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7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散文
彈塗時光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在生態書寫上,人們不缺乏知識性、系統化的注解,也不缺少散文敘事的解說與故事。然而,唯有美,恐懼的、憂傷的、雀躍的、明亮的、斷裂的、殘缺的美,經常被訴說,卻也經常被遺忘。 然而,這卻是一個說再多也不使人感到厭倦的工作。 或許,我內心深深期待這是土地遭受蹂躪後,殷殷訴說的堅強故事。 隱藏在生態裡的詩意,微小而強悍,我願時機成熟時,牠們能在書頁裡華麗綻放,宛若新生,召喚人們返回祕境,享受豐厚恩賜。 然後,思考人,思考慾望,思考自然裡的他者。 牠們,將帶我們往何處去? 我們,又將帶著人類往何處去?------楊美紅 人們為了溼地而爭吵。人們使溼地消失、使溼地受威脅,使溼地出現,或者,因地層下陷,不得不將耕地變溼地。如今,溼地成為處處都會化的時代,很容易出 現的環境生態想像,溼地意欲保留的一點野蠻,卻跟人們把它當成公園形成矛盾。溼地,或溼地公園,坦白了人們既要自然也要文明便利的貪婪面目。所以認為可以 讓公路通過溼地。 溼地在海陸交疊之處,在河海匯流之處,在舊時稱為埤塘之處,原來可能是稻田、漁塭,甚至廢棄的工寮,它總是在曖昧之處,所以也最適合我們去察覺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與空白。溼地的存在,讓城市有了祕境,也讓人驅車簡從就能走入梭羅式的自然哲思世界。 書中溼地多位在高雄,作者楊美紅踏查高雄所有溼地,以視、聽、品、聞、思,五種感官展開與自然的對話,同時這些文字、影像也映照各個溼地的不同特質與 生態。如左營洲仔溼地的「菱角鳥」水雉,最接近黑面琵鷺的茄萣溼地,鳥松溼地則是臺灣第一座人工溼地公園。本書也希望能成為讀者閱讀的溼地,在這些時而舒 緩時而定定逼視的文字,擁有一段個人的彈塗時光。

目錄

航向熱帶溼地 卷一 視 ◎觸角◎降靈◎鎔金◎擬豹◎如畫◎從腐朽中◎也許是盛開◎背反◎種子◎禮儀◎足跡◎獨白◎ 俯瞰◎打哈欠的龜◎愛◎顏色進化論◎天光◎在無人的角落◎窈窕◎那些不能選擇的◎諜對諜 卷二 聽 ◎鷸之奏鳴曲◎穿越那些必將穿越的雨◎唱和◎靜物◎競囀◎八哥之哨◎遺跡◎停在時間深處◎ 黑嘴筆仔之歌◎野鴿子的黃昏◎聆聽◎沐浴◎曾經◎奔跑的孩子◎唱遊課◎人◎抵達 卷三 品 ◎綠光◎迷霧◎告別初夏◎在地球漂浮◎韻律之必要◎糾纏◎蒺藜◎覺知◎溫柔灘地◎彈塗時光 ◎特技◎儀式◎午後狂想曲◎邊境◎整座島嶼的刺◎面容◎植有香蕉的土地◎樂園◎淺灘◎逆光旅行 卷四 聞 ◎慾望◎陰天◎存在◎時間,應如是◎花事◎純潔◎蒴果◎過客◎捉迷藏◎穿越花朵◎生活◎對決◎怪物◎暮色旅行◎毛絨小宇宙◎香氣盈滿時◎品氣味◎甦醒 卷五 思 ◎豢養一座城市的夢◎少即是多◎綻放◎偽裝◎動物公寓◎野溼地◎冤家◎現實一種◎捕蝶人◎ 餵養小鴨的午後◎餘生◎懸念◎親子關係◎春不老 祕境

內文試閱

祕境
一、那裡,也曾荒蕪   我經常想起,小學二年級時,父親帶著三個小孩爬上屋後垃圾山的情景。   那時還未有焚化爐,垃圾掩埋在地層,廢棄垃圾場上,堆著一些輪胎、五金回收物,我們常在地上挖些螺絲釘,或者爭相爬上混著塑膠袋碎片的土堆最上方,去看看遠處還有什麼。   那時不懂,為何要來這裡?   但我以為那是一座尋寶之地。在那些堆疊著廢五金、塑膠袋、玻璃瓶碎片、鋁箔紙的小土堆之上,我們與父親一步步往上爬,好似最上面能看見城市的夕陽,但通常我只見到朦朧霧氣與灰色天空。   或許,真有一團紅色火球橙色彩霞正在消逝。   但或許,什麼也沒有,   回憶,定格在垃圾場上的寂寥人影。   那時,我父親在勞動一天後,像蹓狗一樣,帶著小孩到那裡蹓躂,去挖廢五金與綠色玻璃瓶與罐頭拉環,好似去海灘挖貝殼,他沒有帶我們到公園到海邊,某種程度,顯示了他特立獨行、不按牌理出牌的一面,而或許那些地方太遠了,不是傍晚散步就能抵達的樂園。   我們在這樣的「異境」裡,爭相和父親爬上最高處,樂此不疲,天真享受傍晚的親子時光。   究竟,那是什麼地方?   在多間鐵工廠和住商混合區裡,那裡是父親的放風之地。   面對勞苦生活與經濟壓力,他毫無怨言,但必須在家之外,找到自己的「房間」,一個不受打擾且能紓壓之地。   如今想想,那樣的玩樂環境,對父親對我們,甚至是對臺灣而言,都是一種必然會出現且充滿存在象徵的場所。   那時,母親仍在家裡踩縫紉機做家庭代工。   那時,大家樂已經悄悄在街頭巷尾風行。   那時,父親的黨外雜誌塞滿鞋櫃而臺灣就快解嚴。   廢五金垃圾場,兒童遊戲場,彷彿是種臺灣隱喻,一路伴隨長大。資本主義的盲目掠奪,把貪婪種在這塊土地上。如今,它愈演愈烈,已是種全球化的流動,愈是弱勢貧窮,便得與之為伍。   廢五金,廢電子零件,核廢料……廢棄物可以填滿幾座海洋?   我不知道那座垃圾場後來是否還能長出草來。因我再沒能找到它。   但我知道那裡即便沒有垃圾場,如今也沒有公園、溼地或充滿碎石的荒地,它不是變成路便是蓋起透天厝。   那樣的臺灣,已經過去了嗎?現在,變更好還是更糟呢?   有幾處人工溼地,是從廢棄的田、汙染的水溪重新營造而來,或許它們都曾經是垃圾場,都曾受創而莫名凋萎,但如今,因著人為控制與自然的療癒力,重獲新生。   那些從土裡冒出的生命,是荒蕪過後的奇蹟。   有鳥來食,有魚隱動,荷葉翩捲,暗香幽微。   我願是那受創地底開出的殘花,曾經卑微不堪,卻不絕望。 二、我願日常如此生猛   臺灣有幾處人工溼地,恰恰是演繹大都會如何操作生態習題之處。   有幾個週末,開車沿著濱海公路南下,為了讓狗和人可以同時出門,動動鼻子和眼睛,用五官感受生態,溼地成了旅行首選。   有些溼地公園小巧可人,出入自由,繞走一圈便能見識到多樣物種,蜜源植物區可觀蝶,雀榕上常有鳥群啁啾,紅冠水雞和綠頭鴨在岸邊流連,精心挑選的植栽和營造的生態環境,有種日常安居的恬靜美好。   諸多繁花麗景張爪活物,會在最安靜的時刻探出頭來,生猛如叢林裡巡視的虎。   老邁的狗可以慢慢走,聞上一整天。(天知道牠聞到什麼?)有時,牠會小跑步,越過橫倒的木材,尾隨爬行的多線南蜥,充耳不聞樹鵲刺嘎叫聲。   偏頭緩走,牠測試鼻子探測器的功能,用大腦辨別氣味,努力思考偽獵物的軌跡。這些嗅覺記憶會不會是牠老來病殘時一一翻撿的過往?只消那好奇與窮追不捨的身手,便讓我傾倒。   有幾年時間,我們哪裡也不能去。   臺灣有山有海,我們竟為路途發愁。   山太高遠累人,海又莫測詭譎,平地沒有森林,公園禁止狗入。   而過分癡情的牠只想和我在一起。   生活裡,講究文明衛生的公共場所無牠立足地。   我漸漸少去人群聚集處,免去諸多干擾、不便、爭論與鄙夷,不再挑戰文明對一隻狗的敵意,也不再擔負被驅趕的風險。   最後尋往荒僻溼地,像揚帆探險的船隊,日子頓時光彩輝煌。   走在木棧道上,叫喚牠,有時牠回頭,有時牠沉醉在獵物行蹤圖裡,堅持要回應血液裡的原始呼求,堅持成為航行一方綠地的小獵犬。   有時牠望向我,用非常溫柔深情的眼神,掛著一抹滿足微笑,可媲美蒙娜麗莎,但毫不矯作。這樣奇異的時刻,暗示獵物氣味已消失,痕跡被風與大地消抹,牠的神情往往還有未消退的愉悅與一絲惆悵。   我喜歡見牠有點迷惘又十分清醒的模樣。   大夢初醒,虛實相間。   人類所能誘引的祕境,大抵可以生成繁華暖綠,讓一隻城市偽獵犬進入夢裡奔跑,讓翩翩蝴蝶以為身處天堂。   在溼地裡偶遇的物種,實則早將腳底下的土地變為家園,那些隨手拍下的瞬間,只是恰巧見證存在的奇異。   快門按下,我成一頭獵犬,鋪陳著那些已被決定的時空、場景與情感。   我心裡明白,在這裡,此時此地,惟有牠們能記憶我、遺忘我。   然而,我該用什麼方式記憶牠們?   躲在影像背後的會是什麼?   透過鏡頭,為世界寫詩,探詢自然界的美麗與困惑,也許是最不可避免的誘惑。   長久以來,人們都在自然裡思考、寫作、吟詩、辯論、研究,在自然裡思考神,探究演化,接受啟蒙,回歸人本,重返生態,順走逆走,繞了一大圈,終歸要回到人與自然共存的原點。   去確認眼耳口鼻意所在的位置,人才能確認自身和宇宙時空的關連,即使在人人盯看智慧手機的現代,感官的需求始終存在,只不過經常被遺忘,被放大到極致且無孔不入的人工視覺、聽覺衝擊,終將其他需求擠壓到最低限度的存在。   曾經,我是那被放逐到自然,低頭不識鳥獸草木之名的人。   眼不能視,耳不能聽,鼻不能聞,口不能說,意不能思,感官心靈鈍化至無感無動,眼前所見僅剩雜草狂風豔日。   風景,少了生命的牽掛,便也只是無情風景,過於燦亮,容易無感。   直到認識沿途相伴的一草一木,方能在世界這張大網上,自在安心,彷彿到處都有值得記憶的情感,值得問候的過往,緩慢滋長,等待相逢。   毫無疑問,是天地間的諸多種種,構成自然影像與文字間的奧祕難解,是那些人與生態的對峙與和解,才讓凝視變得深刻與恍然。   一株小草從地上冒出,柔弱又強韌,便是生猛驚人的日常。 三、目擊,此地此物此景   在目擊的此刻,牠們正在消逝。   棲息在樹上的紫斑蝶,啄食榕果的五色鳥,在水澤的黑冠麻鷺……飛翔與棲息,綻放與凋萎,在短暫交會後,注定離開。   即使再度重逢,亦無從辨識曾有的相遇。   無法憑著照片去尋找獨一無二的牠,會不會是生態攝影迷人的本質。   錯過,便是錯過。   透過望遠端的偷窺而倚賴特定「定著物」進行辨識的生物,考驗人類感官極限,那些遠望如芝麻的鳥群,透過鏡頭,拉近再拉近,將飛翔定格。   我不明白牠們,那些過於龐大的生命之謎,在暗地起滅。   感覺生死恆常。   無法區別這隻麻雀與那隻麻雀的不同,也無從辨識所有的蜂與蟻,那些個體,對人而言,只能用圖鑑分類,只剩隨手拍下的影像,證明一次性永恆相遇。   此時,此地,此人,此物。   影像無經變造,存在顯得真實。攝影的時間性被捕捉在連拍過程,但又不似錄影可剪接可蒙太奇。攝影,直指時光無可替代的路徑。   短暫永恆且無能遺忘的瞬間。   折返不得。   此即恆在。   弔詭的是,在殘存影像裡,我們無可避免地不斷重逢。   歸類程序是人類知識體系的運作,放大放大放大,縮小縮小縮小,在不斷審視的過程裡,時光被拉長,做為被拍攝物種,他們獨特存在已從平面溢開。   對存在本身的強烈眷戀,烙印影像的懷舊性。   不明白究竟看到了什麼。   圖鑑的說明文字,物種名,特徵,生殖模式,無助於陳述彼此更深層的憂傷與恐懼。   看著牠們倉促離開現場,逃離陌生且危險的距離。我望向按下快門後的影像,模糊與清晰,都只剩拍攝者介入的姿態。   是否遠到足以不引發注意?是否近至能觀察明白?   對於一座人工溼地而言,其存在的情境恰恰是人、城市與自然的縮影─當距離被迫縮短為相互融合、尊重乃至於妥協的共存距離─人的存在,變得寓意深遠且不容逃避。   那麼攝影(人)身處其中,又帶來何種隱喻?   介入溼地,目擊物種存有,是否帶來生態改變?   究竟,凝視的意義是什麼?   四、微小而強悍的存在   愈想用影像留住時光,留住生命的樣態,卻往往疑心真相愈走愈遠,疑心生命哀愁遠遠被遺留在影像的背反面。   愈是光鮮亮麗、活力盎然的生態之美,愈是讓人忽略現實的危機四伏。   有些人工溼地,僅在假日開放,說明溼地營造必得經過休養生息。   將時空留給人以外的物種,把人為的干擾與破壞降到最低。無所不用其極地把「人」隱形,是生態營造工法中最擅長的策略,換言之,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人類還熱中於賞花觀鳥的物種,也沒有比人類更善於唯我獨尊的動物。   在這本書裡,所有人工溼地拍下的影像,都以自身存在,見證志工付出與大地強韌生命力,透過滌洗感官所流出的文字,終將與影像並存,彼此注解。從美學詮釋上,兩者形式雖異,本質並無不同。   文字當能如影如畫,影像當能沉靜敘事。   超越文字與影像的留白,是說也說不清、理也理不明的生命餘韻。   在生態書寫上,人們不缺乏知識性、系統化的注解,也不缺少散文敘事的解說與故事。然而,唯有美,恐懼的、憂傷的、雀躍的、明亮的、斷裂的、殘缺的美,經常被訴說,卻也經常被遺忘。   然而,這卻是一個說再多也不使人感到厭倦的工作。   或許,我內心深深期待這是土地遭受蹂躪後,殷殷訴說的堅強故事。   隱藏在生態裡的詩意,微小而強悍,我願時機成熟時,牠們能在書頁裡華麗綻放,宛若新生,召喚人們返回祕境,享受豐厚恩賜。   然後,思考人,思考慾望,思考自然裡的他者。   牠們,將帶我們往何處去?   我們,又將帶著人類往何處去?

作者資料

楊美紅

臺灣臺南人。臺大中文系、政大新聞所畢,曾任職媒體記者、編輯。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臺北縣文學獎散文首獎、竹塹文學獎小說首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評論首獎等多項獎項,並獲國藝會長篇小說補助,寫作類型包含小說、散文、詩、報導與文學評論。曾出版短篇小說《蛇樣年華》。

基本資料

作者:楊美紅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島嶼新書 出版日期:2014-08-27 ISBN:9789869047678 城邦書號:A1690016 規格:平裝 / 彩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