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波斯人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西元前兩千年與一千年,被認為擁有眾多成員的遊牧民——亞利安人,向外移民出走來到了歐亞大陸的邊陲。其中一支抵達了裏海南岸,在上古史時代,這些早期移民者建立了當時一個最強大的文明:波斯帝國。   波斯人將告訴我們關於古代社會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   本書將描寫新移民者波斯人所遭遇的環境艱難,而且就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創建了阿契美尼德帝國。它將與希臘人展開對於東地中海霸權的殊死戰,雙方的競賽將決定古代世界的地緣政治。   本書也將生動地描繪許多偉大的波斯城市,並且說明這些城市是如何以包容的政策讓不同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的各族群被吸引至此,而在融合下共同打造了一個卓越的文明混合體。我們將仔細品味這個文明令人讚嘆之處,這包括四通八達的皇家大道,以及為了克服乾旱而發明的供水系統(卡特納)。   《波斯人》將提供啟發式的眼光,深入理解其早期波斯人文明的影響、傳統與歷史,探究波斯人的過去依然在今天形塑當代的伊朗與整個伊斯蘭世界。

目錄

大事年表 前言:失物招領 第一章 起源: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第二章 阿契美尼德王朝 第三章 阿契美尼德人的成就 第四章 歷史和神話中的居魯士大帝 第五章 波斯波利斯:城市、王位和權力 第六章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宗教與帝國 第七章 獲得天園 第八章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和希臘人的到來 第九章 復興的帝國:薩珊王朝 第十章 伊斯蘭化的波斯和波斯化的伊斯蘭教 第十一章 從波斯波利斯到撒馬爾罕:中亞的波斯遺產 第十二章 喜悅的樂園:從帖木兒人到蒙兀兒人,印度的波斯遺產 第十三章 帶著黃金魚子醬的居魯士:向第一個王朝致敬的末代王朝 第十四章 從沙雅德到阿扎迪:伊斯蘭共和國和古老的傳說 第十五章 在翻譯中迷失? 第十六章 第一個超級大國? 結論:強權與花園 參考文獻 致謝 照片致謝

序跋

【前言】失物招領
  波斯,在一九三○年代正式更名為伊朗,位於這片土地上的古文明可以追溯至西元前的第一個千年。然而,儘管波斯實際上比亞洲的其它地方更接近歐洲,而且在古代,波斯和古希臘羅馬有著很頻繁的交流,儘管有時候是爭戰,但是這些過去的歷史並不廣為人知。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人們從波斯詩人那裡佔了不少便宜,比如愛德華•費茲格拉德(Edward Fitzgerald)翻譯的《魯拜集》(Rubaiyat of Omar Khayyam),但是這些東西充其量只是被看作是神秘東方的趣事罷了。   這種情形十分普遍,因為在歐洲歷史的語境中,波斯被認為是一個“他者(the other)”,是亞洲的(Asiatic),是和作為歐洲發展與歐洲文化之基礎的希臘—羅馬文明(Graeco-Roman civilization)十分不同的東西。在這種語境中,「他者」被認為是一種很大的未知,常常是令人不安和危險的。縱觀歷史,它常常和歐洲處在衝突之中。波斯在西元前一千年中葉時成為第一個被賦予「他者」角色的國家,他們的敵人希臘人給歐洲人傳達了關於波斯人與我們多麼不同的第一次暗示。   隨著西元七世紀時伊斯蘭教的到來,東方作為「他者」的理念再次興盛起來,並且更加上了新的宗教維度。整個的伊斯蘭世界都處於這個大類別之中,波斯當然也包括在內。   許多個世紀以後,那些尋找前往東方的海上路線的西歐先鋒航海家們發現了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往印度的線路。作為此一發現的後果,到十六世紀,在當時仍然是歐洲人心中「東方」的中東,變成了一潭死水,歐洲人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更東的地方。直到一八六八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形勢再次改變了,新的地中海—紅海向東的水路招來了對於這一區域的新興趣以及新的顧慮。即便如此,對於在當時主要經營南亞和東亞貿易的歐洲人來說,中東仍然只是一條新的,更短的線路,很少有真正對於中東本身的興趣。在十九世紀晚期,包括波斯在內的中東,只是歐洲人所創造出的新帝國世界中最次要的角色。   在二十世紀的早期,這一切都因為一項重要的科技發展而改變了,內燃機在世紀中葉的發明代替了大多數當時的運輸方式。石油是驅動這種新引擎的燃料,石油在一開始是開採自許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來自俄國南部,眾多原因都證明了這些石油的數量並不足夠。大量的勘探工作開始了,過沒多久,勘探者們就在中東發現了大量的石油。   英國的勘探人員最先在波斯發現了石油,隨即就成立了英—波,即後來的英—伊石油公司。這家公司開始在該國南部沿海的阿巴丹(Abadan)建造一個巨大的石油精煉廠,並開始迅速地把精煉了的石油運往英國。   新的興趣由此聚焦在了波斯。能否掌控這種資源,這時候和英國能否維持其世界帝國的力量有很大關係,因此把這個國家牢牢地控制在英國手中就變得十分必要。與之相關聯的就是對波斯語言的新興趣,這也不可避免地引領到——如果不是真正的理解的話——也算是關於波斯歷史、神話和文學的知識。雖然這個國家從來就不是大英帝國的一部份,但是它迅速地進入到了英國的影響範圍內。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帝國如今成為了現代世界最偉大帝國中的一個小小的部份。   這種從屬的狀態貫穿了二十世紀的大部份時間,其結束只是伊斯蘭意識形態復興所帶來的結果。即便在美國接替英國成為中東的主導勢力時,伊朗依然是英國的主要供油者。在一九八○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伊朗對西方的從屬狀態戛然而止。這個伊斯蘭共和國從一開始就對西方懷抱著敵意,並且立即表現出了自己想要再次成為具有某種重要性的世界力量的雄心。到二十一世紀,這種雄心甚至還包括了成為了核力量的可能性。所有的這一切對於西方列強來說都是新出現的而且是威脅性的情形,也就是說有另一支勢力加入到了它們認為對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帶來危險的國家行列中。   然而這一新的伊朗仍然是廣大的伊斯蘭世界的一部份,當伊斯蘭世界越來越嚴重地被自己所面臨的挑戰所撕裂,伊朗則再次處於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上。伊朗擁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化財富,與佔主要地位的阿拉伯文化以及中東大多數的其它地方的文化都不同,而且伊朗還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伊斯蘭教觀點。這一什葉派伊斯蘭的觀點從來就沒有被主流的遜尼派阿拉伯人所接受過,這只是讓伊朗和它的鄰居們迥然不同的因素之一。而且,這個國家大多數的英雄人物都可以被追溯至伊斯蘭教以前的歲月裡,有的甚至可以遠溯到這個國家的早期文明那裡。這其中許多的元素都被伊斯蘭共和國加以重新發掘,並且被形塑到了它獨特的結構之中。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失去」的記憶在歷史中曾一次又一次地被「找到」並留下了一次又一次的烙印,就像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這本書將會檢視這個國家的古代文明和千百年來人們是如何將這些文明的記憶牢牢記住的。

內文試閱

  第六章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宗教與帝國      如果不了解宗教在阿契美尼德人所取得的成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話,人們便很難對阿契美尼德人的成就作出適當的評價。當波斯人從中亞南遷移民到中東地區後,他們便和這裡的各民族產生了接觸。他們保持著一種很強的血緣和文化認同感,正是這種認同感讓波斯人團結在了一起。這種認同感構成了他們自我認知的基礎,他們把自己和先前已經定居在這裡的民族看作是不同的民族。也正是這種認同感,讓波斯人決定掙脫米底人強加給他們的桎梏,這些人曾是他們的前輩和主人,現在波斯人贏得了獨立。儘管有這麼多的不同之處,但是波斯人和這一地區的其他民族之間仍然有許多的共通之處,這些民族也幾乎都是在更早的時候向南移民至此的。幾乎所有的這些民族都是印歐語系的民族,這些共通之處給他們帶來了許多血緣、語言學以及更寬泛的文化共通性。      然而,除了認同感,波斯人還擁有一樣更為獨特的東西。這樣東西就是他們的宗教。宗教把他們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並且最終成為了王權的基礎。這個宗教便是瑣羅亞斯德教,它從一開始就被阿契美尼德人接受為王朝宗教,並且深深地鑲嵌在阿契美尼德人的政治文化之中。這個宗教的核心特色,以及在當時能夠讓它如此獨一無二的特色便是其一神論的概念。這使得它和中東地區的各種多神教都截然不同。      按照瑣羅亞斯德教的說法,他的創始人是一位聖人,名叫查拉斯圖拉(Zarathustra),這個名字被希臘人稱作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一般人都相信他西元前一二○○年前後來自波斯東部,或是阿富汗邊陲地區。篤定的是,他曾經是某個已經存在的多神宗教的神職人員,但是在他人生的某個階段裡,他的想法發生了改變,他轉而開始宣揚一神論。這一新的宗教在西元前六世紀時開始確定下來。該宗教的教義收錄在《阿維斯塔》(Avesta)中,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神聖經典,其中的“迦塔”(Gathas),也就是歌曲部分,被認為是可以追溯到瑣羅亞斯德本人那裡。最初的《阿維斯塔》文本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的,因此在一次一次的傳述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改變。然而,該宗教最基本的信仰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仍然維持不變。      瑣羅亞斯德教的神祇是阿胡拉馬茲達,祂是“一位智慧的神”(Wise One),是超自然的存在,也是宇宙的創造者。在宇宙中,有兩股相對抗的勢力,分別是“Spenta Mainyu”和“Angra Mainyu”。前者是基於真理的善靈(Good Spirit),後者是基於謬誤的惡靈(Evil Spirit)。阿沙(Asha)是善和真理,而居支(Druj)則是邪惡與謊言。因此,便存在著一種道德上的二元論,人類有責任在善惡之間做出抉擇。在這樣教義中,存在著自由的意志,這就標誌著瑣羅亞斯德教和先前存在的多神教的分離。在他的新宗教中,瑣羅亞斯德極力反對一切的來自於先前多神教的遺存,即便是有一些多神教的元素被繼承和融合在了瑣羅亞斯德教中。瑣羅亞斯德告訴人們,世間有六種“Amesha Spentas”,也就是“永生的精神(Beneficent I毫升ortals)”,分別是:善念(Good Thought)、真理(Best Truth)、可取之力(Desirable Power)、偉大的虔誠心(Great Devotion)、完整性(Wholeness)和永生(I毫升ortals)。阿胡拉馬茲達被認為是這些精神之父。這些東西並非不同的神,它們是理想和原則,這些理想和原則存在於這種宗教之中,而且是該宗教的完整表述。      在瑣羅亞斯德教中,真理是和物態的純潔性(physical purity)聯繫在一起的,這種純潔性的代表是“Atar”或者“Adur”,也就是火。火在神廟(fire temple)中以不滅之火的形式被供奉。在火的儀典中包括有淨化儀式的部分。該宗教的祭司被稱作“Magi”,這些人被認為是源於米底人中的祭司階層,如果真的如此的話,那麼這就是波斯人從他們曾經的主人那裡借用來的另一種事物。有一種說法是這些人可能和印度的婆羅門祭司種姓(Brahmin priestly caste)有著相同的來源。這些人負責管理神廟以及相關的儀式。他們也負責處置死者的屍體,專門處理這件事的地方被稱作“dakhma”,即“靜寂塔”(Tower of Silence)。在靜寂塔中,有禿鷲等待著屍體的到來,牠們從屍體上把肉啄去,這時候魂魄便會離開肉身,這一儀式便被稱作“天葬”(sky burial)。      瑣羅亞斯德教提出了完人(perfect human)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存在的想法。那時候將會有一場決戰,有點像是“末日決戰”(Armageddon),在那時刻,邪惡(Druj)會被消滅,惡靈(Angra Mainyu)將不復存在。這其中還包括行善的人會得到復活,那些追隨善靈(Spenta Mainyu)的人將會得到永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多神教元素被認為是“yazata”,即值得崇拜的(worthy of worship)。這其中就包括太陽、月亮、雨和風。在這種情形下,各種神祇(many gods)開始服從於一個神(the one god),這樣的信仰系統和印度的印度教傳統有著驚人的相似。太陽神米斯拉(Mithra)具有很多早期雅利安人的因陀羅神(god Indra,又名帝釋天)所具有的特徵。米斯拉開始和法律的維護與公牛獻祭活動聯繫到了一起。位於波斯北部的厄爾布爾士山(Mount Alborz)是這些神祇的聖山,這就像是喜馬拉雅山之於印度教眾神一樣,早期波斯人的北方起源和這種多神信仰聯繫到了一起。按照研究古伊朗的考古學家羅曼•吉爾施曼(Roman Ghirshman)的說法,這些早期多神教的遺存使得瑣羅亞斯德教變成了“有瑕疵的一神教”。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早期,瑣羅亞斯德教就成為了王朝的宗教,實際上也就同時變成了國家的官方宗教。在帕爾斯出土的很多楔形文字的石頭銘文上都能找到有關瑣羅亞斯德教信仰的證據。這些銘文中最早被發現的是考古學家在一九二○年代發掘出的黃金文書(gold tablets)。從中可以判斷阿契美尼德國王阿里亞拉莫奈斯(Ariaramnes)統治時期的年代,他在西元前七世紀的後半葉統治了安善。這塊文書上面的文字翻譯後是這麼說的:      “阿里亞拉莫奈斯,偉大的國王,萬王之王,波斯之王,      鐵伊斯佩斯國王(Teispes the King)之子,阿契美尼斯之孫。      阿里亞拉莫奈斯國王說:我所掌握的國家,波斯,擁有優秀馬匹,良善的好人,偉大的阿胡拉馬茲達神把這個國家交給我。在阿胡拉馬茲達的祐助下,我是這個國家的國王。      阿里亞拉莫奈斯國王說:願阿胡拉馬茲達賜予我援助。”      另一件黃金文書來自於阿爾沙姆(Arsames)的統治時期,他是阿里亞拉莫奈斯的兒子,他在文書中表達了類似的內容:“祂(阿胡拉馬茲達)將波斯國授予我”。在接下來的文字中他繼續祈求道:“願阿胡拉馬茲達保護我和我的皇族,也能保護這個由我執掌的國家。”      這些黃金文書所存在的時間都要先於帝國創立的時間,也就是說從那時候起,宗教和政治就結合在了一起。如果用現代的術語來說的話,這就是在帝國發展過程中的政教合一體制。在整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這種政治和宗教的聯合都貫穿始終。      在古波斯人看來,瑣羅亞斯德教給他們在中東地區創造出一個帝國雛形的行為提供了道德上的正當性。其中的核心便是萬王之王(Shahanshah,the King of Kings)確信他的帝國得到了神的信任。他的帝國就是“阿沙”(Asha, Truth, Goodness)在人間的代表,而且處在和“謊言”(Druj,the Lie)戰鬥的狀態中。阿契美尼德人所敵對的,以及那些反叛他們統治的人,都被和“撒謊者”聯繫到了一起。對於“良善”的追求被認為會帶領人們進入適當秩序中,而“謊言”則會引領人們到達脫序和痛苦中。      在神廟和皇宮中,阿胡拉馬茲達被表現為“法拉瓦哈”,也就是舞動著瓣片的太陽標誌,這些標誌被裝飾在波斯波利斯宮殿的牆上。有時候,神也會被表現為帶有翅膀的人類形象。在神廟中,萬王之王所祭祀的阿胡拉馬茲達的形象會以法拉瓦哈的形式出現,在神廟中,萬王之王們會從神那裡尋求指導和支持。正是這種與神的溝通讓國王們擁有了他們的特質,也因此具有特權。在蘇薩的一處銘文中提到阿胡拉馬茲達“讓大流士成為了國王,成為了眾王之中的一個,也是指揮官中的指揮官位。”十分清楚地表達了君權神授的概念,是阿胡拉馬茲達給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位和角色。      以有翅膀的造型出現的阿胡拉馬茲達。約西元前500年,位於阿帕達納(Apadana)的浮雕,波斯波利斯。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眾位國王,尤其是大流士,留下了許多的銘文,大多數都是用楔形文字刻在石頭上的。這些銘文讓我們了解了許多有關這些國王本人以及他們所做的事情,但是有更多的信息是關於瑣羅亞斯德宗教對於他們有多麼重要的信息。在一切的所作所為之中,來自阿胡拉馬茲達的支持是最為核心的東西。在入侵巴比倫後,大流士說:      “阿胡拉馬茲達神給我以祐助,在祂的恩恤下,我們越過了底格里斯河。在那裡,我大勝了尼丁圖博(Nidintu─Bel)的軍隊。在那之後,尼丁圖博帶著一些騎兵逃去了巴比倫。我隨即趕去了巴比倫。在阿胡拉馬茲達神的祐助下,我包圍了巴比倫城,也困住了尼丁圖博。隨後我在巴比倫殺了尼丁圖博。”      像是“阿胡拉馬茲達神給我以祐助”或“在神的恩恤下”之類的話一直重複地出現在大流士所經歷的戰役敘述中,這種來自於神的統治正當性(恩恤)和意願(祐助),給波斯的帝國勢力帶來了成就和長久的治理。      阿胡拉馬茲達神的指令永遠是:“不要偏離正道。”當然了,這裡所說的“正道”一定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凡是違抗它的,就都是“歪道”或“邪道”。大流士聲稱:“我是正道之友,而非邪道之友……凡是正確的,皆我所欲。”當這種堅定信仰和阿契美尼德的王朝成就結合在一起,與之而來的就是他們相信他們的行為受到了神的指導,並且確保了他們的成功。為了能讓這個令人心滿意足的狀態能夠延續下去,大流士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確認:“我已向阿胡拉馬茲達祈禱”。      伊朗貝希斯敦山(Mount Behistun)的山岩上所描繪的阿胡拉馬茲達所俯視著的大流士一世,      旁邊還配有楔形文字的銘文。      因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國王們的行動總是被看作是由善靈(Spenta Mainyu)所驅動,而他們所竭力對抗的則是惡靈(Angra Mainyu)。這一理論曾被用來解釋為什麼一支人數相對單薄又貧窮的中亞草原遊牧民族能夠成為中東古文明世界的主導者。波斯人對於他們所行之事的正當性深信不疑,這基於他們的信仰,來自宇宙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的授權,祂也會一直指引他們走在正道之上。      本章的題目“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是取自德國哲學家尼采的那本名著的書名,這本書完成於八一八八三至八一八八五年間。在這本書中,他表現出對於當時的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的強烈批判。尼采不同意他所聲稱的“倫理二元論(ethical dualism)”,他的主要目標是超越善惡,達到一個他所認為的更高級的理想。瑣羅亞斯德教是第一個提出善惡存在並強調人類要選擇良善一邊的中東宗教。對於尼采來說,這是他所完全不能同意的觀點。然而,阿契美尼德人則是持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他們在這個宗教中看到的是他們帝國的正當性,以及統治一個帝國的理想方式。查拉斯圖拉所說的話被二十世紀的法西斯國家用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所看待,比如德意志第三帝國,他們利用尼采的觀點來為自身的野蠻行為背書。很不幸的是,波斯帝國所立下的榜樣並不總是被後來的帝國所遵循。   

作者資料

傑佛瑞.帕克(Noel Geoffrey Parker)

喬弗里.帕克是一位英國歷史學家(1943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國諾丁漢)。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西班牙和現代初期的軍事史。他最著名的著作是《軍事革命:軍事發明和西方崛起,1500-1800年》(Military Revolution: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1500-1800),該書於1988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帕克是不列顛學院(British Academy)成員、愛丁堡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的通信院士。他在劍橋大學完成了他的學士、碩士、哲學博士和文學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歷史學家John Huxtable Elliott爵士。在他所獲得的各種外國獎項和榮譽中包括智者阿方索十世勳章(Order of Alfonso X the Wise)和西班牙政府授予的伊莎貝拉一世大十字勳章。他還是布魯塞爾天主教大學(比利時)和布爾戈斯大學(西班牙)的榮譽博士學位。自2005年起,他也是西班牙皇家歷史學會(Real Academia de la Historia)的成員和荷蘭皇家科學學會的成員。 2012年時,帕克獲得了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所頒發的海恩肯歷史獎項,以表彰他對1500-1650年間歐洲社會、政治和軍事史的出色研究,特別是有關西班牙、菲利二世和荷蘭起義的研究。他對廣泛的軍事史以及氣候在世界史中扮演的角色之研究亦有大量貢獻。獎項評選委員會給帕克的評價是:“對1500-1650年間歐洲之社會、政治和軍事史研究有出色建樹,特別是對有關西班牙、菲力二世(Phillip II)、荷蘭起義(Dutch revolt)的研究十分出色;他對廣泛的軍事史以及氣候在世界史中扮演的角色之研究亦有大量貢獻”。

布蘭達‧帕克(Brenda Parker)

布蘭達‧帕克曾任英國伯明翰大學英文文學課和創意寫作課講

基本資料

作者:傑佛瑞.帕克(Noel Geoffrey Parker)布蘭達‧帕克(Brenda Parker) 譯者:苑默文劉宜青 出版社:廣場出版 書系:全球紀行 出版日期:2017-09-13 ISBN:9789869532518 城邦書號:A1680031 規格:平裝 / 全彩 / 240頁 / 13.8cm×21.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