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鄂蘭講堂(二冊套書):責任與判斷(新版)+政治的承諾(新版)
- 作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17-11-29
- 定價:700元
- 優惠價:79折 553元
- 優惠截止日:2025年9月29日止
-
英雄也有這一面:不要問,很可怕!華盛頓拔黑奴牙齒做假牙?愛迪生跟鬼講電話?33個讓你睡不好的歷史顫慄真相
-
查無此史: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印度其實沒有咖哩?西班牙人沒有滅掉阿茲特克?深度尋訪歷史上最「偉大」的謊言與真實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東方大日:藏傳香巴拉的智慧
-
東亞大競逐1860-1910:中日俄三國環伺下的朝鮮半島,塑造現代東亞權力版圖的另一場大博弈
-
西藏女性上師的隱密世界
-
國文課遇見日本文化:大唐末茶到抹茶、湯泉賜浴到泡湯、桃花源裡有神社,從經典古文到日本文化,翻轉你對國學的想像!
-
口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從功能配件到文化象徵,小小口袋如何裝進性別、權力與身體政治
-
野史未必假:傳言不會憑空出現,真相往往藏於其中
內容簡介
目錄
作者資料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本書第一部份作者)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奠定她無可撼動的大思想家地位。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後整理出版為《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年出版《過去與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並於1968年再度增訂,記錄了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前後的思考歷程。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相關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三冊不分售)》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