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攝影
獵光聖經:環境光的分析、捕捉與思考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攝影師之眼》系列最新力作 56種光線、116種變化的完整剖析 包羅傳統光線分類無法涵蓋的細微變化 專為攝影者設計的全新系統 過往攝影書常依照天氣狀況區分光線,並探討不同時段的變化與拍法,但這不是專業攝影師實際面對的情況。無論是連續數日晴朗或者狂風暴雨的日子,光線都會出現預料外的變化,不同攝影者依據各自的意圖與風格,也將採用不同方式因應。因此攝影者需要的不是氣象學式的分類,也不是單一美學目的的拍攝指引,而是一套豐富而精確的詞彙庫,用以辨識、描述各種可能短暫出現的光線,讓攝影者用自己的語法組成影像。 用設計原理拆解光線,開放式的決策與美學 麥可.弗里曼在本書中再次發揮《攝影師之眼》中的縝密分析能力,將各種環境光拆解為景框中的視覺元素,依據光線的方向、強弱、質地,以及陰影的清晰、濃淡與明暗對比程度重新分類,解說各類光線的形成原因與變化方向,並示範如何運用各種光影獨有的意境,使影像的情緒與內容完美契合。書中各章節都說明了拍攝前的決策與其他可行的方案,避免將所有讀者導向單一的美學結果。 等待/追逐/輔助,以簡馭繁的三大獵光策略 即使光線區分成非常多種,攝影者所採取的策略能簡單畫分為三大方向。跟隨本書了解環境光的成因與變化,就能判斷場景中的光影效果屬於可預期的常態或是意外狀況。本書將教導讀者如何等待可預期的光線,並預作拍攝規劃、又如何追逐預料外的光線,以及如何用最少程度的後製等干預手段,補足環境光的不足,讓影像更完美。 【本書特色】 1. 以視覺設計原理分析光線,而非探討硬體操作參數,使用任何攝影器材或從事電影拍攝的人都可閱讀。 2. 將光線狀況細分為56類、116種變化,每種變化提供1幅以上實例照片,並搭配簡化插圖,幫助理解。 3. 不偏袒特定美學,從平板的硬調光到廣受歡迎的黃金時刻一律詳加說解。

目錄

第一部 等待 判定陽光時機/軟日光/灰色光/柔和的灰色光/深灰色光/潮濕的灰色光/硬調光/斜射光/熱帶刺眼光/雪光/面對光源/遮蔽光/反射光/逆光/軸向光/天空光/頂光/窗戶光/黃金時刻/神奇時刻/藍色傍晚/城市光/燭光/灼熱光 第二部 追逐 黃金時刻/邊緣光/明暗對比/聚集光/聚集逆光/光柱/棒狀光/圖案光/陰影投射光/風暴光/雨中光/焦散/太陽星芒/耀光/白光/灰塵光/靄光/霧光/反射光/漫射光 第三部 輔佐 補光/路徑改變的光/包圍光/強化光/柔化光/擴散光/過濾光/光譜缺損光/添加耀光/消除耀光/處理過的光/保存光/縮時光

序跋

前言
  我把所有光線狀況歸納成等待、追逐和協助,乍看之下或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例如先介紹明亮日光,然後探討這種光在一天中各種時段的變化,接著說明各種雲量下的拍攝方法?我的理由是這種架構或許很適合氣象學家,但至少就我的經驗而言,這並不是攝影師實際面對的情況。面對連續的晴朗夏日和狂風暴雨的日子,大多數攝影師會採取不同的思考和因應方式。對我而言,這兩種日子最大的差別是,前者的光線狀況可預期並做出規劃,而後者的光線狀況則往往難以預料。   本書討論的各種光線都取決於地點和時間。我們可以稱之為環境光線——其中大多是來自太陽的自然光,有些則是照亮家庭、辦公室和城市的人造光。如書名所示,我在這本書中要討論的是如何捕捉我們無法任意控制的光線。至於使用閃光燈或其他攝影、電影燈具來照明攝影棚及各種室內外佈景等等,這類營造光則是另一本書的主題,這類光線的思考過程和工作方式都和自然光完全不同。   這本書有個基本概念是光線的吸引力,以及為什麼攝影師大多偏好某幾種光線。這個主題很不容易說明,因為這牽涉到美學以及個人品味和判斷的差異(或雷同)。一般人通常認為某些狀況下的光線比較吸引人,其他狀況下的光線則否。想想攝影師和電影拍攝人員口中的「黃金時刻」(golden hour)就知道了。所謂的「一小時」(hour)只是概略值,這個詞指的是太陽高度較低但仍相當明亮的時段,很多人喜歡這段時間的光線,並選在這段時間拍攝,因此才有了這個響亮的名稱。本書也會在第94-101頁加以介紹。但是原因為何?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這段時間的光線特別具吸引力(而且他們是真心這麼認為)?就哲學上說來,我覺得探究這個問題的價值不大,而且在藝術和美學史上,這個問題也一直沒有完整的解答。比較值得討論的是要選擇傳統的討喜光線拍攝,還是要反抗趨勢、挑戰期望,選擇完全相反的作法。   雖然我不打算為攝影添加更多的專門術語,不過任何一張照片的光線都有個美麗係數,也可稱為「討喜係數」。舉例來說,如果滿分是10分,「黃金一小時」的分數大概是8分,缺乏變化的灰色天空則大概是1~2分。我有點想為這本書所介紹到的每一種光線狀況都打上分數,不過我不會這麼做。每個人對於美麗、無趣或醜陋的光線各有看法和期望,所以不需要用評分制度來強調這個概念。然而,這個美麗係數真正的用途是傳達大多數人的光線偏好。就深層意義而言,追求高美麗係數的光線是相當常見的作法,因此在許多場合中,你可能會希望與眾不同。   此外,我個人認為,大多數光線各自有適合的用途,但必須仔細思考和認真處理。我努力以正面,甚至相當寬容的方法看待各種光線,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贊同我這種作法。舉例來說,你或許會認為淒冷的英格蘭冬日激發不出什麼攝影熱情(英國的惡劣天氣以及英國人對天氣的抱怨都很有名)。但有時我在拍攝當下並不滿意的光線,卻能帶給我令人驚豔的成果,而且直到現在仍不時發生這樣的事——但前提是我當時沒有放棄拍攝。   有一本書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並促使我進一步思考光的質地、意境和整體視覺氣氛,那就是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寫於一九三三年的隨筆集《陰翳礼讃》。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我當時正在拍攝幾本關於日本室內設計的書,想多認識這個全世界最特別、最內省的設計文化,谷崎潤一郎的著作幫了很大的忙。這本書的書名取得非常棒。他在書中對西方現代主義的種種提出反思,包括以光和潔白淹沒生活每個角落的包浩斯式明亮風格,以及這兩種元素與進步、樂觀精神的聯結方式。實際上,谷崎潤一郎以憂鬱的筆調描述陰翳的美和色彩,並表露對陰翳美學的深刻認同。特別的是,他還談到電學。他在書中堅決地表示「黃金蒔繪漆器是為了能在黑暗中看見而製作」。這個想法十分有趣,光線寧可少也不要多,而只有特定的光線能夠帶來這樣的體驗。他提到廟宇中的光線比較微弱,帶著蒼白的色澤。他寫道:「各位進入這樣的和室時,會不會感受到滿室蕩漾的光線與眾不同,感到那光線格外珍貴、莊重?」低抑且陰鬱,而非總是讓人感到愉悅。谷崎潤一郎讓我了解到光線如何影響情緒。   如果你認為攝影技術僅限於調校相機和鏡頭設定、計算,以及運用電腦軟體,那麼本書內容大多和攝影技術無關。這些因素最終仍牽涉到曝光,而我在《超完美曝光》中已儘可能詳細地探討過了。本書的宗旨是介紹如何妥善運用自然光和可用光,而第一步便是了解光的質地。如果我們希望自己不只是享受光帶來的感官體驗,更渴望妥善運用光,就需要一套詞彙來增進了解。一般人通常不需要這些詞彙,所以描述光如何照射場景、人和物體的詞不多,一般人大多把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除了視覺方面,味覺和嗅覺等其他感官體驗其實也有相同的困境。目前確實有一套描述視覺體驗的專業詞彙,但不像葡萄酒和香水這兩大感官產業所發展出的詞彙那麼充足完整。葡萄酒和香水的產業和市場規模相當大,促使從業人員發展出數量龐大的精確詞彙,而且這些詞彙正逐漸進入日常語言當中。在本書中描述光線時,我會使用傾斜、太陽星芒、柱狀光、明暗法、消退、方向性和填滿等詞。這些詞大多很容易意會,但在可能產生疑義的地方,我會儘可能定義清楚。

內文試閱

潮濕的灰色光:反光的岩石
  雨停之後,另一種不大相同的灰色光隨之出現。此時空氣通常比較清澈,潮濕讓場景富有清新的感覺。除非很快就繼續下雨,否則這種狀況往往比預期更早消失,因為水分很快就會開始蒸發。天氣溫暖時,物體表面的水在一小時內就會開始散失,熱帶地區的雨季時更快。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可能影響拍攝,就是其他人通常會因為下雨而離開場景,在吳哥窟這類擠滿遊客的地方拍照時,這點特別有用。雨停之後,其他人又會慢慢出現,同時留下泥濘的腳印。 有趣的是,我們只需要幾個視覺線索,就能把一般灰色光的感覺轉換成潮濕的灰色光,例如前頁的吳哥窟石磚,或是右圖中某位日本藝術家花園裡價格令人咋舌的石塊表面的反光。只要添加少許濕潤的東西,放在影像中不起眼的角落,就能讓整個情緒突然改變。同樣地,陰雨天看起來很美,如果可以保持全身乾爽的話會更美。   ¬這張吳哥城中半傾頹的塔普倫寺相片是在雨季拍攝的,比我其他幾次的拍攝經驗清新不少。我一向在日光充足的涼爽乾季前往柬埔寨。這張雨季相片有許多值得一提的優點,尤以綠意和青苔為最。此外,當時人也比較少,對我而言更加方便。我第一次去吳哥窟是在柬埔寨內戰期間,當時沒有其他外國人,所以我有點被寵壞了。不過我正希望如此:雨後的清晨,沒有遊客,泥濘的地面也在一夜過後顯得十分清爽,年邁的維護人員正在清理幾片落葉。
軸向光:低角度太陽望遠拍攝
  低角度太陽望遠拍攝代表光平行於鏡頭軸線,與視線方向相同。在攝影棚中通常需要特殊技巧才能做出這種效果,方法之一是在鏡頭前放一片玻璃,玻璃與鏡頭光軸成45度角,再由90度角以燈光照射玻璃。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環形閃光燈,這種閃光燈的燈管為環形,裝置在鏡頭前端。這種方式原本是為醫療用途開發,後來才被時尚攝影師採用。自然狀態下出現這種光線時,代表太陽位於相機正後方,此時太陽通常相當接近地平線。這類狀況聽來或許不是很罕見,但實際上以這種光線拍攝的相片相當多,而且日落確實具有一些不尋常的特質。   首先,軸向光不會產生陰影,但又相當強烈,而且往往出現在意料之外。我們常認為不會產生陰影的光都擴散得很厲害,如同本篇開頭介紹的灰色光,不過這種光有光芒。這種光的有趣之處在於它的反射光同樣為軸向,而且會直接射回相機。景物表面如果能反射光線,這種光就能充滿整張相片,如同從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拍攝圓頂清真寺的相片(左圖)。在清晨太陽的軸向光下,連泰國皇室大象的表皮都閃閃發亮(上圖),呈現沒有陰影的精細紋理,這對各種光而言都很少見。   對了,我是不是說過沒有陰影?其實有個影子可能一直存在,就是你和相機的影子。除非你打算拍自己的剪影(這個想法非常合理),否則這個影子通常不容許出現在畫面中,也不容易消除。常見的解決方法是使用長鏡頭由遠距離拍攝,並且避免前景出現在畫面中。以400 mm鏡頭拍攝的圓頂清真寺相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清真寺跟我之間距離相當遠,從那裡連要看到我都不容易,我的影子更不可能投射到那裡。更棒的是,地面從橄欖山開始逐漸降低,所以我不需要略微抬高相機(這是另一種解決方法)。第三種解決方法是稍微偏離軸線(參見大象相片),不過效果略差。第四種方法是等太陽升高一些,影子就會縮短並離開景框。等待過程可能相當令人洩氣,因為軸向效應會在你眼前慢慢消失。順帶一提,在大象相片中,陽光由象皮反射回來時,呈現的紋理相當好看。

作者資料

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能拍又能寫的專業攝影師。 他擔任專業攝影師三十多年,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題材涵蓋亞洲建築、亞馬遜叢林及非洲部落民族等,領域包括當代藝術設計、商業攝影到影像特效。多年來,他在美國國立史密森尼研究所的科學人文月刊中擔任資深攝影師,也為Time-Life系列叢書以及《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許多作品。 他曾應出版社之邀撰寫及拍攝的書籍有百本以上。第一本自發撰寫的專業攝影用書《攝影師之眼》堪稱集大成之著作,在全球各主要語種均有驚人銷售,與系列續作《攝影師之心》俱為台灣近年來最暢銷之攝影書。

基本資料

作者: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譯者:甘錫安 出版社:大家出版 書系:better 出版日期:2015-12-02 ISBN:9789869203937 城邦書號:A1230066 規格:平裝 / 全彩 / 256頁 / 23.5cm×25.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