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9月會員日最後一天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 作者:茱蒂絲.霍爾(Judith Hoare)
  • 出版社:行路
  • 出版日期:2022-03-09
  • 定價:550元
  • 優惠價:79折 43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9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435元,贈紅利2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1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她率先從生物學的角度,揭露神經系統對於情緒的影響, 引領時代地揭露了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連結,卻因為身為女性 以及獨排眾議的見解,遭受當時心理健康領域當權派所排擠, 然而無數受益於她的著作的讀者,見證了其獨特療法的價值。 ***** 二十多歲時,克萊兒.維克斯經診斷,罹患了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的結核病,被迫入住療養院。雖然後來醫生發現是誤診了,但她的心律不整並未改善,自此長年陷入焦慮。後來經過一個朋友提點,她發現自己的焦慮來源原來是被恐懼所驚嚇,這個認識對她意義重大。很快地她便掌握重點——她必須停止對抗恐懼。 由於維克斯的學術專業是生物學,她得以深入觀察所有生物都擁有的神經系統,從而了解我們的原始大腦——後來她理解到,這與人類的情緒激發模式密切相關。又因為親身經歷過心智與身體之間形成的強力循環,維克斯後來發展出治療焦慮症等神經(失調)病症的萬用療法,她用以下簡單的口訣總結這套獨特療法: 「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 維克斯後來成為醫生,治療焦慮症的成效頗受病患肯定,但有病患向她反映,雖然她的建議很有用,然而一旦離開診所,效果就大打折扣。該病患建議她「寫下所有細節,省得得一再重複告訴病患」。這個建議催生了維克斯的首部著作。 1962年,《幸福就在轉念後》(Hope and Help for Your Nerve)出版,這是一本為一般大眾撰寫焦慮症「自療」專書。儘管當時的精神醫學社群普遍無視這本書,維克斯的治療口碑仍藉由病患持續在醫界傳開來。《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後在多國熱銷,她也颳起旋風,廣獲媒體邀約(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熱情邀約她合作訪談節目),世界各地的讀者信件與電話大量湧入,更有不少病患登門造訪她的澳洲住處,感謝這位博士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甚至拯救了他們的人生。一些心理健康領域重量級學者,也開始注意到維克斯及其療法,與她進行交流。 恐慌、憂鬱、焦慮、懼曠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日後精神醫學界傾向細分疾病,但維克斯認為,當中有許多疾患其實「病出同源」,也因此她都採取同一套方法治療廣泛的精神問題,也就是現代教科書所稱的「精神官能症」,同時稱呼它們「神經疾病」,除了避免批評意味,也點出這些疾病都是暫時、而且可以治癒的。 ***** 克萊兒.維克斯思考活躍奔放、不喜因循守舊,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贏得了全球讚賞,亦是第一位取得澳洲歷史最悠久大學科學博士的女性。由於多才多藝且興趣廣泛,維克斯曾經從學者生涯轉換跑道,成立旅行社,後來又轉往醫學領域發展,最終成了醫生。 她是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先驅,徹底顛覆看待「焦慮」這個重大文明病的角度。《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已是六十年前,至今持續再版、依然暢銷,繼續造福眾多有焦慮症困擾的人。即使在克萊兒.維克斯死後三十年的現在看來,她的治療方法依然先進,而且證實有效。然而,她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這本書,就帶您一窺她走在時代前端的見解,以及她豐富且深具啟發的經歷。(更詳盡的內容介紹,請參見網頁中目錄的各章引文。) ▎各界好評—— ►克萊兒.維克斯在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出版了探討「神經病症」的暢銷書,享譽全球,然而儘管有許許多多病患對她心懷感激,如今她卻幾乎已為世人遺忘。這本極具啟發的傳記……完整揭露了這名優秀女性不凡的一生,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值得讚揚。 ——《書籍與出版》(Books + Publishing) ►克萊兒.維克斯憑藉著跳脫框架的思考,以及極為敏銳的臨床診斷,開發出一套治療計畫,長年以來讓數千萬名病患受益無窮。 ——大衛.巴洛(David Barlow),波士頓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榮譽教授 ►這本傳記讓克萊兒.維克斯這名澳洲醫生的成就不再遭到埋沒,重新站上焦慮症診斷與治療的歷史舞台。本書展現出優秀記者的純熟功力,描繪一位個性無拘無束、思想創新的女性多采多姿的經歷,讓讀者理解演化與精神理論的歷史,重新認識維克斯的治療方法與著作。 ——卡洛兒.密道頓(Carol Middleton),《澳洲書評》 ►克萊兒.維克斯對於焦慮治療做出的貢獻時常遭到外界忽視,這本傳記重新給予了認可。 ——《科學人》

目錄

本書目錄 ►引言 ►序言 克萊兒.維克斯的真知灼見 克萊兒.維克斯首次建立她的治療方法時,完全與主流理論背道而馳——當時主流理論認為,讓病患直接面對恐懼症有可能引發精神病。維克斯的方法是全然接受恐懼,她認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擺脫痛苦與恐慌。她的著作預示了數十年後學術的發展,她採取的方法後來也經證實是有效的。 ►第一章 誤診 二十多歲時,維克斯經診斷罹患了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的結核病,被迫遠離自家,住進療養院。雖然半年後醫生表示是誤診了,維克斯卻沒有因此鬆了口氣,由於心律不整問題沒有改善,她相信自己有嚴重心臟病。多年後她終於明白心智與身體的連結,恐懼一旦無法舒緩就會激化神經系統,導致心跳加快。 ►第二章 備受期待的掌上明珠 克萊兒的人生志趣與勤奮的性格,在很年輕時就已嶄露無遺;她遺傳了母親范的企圖心。在當時性別角色定義明確,但克萊兒從小就被教導要走入世界,母親要她謹記在心,她的祖先包括了多位成就卓著的女性,至少在紐蘭家族是如此。 ►第三章 維克斯的轉變 維克斯初期的生涯發展,猶如動物學系恩師蘭斯洛特.哈里森的翻版。維克斯後來亦被後世視為動物學領域的開創者,雖然沒多久便捨棄這條路,但她帶走了三樣東西:觀察的重要性、動物和人類共同擁有的遺傳特徵,以及如何將片段知識融入更大的框架中。 ►第四章 遇見奧魯索 奧魯索在哈里森召集的跨領域考察團與維克斯相遇時,時年三十四歲,比維克斯年長十二歲。這名學者曾在索姆服役,此地曾發生多次戰役,它們真實呈現了戰爭的恐怖。維克斯當時仍未被恐懼綁架,但奧魯索已因戰事而切身感受過強烈恐懼。 ►第五章 蜥蜴寶寶與蜥蜴腦 哈里森和維克斯希望,藉由探究蜥蜴的胎盤演化與哺乳動物的生殖演化之間,有哪些相近之處,為演化研究提供新觀點。維克斯深入觀察所有生物都擁有的神經系統——這些本能不受意識控制,是了解原始大腦的第一塊磚。後來她理解到,這與人類的激發模式密切相關。 ►第六章 死亡的陰影 1928年,哈里森因腦溢血過世,維克斯瞬間失去恩師,某種恐懼向她席捲而來,沒多久她發現原本健康無虞的身體,不知怎的開始變得衰弱。她雖努力不懈地完成博士課程,對外展現出充滿自信的形象,但她對自我的認知與外界對她的認知,兩者之間其實存在著明顯落差。 ►第七章 沉沒與漂浮 維克斯經歷過心智與身體之間形成的強力循環,她發現自己原來是被恐懼所驚嚇,這個真相對她意義重大。很快地她便掌握重點,她必須停止對抗恐懼,因為恐懼是本能反應,對抗只會造成反效果。原本不明所以的痛苦如今得到了解釋,她也因此獲得解放。 ►第八章 達爾文與問題的核心 達爾文之所以被稱為「第一位心理學家」,是因為他的最後一本著作《人和動物的情感表達》,將其學術研究拓展至過去少有人仔細描繪的心智海洋。這是人類首度為了理解心智和身體的生物運作,而進行廣泛的研究;心智與身體之間透過自律神經系統形成相互關係,這正是維克斯研究的核心。 ►第九章 轉投跨領域名師門下 艾略特・史密斯強烈反對佛洛伊德所稱的「新的性科學」,因此他訓練精神科醫生時,堅持引導他們從生物學觀點理解神經系統。維克斯從他身上學到,單純的生物學家……會注意到解剖事實隱含的某些心理學意涵,解釋心智與心智運作時,會評論其中涉及的神經面向。 ►第十章 啟發寫作風格與主題的著作 艾略特.史密斯和同事湯姆.哈瑟利.皮爾著手探究砲彈驚恐症後,看到的是難以承受的恐懼。他們兩人辨識出的一個重要現象,後來也成為維克斯診斷的核心——那就是害怕恐懼情緒。這是維克斯所提出最歷久不衰的見解,幫助世人理解、治療與治癒神經疾病。 ►第十一章 寒冷氣候的生活 在倫敦大學學院實驗室待了七個月後,轉投入艾略特.史密斯門下之前,維克斯中斷了學術研究工作,休了長假,與朋友凡斯和未婚夫奧魯索一同旅行。除了從事三人共同熱愛的活動,維克斯也可趁機收集庇里牛斯山的蜥蜴物種。1930年5月底,她動身展開生平第一次歐洲短期旅遊。 ►第十二章 貝絲之歌 維克斯年僅二十多歲時,便已廣泛涉獵且深入理解古典音樂,歐洲之旅讓她對古典音樂的體悟更上一層樓。她理解呼吸屬於神經系統的某種自主功能,人類擁有部分掌控力。擁有好歌喉的她想朝歌唱家發展,歌唱家需要伴奏者,於是維克斯請到優秀的古鋼琴老師伊莉莎白.科爾曼。 ►第十三章 維克斯博士的歐洲旅遊諮詢辦公室 維克斯在遊歷歐洲各地後,決定開設一家歐洲旅遊諮詢辦公室。她已想好藉由為報紙撰寫專欄,來支撐這間辦公室的營運,此外還著手撰寫一本旅遊指南。但是隨著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原本快要完成的指南、每週專欄以及收入,同時化為烏有。 ►第十四章 戰爭的世界 二戰期間維克斯一家反覆搬遷,這期間維克斯在醫學院上課,科爾曼則在音樂學院工作,兩人盡可能花時間相處。雖然一開始母親范就接受了科爾曼,但後來兩人的關係仍愈來愈緊張。維克斯的妹妹達爾西則認為,科爾曼占用了她姊姊的時間、注意力與關愛。 ►第十五章 維克斯博士回歸 1945年3月,四十二歲的維克斯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她穿上畢業袍領取學位證書時,已經在瑞秋佛斯特醫院工作。1940年代末期,她在雪梨的邦迪郊區、距離貝爾維尤山不遠的海濱開設自己的一般診所,直到退休前,一直維持與前述醫院的聯盟合作。 ►第十六章 女性之家 家中沒有人不知道科爾曼對維克斯的意義。兩人間的親密關係讓妹妹達爾西感到不安,她不滿維克斯總是把科爾曼放在第一位。維克斯愛她妹妹,但選擇科爾曼成為人生伴侶。這三人之間需要一道門相互隔開。他們買下位於克雷蒙恩一幢擁有十八間房的大坪數聯邦式房屋…… ►第十七章 首部著作誕生 一名病患發現,維克斯在診療室說的話非常有激勵效果,但是當他離開診所後就失去效用,於是便要求維克斯「寫下所有細節,這樣就不需要跟每個人重複說一遍」。維克斯於是將她的建議錄音,分送給病患。後來她常說,是病患讓她理解到重複與強化的力量。 ►第十八章 寫給那些苦於神經疾病的人們 在首部著作《幸福就在轉念後》中,維克斯揭露了她為焦慮、恐慌與驚懼等病症開發的萬用解方: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維克斯極力避免標籤化,她偏愛統稱許多病症為「神經」疾病。日後精神醫學界雖然區隔出不同的焦慮狀態,但她都採取同一種治療方法。 ►第十九章 不科學的科學 二十世紀中葉,研究人員同時在實驗室與臨床現場,探究牽涉到心理學、神經學以及荷爾蒙等領域的複雜路徑。佛洛伊德學派仍持續獲得不少人認同,但醫生和科學家偏愛以生物學觀點看待精神疾病。維克斯的研究方法以生物學為取向,它的歷史意義在於點出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連結。 ►第二十章 掌控市場 在精神醫學社群,有些人對《幸福就在轉念後》絲毫不感興趣,另有些人則百般挑剔,不過維克斯的醫學同業對它的接受度較高,畢竟她是他們的一份子。維克斯成功治癒病患的消息持續在同業間傳散,當醫生看到他們的病患因為閱讀她的著作而獲得幫助,便將這本書介紹給其他人。 ►第二十一章 第二個家 如今維克斯的工作重點都放在新書上,她也因此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不少人對她充滿感激。她正是因此認識了喬伊絲.斯基恩.基廷。為了回報維克斯,斯基恩.基廷同樣對她毫無保留地付出。斯基恩.基廷全家居住的公寓,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肯辛頓區,這裡也成了維克斯永久的家。 ►第二十二章 失敗的合夥生意 有不少讀者相信,自己是因為閱讀維克斯的著作而順利康復,1960年代中期某個時間點,維克斯開始讓一些熱心的仰慕者成為商業夥伴,她偏愛這樣的工作模式。他們真心理解她的著作能發揮什麼影響力,對她來說,這項因素要比其他商業考量來得重要。 ►第二十三章 遠離懼曠症 維克斯偏好用單一的統合方法治療焦慮症狀,她認為眾多新的疾病標籤,只不過是以下這個問題的不同樣貌:害怕恐懼。隨著神經科學持續發展,以及人們對神經生物學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佐證了她的療法:比起了解不同焦慮疾病的差異,了解它們的相同之處更有用。 ►第二十四章 研究恐懼的先驅 神經敏化的人,第一恐懼會如電流般疾速傳遞,對於引發恐懼的危險事件過度反應,無法立即消除這種恐懼。若要達到「心神安寧」,需要身體一起合作,而不是只有心智,這正是維克斯治療原則的重點,用意是抑制神經系統的反應,避免第二恐懼重新觸發第一恐懼的無聲警報。 ►第二十五章 生活在兩個世界 再次回到家後,維克斯又懷念起旅遊的時光,以及沿途享受的奢華生活。返回澳洲後,維克斯不僅享受不到海外旅行的好處,更缺乏知識上的刺激。她熱愛自己的直系家人,但是他們彼此之間缺乏共通點,而且家中麻煩不斷。 ►第二十六章 靈魂伴侶 科爾曼過世一事,考驗著維克斯個人的應對能力。科爾曼不僅僅提供陪伴與親密的情誼,還負責操持家務。喪失科爾曼這個「靈魂伴侶」後,維克斯雖然繼續做著以前就在做的事,但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她,她的日常生活乃至作息常規,都因此被打亂。 ►第二十七章 辯護 維克斯運用她的方法治療廣泛的精神問題,也就是現代教科書所稱的「精神官能症」,但她會盡量避免這種帶有批評意味的說法,而偏愛使用醫學性描述,也就是神經疾病。她的描述暗示這個疾病只是暫時,而非永久的狀態;她認為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是逐漸演變的過程。 ►第二十八章 步入老年 1979年,妹妹達爾西被診斷出失智症,她完全喪失自理能力。高齡近八十歲的維克斯無法自絕於外,然而由於她不願面對達爾西失智可能造成的影響,這也使得她與向她求助的家人關係緊張。緊張的情緒讓維克斯喘不過氣,她只好逃離,跑去住在鄰近社區的莉莉家。 ►第二十九章 BBC與雪片般的來信 法蘭・葛洛夫斯是BBC日間電視節目《卵石磨坊》的製作團隊成員,某次旅行時她偶然讀到維克斯的一本書,就和許多人一樣,她覺得這本書對她個人特別有意義。葛洛夫斯的專長是健康專題報導,她提案要製作一系列訪談,每週定期播出,後來順利獲得核准,成為《卵石磨坊》的單元,最終她聯絡上維克斯…… ►第三十章 關門聲 打從1950年代起,維克斯對待家人就非常慷慨。隨著她的名氣持續看漲,書籍銷售屢創佳績,其他人對她的期待也隨之提高。在她人生最後十年,有時候她會因此苦惱不已。她自己沒有小孩,卻有好幾個孩子需要靠她撫養。有時她會不知道要如何分配,或是如何拒絕金援他們。 ►第三十一章 大腦受傷 1987年某日,維克斯外出時昏倒在人行道上,頭部受到撞擊。由於即時送醫治療,雖然她陷入昏迷將近一星期,但腦部沒有損傷,只是邁入至今仍找不出原因的老化階段。維克斯自己就是醫生,她相當清楚未來的路會是如何,現在的她變得驚慌不安、情緒脆弱。 ►第三十二章 角逐獎項 1989年1月18日,透過卡爾森居中牽線,由病患變成信徒的夏洛特・魯多第一次直接聯絡羅伯特・杜邦博士,希望杜邦能夠「針對提名維克斯博士角逐諾貝爾獎的事,提供協助、建議與意見」。魯多問杜邦,是否願意看看諾貝爾委員會寄來的表格,協助提升維克斯的候選資格? ►第三十三章 諾貝爾獎提名 1989年是維克斯工作生涯的最後一年。五月時,她完成了最後一本書《焦慮的最新自救手冊》,並在當年順利出版。這是她最後一本耗費大量心力的書,當中收錄了多篇文章、演講、信件與訪談。此時《幸福就在轉念後》已經發行到第二十三版。就在同一年,維克斯也終於獲得較為正式的認可。 ►第三十四章 最後的日子 1990年6月2日,住在安養中心的維克斯有了另一位訪客,就是她的外甥女蒂塔。蒂塔痛恨阿姨不是看著雪梨港過完這一生,她知道,維克斯以前最不希望待的地方就是安養中心,因此她決定去探望她。她告訴阿姨,她是來向她「真心道謝,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後記 遺澤永傳 ◎致謝

序跋

序言 克萊兒.維克斯的真知灼見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在紐約,一名個頭嬌小的澳洲人走上了舞台。觀眾看到的,是一名穿著斜紋軟呢裙、兩件式針織衫、舒適的藍色繫帶低跟鞋,戴著眼鏡的年長女性;這正是這名女子的標準裝扮。她有著一頭深色燙捲髮,偏愛珍珠項鍊作為飾品。 高齡七十四歲的克萊兒.維克斯博士,受邀擔任第十八屆心理學促進協會秋季研討會的講者。邀請她在這場研討會發表演講還真是不太尋常,因為她向來被認定是不合格的圈外人。 但維克斯之所以出名,有個重要原因:她所撰寫探討焦慮的書在全球引發轟動,還登上了美國與英國暢銷書排行榜。在書中,她指出與描述這種神經疾病會帶來哪些傷害;她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解釋與看待這種疾病,因此受到一般讀者喜愛。儘管專業協會對維克斯提出的方法意見不一,仍舊邀請她發表演說。許多精神科醫師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知維克斯的治療方法;還有不少精神科醫師承認,有些治療失敗的病患讀了她的書之後,雖然沒有完全治癒,但是感覺自己正逐步康復。 一九六二年,維克斯出版一本書名平淡無奇的書《幸福就在轉念後》,十五年後她在紐約站上研討會講台時,已經出版了另外兩本書,它們陳列在各大機場的顯眼位置,還翻譯成至少八種語言。但是多年來,心理學專業人員不願意看、也瞧不起她的著作。 這些書相當輕薄,內容主要是解釋神經系統如何運作、如何出了差錯,以及神經被激發時人的心智和身體如何相互影響,還有會造成哪些問題。這些內容清楚易懂,並且瞬間爆紅,然而卻得不到專業人員認可。在當時,自助(心理勵志)類書籍從未獲得精神科醫師的關注或尊重。 當年稍早,維克斯的第三本著作《簡單而有效的懼曠症療法》(Simpl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Agoraphobia)在美國出版。這是她首度針對醫學社群而寫的書,她在當中指出,精神分析師通常無法協助病患,而是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她還指正了優秀的英國心理學家艾薩克.馬克思博士(Isaac Marks)的錯誤:他認為是先有懼曠症,而後引發焦慮。但是維克斯認為是先出現焦慮,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先出現恐懼的情緒,然後才引發懼曠症。同業注意到,維克斯認為業界誤解了問題本身,她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答。 維克斯在美國四處巡迴宣傳新書,接受知名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採訪,關於她新書的新聞報導不計其數,全美各地的報紙都有刊登。 在一個時常遭遇挫敗、而且內部意見分歧的學術領域,維克斯卻獲得了成功。確實在一九七○年代,由於精神疾病的治療一直未有進展,有一群精神科醫生感到相當困惑與失望,因此發起「反精神醫學」(anti-psychiatry)運動。他們的宣言聲明,他們的病患並非因為精神疾病而受苦,這些人其實是社會的受害者。 背後的關鍵在於,不論何種治療方法都缺乏實證,因此愈來愈多人感到不安,對於如何衡量成功與失敗更是心存質疑。但是維克斯手中握有的數據對她相當有利。人們購買她的書,排隊感謝她「拯救」了他們的生命。她所寫的內容是關於「他們」。許多人運用宗教比喻來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說她的書就是他們的「聖經」。 在紐約的講台上,維克斯的演說並沒有引來任何讚揚,台下許多聽眾只當她是暢銷書作家。即使她已經是一名開業醫生,擁有理學博士學位,依舊於事無補。她是自助類書籍的作家、不是精神科醫生,媒體爭相報導她的新聞。她的名氣引發外界關注,有些人批評她沒有取得專業人員資格,而這一點足以傷害她在自身專業的聲譽。 不過,倒有個專業人士支持她:紐約的精神科醫生曼努爾.詹恩(Manuel Zane)。六年前,詹恩在紐約白原市成立美國第一家醫院附設恐懼症與焦慮症診所,他親眼目睹維克斯的方法如何發揮效用。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診所裡有許多長年出不了門、病情棘手的病患,在讀了維克斯的書後發自內心地給予回應。 詹恩的診所於一九七一年開幕,當時維克斯已經成了焦慮症治療領域的奇蹟。詹恩是臨床醫師,自行開創出非正統的治療方法,心態開放的他在維克斯的療法中,看到了兩人的共通點。 於是詹恩寫信給人在澳洲的維克斯,邀請她拜訪他的診所。在詹恩的熱情支持下,維克斯接觸到多位美國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詹恩強力說服他的同事,讓他們相信維克斯對於焦慮症,特別是恐慌症,有特別且獨到的見解。更棒的是,她設計了簡單易懂且已經證明有效的治療手法。 除了詹恩的支持,維克斯也不時受邀向專業人員演講,但她總感覺到這些人抗拒她,有些人甚至公開批評她。至少在某次演講現場,她明顯察覺到坐在前排的精神科醫生每隔幾分鐘就低頭查看手表,還有些人則大聲交談。 一九七七年維克斯在紐約發表的演講,等於直接挑戰主流的正統觀念,她鬥志旺盛。演講題目與她最新出版的書籍名稱一樣:簡單而有效的懼曠症療法。 台下聽眾清一色是精神科醫生,他們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遵循佛洛依德與他的信徒開發的治療技巧的精神分析師,另一派是致力於改變思考與相關行為習慣的認知行為學家。這兩群人都被維克斯的演講內容激怒了。 如果說這場演講引發眾怒,那麼有個人必定覺得維克斯尤其是在挑釁他。知名的南非精神科醫生約瑟夫.沃爾普博士(Joseph Wolpe)是行為學家,更是治療重度焦慮與恐慌的權威,而這正好是維克斯當天的演講主題。後來維克斯向一名同事透露,那天沃爾普將她「批評得一無是處」。 不過在某件事情上,維克斯和沃爾普倒是能達成共識。沃爾普與維克斯一樣,不認同佛洛依德學派的精神分析,以及探索根源於兒童經驗的無意識驅力(unconscious drive)的做法,例如伊底帕斯情節與時常出現在日常語言的其他驅力。 相反的,沃爾普完全聚焦於行為本身。他開創了行為療法,並因此博得名聲,這一切成就來自於他早期的實驗研究:透過電擊讓小貓受到驚嚇,再給予食物作為獎勵,以消除他在小貓身上引發的精神官能症。 沃爾普將這種治療方法從動物轉移到人類身上,他鼓勵病患直接面對恐懼症(phobia)與懼怕的情境,同時引導病患放鬆。他發展出「減敏」(desensitisation)這種策略,也就是「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教導焦慮的病患如何面對某些恐懼情緒,並練習放鬆策略。 後來,人們也將維克斯視為「暴露治療」的「先驅」,但是維克斯從未如此形容自己,也不鼓吹放鬆策略,相反的,她提出了另一種做法。她公開反對可以或應該對重度焦慮的人「減敏」的主張。她認為這是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 「懼曠症病患不應該去適應困難的情境、藉由暗示達到減敏、或是避免恐慌,他們必須學習度過恐慌,並擺脫藥物依賴。一般來說,這種自我減敏法可以迅速達到效果,不一定非要找出最初導致敏化(sensitization)的成因,」她在紐約對著台下的精神科醫生說。 維克斯認為努力教導病患在面對恐懼症或恐慌時如何放鬆,不但會造成反效果,而且幾乎不可能做到。相反的,當一個人充分體驗過恐慌之後,就會知道自己有可能「度過」恐慌,順利抵達對岸。他們的神經系統需要重新排序,但他們可以學會自己去完成。他們不需要牧羊人或精神科醫生。 病患的身體會強烈感受到神經疾病。維克斯在她的書中使用「恐慌持續鞭打」與「恐慌敏化導致情緒激動」等字眼,向未罹患這些疾病的人說明持續的痛苦如何促使身體做好準備,以便更迅速地做出回應。神經系統已是蓄勢待發,將會更快速、更強烈地感受焦慮。它已經「敏化」,而且知道這個過程是康復的關鍵。減敏只是自然而然造成的結果。也就是說,沒有必要練習降低對引發恐懼的某些情境的敏感度。 不同於透過有組織的規劃讓病患直接面對恐懼,維克斯的治療方法是全然接受恐懼,她認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擺脫痛苦與恐慌。問題源自於內在,而非外在。關鍵字是接受,正好與戰鬥(fighting)相反。我們驚慌失措時,本能反應就是戰鬥,但正是反抗緊張、恐懼、焦慮和恐慌的行為,會導致問題持續存在。 維克斯的治療可總結為以下的簡單俳句:面對(face)、接受(accept)、漂浮(float)、讓時間流逝(let time pass)。這種療法的設計目的,不是為了消除生活中的所有壓力,而是要促使人們自己找到擺脫痛苦的方法。 「如果患者希望康復,就必須知道如何面對、接受和度過恐慌,直到它變得不再重要⋯⋯」她在該場秋季研討會上表示。「康復掌握在個人手中,而不是依賴藥物、避免恐慌或是『習慣』困難的情境,也不是藉由暗示減敏。如果希望永久康復,重點在於病患有能力知道如何接受恐慌,直到他不再害怕恐慌為止。」 維克斯的著作預示了數十年後的學術發展,她採取的方法後來也經證實是有效的。此外,她改變了理解與治療焦慮的方法,只不過這項成就當時並未獲得多數人肯定。一九七七年,曾親眼目睹維克斯治療方法獲得成功(甚至包括原本難以治癒的案例)的詹恩,看到同儕對於維克斯演講的反應時,感到相當沮喪。「我記得她觀察入微,但是我感覺多數聽眾不接受她的說法。至少我能公開評論說,維克斯博士是這個領域的真正開創者,病患會跟我談到她,這正是她了不起的地方。」 這就是維克斯和其他專業人員的不同之處,詹恩說。「她是從病人所在的位置走向我們,而不是從我們的頭頂上方,但我們卻是這樣高高在上地告訴病人發生了什麼事,還有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多年後的一九八三年五月七日,維克斯回到紐約,再一次向專業人員發表專題演講。詹恩再度成了她的支持者,他邀請維克斯在第四屆全國恐懼症研討會上演講。維克斯又一次詳細說明她的方法。她說,人們可以經教導學會如何治療自己、找到內在的聲音,「支持與引導自己跨越難關、熬過絕望時刻、度過迷惘」。 但是這一次,她要求他們審視自身內在的空虛。 「我發現許多治療師相信,神經疾病沒有永久治癒的方法。幾年前,我在紐約和一位醫生與一名精神科醫生參加廣播節目,當我說到『治癒』(cure)時,那名精神科醫生當場糾正我,她說:『你的意思是緩解(remission)吧?維克斯博士?我們從來不說治癒神經疾病。』我告訴她,我已經治癒非常多神經疾病的病患,所以不怕使用這個字。」 這段話相當挑釁,但是它確實建立在不可動搖的基礎上。 ○○○ 一九七○年代初期,已婚且擁有一名年幼孩子的英國年輕女子安.透納(Anne Turner)正考慮是否要接受醫界所稱的「前額葉白質切斷術」(leucotomy)。這種大腦手術俗稱腦葉切除術(lobotomy),做法是使用器具探進大腦額葉切斷連結,但是術後結果有好有壞。 來自英格蘭約克夏的透納當時年滿三十一歲,外科手術是她最後的希望,她期盼就此消滅她內心的惡魔:令人難以忍受的反芻(rumination),以及她無法理解和控制的強迫性思考等症狀。她試過各種療法、精神分析師、注射性藥物、住院治療與休克療法,但始終未能消除內心的混亂。她甚至想過自殺。 透納相當熟悉壓力的感受。她在二十歲時曾經歷神經衰弱,二十一歲時接受電擊治療。她順利度過這些困境,但是到了三十多歲,有了年幼女兒之後,一連串新增的壓力讓她再次出現神經衰弱的症狀。「唉,這是第二次了,」她說,「而且情況更嚴重、更糟糕。」 透納知道有人做腦葉切除手術失敗時,她嚇壞了,但是她決定寧可死,也不願意忍受症狀復發。因此有人提議動手術時,她心想:「就這樣吧。我受夠了。我願意動手術。」 就是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她湊巧打開電視,聽到一名醫生精準地描述了她的症狀,就好像能看穿透納的心思一樣。這個醫生不僅知道她是如何患病以及為何患病,甚至堅稱患者有可能康復。透納還聽到她說,神經疾病是可以治癒的。 節目尾聲時提到了一本書,雖然透納不知道作者和書名,但是她住家附近的書店一定知道這本書。「啊,那是維克斯寫的書,很多人都在打聽這本書。」經店員告知,透納找到了《幸福就在轉念後》,這本書在一九六三年於英國出版,也就是差不多十年前。「有位女性寫了我的故事。我所有的問題這本書都寫到了,我想⋯⋯如果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寫了一本關於我的書,也就代表我沒有那麼不一樣。這本書讓我茅塞頓開,因為它講的是關於我的事。」 書的封底有提供地址,於是透納寫信給作者,問了個簡單的問題:「我還有康復的希望嗎?」她附上回郵信封,期望自己能夠「幸運地」得到回覆。「我很快就收到了對方的回信,還是手寫的,內容是這樣的:『是的,有希望。以下是電話號碼,如果你想,可以打電話給我。』」 透納拿起電話聯繫上維克斯,當時維克斯正與她的朋友喬伊絲.斯基恩.基廷(Joyce Skene Keating)待在一起,基廷是一名地方推事,住在倫敦的女王門花園。之前基廷也是這樣聯繫上維克斯的,她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喪偶後不久,因為患有嚴重的懼曠症而向維克斯尋求協助。後來每當維克斯來到倫敦,就會入住基廷寬敞而舒適的公寓。 四十年後,透納回想當時兩人在電話上的交談內容,依舊記得聽到維克斯描述她原本以為是她個人獨有的經歷時,有多麼驚訝。「你怎麼知道我的感受是這樣?」透納問說。她永遠記得維克斯回答說:「我不需要認識任何人,但是我很了解這個疾病。」 維克斯解釋,人的心智和身體表現出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某件事出了嚴重的差錯,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面對恐懼時出現的反應。「我也可能像你一樣。當你的心理過度疲累,就會產生那些想法,但是由於你害怕那些想法,它們反而會再度出現。」這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任何人都能被治癒。這問題很「單純」,但是不「容易」。 聽到這名六十七歲的醫生已準備好提供個人支持,透納受到了鼓舞。維克斯承諾繼續保持聯繫,甚至在她回到澳洲時仍是如此。維克斯不願意收費;不過透納可以支付電話費。 透納取消了腦白質切斷術。在她看來,維克斯所說的其實是一般常識。不過在一九七○年代,醫學界還未充分理解、也不知如何控制焦慮症,因此維克斯提出的建議頂多只能說顛覆了常理。當時的精神醫學承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攻擊,治療焦慮的方法包括精神分析,直接讓病人面對壓力、並引導他們放鬆或透過藥物治療。如果以上方法全都無效,就會採取電擊治療。 恐慌發作會讓人手足無措,而且難以控制或壓制,當時人們還未充分理解這種症狀,遑論妥善治療它。那時也還沒有專屬名稱。透納或許患有後來世人所稱的「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但是有位開業醫生認為,這些情況完全可以治療。問題出在「神經疾病」;病患只是被她所稱的「神經」(nerve)迷惑或是捉弄。維克斯的著作詳細說明了神經系統的運作,以及人的心智和身體如何相互連結。 維克斯是醫學博士與科學家,但是她的方法與另一名博士和科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完全不同。維克斯指出,這位傳奇的精神科醫生開創的治療技巧,是讓病患躺臥,然後質問病患。她自詡為「最早打臉這位老維也納人的躺臥問診方法的人之一。我帶領他們走出諮商室,走入世界並成功地在世上生活。」 維克斯返回澳洲前,將自己的建議製作成錄音帶交給透納。「只有十分鐘。你不需要長版的錄音帶。」只需要不斷重複播放錄音帶,持續提醒疲倦而受苦的大腦如何擺脫折磨。 維克斯回到澳洲後,每天都會和透納通話兩次,透納需要聊多久就聊多久。「我會幫助你度過難關,(你可以)在晚上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你的情況,」她承諾說。透納開始康復,而且是永久治癒。

作者資料

茱蒂絲.霍爾(Judith Hoare)

目前擔任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與《澳洲金融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記者。她的生涯起始於《西洋棋盤》節目,可算是一九七○年代澳洲社會議題類型節目的鼻祖,之後她加入《澳洲金融評論報》,主跑坎培拉聯邦政治新聞,後來轉而投入專題寫作,最終負責編輯該報的長篇新聞報導,一九九五年被任命為專題副總編輯,任職長達二十年。

基本資料

作者:茱蒂絲.霍爾(Judith Hoare) 譯者:吳凱琳 出版社:行路 書系:INSIDE 出版日期:2022-03-09 ISBN:9786269537648 城邦書號:A3740041 規格:平裝 / 單色 / 448頁 / 16cm×22.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