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目錄
內文試閱
驚天動地中 台灣誕生
【六百萬年前/台灣報導】地殼板塊之間的擠壓愈來愈劇烈了!屬於太平洋板塊的菲律賓海板塊,不斷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造成地層抬升。彷彿經歷一場驚天動地的催生與陣痛,台灣島終於從海底浮出水面誕生了。
以地質年代來看,地球誕生已有四、五十億年,台灣島是新生的島嶼,充滿了活力和變化。本社記者來到台灣島上實地觀察,這裡是地殼最大海洋板塊與最大大陸板塊的接觸帶,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造山運動還在持續進行,所以地震頻繁。
後來,又再經過千年、萬年的變化,台灣島的形狀才逐漸固定下來。本社記者從高空俯瞰,台灣島像一個番薯,也像一隻大鯨魚。
地質學家非常驚訝,台灣島雖然不大,卻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地質和地形。這裡有地球上依生成原因分成的三大類岩石: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也有複雜的地形:高山、丘陵、台地、平原、盆地、河谷、海岸、離島等。一位地質學家說:「台灣島是天然的地質教室。」
土壤學家也發現,台灣島的土壤非常豐富,地球上的各種土壤,除了北極圈一帶才有的永凍土之外,都可以在台灣島找到。氣象學家則觀察到台灣島擁有地球上各種氣候。北回歸線(北緯二十三點五度)經過台灣島的中南部(嘉義、花蓮)以南是熱帶、以北是亞熱帶;島上有很多高山,隨著海拔升高又形成了溫帶、寒帶。
台灣島還有季風和洋流,以及夏、秋的颱風,帶來很多海洋生態資源。
台灣島上夏天吹西南季風,帶著來自南海的西南季風吹送流,沿台灣海峽北上;冬天吹東北季風,帶著來自北方的大陸沿岸流(親潮),沿台灣海峽南下。
整年穩定流動、高溫高鹽的北赤道洋流(黑潮),因地球自轉從東太平洋往西而來,繞過菲律賓火山島弧後北上,主流經過台灣島東海岸流向日本,支流進入台灣海峽。
鴨母王抗清 全台震動
【一七二一年至一七二二年/台灣、北京報導】大清帝國在台灣吏治敗壞,終於爆發第一次大規模民變!福建漳州人朱一貴帶頭起事,聯合屏東潮州人杜君英共同抗清,一度攻下台灣府城(台南),但朱、杜兩人卻因利益互鬥,演變成閩客械鬥,最後雙雙兵敗被捕,解送北京處死。
一六九○年出生的朱一貴移民台灣後,曾在官府擔任基層員工,後來在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發展養鴨事業,因做人豪爽,交遊滿天下。很多人稱朱一貴為「鴨母王」,相傳他可以指揮鴨子如行軍般走路,他養的母鴨生蛋都有雙黃。還有人說他常宰鴨招待朋友,但不論殺了幾隻,隔天鴨寮裡的鴨子一隻也不會少。
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三月,朱一貴因不滿鳳山縣官府強徵糧稅並欺壓百姓,與朋友共商反抗大計,大夥推舉他為首領,並因為他姓朱,遂要他以明朝皇帝後裔為號召,召集群眾反清復明,在高雄岡山聚集千餘人,準備起事。此時,杜君英也在屏東粵籍人士(粵籍包括潮州人與客家人)地區響應。兩人決定分路進攻。登高一呼之下,總共聚集了兩萬人,其中大部分為遊民。
四月下旬,戰事爆發。七天之內,朱一貴攻下台灣府,杜君英攻下鳳山縣,其他地區的抗清勢力紛紛響應,震驚全台,大清帝國官員逃往澎湖。抗清群眾中,部分前明鄭軍隊部將擁立朱一貴為「中興王」,國號大明,並大封群臣,恢復明制,廢除大清的薙髮令。
然而,朱一貴與杜君英卻為了爭奪王位而分裂,閩粵兩股勢力互相攻擊。戰事擴散到粵籍的客家聚落,屏東六堆的客家人為了保衛鄉土,起而反擊朱一貴勢力,引發大規模的閩客械鬥,為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閩客械鬥。
五月初,大清帝國兩萬軍隊渡海抵達台灣,客家人組成義民軍協助清軍作戰。朱一貴軍隊與清軍在台南安平大戰,朱軍節節敗退。後來朱一貴被捕,其餘的抗清勢力也隨之瓦解,杜君英同樣被捕。
一七二二年(康熙六十一年)二月,朱一貴與杜君英等抗清首領在北京被處死。相傳朱一貴從容就義,被處以五馬分屍(凌遲)極刑,死時才三十二歲。
朱一貴死後,台灣民間傳說,玉皇大帝封朱一貴為「台南州城隍綏靖侯」(今台南市開山路小南城隍廟奉祀),「鴨母王」的故事更加廣為流傳。
撒瑪納札認冒充台灣土著:捏造駭人風俗 死後出書道歉
【一七六五年/倫敦報導】自稱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的撒瑪納札,在出書六十年後過世,出版的回憶錄中坦承自己是個騙子,之前描述的福爾摩沙純屬虛構。
一七○四年(康熙四十三年),二十五歲的撒瑪納札在倫敦出版以拉丁文寫成,再翻成英文的《福爾摩沙史地記實》,當年一出版立刻成為暢銷書。他描述自己身分及傳奇的故事也使他成為名人,受到歐洲上層社會的歡迎。一七○五年,《福爾摩沙史地記實》推出修訂版,也開始出現法文、荷文等譯本。
撒瑪納札自稱在福爾摩沙出生、長大。根據他的說法,福爾摩沙曾被蒙古統治,後來一度獨立,但目前是日本屬地,日本皇帝則是中國人篡位的。撒瑪納札自稱為福爾摩沙貴族子弟,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十九歲時因受到他的家庭教師、耶穌會教士的欺騙,離開家鄉前來歐洲,在歐洲流浪、從軍,後來成為英國聖公會(英國國教)信徒。
撒瑪納札對福爾摩沙有一套完整的介紹,包括地理、歷史、法律、宗教、人種、動物、農產、服飾、音樂、藝術、建築、醫療、生命禮俗等,甚至寫出語言拼音字母,還以插圖畫出錢幣、房屋、船隻,以及從貴族到平民的穿著。
此外,撒瑪納札對福爾摩沙還有其他驚世駭俗的描述。例如:男人可以娶三至六名以上的妻子,有錢人可娶更多,但如無力贍養就會被斬首,所以娶妻前要通過財力調查。劊子手的酬勞就是被行刑者的屍體,可放掉屍血,在家開肉鋪。宗教節慶、魔鬼崇拜都要用兒童獻祭,新年獻祭會殺掉一萬八千名兒童,由祭司斬下兒童的頭,再剖開胸部取出心臟火化。
撒瑪納札的書出版以後,有人深信不疑,也有人提出質疑,但撒瑪納札都巧妙的閃避或強辯。在這本書的再版序文中,他還特別整理外界的二十五個質疑,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反駁。
針對外界對他最直接的質疑:「你是福爾摩沙人,為什麼皮膚像歐洲人那麼白?」撒瑪納札解釋,福爾摩沙人的膚色本來很白,一般人因為常在戶外勞動所以膚色較深,但王公貴族、上層階級的人,不必在外晒太陽,膚色自然就白了。
他還說:「難道我有能力憑空想像與任何國家不同的宗教、法律、語言字母嗎?」
一七六三年,撒瑪納札在過世前寫下了回憶錄,說明《福爾摩沙史地記實》全部都是捏造,並在遺囑中表達抱歉與慚愧,請求上帝及世人寬恕。
然而,撒瑪納札的謎並未全部解開,雖然知道他出生於法國南部,從未離開歐洲,但他的真實姓名仍然是個問號。
延伸內容
用新聞說歷史,令人耳目一新
◎文/陳濟民(臺灣博物館館長)
唐代詩人王維的古詩名句寫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先生於年幼時,其父亦曾告之:「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而現居臺灣的人們,大多生於斯、長於斯,甚至是葬於斯的「臺灣人」,當然應該知道臺灣的事。
有關臺灣的事,早期多以口耳相傳或少數傳播管道及圖書紀錄加以流傳,近三十年來藉由通訊科技的精進和知識教育的普及提升,使得任一時地發生的事件,能迅速且無遠弗屆的傳播出去,同時被記錄成眾人皆知的「歷史」。而記錄臺灣的歷史,具體的由清代連橫先生所著《臺灣通史》伊始,後繼不乏有志之士,摩肩接踵、汲汲營營的深入辨證與發掘,並不斷探究隠晦湮蔽於傳說或民俗底蘊之史實,尤以晚近累積的豐碩成果,使「臺灣史」成為眾所熟知的一門顯學。
但綜觀有清以來,記錄與臺灣歷史相關的浩瀚訊息及書海當中,或因學科分類細瑣,造就有專論臺灣地理天候、產業經濟、社會組織、教育發展等領域;或有自訂區域範疇,論述一地之人文與自然的發展;又或以特定時、地、事件加以論述。其中,較少就整體臺灣的時空為範圍,以綜合自然與人文的宏觀角度,闡述臺灣歷史的容貌,縱或有之,其內容又多如蜻蜓點水般難明箇中詳情,因此有心一窺臺灣史事堂奧之人士,縱日夜匪懈博覽相關群籍和紀錄,常亦難以御繁從簡的了然臺灣歷史全貌。
而今,偶獲這本《台灣史新聞》,乍見封面的設計和題辭,以為是搜羅陳舊報章新聞加以匯聚條列的紀錄冊,卻見其題曰「跨越六百萬年的史料……」,又不免驚訝其書冊的輕薄;待稍略翻閱,見其每一跨頁的版面設計,如同報紙的頭版形式,頁內的每則標題、內文乃至插圖等的編排方式,亦悉報紙的格式,此時內心依舊疑惑;直到定睛細看才豁然理解,原來這是一本簡要版的臺灣通史!
就在視覺與思維相互矛盾下,激發細觀書中內容的欲望;於是,抱持好奇和探索的心情,興味盎然的開始翻閱這本風格獨樹的臺灣通史,不知不覺中竟快意舒悅的看完最後一頁,卻又油然生起意猶未盡的一絲悵然。待得心情平緩又翩然回顧時,方才了悟這本專書是以模擬記者的第三者角度,依臺灣始生迄今所發生事件的時序,寫成新聞報導的形式內容,這些內容雖然都不再是「新」聞,但透過每則內文清楚表述的時間、地點、人物、事實等要項,卻彷彿看到剛剛發生的「新聞」,閱讀起來沒有沈重與枯燥的感覺,編輯手法頗具創意!
暢然閱讀一番後仍感意猶未盡,不忍又再閱覽一遍,發覺此書內容在題材選擇上,固然避免不了掛一漏萬的情形,但對於貫串臺灣歷史的重要事件,則是盡可能羅列鋪陳,部分事件內容雖與坊間其他臺灣史論著有雷同之處,唯其以新聞報導的筆法加以闡述,且加入照片或插圖強化史料的正確性與豐富性,除跳脫一般臺灣史書撰論形式的窠臼,又能具體而微、深入淺出地表達事件的始末,其作法令人耳目一新。在精選的歷史題材中,包含臺灣島上各種人類生活形式、社會景況、產業梗概、科技發展,以及一般史論無可避免的政治事件外,更特殊之處,則是將當年代的重大國際事件,恰如其分的穿插在臺灣史事篇章中,以作為島內外時空環境的對應參照。因之,全書不僅具有臺灣在地觀點,更聯結國際發生的歷史系列,具體擴大了宏觀臺灣歷史的視野。
此外,在閱覽精心選出的史事間,偶會瞥見一小塊的詼諧廣告、編者註解,或是筆調輕鬆的四格漫畫,初覺畫面有點扞格難忍,但再次細看其間,這些偶爾躍入眼簾的「小品」,猶如濃重大菜間點綴的清香甜品,或發人深省,或博君莞爾,頓時化解凝重、緊繃的思緒,卻又在淺嘗即止、略事休息後忍不住想繼續看下去。整本覽畢,方才所讀種種臺灣事件歷歷在目,愛不釋手的感覺沛然而生!
欣見這本專書的出版,看完了它,在舊有的刻板印象中,對臺灣歷史有了新的感受和體認!
作者資料
曹銘宗
台灣文化偵探。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 出版四十種台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腰瘦好吃》系列、《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與翁佳音合著)、《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激骨話:台灣歇後語》,歷史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以及《鷄籠中元祭》、《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等繪本文字。 相關著作:《腰瘦好吃(秋限定)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吃遍當季好食!》《腰瘦好吃(夏限定)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吃遍當季好食!》《腰瘦好吃(夏限定)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吃遍當季好食!【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台灣史新聞》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