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愛的8法則【《僧人心態》作者愛的力作】:如何找到愛、維繫愛、放下愛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愛的8法則【《僧人心態》作者愛的力作】:如何找到愛、維繫愛、放下愛

  • 作者:傑.謝帝(Jay Shetty)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2024-01-01
  • 定價:530元
  • 優惠價:79折 419元
  • 書虫VIP價:419元,贈紅利20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98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外版人氣新書不錯過!

內容簡介

——以僧人智慧展開愛的修行,讓愛圓滿的8個法則—— 不要因為痛就停止愛! 從獨處到相處, 用僧人心態學會愛。 ★ 暢銷書《僧人心態》作者、美國新生代思想領袖傑.謝帝最新力作! ★ 大家都在看這本書!Blackpink成員Rosé、演員莉莉‧柯林斯、歌手尚恩・曼德斯及喬‧強納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蘿蕊・葛利布…… ★ 好萊塢影星請他證婚,各界名人上他的節目談愛,帶你走過愛的不同層次,更好地愛自己、愛伴侶、愛他人、愛這個世界! 從學會獨處到學會相處,或是分開, 陪伴你面對愛的關係中每個階段的課題…… 關於愛,你都是從哪裡學來的?浪漫愛情電影、情歌、兩性KOL的文章,或是親朋好友的血淚經驗? 從來沒有人好好教我們如何去愛,於是我們往往自行摸索,在感情中跌跌撞撞……現在,人人都需要的愛的指南終於問世了! ★古老吠陀智慧 ╳ 現代關係科學,最實用的感情指南! 透過三年的僧侶生活,傑・謝帝體會到《吠陀經》中暗藏的智慧既實用又好用,於是也運用在輔導個人和伴侶解決感情問題,並發現這個古老智慧非常禁得起真實人生的考驗。 受到吠陀智慧和現代關係科學的啟發,他探討了整個親密關係的週期,整合出關於愛的8個法則。從第一次約會到住在一起、從分手到重新開始,他勾勒出具體、可行的步驟,讓你知道伴侶如何雙贏或雙輸、如何定義愛、如何避免誤信不實的承諾和有害無益的伴侶,以及為什麼就算關係破裂,你也不會碎裂。 ★你會在本書中學到: ‧藉由獨處學習愛自己,學會慈悲心、同理心及耐心。 ‧檢視過去的感情,避免在未來的感情中犯下相同錯誤。 ‧辨別你是否真的愛一個人。 ‧學會和伴侶一起成長。 ‧列出感情中的優先順序,以管理個人的時間與空間。 ‧學習化解衝突以維護愛。 ‧判斷分手的時機,以及面對分手的好方法。 ‧將愛擴展到每一個人及人生的每一刻,學習一再去愛。 ★媒體與名人爭相推薦! 「煥然一新的見解,將愛視為日常修行……傑・謝帝以天衣無縫的方式,結合抽象的智慧和具體的指引,造就力量無窮的8堂課。期待開始新戀情或想要鞏固感情基礎的人都會覺得本書值得一讀。」——《出版人週刊》 「在愛裡提升自己以獲得喜悅與滿足的絕佳指南。」——狄帕克・喬布拉 / 心靈大師 「傑・謝帝在這本獨具見地、打破迷思的書裡結合古老智慧和現代科學,向讀者揭示如何在自己和別人身上找到我們都值得的愛。」——蘿蕊・葛利布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 「傑以真理與智慧書寫愛與人生的能力是大師級的,總是莫名讓我覺得高不可攀的主題,現在變得觸手可及。關於如何愛得優雅,本書給了我信心和清楚的概念。」——尚恩・曼德斯 / 知名歌手 「傑的大作為圍繞著愛的複雜難題提供了真實又真心的解方。但願我年少追愛時就有機會讀到這本書。現在有機會讀到它,我覺得很感激——你讀了也會有同感。」——羅素・布蘭德 / 演員及作家 「這不是一本搭訕聖經或約會寶典。《愛的8法則》很誠實,全書充滿我前所未見的智慧。下次你想向一些自身難保的朋友尋求感情建議時,不如打開這本書吧!」——莉莉・辛格 / YouTube紅人及演員 ★讀者有愛推薦! ‧超愛這本書!無論是穩定交往中、正在尋覓或考慮結束一段關係,我會推薦給我所有的朋友! ‧傑・謝帝會讓你渴望活出最好的自己。 ‧這本書絕對是個寶藏,每條法則都令人深有共鳴,除了提供呵護愛和維繫愛的具體辦法,也肯定必要時放手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讀這本書,熱戀、失戀,還是像我這樣年輕、單身的女性,在獨處中成長的同時也很期待愛情的降臨。 ‧愛的世界何其複雜!但這本書給了我摸索方向所需的導航工具和指引。作者用容易吸收的方式闡述吠陀思想,互動式的「試試看」單元也對我很有幫助。

目錄

〈引言〉希望這本書幫助你在愛中找到方向 〈第一部〉獨處:學習愛自己 法則一:讓自己獨處 法則二:不要忽視業力給的教訓 【書寫練習】寫一封情書給自己 【靜心練習】一個人獨處的靜心冥想 〈第二部〉互容:學習愛別人 法則三:在思考愛、感受愛,或說出愛之前──先定義愛 法則四:以伴侶為師 法則五:以目標為優先 【書寫練習】寫一封情書給伴侶 【靜心練習】雙方互容的靜心冥想 〈第三部〉療傷:從掙扎中學習愛 法則六:不是雙贏就是雙輸 法則七:破裂的是關係,不是你 【書寫練習】寫一封情書助自己療傷 【靜心練習】以愛療傷的靜心冥想 〈第四部〉眾生相連:學習愛每一個人 法則八:一愛再愛 【書寫練習】寫一封情書給世界 【靜心練習】以愛相連的靜心冥想 〈謝辭〉 〈作者注〉 〈下一步〉 〈參考資料〉

序跋

〈引言〉希望這本書幫助你在愛中找到方向 學生:「愛和喜歡有什麼不同?」 老師:「喜歡一朵花,你會把它摘下;愛一朵花,你會天天為它澆水。」 關於「愛」的種種,這段經常有人引用的對話,勾勒出最深得我心的觀點。受到美的吸引而心生渴望,便想占為己有—這就是我們摘花回家欣賞的原由。 但吸引力就像一朵被摘下的花,最終會枯萎,只能被扔掉。 吸引力需要更多的呵護才會成為愛。 若是有心延續一朵花的生命,我們就不會將它摘下來、裝到花瓶裡。我們會給它陽光、土壤、水。而且,唯有長長久久地關照一朵花、盡你所能維護它的生命,才能充分見識到它的美—它的生命力、它的色彩、它的香氣、它的綻放,每一朵花瓣細膩的細節。你會看著它呼應四季的更迭,冒出花苞時,你欣喜又滿足;綻放時,你雀躍不已。 受到愛的吸引,如同受到花的吸引。初時是因為它的美和魅力,但想維繫它的生命,唯一方法就是持續的照料與關注。 愛是日復一日的努力。 這本書想和你一起養成愛的習慣。我會介紹一些練習、觀念及工具,幫助你以一種每天都能得到回饋的方式去愛,一季又一季。 有句話說:人生最偉大的追求就是愛與被愛。 愛是一種信仰—受到情愛故事的吸引、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希望真愛真的存在,這都是我們的天性。但許多人也知道,一朵花被折斷、困在死水裡、等待凋零、失去生命力是什麼滋味。或許這也是你曾有過的感覺,或許你也曾折斷、丟棄過幾朵花,又或許,你還沒找到愛、正在尋尋覓覓。 愛的失落可能有多種形式:以為正在戀愛,卻發現是場誤會;以為是愛,卻發現只是情欲;確認是愛,卻發現不過是謊言;期待天長地久,卻只能看著感情變淡。或許你害怕承諾,或是你愛上了害怕承諾的人;或許你的標準太高,誰都沒有機會接近你;或許前任還在你心裡,又或許你在情場上連連失意。我想讓你體驗到你希望的深遠之愛,而不是誤信虛假的承諾,或不履行諾言的伴侶,而在心碎中感覺挫敗又絕望。 「愛情」是既熟悉又複雜的主題,古今中外的文化都用過無數方式去刻畫。 哈佛大學人類心盛學程的講師、心理學家提姆.洛馬斯,分析了五十種語言,彙整出十四種不同類型的愛。 古希臘人說愛有七種基本類型:Eros是性欲或激情,Philia是友情,Storge是親情,Agape是博愛,Ludus是露水姻緣或缺乏承諾的愛,Pragma是基於責任或利益的愛,Philautia則是對自己的愛。 分析三千年前到五百年前的中國文獻,也揭露了許多形式的愛,有激情、迷戀、犧牲奉獻的愛,或是隨意輕率的愛。 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地區,有兩千年歷史的泰米爾人使用的泰米爾語當中,使用了高達五十多個詞,用來描述各種愛的形式及細微差異,例如慈愛、一段充實的關係當中的愛,以及內心因為愛的感覺而融化的狀態。 在日文中,「恋の予感」形容的是新認識一個人,覺得自己注定要愛上這個人的預感;「告白」則是宣示內心的愛。在印度的博多語當中,onsra形容的是知道感情會消逝的心情。 流行文化也用了許許多多的方式描述愛。 看看Billboard不朽情歌榜前五十名的金曲:蒂娜.透娜說「愛是一件二手貨」、俄亥俄玩家(Ohio Players)說「愛就像搭雲霄飛車」、黛安娜.羅絲說「愛是一場宿醉」、皇后樂團說「愛是瘋狂的小東西」。就是愛讓現在的碧昂絲看起來那麼瘋狂,而里歐娜.路易斯為愛血流不止。 電影也經常將愛情理想化,但很少透露圓滿大結局之後的事。每天都有這麼多關於愛的觀點、刻畫和寓言包圍我們,但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寫下自己對愛的定義,並練就每天活在愛裡的能力。 二十一歲時,為了前往孟買鄰近村落的僧院修行,我缺席了大學畢業典禮。我在那裡當了三年的僧侶,和其他僧侶一起打坐、讀經、勞動。 在我們研讀的印度經文中,最古老的一部是《吠陀經》。五千年前,《吠陀經》的經文是以梵文寫在棕櫚葉上。多數棕櫚葉佚失了,經文卻仍傳了下來,甚至部分還可以在網路上看到。 我研究《吠陀經》十六年了。《吠陀經》的存在,與它們和現代世界的關聯,總是令我讚歎,也總是給我帶來啟發。在那三年的僧侶生活中,我研究得更是深入。經文中的智慧實際又受用,於是我開始透過podcast、書籍和影片,和全世界的人分享《吠陀經》的奧義與真知灼見。 時至今日,我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指導個人及伴侶,並訓練有意願的人擔任和我一樣的角色。我訓練了兩千多位合格教練,用的都是我根據《吠陀經》研發出來的課程。 本書概念正是來自於《吠陀經》的智慧。 這些古老的經文以我聞所未聞的方式談愛,將愛的概念說得簡單、易懂,古老的鏡片卻提供了嶄新的視野。 《吠陀經》介紹了「愛的不同階段」「愛是一段過程」「人人都渴望愛與被愛」等基礎概念給我。《吠陀經》的智慧確實能運用在各種真實人生的考驗,在輔導個人和伴侶解決感情問題,或面對戀愛與失戀的過程中,我見證了這一點。 從影片下方的留言、podcast得到的迴響,我看到一再重蹈覆轍、為感情苦苦掙扎的人們。當中許多人的問題,我都曾成功以《吠陀經》的概念為客戶解決過類似困擾。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任何人都能接觸到這些概念,並與親人、好友及伴侶討論。我的心得來自《吠陀經》的開示、為客戶做的努力、旅行各地的經驗,以及和僧侶夥伴的相處。 我熱愛現代科學和古老智慧交會的火花,這本書因為有這兩種體系的結合,因此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活用《吠陀經》,將修行的概念運用於塵世的感情。 愛的修行 從來沒有人好好坐下來教我們如何去愛。 我們總是被愛環繞,卻很難從親友身上學到,因為大家通常也只是見機行事。 有人尋尋覓覓。有人愛得神魂顛倒,對未來滿懷希望。有人互相欺瞞,或被彼此牽著鼻子走。有人同床異夢。有人實在處不來,只好分手。也有人甜甜蜜蜜,對一切都很滿意。每個人都有一套見解:愛是我們需要的一切;遇到了就會知道;你可以改變對方;談戀愛就該輕鬆自在;異性相吸是自然法則……但我們仍是很難知道要聽誰的,又該從何開始。 我們從未受過愛與被愛的教育,自然不知道該怎麼愛、如何回應別人的感情、如何了解別人的心意,以及如何建立、呵護一段彼此共榮的關係。 多數有關愛的建議,都局限於如何找到對的人。 我們以為世上有個完美對象、靈魂伴侶,或命中注定的人,交友軟體更強化了這種觀念。遇到完美對象很美好,但這不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完美對象也不會永遠完美。 這本書不一樣,我們要談的不是找到完美的對象或感情,剩下的就看著辦。我想幫助你有意識地建立愛的關係,而不是一味憧憬、渴望,和等待一份圓滿的愛降臨。我想幫助你在愛的旅途上面對各式挑戰和不完美。我想幫助你創造的是能每天成長、擴展,和蛻變的愛,而不是配對成功就大功告成、一切到此為止的愛。我們無從得知將在何時、何地覓得愛,但我們可以做好準備,時機對了,就能將學到的實踐出來。 《吠陀經》描述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依序是:學生期、家住期、林棲期,和遊方期。 這四個階段就是我們要用來學習愛的法則的四個道場,能幫助我們辨認出真愛,並好好把握。愛的四個道場不是虛無飄渺的概念,而是一連串的步驟、階段和體悟,清楚勾勒出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學完一個階段,就能更進一步。若是忽略了某個階段的功課,或者沒做好,必要時就得重新來過—生命會將我們推往該去的地方,將該做的功課做好。 如果查英文字典,會發現「ashram」的意思是「隱居」。梵文原意其實有更深的含義,英文定義往往簡化了許多。我將ashram定義為一座自我發展的聖殿,或一所提供學習、成長和支持的學校,有點像我度過幾年僧侶生活的道場。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要學的功課。 將人生想成一間又一間的道場或學校,我們會在裡頭學習各式各樣的功課。 每個道場都帶我們來到愛的不同層次。 道場一:愛的準備期 在第一階段「學生期」,我們要為愛做準備。沒在安全的空間學過開車、考到駕照、練好必備技能,必不能貿然上路。應徵新工作之前,可能要先學會新的程式、了解職責,或複習任何可能用到的技能。 尤其,在愛的準備期,我們要學習如何在獨處中愛自己。學著了解自己、為自己療傷,以及照顧自己。學習慈悲心、同理心和耐心(法則一)。有了這些準備才能分享愛,因為我們在愛別人的時候也需要這些特質。同時,也需要檢視過去的感情,避免在未來的感情中犯下相同的錯誤(法則二)。 道場二:愛的實踐期 第二階段「家住期」,是當我們將愛擴及到旁人身上時,也依然愛自己。這個階段的三個法則,說明了如何了解和體會別人的心意,以及如何與想法、價值觀,及喜好不同的人合作。 我們很容易過度簡化愛的概念,認為那只是化學作用,與是否合得來的問題。浪漫的感覺和吸引力是點燃愛火的起點,但什麼才是深刻的愛?我的定義是:欣賞這個人的個性、尊重對方的價值觀,且能在長久、穩定的關係中,幫助伴侶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你和朋友之間或許也是如此(我希望是),但我說的是,當你和一個人一起生活、每天都會相見、和他共度一切喜怒哀樂和日常的瑣事與壓力時,仍能保有這些愛的特質。 在「家住期」,我會和你討論究竟怎樣算是愛一個人(法則三)、如何和伴侶一起學習、成長(法則四),以及如何在感情裡排出優先順序、管理個人的時間與空間(法則五)。 道場三:愛的保護期 第三階段「林棲期」是一個療癒之地,我們將退到這裡尋求平靜。來到這個階段可能有各種原因,或許是因為分手、喪偶,或是家庭生活起了變化、家中不再需要我們如同以往的關注等。 在第二階段「家住期」,我們學會了為別人付出愛,也確實付出了很多愛。接著,我們來到第三階段,在「林棲期」裡回顧愛的經驗,反思是否有什麼妨礙了我們愛人的能力,並為療癒與原諒做功課。在「林棲期」,我們會學習如何化解衝突,以保護我們的愛(法則六)。此外,為了保護自己、保有愛人的能力,我們需要學習判斷分手的時機,以及面對分手後的生活(法則七)。 道場四:愛的圓滿期 第四階段「遊方期」是無所不在的愛—將愛擴及到每個人及人生的每一刻。在這個階段,愛變得沒有極限。我們隨時都能和任何人經歷愛。我們將學習如何一再去愛(法則八)。雖然力求圓滿,圓滿卻從來不會到來。 許多人都曾經歷這四個階段,卻沒有學會該學的功課。 在第一階段抗拒獨處,因此錯失獨處帶來的成長。在第二階段迴避伴隨關係而來的挑戰。在第三階段,不為療癒自己負起責任。至於第四階段的博愛,則是想都沒想過,因為不知道那樣的愛確實存在。 本書按照這四個階段的順序展開,本質上,這四個階段也呼應了感情發展的週期—從準備愛、實踐愛、保護愛,到臻於圓滿的愛。 考量這四門課之淵博,我抓出重點,整理成八項法則。從一個階段進行到下個階段需要學習的功課,及需要養成的特質,都在這八項法則中了:準備期有兩項、實踐期有三項、保護期有兩項,致力追求圓滿的階段則有一項。這八項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朽法則,我會帶著你依序學習。 這些法則是循序漸進的,一項建立在另一項之上。不分年齡、在感情中的任何階段都適用。有些看似不合常理,例如獨處才是愛的起點,將自己的目標排第一位、伴侶的目標擺第二,並說明伴侶為什麼是你的導師。這些新的視角,將幫助你提高找到真愛的機會:第一次約會要觀察些什麼、有特定喜好的「類型」該怎麼做、如何表現自己、何時該說「我愛你」、何時許下承諾、處理衝突的方法、如何持家,以及何時該喊停。 無論單身、穩定交往中,還是面臨分手,每一項法則都會協助你養成一種愛的心態。有對象時也可以練習獨處。無論處於何種狀況,都可以轉換面對衝突的心態。這些法則在人生的各種情境中都能發揮作用。 這本書不是技巧操控大全。不會教你成功機率百分之百的搭訕台詞,不會告訴你如何讓自己變成對方想要的樣子、或讓對方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我們要談的是擁抱你的喜好和意願,才不會在不適合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我們要談的是展現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推銷自己。 我們要談的是放下那些蒙蔽內心和阻礙愛人能力的憤怒、貪婪、我執、自我懷疑,和迷惘。 也會教你如何度過孤單寂寞、放下期待、拉近距離,及療癒情傷的方法。 決定向拉蒂求婚時,我一心想安排史上最美好、最浪漫的驚喜。 我向朋友請教如何挑選訂婚戒指後,買了典型的鑽戒。在二○一四年春天,一個美麗的夜晚,我們約在倫敦橋附近,沿著泰晤士河岸散步(當時我們住在倫敦)。我已經先告訴拉蒂,我們會去一間高檔餐廳晚餐,如此一來,她就會為這個夜晚慎重打扮。 我們經過倫敦最美的景點時,一位陌生人突然獻給拉蒂一大束鮮花。正當她在欣賞美麗的花朵時,我安排的阿卡貝拉樂團出現了,和獻花人一起高唱火星人布魯諾的〈我們結婚吧〉。這時,我單膝下跪向她求婚。她感動得哭了,我也是。我在泰晤士河畔安排了一張餐桌,在拉蒂說了「我願意」後,全植蔬食餐點送上桌,我們開始坐下享用。拉蒂以為大張旗鼓的求婚儀式就到這裡為止,我們起身回家,但在彎過一個轉角時,她赫然看到一輛白色馬車守在那。我們登上馬車,開始繞過全市主要的景點。她大聲喊道:「我訂婚了!」路人都為我們歡呼。最後,我們前往拉蒂父母家,和他們分享這個好消息。 然而,從臉部開始,拉蒂沿路都在起紅疹。抵達拉蒂父母家時,她已經全身布滿了蕁麻疹。迎接我們的不是「恭喜」,而是:「妳的臉怎麼了?」就在那天,我們才發現她對馬過敏。我以為自己安排了一場完美的求婚儀式,但隨著時間過去,我才漸漸明白,我所有的點子都來自迪士尼電影和網路上瘋傳的求婚影片。 拉蒂真的愛聽阿卡貝拉樂團的合唱嗎?是的,但她不愛張揚。她愛逛泰晤士河畔,或坐著馬車遊倫敦嗎?不盡然。和馬近身接觸、渾身長滿蕁麻疹,顯然不是她夢想中的約會場景。而且,鑽石戒指並非她心中的首選。拉蒂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她愛美好的全植食物。雖然我安排了一家很棒的餐廳外送到河畔,但送達時已經過了一段時間,嚐起來沒那麼好吃了。這個拉蒂會喜歡的環節,卻是我計畫得最少、執行得最糟的部分。更有甚者,拉蒂深愛她的家人。若是我考慮到這一點,安排他們從樹叢後跳出來給我們祝福,而不是選擇合唱團,或許會好得多。她愛的是這種驚喜才對。 我們還是很開心,我也十分幸運—拉蒂說了「我願意」,且對這一切毫無怨言。但我的求婚儀式稱不上是專為拉蒂打造的。我總是看到別人用浮誇的浪漫之舉示愛,就以為那就是唯一一種表達心意的方式。蕁麻疹正是一個委婉的提醒,暗示我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該思考的是眼前這個我最重視的人喜歡什麼,而不是童話故事不斷拿來轟炸我們的畫面。 我這一生都被這些教我如何示愛的故事環繞。不只是我,大家都一樣。不論是在愛情還是其他方面,多數人總不自覺走在刻板的老路上。 我為拉蒂展示了故事書上的愛,但並不是這種愛維繫了我們的感情。童話故事、電影、流行歌曲和神話傳說,不會告訴我們如何每天實踐愛。要將愛落實到日常生活,我們得破除種種愛的迷思,重新學習愛對於兩個個體的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這裡分享我的不完美求婚故事。 我並非無所不知,也並未參透一切。關於愛,拉蒂教了我許多,我們都仍在學習。我將這本書中的一切和你分享,是因為我知道這些法則有多實用。 生命本就不完美,我們和伴侶都不完美。 但重點不在於安排完美的求婚儀式,或建立完美的關係,而在於學習在不完美中摸索。 我希望這本書幫助你找到方向。

內文試閱

沒人想孤零零一個人,這點大家應該都同意吧。 多倫多大學透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人在害怕孤單時,更可能委曲求全。更精確地說,是指即使這段感情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還是會因為依賴對方而不願分手。抓住一個對象看似是解決孤單寂寞的解方。人們不就是因為沒對象才感到孤單寂寞嗎?然而,對孤單寂寞的恐懼,卻會干擾我們對情感的判斷力。 我的客戶里奧,跟女友伊絲拉交往近一年時,女方因工作關係,從費城搬到了德州的奧斯汀。伊絲拉對里奧說:「你應該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我想跟你說清楚,因為我不確定我們有沒有未來。」里奧無法決定。然而,在伊絲拉離開後一個月,里奧搬去了奧斯汀。 「我的朋友大部分都有對象啊!伊絲拉不在身邊,我覺得自己跟單身沒兩樣。而且,我不想要一個人孤孤單單,所以就決定搬去她住的城市。」里奧的目的是避免孤單,而非搬家須面臨的利弊得失—他的工作該怎麼辦?離開了費城,他需要捨棄什麼?他在奧斯汀有認識的人嗎?他會喜歡那裡嗎?他搬去奧斯汀,對兩人的感情會帶來好處嗎? 里奧搬去奧斯汀的一個月後,伊絲拉提出了分手。 里奧搬家是為了逃避孤單。在奧斯汀他誰也不認識,從事遠距工作,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單。 要基於不安與心急選擇或維繫一段感情,還是要以滿足與喜悅為基礎?在孤單寂寞的驅使下,我們急於投入感情,或守著錯誤的對象,以為有比沒有好。 在單身時,或是有對象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握時間了解自己—自己的興趣、喜好,以及價值觀。學會愛自己,就能培養出慈悲心、同理心和耐心,這些特質都可以用來愛人。如此一來,即使一個人也不孤單,反而能自在且自信地做出決定、聽從自己的心、反思自身的經驗—這就是做好準備愛人的第一步。 獨立思考 我們養成不受他人想法影響的能力,學會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和認識自己。 獨處能幫助我們駕馭感官與自己的心。 獨處時,我們要處理的只有一顆心、一副思想。這年頭,一切都在爭取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感官不斷受到過度刺激,不只是人,也包括大量未經過濾的資訊。置身於這些雜音,讓我們失去分辨重要事物的機會。俗話說,愛是盲目的,被感官刺激淹沒的我們是看不清楚的。感官會不斷把我們吸引到最新、最好、最炫的事物上,不給我們先思考一下的機會。 感官不會做出最好的選擇。 受到吸引沒什麼不對,但我們很容易被看起來誘人、感覺很好,或聽起來不錯的東西迷惑。 獨處能讓我們學會在感官刺激及明智抉擇之間創造思考空間。 如果我們不斷找一個人來愛,或一直把重心放在伴侶身上,就沒辦法專注在自己身上、好好地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就可能被伴侶的喜好和價值觀牽著走,無意間使伴侶的看法也成為了我們的看法。 我們或許會基於欣賞而接受某個人的看法,例如欣賞一位廚師的廚藝,因此欣然接受他的指點。但如果是因為不了解自己,而按照別人的意思來塑造自己,那可就不是我們想要的了。在諮商輔導的過程中,我遇過許多客戶,和伴侶在一起都二十多年了,才發現自己早已迷失自我,因為他們把對自己的認識「外包」給對方了。若是能表明自己的喜好,伴侶雙方才能有自信、有主見地結合彼此的喜好。 獨處時做的決定,讓我們為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愛與被愛的方式,訂下了自己的標準。有了一個人的空間,由自身觀點出發、寫自己的故事,我們就能漸漸擺脫電影、書籍、父母、監護人的影響,或伴侶的期望,釐清自己對愛的看法。 獨處讓我們了解到,無論是戀愛前、戀愛中、戀愛後,「自己」永遠在最前面,即使有人愛、有人陪,我們也能走自己的路。如此一來,當我們的故事和別人的故事交會,就不會根據一時的迷戀做出決定,也不會盲從別人對愛的看法,或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被動地任由事情發展下去。相反地,我們會慢慢表達出自己抱持的標準,看看彼此的標準是否合適。再次獨處時,我們還會繼續反思、繼續精進。 以完整的自己進入一段關係,不求伴侶來完整自己,彼此才能真正地相知、相愛。 以伴侶為師 道場裡往往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也就是上師。上師不只是老師、嚮導或教練,他們就像船長,以深不見底的慈悲和師徒之誼,幫助需要的人渡過波濤洶湧的人生之海。 在道場裡,上師會坐在課室後面聽弟子說話。教完課後,會請弟子分享心得。上師不是僧院指派,而是我們自己去找一位上師收我們為徒。我們選他為師、他也選我們為徒。在去僧院以前,我在學校很抗拒權威。或許是自尊問題,當時我總覺得自己被老師品頭論足、打分數。相形之下,我在僧院遇到的上師,都很富有同理心和慈悲心、為人謙沖自牧。 成為僧侶初期,我和上師拉德納特尊者在倫敦,住在寺廟附近的寮房,我負責照顧他的三餐及其他需求。每天,他看到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我面前跪下,並以額頭碰地。儘管他都快七十歲了,而我才二十二歲,是個初來乍到的菜鳥,他照樣向我的內在靈魂及精神力量致上敬意。 他不會說「你是徒弟,所以我說什麼、你就要做什麼」,他從不會打出上師這張王牌;我也不會說「你是上師欸,應該要為我解惑啊」,我從不會打出徒弟這張王牌。 我們互敬互重。 一段認真投入的伴侶關係也是互相敬愛的,只不過方式不同,因為彼此不是上師和徒弟的關係,而是互為師徒。 我們通常不會把伴侶想成老師或嚮導,但沒有人可以只憑自己看清自己或世界。 從獨處的反思中,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從不同的眼光與有限的眼界看待彼此和世界。 伴侶就像立在我們面前的鏡子。這面鏡子存在的目的不是、也不該令你難過,而是當你在別人面前無所遁形,能讓你變得透明、更清楚看見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你努力改進自己時,伴侶只是一面鏡子,沒有批判或強迫、只有支持與鼓勵。 你的伴侶應該是一個你想跟他「一起學習」、也想「向他學習」和「透過他學習」的對象,反之亦然。一起嘗試新事物、事後一起反思,這就是「一起學習」。伴侶和我們分享他的專業,或用他的專業來指導我們,這就是在「向伴侶學習」。 「透過伴侶學習」是最難的。 和另一個人的思想、心靈和能量共處時,我們透過觀察這個人對我們的表現來學習。我們要用心觀察,並耐心體會對方的行為,從中找出可以學習的功課。這在伴侶惹惱我們時尤其困難。我們會覺得都是對方不好,殊不知,伴侶的行為和我們的反應,正是能教導我們認識自己的教材。與此同時,我們對伴侶的言行舉止,也為伴侶提供了教材。這一段共學之旅,就是人生第二階段「家住期」的核心。 身為伴侶的上師,我們要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將對對方造成什麼影響。上師帶給徒弟的是不帶論斷的指導、無私無我的智慧,以及不帶期待的愛。為伴侶扮演上師的角色,意思不是要灌輸知識、傳授智慧給伴侶(聽起來也不太舒服),但確實需要耐心、理解、好奇、創意,和自制。 我們無法憑空生出這些特質,伴侶是幫助我們學習這些特質的最佳人選。 僧侶之間的關係雖然不浪漫,但生活在共同的空間,意味我們在彼此面前無所遁形。大家都知道你有沒有保持個人衛生、人人都知道你有沒有好好打坐。長期穩定交往的伴侶關係也很類似,但伴侶之間比僧侶之間更暴露。無論好壞,伴侶都知道你的一切。 這一生遇到的每個人,都可能教會你一些東西,但並非每個人都是你的上師。 最好的朋友、最親近的家人、一起修行的道友(對有道友的人來說)不能幫我們學習這些功課,因為他們不像伴侶可以看到我們的一切。 同事可能比太太更欣賞我的工作表現,但同事從未見過我的父母和兄弟姊妹。 找朋友一起去看足球賽可能更合適,但我不想每天晚上回家都看到這位朋友。 像僧侶般生活在一起的室友,勢必會看到彼此大部分的優缺點,但室友可能沒有意願助我克服人生的挑戰。 親戚朋友對我的修行,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敬意,但只有拉蒂知道我今天早上有沒有乖乖打坐! 她不只比別人更常見到我,也比別人在更多的場合見到我。沒人比她更有資格幫助我變得更好。 伴侶關係是用來成長的 如果你選擇一個可以一起成長的伴侶,那他就總有東西可以教你。 心理學家亞瑟.艾融和伊蓮.艾融提出「自我拓展理論」,指出人際關係—尤其是伴侶關係—可幫助我們拓展自我,以豐富、擴大我們的人生。 根據自我拓展理論,如果這個人可以為這段關係帶來我們本來沒有的東西,例如不同的技能(你居然會通水管!)、不同的個人特質(你是派對上的靈魂人物!),或不同的觀點(你竟然是在國外長大的!),就會促使我們想要跟這個人在一起。 伴侶拓展了我們的自我,因為他擴充了我們能取得的資源。 大家對伴侶最常有的抱怨,本質上就是他不做我要他做的事(「她都不分擔家事」「他對我爸媽很沒禮貌」「他從不稱讚我」「他忘了我的生日」)。 但如果你認為伴侶就該在你要他做事的時候去做你要他做的事,那麼我想改變你看待伴侶的方式。 這樣的關係不是伴侶關係,而是從屬關係。從屬關係建立在支配之上。這絕不是我們想和伴侶互動的方式。良好的伴侶關係是互相的。互相配合是人際相處的一部分。一起擬定時間表、協調彼此的責任、平衡雙方的生活。 但理想的伴侶關係不只要互相配合,還要一起成長。 愛不只是服從或交換,愛是一起克服挑戰。 當你們了解彼此、看著彼此成長、並肩共同成長時,生活會很愉快。我們經常說想一起變老,卻忘記了一起成長的重要性。 互為師徒的互動關係,會讓彼此感覺是一體的。必須為一段關係付出努力,才能從關係中得到回報,但伴侶關係不是自動販賣機,不是只要付出就能保證立刻獲得回報。 付出必須真心誠意,而獲得的東西也將帶來啟發。 以個人目標為優先

作者資料

傑.謝帝(Jay Shetty)

說故事的人、podcast節目主持人、前僧人,致力於將古老智慧傳播到全世界。著有全球暢銷書《僧人心態》《愛的8法則》。 1987年出生於英國的印度裔家庭,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英國前十強的倫敦卡斯商學院後,拒絕了幾家知名企業的工作機會,搬到印度孟買的道場,成為僧人。數年後為傳遞所學而還俗。 2016年起開始經營影音頻道。迄今已製作超過400支影片,累積觀看次數逾80億次,在各主要社群媒體的累計追蹤人數超過4,000萬。 因為翻轉了媒體世界的遊戲規則,於2017年被《富比世》雜誌選為「30歲以下的30大傑出人士」。 曾創下許多驚人的自媒體紀錄:「30歲沒成功人生就很失敗?其實你只是走在自己的時區」這支影片在2018年創下臉書當年度最多人觀看紀錄,將近4億次瀏覽。 主持健康生活類第一名的podcast節目《跟傑.謝帝一起找到人生目的》(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已故NBA球星柯比.布萊恩、世界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創辦人瑞.達利歐、《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拉丁天后珍妮佛.洛佩茲、R&B天后艾莉西亞.凱斯等知名人士都是節目來賓。 其觀點引起許多企業共鳴,Google、Netflix、巴黎萊雅、臉書、可口可樂、匯豐銀行、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微軟及埃森哲等公司都邀請他去演講或開發企業內訓課程,主題包括尋找職場目標、未來的幸福,以及數位媒體經營策略等。此外,他的線上課程已有超過200萬人參加,學員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 更多資訊請參考:JayShetty.me

基本資料

作者:傑.謝帝(Jay Shetty) 譯者:祁怡瑋 出版社:方智 書系:方智好讀 出版日期:2024-01-01 ISBN:9789861757742 城邦書號:A380022 規格:平裝 / 單色 / 41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