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哲學家女王: 20位追求真理、自由、正義、性別平權,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哲學家
left
right
  •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外版人氣新書不錯過!

內容簡介

精彩的思想,就是她們撼動世界的力量! ★一本介紹20位全球歷代重要女性思想家的簡明讀本★ \由20位當代女性哲學研究者合力撰寫∕ ▍「等這本書的出現等很久了!」  ──Amazon 4.7星.Goodreads 4.2星 ‧全球讀者熱烈好評 你可能聽過柏拉圖、笛卡兒、康德、黑格爾、尼采等哲學家的大名; 但除了西蒙‧波娃、漢娜‧鄂蘭……為什麼,我們不太記得還有哪些女性哲學家? ▍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女性從不曾缺席!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哲學家國王」時,認為女性同樣能是城邦的理想領導者;人類史上確實也有許多女性哲人提出深刻論述,對世界做出深遠影響。 無論你是想知道她們精采的思想火花,或期待填補因性別盲點而形成的哲學史空缺,還是單純對人類的智慧與文化發展感到好奇──本書都是你開始認識這些哲學家女王的最好選擇! ▍看她們如何以思想的力量,改變我們生存的世界── 本書選題深具當代視野與多元觀點,對二十世紀後的十多位女性思想家尤多著墨,能令讀者一窺現今世界與社會的結構和樣貌是如何成形。她們以哲學訓練為基礎,各自建立對道德、政治、種族、宗教等各種社會秩序的思考,乃至對代孕、隱私權、社會正義、難民處境等當代議題的發展做出貢獻,展現女性公眾知識分子的風範。 § 本書特色 § ‧每章簡介一位哲學家生平、重要思想及其影響力,並給予客觀評價,為讀者建立清晰的第一印象。 ‧選題具當代多元觀點:從種族、宗教、性別,到社會正義、動物倫理、代孕法、隱私權,展現哲學思考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彰顯女性與男性等量齊觀的哲學貢獻:詮釋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語言哲學、道德哲學,都有她們不容輕忽的聲音。 ‧每章皆提供進階閱讀資訊,書末更附有其他94位女哲學家名單,邀請讀者繼續探索。 § 除了漢娜.鄂蘭、西蒙.波娃,更多女性哲學家的思想火花等你認識 § ◇班昭(45-120)|中國古代第一位女性史學家與思想家,為女性在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中提供求生的權宜之計 ◇萊拉(Lalla,1320-1392)|中世紀印度教與穆斯林傳統共同推崇人物,以詩歌與瑜珈傳達對自由本質的追尋 ◇瑪麗.阿斯特(Mary Astell,1666-1731)|主張女性與男性心靈本質相同,為早期女性主義思想的倡議者 ◇瑪麗.安妮.艾凡斯(Mary Anne Evans,1819-1880)|以文學家筆名「喬治‧艾略特」著稱,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哲學深度 ◇伊迪絲.史坦(Edith Stein,1891-1942)|對現象學論述深具貢獻,學術生涯卻因性別而受挫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1919-2001)|以「意圖」為行為之道德評估,寫出現代倫理哲學經典 ◇瑪麗.沃諾克(Mary Warnock,1924-2019)|促成英國《代孕施行法》,是當代「生物倫理學」發展的要角 ◇安吉拉.戴維斯(Angela Davis,1944-)|二十世紀美國黑人運動的智慧女神,組織許多集會、示威和行動 ◇阿齊爾.Y.阿爾希布里(Azizah Y. al-Hibri,1943-)|專研伊斯蘭教法和性別平等的交叉點,做出兩者兼容而非互斥的深刻論述 § 衷心推薦 § 吳澤玫 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潘怡帆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冀劍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目錄

引言 狄奧蒂瑪(Diotima,西元前400年)   哲學經典中與蘇格拉底對話的睿智哲人 班昭(45-120年)   中國古代影響深遠的女性知識分子 伊帕蒂亞(Hypatia,350-415年)   羅馬時期公開講學的傳奇哲學烈士 萊拉(Lalla,1320-1392年)   追尋自由本質的哲學詩人和瑜伽士 瑪麗‧阿斯特(Mary Astell,1666-1731年)   女性主義思想先行者,以哲學鼓勵女性發展自主性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年)   寫下女性主義早期經典,強力捍衛女性教育權 哈麗特‧泰勒‧彌爾(Harriet Taylor Mill,1807-1858年)   與伴侶並駕齊驅的思想家,對政治經濟卓見不凡 瑪麗‧安妮‧艾凡斯/喬治‧艾略特(Mary Anne Evans/George Eliot,1819-1880年)   以文學形式完成哲學任務,小說深寓人性關懷 伊迪絲‧史坦(Edith Stein,1891-1942年)   對現象學論述深具貢獻,學術生涯卻因性別而受挫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1975年)   洞見「平庸的邪惡」,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年)   鉅著《第二性》暢銷百萬冊,最負盛名的存在主義與女性主義學者 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1919-1999年)   「牛津四人」之一,哲學成就不遜於文學光芒 瑪麗‧米奇利(Mary Midgley,1919-2018年) 強調人絕非孤立個體,務實關懷人際關係與動物倫理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1919-2001年) 以「意圖」為道德評估依歸,寫出現代倫理哲學經典 瑪麗‧沃諾克(Mary Warnock,1924-2019年)   參與「代孕」政策,推動「生物倫理學」,展現哲學的社會責任 蘇菲‧波賽德‧奧盧沃(Sophie Bosede Oluwole,1935-2018年)   勇於挑戰現狀,尋回西非古典哲學遺產的哲學家 安吉拉‧戴維斯(Angela Davis,1944年-) 即使成為通緝犯仍致力追求正義,當代美國黑人運動的關鍵領袖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1949-2006年) 關注社會正義,以「結構性不正義」創見確立當代典範 安妮塔‧L‧艾倫(Anita L. Allen,1953年-) 深入分析隱私權,擔任歐巴馬政府顧問的哲學權威 阿齊爾‧Y‧阿爾希布里(Azizah Y. al-Hibri,1943年-) 思索《古蘭經》去父權化詮釋,找出伊斯蘭法理學和女性主義思想的關鍵交會 更多的哲學家女王 致謝

序跋

引言 大多數的人並不認為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Republic)是一本有關女性主義思想的著作。當柏拉圖提出,女性和男性一樣,有能力領導他理想中的城邦時,他的思想其實遠遠超前於他的時代。透過蘇格拉底(Socrates)的聲音,柏拉圖主張,才智兼備的女性應該可以被遴選為與男性一起工作的護國者(Guardians)。柏拉圖將這些人命名為「哲學家國王」(Philosopher Kings),就像字面意義,他們將統治共和國,提供完美的哲學啟蒙,並為城市帶來和諧。 兩千年後的今天,你可能會原諒別人想當然耳地以為,從那之後,男人一直在做大部分的思考工作。女性似乎沒有實現柏拉圖的預言而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或者,至少那是今天的哲學書籍與講座給人的印象。 哲學史也沒有為女性伸張正義,看看最近一些以哲學為主題的書籍就可以知道。在《偉大的哲學家:從蘇格拉底到圖靈》(The Great Philosophers: From Socrates to Turing)中,沒有一名女性入選。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是由一位當代哲學家所撰寫,他們也全都是男性。在本書撰寫期間,格雷林(A. C. Grayling)的舊作《哲學史》(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重新出版,內容完全沒有女性哲學家的部分;倒是有一篇三頁半有關「女性主義思想」的評論,但只提到一位女性哲學家的名字,也就是瑪莎.納思邦(Martha Nussbaum)。你現在開始感覺到一個呼之欲出的主題了。 重要的是,這個落差並不是因為很少出版有關哲學的書。相反的,已發表的文本所寫的主題非常廣泛,例如《高爾夫與哲學:亞里斯多德與食蟻獸去華盛頓的關係與教訓》(Golf and Philosophy: Lessons from the Links,Aristotle and an Aardvark go to Washington),而最近期、但同樣重要的是《衝浪板上的哲學家》(Surfing with Sartre)。但是很少人寫過讚美偉大女性哲學家的作品。有個值得注意的例外是由一位偉大的女性哲學家自己寫的書,即:瑪麗.沃諾克男爵夫人(Baroness Mary Warnock)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女哲學家》(Women Philosophers)。 在哲學領域,事實上是在大部分的學術界,女性的代表人數都是不足的。這肯定是正確的,因為她們在歷史上被排除在教育機會之外。英國第一批獲得任何學科學位的女性,是在一八八○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四名女性。遲至一九四八年,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最後一所允許女性獲得完整學位的英國機構。這種制度性的排斥意味著,女性在社會中被規定的角色,讓她們只能保持最低限度的思考與自由。 但現在是二○一九年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情況一定改善了。在大部分的大學中,大學部的女生人數比男生多,取得哲學學位的女生也比以往更多。即使有了這些進展,在高層職位仍然有很大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很少哲學系中的女性教職員占到五○%。二○一五年,在美國頂尖的二十所大學中,女性哲學教授只占了二二%。在某些哲學領域,女性的人數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幾乎沒有增加。所以,雖然比起從前有更多年輕女性首度跨入男人的哲學世界,但高層職位的女性並沒有快速變多。同樣的,雖然有些女性已經取得了講師與教授職位,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白人。非白人女性依然在哲學領域中缺乏足夠人數的代表性,也很少高階職位是由少數族群背景的人擔任。安妮塔.L.艾倫(Anita L. Allen)在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哲學領域中,黑人女性的痛苦與希望〉(The Pain and Promise of Black Women in Philosophy)採訪中指出,美國的全職哲學教授中,女性大約有十七%,黑人只有一%。 我們兩人還在大學讀哲學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女性在我們學門中的代表人數嚴重不足。我們只有少數女性講師,而且我們的課程是由數百年前以及站在我們面前的男人所主導的。典型的哲學課程大綱中,可能很少或沒有女性,因為重點是放在「哲學經典」上,也就是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Descartes)、霍布斯(Hobbes)、洛克(Locke)、休謨(Hume)、盧梭(Rousseau)、康德(Kant)、彌爾(Mill)、尼采(Nietzsche)、沙特(Sartre)、羅爾斯(Rawls)等人,以上只是舉出幾個例子。女性通常只是被簡略提到,可能是和某位搭檔的男同事一起共事或有過感情,或者(如果夠幸運的話)是某個「哲學中的女性」單元中的一部分。當有人嘗試讓課程多元化以包容其他重要的哲學聲音時,通常會引起媒體強烈反彈,說這些學生與講師太「玻璃心」了。 儘管有這些挫折,還是大有希望。在學院派的哲學中,正在進行了不起的工作:導正女性哲學家的歷史,並確保能將她們的聲音與觀點保留給下一代的思想家。哲學史新敘事小組(The New Narrative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group)與Vox計畫(Project Vox),都展示了現代早期(一五○○到一八○○年之間)女性哲學家的著作。女性哲學家協會(The Society for Women in Philosophy, SWIP)為了廣為宣傳女性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哲學界中的貢獻,策畫多項活動與指導計畫。德國的帕德博恩大學(Paderborn University)的女性哲學家與科學家歷史中心(The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Women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開辦了一年一度的暑期學校,教學生了解女性對思想史的重大貢獻。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括弧計畫(The In Parenthesis project)探討與歸檔了「牛津四人」(Oxford four)的作品:瑪麗.米奇利(Mary Midgley)、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伊莉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以及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藉由展示「女性在哲學領域的貢獻並非新鮮事」,有助於打破女性在哲學領域的障礙。事實上,我們一直都是哲學家。 要改變大眾對哲學的認知,還有很多事要做。在為本書製作宣傳影片時,我們請大眾盡可能說出哲學家的名字。在他們都列出常見的可能對象時,我們問他們是否可以說出任何女性哲學家的名字。在我們所調查的人之中,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出一個名字來。 本書試著改變這種認知。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們刻意採取「哲學家」的廣義定義,因為我們認為,女性被排除在我們的學門之外,部分原因是她們之中很多人被認為是活動家或「博學的女人」(learned ladies)。這也導致了「坐在扶手椅上思考的白人男性哲學家」這種既定的印象。但是,該是時候表揚這些女性清晰而縝密的心智以及質疑與洞察的能力了,這些能力讓她們獲得「哲學家」稱號也當之無愧。 本書的作者與主題有很多不同的背景,各有自己的獨特觀點、經驗與歷史。本書寫的哲學家很複雜、具有挑戰性,通常很有啟發性,有時候也很有問題。但是她們都對我們的哲學知識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有些人你可能聽過,也許還研究過。其他人你可能在本書中第一次讀到。你可以直接選擇感興趣的篇章,或依照順序來閱讀這本書,這是你的選擇。當然,還有很多女性,我們沒有辦法收錄進來。你可以在本書最末「更多哲學家女王」單元,找到其他女性哲學家的列表。我們鼓勵你自己去查閱、探索她們的人生與著作。 因此,如果你正在考慮攻讀哲學,或只是對女性與她們的想法感興趣,本書可以幫助你了解很多對我們世界豐富的思想史貢獻良多的哲學家女王。我們希望你和我們一樣,對於認識這些女性感到歡喜。 蕾貝卡與麗莎 倫敦,二〇一九年

內文試閱

伊帕蒂亞|羅馬時期公開講學的傳奇哲學烈士 (Hypatia,350-415) 麗莎.懷廷(Lisa Whiting) 著 承繼家學的數學家與哲人 一般人被要求想像古老的哲學世界時,大多數的人會想到一群留著鬍鬚、穿著長袍的老人。一個女人在公共廣場上演講,並吸引一大群從遠方慕名而來聽講的人,不太可能符合大多數人的想像。但這就是亞歷山卓(Alexandria)的伊帕蒂亞如此迷人的眾多原因之一。 伊帕蒂亞是一位數學家、天文學家與哲學家。她是最早的女性哲學家,而且有可靠的歷史資料記錄了她人生中的主要事蹟。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迷思圍繞著她。從她死後的幾個世紀以來,她已經成為詩歌、文學、藝術,甚至是由瑞秋.懷茲(Rachel Weisz)主演的好萊塢大片《風暴佳人》(Agora)中的中心人物。這些虛構的小說雖然有趣,卻讓人對伊帕蒂亞的人生與著作產生極大的困惑。把這些建構的故事一層一層剝掉,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理解真正的伊帕蒂亞這個女人。 伊帕蒂亞於三五○年左右(確定日期未知)在埃及的亞歷山卓港出生,當時此地還屬於羅馬帝國。參考背景:這個時間是另一位亞歷山卓名女人克麗奧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出生後大約四百年。亞歷山卓這座城市以學術風氣聞名,僅次於雅典,學生們會長途跋涉,遠道而來,在這座城市接受學者的授課。伊帕蒂亞之父席昂(Theon)是亞歷山卓城知名大學「莫西恩」(Mouseion,音譯)的校長。席昂是一位知名的數學家與教師,一生編輯了很多數學著作,最著名的貢獻是編輯了歐幾里得(Euclid)早期版本的《幾何原本》(Elements)。本書提出了大量早期數學的基本原則,而且席昂評論的摘要沿用至今。可惜的是,人們對伊帕蒂亞的母親一無所知,也沒有任何紀錄提到她。 席昂在伊帕蒂亞年幼時就教她數學與哲學,有消息來源指出,她的才智很快就超越了席昂。五世紀的拜占庭歷史學家索克拉蒂斯(Socrates Scholasticus)在《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中寫道:「哲學家席昂之女伊帕蒂亞在文學與科學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與她同時代的所有哲學家。」就她的數學成就來說,伊帕蒂亞編輯與撰寫了各種數學文本的評論,包括托勒密(Ptolemy)的《天文學大成》(Almagest)。在這篇文章中,伊帕蒂亞設計了一個改良的長除法(long division),被稱為表格法(tabular method),這是她最著名的數學貢獻。她還針對丟番圖(Diophantus)長達十三卷的巨著《算術》(Arithmetica)寫了評論,為托勒密的《實用天文表》(Handy Tables)設計了一個新版本,並為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有關圓錐曲線的幾何學著作寫了評論。除了數學著作,伊帕蒂亞的知名事蹟還包括製造天文儀器,例如星盤,是一種用來計算行星位置的設備。 由於伊帕蒂亞的哲學文本都沒有保留下來,我們無法得知她是否提出任何原創的理論。不過,學者認為,她不太可能提出原創理論,因為在那段期間,學者們比較常針對現有的作品發表評論以發展前人的論述,而不是撰寫原創的論文。有些人推測,這是因為知名的亞歷山卓圖書館被破壞之後,大量的古代著作被損毀,學者們希望保留現有的文本。正因如此,伊帕蒂亞被認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數學評論家,而不是創新者。 於公共廣場講學的迷人哲學家 那麼,為什麼伊帕蒂亞應該被視為一位出色的哲學家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注意她的教學,因為這正是她真正發光發亮之處。多項歷史資料證明,她的哲學講座很受歡迎,來參加的不只是熱情的學生,還有當時的政治領導人。其中一名學生是昔蘭尼(Cyrene)的希尼秀斯(Synesius),因為非常敬佩她從事的工作,所以在寫信給她時,地址上只寫著「哲學家」(The Philosopher)。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他寫到伊帕蒂亞是「一個聲名遠播的人,簡直是不可思議地轟動。我們親眼見到與聽到了她主講哲學的奧祕,實在令人尊重」。希尼秀斯經常會派年輕人長途跋涉到亞歷山卓城,去接受伊帕蒂亞的教導。 伊帕蒂亞的學生對她的欣賞,偶爾會變成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欽佩,因為她的美貌讓她課堂上的許多年輕人愛上了她。但她沒有接受任何人的愛,而且據說她始終維持處子之身直到去世。柏拉圖派哲學家達馬希烏斯(Damascius)描述了一件眾所周知的事,伊帕蒂亞曾經持續演奏某種樂器好幾個小時,希望能讓那個對她愛得最執著的學生覺得無聊。當這招無效後,她採取了更極端的做法,有一天,她拿出一塊血跡斑斑的經期布片,在那個男孩面前揮舞,然後告訴他,他想要的只是身體的欲望,但與她的智慧和真正的哲學奧祕相比,這一點也不美。不意外的,他的靈魂「因為羞愧而卻步,並對不愉快的景象感到驚訝,最後被引導到正確的思維」,伊帕蒂亞順利阻擋了這名年輕男子更進一步的行動。 當伊帕蒂亞不在教室上課時,她會去公共廣場演講。史料中描述,伊帕蒂亞「雖然是女人,但穿上哲學家的斗篷,然後穿行過城市的中心」。眾所周知,她向任何希望聽講的人公開講授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與其他哲學家的著作。這對於當時的男性哲學家來說是很常見的行為,但一名女性以這種方式在公開場合教學,是比較不常見的事。伊帕蒂亞的教學受到無數學生的推崇,這證明了她不僅僅是在哲學方面有非凡的才華,而且也是一位魅力四射、處事得體的演說家,她的才智讓她贏得了尊重。 伊帕蒂亞大受歡迎的部分原因是,她對不同的人與觀點保持開放態度。雖然她本身是個異教徒,但她接受與教導了很多基督徒與猶太人,基於各宗教在這一時期的緊張局勢加深,這件事的意義更為深遠。她的學生與朋友希尼秀斯後來成為基督教主教,她最親近的知己之一名叫奧瑞特斯(Orestes),是亞歷山卓城的總督。透過這些關係,她建立起極具政治影響力的風評,當政治領袖們在工作中面臨挑戰時,常會向她請益。 因此,伊帕蒂亞不僅僅是一位學者以及才華洋溢的數學家;她也是一名公共知識分子,她運用她在社會中的角色,透過她建立的人際關係,做出積極的變革。馬希烏斯對此有很好的描述,他說: 伊帕蒂亞的風格是這樣的:她不僅精通修辭學與辯證法,她在實際事務中一樣很聰明,並且抱持著公民意識的動機。因此,她受到整個城市普遍而深刻的信任,處處受到歡迎與讚揚。 可悲的是,正是這種公民意識與在權貴中的影響力,最後導致她的慘死,這故事膽小的人可聽不得。大約在三八二到四一二年,亞歷山卓城的教皇是一個名叫西奧菲勒斯(Theophilus)的人,雖然信仰不同,但他和伊帕蒂亞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但是,在西奧菲勒斯死後,他的姪子西里爾(Cyril)想要奪取這個城市的權力。批評西里爾的人包括伊帕蒂亞的好友奧瑞特斯,他在處理衝突時徵求了她的建言。西里爾的支持者之間流傳起一個謠言,說奧瑞特斯與西里爾無法調和彼此的分歧,導致城中發生嚴重的暴力事件,都是伊帕蒂亞的過錯。這謠言竄起沒多久後,有一群僧侶襲擊了正在旅行途中的伊帕蒂亞的馬車。暴徒剝光了她的衣服,並用希臘稱為「牡蠣殼」或「屋頂瓦片」的東西將她的身體撕成碎片,然後拖著她的四肢穿過小鎮,最後將她殘留的遺體付之一炬。 伊帕蒂亞慘遭惡毒殺害一事,轟動了亞歷山卓城,不僅僅是因為手段殘忍,也因為直到這個時候,哲學家在城市生活中仍被認為是受保護的人物。伊帕蒂亞的謀殺事件究竟是西里爾下令,還是當時亞歷山卓城持續的焦慮與暴力所引發的行動,依然還有爭論。不管事實為何,伊帕蒂亞的地位與影響力使她成為眾矢之的,是很顯而易見的。 哲學烈士的形象留予後代的啟發 身為第一位知名的哲學女烈士,伊帕蒂亞如此戲劇性的生平事蹟經常被後人選擇用來支持或譴責各種志業。在近代早期,伊帕蒂亞是約翰.托蘭(John Toland)一本書中的焦點人物,書名是《伊帕蒂亞:或者史上最美麗、最有德、最博學、凡事都有成就的女性;被亞歷山卓城神職人員撕成碎片,以滿足他們平凡粗俗而德不配位的聖西里爾大主教的驕傲、好勝與殘酷》(Hypatia: Or, the History of a Most Beautiful, Most Vertuous, Most Learned, and Every Way Accomplish’d Lady; Who was Torn to Pieces by the Clergy of Alexandria, to Gratify the Pride, Emulation and Cruelty of their Archbishop, Commonly, but Undeservedly, Stil’d St. Cyril)。在書中,托蘭對伊帕蒂亞的人生做了鉅細靡遺的描述,編造許多關於伊帕蒂亞的事蹟,以促進他的反基督教志業。托馬斯.路易斯(Thomas Lewis)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反駁托蘭的論點,篇名為〈伊帕蒂亞的歷史,亞歷山卓城最厚顏無恥的女教師:被平民謀殺並撕成碎片,以捍衛聖西里爾與亞歷山卓城的神職人員。來自托蘭先生的誹謗〉(The History of Hypatia, a most Impudent School-Mistress of Alexandria: Murder’d and torn to Pieces by the Populace, in Defence of Saint Cyril and the Alexandrian Clergy.From the Aspersions of Mr Toland)。在這兩份文本中,我們看到伊帕蒂亞都被重新描述成合乎女性的刻板印象,完全故意忽視她的存在的真實性與複雜性。 一八五三年,查爾斯.金斯萊(Charles Kingsley)寫了一本有關伊帕蒂亞的小說而極受歡迎,這本書讓伊帕蒂亞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擁有更廣泛非學院派的觀眾。一九○八年,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寫了一本他聲稱是伊帕蒂亞生平的傳記,但書中充滿了虛構的內容,有許多未經證實的說法。這類書籍構成了伊帕蒂亞虛幻、浪漫的部分,並傳播了有關她人生的很多神話,其中有許多說法流傳至今。 到了二十世紀,伊帕蒂亞的事蹟被興起的女性主義運動所採用。哲學家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妻子朵拉.羅素(Dora Russell),寫了一本書探討男女教育不平等的書,書名為《伊帕蒂亞:或女性與知識》(Hypatia: or, Woman and Knowledge,一九二五年)。該書的序言中寫道:「伊帕蒂亞是一位大學講師,卻受到教會權貴人士的譴責,並被基督徒撕成碎片。這本書的命運大概也會是這種下場。」朵拉.羅素認為,即使在幾千年後,學術界仍然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空間,女性往往不受到重視。朵拉.羅素的觀點,也是伊帕蒂亞的成就如此別具意義的主要理由之一。她是第一位成功進入主要為男性天下的學術領域的女性。 伊帕蒂亞也認為,哲學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數學方面,她的教學促進了很重要的進展,但她也運用了她的知識與圓融的處世技巧造福社會。她本來可以待在教室與圖書館裡教書與寫作,過著平靜的生活,但她選擇暢所欲言,並善加運用她的政治影響力,而這正是導致她遇害的一種風險。 因此,在小說之外,我們知道,伊帕蒂亞是一位睿智、魅力四射、無所畏懼的女人。她可能是她那個時代頂尖的老師,同時由於公民意識,她也是亞歷山卓城一位重要的公眾人物。我希望她能激勵更多女性去冒險,穿上哲學家的斗篷,走進廣場,公開發表見解。

作者資料

蕾貝卡.巴斯頓、麗莎.懷廷/主編(Edited by Rebecca Buxton and Lisa Whiting)

蕾貝卡.巴斯頓(Rebecca Buxton) 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和政治哲學講師,同時於牛津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政治哲學與被迫遷徙等主題,特別著重在難民與移民的政治權利。2016年在倫敦國王學院取得哲學學士學位,並於2017年在牛津大學取得難民與強迫遷徙研究的碩士學位。 https://www.rebeccabuxton.com/ 麗莎.懷廷(Lisa Whiting) 實踐倫理相關領域的政策顧問。目前在資訊道德與創新中心(Centre for Data Ethics and Innovation)工作,正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攻讀政府、政策和政治碩士學位,之前在杜倫大學取得哲學學士學位。

基本資料

作者:蕾貝卡.巴斯頓、麗莎.懷廷/主編(Edited by Rebecca Buxton and Lisa Whiting) 譯者:林麗雪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木馬人文 出版日期:2024-01-04 ISBN:9786263145528 城邦書號:A0500887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