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那些隱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層情緒【台灣版特別附贈7款「內在大象療癒藏書卡」組】
- 作者: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Ernstfried Hanisch)、艾娃.溫德爾(Eva Wunderer)
- 出版社:平安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4-10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9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終結煩煩惱惱的幸福密碼
-
練習好好變老──你一定會老,但要老得自在從容!醫學博士從112個關鍵字解讀高齡人士的心理與行為邏輯,消除你對老後的恐懼與不安
-
那些神話教會我的人生:從眾神、英雄的故事思索生命難題的意義與解答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逆轉墨菲定律:如何讓你擔心的事不再發生
-
風是我的母親:一位印第安薩滿巫醫的傳奇與智慧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
最難對抗的就是你自己:如何控制自我、保持謙遜的26個心態管理法則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心境,決定你的處境:46個改變人生困境的選擇題【暢銷十週年紀念版】
內容簡介
不是你玻璃心,
而是你早就受傷了。
「德式心理學」新經典!
7種內在心理需求解析,45年專業臨床經驗集結,
助你覺察自己內心深藏的「微情緒」!
台灣版特別附贈
Dinner Illustration精心繪製,
7款「內在大象療癒藏書卡」!
極具珍藏價值!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蘇予昕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誠摯推薦!
他人眼中的蚊子:不過就是襪子沒收好,為什麼你要這麼生氣?
你內心裡的大象:維持整潔是我的日常,你若重視我,就不會破壞它。
他人眼中的蚊子:鄰居吵到你,為什麼不直接跟他們抗議?
你內心裡的大象:爭執是「危險」的訊號,有可能會傷害我。
他人眼中的蚊子:他們不找你幫忙不是很好嗎?省得麻煩。
你內心裡的大象:我是不是不受歡迎、不再被需要了?
看起來像「蚊子」一樣小的事,背後的情緒卻有如「大象」一樣大。
每個情緒背後都有成因,通常我們會知道自己為什麼沮喪,為什麼生氣?但有時候,一些他人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卻有如蚊子尖銳的口器,刺進了我們心靈深處,讓我們大發雷霆,甚至沮喪悲傷,而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
這些「小事」可能是一個沒有回覆的訊息、工作時突如其來的手機鈴聲,也可能是餐廳差勁的服務、朋友無心的一句話。它反映了我們過往的人生履歷、潛在的自我認同、深藏的內在創傷,我們很容易不自覺的迴避它,但無意間卻忽視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需求,陷入低落的情緒中。
德國心理學家哈尼許和溫德爾融合45年臨床經驗、實際案例解析,幫助我們傾聽真實的心聲、認清自己的需求、壯大內心的力量,透過自主練習的過程,我們得以從情緒中找到勇氣,找到突破僵局的方法。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蚊子和大象,而經過這場療癒之旅,大象將會走出蚊子的背後,找回屬於自己的平靜。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論蚊子與大象:引言
小事造成的壓力:四個小故事
不合理的歸咎──麗莎的故事
沒有實際傷害──史蒂凡的故事
老是為了襪子發脾氣──安娜和彼得的故事
假期中的壞心情──塞巴斯提安的故事
某人眼中的蚊子是別人眼裡的大象
明顯和隱藏的因素
個人處理模式:蚊子如何變成大象
失落的基本需求:大象般的後果
襪子裡的大象:伴侶衝突案例
本書能帶給您的收穫
第二章
搜尋標的:隱藏的大象
正向發展的基礎:滿足基本需求
從安全感到自主決定:需求層級
要是這樣就好了:我們所需要的都能得到
到達上方:獨立的成年人
如果需求失落:大象的產生
M-E-A-公式:蚊子、大象和激動情緒
生活經驗及其留下的痕跡:七種典型大象
大象一:「我擔心失去庇護」
大象二:「我不受尊重」
大象三:「我無法劃定自己的界線」
大象四:「我不受重視和尊重」
大象五:「我不是其中一分子」
大象六:「我總是要讓步」
大象七:「沒人幫我」
第三章
尋找蛛絲馬跡:您知道自己的基本需求嗎?
生活品質:這對您意味著什麼?
您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穩固的人際關係
重視和尊重
平等對待和公平
情欲和性欲
安全感
好奇
自主
您的需求總結:您滿意嗎?有衝突嗎?
您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期望和現實
第四章
找出您的大象們
您的大象:如何找出通往大象的途徑
途徑一:蚊子
途徑二:激動情緒
途徑三及四:受傷點和自我保護程式
途徑五:自我及外界形象
途徑六:審視生命歷程
第五章
重獲內心平衡的途徑
再也不怕被叮:更從容面對蚊子
緊急棘手情況下的七個建議
重視基本需求: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取代過去的自我保護程式
檢視根深柢固的信念
替代的問題解決方式
正向的自我形象和他者的真實形象
認識自己的優點,運用這些長處
排除曾經歷的「弱點」
也是邁向未來的一步:不帶憤怒的和善回顧
對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正面記憶
對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負面記憶
遠離究責問題
穩固內心平衡:強化您的個性
需求總結:增進平衡的可能性
七隻大象是有用的指路動物
把自己的大象當作有用的引導
更有效分配精力:以您真實達成的成果當作行為方針!
致謝
內文試閱
第一章
論蚊子與大象:引言
沒人會毫無來由地因小事激動起來,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如此。因為任何情緒激動都其來有自。當然,讓我們情緒不佳,甚至大發脾氣,或者震驚到沉默的事情,經常不容易辨識。此處與當下,我們眼中只有蚊子,而牠們尖尖的口器此刻正觸及我們心靈稍深處,好比敏感點是過去某個時間點或大或小的心靈傷害所造成。
接下來介紹四個小故事,故事裡的主角們似乎沒來由地跌入不舒服的情緒狀態,這些狀態難以理解也無法擺脫,於是導致多重沮喪:他們感覺糟糕,不明所以,不知道其中緣由,不能控制他們的情緒波動。
小事造成的壓力:四個小故事
■不合理的歸咎──麗莎的故事
麗莎和丈夫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和鄰居友善往來,樂得不時聊聊天,即使他們說閒話讓她覺得討厭。
晚上十點,她的丈夫還沒回到家,麗莎剛要上床睡覺,突然間有人按門鈴,尖銳又急迫。她驚慌迷惑地開門,她的鄰居生氣地站在她面前,衝著她說:「這時候還用鑽孔機,您到底想怎樣!」
「我不曉得……我根本沒有鑽孔機。」這是麗莎僅能說出口的話。「那一定是再下一層樓。不知恥,都這個時間了!」鄰居咆哮著,剩餘的字句被她憤怒腳步踩得嘆息的樓梯間所吞沒。麗莎還聽到自己說:「抱歉。」然後關上門。她微微發抖,第一個念頭是:「希望她相信不是我!」然後上床睡覺。她激動的情緒尚未平伏,當她丈夫回到家,她告訴丈夫剛經歷了什麼事。他氣鄰居錯怪妻子,建議明天找她抗議,麗莎堅拒,無論如何難以平靜。他變得不耐煩,「現在先睡吧,反正又沒發生什麼事!」
■沒有實際傷害──史蒂凡的故事
史蒂凡散步結束後走向他的車子,他遠遠地看見另一個駕駛把車轉出停車位時,擦撞了他的新車保險桿,而且顯然想一走了之。史蒂凡憤怒地跑上前去,手腳揮舞,一邊怒吼:「你一定想肇逃!」另一個駕駛從後照鏡看到這一幕,下車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想著只不過輕輕碰了一下車子而已。兩個人一起仔細檢查保險桿,什麼都看不出來,史蒂凡還是止不住怒氣,他粗聲粗氣地堅稱:「立刻說出你的保險公司,不然我就報警!」被責怪的駕駛冰冷地回應:「隨您高興,您明明看到根本沒什麼。」他回答:「汽車必須送到維修廠檢測,車子可能有內傷(他真的這麼說!)。」另一個駕駛只是搖搖頭,開走了。史蒂凡奔跑著追了幾公尺,揮舞雙手好壯大聲勢,憤怒地要求對方「馬上停車!」,聽到的只有幾個冷眼旁觀的行人。
一個星期後──修車廠早就說明沒有損壞,史蒂凡還忿忿不平地向朋友說起這件事。
■老是為了襪子發脾氣──安娜和彼得的故事
一個經典而且恆久的問題範例:安娜和彼得結婚三年了,一起住在寬敞的都會住宅裡。安娜目前有個沒什麼挑戰性的居家兼職工作,操持家務,彼得是公司主管。彼得再次於晚上八點才精神緊繃地從辦公室返家,安娜迎接著問他:「今天過得怎麼樣?」他只以一聲輕嘆回應,脫掉大衣、夾克,解下領帶之後,他就陷進沙發裡。安娜知道這個態度表示:「電池已經沒電,我需要安靜!」這種情況下想等到他反問自己今天的感受只會是徒勞。因此她只提醒了一句:「廚房裡還有些吃的。」接著隱含一絲不耐煩說:「要是你等會兒能整理你的襪子和客廳裡的報紙就好了。」彼得於是生氣地回答:「妳又要開始了嗎?難道沒有更重要的話可說?」安娜這時明顯較大聲地說:「你問我?你才剛到家就立刻縮在報紙後面,比起經濟專欄,還是不管你迫切想讀的哪個部分,你顯然對我過得如何不感興趣。」彼得在沙發上坐得更沉,他的姿態並非放鬆,而是內在退縮的表現。他攤平的手滑過額頭,有如想撫平他的怒紋。為了避免爭吵,他努力尋求諒解,也因為他記起自己一再承諾,不把東西散放四處。「抱歉,我今天早上真的匆忙。」
■假期中的壞心情──塞巴斯提安的故事
塞巴斯提安和妻子蘇菲雅冬天去度假,他們和好友夫妻一起租了山中小屋。塞巴斯提安經過幾個月的辛勞工作覺得筋疲力竭,身為軟體安裝企劃主管,他的工作向來涉及許多企業內部衝突和權力鬥爭。他一方面高興能逃離持續高壓一段時間,另一方面他又擔心,他的同事可能在他休假時入侵他的勢力範圍,可能在他缺席時作出重大決策……被雪覆蓋的山區景色,以及收音機傳來的韋瓦第《四季》將他拉回當下,期待兩星期的滑雪、睡覺、愉快的夜晚以及美食。
說到美食,他思索是否買足食物,小屋並不提供飲食。直到這時他才又想到,他的妻子早在幾天前就拜託他買好東西。在假期前的收尾工作壓力之下,他完全忘了這回事(或許也因為他基本上認為那應該是太太的任務)。他只得認清自己的疏失,打他朋友的手機。他覺得才不過講了兩句,對方就宣稱:「就買你們需要的東西,我們已經準備好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塞巴斯提安頓時情緒低落下來,他有點失望,感到不安。一路下來,他都沒說什麼話,抵達小屋之後,他很快縮進自己的房間,又感覺疲累,沒興趣聊天。他妻子善意地詢問他怎麼回事,只是更讓他拒人千里。
這時他的手機響起,他的一個同事打電話來,對自己的打擾致歉,但強調他有多迫切需要塞巴斯提安的建議,好解決一個剛出現的問題。塞巴斯提安在這個領域是知名專家,他想出正確的解決方式,他的同事明顯鬆了口氣,表達謝意,掛上電話之前不忘再度表達歉意。結束通話之後,塞巴斯提安自覺像經過轉化一般,疲累和壞情緒一掃而空。他又和朋友為伴,心情極佳地度過夜晚。
某人眼中的蚊子是別人眼裡的大象
您個人或許也知道這種情況:負面情緒突然向您襲來,沒有預警,也沒有理由,有如「青天霹靂」。您感覺生氣或悲傷,變得沉默或憤怒,卻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面對他人的詢問,您找不到解釋,自己也對情緒擾動感到困惑。
旁人的反應是驚訝、不解或責備。
「你突然間怎麼了?」「不要那麼敏感!」
「不要馬上就以為是針對你!」
「不要太超過!」
我們對這些評論的回應或許各不相同。
否認:「沒什麼。」
輕描淡寫:「我只是心情不好。」
自我控訴:「我覺得自己好蠢!」
怪罪:「你知道我受不了你把髒襪子四處亂丟/你用這種口氣和我說話/我們因為你的關係遲到/一切都落到我頭上……」
上述任何一種反應,都無法解除緊繃情緒,只會走向爆發或長期的情緒低落。
無疑地,沒有人能期待自己永遠平衡、堅強、樂觀、勇敢、自信、自制,覺得能滿足所有要求,這可是個過高的標準。因此,不舒服的感受如生氣、恐懼、擔憂、羞愧、受辱或失望,首先可能是對沉重事件的極正常反應。同樣正常的是我們並不樂於體驗這些感受,想盡可能避免,或是快速擺脫這些情緒。我們經常努力在其他人面前隱藏這些情緒,我們學會分辨哪些情緒適合或不適合、合理或不合理在哪些場合表現,其後果影響深遠:如果我們壓抑誤以為不應產生的感受,通往重要需求的途徑就被切斷。我們之後會詳細解析這其中重要的關聯。
當我們把蚊子變成大象,我們雖然感覺到情緒,卻無法清楚將之歸因於眼前事由。我們覺得當下的事情太微不足道,或是被「健康的人類理智」降格成「小事」:我們無法向自己和他人解釋的感受,就被視為不恰當、尷尬、困擾或者陌生的感受,也許甚至被視為瘋狂或病態。
■明顯和隱藏的因素
從外在觀察,我們能說某件事稀鬆平常──也就是蚊子,只要事件在完全實事求是層面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可以排除。彼得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整理好他的襪子,那麼就會讓人起疑,一切根本就和襪子無關。然而,真正的原因難以辨識。
如果引發我們強烈情緒的原因顯而易見,一切的發生就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缺解釋,好比:
-明顯輕視或貶低。
-一再發生的不公平對待。
-重大損失。
-客觀上有威脅性的事件。
-眼前的工作負擔過重。
-積累的怒氣。
-堆積如山的未解決任務。
-急性焦慮,或者身體疼痛。
這些負擔意味著壓力,讓我們煩躁。此刻再來一些額外的討厭小事,有些人可能就會嘆口氣:「好像我要忍受的事還不夠一樣!」我們這時感覺一切都牽動我們的神經,知道這就是讓水桶漫出的最後一滴水。但是我們也經常見樹不見林。一切都超出我們的負荷,我們只感受到壓力。因此激動的原因可能是:
-容易或不易辨識。
-就在當下(或不久前)。
-或是被深埋在層層時間之下。
舊的和新的,明顯和隱藏的原因經常混合,但重點在於將這些不同的發生條件拉到眼前,否則會造成我們在錯誤的地方對抗情緒激動的肇因。
可掌握和難以解釋的情緒激動之間的差距,我們可用下列情境來加以說明:請您想像一下,您正在健行途中,必須走上一段樹幹,好越過湍急的河流。每個人都能了解您的躊躇,把這一切看作大膽嘗試,把跨越河流視為勇氣的明證,每個旁觀者都理解您的憂慮。但是如果樹幹放在平坦地面上,那麼走過樹幹只是訓練手腳伶俐,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不難。在這種情況下,恐懼的表現就無從被理解,「挑戰」在他人眼中就有如一隻蚊子。
沉重感受的功能就和身體疼痛一樣,告訴我們有些地方不對勁。我們自問,疼痛會是什麼意思,某些情況下會諮詢醫師,然後接受治療。在我們的例子當中,我們不需要醫師,也不必立刻就找心理治療師:如果我們突發性情緒低落的原因並不明顯,我們可以先自行尋找蛛絲馬跡。
■個人處理模式:蚊子如何變成大象
面對表面上無足輕重的事情卻產生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尋求相應解釋的需求如何產生?答案並不複雜:我們並未意識到真正的原因,真正原因在過往之中,可說被隱藏在多層經歷之下,我們大部分的記憶無法隨心觸及這些經歷。我們為何以特定形式經歷些什麼,或者我們為何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我們只能以極小片段加以理解,這完全正常。出於良好因素,我們的天性如此。要是我們必須持續將所有相關經歷和意義關聯拉到當下,好讓我們能自處,我們的思考將無望地超過負荷。我們的腦子自動完成這一切,這個處理過程的結果是個複雜產物,由期待、設想和規則組成,我們遵循這個結果,但通常無法說明。正類似我們學說話的情況:我們發展語感,但不知道文法。
設想和規則基本上決定我們對現實的圖像:我們可認知、感覺、期盼、期待者為何,以及在各種情況下該做什麼。在我們一生中,我們塑造出個人的處理及行為模式,亦即所謂的基模,遇上特定情況,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加以運用。基模協助我們將世界及自我感知為熟悉,是我們在世界上的行為指引基礎。基模由我們生活歷史的經驗總合而成,基模受到模範(在生命最初幾年,我們主要透過模仿關係人來學習)的影響,映射出如何和自我相處,以及我們所學到如何作出反應的方式。正面和負面經驗都在基模當中被處理和儲存,所產生的模式會長久維持,直到現實改變,要求模式加以調適,這時人會感到迷惑或者不安。我們因此經常緊緊攀附著這些模式,即使它們帶來的弊多於利。無法融入現有基模的就會被排除,或是被轉詮釋。如果基模可說已經老化,不適用於現今狀況,就會模糊我們對當前可能性的看法,因此有所謂有效(適當)以及無效(也就是不適用)的基模。
好比有些人深信,只有達到職業成就才是有價值的人,他們就過濾掉一些本來有助於收穫價值感的東西,片面地依照規則處事。「我必須努力、勤勞,規劃我的職業生涯,爭取地位象徵……」只要一點小挫敗,就足以導致不安及自我懷疑,採取或多或少適當的保護措施。我們在本書當中想挖出的大象,就回溯至這類不適當的基模。藏在蚊子裡的大象,牠的根源在於,在不同生命階段,在面對重要需求時所發生的負面經驗。損害這些需求留下痕跡:受傷點以及自我保護的內建程序,二者一旦被啟動,我們就為基本需求獲得重視和滿足而奮鬥──但自己卻經常說不出個名堂來。我們不問在不愉快或受傷的情況下真正需要什麼,反而試著盡快防禦這種沉重的感受。根據經驗,大部分的人很難認知,這般蒜皮小事指出基本需求受損。
作者資料
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Ernstfried Hanisch)
心理學博士 德國慕尼黑行為治療教育學院的心理治療師講座主持人、教學治療師、督導及講師,多年來一直是該學院的董事會成員,在個別、群體以及伴侶治療領域有超過四十五年的執業經驗。
艾娃.溫德爾(Eva Wunderer)
心理學家 系統式伴侶及家庭治療師(DGSF),也是德國蘭休特(Landshut)應用科學學院的社會工作心理觀點教授。
基本資料
作者: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Ernstfried Hanisch)、艾娃.溫德爾(Eva Wunderer)
譯者:不言
繪者:Dinner Illustration
出版社:平安文化
書系:Upward
出版日期:2023-04-10
ISBN:9786267181614
城邦書號:A2460226
規格:平裝 / 單色 / 30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