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51勞動節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隨機思維:不死守目標、拉高容錯率,打破企業經營追求完美的傳統慣性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做自己的英雄!小書展
  • 世界閱讀日書展39折起!
  •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內容簡介

==================== 不確定性是其他人計畫中的風險 \ 卻是你最大的機會!/ 在混亂迷茫的年代中,如何善用「不確定性」 \ 正是卓越人士與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 ==================== → →【在難以預測的真實世界中,頂尖創業家提高成功機率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 ← → →【從創業、成長、銷售到管理,提供企業經營運作的各個環節的最佳決策指引】← ← ▎當無法預測的事件接二連三地到來 ────────────── 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企業家和管理者與一般人有何不同?並非他們有著祕密的公式、先見之明,或是更好的教育水準和超人的智慧,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善於利用「不確定性」。無論我們多麼聰明,都不可能掌握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情;更糟糕的是,當我們嘗試管理越多變因,官僚主義、教條規範,反而會讓我們的反應速度越來越慢。 ▎善用隨機思維提高成功的機率 ────────────── 本書作者表明,與其試圖控制不確定性,不如好好利用它,建立以不確定性為決策基礎的「隨機思維」。與其試圖了解不可知的事物,我們反而應該學會不去預測的控制方法,旨在抓住機會和不可預測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的機率,並打造持久、適應性高的業務能力。讓我們能夠在面臨不可預測的處境中,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想讓不確定性站在你這一邊,你可以這麼做…… ────────────── |採取行動:你不能等到一路上都是綠燈才開車,要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搶占先機,我們必須去「試一試」,然後在行動中獲得經驗並調整步伐。 |多方嘗試:依著常規的道路前進,可能很穩定但不會進步,大家都知道的東西毫無價值。多多嘗試不同的想法與點子,增加獲得意外驚喜的機率。 |接受失敗:我們不會將嬰兒學會走路過程時的跌倒視為失敗,而在工作或生活上也應該如此,失敗能提供我們難能可貴的獨特經驗。 |堅持到底:有時成功不是一蹴可幾,在對的道路上不輕易放棄、堅持下去很重要。再多撐一下、再多走一步,成功就在眼前。 |精益求精:你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之中嗎?停,到此為止,然後想想有沒有任何方法能讓自己更進一步。相信我,永遠都有改善現狀的方法。 ▎不確定環境中的肯定推薦 ────────────── 許士軍|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創院院長 林大涵|貝殼放大創辦人 劉恭甫|創新管理實戰研究中心執行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趙胤丞|「高效人生商學院」podcast共同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NeKo嗚喵|說書人/書評youtuber Zoey|佐編茶水間 \ 出發去探索這個不可預測的世界吧!/

目錄

【PART 1】 運氣成分 第一章 機運──不可預測的世界大揭密 商業世界特別容易起伏動盪,因為我們的成功牽扯到很多孤立且無法預測的因素,包括社會趨勢、經濟周期、技術創新、政府法令,競爭行為和人類行為等。由於商業世界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為不可避免的失敗而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懲罰呢? 第二章 站在泰勒的陰影下──對於不確定性的系統盲點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堅信管理是一門科學,並建立泰勒化的生產線模式。實際上,泰勒的實驗大多是失敗或虛構的,但我們仍為科學管理著迷。大多數關於企業成功的因素歸類都是毫無價值的,因為它們僅是基於對我們已知成功的案例所進行的研究。 【PART 2】 為自己開創運氣 第三章 心態決勝──正面迎戰不確定性 我們必須獲勝或從失敗中學到教訓,必須堅持不懈,但也必須懂得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而非在錯誤路線上頑固。積極評估訊息的準確性並尋求多種觀點,不過分析是無法取代行動的,我們必須「試一試」,越早取得越多實際數據,遠比空想分析還有用。 第四章 社會資本──在不可預測世界獲取機會的基礎 其含義很容易理解:你認識的人越多,與你的互動越多,會發生的積極事件就會越多。在一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社會資本是機會的真正基礎,金融資本也會隨之而來。幸運的是,只要稍加努力,社會資本就可以迅速累積。 第五章 銷售──將機會導向成果 銷售牽涉到滿足顧客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了解顧客真正的需求、協助解決問題,並且不害怕對顧客提出挑戰,以激發他們產生新的想法與觀念。 【PART 3】 成立、發展及管理能成功應戰不確定性的組織 第六章 創業──控管危機四伏的不確定性 卓越的企業家與傳統商業思想管理者採取根本不同的方法,因為他們源自對不確定性的不同態度。前者將其視為生活的事實,後者浪費時間試圖分析他們成為完美訊息的方式。其差異在本章中有詳細分析,從團隊成員選擇、投資停損點的掌握、創立業務的時機等,都有天壤之別。 第七章 成長──十條成長途徑及應用方法 本章詳細探討了四個概念:複利式成長、透過開發成長、透過探索成長,以及成長的燃料。擺脫傳統的線性式成長,我們詳述如何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取得成果。 第八章 給領導者的忠告──在變化莫測的世界中運籌帷幄 我們需要創建能夠在不確定性上蓬勃發展的組織。為此,本章探討了在不可預測的世界中注定獲勝的人與失敗者之間,在企業文化、領導風格、招募和營運上的關鍵差異。

內文試閱

  ■ 世界在本質上不可預測 ■      目前,各學門的想法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我們所處的環境本質上不可預測。商業界特別容易受到變動的影響,因為成功與否奠基於交雜在一起的因素,這些因素單獨來看已經難以預測,遑論加總起來。      社會趨勢、組織的新興行為和景氣,未料到的科技發明、政令、競爭,還有種種可能出現的人類行為,無論具有巧思或愚昧,無論會造福人或帶來禍害,都混和在一起創造出極難預測的環境。      認定一切背後都有某種暗藏的運作機制待人解開,或是重大顛覆性事件背後有特定的「意義」存在,這種觀點是人之常情,但證據表示實情並非如此。天然災害並沒有可預測的行為模式,使人類歷史大轉向的事件在發生前幾乎是不可能看出來的。泡沫化、崩盤、繁榮和蕭條是經濟系統固有的特徵,而不是可以導正的缺陷。無論人再怎麼努力,總是會有出奇不意的情況使得預測失效。      多數的專家預測都不正確,就算真的有說中也不全然準確。望向的未來越遙遠,能預見的事物就越稀少。考量到黑天鵝在生活所佔的重量級份量,可以合理推論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完全預測不出來。      有句猶太諺語闡述這一切:「謀事在人,笑壞了神。」不確定性是人生無可避免的現實。因為多數事件不在人的掌控之中,我們只得如此作結:單憑行動無法決定發展結果。      ▎結果 = 行動 + 條件      我們經歷的結果不僅取決於行動,還要將行動之際的條件納入考量。譬如,想想看你要應徵一份工作,你可能會請專家指導你如何潤飾履歷、仔細查詢應徵公司的相關資料、盡可能深入了解該職位,並且思考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而勤奮準備。你可能也針對難預測的因素做應變計畫,像是可能因誤點耽誤到面試時間。      然而,決定你錄取與否的條件有很多、或甚至全部都是無法預測的。譬如,你並不知道該組織的政治版圖、其他應徵者是否傑出或跟招聘主任的交情如何;你永遠也不會真正曉得面試官個人看重什麼、招聘的錄取標準為何,又或是你和他合不合得來,他可能認為你條件太好或太差。這些因素都充滿不確定性而不在你的掌控範圍內。      有鑑於此,你的行動必須要涵蓋一個或然率的向度。或許你要多預備一些錢,讓自己有充足時間找到適合的職位,因為可能要多吻幾隻青蛙才會遇到王子。你可以主動結識能介紹潛在雇主給你的人,也可以同時應徵兩、三個適合自己的職位。      這個例子也講明了另一個重要課題:條件不定時(或多或少都是如此),「就算做了最聰明的決策,結果也可能不如預期」。機運說得算,無論是好是壞。      多數人都會害怕可能失敗的情境。撇開現實後果不談,我們會被種種痛苦的情緒纏身,像是懊悔、慚愧、羞恥、怕遭指責,乃至於自我厭惡。為什麼?因為我們把責任歸在自己身上。對於多數人來說,良好的行動和良好的結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如果沒成功,那問題一定是出在自己這裡。決策做得好但結果不盡理想,大家便難以認同那「仍然是個好決策」。      不過,身處於複雜世界,結果由未知的條件決定,或許失敗就只是運氣問題。接受事件不在自己掌控下,就能重新看待不良結果,並大幅減少難受的心情(第三章會再多談談這主題)。      此外,我們也能不再無止境地擔憂自己有沒有遵循完美的策略、理論或是預定方案以謀求成功。就算真有這種東西,也無法保證有理想結果。我們必須要接受有各種的可能性,並據此下注。      ▎商場一切都是在玩機率遊戲      我們認識的人當中,有些人會成為親近好友、企業夥伴或客戶,也有些人則會淡出我們的生活;我們想到的點子有些會成真,有些則會失算。有些潛在客戶會掏出腰包,有些則不會;搭火車撿到的報紙,有些上頭寫了會從此改變往後人生的內容,有些則沒有。      因為有這些變數和可能的發展道路,想要加強成功機率有兩個作法。我們可以多認識一些人、多測試一些構想,或是多開發客源——以商業譬喻可說是擴大沙漏的開口。另一種作法則是增加轉換率,也就是增加從沙漏上頭進來而最終在底下產生正面成果的比例。      多數談論商業的論述都是後者。最佳化能增強掌控感,並提升流程效率——這兩項都很有利。不過,既然世界本質上充滿不確定性,太過於強調最佳化就不是什麼好事。      以下舉例說明。假設有兩間公司抱持完全不同的基本態度,一間採用「判定型」風格,經理人相信透過充足的分析技巧和仔細的規劃,就能夠將碰運氣的成分減到最小,而能保證成功。另一間公司採用「或然率型」風格,經理人接受不確定性是現實的一面,並玩機率遊戲來利用而非壓制運氣成分。      現在,假設有個專案的預估成功率是十%,而投資報酬率高達一百倍。判定型的經理人幾乎一定會否決,簡言之成功率實在太低了。相反地,對於或然率型的經理人而言,只要能有充足餘裕來探索點子,很可能會肯定地接下來。事實上,本書著作當下的世界首富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就用這個範例來說明他使用類似的或然率型企業理念。      他寫了一封信給Amazon 股東,強調以下訊息:「隨著公司成長,一切都需要規模成長,失敗的實驗也不例外。如果失敗的規模沒有成長,就沒辦法開創出大格局……我們會努力讓投資案有良好的展望,但不見得都能做出好成績……要告訴股東的好消息是,只要單一項投資案大獲成功,獲利就能彌補眾多失敗案件的成本而有盈餘。」      因為在真實世界中,許多成果來自於巧合或是誤打誤撞,以及承擔風險投注於獲利模式並非線性的潛在機會,所以在決策過程中採用或然率型方法能帶來更多成果。      從這道理可看出些端倪,知道為什麼受正規商業培訓的經理人常常創業失敗,而看似資歷不足卻有街頭打滾經驗和「衝勁」的人卻能闖出一片天。前者常具備判定型的聰明腦筋,但面對不可預見的事件就會栽跟頭。他們把商場視為智力考驗,認為玩機率遊戲很要不得。相反地,比起長時間策劃,後者更重視登門拜訪、與人握手談事,還有實際嘗試。他們時常會經歷失敗,但也有時候能獲得豐厚報償。他們玩贏了分析派人士拒絕參與的機率遊戲。      我越常接觸薩巴這類的創業家、投資人和創辦兼所有人,就越注意到其中差異之大。傳統經理人會算盡心思來避免承擔風險,真正的贏家則運用才智來承擔估算過的風險。比起不計代價避免失敗,世界上最強大的投資人、創業家和領導者則把失敗視為更上層樓的必經之路。他們看出不確定性的本質即機會的最大來源。      ▎不確定性是機會的最大來源      想像看看,你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預測未來的人,這是福是禍?在賺錢方面你可能認為這是好福氣,可以買對股票,並能盡情投資創業公司而絲毫不冒風險。      可惜的是,要讓世界維持在可預測的正軌上,你本身也要是可預測的。你必須在人生中扮演被動角色,沒有能力左右事件或是開創出命運安排之外的更好未來。      現在,假設每個人都有這種預知未來的神奇能力,狀況就更糟了。因為每個人都對未來有同樣的洞察力,所以沒有人有超乎常人的優勢。如果企業成功有神奇公式,事情也會落入同樣境地——一旦廣為人知後,就沒有競爭優勢可言。      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在其中一本回憶錄中,針對這方面的思想推導出以下結論:「平均而言,每個人的預測都是符合共識的預測。」他細部解釋道:「如果你的預測也符合共識,就算正確也不會帶來高於平均水準的表現。癥結點在於超凡表現必須是非共識的正確預測,但非共識的預測難以辦到、難以正確,也很難加以行動。」      從這觀點來看,不確定性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令人畏懼,反而給人選擇走哪條道路的自由。如果未來尚未註定,我們就能自己開創出來。畢竟,進步與否端看誰願意放手一搏以獲得回報。共產政權對此學到慘痛教訓,他們執意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發展停擺——薩巴在匈牙利長大便親自體驗到這點。因此我們進入本章的結論:機運不是要消除的禍害,不是該抹平的皺褶或是要跨越的屏障,而是機會的泉源所在。      明白這點後,現代管理體系受到一連串未獲得解答的疑問衝擊。如果不在控制範圍內的因素多過於受控因素,為什麼管理理論著重於細部分析而非或然率?如果決定成敗的因素無法預見,更別說被估量,我們怎麼會產生極其強調量化的風氣?      若說改變是唯一可確定的事,為什麼大家總愛推崇效率,而罔顧適應力?再者,既然不確定性是機會的最大來源,為什麼大家卻拒絕去接觸它?我將在第二章解答這些問題並做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資料

馬特.沃特金森 Matt Watkinson

國際知名的商管作家、演講者和企業顧問。他的見解被全球領先的研究公司引用和採訪,並被邀請與世界各地的產業領導者談話。他的第一本書《出色的客戶體驗背後的十項原則》(The Ten Principles Behind Great Customer Experiences),在2014年獲得了CMI(英國特許管理公會)的年度管理書籍獎。

薩巴.孔科利 Csaba Konkoly

在匈牙利共產政黨中出生和成長,十幾歲時開始了他的第一筆生意,他在柏林圍牆倒塌時從義大利進口汽車。他在大學學習經濟學時,便自學了股票交易。在接下來的十七年中,他在全球建立和管理對沖基金,最終創立了一支規模為25億美元的全球宏觀基金,客戶包括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和艾倫.霍華德(Alan Howard)等投資界傳奇。迄今為止,在他的24筆早期投資中,有5筆成為獨角獸公司,每家公司市值都超過10億美元,另外7家獨角獸公司的總估值達到10億美元。

基本資料

作者:馬特.沃特金森(Matt Watkinson)薩巴.孔科利(Csaba Konkoly) 譯者:陳依萍(Nita Chen)林敬蓉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業周刊叢書 出版日期:2023-07-25 ISBN:9786263187573 城邦書號:BW0826 規格:膠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