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逢6必有利:10/16一日限定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本書適用活動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 型男老總愛說書,75折起

內容簡介

2016年12月,「地中海史詩三部曲」首度在台面世 ◆《紐約時報》最佳暢銷圖書 ◆《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 ◆亞馬遜書店300人五顆星高度評價 ◆簡體中文版在中國大陸熱銷十八萬冊 ◆作者羅傑.克勞利寫給台灣讀者的序,也將收錄書中 「《海洋帝國》、《一四五三》和《財富之城》這三本書互相關聯,組成了一個鬆散的三部曲,敘述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讀者可以挑選其中任意一本書開始讀起。這三本書涵蓋的時間達四個世紀之久,從西元一二○○至一六○○年,這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間激烈衝突的年代,涉及一連串的帝國,包括拜占庭帝國、鄂圖曼帝國,以及位處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我希望這三本書能夠幫助台灣讀者,對仍在影響我們世界的地中海歷史與事件的魅力與重要性有一層更深的理解。」 ——作者羅傑.克勞利中文版序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地中海有著另一個美麗的名字——白海,在土耳其人的觀念裡,相較於位於現代土耳其北面,水色深沉的黑海,地中海的海水顏色較淡,加上充足的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反射出白色的日光,故土耳其人稱之為「白海」。 一五二一至一五八○年代間,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們為實現成為「兩海之王」——黑海和白海——的理想,數次派遣遠征軍征討地中海上的羅得島、馬爾他島與勒班陀海域;而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也在教宗的感召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號令下,將與「最殘忍的土耳其人」一決生死。這會是一場爭奪地中海世界霸權誰屬的宿命對決,也是決定基督教世界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 在《海洋帝國》中,作者羅傑.克勞利繪聲繪色地描摹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間,長達數十年的殘酷鬥爭,戰場東起伊斯坦堡,西至直布羅陀海峽,有著數十篇關於帝王、將相、海盜、十字軍、穆斯林、教士的傳奇故事。此外,本書除描述東西方兩大帝國間軍事上的武力衝突、外交上的爾虞我詐外,也點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間的歧異與隔閡。而直到今天,東西文化之間的齟齬,仍尚未平息。 【新書出版預告】 《一四五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預計2017年2月出版) 拜占庭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禦伊斯蘭世界的堡壘。但在一四五三年,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集結了伊斯蘭世界的所有力量,力圖攻克這座城市。在一連數週的砲火之後,君士坦丁堡轟然陷落,此一事件改變了現代世界,也標誌著拜占庭的滅亡和中世紀的終結。 《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預計2017年3月出版) 距今數百年前,威尼斯從一個彈丸之地崛起為海上貿易強國、東西方世界貿易的中繼站。從亞得里亞海到亞歷山大港、從克里特島到君士坦丁堡,幾乎無處不見威尼斯商人的蹤跡。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威尼斯如何崛起,如何成為稱霸地中海的商業帝國,如何憑藉著狡猾的外交手段、靈活的政治操作、強悍的海軍艦隊,在基督教與伊斯蘭勢力間來回擺盪,左右逢源。

目錄

中文版序 地圖 序章 托勒密的地圖 第一部 凱撒們:海上角逐(一五二一至一五五八年) 第一章 蘇丹駕到 第二章 求援 第三章 邪惡之王 第四章 遠征突尼斯 第五章 多里亞與巴巴羅薩 第六章 土耳其的海 第二部 震中:馬爾他戰役(一五六○至一五六五年) 第七章 毒蛇的巢穴 第八章 入侵艦隊 第九章 死亡的崗位 第十章 歐洲的三角堡 第十一章 最後的求援者 第十二章 血債血還 第十三章 塹壕戰 第十四章 「馬爾他不存在」 第三部 大決戰:衝向勒班陀(一五六六至一五八○年) 第十五章 教皇的夢想 第十六章 盤子上的頭顱 第十七章 法馬古斯塔 第十八章 基督的將軍 第十九章 著魔的毒蛇 第二十章 「決一死戰!」 第二十一章 火海 第二十二章 其他的海洋 尾聲 遺跡 作者後記與誌謝 圖片來源 註釋 參考資料

序跋

作者中文版序
  《海洋帝國》、《一四五三》和《財富之城》這三本書互相關聯,組成了一個鬆散的三部曲,敘述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讀者可以挑選其中任意一本書開始讀起。這三本書涵蓋的時間達四個世紀之久,從西元一二○○至一六○○年,這是不同文明間激烈衝突的年代,涉及一連串的帝國,包括拜占庭帝國(他們自詡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鄂圖曼帝國(他們復興了伊斯蘭聖戰的精神),以及位處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同樣在這個時期,威尼斯從一個泥濘的潟湖崛起為西方世界最富庶的城市,宛如令人嘆為觀止的海市蜃樓,從水中呼嘯而起。威尼斯的經濟和商貿精神比它所處的時代領先了數百年。台灣讀者可能對這三部曲涉及的歷史不熟悉,但這卻是歐洲歷史以及歐洲與周邊文明和宗教關係史上的戲劇性篇章。   在這個時期,居住在地中海周圍的各族群認為自己是在為爭奪世界中心而戰。但地中海相對來講其實是很小的。互相殺伐的各民族之間的地理距離只有投石之遙。大海成了一個高度緊張的競技場,凶殘的廝殺就在這裡上演。大海是上演史詩般的攻城戰、血腥海戰、海盜橫行、人口劫掠、十字軍東征和伊斯蘭聖戰的舞台,也是利潤豐厚的貿易和思想交流的場域。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世界,我們可以在地中海追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漫長而殘酷的鬥爭,這類鬥爭將大海分割為兩個迥然不同的區域,雙方沿著海上疆界進行了激烈較量。但戰爭也與帝國霸業、財富和宗教信仰有關。直到將近十六世紀末,葡萄牙人繞過非洲,一直抵達中國海域和日本,以及哥倫布抵達美洲之後,歐洲各國爭奪貿易與霸權的競爭才從地中海轉移出去,擴散到更廣闊的世界。   我書寫歷史著作的目標是為了捕捉往昔人們的聲音。在這幾本書裡,我盡可能地引用當時人們口中的話,讓他們為自己發言。在這方面,我們很幸運,有大量關於這一時期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手資料留存至今,尤其大約從一五○○年開始,傳入歐洲的印刷術促進文字資料的爆炸性增長(就像今天網路的作用一樣),所以我們得以感同身受地重溫這段歷史。透過目擊者的敘述,我們常常能夠近距離觀察當時的事件,審視那時的人們如何生活、死亡、戰鬥、從事貿易,以及禮拜上蒼。這幾本書大量採用了這些史料。它們告訴我們的,未必總是完整的真相,有時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百分之百確定,但他們的話語清晰地表達了故事、情感、立場以及地中海人們對其世界與生活的信念。在某個方面,這給歷史學家製造了困擾。雖然印刷術的傳入給了我們大量歐洲人視角的史料,但歐洲的主要競爭對手,鄂圖曼土耳其人的伊斯蘭帝國,卻沒有留下這麼多史料。直到十八世紀,印刷術才被引入土耳其,在此之前,很大一部分的傳統記事都是用口傳的。為了努力構建兩個文明的客觀公正敘述,有時必須設法從伊斯蘭世界的敵人的言辭裡去理解伊斯蘭世界的觀點。   這三本書的另一個主題是「場域」。在地中海地區,當我們遊覽威尼斯或伊斯坦堡,或者克里特、西西里和賽普勒斯等大島嶼的時候,仍然能觸及到往昔。許多紀念建築、城堡、宮殿和遺址依然完好。它們位於這明亮的大海之濱,依舊具有無窮的魅力。借用偉大的地中海史學家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的話:「這片大海耐心地為我們重演過去的景象,將其放置在藍天之下、后土之上,我們能親眼目睹這天與地,就如同其過往一般。我們只消集中注意力思考片刻或做個稍縱即逝的白日夢,這個過去就栩栩如生地回來了。」我努力遵照布勞岱爾的話,透過運用真實的史料,令這個過去煥發生機。   我希望這三本書能夠幫助台灣讀者,對仍在影響我們世界的地中海歷史與事件的魅力與重要性有一層更深的理解。當我在寫這篇序文時,我們見證了一次超乎尋常的新移民大潮,由於戰亂和氣候變化,大量人口離開中東和非洲,冒著生命危險乘坐小舟跨越地中海。這片地中海在度假明信片上或許很嫵媚誘人,但它的脾氣也可能兇暴而反覆無常。地中海繼續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超凡的角色。 羅傑.克勞利,二○一六年十一月

內文試閱

序幕 托勒密的地圖
  在金角灣(Golden Horn)沿岸的辦公大樓群拔地而起很久以前,甚至在清真寺群興建之前,那裡矗立著基督教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的穹頂在地平線上獨自屹立了一千年。在中世紀,如果人們登上大教堂的屋頂,就能鳥瞰整座「環水之城」,視野極其開闊。站在這裡,人們很容易就能理解,為什麼君士坦丁堡曾經有能力統治世界。   一四五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下午,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就這樣登上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屋頂。永載史冊的一天終於落幕。就在這一天,他的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使得伊斯蘭教的預言成為現實,摧毀了拜占庭這個基督教帝國的最後殘餘部分。鄂圖曼帝國的史官記載道,穆罕默德二世於「真主之靈升上第四層天堂」時登上了大教堂屋頂。   蘇丹的眼前一片兵火肆虐、哀鴻遍野。君士坦丁堡遭到了嚴重破壞和徹底洗劫,「慘遭蹂躪,遍處如同被烈火烤黑一般」。君士坦丁堡的軍隊土崩瓦解,教堂橫遭搶劫,末代皇帝也在大屠殺中喪生。男人、女人和兒童被繩索捆成一串,排成長長的隊伍,在土耳其人的驅趕下蹣跚行進。空蕩蕩的房屋上飄蕩著旗幟,這表明,屋內的財物已經被洗劫一空。在這個春天的傍晚,召喚穆斯林祈禱的呼聲徐徐升起,蓋過了俘虜們呼天搶地的哀號。這標誌著一個皇朝的徹底終結,以及一個新的皇朝憑藉征服者的權利正式粉墨登場。土耳其人原先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部落,此刻在這座歐洲海岸上的城市,鞏固了伊斯蘭教的地位。攻克君士坦丁堡的豐功偉績徹底奠定了穆罕默德二世的地位——他既是拜占庭的繼承人,又是伊斯蘭聖戰無可爭議的統帥。   蘇丹從他居高望遠的有利位置可以追憶土耳其民族的往昔,並憧憬未來。在南面,博斯普魯斯(Bosphorus)海峽以南,是安納托利亞(Anatolia,又稱小亞細亞),土耳其人歷經了漫長的遷徙,經過安納托利亞北上;往北面是歐洲——土耳其人開疆拓土、壯志雄心的目標。但對鄂圖曼帝國來說,最具挑戰性的卻是西方。在午後的陽光下,馬摩拉(Marmara)海波光粼粼,彷彿錘扁的黃銅。它的西面是廣闊的地中海,土耳其人稱之為「白海」(White Sea)。征服了拜占庭之後,穆罕默德繼承的不僅僅是一大塊土地,更是一個海上帝國。 ★   一四五三年的事件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這兩個世界之間此消彼長、潮起潮落的鬥爭的一部分。從十一世紀到十五世紀,基督教透過十字軍東征,曾一度控制了地中海。在希臘海岸地區和愛琴海諸島上拔地而起的一系列基督教小國,成了十字軍東征大業與西方拉丁世界的聯繫紐帶。一二九一年,十字軍喪失了他們在巴勒斯坦海岸的最後一個主要據點——阿卡(Acre),於是戰爭形勢開始發生逆轉。如今,伊斯蘭世界要反擊了。   自羅馬帝國以來,還沒有任何人擁有足夠的資源,能夠雄霸整片地中海,但穆罕默德二世自視為羅馬皇帝的繼承人。他的壯志雄心沒有邊際。他下定決心,要實現「一個帝國、一個信仰、一個君主」;他自詡為「兩海之王」——白海和黑海。大海對土耳其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大海不是穩定的平地,沒有自然邊界,沒有地方可供遊牧民族安營紮寨。人類無法在海上定居。大海並不記得歷史:伊斯蘭教在此之前曾經在地中海有過立足點,但後來又丟失了。但穆罕默德二世已經確立了他的宏圖大略;在他的麾下,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是一支龐大的艦隊(儘管還缺乏經驗),而土耳其人非常擅長學習。   在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後的歲月裡,穆罕默德二世命人複製了一張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y)繪製的歐洲地圖,並命令希臘人將它翻譯成阿拉伯語。他像正在獵食的猛獸般虎視眈眈地審視著地中海的輪廓布局。他用手指撫摩著地圖上的威尼斯、羅馬、那不勒斯、馬賽和巴塞隆納;他追尋著直布羅陀(Gibraltar)海峽;甚至遙遠的不列顛也進入了他的眼界。譯員們非常謹慎,在地圖上將伊斯坦堡標註得特別突出。但穆罕默德二世此時還不知道,在地圖的西端,西班牙的天主教國王們正在規劃他們的帝國雄圖。馬德里和伊斯坦堡就像兩面巨鏡,反射著同一輪太陽的光輝;起初它們相距太遙遠,互相還不了解。但很快地,敵意將會使陽光聚焦。托勒密的地圖訛誤頗多,畫著奇形怪狀的半島和歪曲的島嶼,但即便這些錯誤也無法掩蓋關於地中海的一個關鍵事實:地中海其實有著兩片海洋,由突尼斯和西西里島之間的狹窄海峽一分為二,馬爾他(Malta)島就在這海峽的正中間,形成一個尷尬的小點。土耳其人很快將統治地中海東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則將總領地中海西部。這兩股勢力將在馬爾他島這個點上相遇。 ★   在今天,飛機從西班牙南部起飛,橫跨整個地中海到黎巴嫩海岸,只需三個小時。從空中俯視,地中海一派安靜祥和。航船有條不紊、溫和馴順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航行。設有城堞的西班牙南岸綿延數千英里,分布有度假村、遊艇碼頭、時髦的度假勝地,以及為南歐經濟提供動力的重要港口及工業區。地中海彷彿是一個波瀾不興的潟湖,人們可以從空中追蹤任何一艘船隻。古代的可怕風暴曾經摧毀奧德修斯(Odysseus)和聖保羅(Saint Paul)的航船,但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今天的船隻絲毫不必擔心。地中海曾被羅馬人稱為世界的中心,但在今天我們這個日漸縮小的世界裡卻顯得微不足道。   但在五百年前,地中海給人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海岸地帶饑饉遍野,由於農耕和放牧,先是植被遭到破壞,然後土地也變得貧瘠。到了十四世紀,但丁(Dante)看到的克里特島已經是個被生態災難完全摧毀的地方。「在海中央坐落著一片荒原,」他寫道,「它一度是泉水潺潺、樹木蔥蘢的福地,現在卻是沙漠。」就連大海也是荒蕪的。地中海是因地質結構猛烈崩塌而形成的,因此從外界進入的清澈海流會猛然跌落到深海溝壑中。地中海也沒有像紐芬蘭或者北海那樣的大陸棚可以養育豐饒的魚群。對於沿海居民來說,這一百多萬平方英里的海面(它被分割成十幾個單獨區域,各自有獨特的氣流條件、複雜的海岸和星羅棋布的島嶼)是難以駕馭、碩大無朋和險象環生的。地中海是那麼大,以至於東、西兩個海域幾乎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天氣良好,一艘帆船從馬賽到克里特島需要兩個月時間;但如果天公不作美,就需要六個月。當時船隻的適航能力驚人地差,風暴往往毫無徵兆地驟然降臨,海盜多如牛毛,所以水手們往往選擇在近海航行,而不敢穿過開闊海域。航海過程中險象環生,登船啟航往往就意味著要聽天由命。地中海是麻煩重重的海。一四五三年之後,它將成為一場世界大戰的中心。   歐洲史上最激烈、最混亂的鬥爭之一就在地中海上演——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爭奪世界中心的鬥爭。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戰火在海上盲目地肆虐了一個多世紀。僅僅是最初的小規模戰爭(土耳其人藉此取代了威尼斯的主導地位)就持續了五十年。這場鬥爭的形式繁多:經濟消耗的小規模戰爭、以信仰為名義的海盜突襲、對海岸要塞和港口的襲擊、對大型島嶼堡壘的圍攻,以及屈指可數的幾場史詩級別大海戰。地中海沿岸的所有民族和利益集團都捲入這場角逐:土耳其人、希臘人、北非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和法國人;亞得里亞海和達爾馬提亞(Dalmatian)海岸的各民族;商人、帝國捍衛者、海盜和聖戰者,他們全都時不時地改弦易幟,為捍衛宗教、貿易或者帝國而戰。沒有人能夠長期保持中立,儘管威尼斯人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這個被陸地環繞的競技場為衝突對抗提供了無限機遇。地中海在南北向驚人地狹窄;在很多地方,只有一衣帶水將不同的民族隔開。劫掠者可以突然出現在海平面上,然後又自由自在地離去。自蒙古人的閃電式突襲以來,歐洲還是第一次經歷如此驟然興起的恐怖入侵。地中海成了一個毫無法度的暴力生物圈,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以無可比擬的殘暴相互碰撞。戰場就是大海、島嶼和海岸,戰局受到風力和天氣的影響,主要的武器則是槳帆船。 ★   鄂圖曼帝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儘管基督教世界將他們簡單地稱為「土耳其人」、「基督之名最殘忍的敵人」。在西歐看來,這場鬥爭是最終決戰的根源,是巨大的創傷,也是針對暗黑力量的精神鬥爭。梵蒂岡內部知道托勒密地圖的事情。他們將地圖想像為鄂圖曼帝國征服大業的指導範本,並以驚人的細節,繪聲繪影地揣測著高高矗立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之上,托普卡匹宮(Topkapi Palace)內的場景:鄂圖曼蘇丹戴著典型的土耳其式頭巾,身著肥大的土耳其式長袖袍子,長著鷹鉤鼻,生性殘忍,端坐在富麗堂皇卻又透著野蠻勁兒的亭台樓閣內,研究著通往西方的海道。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消滅基督教。一五一七年教宗利奧十世(Leo X)深感土耳其人為心腹大患。「他手中無時無刻不拿著描繪義大利海岸的文件和地圖」,教宗心驚膽寒地如此描繪蘇丹:「他的全副注意力都用於集結火砲、建造船隻和勘察歐洲所有的海洋和島嶼。」對土耳其人及其北非盟友來說,向十字軍東征報仇雪恨的時機成熟了,扭轉世界征服格局和控制貿易的機遇來了。   這場鬥爭將在宏大的戰線上進行,且往往超越大海的界限。歐洲人在巴爾幹半島、匈牙利平原、紅海、維也納城下與敵人激戰。但最終,在十六世紀,這場鬥爭的主角的全副力量都將集中於托勒密地圖的中心。這將是一場長達六十年的角力,由穆罕默德二世的曾孫蘇萊曼一世(Suleiman I)策動。戰爭於一五二一年正式爆發,於一五六五至一五七一年間達到高潮,在這六年無可比擬的血戰中,當時的兩位巨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朝將高舉各自信仰的戰旗,至死方休。這場戰爭的結局將決定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世界的邊界,並影響各個帝國未來的前進方向。這一切,都從一封信開始。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文/馬可孛羅編輯 邱建智   有在關注歐洲中古、前近代歷史的讀者,想必對「十字軍東征」、「大航海時代」等歷史事件知之甚詳,前者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間千年紛擾的起源,後者則跟伊斯蘭國家壟斷了向東的陸路貿易,而迫使歐洲國家向海洋尋求破口有關。但就在十字軍東征結束後、大航海時代開啟前,尚有一片重要的拼圖等著我們去補足。   在十六世紀的地中海世界,那是個大航海時代才正要揭開序幕,世界的中心(或說是歐洲的中心)還仍然在地中海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地中海的「東霸天」是鄂圖曼帝國史上最偉大的蘇萊曼大帝,「西霸天」則是開啟西班牙日不落時代的查理五世。延續自十字軍東征以來的愛恨情仇,雙方將以地中海世界為舞台,展開長達數十年的殘酷戰爭。這些內容都會呈現在羅傑.克勞利的《海洋帝國》一書中。   此外,《海洋帝國》也曾獲得《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暢銷書、《經濟學人》年度選書的肯定,想知道更多有關於十六世紀地中海世界的傳奇故事,翻開《海洋帝國》就對囉!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影音

作者資料

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

畢業於劍橋大學英語系,曾在伊斯坦堡教授英語。 多年來,他遍歷地中海沿岸地區,對其歷史和文化以及航海和目擊歷史有著廣泛的興趣。他也是《1291阿卡圍城戰:十字軍保衛聖地的最後一戰》、《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的作者。他居住在英格蘭的格洛斯特郡。 相關著作:《一四五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海洋帝國: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爭霸的時代》《財富之城:海洋霸權威尼斯共和國》《1291阿卡圍城戰:十字軍保衛聖地的最後一戰》《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

基本資料

作者: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 譯者:陸大鵬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9869378666 城邦書號:MU0001 規格:平裝 / 單色 / 43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