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人際關係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 作者:洪培芸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4-07
  • 定價:370元
  • 優惠價:85折 315元
  • 書虫VIP價:292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77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解析。 工作太累,買些名牌包犒賞自己,哪裡不行? 深夜裡一直吃高熱量食物,只是放鬆,不是嗎? 在公司被主管罵,回家就斥責小孩,我是在教小孩,有錯嗎? …… 但這些都是「心理防衛機制」, 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逃避、傷害與惡性循環。 台灣第一本以最生活化的日常例子,剖析心理防衛+成癮的專書。 「心理防衛」是內在運作,「成癮」是外在行為; 兩者常相伴相生,讓彼此狀況更為惡化。 ◆吃不停,你以為那是放鬆;買不停,你覺得那是犒賞。 →以食物及購物「壓抑」情緒,並「合理化」「成癮」行為。 ◆在公司被主管修理,回家就怒罵小孩不寫功課? →「轉移」憤怒給家中弱勢的替罪羔羊,例如孩子或太太。 ◆太太總頭疼,且哀求,先生只好做所有家事。 →以「退化」行為獲取關愛,但卻是困住彼此關係的牢籠。 ◆「別人的老公就是比較貼心。」 →「理想化」他人,自貶、看輕自己與另一半。 ◆突然被裁員了,你拒絕承認。 →「否認」事實,捍衛自尊。 心理防衛機制由佛洛伊德所提出,而培芸心理師認為心理防衛機制是:不成熟的生存策略,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 常見的有轉移、壓抑、合理化、投射、抵消、退化……以及暴食、瘋狂購物、破壞力強大的酒精和無法秒離開臉書等社交媒體的各式「成癮」。 這世上,從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毫無問題,沒有一絲一毫創傷。 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面對創傷,而不是將創傷轉移、偷渡給他人,甚至讓那創傷不斷侵蝕你,讓你無法從自我否定及沉淪裡脫身。在每次情緒風暴來時,請試著先覺察,而不是先祭出心理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因為這份保護,是反噬,是傷人傷己,是惡性循環;當你能溫柔輕撫創傷,生命也將遞上一個更真實與完整的你。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從日常生活切入,對看不穿、摸不透的心理防衛機制+成癮所書寫的專書。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醫學博士)撰推薦序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謝震武(知名節目主持人);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共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洪培芸心理師的大作《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把精神分析治療理論中的重要觀點,用深入淺出及生活化的方式,讓普羅大眾都能明白理解。閱讀這本書,能幫助你提升自我覺察;在充分自覺下,做出改變,而與真正的幸福更靠近一些。」 ——節錄自推薦序〈那些停不下來、擺脫不了的強迫行為,原來都是心理防衛機制在作祟!〉 ◎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醫學博士):「誠如作者洪培芸心理師所述……她期許讀者們都能看穿不成熟的生存策略,是如何束縛、左右,甚至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所有人的一生。」 ——節錄自推薦序〈明白心理防衛機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培芸心理師:「沒有人真心想要搞砸自己的人生——還記得本書最初對於心理防衛的定義嗎?它是一種不成熟的生存策略,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藉此避免在漫長人生的不同階段、各個面向裡,可能會有的焦慮、衝突及痛苦……等情緒。 為了降低這些不舒適,為了維持自我功能得以正常運作,所以透過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來減緩負面情緒的衝擊。所以,當我們能夠在負面情緒出現時,時刻保持覺察,並且作為警訊,就能即早提醒及教育自己,接下來可以走的保護自己途徑,哪些路徑可行,哪些路徑將會是通往地獄。 尤其,心理防衛機制琳瑯滿目、五花八門,有些心理防衛相對中性,甚至看似正向(例如昇華),適度使用,甚至還能貢獻社會。至少,能夠協助你不至於在壓力最高張、情緒最痛苦時被壓垮,度過身心難熬的時間。 可想而知,沒有人真心想要搞砸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是在徹底明瞭心理防衛機制及成癮行為的前提下,卻選擇了要繼續使用,只為了重創自已及別人的一生。」 ——節錄自結語〈突破心理防衛,不被成癮行為駕馭,我們都能恰到好處地保護自己,更活出強大的生命力〉

目錄

目錄 009【推薦序】那些停不下來、擺脫不了的強迫行為,原來都是心理防衛機制在作祟!/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014【推薦序】明白心理防衛機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醫學博士) 019【前言】我們是否都用了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 Chapter1:我們最常使用,傷人也傷己的心理防衛+成癮行為 034轉移 父親在公司受了氣,回到家,看見孩子就怒罵:「你怎麼功課還沒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 ‧長期累積的不愉快情緒,「轉移」成關係裡的弱肉強食與替罪羔羊。 040壓抑與合理化 深夜裡一個人時,一直吃高熱量食物,停不下來。 ‧「壓抑」+「合理化」助長食物成癮。但處理食物成癮問題,不是討論熱量、食物、體重等,而是要探究背後原因。 047轉移與投射 靠北婆婆等社團成員真正想抱怨的對象,是枕邊人或身邊熟人。 ‧「轉移」與「投射」,不但帶來網路霸凌,更強化社交媒體成癮。 054合理化 「工作太累,買個名牌包犒賞自己,帳單分期,又沒借錢,哪裡不行?」 ‧用人性、用善意的謊言,來「合理化」自己的成癮行為。 061抵消 先生外遇了,卻對妻子大獻殷勤,更費心準備禮物。 ‧因害怕祕密被拆穿,或做錯事被發現,所以做些舉動,「抵消」愧疚或罪惡感。 068退化 太太說:「我今天又頭痛了,你再幫我……」先生只好一再幫忙。 ‧以看起來「退化」的行為,獲得對方的溫柔及照顧,但這卻成為困住彼此的牢籠。 075反向作用 許多父母明明希望兒女能幸福,但卻總說反話,甚至撂狠話。 ‧用「反向作用」表達愛,只會將對方推得更遠。 082控制 你的手機通話時間、你幾點出門……都是他干涉的範圍。 ‧習慣以「控制」與人互動的人,會讓身邊的人都覺得好累。 089抽離與認同 為什麼現代人那麼在乎「網路形象」?為什麼社交媒體成癮如此嚴重? ‧多數人將臉書按讚數當作自我價值感的來源,但那其實是透過「抽離」與「認同」,以迴避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 Chapte2:那些逃避的心理防衛+成癮行為,讓我們自我懷疑與否定 098扭曲 他總覺得有人要害他,因此去搶劫,因為警察局最安全。 ‧以「扭曲」事實來保護自己,令人唏噓,但若及早發現,其實是有機會面對、調整及處理。 106理想化 「別人的老公就是比較貼心。」「人家的老婆就是格外溫柔。」 ‧被你「理想化」的情人,事實上並不存在。你只會失去認識對方的機會,以及無法學習到真正的親密關係相處。 113認同 臉書或IG照片狂修圖,每張照片都是競賽,背後都是比較、焦慮與憂鬱。 ‧最好的「認同」對象,就是你自己。你有缺點,也有優點,更有屬於你的獨特。 120理智化 「失戀誰沒有過,我不會哭,也不傷心。」 ‧「理智化」是最完美的心理防衛,他們常將更好的自己掛在嘴邊,而追求更好的自己背後,是對當前自己的無法接納。 127合理化 「只要吃藥就會好了。醫生說的話,我都有在聽啊!妳憑什麼管這麼多?嘮叨鬼……」先生對妻子怒吼。 ‧以專業及權威「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背書,卻更迴避原本的問題。 134投射與理想化 為什麼你剛愛上對方時,對方是完美情人,一交往,全破滅? ‧愛情裡的「投射」與「理想化」,讓你讓渡了屬於自己的優點,加總與加乘,神化了你眼前的這個人。 141否認、投射與反向作用 為什麼愛情會有試探、口是心非,讓人焦慮與煎熬? ‧愛情裡的「否認」、「投射」及「反向作用」混合使用,是來自於恐懼與不安。擔心自己全然付出,卻被當成傻瓜,或者遭遇背叛,所以乾脆留一手…… 148理想化與否認 性愛成癮帶來自我毀滅? ‧「理想化」是指一個人以為自己的婚外情布局完美,還有,他的性愛成癮問題沒人知悉。而「否認」,是拒絕承認自身有性愛成癮問題,藉此捍衛自尊。 155昇華與合理化 追逐掌聲與外在成就,錯了嗎? ‧當追逐外在世俗成就,那是合乎社會期待的「昇華」,但這份追逐,不該是為了「逃避」人生的空白。 Chapte3:勇於直面生命中的痛苦,放下心理防衛+成癮行為 164被心理防衛機制駕馭的人,都是源自於生存焦慮,且力不從心的人 172心理防衛機制總有登場時,「凡事不過分」就是適可而止,不致成癮 179逃避不可恥,但真的沒用,因為終究不能逃離一輩子 186直球對決,不是處理心理防衛的好方式:反對是在替被反對者加持 193關於成癮:我們都該重新認識生理機制和危險因子 200若無法戒斷成癮行為,並不全然是意志力不夠堅定。解除成癮行為與渴望的掛鉤 207成功背後的巨大孤寂與空虛,讓人物質成癮,踏上不歸路 215越是抗拒與壓抑,越是強化心理防衛,你需要信任生命,尤其是深度地相信自己 222學習「覺知」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警覺」危險,馬上祭出心理防衛機制 229學習觀察自己何時會使用心理防衛,甚至有成癮行為,才能逐步跳脫惡性循環 236承認、接納及處理自己的陰暗面,緩緩卸下心理防衛 243【結語】突破心理防衛,不被成癮行為駕馭,我們都能恰到好處地保護自己,更活出強大的生命力 250【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解析

內文試閱

轉移 父親在公司受了氣,回到家,看見孩子就怒罵:「你怎麼功課還沒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 ▲長期累積的不愉快情緒,「轉移」成關係裡的弱肉強食與替罪羔羊。 長期累積的情緒,壓抑下來的感受都去了哪裡呢?消失了嗎?不。 在心理防衛機制當中,很常見的其中一種就是「轉移」:將強者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導向相對而言比較弱,不會對你造成威脅感、沒有能力傷害你的替罪羔羊上,把無辜的他作為情緒發洩的出口,將他當成出氣筒。 在表面上,歸咎於是他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才招致你的怒火。你的憤怒是情有可原的,一切看似合情合理,有其脈絡可循。 然而,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層次,願意抽絲剝繭,誠懇地直面內心,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有「合理化」自己言行的心理機制。 如同家暴的行徑 很常見的轉移案例,例如一個人分明是在公司受了主管一肚子鳥氣,被指派了許多不合理的苦差事,或者升遷輪不到自己而忿忿不平。然而,為了維持好好先生及任勞任怨的形象,他無法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袒露自己的怒氣,還有相關的真實情緒。 他戴著微笑的面具,連連點頭,彷彿皆大歡喜、心甘情願般地接下主管的安排與指示。 但當回到了家,他的神情、言語及行為表現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你怎麼功課還沒有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都幾歲了,吃飯還吃不乾淨,飯粒掉到桌面上,你媽是怎麼教你的?你有沒有責任感?你有沒有羞恥心?身為學生,寫完功課繼續做練習題這些小事,還需要我提醒你嗎?就是因為『你』這麼不懂事,就是因為『你』才讓我這麼生氣!你這什麼眼神!現在就開始叛逆了嗎?」 對相對弱勢的孩子怒吼、嚴厲喝斥,甚至動手,教訓起小孩……還認為自己正在行使家長教育小孩的職責,但實際上,卻如同家暴的行徑。 孩子及伴侶,常成為替罪羔羊 這種狀況很常見嗎?是的,但其實不只如此,有時還會將負面情緒的宣洩出口,帶進親密關係。 替罪羔羊不只是年幼的孩子,還有最親密的枕邊人,也就是他的伴侶。 「就是因為『妳』太愛花錢,才導致我工作這麼辛苦,錢卻存不了多少。為什麼非得要出國旅行?國內遊玩不行嗎?出國旅行花費這麼高昂,兩個人的機票錢、住宿費、當地用餐及林林總總的交通費,都要乘以兩倍,還有妳不只要買當地的紀念品,還要買伴手禮送爸媽、送鄰居……都是因為『妳』……」 他一一細數妻子的不是,持續盤點讓他動怒及口不擇言的正當原因,卻忘了當初興致勃勃提議去瑞士旅行的,其實是他自己;也忘了當初自己刷卡買單時多麼得意,因為他覺得自己能夠讓太太開心、讓父母驚喜、討岳父岳母歡心,是多麼有成就感,又是多麼有自我價值感的事。 為什麼在家庭當中,孩子及伴侶時常成為「轉移」作用下的犧牲品呢?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不會反擊。孩子多半是居於弱勢,也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伴侶,伴侶不是上司,對於自己的職位及收入薪水沒有生殺大權。即使進入婚姻關係之初,雙方是平起平坐,關係理應是彼此對等,沒有誰握有更高的權力。 然而,久而久之,在外面工作賺錢,或者薪水領得比較多的人,彷彿就成了親密關係中握有實權,位居高處的人;可以發號施令,可以頤指氣使,凡事由他說了算;可以顛倒是非黑白,事件因果的順序,再加上所謂「家醜不外揚」,許多事情都是關在自家門裡反覆上演,直到釀成了悲劇。 逃避屬於自己的生命課題 原本是透過心理防衛機制,來轉移工作及職場上的不愉快,讓壓抑的情緒能有出口;但卻讓相對弱勢,無辜的伴侶及孩子成了被開刀及問罪的對象。 然後也逐漸地,他食髓知味,她得寸進尺;透過「人際剝削」的手段,來轉移自己在職場所無法消化的怒火、怨氣及委屈,不用去面對自己心中的黑暗,屬於他自己的課題。 那些不愉快的感受、痛苦的情緒、內在的衝動……應該被指認出來,而不是潛抑下來。 當事者應該要負起責任,將這些能量引導向積極、建設性的方式及表現上。也就是正向的心理防衛機制,例如補償、昇華及幽默上,把它轉化為創造的能量。不僅不會傷害家人,破壞人際關係,也不會形成惡性循環,甚至發展出後續可能有的成癮行為,越陷越深,與自己原本渴望的美好人生漸行漸遠。 上述的惡性循環,也可能是最先受到轉移作用所連累而成為受氣包的伴侶,因為無端受到攻擊,產生了痛苦情緒,因此伴侶也升起心理防衛機制當中的「壓抑」及「轉移」,來抵禦無處排解的負向情緒;同樣地,尋找家庭成員當中比自己更弱勢,目前沒有經濟能力、無法獨立生存的人出氣,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如此看來,彷彿食物鏈一般,弱肉強食,讓人看了不勝唏噓。 這些替罪羔羊,往往難以辨識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因為無法看穿事件表層上的連動關係,還有情緒底層下的運作機制。 他們不明白自己是他人心理防衛機制下的犧牲品,甚至不清楚自己也從受害者成了加害者。 因為痛苦的情緒太過強烈,內在的衝動讓他失去平時的冷靜與理智。他們都不願意,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心理防衛機制的「轉移」發揮得淋漓盡致。 沒有人出生就立定志向要當壞人,也沒有人存心破壞自己的家庭及人際關係,精心設計、想方設法來傷害自己的伴侶及兒女。 然而,漫長人生中總會有挫折、失敗、困頓與打擊,產生讓人難以忍受、不願面對、暫時沒有能力,以及還沒有學會透過正確方式而排解、有效轉化的痛苦情緒。 看穿關係裡的弱肉強食,始於心理防衛機制當中的「轉移」。不再怪罪命運,走出無能為力,學會正確的負向情緒轉化方式,就能跨越困境。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解析 1.轉移(displacement): 將強者引發的不愉快情緒,導向相對較弱的對象,而非引發者的身上,因為感到比較安全。 2.壓抑(repression): 產生痛苦情緒或是回想起不愉快的事件,乃至於重大心理創傷時,有意識地壓制自己不去接觸及討論,減少痛苦感受的強度,或避免擴大及蔓延。 3.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用看似理性,合乎邏輯的方式,為自己的行為、情感及問題進行辯護及解釋;藉此得到正當性,使其他人可以接受。 4.投射(projection): 將屬於自己的想法、欲望或情緒,強加、推拖或歸咎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 5.抵消(undoing): 透過象徵性的事情及行為表現,來抵消已經出現的念頭或不愉快的感受。例如愧疚、罪惡感或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 6.退化(regression): 放棄成熟的方式,退到幼稚的發展階段,藉此來逃避相應的責任及理該有的作為,甚至可以獲得關愛、照顧及依賴。 7.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將自己無法接受的內在想法、感覺及衝動,轉變成為完全相反的外在態度及行動。 8.控制(control): 強力控制生活中所有能掌控的變數,讓世界能依自己的方式運行,減少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擾動與不安。 9.抽離(isolation): 抽離部分事實,不讓自己意識到,避免與之距離太近,以防感到不愉快或痛苦。 10.認同(identification): 向成就、表現優於自己的個人或團體認同,藉此來消除現實生活中,因為自己尚未成功而有的焦慮及挫折感,同時帶來安全感。 11.扭曲(distortion): 刻意曲解事實,並且讓它符合自己內心的需求,或期盼的樣子。 12.埋想化(idealization): 過度美化,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彷彿一切完美、無可挑剔及無堅不摧的狀態。 13.理智化(idealization): 試圖控制欲望和情感,訴諸「冷靜」的科學,與全然絕對的理性。 14.否認(denial): 拒絕承認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引發極大痛苦的具體事實或明顯現實,藉此來保護自己,捍衛自尊。 15.昇華(sublimation): 用合乎社會期待、甚至會被崇尚的方式來獲得衝動的抒發,內在情緒及需求的滿足。

延伸內容

【推薦序】那些停不下來、擺脫不了的強迫行為,原來都是心理防衛機制在作祟!
◎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如果你是對心理領域有所鑽研,對於「心理防衛機制」一定不陌生。 還記得,碩士班時「諮商理論」的第一章,就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裡頭就談到了心理防衛機制。當時初次接觸,感到頗有道理,但仍一知半解;為了把它們全背起來,還自創了一套口訣。 隨著實務經驗越來越豐富,對人類行為的觀察也越精準後,更加佩服心理治療老祖宗佛洛依德先生的洞見。心理防衛機制的確不斷出現在人的生活中,而許多心理困擾者,都是不自覺地過度使用某種或某幾項心理防衛機制。 洪培芸心理師在《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這本書中寫到,心理防衛機制是「不成熟的生存策略。換言之,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藉此避免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時,漫長生命裡,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的內在焦慮、衝突,甚至是極大的痛苦。」 所以,與其說是「防衛機制」,不如說是「保護機制」。那些潛意識裡不被辨識出來的行為模式,正是要保護自我免於被龐大的痛苦情緒給淹沒。行為一旦有功能,就會被保留下來,並且不斷出現。久了,便以各種「成癮」的形式表現出來,為生活帶來更多困擾。 曾有個母親來找我談話。她說,自己的孩子都已長大離家。自子女出外上大學後,就很少回來,也很少聯絡;都是她主動打電話給孩子。 她大嘆:「他們怎麼都不想想,父母年紀大了,應該要更主動聯絡,每天打個電話問安也好呀!」但每次她和孩子這麼說,孩子就推說很忙,沒時間每天聯絡。 我問:「那麼,在電話中,你們都聊些什麼呢?」 「沒什麼,我就問他們最近在忙什麼,然後叮嚀他們一些事情。」 叮嚀些什麼呢?老大結婚多年還沒有小孩,老母親就一直催生;老二到了適婚年齡還單身,老母親就催促他要加把勁;老么大學畢業了還沒正職工作,老母親就一直要求他去準備公職考試。 「他們都嫌我煩,唉!可是,天下父母心呀!」 「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看似有道理,同時可以拿來「合理化」她對子女的過度擔心。也可以想見,這位母親的內心有龐大的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便透過過度關心的形式來展現,每天打電話給子女講重複的事情,令子女感到厭煩、不堪其擾。子女們自然也閃著母親,不願意與母親有更多互動。 而當談到內心對子女的擔憂時,她便會以一句「天下父母心」帶過,「合理化」自己過度擔心與過度關心的舉動,這便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無奈,子女聽到「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並沒有因此比較體諒母親,只是更感壓力山大,更不想與母親有更多互動。 事實上,這位母親要處理的,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她以為是子女的「不夠成熟」讓她操心;事實上,她的內在本就充滿不安全感,這才是她需要去面對與處理的重點。 除了合理化之外,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還有很多,諸如否認、壓抑、反向、補償、替代、退化、投射、理智化……等。當某幾項心理防衛機制主導了一個人的人際與行為模式後,就會反覆出現一些停不下來的強迫行為,就算帶來許多困擾,卻又改不過來。 其實,如果你夠留心,就算不是心理困擾者,也常會不自覺地出現心理防衛機制。像是,我女兒才三歲半,有一次用餐時把碗打翻,飯菜散落滿桌,她連忙說:「是那個碗自己倒掉的!」 這顯然背離事實,但為什麼她要這麼說?顯然,是怕被大人數落,或者覺得丟臉;而這時候,她便用上了「扭曲」這個心理防衛機制。 當我看到這一幕,也害羞了起來;因為,小的時候,我也常這樣「睜眼說瞎話」,來避免自己遭受責難。 小心,事實被扭曲久了,連自己都會相信那是真的。 如果,我們能透過心理防衛機制這套概念,去理解與看懂自己或他人生活中常見的不當行為,最終,我們會知道,重要的不是去矯正那些不當行為,而是願意去靠近、接納、安頓或轉化內心裡的痛苦情緒。當情緒獲得釋放,有了新的出口,那這些同時具有保護與破壞作用的心理防衛機制,便可以退場休息,不當行為也有減緩或停止的可能。 洪培芸心理師的大作《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把精神分析治療理論中的重要觀點,用深入淺出及生活化的方式,讓普羅大眾都能明白理解。閱讀這本書,能幫助你提升自我覺察;在充分自覺下,做出改變,而與真正的幸福更靠近一些。
【推薦序】明白心理防衛機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文/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醫學博士) 心理防衛機制是心理適應行為的一種方式。根據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人的精神活動處在三種意識型態下: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當受到外界的壓力、挫折、威脅或內在的爭執與衝突,而引起「意識上」無法負荷的焦慮或不安時,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用一些方法來歪曲事實,以保護自己,免因面對現實而引起的心靈創痛。佛洛依德稱此為「防衛機制」,是個人用來降低焦慮、減少內心爭執和不安的「潛意識」過程。 為了適應生活所面臨的壓力,適當地使用防衛機制是必要的,但過分使用或當它變成支配角色時,就會造成人格適應不良或失調。 心理防衛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以多種機制同時使用。 以下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 1.自戀型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投射,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是屬於自戀樣貌,代表只照顧自己,只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上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因此嬰兒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型心理機制。但若一個成年人常使用、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這是很危險的。 2.不成熟型心理防衛機制(二級防衛機制):此類機制出現於青春期,但若出現在成年人中,也屬於正常。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3.神經型心理防衛機制(三級防衛機制):這是兒童「自我」機制的進一步成熟表現,在兒童逐漸能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要求與規範之後,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 4.成熟型心理防衛機制(四級防衛機制):是「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 先談談最基本常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較原始的防衛機制主要是「壓抑」作用,而其他的防衛機制也皆與壓抑有關。將威脅性較大而不被意識所接受的痛苦、想法、感情或衝動,在不知不覺中排除到意識外,以避免經驗到焦慮,而保持心境之安寧。 壓抑與有意識的壓抑(suppression)不同。壓抑是有計畫的自我控制過程,用來暫時排開不適合表達的情緒。但一些會引起羞恥感、罪惡感或自卑的情緒或記憶,經由壓抑作用之後無法自由浮現在意識中,如:對於所依賴的人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通常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以避免因憎恨依賴對象而引起焦慮;但被壓抑的情緒通常會以其他方式呈現。 另一個常用的心理防衛機制:投射作用(Projection),也稱外射,是將一切不愉快遭遇,諉過於他人或環境,藉以掩飾並防衛自己,作為解決挫折、衝突及維護自尊的手段。 習慣將自己不愉快的遭遇認為是他人所致,或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情感、情緒、內心本意等等,投影至他人身上;認為並非自己所想,而是他人緣故才導致產生(負面的)行為。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都是類似的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在考試時想要作弊,便以投射作用,認為其他學生一定也想以作弊取勝,「既然別人都這樣想了,那也不差我一個」,以藉此減低罪惡感。 投射作用通常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使用比較小的危險來替代比較大的危險,藉以降低焦慮;第二是使用保護自己的方法,以表達個人的衝動。 誠如作者洪培芸心理師所述,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引領大家一同了解心理防衛機制的目的,並走入自我探索,進而瞭解他人想法的一趟旅程。她期許讀者們都能看穿不成熟的生存策略,是如何束縛、左右,甚至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所有人的一生。 不過,運用心理防衛機制,阻隔讓自己感到不快、痛苦的情緒,而不去實際面對應當處理及負起責任的事,甚至引起更多負面影響,其實是每個人生命及成長過程中都必然經歷的事。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學習如何從不成熟的生存策略,逐漸進化到使用成熟的生存策略,以作為我們應對外界及因應壓力的方式。 最後,洪培芸心理師也想提醒大家,在看穿情緒的作用力,給人性陰暗面更多的餘裕,而逐漸發展出「完整」的自己前,我們需要做的面對與整合內心陰影,這部分也不能心急,請逐步踏實,因為它就如同建造羅馬一般,是一件極為浩大的工程。 若想更明白心理防衛機制,趕快購買來閱讀吧。

作者資料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曾應邀到高點電視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POP Radio、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也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越南及有聲書(鏡好聽)版權,並入選2020年亞洲專刊(Books From Taiwan)。《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走過伴侶出軌,從放不下、不放下,到過得自在安好》。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粉絲專頁:「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基本資料

作者:洪培芸 出版社:寶瓶文化 書系:Vision 出版日期:2022-04-07 ISBN:9789864062829 城邦書號:A2150168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