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做事的人:張善政的斜槓探索人生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做事的人:張善政的斜槓探索人生

  • 作者:張善政吳錦勳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9折 405元
  • 書虫VIP價:383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他是滿意度最高的閣揆,是知識、常識、見識、膽識、賞識兼具的跨界人才;他一呼百應,從不讓人失望;他做事既博且精,能宏觀又能微觀;沒有意識型態,總是專注於解決問題,一路走來始終庶民,真心做自己! 台灣不缺彌勒佛,也不缺救世主,缺少的卻是願意低頭流汗,建設明天的國家工程師,一位挽起衣袖「做事的人」! 「每當我挽起衣袖、專注將難題解決,那種快慰與充實,真是比某個位置、頭銜或虛名,更讓我高興。」──張善政 他愛山、他務農;他是工程師、是教授;是科技部長、行政院長,是農夫、公益推動者,他不斷跨界、歸零、重開機。 他人生中的每一條斜槓,不僅是一次職涯的挑戰,更是他價值觀和終極關懷展現,他始終知道自己在天地之間該如何存在和奉獻。 工程師出身的張善政,對權位沒有執念,只想把事情做對、做好。施振榮盛讚他:「做事有進度、有方法,知道如何操兵、貫徹紀律,可以將一座世界級的雲端資料中心,管控得如此完美。任何交給他的任務,他都可以deliver出來,從不讓人失望。」劉兆玄肯定他:「不是一個僵硬固守在自己安全的、專業領域的人,是一個可以跳到外面,做更大的事情的人。」 他愛山、務農,知道天地於他為何。如同他「捨不得」用除草劑毒殺土地,他「捨不得」台灣繼續沉淪。這一位割草種樹的男人,在過去這幾年間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形塑出自己「科技善政」的風格。台灣不缺彌勒佛,也不缺救世主,缺少的卻是願意低頭流汗,建設明天的國家工程師,一位挽起衣袖「做事的人」。

目錄

出版者的話 真能把事做對的科技領袖──張善政、高希均 採訪者序 建設明天的國家工程師──吳錦勳 【序章 緩步險峰行】 【第一部 尋童年發光的石頭】 第一章 好奇心 父親給的禮物 第二章 自學力 自由中學會自律 第三章 務實 土木是一種人文關懷 第四章 坦誠 接受真實的自己 【第二部 追新知自由之風永遠吹拂】 第五章 鷹眼 看見事物本質的是心,不是眼 第六章 創新 猶太教授教我的事 第七章 破舊 站在巨人肩膀上開創 第八章 溝通 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對話 【第三部 探科技擁抱數位大未來】 第九章 眼界 選擇做更重要的事 第十章 開拓 為台灣網路發展披荊斬棘 第十一章 跨界 理工的腦,人文的心 第十二章 鬥智 為台灣的國安鋪路 第十三章 突破 管理,只有一個鍵盤的距離 【第四部 聚人氣意外的覺旅】 第十四章 魄力 政治不歸路,只有戴著鋼盔向前衝 第十五章 開放 「死」資料變成「活」知識 第十六章 同理心 雲豹裝甲車上看不到的眼淚r 第十七章 細究 從最後一哩路到最後一公分 第十八章 感念 再一次說「再見」 採訪後記 用自己的風格從政 吳錦勳

內文試閱

【第十六章同理心】 【雲豹裝甲車上看不到的眼淚】 在政府工作,我喜歡親臨沒有折衝、迴旋空間的第一線,直接承受民眾的反彈。感同身受,但不要喪失理智。因為只有走下雲豹戰車,才能看到人民甘苦的眼淚。到底勘災的目的是什麼?旁觀他人的痛苦,或是對他人的不幸真切地感同身受,這真是身為為政者一大考驗。 二〇一八年八月中南部淹大水,我們看到蔡總統搭雲豹裝甲車到嘉義勘災,在嘉義布袋遭災民嗆聲:「總統下來走走看!」「〈台語〉落來行,汝就知影啊!」途中還有災民拉起封鎖線,怒嗆:「再開進來就把我輾過去……」甚至不讓裝甲車前進。 總統親自到災區巡視,為什麼民眾會如此不滿?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泡在黃濁泥水裡這麼多天了,只希望為政者能懂他們的痛,但諷刺的是,他們抬頭卻是看到蔡總統搭乘裝甲車「高高在上」,完全感受不到同理心。 他們的訊息很清楚:「走下來!」才能「體會看看」。 【不要旁觀他人的痛苦】 其實,幕僚常會建議官員,「不要輕易跑到第一線,以免面對沒有折衝、迴旋的空間。」或是當面允諾的事情,之後卻做不到,一定被罵「白賊」;更糟的像馬總統被憤怒民眾「獻鞋」〈丟鞋子〉、小英總統被當面嗆聲。不論是心情受到衝擊,甚或身體上受到傷害,總是幕僚或隨扈的職責。 但是,如果為了保護官員,一味地用拒馬、鐵絲網、盾牌鐵棍遠遠封鎖、隔離抗議民眾,或不分青紅皂白架開,這又顯出權力的傲慢,也拉大與民眾的距離。 我在行政院期間,遇到令人措手不及的各式災難,從禽流感、復興航空墜河、登革熱、八仙塵爆、霸王寒流、〇二〇六台南地震、流感、腸病毒、空勤總隊直升機失事等……尤其副院長一向是政府救災總指揮,我的從政生涯簡直成了「勘災總隊長」。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真不可以為外人道也。 日後我不斷思考:到底勘災的目的是什麼?旁觀他人的痛苦?或是對他人的不幸真切地感同身受?!這真是身為為政者一大考驗。 【直面第一線】 二〇一六年二月六日凌晨高雄美濃地區發生六.六級極淺層強震,台南維冠大樓倒塌,造成一一五人死亡,成為有史以來單一建築物罹難人數最多的災難。 午夜時分,我接到電話,心裡一沉,從早上五點多開始,我和馬總統便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聽取會報,七點到台南災區和醫院視察狀況,快中午又飛回台北指揮救災工作,盡量避免給救災人員帶來不便,全力協助台南市長賴清德,同時致贈加菜金給搜救弟兄、國軍弟兄和志工,讓搜救工作更順利,將救難工作做到最後一秒鐘。有媒體形容,「這是台灣政壇多年來難得一見的藍綠和解與中央地方合作典範。」 其實,第一時間地方政府及救難隊早已將傷者送醫,災變現場附近店家放棄做生意,將道路、騎樓空間騰救災,慈濟利用這些空間,搭上帳篷,協助救援。當地的觀光飯店、民宿,也都自動騰出房間安頓受災戶。我在現場,能做的實在不多,看到一位老婦人因為兒孫媳婦還在受困,泣不成聲,只有趕緊拿衛生紙替婦人拭淚,勸她顧好自己,不要再難過;當我在新樓醫院、收容所等地慰問罹難者家屬,頒贈慰問金時,聽到災民說:「寧可不要慰問金,也希望家人回來……」聽完,我心都快碎了。 我認為在面對緊要時刻,身為政府官員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折衝、迴旋空間」,你不能有所保留,要親身走到第一線,直面問題,傾聽民意,迅速回應人民切身的需求。 好比二〇一六年一月台灣受到霸王寒流強襲,六十多人凍死,西南沿海地區養殖場魚群大量暴斃,全台農林漁牧業損失約三十五億台幣。 當時是我代理行政院院長的第二天,就迅急南下台南七股勘災。我看到偌大的魚塭,浮滿密密麻麻腫脹的虱目魚。站在池邊,不由得心情也沉重起來。我雖然不是全職農民,但也曾遇到辛苦整地耕種的果園,被颱風一夕間吹垮,體嘗過那種滿目瘡痍、一無所有的感受。看到魚塭底部已抽乾池水,我便「─咻─」地往下跳入池邊,想仔細看魚鰓腐壞的狀況。我這一跳,純粹是出於想要仔細了解災況,沒想到卻把所有人嚇到了,陪同的農委會副主委、市長賴清德、以及記者們也都一個個跟著往下跳。這個小動作,不經意卻讓很多人對官員總是「高高在上」印象改觀。我在魚塭現場,當著災民的面,要求農委副主委,對災損的補助要「彈性、加速、從寬」,尤其一定設法在農曆年前,讓漁民拿到補助。這些都沒有事先套招,我的想法是,安頓災民七上八下的心情,儘量讓他們安心,不要讓不滿負面情緒擴張蔓延。如果我覺得官員做得不夠、反應太慢,我就再逼他們。後來,他們也真的讓行政流程加快,做到現場的承諾。 【請您一路好走】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日,新北市石門外海,一艘名為「德翔臺北」的貨輪擱淺,船體斷成兩截,重油洩漏汙染逾二公里。為了緊急救災,空勤總隊出動直升機,第一趟載運船公司技師到船上探勘是否有漏油,第二趟用吊掛方式將他們撤走,偏偏這天風狂雨勁、濁浪排空,就在第二趟直升機意外墜海,正駕駛、特勤組員兩人殉職,其餘三人落海受傷獲救。 印象最深的是,那天是周五,我還卡在立法院總質詢的最後一天,中午時分,得知空勤總隊飛機摔進海裡。總質詢一結束,我便分別趕赴醫院探望。來到第一家醫院,正駕駛的太太說:「院長,您能不能看看我先生大體,說幾句話……」 很多人可能會有所忌諱,身旁幕僚也表示不宜「這……婉拒比較好。」但面對傷心的家屬,我豈能轉頭就走。若只是以個人的立場,衝到現場、面對壓力、與眾人周旋,很多時候,這些是違背我的個性的,然而一旦站在政府公部門的位置,我卻超越自身個性或能力的侷限,得到了面對的勇氣。 我仍決定進去瞻仰遺容。正駕駛生前落水,身體腫脹,臉像吹氣一樣,一片慘白,想想他曾是妻兒倚仗的高山,如今躺在冰冷的鐵板床上,我心裡非常難過。站在大體旁邊,我雙手合十悄聲說:「謝謝您,請不要牽掛,一路好走。」致意之後,他太太心情平復多了。 換到另一家醫院,太平間裡那位特勤組員狀況更慘,當我走進去時,他已經被蓋上了往生被。聽說在吊掛作業時,正好颳來一陣強風,直升機像陀螺打轉,重心歪了,傾斜擺盪了一下,而正在執行吊索任務的他不幸被高高甩起,頭顱被螺旋槳葉片削去半邊,從此再也找不到。他的遺容不便瞻仰,地面滴了滿滿一灘血。 他的太太對於先生意外,十分不諒解。這一位特勤組員在作業過程中身懸於機艙外,是否求好心切想趕快把人員拉起來,讓吊掛作業更有把握?當然他太太泣不成聲,質問我「為什麼他要站在機艙外?」「SOP是這樣要求的嗎?」我講不出半句話,要求內政部主管單位一定要給太太清楚的解釋說明,否則她一輩子都會覺得先生枉死。我還探視了另外兩位傷者,恭禧他們大難不死。 【穿上別人的鞋子】 同理心,用英文慣用語來說是「把自己的腳拿來穿上別的鞋子」,設身處地理解感受他人真實情境。我益發覺得,一定要接觸在底層受難的當事人,才可以傾聽到最內在的心聲,他們心裡面有不舒服一定要講出來,抒發心情,才不會怨你怨一輩子。 沒想到多年後,我在花蓮認識的一個餐廳老闆好友,他原本是直升機飛官,當天探望的空勤總隊傷者之一正好是他的教過的學生。老闆告訴我,這位年輕人現在身體復原得很好,又再出任務了。我聽了也覺得很高興,人的因緣真的很奇妙,繞一圈又串起來。 台南地震後,舉行安靈法會,有二百位家屬參與,結束時馬總統與我一位一位家屬握手,我握到一位先生,他說:「院長,我是你台北府上管區派出所的所長,大樓倒塌往生的是我弟弟一家人。」 北返之後,我到派出所找他,他說他弟全家住在維冠大樓,全家一夕死亡,只剩唯一沒有罹難的大女兒,因為學校派到外地實習,沒住家裡,逃過一劫。 我說,突然一個晚上全家都不見了,希望這個女孩能好好照顧,若需要心理輔導,要妥為安排。他說自己是大伯,一定會好好照顧弟弟的女兒。 等到我卸任之際,賴清德請我到台南參加一個紀念音樂會,之後去香格里拉飯店吃飯。席間,我提到這位倖存女孩的故事,賴清德說:「我知道這個女生。」他向旁邊的小姐說了幾句,向我介紹,「啊,就是這位小姐,很感謝香格里拉飯店,讓她在這裡實習打工。」 人的緣分真的很奇妙,我鼓勵這位賴小妹妹:「你要好好加油,全家就只剩你一個,靠你了。」替她打打氣,「以後有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好好照顧你的。」 同理心?還是理盲與濫情?不易把抓,有時候我的所做所為、或是任何發言,都不是出於「張善政」這個人,而是「行政院長」或「副院長」這個角色。有時候又反過來,我是出於身而為一介凡人,對於某些災民際遇由然地產生了深刻同情。 【感同身受,但不要喪失理智】 從政生涯,我因為透過人與人的互動,用他人的眼睛,以全新的眼光看世界。我覺得為政者一定要多跟基層互動,親身走到現場,才能看到平常看不到、聽不到的、才能知道傷害解決了沒有。即使面對不滿,或是被嗆,仍要到他前面,讓他傾吐冤屈。尤其,不要等被罵了才去,那做再多人民不滿情緒早就擴散了,根本沒用。 〇一八年八月南部淹大水,我再南下嘉義縣東石鄉,到幾個嚴重的村落勘災慰問。我雖已不在政府職位,無法帶給災民即刻的資源,但是希望他們能感受到來自政府以外的關心。 從東石這最嚴重災區災民的角度,政府補助僅是杯水車薪。一個屋子的家具許多被水沖走,家電被泡爛無法使用,只剩下一個殘破的空殼房子。一位在鄉公所填報災損申請的養殖漁民告訴我說,她的魚塭被水沖垮,養了一年的七星鱸都流失,損失至少兩百萬元。 這些遠高於政府公告的補貼標準。這次既非颱風也非地震,過去好像沒有向民間募款的先例,但是異常氣候將來勢必越來越嚴重,我們不能墨守成規。依照公益勸募條例,政府遇重大災害時,是可以啟動募款的。現在是不是該是考慮這樣途徑的時候了?這對於辛勤樸實的民眾而言,是非常珍貴的支助! 從掌潭村撤到港口宮香客大樓安置所的一位老阿伯告訴我:「家沒了!」 我當然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我深知精力與資源應該如何分類?你如何傾聽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腦子,整合好自己,做好的精力與資源的配置,不在理盲與濫情中迷失了自我。當我親臨沒有折衝、迴旋的空間的第一線,直接承受民眾的反彈,我一直提醒自己:「感同身受,但不要喪失理智。」 但是我想,如果不踩在泥水裡,單從裝甲車上,怎麼能看見災民眼中的淚光。 【第十八章 感念】 【再一次說再見】 小學時,媽媽每天牽著我的手走路上學,長大後,母親失智,我仍牽著媽媽的手,直至淚送她走向人生最終。我母親失智近二十年,漸漸不認得我,叫不出我的名字,忘了國語、台語,只會說童年的日語,忘記說再見就向我們告別了。小時候我們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簡單的童謠,大概是說我這樣的小孩。記得小學一、二年級時,媽媽每天都牽我的手,領我上學。早上從一江街宿舍,穿過車輛很多的南京東路,十幾分鐘的腳程,我們一路聊天說笑,很快到了長安國小校門口,她總是凝視我背書包走進去,才轉頭離開。有時候,我沒走幾步,人還在穿廊中間,下意識地轉個頭,希望再看她一眼,她若還在原地,我便舉起手再揮兩下,用唇語說:「呵──再見!」 母親,是上天賜我的無上恩寵,這一牽手,牽出了我們母子六十多年的因緣。 【清淡家常的媽媽味】 我跟媽媽很親,她真的影響我很深。她把我們照顧得很好,很會理家。潛移默化之下,我也喜歡把環境整理的乾淨整潔、有條不紊。 小時候,家裡只有一種暱稱為「土冰箱」的櫃子,沒有馬達、冷媒,不能插電,鑿冰人把冰塊運到家裡,放入櫃子最上層,冷氣緩緩沉降,下層的食品可達低溫保鮮之效果。 用這樣簡陋的土冰箱,媽媽得每天到傳統市場買菜,她的廚藝雖然不到傅培梅的等級,但還是用「魔法」變出家常美食。如涼拌竹筍、汆燙小卷、蘿蔔排骨湯……我喜歡吃魚鮮,媽媽常煮清蒸魚,放幾片薑、幾段蔥、灑點鹽,十足簡單卻無比美味。偶爾她興致一來也會做些功夫菜,像是鍋巴蝦仁,而費工、味道濃重的紅燒肉、紅燒魚比較少。 晚餐時刻,三菜一湯、一家四口圍著小餐桌,聊著學校的趣事,爸爸談些工作或人情世故,這景象烙印成我對「家」的永恆想像。 爸爸的老家在天津,北方人嗜食麵類,母親也學會包餃子,家裡也經常吃餃子。如果回台南外婆家,媽媽跟姨媽們帶我去吃台南小吃:包月桃葉的菜粽、鱔魚麵、米糕、碗粿、牛肉湯啊,這些混合成我和媽媽之間難忘的幸福滋味。 國小低年級可以回家吃中飯,之後一路求學,我都是吃媽媽準備的便當,念台大時,離家近,經常可以溜回家吃飯,媽媽的味道,總是能暖我的胃、安撫我的心。除了出國留學那五年,只要在台灣,一天沒有吃媽媽的飯菜,就感覺到少了什麼。 受母親影響,我現在口味依舊偏淡,而且不太敢吃辣。有幾次出差大陸,面對滿桌的重油、重鹹、色美厚工的佳餚,總是感到很不習慣。成年之後有機會嚐遍不少國內外美食,但最讓我懷念的,仍是小時候不起眼的家常菜。記得早年父母年輕身體好,我跟妹妹也都還沒有很大課業壓力,父親因為常跑工地,公司配有一輛可以上山下海的車子。假日父親若有空,我們全家便到日月潭、溪頭遊覽。 那幾年全家出遊的頻率還不少,短程一點的我們也到宜蘭,那時沒有雪隧,總是繞著綿延彎曲的石碇、坪林間的山路。我永遠記得,當車子一過大金面山,開始九彎十八拐幾個大彎之後,突然映入眼簾的是宜蘭平原,那棋盤狀的稻海,更遠一點的太平洋,波光粼粼中,初見那墨綠的龜山島,那種天高地闊的震撼,至今難忘。沒有想到就在台北以外,另有一個廣大的世界。 【空盪盪的家不習慣】 我們家其實很傳統,男主外、女主內,媽媽原來也是職業婦女,但婚後生下我和妹妹之後,她便辭職在家成為家庭主婦。十多年之後,我開始念初中時,她比較有時間,二度就業回到職場,進入有名的廣告公司「聯廣」,準備一展所長。 然而她工作沒有多久,我便央求她不要再上班了。那時我比較自私,放學回家,看到整個房裡空盪盪的,很不習慣。我從小戀家,之前媽媽在家,放學回家看到她的笑靨、聞到桌上的飯菜、閒聊招呼,心裡感到好踏實、好放鬆、好舒坦。 依賴成為一種習慣,習慣固著成一種理所當然。因此我一直吵嚷不休,要媽媽趕快辭職回家陪我。果真工作不到半年,她便辭職回家,從此不再外出工作。 唉,我真不知足,人在福中不知福,當年要是我懂事一點,真應該讓她繼續上班,或許媽媽一直藉著上班機會動腦筋,晚年就不致於失智。每思及此,我總感到無比內疚。 我是獨子,照顧母親責無旁貸,留學回台大教書成家之後,我抽不到學校宿舍,貸款在新店山區買房,父母跟我們住樓上樓下,就近照顧。日後擔任公職也從未入住官邸,每天新店、台北兩地跑,只想就近陪伴家人,晨昏定省,多看幾眼媽媽。 面對親人失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辛酸的故事。我回想,自從有一天母親突然暈過去,自那天起,她便開始忘東忘西,後來遺忘的次數愈來愈多。我常跟她說話,看能否提醒她一些事,初期還可以應答幾句,但後來發現愈來愈沒用。 有時她面容淒苦、嗯嗯哼哼,看得出很不舒服,但究竟哪裡痛也說不清楚,送到醫院急診,才知道是尿布包久出疹子,或是尿道發炎,她有苦說不出。

作者資料

張善政

前行政院院長,現任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史丹佛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康乃爾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博士,曾任台大土木系教授、國家高速電腦中心主任、宏碁電子化事業群副總經理、Google亞洲硬體營運總監、行政院政務委員、科技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及院長。他是工程師、教授,也是企業經理人、科技長、院長、農夫、公益推動者,一生始終不斷跨界,不斷歸零重開機,是「斜槓青年」最早的實踐者。他人生中的每一條斜線不僅做為一次職涯,更展現了他的價值觀和終極關懷,更難得的是,每一個角色他都可以扮演到極致,全力以赴,做什麼、像什麼。

吳錦勳

台灣桃園人,台大哲學碩士,擔任記者十餘年,曾以「翻山越嶺,一堂一百二十公里的英文課」獲2007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卓越專題特寫獎」、以「一家公司,幹掉一個王國」獲2008年吳舜文新聞獎之「深度報導獎」。現職為天下文化主筆,作品有《台灣,請聽我說》《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和亞都的故事》《女兒,我的鍋鏟呢:大提琴頑童張正傑的親子生活誌》。年逾不惑,願以文字鑄一葉扁舟,渡人生渺渺汪洋。

基本資料

作者:張善政吳錦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04-15 ISBN:9789864796618 城邦書號:A1500911 規格:平裝 / 單色 / 36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