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營管理 > 經營策略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不懂財報,等於不懂經營!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執業數十年大會計師張明輝 不藏私拆解台積電等知名企業的財報三大表,帶領 經營管理者》抓出藏在龐雜事業體下的魔鬼 散戶投資人》找到上市櫃公司的投資真價值 以為帳面數字有賺錢就好,卻不清楚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 只看消息面卻對數字冷感,不知道高EPS不等於高投資價值? 如果你閱讀財報就像看天書,看完繼續憑著經驗和直覺管理公司、做投資,可就令人捏把冷汗了!曾任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資誠(PwC)所長、執業數十年的大會計師─張明輝,查核過無數上市櫃公司,執業三十多年來看到不少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因為不懂財報數字的意義而吃大虧,許多投資人誤觸財報地雷而血本無歸。 現為EMBA和CEO學院名師的他,以超清楚的邏輯、宏觀及微觀的角度,深入解讀台積電等知名上市櫃公司近年財報,讓你對數字馬上有感,看懂好企業應該要具備的: .乾淨的「資產負債表」 .具結構性獲利能力的「損益表」 .高品質的「現金流量表」 會計,不是一堆生硬的數字,財報的意義更不是帳面數字有賺錢就好。本書作者告訴你,解讀財報數字就算不用加減乘除,一樣能從: .資產負債表——評估企業的真實身價 .損益表——判斷公司在產業內的競爭力 .現金流量表——檢視真賺錢,或只是帳面數字好看? 特別收錄——企業做假帳的6特徵、6警訊 千金難買的「投資早知道」,剖析歷年來股市假交易、掏空案等上市櫃公司的真實財報,幫助投資人預先看出財報地雷,及早趨吉避凶。 【專業推薦】 鄭丁旺 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海英俊 台達電董事長 邱純枝 東元電機董事長 陳忠瑞 瑞展產經董事長 【本書特色】 1. 最具權威的大會計師現身說法:作者張明輝曾任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長,並任教於EMBA,實務經驗豐富、學理素養更充足。他不藏私分享透過財務指標及產業知識,搭配優良企業的財報釋例,讓讀者對財報上的數字有「深刻的感覺」,更能理解財報背後的經營及投資意涵。 2. 最接地氣的財報書:3大表X6大概念.超清楚邏輯.看到數字馬上有感立即察覺企業獲利停滯的呻吟聲、資產縮水的哭泣聲……書中分析的財報數字,皆是讀者熟悉的台灣企業個案,讀起來更為熟悉及應用性更高。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CH1 對數字有感—經營管理不能只憑直覺和經驗 CH2 評估企業的真實身價—從宏觀角度看懂「資產負債表」 CH3 抓出數字背後的魔鬼—從微觀角度看懂「資產負債表」 CH4 具備結構性獲利能力—從「損益表」判斷產業內競爭力 CH5 真賺錢,還是帳面好看?—「現金流量表」是獲利品質照妖鏡 CH6 預先看出財報地雷—企業做假帳的6 特徵、6 警訊

內文試閱

  【摘文1 : 第一章 對數字有感】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初學者想要讀懂財報,會遇到兩個障礙。第一,是不懂會計的基本原則跟架構,也就是不了解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這三表所顯示的意義是什麼。第二,即便懂得這三個表,但是上面的數字就像是看天書,腦袋一片空白,無法理解這些數字隱含的意義是什麼。      譬如,台積電多年來,到了年底大多保有五千多億元的現金,鴻海大概保有六千多億元的現金。但是鴻海在2018 年底保有的現金卻大幅增加到7,887 億元,這些數字對於鴻海意味著什麼?      當然也有人提出質疑,這三個表真的有這麼「神」嗎?曾有企業家告訴我,他不懂會計、不懂財報,同樣把公司經營得很好,只因為我是執業會計師,所以才說懂財報很重要?為了解除大家的疑慮,我引述兩位經營大師對於會計與企業經營的看法。這兩位經營大師都是讀理工的,並不是會計,而且企業在他們的帶領下,經營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甚至起死回生。這兩位大師,一位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另一位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      稻盛和夫帶領京瓷Kyocera、KDDI 走向世界五百強企業,他的名言之一就是「會計是經營的中樞核心,不懂會計就不會經營」。他創立及經營京瓷期間從來沒有虧過錢,後來更受日本政府之託,帶領並改造日本航空(JAL)走出破產危機,因此又被稱為日本的改造之神。理工背景出身的他,翻轉企業的本領,憑藉的就是會計。      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2011 年在獲頒「台灣最佳聲望標竿企業獎」的頒獎典禮上,花了數十分鐘暢談企業基本面的重要性。他對於何謂數量化管理、乾淨的資產負債、結構性獲利能力、穩定的現金流量等企業經營的會計精髓,做了精闢的闡述。以這些觀念來管理公司,讓台積電成為全球獲利前百大的企業。      魔鬼,藏在細節裡。究竟稻盛和夫與張忠謀,是如何從財務數字中,發現龐大事業體底下的魔鬼在哪裡?      稻盛和夫:不懂會計,就不會經營      稻盛和夫認為,欲運用會計協助企業步上正軌、永續經營,有四個步驟。第一步,財報必須能真實呈現實際經營狀況;第二步,經營者必須對會計數字有感覺;第三步,經營者要對會計追根究柢;第四步,進行變形蟲(阿米巴)經營管理。      第一步:財報必須真實呈現實際的經營狀況      稻盛和夫在其著作中提到:「經營的數據必須毫無作假,能夠真實呈現實際經營狀況的資料,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等所列的項目與詳細的數字,必須是任何人審閱都完善無缺,毫無任何錯誤,百分之百正確顯示公司的實際狀況。」      很多人看到這段話,直覺反應就是,本來就應該如此不是嗎?但是就我執業多年的實務經驗來看,很多企業光是這一點就做不到。      許多企業在景氣不好、經營不善時,會要求會計部修飾一下帳面數字,把帳面「做」得好看一點,自己騙自己;到了景氣好、有獲利的時候,也會為了儲備存糧,而稍微「藏」一下帳面數字。又或者,台灣很多中小企業有內帳與外帳,給股東看的稱為內帳,給銀行及國稅局看的是外帳。但我發現大多數有兩套帳的公司,通常內帳也是「烏鴉鴉」,完全無法真實呈現實際的經營情況。      有些中小企業經營者認為:「反正我們不用給會計師查帳,也不用對投資人交代,人工修飾一下也無妨。」但是依據稻盛和夫的本意是,公司帳應該連改都不能改,給任何人看的報表都是一樣,因此要做到「能夠呈現真實經營狀況的報表」,很多人在第一關就不及格。      第二步:經營者要對會計數字有感      何謂對會計數字有感?稻盛和夫說:「閱讀結算報表時,必須能夠立即察覺獲利停滯不前的呻吟聲,或是資產縮水的哭泣聲。」我認為經營者必須具備兩個素質才能做到這一點,其一是了解會計的本質,其二是對數字有敏銳度。      以「資產縮水的哭泣聲」來說,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有時會累積一些呆滯的存貨,或是遲遲收不回來的應收帳款,這些其實都會讓公司資產縮水。偏偏有些經營者視而不見或拖延不立即處理,還自我安慰這些狀況會慢慢改善。      我經常受邀擔任公司治理相關獎項的評審,發現服飾業、鞋類等公司,其存貨非常之高,即便不再生產或採購,現有存貨再賣個一年仍綽綽有餘。我曾經詢問某公司負責人,為什麼存貨這麼多?他回答,由於款式與尺寸需有充足的備貨,所以庫存高,又說「就算今年沒賣掉,明年還是可以繼續賣,而且毛利很高,沒有快速賣掉也無妨。」      但是就我的經驗,一般外商對於服飾、鞋類以及皮包等流行性商品,每逢換季就會進行降價大拍賣,以出清存貨換取現金,顯示他們對於流行性商品的存貨管控非常嚴謹。這樣的做法可以把營運資金變小,而且不會因為存貨過高,必須在未來降價幅度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反之,台灣的服飾業卻常常因為存貨過高而造成經營危機,甚至因此倒閉。      再就「獲利停滯不前的呻吟聲」來看,有些公司在獲利期,即便獲利衰退,但經營者卻認為,反正現在仍有獲利,無須擔心,而沒有立刻去找出獲利衰退的原因,慢慢地就溫水煮青蛙,整個公司的營運逐漸走下坡。      以張忠謀的標準來說,獲利成長率必須高於營收成長率。如果獲利成長率低於營收成長率,就代表公司正在失去成長的動能。有些公司帳面上的營收與獲利皆成長,若再細看,會發現這些公司要不是毛利率下跌,就是營業費用失去控制,這些細節其實都是經營上的警訊。      第三步:經營者要對數字追根究柢      看到數字不對的時候,要追根究柢。稻盛和夫說:「我對實際結算數據不同於自己的預估時,就會立即要求承辦的會計人員詳細說明。我想知道會計的本質與應用原理,而非稅務的教條式說明。」很多人一聽到這句話,直覺是本就應該如此。會計數字與預估不符的時候,本就應該追根究底,但事實上,我擔任會計師時,卻發現很多公司的實際營運根本不是如此。比如某公司開董事會,會計人員在董事會報告說:「今年第一季獲利不如去年第一季,原因是今年第一季適逢春節,營收減少。其次,我們第一季提列較多呆帳,以致獲利也受到影響。」      我聽到這樣的說明,忍不住滿臉問號。試問,今年第一季逢春節假期,難道去年第一季沒有過年嗎?今年呆帳增加,但是造成呆帳增加的原因是什麼?會計人員並沒有說明,只是一句話帶過。所以這場報告基本上就是在敷衍董事會上的所有人。但我卻發現,現場其他人沒有任何反應,更遑論追根究柢。      反觀,當稻盛和夫發現財務數字異常時的作法是:「遭遇各種會計或稅務等問題時,我都依照個人的經營哲學,毫不逃避,正視處理。對於具體事例,我一定尋根究柢直到完全理解。」對於會計與財務現況,以及會計管理的應有態度,並非所有經營者都能像他一樣,勇敢面對、積極處理,也因此無法得到稻盛和夫從財務數字中自我領悟的經營之道。      第四步:進行阿米巴管理法      稻盛和夫之所以被外界稱為經營之聖,主要是他創造了「阿米巴」的經營管理模式。阿米巴就是變形蟲的意思,其核心的經營理念就是「利潤中心」,把一個公司切成各種利潤中心來管理,而管理這些利潤中心的骨幹就是財務數字。      他運用阿米巴管理法把京瓷集團經營得有聲有色,也是用這個方法把日本航空救起來,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稻盛和夫回憶,他剛進去日本航空公司的時候,發覺這家公司完整的業績報告最快也要3 個月後才能出來,也就是說,經營者手上拿到的數字,都是3 個月前的經營結果。於是,稻盛和夫要求會計部門必須在1 個月之內提出完整的業績報告;此外,業績報告必須細分到各部門,甚至各條航線的損益數字。當這樣的要求一提出來,會計人員都要昏倒了,公司內部經過一番大地震後,終於產出稻盛和夫要看的結果。      為什麼稻盛和夫要求會計人員三倍速運轉?舉例來說,如果飛台灣的飛機有從日本羽田機場到台北松山及桃園機場這兩條航線,那麼經營者應該要在最快的時間看到這兩條航線的盈虧,如果賺錢,可否增班?如果虧損,有沒有改善的方法?而且無論是加開航班或是整併航線,都有明確的財務數字做為依據,以利經營者做出最適決策。      接著,他運用這個模式與內部員工溝通,把每一條航線都變成一個利潤中心,航線上的機師、空姐與相關人員都是創造這條航線財務數字的一份子,這條航線是否賺錢也跟每個人的績效連動。以前,機師或許覺得,我每天只要負責開飛機就好,乘客多少、票價多少都跟我沒關係,但如果航線賺錢與否會影響自身績效,那就大有關係了!      此後,機師和空服人員不僅更加積極投入工作,甚至還會主動思考,怎樣才能讓航線賺錢。過去,日航員工沒有成本概念與改善獲利的決心,現在透過利潤中心制,每個員工被培養成有意識的生意人。變成經營者,自己就是老闆,看著會計部門提供的即時數字,每個人也都清楚部門目前所處的狀況,以及自己可能的績效。      稻盛和夫透過培養有經營者意識的人才,讓員工產生生存的意義與成就感,並激發對工作的使命感。經過2 年8 個月的重整,讓原本全年虧損超過1208 億日圓、負債總額高達2.3 兆日圓,已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狼狽下市的日航,連續3 年均獲利超過1,800 億日圓,在2012 年重新風光上市。      【摘文2 : 對數字有感】      張忠謀提到,具備結構性獲利能力的企業有四個關鍵:      1. 獲利成長率要高於營收成長率      成長與創新是永恆不變的價值,但是張忠謀認為:「所謂成長,不是一般單純營收的成長,而是附加價值的成長,是追求利潤的成長。」畢竟創新的目的是要讓公司賺錢,如果創新無法為公司賺錢,還不如不要創新。      反映在財務數字上,張忠謀認為附加價值的成長,必須是獲利成長率高於營收成長率。經營企業不可能每一年都成長20% 到30%,一般情形下只要成長5% 到10% 就很了不起了。但其中關鍵在於,假設營收成長了5%,獲利成長一定要超過5%,如果獲利成長沒有達到5%,就表示營收成長可能是因為產品被迫降價而損及毛利,也可能是被成本及費用的增長吃掉了,這樣的成長對公司反而是不健康的,不可不慎。      要做到獲利成長率高於營收成長率,企業必須掌握市場定價權,同時也要有相當強的成本控制能力,才會有穩定的毛利率。要做好成本控制較容易,但要掌握市場定價權,是台灣大部分企業最難做到的。      以蘋果為例,蘋果每年都會與其供應鏈廠商重新議價,透過比價來砍價,無法掌握市場定價權是台灣供應商最常面臨的困境。一般來說,企業欲掌握市場定價權的前提有二,一是研發能力強,走在產業前端,如大立光就是因為掌握技術上的優勢,即便蘋果也必須「屈服」;二是產品具有極強的品牌或銷售通路(如統一超)。若企業具有這兩項優勢,維持毛利率的穩定才會較為容易。      2. 營業費用與獲利結構要平衡      張忠謀認為:「要做到獲利成長率高於營收成長率,除了要控制好毛利率之外,還要控制好營業費用。」營業費用主要包括三個子科目,「推銷」、「管理」及「研發」費用,隨著產業不同,這三個科目的配比亦不同。      推銷費用是把產品賣出去所花費的支出,通常占營收的一定比例,而這個比例隨著業別而不同。B2C 產業(例如統一超)因為要服務眾多消費者,推銷費用占營收的比例較高,B2B 產業因為只需照顧好相對數量較少的企業客戶,其推銷費用占營收的比例較低。但不管是B2C 還是B2B 產業,推銷費用雖然會隨營收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率不應超過營收增加率。如果超過了,就表示產品的產品力不足,必須要以大打廣告、增聘業務人員等方式強力推銷才賣得掉。      數年前,中國大陸有間公司叫長城汽車,原本生產小貨車,後來又做了休旅車。新款休旅車上市的時候,銷售非常好,營收和獲利一直上來,股價也一直漲,然而次年財務報表公布出來,股價卻大跌,那是為什麼呢?      長城汽車在香港上市,外資一看財務報表,發現其推銷費用成長非常高,間接顯示新款休旅車的銷售量是靠大量的促銷活動創造出來的,成長無法永續,因此股價應聲下跌。至於管理費用,大多是由企業自主掌控的,管理費用若增加太快,往往表示公司的管理力度不到位。研發費用多寡則必須要有策略性思維,與公司長期的發展結合。研發費用代表的是投資未來的力度,必須被高度重視,但也不能為了研發而研發,導致現有股東利益受損。所以,企業可依照行業特性或公司政策,設定營收的一定比例作為研發費用,並持之以恆。例如Alphabet (Google 母公司)每年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約在15% 到16% 之間;蘋果公司過去三年的研發比重則由4.7% 逐漸增加至5.3%。      3. 損益平衡點必須控制在低點      張忠謀表示,降低企業的損益平衡點非常重要,尤其在景氣不好的時候,最好將損益平衡點控制在低點。但是什麼是損益平衡點呢?學理上,企業費用可分為「固定費用」與「變動費用」。「固定費用」是指企業即使不營運也會發生的費用,例如基本水電費、設備折舊等等,這些成本在企業營運的一定範圍內是不變的,例如台積電的設備按五年攤提折舊費用,每台設備的折舊費用每年都是固定的,不會因為當年度多生產或少生產而改變;「變動費用」則是指隨著銷售量或生產量增加而增加的費用,例如生產晶片時必須買晶圓,生產的晶片愈多,晶圓的支出就愈大。不過,為什麼是稱為學理上呢?因為實務上,很多費用難以歸類!例如教科書上將「人員薪資」定義為「變動費用」,但在實務上,員工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何況還有法律保障員工就業的基本權益。      我們回過頭來解釋所謂「損益平衡點」,損益平衡點愈低愈好是指企業在經營時,應該提高變動費用的比例,降低固定費用的比例。這樣的話,即使景氣不好,營運活動大幅下降時,變動費用比重較高的企業,其成本與費用支出可以更快速的下調,讓企業在經營上更有靈活度,以順利渡過不景氣。      但是,要怎麼降低固定費用的比例呢?例如汽車業在研發新款車時,不是只有自己獨力做研發,而是在開出規格之後,要求上下游協力供應商共同來做,一起攤提研發成本。此外,因為模具費用很貴,車商也會要求零件供應商共同負擔模具費用,待正式量產以後再給予零件商補貼。比如一個模具的開發費用是1,000萬元,那麼銷售的前一萬輛,每台車補貼1,000 元的模具費,超過一萬輛之後就不再補貼。透過此方式,車商把生產設備與研發費用等支出讓全體供應商去分擔,就能有效降低自身的固定費用。      4. 良好的獲利能力與內部籌資能力      良好的獲利能力,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往往指的是每股獲利能力(EPS),但對於企業營運來說,張忠謀認為總資產報酬率(ROA)、資本回報率(ROIC)、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這三項指標也很重要,企業可以根據產業與自身狀況,至少做好其中一項。為讓讀者了解,本書僅探討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2018 年平均股東權益為1.6 兆元,其中有超過1 兆2 千億元的保留盈餘及資本公積尚未分配給股東。所以說,實際上台積電是以股東的1.6 兆元在做生意,而不是以2,593 億元的股本在做生意。      依照台積電2018 年損益表中所揭露的數字,其EPS 為13.54元,但如果我們以平均股東權益來計算台積電的ROE/元的話,台積電2018 年的ROE 就只有2.2 元(表1-2)。所以,衡量一家公司的獲利能力,對投資人而言,EPS 最重要,因為EPS 和股價的關係密切。但是就大股東和董事會而言,ROE 會比EPS 更加重要,其原因我們會在探討「損益表」時再做深入的探討。      除了良好的獲利能力以外,張忠謀認為內部籌資能力也很重要。所謂內部籌資能力,指的是企業必須能夠從營業活動中,產生足以讓企業從事投資及發放股利的現金流量,詳細內容將在有關「現金流」的章節裡深入討論。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本精彩的財報分析書
◎文/鄭丁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由於美中貿易戰,今年第一季H公司三率齊降」 「本公司EBITDA今年已全年轉正」 「由於IFRS 16今年實施,本公司期初資產、負債分別增加XX億元及XX億元」 「5G開放後,各電信公司又將有一波CAPEX」   以上這些經常在商業雜誌或電視財經頻道看到的詞彙,都跟財務報表的解讀有關,卻不是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尤其是沒有會計背景的人,更難了解其意涵。   會計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財務報表對使用者更有用,卻也一直困惑於到底有多少人看得懂財務報表?會計界認為財務報表是企業對利害關係人溝通的主要工具,既是溝通工具,就必須講求效果及效率。因此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一直在檢討財務報表表達及揭露的內容、結構、完整性及連結性,力求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結果。但是無可諱言,隨著經濟活動複雜度的增加,要想反映經濟活動的結果,財務報表的複雜度亦跟著增加。沒有受過會計專業訓練的人,要想捕捉財務報表中所傳遞資訊的真意並不容易。財務報表既然是一種溝通工具,必須編製者和使用者均了解此「共同語言」,否則溝通必產生障礙。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張明輝會計師,會計專業出身,執行會計師業務三十多年,以其深厚的會計功力,用深入淺出以及生活化的比喻,詳細解析會計報表的內容、結構以及每一項目所代表的意涵,是筆者所見最精彩的財報分析入門書,值得所有想一窺財務報表堂奧的人仔細閱讀。   筆者很同意明輝兄在書中提出的見解:研讀財務報表必須要有對數字的敏感度。不過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也因此筆者不建議讀者憑一招半式走天下。因為許多財務報表中的數字往往是相互關聯,有些是「此消則彼長、此長則彼消」,有些則是「此消彼亦消、此長彼亦長」,因此必須做整體考量,綜合判斷,才能避免見樹而不見林。就此而論,希望明輝兄能夠再寫一本進階的財報分析的書。   筆者很少一口氣讀完一本新書,明輝兄的這本大作算是少數的例外。看到出版社寄來的電子檔,打開以後即被書中的內容和風趣幽默的文筆所吸引,深以能先睹為快。謹在此向讀者鄭重推薦。

作者資料

張明輝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會計碩士、台灣大學商學系會計組。曾任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Chairman & CEO, PwC Taiwan)、資誠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並曾任台灣大學、中正大學兼任教授,並在東海大學專任教授。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任內,有鑑於企業永續議題的重要性,特別設立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股)公司;接掌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後,持續貢獻其專長,協助台灣在會計、審計、税務、公司治理及永續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工作,為台灣培育國際化人才,提升台灣爭力。 另著有《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商業周刊出版)

基本資料

作者:張明輝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金商道 出版日期:2019-06-20 ISBN:9789867778703 城邦書號:WBBY0078A1 規格:平裝 / 雙色 / 272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