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心理學的40堂公開課:探索複雜的人性隱微,解密人類行為模式與思維形塑的科學之路
-
正念自律:在讓人分心的時代,專注於長期目標,連結內在力量提升自我實現,活出生命的意義
-
宇宙不是沒有安排你,只是安排得比較晚
-
就算是好人,也需要打烊【暢銷典藏改版】
-
終結數位焦慮:拯救被手機綁架的網癮世代,腦神經科學家實證「積木法則」,從原子習慣找回大腦專注力
-
與注意力不足過動大腦和解!ADHD生活終極指南
-
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參考
-
拿起筆開始寫,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暢銷改版)
-
自我的追尋(修訂新版):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
懂買,才能過上真正喜歡的生活:不必斷捨離!用10大選物哲學×4階段整理練習,讓心靈金錢更富足的生活提案
內容簡介
從接受醫學教育開始,老師就不斷的交代學生,醫生的天職,就是要救人,拼了命的救!」
然而,老師卻沒教過,當面對醫療極限,病人救不回來了,要怎麼辦?
絕大部份的醫護人員,都很認真努力在打拼!但是似乎忘了醫療的極限在哪裡?究竟是醫師無法面對救不回的失敗?或是,醫學教育的失敗?醫「生」,除了要會治病救命之外;還要會顧「死」!因為這才是完整的醫療本質。
面對病患將至的死亡或者是訴訟的壓力,醫療團隊害怕失敗與醫療糾紛,對臨終病人盡力的搶救,「永不放棄」是最好的藉口,至於病人痛不痛苦,都已經不需要被在意了?反正該做的都做了,真就無愧於心了嗎?這種沒有「極限」的醫療行為,對病人也好,家屬也好,難道不會,
造成另一種無法平復的傷害嗎?
醫生不能只看到「器官」,沒看到「人」,只看到「病」,沒看到「病人」,更不用說旁邊的家屬。「病人」,不是數據、超音波、病理報告的組合。而是一個有喜怒哀樂,在家庭、在社會中活生生的一個人。
簽了「不實施心肺復甦術DNR」意願書或同意書,是善終的起點,不是代表一定得死、不是代表甚麼事都不用做,不過是,建立「臨終前照護計劃」共識而已!簽了DNR之後,是醫療團隊對家屬承諾:如何問心無愧的,面對病患與家屬,陪伴一起走過死亡的幽谷。
作者資料
黃勝堅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士畢業、國立台灣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 現職: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外科助理教授 曾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主任 黃勝堅醫師,醫學院的學生,都暱稱他叫:「堅叔!」 型貌活似穿著便服的耶誕老公公,奔波在人世間,近十年來,年年國內外上百場演講,散播「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的醫病大愛。 除腦神經外科、急重症照護專長外,黃勝堅醫師於2003年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證照,對於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有豐富的經驗。 最令黃勝堅醫師感動的事:病人往生了,家屬辦完後事,會特地寫信或打電話告訴他:「謝謝黃醫師,讓我家人安祥和有尊嚴的離世!」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