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勵志故事
先放手,再放心:活得像雲般自由 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先放手,再放心:活得像雲般自由 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 作者:吳若權(Eric Wu)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14-03-03
  •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謝謝那些擊垮我的挫折,謝謝那些傷害我的人。 謝謝願意放下這一切的,我自己。 20年寫作生涯的淬鍊,50年生命旅程的歷練。 吳若權的第100本書,陪你讀懂《心經》,遇見最美好的自己! 皇冠 60週年 紀念出版 每一次放手,都是最深的祝福。 每一次放心,都是最溫柔的擁抱。 欣喜、圓滿、自在、慈悲, 都將在你全然放下的那一刻,開始擁有…… 膽小的是你,勇敢的也是你。 節儉的是你,慷慨的也是你。 不安的是你,自在的也是你。 容易記恨的是你,願意原諒的也是你。 喜歡自己,包括喜歡自己的名字。 滿意自己,就算明明知道有些無傷大雅的缺點。 相信自己,無論遭遇多麼糟的困境,都可以努力找到突破難關的方法。 祝福自己,只要心存善念,就能吸引更多的好運上門。 放下執念的這一刻,你便掙脫了禁錮。 放下傷痛的這一刻,你的心將自由飛翔。 那些對你不夠友善、難以討好、挑剔找碴、負義背叛的人,其實都是貴人。 那些曾經有過的傷害、痛楚、失落與寂寞,其實都是禮物。 只要你知道,你比你想像的更美好, 只要你願意,輕輕地放手,深深地放心…… 吳若權將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他多年來研讀《心經》的體悟, 寫成《先放手,再放心》這本書。 他一路走來,歷經跌宕,卻赫然發覺短短260字的《心經》, 每一字都能著墨於失落、悲傷、不滿、挫敗等萬般人生困境, 每一句都能應用於人際關係、感情婚姻、職涯發展和生死觀點。 這不僅是吳若權歷經風雨人生的感念之書,更是他寫給我們所有人的祝福之書。 而無論有沒有讀過《心經》,這本書都將成為你受用無窮的人生智慧!

目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原文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白話簡譯
自序:愛對自己

PART1啟程,是為了發現自己。
01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02往內在覺察
03觀點,不只是看法
04願意改變自己
05先臣服;再行進
06知道,還要做到
07勇者該有的戒慎
08敬重深厚的力量
09超越煩惱才是智慧
10用心光照見自己
11心靈的斷捨離
12從此岸到彼岸

PART2真的;或許也是假的?
13成為生命的智者
14美粧與素顏的虛實
15花開花落都成空
16從是非對錯中抽離
17隨緣幻化不執著
18從未真正失去
19看空,不是放空
20真正清新的芬芳
21當下的力量
22學會與煩惱共處
23聰明別被聰明誤
24不只做自己

PART3人生無常;才是正常。
25先放手;再放心
26活得像雲般自由
27無私就不會患得患失
28用理想取代夢想
29無盡的止息
30人人皆可成菩薩
31服務別人;精進自己
32禮敬每一個人
33愛是最美的稱呼
34給自己最深的祝福

PART4祝福,和最初的自己相遇。
35相信真理是唯一的信念
36甘苦只在一線間
37利己也利他的修行
38每天都要的幸福練習
39愛的旅途要結伴同行
40每天進步一點點

PART5遇見,更了解《心經》
Q&A
《心經》小辭典
100本作品年表

序跋


愛對自己


  在墨然的夜裡,常覺得有雙眼睛在遠方注視著我。曾經,我因為生活與工作過度疲累,而徹底地忽略他。也曾經,我因為壓力而憤怒、挫折而悲傷,在心底哀怨地反問:「有什麼好看的?」如今,我學會靜靜地與他四目相對,感受他的溫柔愛撫,然後謙卑地向他請教:「你想告訴我什麼?」

  就在我提問這一瞬間,他輕輕地消失了。許多答案,於是從我心底湧現。

  三十歲那年,我曾經因為暗戀的情傷,獨自搭乘客運去一趟日月潭。那是一個初秋的雨天,投宿於尚未改建的舊式涵碧樓,雨滴沿著陽台的欄杆點點落下,像不斷在謝幕的水晶流蘇,串串都是晶瑩剔透的淚珠。

  並非假日,遊客不多。雖然心情是孤單而悲傷的,但我超愛那天的日月潭。極致的寧靜,讓我漫步雨中走向湖心的那一刻,覺得自己已經融入山水之間,與天地合一。

  記起自己;忘掉自己。年輕的戀情,反覆於生命的無常。更何況是一段暗戀未竟的情傷,若有似無的虛幻,非常痛楚,卻又分明地知道,那樣的痛楚是不存在的。既然不曾擁有,怎能強說是失落呢?

  我在岸邊等船,正好有一家人遊湖,男主人盛情相邀,他說包了船,不差我一個。跟著這陌生的一家人遊湖,談笑風生中,忘了我為什麼獨自來到這裡。細雨紛落,雲霧縹緲,從此岸、到彼岸,流轉於湖面的我回眸,彷彿看見岸邊的自己在揮手,那對熟悉的眼睛,又再度溫柔凝視著我。

內文試閱


  先學會肯定自己,最終願意放下自己
  
  重新憶起這既傷心、又溫柔的一刻,是在父親離世的十年以後,教導我靈性功課的老師說,這十年來我沒有真正快樂過。即使我在任何一種情感的關係中,家庭、戀愛、朋友,都是付出比較多的那一方,內心的潛意識裡,還是透露著想要被愛的需求。在努力愛別人的時候,我常常忘了愛自己。
  
  勇於慷慨地付出,卻始終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而真正的實情,卻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才要加倍地付出,藉此討好別人。
  
  我,對自己,不夠好。
  
  出版過九十九本以各種形式的愛為主題的書,體裁多元,主題寬廣,散文、小說、勵志、成長,其中有小情小愛、也有大悲大愛,回過頭來我終於學會問自己:我,愛對自己了嗎?
  
  這幾年坊間的出版作品、媒體節目、企業活動,談如何愛自己的主題,從「有如雨後春筍」,到現在「已成過江之鯽」,但真正可以幫助大家愛對自己的內容,並不多見。多數的論點,還是停留在:對自己好一點,打扮自己、享受美食、外出旅行、及時行樂、先愛自己才會愛別人……比較少分享如何向內出發,找到自己的天賦,在探索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後,先學會肯定自己,最終願意為眾生再度放下自己。
  
  雲來雲散、緣起緣滅,不要執著於愛怨悲歡
  
  十年時間,忽焉而過。恍然看見,埋藏在我心中那顆幸福的種子,已經綠意成蔭。父親離世那晚,我遵照佛事,守在他的大體,連續誦經八小時。服喪期間,我開始每天讀經,迴向給父親,希望這份祝福能陪伴他往生極樂淨土。
  
  那段時間,母親非常訝異,從未受過正式訓練的我,怎會唱誦《心經》?坦白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總之,我就是可以朗朗上口。
  
  父親離世後的第五年,我有機會就教於法鼓山的聖嚴師父,與他對談數次,寫成《甘露與淨瓶的對話》(方智出版),此書出版至今,感動數以萬計的民眾,迴響極其深遠熱烈。我也在其中學習到很多,每隔一段時間重讀,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其中影響我最深的有兩點:第一,聖嚴師父慈悲地認為,即使我的父親雖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我甚至沒有看過他拿香祭祖,但是他一生的言行,待人處事,都恪遵佛法。聖嚴師父說,佛法就是人生的智慧,並不只是佛教的教義而已。第二,在《甘露與淨瓶的對話》書中,聖嚴師父在許多段落以《心經》為例,有非常深入淺出的開示,讓我更加親近《心經》這部篇幅很短、卻含義很深的經典。
  
  《心經》教導眾生「自性皆空」的道理,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短暫的相遇,對應出一時的關係,雲來雲散、緣起緣滅,不要執著於愛怨悲歡,才能解脫於煩惱,超越生死輪迴。《心經》的的奧義,並不是受限於它只是一部佛教的經典,而是可以普遍應用生活的實用智慧。
  
  花朵在綻放的那一刻,已經開始凋落的過程
  
  十年後的我,為了自我的精進,而繼續學習靈性的成長。某個夜裡,在重讀《金剛經》時,讀懂了其中很多以前不懂的部分,內心有些激動。
  
  原來,很多佛經裡的哲理,是要經過歲月的洗鍊、以及人生的悲歡離合之後,才能漸漸通透。於是,決定重新回頭整理我從《心經》學會的人生道理。而其中最深的感悟就是:愛對自己。
  
  個性敏感如我,在三十五歲之前,經常以眼、耳、鼻、舌、身、意,覺我自己,以及和別人、和萬事萬物的關係,甚至因為敏銳的直覺,形成準確的判斷,而難掩驕傲欣喜。
  
  直到父親過世,我開始深入學習《心經》的義理,並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才知道那些意識的論斷,都是探索生命完美本質的障礙,我所珍愛的、所厭惡的,都是幻相,唯有放下這些主觀,才能看到生命的實相。我不僅漸漸懂得往內在去探索自己,也找到「空無」和「圓滿」的意義。
  
  船隻啟航的那一刻,已經開始歸帆的路途。花朵在綻放的那一刻,已經開始凋落的過程。或許,擦肩而過;或許,終究分離。但是,我們無須為此感傷。因為,人間每一次和幸福的相遇,都是宇宙中久別重逢的緣分。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放手祝福。
  
  先放手;再放心。在割捨執念之後,讓心靈重獲真正的自在,才能活得像雲般自由。
  真正的愛對自己,並非錦衣玉食、及時享樂;而是認真活在當下,時時刻刻精進自己,發揮天賦的能力,利益眾生,身處紅塵,卻不被世俗所困,學習放下執念,消除煩惱痛苦,不再恐懼於生死輪迴。

  用盡一生的漂泊,換得一次靠岸的幸福
  
  我在燈下敲打鍵盤的書稿前跨年,從高樓窗前遠眺,夜空中正綻放著稍縱即逝的燦爛煙火,而我卻無意間看到手機裡朋友傳來的照片,感受到永恆寧靜的力量。
  
  聖誕節的前幾天,我去上海工作,他們早我幾天先去杭州旅行,為彌補我沒有隨團玩樂,留給我這張珍貴的照片作紀念。
  
  他們搭船遊湖之際,降下大片白雪,整個西湖頓時瑞雪紛飛。照片裡的這一葉扁舟,孤單地融入茫茫渺渺之中,彷彿即將悄然隱沒,猶如電影播完最後的空白畫面。什麼都沒有留下;但也什麼都發生過了。
  
  愛過;恨過。寬恕;懺悔。每個生命,好似一葉扁舟。用盡一生的漂泊,換得一次靠岸的幸福。
  
  無論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裡即將與友人離別後還要各自精進的那條船;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裡的那條因為懷才不遇、備感孤單而必須忍辱的船,我們都曾搭著船渡江,從此岸到彼岸,總有一天,還是要放下這條船,了無牽掛地走向煩惱寂滅的路途。
  
  相信會有那麼一天,我定靜安慧地站上岸邊,對著隨船遠去的另一個自己揮別。彼此以最溫柔與感謝的眼光凝視,曾在這一段旅程相陪。
  
  《先放手,再放心:活得像雲般自由》是我的第一○○號作品,獻給所有與我在茫茫書海中同船共渡的讀者,也給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靠岸的眾生。
  
  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心經》以「觀自在菩薩」為起始,我覺得這是玄奘大師要送給所有的讀誦者最美的祝福,也是最好的提醒。彷彿是佛陀要我們每一個人,透過當下的覺察,記起自己內在完美的佛性,對宇宙萬物充滿慈悲。不要討厭自己;也不要怨恨別人。
  
  必須要時時刻刻記起這本然就完美的事實,所有的覺察才有意義。否則,即使擁有最美的眼睛,還是無法看清真正的世界。
  
  當慈悲蒙塵的時候,猶如五官六感全被主觀的意識操控,你將因為透過不真實的眼鏡,而看到扭曲的人生。你主觀地以為那是真的,其實那是幻相。
  
  當你覺得對方很笨、別人是豬頭時,就是你的慈悲心已經蒙塵;除非,你懂得及時回頭提醒自己:我為什麼會如此評斷他人?這樣的評斷,投射出我自己內在怎樣的不安?我討厭自己嗎?我恐懼面對怎樣的真相?
  
  這樣的提醒,就是對自己慈悲的覺察。
  回顧這些年來,無論是在我的學生時代、軍中、上班族,或是目前兼職於媒體工作,我都有幸曾經和最聰明的人物一起學習或工作,在他們身上看到很多所謂的「成功之道」,其中有些人的本領,甚至已經到了令我「嘆為觀止」的程度。有過很短暫的時期,我甚至會感到自卑──為什麼自己沒有他們十分之一的聰明能幹?
  
  慈悲,是修行最入門的功課,也是成佛最基礎的門檻
  
  後來,讓我更值得慶幸的是,有機會在人生中碰到幾位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包括:宗教界的領袖、經營事業有成而全心投入行善的長輩、叫不出真實姓名的市井小民……
  
  從他們身上,我才領悟到:那些學業成績很優秀或是很會賺錢的人,只是擁有成就名利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確實可能為他們帶來物質的榮華富貴,有時候這些知識反而成為他們獲得人生智慧的障礙。
  
  最大的智慧,並不只是用聰明才能去成就自己的事業或人生,而是時時能夠覺察自己和別人的處境,從同理別人開始,到慈悲為懷地對待眾生。
  
  慈悲,不但是最廣的愛,也是最高的智慧。慈悲,沒有條件設定、不分親疏遠近,而能夠感同身受地去愛每一個人,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認為:慈悲,是修行最入門的功課,也是成佛最基礎的門檻。若沒有慈悲心,一切聰明才智都是空談,甚至只是成就事業的工具,最後還可能敗壞人生。
  
  凡有情眾生都可以透過修行,成為具備慈悲智慧的菩薩
  
  《心經》起始的這句「觀自在菩薩」,佛學研究專家認為可以做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的角度是指:名為「觀自在菩薩」的這位菩薩,也就是民間俗稱的「觀世音菩薩」或「觀音菩薩」;另一種意義是指:般若智慧已經達到「自在」的任何一位菩薩,甚至眾生透過修行,也能成為這樣具有完美智慧的菩薩。
  
  接下來,總長度只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經》,就由各段經文,一層又一層由淺而深,有條有理地闡述,眾生如何了悟生命的本質,從解析「人生觀」到「宇宙觀」,從學習「菩薩的境界」到「佛陀的境界」。它可以說是架構嚴謹、言簡意賅的一部經典。雖然是從佛教傳出,但普遍於民間,而且說的不只是佛教的教義,更可以應用為人生的態度、處世的哲學。
  
  「觀自在菩薩」既是典範、也是祝福。有情眾生,都可以透過修行,而成為具備慈悲智慧的菩薩,不僅可以消除自己的煩惱,也可以幫助別人不再煩惱。活出無憂無慮、無私無懼的自在人生。
  
  要先覺察自己,才能安頓身心
  
  以「觀自在菩薩」作為《心經》的起始,我想對世人有一個重要的提醒:要先覺察自己,才能安頓身心。要趁年輕就找到自己的天賦、熱情,不但心口如一去實踐,還要身心合一去體驗。
  
  從「探索自己」作為這趟生命之旅的起心動念,找到自己最獨特的才能,並將它貢獻給這個世界;然後學會放下自己,了無牽掛,就能擁有全然的自由。
  
  否則,等到年老,世俗的功課一事無成,靈性的學習上,也不知道人生最後究竟要往哪裡去?對生命時時抱著疑問,卻始終不去找答案。心情上,會是很苦悶的。
  
  通常,這種人若是碰到親友重病,或自己必須面對「生老病死」的課題時,就會鎮日惶恐難安。他既找不到可以安頓身心的方法,也不懂得靈魂有個它去處的出口,只是剩下肉身即將滅絕的害怕恐懼。
  
  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這輩子的人生功課就幾乎是要重修了!而且還要等看有沒有下一輩子,可以再來世間重新學習。若是陷入無止境的負面輪迴,無異於浪擲生命,實在太可惜。
  
  真正愛自己,就從覺察開始,安頓自己的身與心。探索自己;找到自己;再放下自己。
  願意將自己所學、所能、所持、所有,貢獻出來豐盈這個世界,就完成這趟旅程的使命,可以體驗了無牽掛的如雲般的自由自在,飄過千山萬水。

  往內在覺察
  
  我們常在言談中提到「觀」這個字,無論是「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等;它可以用來表達我們或對某件事情、對人生的看法,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內在的覺察。
  
  隨著通訊與媒體的發達,我們身處的時代,資訊多得真的像是爆炸似的,具備多元、快速、強烈、衝擊、碎片……等特質。這些爆炸型的資訊,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尤其在置入行銷非常頻繁的商業社會,即使是看起來很像專業的新聞報導,其中有很多資訊都是被刻意造假、或是被扭曲過的。於是,獨立思考這件事情,變得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加困難、也更加重要。
  
  檯面上,多的是人云亦云的專家,還說得頭頭是道,他們常把假的說得跟真的一樣。因此,你向外看得愈多、聽得愈多、經驗得愈多,就是往「幻相」的空間走去,更深入地經歷花花世界。
  
  這沒有不對、也沒有不好。因為我們之所以生而為人的這一輩子,就是要先經歷許多「不是的」、「不好的」、「不對的」,漸漸才知道什麼是「是的」、「好的」、「對的」。就如同我們總是要經歷過感冒、生病的不舒適,才會重新體驗健康的寶貴。經歷過黑夜,才能看見星星。否則,倘若我們一直身處白晝,就永遠不知道星星其實始終都在那兒,只不過因為白天的太陽光線太強,才隱沒了星星存在的位置。
  
  每往外面的世界踏出一步,就會向內心深處更近一步
  
  就像你許久以來的夢想,就是要去各地旅行,你好不容易克勤克儉地存了一筆錢,終於啟程出發。
  
  你將會發現:每往外面的世界踏出一步,就會向內心深處更近一步。你總要離開家夠遠、夠久,才會真正想念家中的一切。
  
  或許,有一天你的形體再也回不去了;但是,你的心在那一刻才與你所想念的家,真正地合而為一。
  
  所以,我常常覺得,這是一個自古以來最迷亂的時代,卻也是最有機會找回真心的時代。多少人總要在入夢前,告誡自己這是最後一次滑手機,然後卻在輾轉難眠的深夜裡,覺察到自己的孤寂。
  失眠,未必不好──那或許是你生活中最清醒的時刻。
  關鍵在於:你是讓自己躺在床上為了睡不著而繼續無助地感到焦慮;還是決定起床解決為什麼會睡不著的人生各項問題?你在煩惱些什麼呢?哪些人或事,令你牽掛、無法放下?
  
  真正的覺察,是讓自己看清楚所處的狀態
  
  《心經》經文起始於「觀自在菩薩」的「觀」字,有多重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內在的覺察。即使見多識廣,還不足以看透人生,必須學會向內觀照自己的心,才能通透這一生所為何來的經歷,把真相看清楚,終於懂了這些人、那些事,之所以發生的因緣,以及自己必須學習的如何提起、如何放下。
  
  剛開始的階段,我們確實必須憑藉知覺,才能支持著身心往前走下去,直到有一天靈性成長到可以超越知覺所辨識的一切,就可以把它放下。就像不會走的孩子,需要學步器助行,等到他會獨立步行,就不需要學步器了。
  
  真正的覺察,是讓自己看清楚所處的狀態。在當下的每一刻,知道自己身在哪裡、為什麼、想什麼、是什麼、做什麼!然後,因為能夠完全地放下,而達到空無的境界。
  
  你的心,其實是在這樣的當下,才能開始自在飛翔的。
  整部《心經》,既講「人生觀」、也講「宇宙觀」。然後從「三世因果論」,導引出「空無」才是人生的實相,要眾生放下執念,達到「菩薩」的境界,最終修練成佛。
  
  站在人生的渡口,遠眺空茫的天際,要如何才能向內覺察自己完美自在的本性,開啟這一生無憾的旅程?《心經》猶如一部充滿哲學智慧的人生指南,伴隨我們天南地北闖蕩江湖之際,永遠不會背離自己該去的方向。
  
  先放手,再放心
  
  多數人對「做自己」的概念,是架構於「做給別人看」,若發現自己做不到,或做得很累、不甘願,就會產生「擺脫別人的期待與束縛」的念頭。若是如此,就很容易陷入矛盾中。
  
  因為這樣的「自己」比較表面,還是相對於「讓別人喜歡我,因此得到對方的認同」的欲望才存在的。
  
  當我們刻意想要贏得某種好處、利益,或是處心積慮要讓別人喜歡,就會落入控制的陷阱。你想要控制別人,卻已經被自己的這個想法所控制,這就不自在了!
  
  真正的「自在」,是不管有沒有「別人」這個概念,都很「自在」。
  當你面對滿堆金銀財寶,無論現場有沒有監視器、有沒有顧及觸法、有沒有人經過,你都會秉持「不是我的東西,我都不會想要!」這就是一種「自在」。
  
  在感情的世界裡,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你珍惜對方的心,卻不強佔對方的自由,才能愛得自在。
  
  無論是否得到對方,內心都充滿愛的祝福
  
  臉書上,有個女孩跟我說,她正和曖昧五年的前男友處於很關鍵的時刻。
  他們已經兩年沒見了,她很想舊情復燃,但分手後對方身邊女友不斷,雖然他們交往時間都很短就分開。前男友遭遇感情波折時常來訴苦,並且說:「我覺得還是妳最好。」更增添她戀戀難捨的心情。
  
  漸漸地,她深受這段關係所苦。她很想與他破鏡重圓,他卻表現若有似無的態度。他們約好再過兩個月將要在東京重逢,女孩說:「我每天都祈禱,他能跟我重新在一起。」但她沒有把握,甚至很擔心對方會說:「我們還是做朋友!」
  
  因此她問我:「要怎樣祈禱,他才會回到我身邊,讓我們重拾愛的感覺?」
  考慮甚久之後,我決定跟她說一個看似殘酷,其實是很溫暖的答案,希望她能明白我的用心。
  我說:「妳祈禱的方式錯了。正確的祈禱方式應該是:無論他會不會回到我身邊,我的內心都會充滿愛的感覺!無論是否得到對方,內心都充滿愛的祝福。」
  
  很顯然,她是個很有智慧的女孩。收到我的訊息當晚,就回覆我:「吳大哥,你的建議,徹底點醒了我。」
  
  停止操弄與被操控,彼此才會真正的自在
  
  學會放手,才會自在。真正的「自在」,是不會讓無謂的得失心操弄自己、也不會想要去控制別人。停止操弄與被操控,彼此才會真正的自在。
  
  一個不斷想要控制別人決定的人,必定會活得很不自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已經先被這個念頭控制。而「控制」的本身,就是一種虛幻。學會對所愛的人放手,才是真正放心去愛的開始。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也不是被控制,而是願對方自由、讓自己自在。唯有真正懂得放棄以愛為名,去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彼此都能自由自在,才能經營雙方可以自由呼吸的感情,活出心無罣礙的人生。
  
  當心無罣礙的時候,無論愛或不愛,都能自由自在。這是更真實、更豐富的愛。

作者資料

吳若權(Eric Wu)

水瓶座的活躍聰明X療癒師的敏銳溫柔X創作者的細膩善感 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現為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企管顧問、生涯諮詢師,且是獲得多張咖啡證照的咖啡師。 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並任多家企業行銷及管理顧問。其豐富閱歷也表現在著作上,時而寫出人生的豁達、時而寫出對於現世的精闢見解,也毫不隱藏對於與人之間的細膩情懷。 正因為貼近人心,才能釋放不燙傷的溫暖。 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2000年,以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松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心靈、企管,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累積講座超過兩千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謙卑的力量》重新編列為他的第113號作品。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在大時代的流光裡,注入一絲暖流。 ◎IG:ericwu128 ◎Facebook粉絲團「吳若權好友俱樂部」|www.facebook.com/ericwu567 ◎新浪微博,吳若權專頁|weibo.com/u/1766297367 ◎吳若權幸福書房|goo.gl/eJ4hBS

基本資料

作者:吳若權(Eric Wu) 出版社:皇冠 書系:吳若權幸福書房 出版日期:2014-03-03 ISBN:9789573330592 城邦書號:A130011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