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教育打造孩子的競爭優勢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教育打造孩子的競爭優勢

  • 作者:于凡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6-03-30
  •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根據中時人力網所做的調查,自從二○○二年兩岸同時加入WTO以來,多數人就認為中國大陸的競爭力優於台灣,甚至在應加強改革項目中,主張除了經濟之外,還必須從教育著手。 那麼台灣的競爭力到底在哪裡?我們的下一代,就是「台灣的基礎競爭力」。除了國內之外,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來自對岸的中國大陸。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本書的主旨即在於,揭示中國孩子在教育層面出現的九大漏洞,當成台灣父母培育孩子的借鏡,同時也可以讓台灣的青少年們引以為戒。 全書將中國孩子的教養問題分成九個主題,並針對九大主要問題逐一提供因應之道,教導父母如何以這九支「預防針」,強化孩子的「基礎免疫力」,提高他們自身的實力,以及面對他人或社會的應變、處事能力。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孩子,你被寵壞了! 第二章 孩子,天才一個就夠了! 第三章 孩子,你快樂嗎? 第四章 孩子,你需要好人緣! 第五章 孩子,你要學會說不! 第六章 孩子,你要學會保護自己! 第七章 孩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第八章 孩子,你在想什麼? 第九章 孩子,提高你的挫折忍耐力吧! 後記 【名家推薦】 ◎李家同 (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小野知 (知名作家 )

目錄

第一章 孩子,你被寵壞了!  
1.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2.放手讓孩子去做
3.注意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4.勞動教育不可忽視
5.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6.善用生活這部教科書  第二章  孩子,天才一個就夠了! 
1.期望過高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2.要望子成龍,不要「逼」子成龍
3.視孩子的能力設定目標
4.成績不是人生的全部
5.不要讓學習變成孩子的負擔
6.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第三章  孩子,你快樂嗎? 
1.將快樂還給孩子
2.不可揠苗助長
3.父母要保持平常心
4.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
5.多給孩子一點微笑
6.送孩子感受快樂的細胞  第四章  孩子,你需要好人緣! 
1.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
2.孩子需要朋友
3.別忽略了孩子
4.不要插手孩子之間的事
5.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6.從運動著手  第五章 孩子,你要學會說不! 
1.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2.訓練孩子的耐性
3.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個性
4.讓孩子學會克制怒火
5.幫助孩子抗拒網路世界的誘惑
6.讓孩子養成按表操課的習慣  第六章 孩子,你要學會保護自己! 
1.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2.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刻不容緩
3.在最危險的時刻該怎麼辦
4.告訴孩子他們是弱勢群體
5.防災避險教育不可少
6.培養孩子網上安全意識  第七章 孩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1.社會需要有責任感的人
2.將權力與責任一同給予孩子
3.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4.讓孩子依賴自己
5.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
6.向孩子透露一點「家底」 
7.第八章 孩子,你在想什麼? 
8.平等溝通是走進孩子的秘訣
9.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10.平等是溝通的精髓
11.打開孩子心中那扇門
12.父母要學會傾聽
13.多使用鼓勵的語言  第八章 孩子,提高你的挫折忍耐力吧! 
1.挫折教育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2.孩子生存競爭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
3.幫助孩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
5.讓孩子吃點苦沒有壞處
6.讓孩子知道錢是怎樣來的  後記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孩子,你被寵壞了! 
1、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被寵壞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成為社會中最危險的一群人。」 ——〔奧地利〕阿德勒    一名外國教育家評價中國父母時說:「中國父母通常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過分保護及過度幹預孩子。」事實也的確這樣。無論是貧窮或富裕的家庭,無論是鄉村或城市,中國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是忠實的奴僕。除了上學之外,孩子的事父母一手包辦。孩子吃水果,父母削果皮;孩子吃魚,父母剔刺;孩子上學,父母收書包。父母並不認為這麼做有什麼不好,他們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也捨不得讓他們做,只要求他們專心念書,自己累一點沒關係。    然而,你可曾想過,無微不至的照顧會對孩子產生哪些負面影響?有研究專家指出,過度保護會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增加對成年人的依賴性。結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扮演「拐杖」的角色,孩子一旦離開「拐杖」就寸步難行了。    有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每天帶的便當裡都有一顆雞蛋,這顆雞蛋是媽媽剝好蛋殼後裝進飯盒的。有一天媽媽來不及剝蛋殼,吃飯時孩子竟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吃這顆蛋,後來只好又把雞蛋帶回家。    還有一個學生,從小特別聰明,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後來還考入某明星大學。可是入學後他就遇到困難,既不會洗衣服,也不知道去哪裡買日常用品,只好天天打電話回家問,最後被迫休學,回家學習生活常識。一年後,註冊在即,他對離開母親獨立生活還是感到恐懼,竟然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逃避現實。    有的父母將孩子教育成「生活白癡」卻還不知反省,甚至想出陪讀這種荒誕的辦法。家住青島市區的張女士,兒子考入濟南某大學。從新學期開始,她就搬到山東濟南,租房子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張女士經濟並不寬裕,原本在一家公司打工,為了兒子,竟毅然辭職。    父母「陪讀」的理由不外乎兩種:一是認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離開父母就無法獨立生活;二是認為子女的自製能力差,父母不在身邊監督,行為可能會脫軌。    有時可以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除了念書之外,什麼都不會。只要他們少說一句話,少伸一隻手,孩子就手足無措,凡事指望父母。    這些無怨無悔的父母,在孩子成年後終於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究其原因,病根還是在父母身上。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如果父母只有一隻手,孩子早就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了。    西方國家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獨立和DIY的能力。有位訪美的中國學者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去美國朋友家做客,朋友興奮的告訴他,兩歲的兒子卡瑞會用剪刀、會塗膠水。學者一看,發現她家的床單被剪破好幾個洞,膠水也塗得到處都是,但是這個母親並不心疼,也沒有因此責怪兒子,反而先稱讚孩子,然後再教導他應該如何使用剪刀和膠水。這位美國朋友還告訴他,卡瑞會自己洗澡了。她只要放完熱水,幫孩子脫掉衣服,他就會自己爬到浴缸裡,然後往身上抹肥皂。問他是否需要幫忙,他都會認真地搖頭拒絕。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只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獨立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雖然孩子現在還小,但總有一天必須離開父母,獨自在社會上闖蕩。總之,身為父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給父母的叮嚀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做。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增加難度較高的訓練,例如讓孩子自己過馬路、獨自搭公車、用刀子削鉛筆或水果、購買生活用品等。 
◎不管孩子做事時看起來有多笨拙,都要沉住氣,讓他自己完成。當然,父母可從旁指導。 
◎依據孩子的年齡,讓他們做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不要給予超越身體及心理發育水準的難事。 
◎孩子做得好,要適時予以鼓勵;做不好,也不要大聲指責。 
◎當孩子學會做某件事,就要放手讓他去做,不要搶著代勞。 
2、放手讓孩子去做  「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是無法代替他們成長。不能只做迎接孩子的準備,而應該教導他們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 ——[中國]盧勤    2000年,中日兩國青少年展開聯合登山探險活動,攀登日本長野縣2053米高的名山「黑姬山」。    黑姬山附近高山連綿,冬季是滑雪、溜冰的天堂。日本LABO國際交流中心在這裡設立了青少年活動營,稱為「拉博浪島」。    主辦單位規定,凡小學五年級以上的學生均可報名征服黑姬山的活動。七名來自中國的學生報名參加。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成員為四個男生、三個女生,除了一個初三畢業生之外,其餘均為高二學生。他們認為,既然日本小學生都行,我們也可以。    日本人登山探險之前的準備工作認真而充分。晚餐後,三十多名探險隊員全副武裝地集合,每個隊員都要檢查鞋子、雨衣、背包、水壺等裝備是否齊全。早在來營地之前,隊員都已知道要帶上述物品。結果,日本隊員多半合格,中國隊員卻忘東忘西。    晚上,按照主辦單位的安排,全體登山探險隊員集中住宿。日本隊員迅速鋪好被褥,迅速就寢。中國隊員卻興奮不已,整夜打鬧說笑,幾乎沒睡。    登山途中,中國隊員引吭高歌,高談闊論;日本隊員卻默默不語,專心登山。結果,日本隊員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中國隊員卻總想休息。    當大家累得筋疲力盡,中途休息時,中國隊員大口喝水,日本隊員卻小口喝水。這時,中國隊員頓時醒悟:現在只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必須控制飲水量,可惜飲水已經所剩不多。日本隊員不到目的地絕不把水喝光,而中國隊員正好相反。    明知道第二天要爬山,卻不懂得積蓄力量,晚上吵鬧不休;路途遙遠,卻不懂得分配飲水。這些小細節反映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孩子缺乏生活經驗。    為什麼同年齡的孩子,竟會出現上述的差異呢?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認真地反省,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日本動畫《一休和尚》中有個令人難忘的故事:一休跌倒了,腿被石頭劃傷,他伸手向距離幾步之遙的母親求援,母親卻無動於衷地說道:「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原來,一休的母親是藉此磨練一休,希望他能獨立。    在日本,經常可以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當這些孩子跌倒時,父母不會主動攙扶,而會叫他們自己爬起來。因此,公園或街頭常見父母跟在搖搖晃晃走路的孩子後面的驚險景象。    然而,中國的父母卻不同。他們看見孩子跌倒,會急忙跑過去將孩子扶起來,抱在懷裡安撫。就像袋鼠一樣,中國的母親總是抱著孩子到處走。中國教育家趙忠心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曾詢問那些母親:「你的孩子已經會走路了,為什麼還要經常抱著他呢?」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抱著孩子省心、省事、省力,免得孩子摔倒或被車撞到。孩子到處亂跑,還得費勁去追他們,還是抱著好。」    不讓孩子自己走路,會讓孩子做什麼呢?有人說:「中國的孩子是抱大的,日本的孩子是爬大的。」抱大的孩子當然無法與爬大的孩子競爭。    父母為了省事和孩子的安全,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反而會束縛孩子,導致他們不會做事、不會思考,喪失應對生活或社會的能力,當然更不會有競爭力。    因此,父母應該放下懷中的孩子,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孩子跌倒。跌倒了再爬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將路走得更好。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唯有在跌跌撞撞中,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  ■給父母的叮嚀  ◎隨時反省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心疼孩子,認為做點事是讓孩子「受苦」。更不要怕孩子受傷或添麻煩。他們的進步和成長,必須繳交「學費」,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吩咐孩子做家事時要有耐心,同時要鼓勵他們主動幫忙。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實際,即使是簡單的洗手帕、碗筷或收拾房間等,都可以做具體的技術性指導。 
◎當孩子拒絕自己動手時,要態度堅決地對他動之以理,千萬不要心軟而讓步,否則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可能會採取同樣的方法耍賴。讓孩子明白,做家事目的在於培養獨立、勤勞、剛強、負責任的心理,以及鍛鍊生活所必需的自理能力。 3、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的第一步是引導孩子朝獨立的道路前進。」——[義大利]蒙台梭利   看過電影《末代皇帝》的人,應該還記得下野的皇帝溥儀離開奴僕的伺候後,生活變得一團糟。在戰犯管理所,竟然不知道如何把牙膏擠到牙刷上,連開門都不知道要用哪隻手。一個四肢健全的人,竟然變成生活白癡,教人匪夷所思。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封建社會造成的產物,封建社會的皇帝都是這樣的,他們被伺候慣了,無法獨立生活,現在應該不會再有這樣的「白癡」了。    然而,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我們家中的寶貝,也被人稱為「小皇帝」。父母整天圍繞著這個「小皇帝」轉,盡心盡力地伺候著。你們可曾想過,家中的「小皇帝」總有一天要離家走入社會?進入社會,誰還會認為他是「小皇帝」?屆時孩子要如何生活、如何面對競爭或如何「與狼共舞」?    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到社會上都要成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必須自己打理生活瑣事,否則無法生存。年輕力壯的父母有精力照顧孩子,但是等到他們年老,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如果真的愛你的孩子,就要訓練他獨立生存的能力,為其將來進入社會奠定基礎。    美國的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獨立性,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鼓勵他們遇事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甚至教育孩子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凡事自己動手做。孩子十八歲時就要獨自面對人生,不再依靠父母。因此,父母應該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將培養獨立性當成重要的目標之一。可以從教導孩子自己睡覺、吃飯或穿脫衣服等方面著手。    義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女士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主張尊重兒童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而教育者應成為兒童發展的觀察者、引導者和援助者,那麼,深藏在孩子內部的各種潛力就能獲得充分的發展。    孩子能夠做的事,父母不要越俎代庖。美國前總統德懷特•大衛•艾森豪五歲時,隨母親去拜訪親戚。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陌生的人,艾森豪有些羞怯,不願進屋。不料在屋後卻遇見一隻骯髒的大公鵝。公鵝見到艾森豪便伸直脖子,發出怪叫,向他衝來。驚恐萬分的艾森豪拼命跑,衝進房內向大人們哭訴剛才驚恐的一幕。結果,母親找來一根舊掃帚,交給艾森豪,並教他如何使用這件武器。她當著大家的面說:「這次我們小艾克(艾森豪的小名)有了武器,一定會勝利。」艾森豪受到激勵,拿著掃帚,勇敢走出門。當大公鵝再次衝過來時,幼小的艾克鼓足勇氣,揮舞掃帚回擊公鵝,使得公鵝落荒而逃。    後來,艾森豪回憶這件事時說:「從那時開始,我的信心大增,領悟到『戰能勝敵,強則自立』。」    兒時成功的體驗,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我們也可以藉著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建議從日常生活的小事著手,讓孩子自己處理遇到的難題。這不僅關係到孩子的獨立性,也有助於建立自信心。照顧孩子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舒適、幸福,更重要的是,教他們逐步學會自己做事,將獨立變成一種習慣。    獨立是時代對兒童品格的要求。美國教育專家羅伯特博士,曾經提出現代幼兒教育的十大目標,第一條就是獨立。獨立是時代的要求,無法獨立的兒童就無法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沒有人能代替孩子長大,他們必須依賴自我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去生活、尋找幸福。對青少年的發展而言,獨立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給父母的叮嚀  ◎鼓勵孩子主動做事,讓他們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例如買報紙、買車買等。全家出遊時,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問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當孩子獨立完成這些事時,他們就會流露自信的神情。 
◎維護孩子的社會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不例外。當他們犯錯時,不要在公眾場合大聲斥責,要保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免他們喪失獨立承攬責任的勇氣。 
◎找機會讓孩子外宿他處,例如親戚家、同學家。有助於提高其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外宿時,孩子失去依賴的對象,就會被迫學習處理生活瑣事。離開家庭,你會發現孩子突然成長許多。  4、勞動教育不可忽視 「勞動是世界上歡樂和美好事物的泉源。」——[原蘇聯]高爾基   2004年,香港國泰航空公司舉辦青少年環保計畫「南非之行」,又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孩子缺乏勞動意識。到達南非營地後,外國學生都爭先洗碗,而中國孩子只是袖手旁觀。出發前,一位中國家長向記者抱怨,自己的孩子從未洗過碗。她的孩子寄宿學校,吃飯用的是塑膠碗。   大部分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功課,孩子也只看重自己的學習成績,忽視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技能——勞動。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勞動具有重要的作用。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小孩子來說,勞動不只是獲得一定的技能與技巧,還是進行道德教育、激發兒童道德、智力、審美、情感的最佳方法。」一個人只有熱愛勞動,才能尊重勞動。   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棟研究生宿舍樓裡,貼出了一封署名「一個清潔工」的公開信。信中寫道:研究生們,請愛你們自己。每天,水池中堵塞的是髒物(不,是良心的堵塞)。每天,廁所裡散發出的是道德的惡臭。希望你們的老師、情人、老闆、父母也像我們一樣,見識到這一面,也許他們會更瞭解你們。請在我們共同的宿舍裡,更自愛一點,只要一點就好。   家長們是否發現了家庭教育的缺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基本的道德修養都沒有的人,如何去做大事呢?   書本知識只是孩子成長所需的一環,身為一個遲早要進入社會、扮演一定社會角色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學習待人處世和獨立自主。勞動教育正是培養孩子良好個性、意志品質、同情心和責任感的基礎教育。   國外的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勞動教育。美國孩子在十二歲以後就必須幫忙修剪草坪,或打工送報,賺取零用錢。有的父母甚至會鼓勵孩子外出當雜工,例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秋天掃落葉、冬天鏟雪等。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學習獨立謀生之道,還能磨練孩子的應對能力。   勞動創造人,勞動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成長的必修課程。勞動不只創造生存能力,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養。我們應該向國外的父母學習,別把勞動看得太可怕,不要忽視勞動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更不能剝奪孩子勞動的權利。 ■給父母的叮嚀 ◎勞動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幫忙做事,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有助於促進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
◎勞動能使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並正確對待他人。孩子可以在勞動中感受到勞動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體會勞動的辛苦,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
◎勞動有益身體健康,強化體質,促進智力發展。此外,基本的勞動,可以使孩子的雙手和大腦協調發展,甚至刺激腦細胞,加速腦細胞的發育。
◎早讓孩子開始勞動,可以讓他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體會勞動創造世界的真正含意,培養其良好的個性。
5、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不經過努力,就永遠達不到目的。任何外來的幫助都無法取代自己的努力。」——[原蘇聯]魯津   在某次中日少年夏令營裡,中國孩子不會野炊,只好袖手旁觀。記者問一位十三歲的北京男孩,他回答:「我們不如日本孩子能幹,也吃不了苦。」記者又問:「為什麼?」男孩脫口說道:「遺傳!」記者愣了一下,問:「怎麼是遺傳呢?」男孩說:「怎麼不是遺傳?做事總是瞻前顧後,確定沒有害處才去做,中國人自古以來不就是這樣嗎?奶奶不准我動瓦斯爐,只要我掃地、倒垃圾、洗碗等,舉凡電、火和刀子一概不許碰。既然我在家都不會煮飯,又怎麼會野炊呢?」   由此可知,與其說中國孩子不如日本孩子,不如說中國家長不如日本家長。中國家長總是不敢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事,擔心他們受傷。   其實孩子不像我們想像的無能,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放手讓他們做一些事情,只要事前告訴他們注意事項即可。   很多家長從不放心讓孩子自己做事,其實只要放手讓孩子做一次,可能會意外發現他們有能力勝任,藉此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主動學習的意願。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及的家務事,對他們有百利而無一害。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針對波士頓地區四百五十六名少年進行長達二十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愛做家事的孩子與不愛做家事的孩子相比,成年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而且愛做家事的孩子平均收入高20%,離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偏低。這個調查證實,做家事與孩子的成長具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根據相關單位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做家事時間的統計,美國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中國則僅0.2小時,這決定了中國少年的素質低於其他國家。有專家指出:「從大量的調查中發現,少年素質上存在的缺陷,主要反映在他們雖然有遠大抱負,但缺乏腳踏實地的奮鬥精神:他們進取好勝,卻缺乏與困難搏鬥的意志和毅力;他們享受比上一代更多的關懷,卻不樂意為創造新生活付出努力;他們的智力具有一定的水準,卻缺乏實踐與行動力;他們早熟,在生活上卻過分依賴;他們樂於接觸社會,卻對社會實際的適應力較差。」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任務不在於交給下一代一個完整的世界,而在於引導並幫助他們用智慧和力量去創造新的世界。」因此,我們再次疾呼:家庭、學校、社會一定要給孩子們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所需能力,千萬不能再向過去一樣溺愛孩子。從現在做起,讓孩子自己煮麵,讓孩子自己去買生活用品,讓孩子為父母做一次飯……只有讓孩子親自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接觸新技術,才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其生存能力。   給孩子一個自己做事的機會,你將會意外發現,勞動的訓練可以彌補他們性格上的弱點。 ■給父母的叮嚀 ◎給孩子做家事的機會。衡量孩子的能力與興趣,定期分配工作。父母做好榜樣,孩子就容易養成幫忙做事的習慣。
◎先分配具體而簡單的事情給第一次做家事的孩子,這樣才能建立他們的信心。例如倒垃圾、擦地板等。
◎講究方法。做家事,既是學習,也是鍛鍊。父母要經常並適時發現與讚揚孩子的優點,再委婉指出該注意的地方。
6、善用生活這部教科書 「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中國]陶鑄   近代文學家老舍,幼年失怙,母親帶著他與姊姊艱難度日,靠為別人洗衣服來支撐這個家。老舍回憶兒時生活時說:「媽媽洗衣服,做事從不敷衍,即使是屠夫們送來的黑布襪,也洗得雪白。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還是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旁,總徇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我,老是跟在後面。她澆花,我幫忙取水;她掃地,我幫忙清灰塵。從母親那裡,我學到愛整潔、守秩序。」學者郭沫若說:「從中外的史實來看,凡是有成就的詩人或文藝家,通常都有個喜歡文藝的母親,但是老舍並非如此。他從母親那裡得到的不是詩教,而是最實際、最迫切的生活教育,是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教育。」   生活是一部有意義的教科書,做家事則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一堂課。善用生活這部教科書,學習自己做家事,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很重要。然而,現在生活條件太好,許多家長都為孩子取消做家事這堂課。   國小六年級的馬海說:「早晨上學前,我發現自行車的輪胎沒氣了。我朝樓上大喊『爸爸,自行車沒氣了』,他就會下樓來幫自行車打氣。爸爸平時不讓我打氣,總說會把衣服弄髒,所以只要自行車的輪胎沒氣,我就會叫爸爸。」   國小三年級的張麗說:「我告訴媽媽,我的勞作課得到滿分,沒想到媽媽卻說『這有什麼用,難道你以後想去掃馬路』。」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某機構針對中國大城市十至十四歲的獨生子女做家事的狀況進行調查,結果得到令人擔憂的結果:69.7%的孩子明確表示從沒做過或很少做飯;63.2%的孩子表示從沒洗過或很少洗衣服;48.1%的孩子表示從沒做過或很少洗碗、洗菜;38.6%的孩子從沒買過或很少買東西;31%的孩子從沒做過或很少打掃、整理房間。   有些家長認為做家事是一種苦差事,只要自己能做,就不讓孩子幫忙。他們認為這樣就是愛孩子。其實讓孩子做家事並不是壞事,可以培養孩子優秀的素質。   現代社會要求人獨立,要求人要主動奉獻,而沒有勞動觀念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既不會為別人服務,將來對社會更不可能有所貢獻。因此,千萬不可小看做家事這種簡單的勞動。孩子從做家事中學到的知識,勝於課堂上的學習。 ■給父母的叮嚀 父母在教孩子做家事時,應該採取下列的「三步教學法」:
一.率先示範一次,讓孩子在旁邊仔細觀察。
二.陪孩子再做一遍,發現孩子做得不對時,及時予以糾正。必要時可以逐步教他們較複雜的動作。
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一遍,父母則在旁觀察指導。如果孩子做不好,父母不可大聲斥罵,多給予鼓勵,肯定他們的優點,然後在此基礎上指出其不足處。這種教育方法,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對促進孩子身心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

作者資料

于凡

1965年生於松花江畔。媽媽寶寶網站的首席記者,主要負責「兒童心理」、「學前教育」等檔目的採編工作。為《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的特約審校。曾任《家庭》雜誌社編輯。主要著作為《家有寶貝(0~12歲)》、《人生成功的七條規則》等。

基本資料

作者:于凡 出版社:麥田 書系:L'enfant 出版日期:2006-03-30 ISBN:9789861730530 城邦書號:RA1001 規格:膠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