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自我提升
比努力更關鍵的運氣創造法則:除了天賦、努力與方法,意料之外的機運才是決勝條件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商業周刊》第1314期、《Cheers》雜誌二月號書摘推薦 ◆《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高度讚譽!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4.5顆星好評 ◆全球暢銷書《梅迪奇效應》個人實踐版 當「黑馬」俯拾即是,「爆紅」層出不窮,如果成功需要某個「關鍵瞬間」的巧合,該如何掌握這些無法預測的機運,為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加分? 遭到開除的節目負責人,竟是金球獎經典影集《Lost檔案》的幕後推手 六年沒寫過半個字的家庭主婦,竟創作出暢銷千萬冊的《暮光之城》 突破性的成功往往來自跌破眼鏡的機遇,當才華與勤奮不再是成功的絕對,如何主動挖掘意料之外的機遇,創造預期之內的勝利? ◎早餐吃的一塊鬆餅,讓Nike創辦人發想出第一雙運動鞋 ◎六年沒寫過半個字的家庭主婦,寫出暢銷千萬冊的《暮光之城》 ◎原本被打入冷宮的Windows 3.0,因為一場不期而遇的會面,獲得空前成功r ◎在米蘭嘗的一口拿鐵咖啡,讓星巴克從設備商轉型為咖啡帝國 偉大的事業,經常從一個蹩腳的點子開始,所以總是讓人跌破眼鏡 機運往往比努力更關鍵,現在就學習如何把意料外的因素,變成你的優勢吧! 【精采內容】 這本書要告訴你兩個極具顛覆性的概念: 1.成功往往難以預測,而且受運氣影響的程度遠遠超乎想像! 2.無論個人或企業,都可以採取行動來「掌握運氣」,助長自身的優勢! 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訴我們,成功是靠著按部就班的計畫、日積月累的努力達成,然而,現實世界的成功,遠比我們想像的更不按牌理出牌,在無法預測的世界,再多的策略與規劃,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靈! 那麼,如果這個世界充斥那麼多不確定性,那除了懷抱希望、被動等待以外,我們是不是無法主動爭取偉大的成就? 錯!我們雖然無法擺脫隨機因素對成敗的影響,卻能善加利用它巨大且持久的力量,把它變成自身的主要優勢! 本書告訴你許多「創造運氣」的實用戰術,例如: ◎羅維歐公司勇敢地「下賭注」,終於在第八年孵出飛遍世界的憤怒鳥 ◎亞歷山大大帝逆向思考,不靠夜襲,用四萬士兵攻下十萬大軍 ◎鑽研意外的發現,把療效平平的心血管藥物,變成極受歡迎的藍色小藥丸威而鋼 ◎皮克斯把所有設施設在中庭,讓各部門員工不得不在那裡創造交集、碰撞出新的點子 本書列舉歷史上眾多成功人士和企業的故事,闡述了哪些行動有助於創造更多邁向成功的「非預期機會」,堪稱媲美葛拉威爾《異數》的卓越成功指南! 【名家推薦】 ◎Mr.6‧劉威麟(網路趨勢觀察家) ◎小胖‧林育羣(美聲歌手) ◎徐一鳴(達一廣告董事長) ◎臧聲遠(Career職場情報誌總編輯) 【好評推薦】 「這是你的人生。有時除了努力,你更需要的是多一點點的勇氣!對於任何目標,只要你有一點點的想要,那就勇敢地接受挑戰,放膽去創造吧!Nothing is impossible!」 ──小胖‧林育羣(美聲歌手) 「法蘭‧強納森本著他特有的洞察力和風格,為讀者呈現一本有趣的書。他說明我們可以利用隨機性、機緣巧合和『好運』,來讓自己的企業和人生變得更加成功。他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手法,帶領我們見識眾多左右人類成就途徑的機運和機會浪潮。」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暢銷書《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作者 「這本書帶有《異數》葛拉威爾的色彩,是一本為暢銷而生的書!」 ──芭芭拉‧賈柯斯(Barbara Jacobs),《書單》(Booklist)雜誌 「充滿知識性,且審慎、完善的著作!」 ──亨利.曼斯(Henry Mance),《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了不起的作品,充滿了睿智的研究!」 ──安德魯.戴維森(Andrew Davidson),《今日管理雜誌》(Management Today)    「強納森完美地掌握了所有新創事業的策略,盡可能創造最多關鍵命運時刻,因為徹底改變這個世界的點子正是來自這些時刻。」 ──艾瑞克‧克林柯爾(Eric Klinker),BitTorrent公司執行長 「改變人生、組織甚至國家方向的時刻很不常見。法蘭‧強納森創作了另一本令人嘆為觀止的實用書籍,告訴我們如何以更自然、快速且愉快的方式,創造更多這種時刻,更說明要如何善用這些時刻,為自己創造利益。」 ──傑米爾‧馬華德(Dr. Jamil Mahuad),厄瓜多爾前總統 「法蘭‧強納森不僅是個說書大師,也是我認識的思想家當中最創新的一個。本書一開始就藉由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人類不太有能力預測這個愈來愈複雜的世界。接著,當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掌控未來的能力時,強納森又進一步提供能幫助我們在商業、日常甚至愛情上下良性賭注的強大工具。」 ──泰瑞莎‧艾瑪拜爾(Teresa Amabile),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各種隨機事件已漸漸成為控制人類命運的關鍵,別再抱著邏輯不放了!設法創造機運,並盡可能從中獲取最大利益。法蘭‧強納森以吸引人又具令人愉快的方式,告訴我們要如何做到這件事。」 ──彼得‧席姆斯(Peter Sims),《小賭注》(Little Bets)作者 「我們重視邏輯,也希望握有人生的主控權,但本書卻說明這種心態反而會扼殺創新。法蘭‧強納森不僅向讀者說明要怎麼掌握靈光乍現的時刻,同時還告訴我們怎麼改變這個世界。」 ──馬科斯.薩繆爾森(Marcus Samuelsson),紅公雞餐廳老闆FoodRepublic.com網站共同創辦人

目錄

前 言 一部獲獎無數的影集,卻讓負責人慘遭開除?

Part I 暗藏成功的決定性瞬間

早餐吃的一塊鬆餅,讓耐吉創辦人設計出第一雙運動鞋;
早晨做的一個夢境,讓《暮光之城》作者寫出千萬暢銷書;

在這個愈來愈無法預測的世界,成功變得愈來愈無跡可循,
我們習慣將成就歸功於遠見、才華或計畫,
但有沒有可能這些成就,只是某個「關鍵瞬間」的機緣巧合?

◎第一章 你無法找到爆紅的公式──一首《麥阿喜》如何延燒全世界
◎第二章 成功有跡可循的領域──一萬小時的練習,成就了小威廉絲
◎第三章 連專家都無法預見的巨變──諾基亞沒落的謎團
◎第四章 機運將是成敗的關鍵──《暮光之城》不合邏輯的暢銷邏輯
◎第五章 我們習慣於事後合理化──帕爾梅首相暗殺事件的陰謀

Part II 機運無法預測,但是可以掌握
憤怒鳥是羅維歐公司開發的第五十二個遊戲;
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數百篇論文的其中之一;

對於那些無法預測、卻決定了關鍵成敗的轉捩點,
我們絕對可以透過不斷地「下賭注」,創造看似不可能的可能!

◎第六章 把意料外的因素變成優勢──因電視節目誕生的DVF洋裝
◎第七章 關鍵命運時刻──Youtube從彼此交換影片到與三億人分享
◎第八章 創造你的轉捩點──受米蘭街角啟發的星巴克
◎第九章 果敢的賭注──發表最多優質研究,可能也發表過最多爛研究
◎第十章 權衡風險後勇敢一搏──花了八年,才孵出一隻憤怒鳥
◎第十一章 許多動力的交會點──阿拉伯之春發源於最不可能的地方
◎第十二章 讓動力朝自己靠攏──《魔戒》賣座後的各種串聯效應

結語 成功往往發生在意料之外

序跋

前言 一部獲獎無數的影集,卻讓負責人慘遭開除?


  二○○四年夏末秋初,美國廣播公司(ABC)在整個廣播電視界的排名,淪落到慘不忍睹的墊底位置,遠遠落後其他同業。但九月二十二日那一天,一件出人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了,讓ABC的命運就此改變──影集《LOST檔案》(Lost)在那天晚上首播。這個莫名其妙竄出來的節目,為處境艱難的ABC電視網帶來一千八百七十萬名觀眾,並一躍成為ABC九年來收視率最高的戲劇類節目。

  在充斥實境秀的大環境中,《LOST檔案》宛如一股清流。這個節目的劇情是以一群空難倖存者為中心,描述他們的飛機在一座神祕的島嶼墜毀──看起來就像個肯定會成功的節目。懸疑的劇情吸引了多到不可思議的熱情粉絲,他們緊追著每一集節目緩緩釋出的蛛絲馬跡,認真又投入地剖析著後續的可能發展。《LOST檔案》的情節的確錯綜複雜,例如,劇中的「煙怪」打從第一季就出現,但它的來歷卻直到第六季才揭曉。評論家和粉絲一致同意,這個節目之所以那麼引人入勝,主要原因在於島上眾多的「神話」和關鍵謎團,總是要過很久才揭曉。一般人總認為,這些劇情絕對是早在節目播出之前,就經過極縝密的策劃。

  不過,事實恰好相反。《LOST檔案》迷最愛的很多故事元素,一開始其實並不受節目製作群青睞,他們原先認為這些概念過於瘋狂,應該不可能成功。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節目只是戴蒙‧林道夫(Damon Lindelof)和傑‧亞伯拉姆(J. J. Abrams)某一次會面後的副產品。

  當時,林道夫是刑事影集《妙手追兇》(Crossing Jordan)的編劇,這部片的收視率還算可以,而亞伯拉姆則是熱門影集《雙面女間諜》(Alias)的創作者。林道夫向來都很渴望能為《雙面女間諜》寫劇本,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有一次,他們兩人的一名共同友人來電告知林道夫:「好消息,你可以和亞伯拉姆見個面;但壞消息是,對方提出一個荒謬的點子,他說要寫一架飛機墜毀在某座島嶼的題材。」

  然而,其實這個點子也不是亞伯拉姆自己想出來的,而是ABC高階主管洛伊德‧布朗恩(Lloyd Braun)的主意,他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份改編《我要活下去》(Survivor)節目的劇本。他請求亞伯拉姆修改這個節目的試播片劇情,但亞伯拉姆拒絕了,只同意擔任編劇指導。另一頭的林道夫雖認為這個點子很蠢,卻覺得這不失為一個投石問路的好起點。他猜想,如果自己能為這個「愚蠢的飛機墜毀」節目想出幾個不錯的點子,說不定有機會爭取到《雙面女間諜》的編劇職務。

  在見面會談的過程中,兩人顯然都認為《LOST檔案》絕對不可能成功,所以,他們索性豁出去,不斷向對方丟出各種瘋狂的點子。亞伯拉姆想在島上安排一些隨機的干擾事件來嚇唬觀眾。當被問到所謂的干擾事件是什麼時,亞伯拉姆回答:「其實我也不知道,反正觀眾都不可能接受。」

  出乎意料的是,觀眾非常喜歡。一切都發生得太快,導致林道夫根本湊不出時間寫劇本。於是,他只好先交出一份短短二十頁的故事大綱,沒想到這份故事大綱連同《欲望師奶》(Desperate Housewives,後來成為二○○四年至二○○五年電視圈最成功的影集)影集的劇本,雙雙獲得布朗恩的許可。

  至於布朗恩呢?因為他批准這齣製作成本高達一千兩百萬美元、連描寫節目概念的劇本都付之闕如的電視節目試播片,很快就慘遭開除,因為迪士尼公司(Disney,ABC的母公司)執行長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認為這個節目絕對不會成功。後來,艾斯納在為ABC那一年批准的所有試播片評分時,只給了《LOST檔案》兩分──滿分是十分。總之,布朗恩雖為ABC開發了兩個救命節目,卻在節目播出前就被掃地出門。

成功的隨機性,遠超過你我的想像

  如果這個世界的運行模式是可預測的,那上述種種情況都完全沒有道理可言。如果我們是活在一個可預測的世界,那所有人應該都會以為《LOST檔案》劇情裡錯綜複雜的種種謎團,絕對是事前就謹慎策劃好的。

  在一個可預測的世界,我們應該會預期像亞伯拉姆那麼成功的製片,還有像艾斯納那麼位高權重的高階主管,能看出《LOST檔案》的驚人潛力。另外,我們也會預期像林道夫那樣一個編劇,照理說應該會想盡所有策略,設法和電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節目之一攀上一點關係,而不是想將它撇得一乾二淨。當然,我們也會預期當初開發《LOST檔案》和《欲望師奶》的那個高階主管布朗恩應該會得到獎勵,而不是被開除。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模式運行。《LOST檔案》幕後的故事讓我們終於了解這個事實,這當中的寓意實在太驚人了!

  這本書要說明兩個極其簡單但又很激進的概念。第一:成功是隨機而不可預測的,而且成功的隨機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第二: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可以採取各種不同的具體行動來掌握隨機性,並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深入理解。

  一般人認為這兩個概念太激進的原因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告訴我們,成功是利用策略、計畫和謹慎分析去爭取的,而運氣只是一股無法操之在我的力量。但本書否定這些約定俗成的觀點,而且提出一個實用且極具說服力的替代方案。

  乍看之下,這兩個概念看起來似乎彼此矛盾。如果成功真的是隨機的,那不管採取什麼行動,應該都無助於提升致勝的機會,不是嗎?如果大名鼎鼎的企業如星巴克(Starbucks)和Google、小型企業、各種投資案甚至某個人的生涯和愛情故事,全都是機緣巧合所造就的,那所有人都只能坐待機緣巧合來臨,也沒有任何理由朝任何特定方向努力了,不是嗎?但事實上,承認隨機的力量並不會讓我們變得軟弱,而是正好相反。

  你可以利用某些行動來掌握隨機性,並迅速抓住機會;相同地,你也可以採取很多不同的具體行動,讓自己或所屬機構接觸到一些不期而遇的機會、意料外的策略等等。如果能採取這些行動,我們就有機會在這個無法預測的世界裡揚名立萬。我將在本書稍後的篇幅,詳細介紹這些具體行動是什麼。

  此刻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當你深入探究任何一個人或企業為什麼會成功時,一定會發現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某個人在某處的某個時間點突然時來運轉,這些人不是機緣巧合地遇到某些人/事/物、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獲得一個洞見,就是莫名經歷了接二連三的非預期事件。

  命運總是在一瞬間就轉向,但我們也只有在事後回顧時,才能看清它是在什麼時間點開始轉向的。所有人都經歷過這種彈指定成敗的「關鍵命運時刻」(The Click Moment),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種時刻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一生,但我們卻從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內文試閱

第一章 你無法找到爆紅的公式──一首《麥阿喜》如何延燒全世界


  二○○五年二月的某個早晨,摩爾達維亞流行音樂明星丹‧巴蘭(Dan Balan)被電話鈴聲吵醒。那時才早上七點,一般人通常不會那麼早打電話給他,即便他此刻是住在曼哈頓的一間酒店,這裡的時間晚歐洲六個小時。半睡半醒的巴蘭接了這通電話,另一頭傳來他朋友的聲音。對方大喊:「巴蘭,趕快打開電視,轉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看一下《今日》(Today Show)節目!」

  巴蘭掙扎著從床上爬了起來,打開電視,並轉到《今日》節目。主持人正在討論一個像病毒傳播般迅速竄紅(gone viral)的影片。二○○五年時,「gone viral」這個詞彙並不常見,其實,當時YouTube網站也才剛成立不久。不過,顯然這段影片在短短幾天內,就吸引了全球各地數百萬人的觀看,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新現象。巴蘭不懂他朋友為何堅持要他看這個節目,不過,他隨即看到電視上開始播放的一段影片,這首歌他很熟。

  影片裡一個胖胖的年輕人正對著一部廉價攝影機對嘴唱歌,背景音樂是一首重節奏舞曲。這首歌的旋律很罕見,而且是用一種很奇怪的語言唱的,不過丹‧巴蘭聽得懂──當然,因為這首歌正是他寫的。巴蘭的歌曲上了美國最多人收看的晨間節目,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轉捩點。丹‧巴蘭因某些極端奇特的因素,而變得極端幸運。

  這是一個無法預測的世界。表面上看起來,多數人不會覺得這句話有爭議。這個事實似乎非常顯而易見,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體驗到很多無法預測的事物,例如股票市場總是劇烈漲跌,還有我們可能會幸運地在雨天攔到一輛計程車等。

  然而,這句話的真正意義並不是那麼絕對。畢竟如果這個世界無法預測,那你就不可能預見到自己的點子、專案或會議是否將實現期望中的成果。事實上,「世界無法預測」這句話,甚至可能意味你還沒執行計畫,計畫本身就已經過時。如果你無法依照邏輯,來規劃一條能幫自己邁向成功的道路,那代表成功絕對是某種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就是隨機)造成。

  然而,很多人似乎都覺得「成功是隨機因素所造成」的概念非常激進。某一方面來說,我們一點也不會因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性而大驚小怪,但另一方面,卻又堅信成功可以透過分析和規劃去爭取。這是非常發人深省的矛盾,箇中的寓意極具爆炸性,而且也徹底推翻了被一般人奉為圭臬的觀念。只要看看丹‧巴蘭的例子,你就會了解我的意思。

攻占全世界的舞曲「麥阿喜」,只是偶然?

  二○○四年時,巴蘭所屬的流行樂團O-Zone發表了一首名為《麥阿喜》(Dragostea din tei,譯注:此為台灣眾所皆知的譯名,中文直譯為「椴樹之戀」)的歌曲。這首歌在羅馬尼亞一推出,就高居歌曲排行榜榜首,而且還像流感般快速傳遍整個歐洲。那年夏天,這首歌成為史上最突出的夜店「國歌」之一。短短幾個月內,它就被錄成十二種語言,所有版本在各地的排行榜名次也全都迅速攀升。更誇張的是,這首歌的五個版本還一度同時登上法國二十大歌曲排行榜,換言之,這首歌幾乎所向披靡,只有在美國除外。

  在堪稱世界音樂中心的美國,O-Zone卻鎩羽而歸。該樂團和一家獨立的公司簽了一張唱片約,但那家公司卻似乎沒有足夠經驗或資源,無法成功推廣這張唱片。而且,他們進入美國的時機也不好。《麥阿喜》推出時,美國人漸漸不再那麼迷夜店風的電子舞曲。當時整個廣播頻道幾乎全被R&B和hip-hop明星,如真命天女合唱團(Destiny’s Child)和Jay-Z等占據。

  換言之,這首歌根本銷不出去,而且也很少廣播電台願意播。於是,該樂團的策劃人決定聚焦在他們的優勢──也就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口碑,擺明要放棄美國市場。他們取消在美國的行銷活動,並徹底跳過美國的巡迴演出。

  不過,短短幾個月後,《麥阿喜》卻又突然莫名其妙地征服整個美國。雖然這首歌沒有在美國獲得像歐洲那樣風靡一時的地位,卻還是在幾乎沒有任何高調宣傳的情況下,擠進了排行榜。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畢竟O‑Zone的策略明明是要退出美國市場啊?

  其實O‑Zone的成功要歸功於蓋瑞‧布洛斯瑪(Gary Brolsma),他是新澤西州賽度溪市(Saddle Brook)史泰博公司(Staples)的員工。有一天,布洛斯瑪閒來沒事,在家裡用電腦耳機聽音樂,聽到《麥阿喜》時,他一邊聽一邊用對嘴的方式唱這首歌,同時做了很多有趣的表情。他回想那個特別的時刻,說:「我當時閒著沒事,正好興致一來,就把它錄了下來。」他帶著戲謔的心態,把這段影片上傳到一個稱為Newgrounds的網站,並把相關連結寄給幾個朋友。「他們看過後全都笑翻了,不過,我並沒有想太多。」

  但他的某幾個朋友又和其他朋友分享了這個連結。就這樣一個傳一個,最後,這段影片開始大流行,並成為世界上最早「像病毒般迅速傳播」的爆紅影片之一。我記得我是在一個和音樂、影片、羅馬尼亞或摩爾達維亞完全無關的政治部落格上看到這個連結。布洛斯瑪後來成為大家熟知的「Numa Numa男」,有超過十億個人看過他的影片。就這樣,《麥阿喜》在舞曲排行榜中異軍突起,最後終於讓O-Zone樂團成功在美國打下江山。

  這一切的一切絕對不可能是丹‧巴蘭事先規劃好的。儘管如此,不管走到哪裡,所有行銷人員都會妄想自己能規劃出這麼棒的成果。但是問題在於:怎麼創造出一支像「Numa Numa男」那樣迅速散播的影片?一般人都覺得自己能設法搞懂那支影片快速傳播的原因,並進而仿效,但我們真的有辦法解釋並複製那支影片的成功公式,或者是諸如星巴克等成功企業或個人的偉大成就嗎?

  答案很簡單:不可能。我們還需要其他某種東西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沒錯,我們都想找出讓自己成功的配方,也就是那種促使某人獲得突破性進展的祕密處方;但有時候,好事就是會不可思議又無法解釋地發生。如果真的有所謂的成功配方,這個配方可能也和你想像的不同,我們將從後續的例子陸續證明這一點。

銷售千萬箱的絕對伏特加,也是意外!

  麥可‧勞克斯(Michel Roux)曾透過第一手經驗,親身見證了成功沒有「祕密處方」的事實。他曾為一家瑞典伏特加酒公司發明了「絕對伏特加」(Absolut)這個強打品牌。在勞克斯加入前,「絕對伏特加」只是眾多沒有商標名稱的伏特加酒之一。勞克斯在幾年後接受訪問時提到:「它的瓶子形狀,看起來就像《外科醫生》(M*A*S*H)影集某個場景裡可能會看到的東西。這種瓶子沒有瓶頸,所以酒保覺得它很不好拿。」公司告訴勞克斯和他的團隊成員,說他們提出的「絕對伏特加」專案注定失敗,根本不應該推動。

  不過,他們後來還是決定接受這項挑戰。他們設計了一支讓人無法忘懷的酒瓶,並舉辦一場極具代表性的行銷活動,邀請很多藝術家以畫作來妝點「絕對伏特加」的酒瓶,其中不乏頗為知名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等。勞克斯甚至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伏特加品項──特級瓶裝。勞克斯和其團隊成員的種種努力,將「絕對伏特加」的銷售量從一九八○年的約十萬箱,大幅推升到二○○七年的一千萬箱左右,並使它成為世界上第三大靈魂品牌。很多同業因此視勞克斯為傳奇人物。

  有一天,我和他在一場活動裡巧遇,我們同時擔任那場活動的演講者。他在台上演講時,有人問他到底做了什麼事,才能創造那麼大的成就。勞克斯猶豫了一下後,簡單答覆:「如果我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那我會一直不斷地做這件事。」的確,在「絕對伏特加」之後,他並沒有繼續幫其他品牌或產品創造那麼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你問某個已實現偉大夢想的人──像是丹‧巴蘭,在卸下心防的時刻,他們一定會坦承自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重複自己的成功歷程。丹‧巴蘭在莫斯科一場演唱會即將展開前的幾分鐘,透過電話告訴我:「你不可能想出任何一個策略或公式,能創造類似《麥阿喜》這樣的成功,那個策略或公式並不存在。」

  而且,看起來他並不是沒有嘗試過。誠如先前提到的,這種歌被收錄成許多語言的版本,而且每一個版本都迅速衝到各國排行榜的冠軍。但為什麼這首歌會這麼「神」?再者,為什麼他不再創造一次奇蹟?巴蘭若有所思地說:「我認為關鍵是『Numa Numa』和『Maia hi』這些字眼。這些歌詞唱起來很有趣,所以,這整首歌才得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

  那麼,他能不能再用當初創作這些文字的流程,另外創作一首轟動的歌?遺憾的是,這些文字或發音完全是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創造出來。他解釋:「我們當初是先把音樂節奏錄下來,接著,我發明了一些沒有意義的字眼在節拍點上,目的只是暫時用這些字來代替歌詞。」巴蘭原本打算稍後再修改這些沒有意義的字,不過,他最後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他事後聽這首歌時,好像突然靈光一閃:「這些沒有意義的字眼和這首歌很搭,聽起來很不錯,所以我們決定保留。」最後他還說:「一切都要歸功於運氣。」 一塊鬆餅,催生出第一雙耐吉慢跑鞋

  個人的職涯如此,企業也是一樣。舉個例子,耐吉公司(Nike)是怎麼想出第一雙耐吉慢跑鞋的點子的?讓這家公司迅速從一家零售商,變成一個全球品牌大企業的鞋子是怎麼誕生的?

  有一天早上,蔚為傳奇的田徑教練比爾‧鮑爾曼(Bill Bowerman)和太太一起吃早餐時,聊到他眼前的一個艱難挑戰:如何開發一雙沒有釘子的運動鞋。接著,他突然看到他太太在查看六吋鬆餅機裡的鬆餅烤好了沒。那真的是決定性的一刻,鮑爾曼不發一語,全速奔跑到他的實驗室,回來時,他手上多了兩罐化學藥品。

  他把這些化學藥品調在一起後,製成乳膠,再將乳膠注入鬆餅機。鬆餅格裡的那些小突起能抓得住跑道、不傷害跑道,又讓跑者覺得很舒適嗎?他又倒了三次乳膠到鬆餅機裡,最後再將成品黏在鞋底。最後的成品果然沒讓他失望,實驗非常成功。那個隨機時刻成了這家製鞋公司的轉捩點,也讓該公司的執行長菲爾‧奈特(Phil Knight)有機會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進而發展出一個運動服飾王國。

  再來看看臉書(Facebook)的例子。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成功故事裡,也包含了幾個和運氣有關的層面,我最近特別受其中一個吸引。不久前,商業新聞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刊登了一篇令人頗為訝異的詳細即時通對話,對話者是祖克柏和他的一個密友,對話時間是二○○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當時祖克柏和他的麻吉們已經搬到加州,開始全心投入新創公司的事務。臉書當時已經擁有接近一百萬個用戶,漸漸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不過,這段對話卻顯示,祖克柏心目中有另一個更值得投入的專案。

  密友:你應該處理足以應付法律費用的股份。

  祖克柏:我才不要付法律費用。

  祖克柏:買下我們(網站)的公司會付這筆費用,哈哈。

  密友:酷!希望那天快點到,這樣你就能繼續勇往直前,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祖克柏:嗯,只要推動Wirehog就能達到目的。


  什麼是Wirehog?它是一個讓臉書用戶可以互傳檔案的應用程式。臉書的市值後來達到一千億美元,但它的創辦人卻認為它最大的價值並不在於眾多用戶所建立的社群關係,也不是臉書可賣給廣告商的資訊,而是檔案的互傳?幸好他沒賣掉公司。

足以顛覆歷史走向的隨機力量

  最後我們會發現,隨機性真的無所不在,而且它一再打亂各種精心安排的計畫。這個情況在政治圈尤其明顯,一個人的命運有可能在彈指的瞬間完全逆轉。

  舉約瑟夫‧艾斯特拉達(Joseph Estrada)為例,艾斯特拉達是菲律賓最受推崇的電影演員之一,也是這個大島國的窮人眼中的英雄。他在一九九八年決定競選總統,最終更順利以史上最大差距打敗了對手。不過,就任短短兩年後,該國一名省長(也是艾斯特拉達的友人)路易斯‧辛森(Luis Singson)就投下一枚震撼彈。他承認自己曾透過賭博工具賄賂艾斯特拉達總統,金額高達一千兩百萬美元。辛森說:「他不僅是個賭王,簡直就是賭神!他是我有生以來見過最貪汙的人!」

  這番指控在菲律賓全國引發軒然大波。反艾斯特拉達的政治及宗教領袖紛紛要求他辭職下台,但他悍然拒絕。事件揭露後約兩個月,一場極具爭議的彈劾審判召開。此時艾斯特拉達的前景看起來非常黯淡,因為一名銀行高階主管作證表示,艾斯特拉達曾以假名投資了近一千兩百萬美元。

  不過,真正致命的證據藏在一個密封的信封裡。敵對陣營的政治人物宣稱,信封裡裝著一些能證明艾斯特拉達貪汙的財務文件,不過,總統的政治盟友們卻成功阻止了信封的開啟,反對陣營的國會議員因此氣得拂袖而去。有那麼一段時間,情況都顯示艾斯特拉達似乎還能保住總統寶座。

  不過,接下來發生了某些出乎意料的事,那是艾斯特拉達做夢也想不到的事。菲律賓的學生開始聚集在馬尼拉的聖母堂(Shrine of Mary),也就是所謂的人民權力殿堂(People Power Shrine),抗議總統的種種作為。其中有些人還傳簡訊號召其他學生加入。就這樣,這些訊息裡的某種東西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那些手機簡訊也如野火般迅速蔓延。

  短短幾天內,就有高達七千萬封簡訊傳出,並號召了七十萬人共同參與這場和平抗議活動。法院裡的僵局前後持續了幾個月之久,結果徒勞無功;但平民百姓卻只花了八十八個小時,就成功迫使艾斯特拉達以一種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辭職下台。

從菜鳥參議員到連任兩屆總統的歐巴馬

  隨機的事件可能導致一個總統失去權力,但也可能促使一個政治人物平步青雲。不管以任何正常標準來衡量,二○○四年以前的巴瑞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幾乎都沒有贏得總統選舉的可能,不管他多有才華、多聰明或策略思考能力有多強;不過,某個特殊時刻卻改變了這一切。他在二○○四年民主黨國家大會上發表那場施政方針演說的目的,原本是為了贏得參議員的選舉,也是希望讓整個國家認識他這個政治新鮮人。不過,電視新聞卻不斷重複放送他那番鏗鏘有力的演說,最後這段影片更透過網路散播給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

  在這場演說發表前,《費城日報》(Philadelphia Daily News)登了一篇名為〈這個人算哪根蔥?〉的文章。但演說過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卻將他的演說形容為「美國政治圈未來半個世紀最令人興奮且重要的潛力人士之一,在國人面前初試啼聲」。

  演講結束後,歐巴馬回到伊利諾州,當時共有數千人(原本預估只有幾百人)參加他的競選活動,而他也輕鬆贏得參議員選舉。接著,他開始體認到自己說不定有機會參選總統,但他內心還是非常掙扎。因為儘管歐巴馬受歡迎得不可思議,但他終究是個經驗不足的菜鳥。不過,參議員湯姆‧達施勒(Tom Daschle)適時給了他一點忠告。

  「我告訴他,他有機會去做這件事,但不要指望機會之窗會永遠為他開啟。」

  那一晚徹底改變了歐巴馬。

  現實世界的成功歷程,遠比我們認知的更不按劇本演出,而且充斥了很多會導致局面瞬間翻盤的意外時刻。很多成功的新創企業、迅速崛起的個人、歷史悠久的企業,甚至是改變全世界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其發展歷程多半都和一些決定性的巧遇、洞見、會面和境遇脫不了關係。然而,這種說法可能會讓人有點困惑。畢竟,如果這個世界充斥那麼多不確定性,那除了懷抱希望、被動等待以外,我們是不是沒有辦法主動去爭取偉大的成就? 不是縝密的策略,而是巧合的機緣

  打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訓練自己在大自然裡尋找各種型態,以便為自己所見所聞的種種現象找出合理解釋。不過,就算發現「雲的形狀」和「下雨」這兩件事好像存在著合理的關連,那也不代表我們能以相同的方式來預測社交互動關係。

  我是在我的第一本書《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出版幾年後,才開始思考不可預測性和隨機性。那本書是討論為何很多突破性概念是在不同領域、文化和產業的交會點產生,同時也探討那些概念是如何產生的。所有關心創新的人,包括從事策略、研發、商業開發和創業工作等的人,都會受這類概念吸引。但是,市面上當然也有很多想要爭取那個讀者群青睞的作家,就在我那本書出版前後,至少有另外十五本談創新的書問世。在這種情況下,我這個新手作家究竟是怎麼突破重圍的?

  當時我太太擔任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的多元化發展顧問。有一天晚上,她下班回到家時顯得非常興奮。她被指派一個「尋找多元化發展的商業論據」的任務,而她知道我這本書正好在談論她要找的概念。這真的很奇怪,因為我們過去的工作從來都沒有關連,但現在彼此的交集竟變得如此顯而易見。她說:「我真的認為其他人會想要聽聽這些概念。」她說得一點也沒錯。但我並不知道自己是要向當時的摩根大通投資銀行事業部負責人──史蒂夫‧布萊克(Steve Black)進行簡報。

  那一場對話讓我的世界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此以後,美國各地企業的多元化發展長(Chief Diversity Officer)紛紛邀請我去向他們的執行長和高階主管演講,跟他們說明要如何驅動創新。眾多熱情的邀約讓我感到極端訝異,全球各地都有人在詢問我提出的概念,這讓我因此有幸成立一家以這些原則為營運基礎的顧問公司。

  有一天晚上,我和某客戶公司的人吃飯,他們的高階策略主管正好坐在我身邊,他靠向我說:「你的側門策略(side-door strategy)實在非常高招!」坦白說,我真的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所以我問了他。他說:「是這樣的,你直接鎖定多元化發展總監,繞過創新總監、策略部門首長或研發部門人員,也就是說,你透過多元化發展人員接觸到像我這樣的人。你的策略就是去敲其他創新思想家沒看見的門。」

  我心想,好個「側門策略」,連名稱都幫我想好了。事實上,對一個外人來說,這個方法看起來好像真的很了不起。不過,我當然比誰都清楚真相。如今的成果,其實只是我們夫妻之間非常巧合的一段對話所造就,但在別人眼中,那竟成了我有「策略性先見之明」的證據。然而,我絕對不願接受這個觀點。我無法勉強自己把單純的運氣,誇大為一個精心策劃的「側門策略」。

  不過,這隨即又讓我產生一個疑問。如果所有事情都是這樣呢?如果一般人眼中那些經過謹慎規劃與妥善執行的「策略」,其實都是未經籌劃的會面、不期而遇、隨機時刻和事件、機緣巧合和單純運氣所造成的結果呢?如果諸如微軟(Microsoft)、諾基亞(Nokia)等公司,還有世界知名作家、打敗指數的投資人和發現突破性知識的科學家,其成功歷程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隨機呢?如果成功或失敗只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時刻所造成,那又該怎麼辦呢?

機運不用聽天由命,而能操之在我

  在好奇心作祟下,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的商學院同學,我想知道他們認為「機緣巧合」和「運氣」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影響。結果,短短幾分鐘內,我的收件匣就湧入大量回應。然而,儘管我已清楚證明這個世界有多麼不可預測,但和我有過互動的人當中,還是沒有幾個人曾花很多時間深入思考,該如何把這個看似非常基本的自然法則,融入自己的企業或專業策略中。

  原因似乎很顯而易見: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當然有些事是操之在我,但有一部分我們卻無能為力,而無能為力的那部分就是「隨機性」所造成。既然隨機性導致我們對某部分的人生無能為力,那又有誰會指望隨機性讓他們獲得成就呢?

  現在我有一個清楚的目標:將隨機性、機緣巧合和運氣,融入執行面和策略的核心。等到我完成這個目標,你應該就能了解如何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迅速掌握機會,這將是全新的知識。

  接下來幾章,將討論很多人和企業的真實成功故事。我的目的並不是要求你亦步亦趨地跟隨他們的腳步,而是要了解「境遇因素」在他們實現偉大成就的途徑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最後,我們還會討論一些能讓你更有機會接觸到機緣巧合、運氣和隨機事件的具體行動,並教你學會如何善加利用最終將對你有利的境遇。

關鍵命運時刻: Youtube從彼此交換影片到與三億人分享


一場會面或事件,可能就是逆轉人生的轉捩點

  如果我說一家公司的命運可能取決於某個一閃即逝的短暫時刻,你可能會覺得很不安。畢竟一場隨機的會面或事件,能對一家企業或某個人的未來造成多大影響?一個成功如微軟的大企業,似乎不可能只因為一個單純的洞見或巧遇,就獲得那麼引人注目的市場霸主地位。這些類型的企業都擁有非常詳盡精巧的策略、複雜的流程、大量員工,而且多半屬於某個更大的系統。所以,似乎不可能有任何單一事件,足以成就或毀壞那麼大規模的組織。

  我們每天都有非常多會面和印象,但那些會面和印象都不會讓我們偏離原本的運行軌道,也不會讓我們懂更多,或是讓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變得更順利,甚至完全不會留下痕跡。但確實也有非常少數的時刻,能讓我們見識到某些全新的事物,促使我們選擇一條不同的途徑,或做一個改變一切的決定,儘管當下我們並不了解這些時刻的意義。

  事實上,如果回頭詳細檢視自己的人生或整個組織的發展歷程,就會清楚發現某些時刻、某些會面、事件、印象和洞見,確實遠比其他時刻、會面或事件等更重要。這些時刻就是我所謂的「關鍵命運時刻」。

偉大的事業,可能從一個蹩腳的點子開始

  當我們在思考大型企業成功的原因時,多半會思考蓋茲和他的副手鮑爾默曾有過的作為:檢視自己的優勢和弱點、評估自己的機會和威脅,接著做出符合邏輯的決定:如果你能擊敗對手,那就勇往直前;但如果無法擊敗對方,那就和他合作。

  不過,偉大的策略並不是以看起來有道理的事物為基礎,而是以能讓你與眾不同且能合理申辯的事物為基礎。那種洞見幾乎都不會是邏輯算計的結果,反而偶然的小觀察也可能帶來攸關成敗的影響。

  舉個例子,讓我們看看YouTube的主軸策略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如今它是世上最大的影片上傳及觀賞網站,其實,打從成立迄今,它一直都盤據這個地位。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它的概念看起來其實超級簡單,而且清楚到不可思議,也因如此,非常多矽谷人因沒有先想到這個概念而扼腕不已。

  不過,即使是YouTube的創辦人,都沒有聰明到一開始就參透YouTube的所有潛力。事實上,他們一開始是將這家公司定位為線上約會網站,網站名稱為「Tune In, Hook Up」。一般人可以在這個網站上張貼自己的影片,而潛在的約會對象會就這些影片進行票選。但這個點子並沒有成功,不過,它卻為另一個更有潛力的點子奠定了一個技術基礎。

  有一次,該公司的兩名創辦人陳士駿和查德‧赫利(Chad Hurley)想透過電子郵件傳送他們的一段晚餐影片,但結果卻失敗,加上第三個創辦人賈德‧卡林姆(Jawed Karim)想找珍娜‧傑克森(Janet Jackson)在超級盃球賽上「走光」的影片卻失敗,於是,他們三人瞬間產生一個共同的想法:要不要搞一個能上傳影片,而且能讓所有人都觀賞那些影片的網站?就這樣,YouTube在二○○五年二月十四日成立,它的營運像三級火箭般迅速升空。十八個月後,Google以十六億五千萬美元買下這個網站。

  所有人聽到這類故事時都會感到非常訝異,因為我們傾向於相信一家偉大的公司,勢必是以一個了不起的點子為起點。而且,我們還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個點子的發想人,絕對是深謀遠慮且精於算計的。我們都希望相信他們有事先擬定好一個計畫,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模仿他們的方法。不過,以這個案例來說,如果你追隨YouTube的方法,代表你得先成立一個蹩腳的約會網站。那似乎是個錯誤,一種只要謹慎且邏輯思考,就似乎能避免的錯誤。不過,只要你相信世界上的確存在很多可能改變既有軌道的「關鍵命運時刻」,那你就應該展開某種行動,即使是成立一個蹩腳的約會網站也行。

(本文摘自〈第七章 關鍵命運時刻: Youtube從彼此交換影片到與三億人分享〉)

 

第八章 創造你的轉捩點:受米蘭街角啟發的星巴克


  一九八三年春天,星巴克公司甫上任的零售業務及行銷主管霍華‧蕭茲到義大利米蘭出差,參加一場國際家用品展。蕭茲抵達後的某天早上,他決定從下榻的旅館步行到會議中心。途中,他發現某條小街上有一家小型濃縮咖啡館。他好奇地走了進去,結帳人員微笑著向他點頭致意,櫃檯後方的另一名男子更是開心地跟他問好。蕭茲聽到一大股水蒸氣從濃縮咖啡機器裡冒出來的嘶嘶聲響,接著,他看見咖啡調理師(Barista,他後來才知道這是這個職務的正式稱呼)為一個顧客調理一小杯濃縮咖啡,再為另一個客戶準備一杯有著滿滿奶泡的卡布其諾。所有顧客全都圍著櫃檯站著,整家店沉浸在友善的談笑氛圍中。

  蕭茲後來離開了,但他走不到三公尺,便注意到半個街區外的另一間濃縮咖啡小館,這一間小館甚至比第一間更擁擠。他一走進去,便見到咖啡調理師親切地叫著顧客的名字,和他們打招呼,所有人都自在地談笑風生。短短一個街區內就有兩家類似的店,店裡全都擠滿顧客。後來,他更發現米蘭處處都有這種濃縮咖啡館。

  當時星巴克並沒有銷售杯裝咖啡,這家位於西雅圖的零售商主要是銷售袋裝的特級咖啡豆,同時也賣高級家庭釀酒設備。事實上,蕭茲參加這次研討會的目的,就是要幫公司尋找好的廚房用品、咖啡機和其他商品類型。不過,貿易展結束那天,蕭茲回到當地的大街上,希望探索更多濃縮咖啡小館。他對這些小館很感興趣,其中有些很時尚又高級,有些則是吸引工人階層的客戶群。多數小館裡的椅子都不多,但店裡選播的背景音樂多半都是歌劇。當地這種濃縮咖啡小館的數量多到讓蕭茲非常訝異,他說:「光是在和費城差不多大小的米蘭市,就有一千五百家,全都位於每條街的轉角處,而且都擠滿了人。」

  然而,他一直等到嘗了有生以來第一口拿鐵咖啡時,才獲得了最大的啟發。那是一家讓他真正駐足並仔細觀察的小館。那家店的咖啡調理師煮了一小杯濃縮咖啡,同時用蒸汽做了一壺奶泡,接著將這兩者倒進一個杯子裡,最後在最上方放了一坨泡泡。蕭茲嚐了一口咖啡後大為震驚。他說,那簡直是完美的飲品。

  這時,他才終於了解到,儘管他的公司對咖啡非常專業,但卻忽略了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星巴克完全搞錯了。銷售設備和袋裝研磨咖啡的商機並不大,但喝咖啡則是一種共同的社會經驗,你會和朋友分享喝咖啡的感想,不會獨自一人默默品嘗。他說:「這就像一種頓悟,領悟這個道理的那一瞬間,我的身體甚至在顫抖。」

  這個頓悟就是: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人懂這些東西。

一個對的時刻,改變你的一生

  蕭茲很可能並不是第一個產生這個洞見的美國人,不過,他卻是那個「對」的人,而且,他是在「對」的時刻產生這個見解。不過,誠如我們見到的,蕭茲做的某些事,還有他做這些事的方式,都讓他產生這個洞見的機率提高。

  乍看之下,「關鍵命運時刻」似乎很容易製造。畢竟如果你想增加自己人生中的巧遇次數,只需要和更多人見面,讓自己有機會接觸到更多點子,並因此累積更多印象就好。如果這是真的,那代表我們應該參加更多宴會,更常去旅行,同時花更多時間在臉書等社群網路上、參加更多研討會,或甚至搬到某個人口較多的地區,像是紐約或香港。

  雖然這些方法全都有其優點,但不知怎地,光靠這些方法似乎還是不足以讓我們達到目的。以我在義大利北部托斯卡尼(Tuscany)旅遊時巧遇到的一個人為例,他是個美國遊客,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絕對不浪費這次假期的任何一個時刻。我遇見他時,他剛從比薩(Pisa)過來,在此之前,他還去了威尼斯、西耶那(Siena)、米蘭、阿瑪菲海岸(Amalfi coast)和西西里島,隔天還即將前往羅馬。我們相遇那一天,正好是他這次假期的第十天,我問他到目前為止是否覺得愉快,或者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但他其實完全說不出任何想法。他說:「等回家看過途中拍的照片後,我才會知道自己是否玩得愉快。」

  你有可能遊遍世界各地,卻沒有見到任何能改變職業生涯或生活的事物。你有可能去參加很多晚宴,卻沒有和任何人產生交集,而且即使是住在紐約市的人,也可能過著一種完全可以預測的普通生活。儘管馮福斯坦伯格看見電視上的茱莉‧尼克森‧艾森豪後,產生了一個強大的洞見,但多數人卻可能在電視前待了幾百個小時,卻沒有碰上那樣一個「關鍵命運時刻」。而且,儘管薩爾詹和威斯共同產生一個工作上的突破性洞見,但多數人可能工作很多年,都沒有和同事之間產生那樣的關連。

  換言之,如果要提高自己碰上「關鍵命運時刻」的機率,光是讓自己接觸到很多人或產生更多印象是不夠的。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人,產生很多印象,但我們還需要其他某種東西才能達到目的,這些方法能讓個人或組織碰上這種關鍵時刻的機率提高。

(本文摘自〈第八章創造你的轉捩點:受米蘭街角啟發的星巴克〉)

作者資料

法蘭.強納森(Frans Johansson)

全球暢銷書《梅迪奇效應》作者,哈佛大學企管碩士。經常於世界各地演講,從美國大型企業的會議場合,到發展中國家的鄉鎮皆有,並曾擔任TED講師。創辦了一家軟體公司、一家跨國醫務管理公司、一個避險基金及一家創新公司梅迪奇。現居紐約。

基本資料

作者:法蘭.強納森(Frans Johansson) 譯者:陳儀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周叢書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9862722992 城邦書號:BW0491 規格:平裝 / 單色 / 30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