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與注意力不足過動大腦和解!ADHD生活終極指南
-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
離開前的最後一課:與癌末病人的生命對話,25個看見愛與祝福的告別故事
-
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在社會脈絡下探索家庭,掌握評估與會談的技巧
-
不能沒有父母:父母不是你無法獨立的理由,成功脫離依賴,解開束縛,重建健康的愛與連結
-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人生不用完美,只求不留遺憾!打造富足心靈的36堂課,找到獨一無二的幸福
-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一生,我為何而存在?(全球每19秒售出1本!療癒千萬人的暢銷經典,定位人生的神奇之書)
-
愛能長久嗎?擁抱愛情的不可預測,更有智慧地去愛
-
剛剛好的遺忘:該忘的忘,才能記住重要的事!來自91歲現役身心科醫師的71則人生智慧,讓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內容簡介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不斷的迴轉蜿蜒,才能克服崇山峻嶺,匯集百川,成為滔滔巨流。所以生命是面對現實環境,懂得轉彎迂迴和成長,而不是橫衝直撞或逃避。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追求。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現實,唯有了解、發揮、運用自己的現實,創造成功的經驗,發現個中的喜悅和價值,從而建立健康的自尊,才能使人充滿信心,有能力和勇氣面對眼前的困境,抱持希望憧憬未來的生活──這就是幸福之源。反之,如果一味追求佔有,將會犧牲生活的許多樂趣,使人生變得困頓勉強。
本書側重在心理輔導、諮商的實務,把理論架構予以整合,並著眼於精神生活更高的層面上,以生活的調適、生命的實現和心靈的終極關懷為目的。不僅討論如何提升精神生活,維護身心健康,實現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已觸及生命的希望和終極意義,讓你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合現代生活的需要,信仰和生活相融,才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了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其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向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向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出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作者資料
鄭石岩
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基本資料
作者:鄭石岩
出版社:遠流出版
書系:鄭石岩作品集-唯識心理系列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9573266457
城邦書號:A1200329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