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在彌撒中與耶穌相遇:從進堂到禮成,感恩祭的聖經巡禮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理想主義者的養成:如何在衝突世界下,推動人道干預的精神
-
哈布斯堡帝國:翱翔歐陸的雙頭鷹家族,統治中歐四百年的多民族混融帝國【2025年新版回歸】
-
人生的坑,都在歷史課本裡:人體圖像化記憶,從此輕鬆讀通歐洲史
-
我被心理實驗監控的人生:關於數據監控與人格發展交錯的自我反思
-
竹林姊妹:從中國到美國,雙胞胎拐賣、收養、離散的真實故事【作者印刷簽名扉頁版】
-
口袋裡的心理課:144張圖看懂心理學,從心流、工作倦怠到情緒壓力,跟著佛洛伊德、榮格等138位心理學家,探索自己的內心,找出人生的答案
-
一分鐘秒懂漫畫易經:洞悉窮通順逆,通曉世事人情。原來易經這麼懂中國生存哲學,難怪南懷瑾、曾任強、季羨林這些大師都讀易經!
-
圖解螺絲全書:統括功能面、規格面、工具面、加工面,全方位實現從選用活用規格品到自行製造的實務能力
內容簡介
不懂建築結構,難以一窺建築的堂奧與奇偉。本書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入門途徑,引領讀者跨越建築複雜的科技知識門檻,展開一場經典建築發現之旅,撥開建築結構重重謎霧,讓人大開眼界,驚嘆於建築工程之雄渾,原來遠遠凌駕於炫目的建築造型。
本書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第一,從結構力學的角度解釋建築的結構與形狀;第二從氣候與遮蔽物的角度,探討如何因應控制居住環境的聲光、冷熱、空氣的流通性等等,創造舒適宜人的居住空間;第三部分,則是介紹電腦繪圖工具的使用與相關技術,藉助電腦科技之便與彈性,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上可以發揮更大的創意,令人驚艷的建築作品;最後,則是依據年代的先後,提供25個著名經典建築個案研究,探索建築結構的基礎,以及建築設計師與結構工程師如何發揮靈巧創意,打造出令人驚嘆的建築作品,映射出千百年來人類不凡的建築智慧。
【名家推薦】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張基義
◎華梵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蕭百興
序跋
空氣動力學是那些不會設計引擎者的福音。
◎文/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
無論從結構上或環境上來說,建築師就是設計出某種方法讓建物得以興建起來。除了社會性、文化性、哲學性和政治性等人文性因素會影響建築設計之外,工程師的工具與技法,亦即科技,會賦予居住環境形式與效能。
瞭解建築的關鍵在於設計與科技間的關係。本書的目的就是將上述關係介紹給打算以建築為職志者,同時也能讓建築系學生的設計理念與適當的結構與環境解決方案結合在一起。
本書首先先從簡單的分類系統和實際的例子,來介紹物理現象、材料、建築要素、結構形式間的關係。使用照片影像讓讀者熟悉常見的營造技術,歷史建築則用來標記出建築工程史上的重要時刻。
本書介紹建築的結構暨環境工程,但不包括數學上的計算,因為計算的部分可以藉助當今的電腦技術,協助設計者預測出建築的結構行為與環境行為。同時,也可以大量藉助歷史建築,因為對於使用者而言,瞭解科技運用成功與否的方法可以直接用建物的文化脈絡來衡量。有人主張,放眼當今工具、材料與技法,哥德式教堂是建築工程的頂峰。當今,世人也更加意識到要乾淨且有效地使用地球資源,並以此來衡量科技的成敗。
科技與生就與創造息息相關,只能及時把握時機稍微一窺科技成就。從材料科學到建築工地流程,建築科技與時創造,與時俱進,期許如同本書的科技叢書不僅能協助學生一覽歷史脈絡,未來也能激勵學子創造出全新的解決之道。
本書結構
建築科技可分為兩大主要範疇:結構與形狀,以及氣候與遮蔽物。最原始的遮蔽物,好比說茅草泥屋或愛斯基摩人的圓頂小屋,都是利用相同的建材和建築組件打造出結構的形狀,以及支撐這些建築組件,就算是簡單的帳棚,像是北美原住民的圓錐型帳棚也是利用一種建材(木條)構成建物形式,並搭配另一種建材(獸皮)以維持建物內部的溫度。
結構與形狀
這個部分又細分為三個主題:結構物理學、結構元素和結構邏輯。從材料科學、材料科技和結構整合這些結構型式的基本原則,到牆、樑柱、地板、屋頂等這些常見建物組件的屬性,再到這些元素如何結合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建築類型,從簡單的「樑柱」結構到哥德式圓拱屋頂、aluminium monocoque shells和tensile net,呈線性鋪陳。
氣候與遮蔽物
這個部分細分為兩個主題:人體舒適度和建築性能。在研究建築物之於當地環境而建造出來之前,設立基本的建築限制條件讓建物的居住者的身體能夠維持生命非常重要。本篇第一部分,即探討熱舒適度的原則及熱能的來源,太陽。
第二部分著眼於設計出能夠維持人體舒適度的建築環境的方法。同時,也探討建物的設計與結構(fabric),也就是氣候圍護(climatic envelope),如何控制調節環境,並與周遭環境互相影響,可能是主動為之,或被動為之,關切重點在於人體在聲光環境中的舒適度。
本書還增加以下三個部分:
電腦工具與技法
現在的建築設計大量受到電腦的影響。用電腦來打稿製圖就不用說了,透過模型製造和分析電腦可以輔助設計者預測出建築物的結構和環境行為,同時也提供建材、組件和系統的資料庫。的確,電腦可以儲存、創造虛擬模型,以及其他營建計畫裡所需的一切資訊。這個部分探究電腦作為分析及組織工具的用途。
個案研究
一系列個案研究用來探討建築結構類型的起源,以及闡述設計與建築土木工程科技的歷史淵源。個案按照年代編排,且詳述該建築結構和環境的分類,將在這個部分前兩節討論。
建築規範
全球建築產業都受法規的規範,以確保營建商與最終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與居住健康。建築規範包含了建築物的所有層面,以及愈來愈多關於節能建築與永續經營的規定。本書列出當今英國和歐盟建築法規與指導方針的重點。
內容頁
這部分被設計成一種分支系統,讀者可以把本書的任何主題脈絡化。每一跨頁都由一個主題帶領,可以交叉參照內容的樹狀結構。
圖像說明
主題文字配有圖像,分為圖表和圖片。圖像說明提供補充資訊,應視為主要內容的延續討論。
分類表與圖示
結構與形狀中有兩個者主要的分類,即結構元素和結構邏輯。圖表的組織架構直接與頁面連結,個別的圖表用來當作圖像的參考。這些圖示同時也用來交叉參照個案研究與主要內容。
延伸閱讀
每個主要標題都列出相關的出版品。推薦讀者的參考資料來源包括出版品與網站。
作者資料
彼得.席爾佛&威爾.麥克林(Pete Silver&Will McLean)
任教於英國西敏寺大學建築暨居住環境系,《構件──設計師指南2006年版》(Fabrication─The Designer’s Guide[2006])作者群之一。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