作者比爾.格斯特勒(Bill Gurstelle)前往賽場一探究竟。那個週末雖然寒冷卻清朗,大型空氣砲和拋石機標記著充滿愛國情操的隊名,例如昔日榮耀、第二修正案和洋基圍城,全沿著「射擊線」整齊畫一地與上百台機器排排站,不少都飄揚著美國國旗。其中一支隊伍叫「頭髮亂了」,團員全是身著皮裝的女生。隊伍的規模各異,設備亦然,參賽者等級也大不相同。大多是來自同一座小鎮的家人和朋友,比賽變成一年一度的露營,不少人站著等看好戲,想辦法保暖,現場當然也免不了大量啤酒,與此同時,各營區的孩子四處奔跑遊玩,然後某個短暫時刻,大家的態度變得嚴肅,隊友各就各位,有人喊「預備」,另一人則喊:「砲擊!」各種小爆破將南瓜拋擲入半空,引起群眾驚叫連連。      該活動早期用的是吃不完的南瓜,現今的南瓜投射冠軍賽使用的,則是特別為比賽栽種、約八至十磅(四至八公斤)的白南瓜,比南瓜燈籠硬一些,較類似葫蘆。要是一顆白南瓜在空中爆破,他們就說那叫作「南瓜派」。即便天氣清朗,還是很難看見半空中的南瓜,南瓜會化為迅速消逝於秋季天空的一顆小白點。要是南瓜沒在半空中變「南瓜派」,而是降落田裡,就是一陣手忙腳亂,約六台四輪車會環繞著降落點,測量南瓜拋射地多遠。南瓜一般會飛一千至三千五百呎(約三百至一千公尺),有些超過五千呎(約一千五百公尺)。      我最喜歡的參賽者之一,是來自德拉瓦州密爾頓近郊、名叫「壞到骨子」的離心力投擲機。這台投擲機架在一座安置於貨車車斗的塔座,一開始時,設備緩慢繞圈轉動,等到速度增強,機器的動作就開始模糊到令人看不清,最後設備高速旋轉的能量,讓貨車和塔座顫動搖晃,把南瓜拋入半空。在旁觀看真的很令人振奮,但我仍然保持安全距離,刻意往後站。      參賽機器真的令人佩服不已,但老實說,在我看過一組表演陣容後,就對製作機器的人較感興趣。      「偉大解放軍」是一台粉刷亮紅色的大型空氣砲,隊員全數身著紅衣,就像NASCAR(美國國家機動車賽)的車隊成員,棒球帽和上衣口袋則都佩有徽章。該隊老大是來自維吉尼亞州傑佛森頓,身材高大、滿臉鬍子的約翰.布切爾(John Buchele),我不以為意地刺探他,偉大解放軍共砸了多少製作費。      他聳聳肩:「超過七萬美元。」      我真好奇他哪來這麼多錢搞這台機器,但我知道價值不在於金錢,這是能夠跟家人共處的時光,可說兼具目的性與成就感。約翰和他的團隊對參賽非常驕傲,他們不僅要打趴其他隊伍,還要打破自己過去的紀錄。      我問另一個男人,不用比賽時,這台裝在超大半拖車的空氣砲,能安置在哪裡。      他一個拍子都沒落地回我:「停在我家前院啊。」      我很好奇他有沒有老婆。      然後我跟來自新罕布什爾格林菲爾的九人隊伍「洋基圍城」領袖,史蒂芬.賽格(Steve Seigars)聊,這支隊伍幾乎人人都姓賽格。洋基圍城用的是碩大的鐵製拋石機,總重超過五萬磅(約兩萬兩千五百公斤),高達六十一呎(約一百八十公分),這還沒算進機器的投擲臂,此外每顆輪子的直徑分別是十呎(三十公尺),站在洋基圍城旁的感覺很不可思議,讓我感覺好像小矮人。我參與那年,洋基圍城共擲出一千四百七十六呎(約四千五百公尺),在該級別中得到第一名,去年他們以打破世界紀錄的一千七百零二呎(約五千兩百公尺)抱走冠軍。到了二〇一三年,他們已經用新機器洋基圍城二代,投出超過半英哩的兩千八百三十五呎(八千六百公尺)。      我問了史蒂芬.賽格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做出這台大型鐵製投石機前,你們是否先從小型的機器做起?」他回答我,洋基圍城是他們第一個完成的作品,之前他們從沒做過投石機。他與家人自稱是洋基農夫,初衷是在自家的南瓜田搭建投石機,請大家來玩。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正職工作是什麼?」史蒂芬告訴我,他是牙醫。我忍不住笑出來,我跟他說,大家可能不會記得他是牙醫,但絕對會記得他製作出洋基圍城。      南瓜投射冠軍賽很好玩,對參賽者來說尤其如此,這就是比賽、愛好者俱樂部和協會所認為的重點,這些社群組織就是我說的前創客社群。      這種社群還有另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美國實驗飛機協會(簡稱EAA)。因緣際會下,我參觀過幾次正式名為「Airventure」的OshKosh航空展,該展每年夏天都會在威辛康州舉行,吸引超過十萬人潮。OshKosh是眾人搭機參與的盛會,飛行員和家人搭乘自己的飛機抵達現場,降落在附近的小航空站,然後滑行至大空地上的營地,在自己飛機機翼下搭帳棚。      EAA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組成,專為休閒飛行員的飛行權進行遊說,其中不少人在戰爭期間都是飛行員,很難替自己的飛機爭取保險。因為保險取得不易,小型飛機製造商做不成生意,宣告虧本歇業,後來EAA成功通過一條聯邦法律:若你的飛機有百分之五十一是自己建造,即可享有飛行權。      有年我跟比爾.格斯特勒(Bill Gurstelle)一起參加Oshkosh航空展,遇見一個名叫阿尼.辛莫曼(Arnie Zimmerman)的男人,他駕駛一架雙人座開放式座艙飛機,飛機名字跟設計很相襯:微風號。這架飛機的概念走極簡路線,比航空展其他飛機接近萊特兄弟的飛機(以及單車)。由於沒有外殼,所以內部操作一目暸然。飛行員坐在堅固程度好比躺椅的座位,上面只放了塊坐墊,身子需要完全前傾,安全帶則是唯一固定駕駛在位的設備。飛行員得戴上護目鏡,強風和昆蟲才不會刺到眼睛。微風號的設計概念是「家庭娛樂飛機」,六〇年代由業餘飛行員設計發明。設計約為一百美元,全部原料則大概是一萬五千美元。      阿尼解釋,他從德州駕駛這架飛機前來,一路盡可能躲過暴風雲,要是真不行就得先降落。他告訴我們商業飛行員喜歡駕駛微風號,因為給人一股飛行的真實感受。阿尼是個很隨性的人,捧腹大笑地講著半暴露在空中飛行的種種危險,讓我不禁想起《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裡的斯林姆.皮肯斯(Slim Pickens)。他熱愛駕駛飛機,這點不用多說,跟我們說話同時,也一副迫不及待想趕回去開飛機的模樣。如果我們想繼續跟他聊,其中一人就得跟他一起上飛機。我往後退一步,比爾往前踏一步,然後他爬上位在飛行員後方的座椅,繫上安全帶。      比爾後來描寫這段經驗:「起先還蠻可怕的,後來我習慣了飛行的感覺,就感受到自由的快感。飛機與天空之間沒有隔閡,僅有一副護目鏡,開放式座艙有景觀,也有新鮮空氣,沒有門,也沒有擋風玻璃的微風號,微風自得,沒有任何一架飛機可以超越。」      由於許多Oshkosh會員自己造飛機,因此該活動有幾名成員是販售「組裝」飛機的公司。套材飛機可能是一組小小的操作指南,或讓人組裝某種飛機的設計。如果是這一類飛機,自組的人就需製作所有零件,依照指南說明組裝飛機。套材飛機也可能提供使用者預製零件,但還是需要花許多功夫自行組裝。這類型的套材飛機製造商,不少都有飛機棚設施,供用戶建造飛機,畢竟飛機不可能塞得進普通車庫。我遇見一對父女,他們就不斷在加州的家與德州的飛機棚之間來回往返,自己組裝飛機,最後完成後,他們就開飛機回家。      自己動手做飛機可能是最終極的DIY,對多數玩家來說,這工作可能長達數年之久,另外也有販賣這種半成品飛機的市場,我的妻舅瑞奇.卡爾森(Rich Carlson)就是玩家之一,他在穀倉建造飛機框架,完成所有板金部分,最後把組裝套件和設計賣給另一個想完成飛機的買家。      我遇見了密蘇里州墨西哥的詹尼斯飛機公司(Zenith Aircraft Company)總裁賽巴斯汀. 海恩茲(Sebastien Heintz),該公司也販賣套材飛機。他父親為詹尼斯飛機製造原始設計,並在過去幾年間不斷改編設計。賽巴斯汀在Oshkosh組織「一週奇蹟」專案,讓一票人馬在一週內搭建出完整一架飛機(當然利用的是詹尼斯公司的套材)。他說:「這麼做是為了推廣和促進套材飛機建造的風氣,讓人看見組裝一台完整飛機,幾乎人人都辦得到。」      全心全意的業餘人士      跟許多我遇見的創客一樣,參與南瓜投射冠軍賽和航空展的人,都是全心全意的業餘人士,而且以此為傲。他們組成「同好社團」,社團的人來自四面八方,都對同樣的事物抱持熱忱或熱情。      「業餘人士」(amateur)的拉丁文詞根是「amare」,意思是「喜愛」。業餘人士熱愛他們做的事,對許多人而言,業餘就是一種自由,可以不去擔心賺錢維生,放心去玩。自造也能當作一種嗜好,離開工作崗位後個人追求的副業,並利用自己的時間完成。但自稱業餘並不一定表示你就是菜鳥,業餘人士的技術也可能很高超,認真投入,業餘與專業人士之間的界線確實很模糊,但沒什麼比自稱業餘人士,更能說明你強烈的目標。      多數人都樂當業餘人士,不想當專業人員,我喜歡栽植烹煮自己吃的食材,我很擅長烹飪,也很引以為傲,可是我不想當美食主廚,不想到餐廳工作,但在自己家裡當廚子,更能讓我欣賞享受專業主廚做的事。能為家人朋友端出令人滿意的好菜,我很開心,這是我自己選擇跟人分享的事物,而每個人都有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參與。      我把這當活動參與的金字塔,金字塔底部是業餘人士,頂端則是專業人士,如果我們拿音樂比喻,金字塔底端就是正在學習彈奏樂器的人,還有一輩子都在玩音樂的人。每個人都是從這裡開始,但很多人會就此停留在這個位置。金字塔頂端則是專業人士,平日靠彈奏樂器賺錢維生,然而就算是金字塔頂端,也僅有少數人能成為吸引大批聽眾、收取優渥酬勞與獲得媒體關注的超級巨星,而夾在純粹的業餘人士和專業人士中間的,則是一個月偶爾接幾場表演,或從事音樂教學,獲取收入的音樂家。      運動員也適用這個金字塔架構,位居頂端的少數人,是能賺到錢的職業運動員,另外則是多數只因好玩而參與的運動愛好者。      金字塔暗指一種階級,事實上我們的文化傾向過於高估專業人士,低估業餘人士。業餘人士被視為次等,被當作笑柄。英國政治顧問兼作家查爾斯.李德彼特(Charles Leadbeater)寫道:「我們往這些認真用自己閒暇時間的人身上,貼上形形色色的標籤,其中很多都具貶義,很難讓人開心得起來,包括:宅宅、電腦怪咖、迷姐迷妹、駭客、車庫宅男等。」 幾乎整個二十世紀,唯有專業人士能受到重視,如果希望自己受到重視,大家都會建議你,還是成為專業人士比較好。李德彼特在他二〇〇四年的散文「專業餘革命」裡,描述一種全新社會混合體的崛起,他稱專業的業餘人士為「專業餘人」:「他們從事的活動不確切符合工作與休閒、專業與業餘人士、消費與製造的傳統定義。」專業餘人位居金字塔的正中央。      我們可以用參與的金字塔讓人注意眾多業餘人士,同時注意到還有專業人士跟專業餘創客。我們通常以為從底部爬上頂端是自然的發展,然而今日金字塔中央卻不斷擴增,底部與頂端則愈縮愈小:業餘人士找到方法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賺到錢,專業人士也找到他們喜歡做的事,作為工作一部分。無論你是否自稱專業或業餘人士,都不重要,頭銜或證書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做的事,其他則順其自然。      亞歷山卓.拉內魯奇(Alessandro Ranellucci)是名義大利軟體開發師,他製作出用於3D印表機設計檔案的開放資源程式Slicr。一開始他只是利用閒暇時間發開軟體,沒人付錢給他,由於發現有Slicr這種軟體的需求,於是開始自己編碼,公開分享。亞歷山卓在羅馬的自造展會場上,擔任創客空間區的組織人,他告訴我,義大利創客正在尋覓對自己有意義、全新另類的工作契機。在這個許多人形容政經制度敗壞的國家,碰見這一群精力充沛、滿懷熱血的義大利創客時,你根本不會注意到敗壞這回事。亞歷山卓說,有些創客之所以加入,是因為他們沒工作,有的人則是自願請辭工作,甚至願意賺更少錢,只為從事他們喜歡做的事。他說:「創客選擇的是有品質的生活。」      如果我們把業餘人士當作創客運動背後的特色,是因為創客有意挑戰自己、從事自我能力極限的實驗,他們不需要徵求任何人同意,也不寄望自己的付出能獲得專業人士等級的酬勞。這就是許多專業人士無法體會的自由,因為他們都要先經許可和資金等先決條件,才能採取行動。      我相信業餘人士有能力從事專業人士沒辦法或做不到的事,或簡單來說,專業人士尚未做過的事。我相信菜鳥能注意到專家遺漏的要點,做得到汲汲營營的人不特別重視的事。我也相信一般人可以發展出不尋常的觀點,並落實行動,因為他們沒有受過訓練,不懂「正確」看待事物的角度。相信人人皆能貢獻,藝術和創新來自意想不到的人與地,是種瘋狂、理想化卻民主自由的想法。而這也正是歷史展現出的可能性。      業餘科學家      各年代的天文學史皆見證了業餘人士的價值。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以發現天王星聞名。但時間回溯至十八世紀中葉,要是有人問威廉. 赫歇爾從事的職業,他會告訴你,他是名音樂家。赫歇爾在德國漢諾瓦長大,十四歲那年對樂譜與和聲學理論產生興致,學會彈奏雙簧管、小提琴、大鍵琴和吉他。十八歲那年,他父母讓他偷渡離開正在跟法國戰爭的德國,於是他輾轉來到他連一個英文字都不會說的倫敦,平日靠音樂教學和到教堂彈奏風琴,賺取微薄生計。然而現代人卻不知曉威廉.赫歇爾本業是音樂家,因為他在一七六六年二月,二十七歲那年開始寫日記,記錄他每晚會做的事。每天夜裡,赫歇爾都徹夜未眠,瞻仰觀望星星,記錄下他的天文學觀察。      赫歇爾成功取得一組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伽利略發明的折射望遠鏡,很適合用來觀察月球和已經證實的行星,但對於觀察更遙遠的太空卻不夠力。牛頓曾發想出幾種不同望遠鏡,也就是含有大塊鏡面、可以集中光線的反射望遠鏡,能夠改善觀看遠方陰暗物體的能力。赫歇爾靈光一現,他可以不使用玻璃,用鐵製作出更大鏡面,改良反射望遠鏡。因為他沒錢請人幫他做,於是決定自己動手做。      根據理查.荷姆斯(Richard Holmes)在著作《奇蹟年代》(The Age of Wonder)裡的說法,到了一七七四年,赫歇爾已經「打造出聚光力和清晰度無與倫比的設備」。他是第一個觀察到北極星不只一顆,而是兩顆的人。荷姆斯描述:「藉由此法,赫歇爾開始對夜空模式發展出超凡卓越的熟悉度,逐漸讓他像音樂家閱讀樂譜般,對夜空進行『視奏』。」根據荷姆斯的說法,赫歇爾的偉大之處,就是他「開始構想遙遠太空,想像一架能夠探入遙遠天際的望遠鏡,彷彿探索一片深不見底的龐大星海,探索天空。」英格蘭巴斯某個涼爽的春夜,赫歇爾在夜空發現了有樣東西正在移動。這個物體被歸類為星星,但赫歇爾的望遠鏡讓他更深入探究,起初他以為那是顆彗星,因此通報了英國皇家學會,但後來他卻指出,其實那是第七顆行星,也就是我們現在認識的天王星。這名職業音樂家和業餘天文學家獲得偉大發現,撼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知名的業餘科學家佛瑞斯特.米姆斯三世(Forrest Mims III)幫睿俠(Radio Shack)3C通路品牌撰寫備受喜愛的電子產品教學手冊,在《Make:》雜誌裡重述他曾在一九九九年的《科學》(Science)期刊講過的話:有些人認為業餘人士再也無法為現代科學帶來貢獻,但他卻抗議所謂的「業餘科學走向終點」一說,他道:「沒錯,現代科學使用的方法和設備比過去繁複,但業餘人士豈也不是。」他指出一直以來,最新的恐龍化石、植物種類和新彗星和小行星,都是業餘人士發現的。佛瑞斯特補充,現代創客擁有「技術技能和資源,他們發明的科學工具和設備,比我這一代的業餘科學家設計出的東西還先進。」此外,這些業餘人士更能輕易互通有無,專業人士也是,可以彼此切磋學習,分享工作心得。      業餘人士應該是健康生態系統的一大關鍵,要是沒有業餘運動,就不可能有職業運動。沒有業餘音樂家,哪來的職業音樂家?沒有眾多只因深愛自己做的事,從基層開始的業餘人士,怎會有職業級創客?跟業餘人士一樣擇自己所愛,不為他者,只為自己享受創作的過程和經驗,就是自由、值得讚賞的人類心靈的有力展現。      我把自造甚至創新當成一種運動,目標是盡可能讓更多人參與,業餘人士跟專業人士攜手參與,人人都需要上場的機會,有練習磨練的機會,才可能變得在行。若有許多人參與,我們就更有機會發掘誰有特殊才華,即便才學疏淺,透過不斷活躍參與,便能從中獲益。未開發的創新源頭、未開發的人才庫讓我充滿興趣,許多人出於諸多理由,從沒挖掘過自己的天分,更別說讓他人發掘這樣的自己。有創客運動當合作架構組織,自造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團隊運動,沒有人需要孤軍奮戰。      社交動物      熱血是業餘人士燃燒的熱量,讓他們挑燈夜戰,週末不眠不休,久久緊盯一個大多人都不太在意的問題,直到找到解決方法,或以不尋常的頻率,反覆重述某種想法。      雖然《Wired》雜誌特約編輯凱文.凱利(Kevin Kelly)使用的形容詞是「著迷」,他講的卻是熱血的力量:「著迷是一種終極力量,當你浪費時間,漫無目的胡亂做某件事,真正的創意就翩然降臨,真正的探索學習及新鮮事物通常就是這麼出現的。人類社會也可能短暫著迷某樣正在發展的事物,這就是社會探索某個點子的一種方式。」      熱血愛好者做自己在做的事,為的不僅是讓自己開心,最重要的是與他人聯繫。一旦顯示出對某種嗜好的興趣,開始與他人談論你的嗜好,就會發現跟你志趣相投的人,這真的可能是非常驚人的意外收穫。我們透過自己選擇的活動和某個嗜好的熱情,發現及認識自我,也發現及認識到比我們在行或鑽研更久的人。無論是線上線下,我們都能加入團體,貼出自己作品的照片,在推特上累積追蹤粉絲,不僅驕傲地分享成品,也逐步分享正在進行的工作(或甚至讓人垂頭喪氣的零進度)。      其中一個理由很明顯:我們需要協助。若想學習跟進步,就需要找導師,或比我們知道更多、能力更強的人,對方可能是大人,也可能是同儕。若我需要理解為何3D印表機的塑膠線材無法固定在印列板上,我會尋覓能夠幫助我的人。創客通常都不吝嗇分享自己的時間,也很樂意幫忙,通常是因為他們清楚其他人也曾幫過他們。      在網路出現前,光憑自己的能力,尋找某個我們知道能夠親自解釋的人學習,發掘和培養新技能的機會很侷限。如果你父親在車庫有個工作室,你就可能接觸到工具,學會他做得到的事。網路正在改變我們學習自造的能力,讓我們找到可以協助我們的人。無論他們住在哪裡都無所謂,我們可以讀部落格或看影片,看他們解釋做法。      我們之所以尋覓其他愛好者,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讓我們的熱血升高沸騰,將構想化為實際作品需要動力,如果我有個構想,我就要投注大量個人精力追求,起初得從自己身上找到這股力量,但想維持這種動力,理想的做法就是構想必須能產出能量,而不只是消耗能量。我們經常透過互動,注滿作品所需的能量,當有人表示欣賞我的作品,例如他們覺得實用或有趣而分享轉發,就回饋我正面能量,讓我更有衝勁與精力持續前進。轉換得到的匯率就是熱血,熱血是很難定義的東西,但感受到的時候,我們自然會知道。      英國社會學家大衛.崗特雷(David Gauntlett)在著作《自造串連力》(Making is Connecting)裡寫道:「人花時間打造事物,是希望有活在世界的感受,身分是參與者,而不僅是旁觀者,並在同好社群裡保持活躍,獲得肯定。在對自己具有意義的環境裡,想要有存在感,讓興趣和性格變得更耀眼,是很正常的心態,而他們也會希望受到他人關注……此外他們也會期望與他人串連交流,尤其是在線上活躍參與對話和社團等。      DIY心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尋覓其他從事類似工作的愛好者,與他們合作聯繫。有些人會用「DIT」形容「動手一起做(Do It Together)」或「DIWO」,意思是「跟他人動手一起做(Do It With Others)」。大多創客並不符合孤獨發明工匠的文化刻板印象,反而相信或擔心沒人共享他們的興趣,這群發明工匠熱愛社交,在共同空間裡進行團隊合作。分享自己正在做的事同時,我們就加深了自己與社群的聯繫,無論是上線或下線,親身經歷或虛擬情境都一樣。      手工達人      二〇〇三年,來自波士頓的麗亞.克蕾莫(Leah Kramer)創辦了專門獻給「文青手工達人」的社群網站Craftster.org。克蕾莫對手工藝屬於纖細敏感,手工藝者庸俗的既有古板觀點,感到不滿與無奈,她也不當一回事,於是創辦這個專門給手工藝達人的線上社團,提供大家認識接觸、分享自己作品的平台。網站標語「沒有諷刺,就沒有茶壺保溫罩」,展現出Craftster面對傳統工藝的叛逆心態。      「小時候我就中了手工藝和DIY的毒,好幾年下來都沒退燒,」麗亞說:「二十多歲時,當代書本雜誌裡司空見慣的單調圖案和點子讓我感到乏味,我真的很想做出能夠展現個人風格、喜好和幽默感的東西。我還記得,只要我發現一家可愛的手工藝品小店,就會興奮不已,可是走進瀰漫肉桂香氣的店內,印入眼簾的全是穿著手工蕾絲邊圍裙的泰迪熊,馬上就失望了。」      二〇〇一年,波士頓開了間全新的假日手工市集,名為「怪奇市集」(Bazaar Bizarre),組織人是一群藝術家、音樂家和手工藝者朋友。一開始市集辦在州務廳地方政府,現場共來了十幾家手工藝品攤位。「他們製作的東西完全符合我渴望的手工靈魂精神,像是八〇年代電玩角色的手織玩偶、完全褪色的十字繡毛巾等。」於是麗亞加入組織團隊,活動亦逐年成長,後來愈來愈多攤販加入,在其他城市舉辦。      這是下了線的世界。在線上,二〇〇〇年代初期,還有幾個讓麗亞及其他志同道合的手工達人進行交流的社群。「我喜歡去這些網站,但在那裡分享圖片、整理手工藝想法和尋覓新點子,實在太難。」於是她開了Craftster網站,把這個空間當作「分享文青獨創點子的所在」。      「Craftster不僅是我個人喜歡參與的社群,更是讓活動展開的獨特所在。外界似乎都覺得用幽默、諷刺、流行文化主題翻轉手工藝的年輕文青,構想很獨特新穎,很值得在各大媒體探討書寫,而這就是Craftstert成功的原因。」      九〇年代時,麗亞在大學主修電腦科學,但她從小就對電腦很有興趣,她還記得自己的蘋果電腦Apple IIe。麗亞也寫過電腦程式,設計她熱愛的精緻幾何織珠圖案。她回憶自己曾參與她喜愛的樂團和手工藝的Usenet新聞群組,說:「光想到過去和現在的差異,就覺得很有意思。當初如果你想和人分享手工藝點子和圖案,就得到『fotomat』列印圖片,再用傳統郵件寄送照片。」      她認為Craftster社群的人「躍躍欲試,想用不同以往、不再只是大眾普遍接納的方式,展現創意,像是從事音樂(例如參加樂團)和寫作/藝術(例如自創線上雜誌)的新形式」。因此當時他們做出一件「出乎意料」的事,還很享受讓人大感意外的感受:手工藝,唯獨「老阿嬤」才從事的活動。這些人覺得「奪回手工藝權利」和自己動手做,讓人充滿動力,隨著之後的電腦流行及易於取得使用,這群人集結起來,分享彼此的作品,吸引更多人加入。」      她找到自己的同類。「我喜歡運用雙手和大腦,從零開始將自己的點子變成實體。用布料和線縫紉對我來說,感覺很接近利用指令碼,從零開始寫出電腦程式。」      「Craftster是我為了好玩才開始的副業,當初我完全不曉得網站會怎麼發展,只想要順其自然,況且我根本不是網頁設計師。」她的副業逐漸茁壯成長,在Craftster的高峰期,每月總共有一百二十五萬名訪客,一千萬次點閱率,因此變成有利可圖的資產,因此麗亞在二〇一〇年出售Craftster。      美國剎那間吹起一陣「手工藝新浪潮」風氣,除了Craftster等網站,在黛比.史多勒(Debbie Stohler)的《Bust》雜誌和紐約縫縫補補客(New York’s Stitch n Bitch)等當地團體間,手工藝也很夯。不同城市的手工藝達人開創自己的手工藝展,有怪奇市集、叛叛創意手工市集、壞東西手工展、現代手工崛起市集、買買舞舞、手工黑手黨和改革學派等。手工藝本來被當作空巢期老人的玩意兒,但現在兩百九十億美元商機的手工藝產業,都是由未滿三十五歲的青年族群主宰。      二〇〇七年,我們發行了跟《Make:》搭配的《Craft》雜誌,標語是「改造傳統手工藝」。我透過《Craft》重新思考手工藝,把手工藝當作一種科技,可融合全新科技和全新的自我表達。這本雜誌的主編是卡拉. 辛克萊爾(arla Sinclair),她的丈夫是《Make:》雜誌編輯,也是《波音波音》早期的合作伙伴馬克.法蘭腓勒德爾。她寫道:「DIY文藝復興擁抱愛戴手工藝,若非透過科技、諷刺、反骨和創意回收的方式,就是利用創新材質和手法製作,將手工藝推出傳統邊界……全新的手工藝運動鼓勵大家自己手作,而不是單純購買幾千種別人早就有的現成品,此外亦提供手工藝達人展現銷售個人化商品的新園地,同時讓不想掉進主流商業陷阱的消費者,能買到原創、獨特、另類和品質優良的產品。」      第一期的製作提案包括針織機器娃娃、銀線和微處理器製成的可編程LED背心、針織鬆筒靴、極簡風的「貓薄荷城堡」,以及螞蟻養殖場屏風。《Craft》慶祝的是非傳統、出乎意料又不尋常的技巧、材質與工具。      在自造展與創客相見歡      我很享受親自會見我透過雜誌遇見的創客,因此我開始思考,他們或許也會喜歡彼此碰面、聊聊自己做的事。於是在二〇〇六年,我想到自造展這個點子,第一場就辦在舊金山灣區。我和共同創辦人雪莉. 赫斯(Sherry Huss)、露易絲. 格拉斯哥(Louise Glasgow),將自造展設想為創新版的鄉鎮園遊會。農業經濟是原始鄉鎮園遊會的起源,讓偏遠農場的主人能齊聚一堂,分享他們的成就:例如豬肉和派餅。講到英格蘭都郡園遊會的崛起歷史時,國家露天市場檔案館(National Fairground Archive)說:「有了這些貿易展,不同文化就能彼此交流滋養,同時這些也是喜悅跟慶祝的必要之會。」簡單地說,會展是結合展覽、演講和市集的場合,慶祝某種生活方式和產業人士。      現在還找得到鄉鎮園遊會,我也喜歡參觀農場動物、自製果醬、罐裝醃黃瓜和番茄。可是鄉鎮園遊會每況愈下,坦白說變得食之無味,非得靠年邁的搖滾樂團和遊樂設施撐場,除了農夫市集、現代雞肉合作商店和後院花園,現在沒多少人會自稱是農業經濟的一分子。自造展反映出現代文化與經濟,是科學展、手工藝展、藝術展和鄉鎮園遊會的綜合體,自造展說不上是競賽,而是一場展覽,是人民的世界博覽會,人人皆可展現創意和技術造詣的園地。      自造展做的,是讓平常不會接觸到的不同族群、不同次文化、不同愛好和不同名字的人聚在一起,這些族群都在我們的城鎮社群裡並肩存在,卻常以為彼此是互不相干的個別群體,而自造展則讓他們見到彼此之間相同的熱血和目的感。      創客們橫跨科技、科學、手工藝和藝術,帶著各形各色的作品,出現在同一個場合,模糊了行業與喜好間的界線隔閡。創意與技術性工作的融合,讓自造展變成獨特的場所,既混亂、嘈雜又令人振奮。每年有一個週末,這裡就是世界最有創意、最靈活、最創新的城市。不同於其他城市,這座城市反映出人類的集體創意和未來潛能,市民也充滿好奇心和冒險精神,他們享受學習、參與遊戲,迫不及待到處兜轉,心知肚明只要一個轉彎,就有驚喜等著他們。即使他們站在固定位置,驚喜仍會自己找上門,因為有很多「驚喜」都會走動:例如小型競速機器人、四處爬行的蜘蛛機器人、噗噗前進的藝術車、如雪橇犬綁在一塊兒的單車、裝上發動機跟著輪椅跑的木製靠椅,還有電力發動的杯子蛋糕,這些都在人群間來去穿梭。      自造展的精髓就是「展示說明」:這裡是創客進行對話的場域,跟泰半陌生的對象談論他們做的事情。在這裡,互動很神奇,我們可以對創客提問,像是:「這點子是怎麼形成的?」「怎麼開始的?」「如何找到使用材質?」「製作過程中,你覺得哪部分最困難?」和「我也能做得到嗎?」好奇心會所有回饋。      剛開始,我沒料到普羅大眾會認為自造展有吸引力,即便是首辦那年,參加自造展的人數已經超過預期,吸引一萬八千人共襄盛舉。自造展灣區場是我們的首站,到了第十個年頭,參加人數已超過十萬人,其中一千五百人是展出作品的創客。旗艦號的自造展本身就是大型創客作品,由熱愛該活動的團隊協力製作。      我們完全沒注意到一個社群就此誕生,許多創客都是第一次見面,但接下來卻能維持數年的合作關係,這些社群成員都是自造展的共同創作者,我們只提供了場地,他們卻帶給我們創意、熱情和巧思。創客就是這場秀的巨星、主角。他們的作品是仍處於粗糙初始的階段,每個展覽都象徵一種實驗。      此外,自造展提供創客寶貴的回饋意見。光是「好酷!」這樣一個反應就意義重大,自造展也讓創客有與人聯繫的機會,和自己可能永遠遇不到的有趣人士碰面。      自造展充滿感染力,形形色色的人都說自造展有股「魅力」,這種感受很難解釋,但可以輕而易舉自行體會,也能從他人臉部表情讀得到。這種感受告訴你,沒有什麼不可能,見證體驗社群裡的創意與天分,也令我們狂喜不已。每個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自造展,他們共同打造出光憑我們自己,是不可能完成或感受得到的事物,到場的每個人都很開心,讓人感覺我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並且對社會和將來感到樂觀。經過十年多以後,這種精神持續蓬勃開花,我卻一點也不意外。      自造展是創客運動的催化劑,愈來愈多人受邀參與自造,讓他們把自己當作製造者,不再只是消費者。      自造展教導我們的一課      人們求知若渴,尤其是彼此之間的切磋學習。      深度、強度和複雜度都不讓我們畏懼,反而深深著迷。      人們最希望能表達自我的創造力,進而看見他人的創意,反過來也一樣。      人們想和當地社群和網路上的人聯繫。      人們可以獲取技能與知識,幾乎做任何事,都能做到更好。

作者資料

戴爾.道弗帝(Dale Dougherty)

加州舊金山創客媒體(Maker Media)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他在二〇〇五年創辦《Make:》雜誌,二〇〇六年在舊金山灣區創始第一場自造展,《Make:》雜誌和自造展則扮演全球創客運動的催化劑。二〇一五年,全球共舉辦一百五十餘場自造展,吸引一百二十萬人共襄盛舉。二〇一四年,美國白宮舉辦了第一場自造展。道弗帝於一九五五年出生洛杉磯,於肯塔基州路易維爾長大,他是歐萊禮媒體的共同創辦人,也是該電腦叢書的第一位編輯,並在一九九三年開創第一個商業網站GNN。二〇〇三年,他發明了「Web 2.0」這個專有名詞。創客媒體原先是歐萊禮媒體的子公司,後來在二〇一三年一月組成獨立公司。二〇一一年,道弗帝因為一個計畫,在白宮受封為「改革先鋒」,該計畫實踐美國人「在各個社區從事意義非凡的創舉,超越革新、超越教育、超越世界創造」。二〇一四年的白宮自造展上,歐巴馬總統介紹他時,稱他為美國創新份子,為教育和商業界做出偉大貢獻。他與妻子南茜目前居住加州賽凡堡。

亞麗安.康拉德(Ariane Conrad)

自二〇〇七年起擔任自由作家、編輯和教練,別稱「Book Doula」。她合作指導七本非小說類散文書籍,其中三本登上《紐約時代》雜誌的暢銷書名單。近期為甘迺迪.歐迪德(Kennedy Odede)和潔西卡.波斯納(Jessica Posner)執筆《我的大無畏:非洲貧民窟的愛、失去與希望(Find Me Unafraid: Love, Loss and Hope in an African Slum)》(二〇一五年,Ecco出版)。有關她的合作經驗、訪談、演講和其他歷險記,都在她的個人網站arianeconrad.com。

基本資料

作者:戴爾.道弗帝(Dale Dougherty)亞麗安.康拉德(Ariane Conrad) 譯者:張家綺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設計 出版日期:2018-05-31 ISBN:9789864774449 城邦書號:BCD737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