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貧困大國美國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貧困大國美國》一書讓你深刻瞭解為什麼全世界經濟都被美國所拖累的主因,實地深入報導美國成為金融危機震央的原因,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究竟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惡夢。 當國際秩序與世界經濟正在重新建構時,在地球彼端的我們必須知道事實的真相,才能掌握世界脈動,避免再深陷危機。 本書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簡潔易懂地將美國為什麼會有如此金融黑洞的內幕一一剖析。

目錄

◎序章 ◎第一章 貧困衍生出的肥胖問題
‧新自由主義興起導致美國中產家庭流失
‧為何胖子貧童特別多呢?
‧依賴糧食券生活的人們
‧美國國內的饑餓人口
‧專欄(1)錯誤百出的肥胖兒解決對策

◎第二章 民營化導致國內難民潮,自由化引發了經濟難民潮
‧其實卡崔娜颶風是人禍
‧「民營化」的陷阱
‧被國家拋棄的災民們
‧不是「重建」而是遭到「剷除」的紐奧良貧困地區
‧學校民營化
‧「自由競爭」所引發的經濟難民潮
‧專欄(2)紐奧良市不為人知的寶貝

◎第三章 因為生病而淪為貧困階層的人們
‧被昂貴的醫藥費壓得無奈宣布破產的中產階級
‧越來越多產婦都是當天生產完便出院
‧效率主義掛帥下,醫師也是苦哈哈一族
‧弊病叢生的美國醫療保險制度
‧醫院民營公司化
‧護理人員往往是最容易被犧牲的一群
‧醫療過失層出不窮
‧越來越多人成了無保險一族

◎第四章 前途茫茫的年輕世代
‧標榜「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遺棄」的非法徵兵政策
‧經濟徵兵制
‧被業績壓得喘不過氣的招兵人員
‧以中輟生為對象的「JROTC」法案
‧連助學貸款也民營化
‧社區大學學生成了軍方的次要目標
‧淪為卡奴的學生們
‧助學貸款免償計畫
‧魅惑人心的線上遊戲「美國大兵」
‧就算從軍也無法脫離貧困
‧退伍後竟成了流浪漢
‧專欄(4)誰是媒體幕後的那隻黑手?

◎第五章 窮忙族成了「民營化戰爭」的推手
‧求職陷阱
‧名為「戰爭」實為純粹的「派遣」業務
‧貧困階層成了待宰羔羊
‧靠戰爭發財的民間企業
‧隱形「傭兵」
‧政府掌控個人情報以及全民監控體制
‧國民身分證法
‧以州兵身分參與美伊戰爭的日本人
‧切身感受戰爭的殘酷
‧專欄(5)民營化比恐怖攻擊事件更可怕

◎終章
◎刊載一覽
◎後記

內文試閱

序章 次級房貸衍生的金融與社會問題


  二○○七年悶熱的七月,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馬利歐.菲爾南德斯將最後一件行李塞進卡車裡。一旁的妻子瑪莉亞總算鬆了一口氣似地,站在貼上「封條」的家門前。

  在這個全美被銀行查扣率最高的史東克鎮上,單單這個月就已經有三十戶人家被貼了封條。在次貸風暴的襲擊下,街上的空屋率越來越高,沉寂地彷如無人鬼城。

  所謂「次級抵押貸款」(subprime loan)是指針對信用程度較差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融資房貸。依二○○一年一月美國金融管理局所界定的條件,基本上只要符合下列四項中的任一項便屬此類對象。

  (一)過去十二個月以內,延遲三十天繳款超過兩次以上,抑或是過去二十四個月以內,延遲六十天繳款超過一次以上。

  (二)過去二十四個月以內被免除執行抵押權與債務。

  (三)過去五年以內宣告破產。

  (四)負債超過收入的50%以上。

  利率較一般信用良好的人高出甚多,雖然一開始的兩、三年利息很低,但之後就會突然調升至10%至15%。有些家庭為了償還每個月的貸款,一家十五口擠在一間屋子生活,而且大多是像馬利歐一樣無力償還,最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只見馬利歐嘆了一口氣,一旁的瑪莉亞輕摟著他那滿是汗水的肩膀,苦笑著說:

  「這場美夢還真短暫啊!」

  是啊,真的很短暫,馬利歐心中喃喃自語。雖說是夢,但我們所遭遇的事,宛如乘著一艘底部破了洞的船,卻還在拚命划槳的惡夢,不是嗎?對於像馬利歐這樣的移民者而言,能夠在這個國家定居下來,就是他們的美國夢。要不是天上突然掉下來的那個禮物,就不會經歷這般遭遇了。

  三年前的某日,一位年輕男子登門造訪。這位自稱在金融機關服務的陌生男子,表示自己是弱勢者的朋友。就算是像馬利歐這般低所得的移民家庭,也會夢想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於是這男子的一席話緊抓住馬利歐的心。

  「你千里迢迢來到的這個國家,可是一個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地方哦!」

  這句話讓兩年前破產,手上沒有一張信用卡的馬利歐頓時漲紅了臉,羞得移開視線的他,冷不防地瞄到男子身上穿的名牌西裝。

  想起當時那男子所說的那番話,馬利歐緊抿著唇。

  在美國不動產業界蔓延的那個神話的確讓他們這般處境的人嚮往不已。

  「因為房價不斷攀升的緣故。」

  神話總有破滅的時候,其實那時就有警訊了。

  在工廠工作的馬利歐,每個月的收入並不高,但似乎不影響他申請貸款。因為不需要提出任何財力證明,馬上就能貸到五十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千六百多萬元)的融資。

  但為了償還每個月三千一百美元的貸款,馬利歐夫婦和三個兒子就算努力工作,收入也全數繳貸款,日子過得更苦。即使手頭上沒什麼現金,十年前從墨西哥移民而來的馬利歐一家人,也沒有人手上有半張信用卡,可以說工作全是為了還債。

  雖說手頭較緊的當月可以少還一點,但其實沒有還清的部分,利息又轉入本金裡,導致債款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待發現的時候早就為時已晚了。況且對於墨西哥籍的馬利歐而言,密密麻麻的英文合約活像是天書,單憑聽信那個男人所言,糊里糊塗地就簽下合約是最致命的錯誤。雖說借款人萬一無力償還,可轉借利息較低的貸款,但二○○六年之後房市大跌,連帶地也使得房屋降低了擔保抵押的價值。於是馬利歐的美夢不但破碎,還留下一屁股債。

  「那天早上我們夫婦倆茫然地在街上閒晃,想著今後的日子該怎麼辦?」

  被迫搬家的一個月後,馬利歐接受訪問時說出當時心情。

  「其實我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只知道長年的美夢破碎了,而且往後的生活將比以前更辛苦,而且恐怕再也沒有機會翻身了。」

  當美國房市開始不景氣時,業者將目標瞄向國內逐漸增加的非法移民和低收入戶,向曾經宣告破產和無法持有信用卡的這類族群,吹噓他們也可以申請房貸。

  像馬利歐這一種英語非母語,尚且不流利的中南美洲移民,還沒弄懂合約內容便任意簽約的例子非常多,而且利率也較同所得的白人高出三成到四成。

  依聯邦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從二○○七年一月到六月的半年間,全美遭查扣的物件約五十七萬三百四十件,比前年增加58%。

  因為擔保次級房貸的證券風險,比擔保一般房貸的證券風險來得高,因此利率高,相對地獲利層面也高,吸引了不少銀行與避險基金競相投入。但隨著房市下跌,呆帳倍增,為了避免日本、美國以及歐洲中央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呆帳擴大,於是將巨額資金投入市場。

  二○○七年七月美國知名金融機關宣布擔保次級房貸的證券降級,立刻造成股市震盪。翌月法國知名銀行BNP也宣告凍結部分避險基金,於是從歐洲股市開始,擴及美國、日本股市,引發一連串股災,市場哀鴻遍野。

  日本媒體連日報導關於金融危機的議題,日本銀行界也力挽狂瀾。

  但次貸風暴引發的不單是金融危機,過於激進的市場原理也是造成經濟上「弱肉強食」,衍生出「貧困商業」的因素之一。「貧困商業」這個名詞是由擔任以援助低收入者為主,NPO法人「MOYAI」事務局長湯淺誠所創,意即以貧困階層為目標,擴大市場範疇的一種手段。(譯註:查證NPO的意義??)

  當美國中產階級消費能力呈現飽和狀態時,低所得階層自然成為商人們瞄準的目標,推出所謂「次級抵押貸款」。

  根據二○○五年美國聯邦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同年國內「次級抵押貸款」的使用者中,55%為非裔移民,46%為中南美洲裔移民,相較之下,白人僅佔17%(Federal Reserve Data 2005)。

  回顧二○○七年夏天,將毫無能力抵禦風險的低所得階層當作「商品」套用在市場原理的行為根本是一大錯誤,紐約證券分析師傑森.馬克弗萊表示:

  「景氣好的時候還好,一旦景氣低迷,出現莫大漏洞時,最先受到衝擊的便是這些毫無保護網的低所得階層,不僅夢想破滅,人生也將跌入谷底,只能過著但求溫飽的悲慘生活。」

  擔任麻塞諸塞洲NPO、「EASC」不動產諮詢顧問的維吉尼亞.布萊德,以拯救因次貸風暴等問題而面臨破產危機的人們為職志,對於金融機關拚命向低所得階層推銷次貸的蠻橫作法,表達強烈的憤怒與不滿:

  「他們根本和兇狠的禿鷹沒兩樣。新移民們不但沒有信用卡,35%的中南美洲裔移民家庭甚至連個銀行戶頭也沒有,但他們的個人資料卻在金融機構間流通,如此一來便能整理出『冤大頭』的分布區域圖,各金融機構的營業員只要按圖索驥發動攻勢就行了。」

  結果這些金融機構只圖眼前利益的蠻橫作法,導致現在這般連聯邦政府都難以收拾的慘況。雖然許多機構接二連三爆發危機,民怨沸騰,但畢竟對象是民間企業,調查起來頗為棘手。

  「當初我們也很反對,反對這般歧視種族的做法,但終究敵不過那股氣勢,那是超越種族、宗教……一股更巨大的力量在推動著。」看來維吉尼亞的直覺果然應驗了。

  同樣地,美國國內也有許多想唸大學卻沒有錢唸,或是畢業後還得想辦法償還助學貸款的年輕人;還有因為沒有加入健保無法看醫生的人,以及失業後不堪生活困頓,成了金融風暴下的犧牲者;或是受制於越來越嚴苛的移民法,無法呼吸自由空氣的非法移民等……這些人和前述的馬利歐夫婦一樣,做了一場短暫美夢後便淪為失序的市場機制下犧牲品。

  逐一驗證現今美國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便能窺見其中的關連性。

  那是跨越國境、種族、宗教、性別和年齡等範疇,將世界予以兩極化的差別架構,甚至改變整個大環境的市場結構,徹底顛覆你我長久以來以國家為單位的世界觀,失序的市場機制逐漸擴大,終至難以收拾的局面。

  「弱勢者」成了禿鷹的嘴邊肉,不但被剝奪基本生存權,還淪為遭人利用殆盡便丟棄的棋子。

  也就是觸犯了日本憲法第二十五條,侵犯所有公民享有健康、文化等基本生活的權利。襲捲全世界的這股巨大力量剝奪了國民的基本權利,而且這波「民營化戰爭」的趨勢,本書中除了馬利歐夫婦之外,還有各種例證。

  當「教育」、「生命」、「生活」這三項政府應盡的責任,也是主要業務竟然朝向「民營化」發展的市場論理推行其道時,這般龐大的機制還叫作「國家」嗎?我們究竟有無能力抵抗這波趨勢呢?

  這波趨勢不單是美國面臨的問題,日本也無法置身事外,現在太平洋彼端已經敲響警鐘了。

第一章 貧困衍生出的肥胖問題


新自由主義興起導致美國中產家庭流失

  一九五○至六○年代,美國熱門家庭倫理劇在日本十分風行,也在日本人心中深植了令人嚮往不已的家族群像。

  住在偌大庭院的獨棟郊區住宅的白人家庭,先生是白領菁英,妻子在寬敞新穎的廚房烤著香噴噴的馬芬,三個可愛的小孩在一旁活蹦亂跳,腳邊還躺著溫馴的長毛大狗。客廳擺著大沙發,窗外綠草如茵的草坪上,自動灑水器噴出的水花閃著耀眼的光芒,這是多麼幸福的光景。

  我們印象中對於美國那種幸福美滿的中產階級家庭呈現的畫面,現在究竟變得如何了?

  美國家庭倫理劇的舞台是以五○年代都市的勞工階級家庭為背景,但六○年代開始就不一樣了,七成以上都是描述郊區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第三十七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理想,就是希望所有美國國民皆能過著這般生活,也是冷戰時期足以贏過舊蘇聯的象徵。

  但是,來自企業與高所得者的稅金,透過教育、醫療與社會福利制度再分配到中產階層的政策,卻因為不景氣的關係,引發通貨膨脹等問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便是為了化解僵局,卻也動搖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基本面。

  相較於重視社會福利政策的尼克森總統,第四十任美國總統雷根則是以重視效率的市場主義為基礎,不斷提出各項政策,促使美國社會產生莫大變化。藉由提高大型企業的競爭力,促使經濟提升,譬如撤銷、暫緩對於企業的一些相關法令、調降法人稅、通過較不利於勞工的政策,縮減社會保障範圍等。

  結果不敵外勞的廉價優勢,美國製造業逐漸失去競爭力,勞工們一個個丟了飯碗,中產階級淪為貧困階層,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業的興起(金融、IT、企管顧問等),這方面的菁英份子成為美國社會的中流砥柱,逐漸拉大貧富差距。

  根據美國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二○○六年度報告,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低於二萬美元(二二○萬日圓)的家庭即為低收入戶,出身這般家庭的孩子便視為「貧童」。依普查局所發表的資料(U.S.Census Bureau 2005)顯示,二○○五年度美國國內貧困率為12.6%,家中未滿一八歲的貧童率為17.6%(約每六人中有一人),二○○○年到二○○五年之間上升了11%,估計五年來增加了一百三十萬貧童。

  雷根主政後,擴大貧富差距的市場原理主義不但消滅了中產階級,也使得淪為貧困階層的人們難以從谷底翻身,六○年代聯邦政府以救濟貧困階層為目的,祭出許多的社福政策正逐漸萎縮中。

  譬如布希政府推出的「五年保育援助基金凍結」計畫,意即至二○○九年為止將取消三十萬戶家庭的保育援助資格。此舉不但造成國內貧童急增,「國家學校午餐計畫」的施行亦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健康,也間接增加了不少醫療負擔。
(譯註:何謂「國家學校午餐計畫」?)

為何胖子貧童特別多呢?

  中午十二點鐘聲響起,午餐時間開始。位於紐約州布朗士區某公立小學的學生餐廳裡,一大群學生正拿著餐盤爭先恐後地排隊。

  一按下微波爐,餐廳內便飄散著一股濃郁的起司味,學生們個個迫不及待,看著白板上寫著「起司通心粉」的斗大字眼,響起一片歡呼。

  所謂「起司通心粉」,就是將通心粉淋上牛奶、奶油和起司一起拌煮,超市一盒賣三美元。這道卡路里高、味道濃郁的餐點,成了最受孩子們歡迎的速食料理。

  午餐主食則是「花生醬加果醬三明治」。麵包上塗了厚厚的花生醬和果醬,典型的美式餐點也出現在午餐菜單上。

  艾蜜莉‧強森老師邊瞅著大口吃著午餐的小胖子們,邊說:「政府根本不明白,那些孩子之所以肥胖的原因就是貧窮。」

  針對50%公立小學學生過胖的問題,紐約州州政府於二○○六年祭出對抗肥胖政策,指示所有公立小學將免費提供的可樂,換成含有維他命C的柳澄汁。

  但這項政策似乎沒什麼效果。

  艾蜜莉認為貧童的教育程度低落與肥胖度呈正比,她表示:

  「因為家境貧困,每天的伙食都是以便宜、方便調理的垃圾食物、速食和炸物為主。許多學生的家裡依賴民生配給券(針對低收入戶所發放的食品交換券、糧食券等),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惡化。」

  「學校方面對於孩子們的肥胖問題有何對策嗎?」

  「根本沒有這方面的預算。」艾蜜莉嘆了一口氣。

  二○○五年夏天,甘迺迪克州議會通過小學、國高中以及周邊地區,含砂糖的冷飲和速食自動販賣機全面撤除的決議案。甘迺迪克州是第一個執行如此嚴格法令的州,之後全美十七州亦跟進。

  但美國的貧困地區與富裕地區猶如拼布般東拼西湊的連接著,隨著經濟環境的不同,學童們的健康狀況也不一樣。

  「像甘迺迪克州這般較為富裕的地區,比較有餘力關心民眾的健康問題,但我們學校位於紐約州,根本無法將銷售垃圾食物的自動販賣機逐出校園,也無力阻止擺放這種機器的企業入侵校園。」

  「那供餐方面呢?」我問。

  餐廳白板上寫著一週的菜單,幾乎全是垃圾食物。漢堡加披薩、起司通心粉加炸雞、熱狗……絲毫看不出來有為孩子們的健康著想。

  走在紐約街頭上的一百九十萬名兒童中,有四分之一是貧童,其中三分之二參加國家學校午餐計畫(針對學童提供低成本或免費的午餐。早餐、午餐或是兩者都有的供餐計畫)。

  「可以談一下有關國家學校午餐計畫嗎?」

  艾蜜莉回道:

  「這項制度本身引發的問題,便能清楚顯現這個國家的經濟落差。」

  一九六六年開始實施的國家學校午餐計畫(National Lunch Program),原本是針對貧困地區和偏遠地區的學童所制定的一項跨州計畫。

  一九七一年以改善學童營養為目的,對象擴及雙薪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學童;一九七五年則修訂為所有學校均可以自由參加。   這項計畫是以家庭年所得低於聯邦貧窮線130%的學童為對象,和領取糧食券的資格標準是一樣的,只要符合領取糧食券資格的家庭中有高中以下的學童,州政府會自動將其列為計畫的對象。

  以此基準表來看,五口之家年收入低於三萬一千零九十九美元的話,可申請低價午餐(部分由國家補助),低於二萬一千八百五十三美元的話,可申請免費午餐。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顯示,二○○五年全美申請這項計畫的學童人數共三千零二萬六千人,較前年增加三十八萬一千人。

  「越是貧困的地區,申請這項計畫的學童越多。相反地,家庭較為富裕的孩子們,父母有較多的時間親手製作卡路里低而營養價值高的午餐給孩子們吃,相較之下吃得比較健康。

  但是對於貧困地區連早餐都沒得吃的父母親而言,這項計畫無疑是父母的一大助力。就算為了節省成本,菜單淨是些垃圾食物,也總比挨餓上課好。」

  目前實施這項計畫的有:西維及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夏威夷州、德拉威州、北卡羅萊納州、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納州、阿肯瑟州、田納西州等,華盛頓州也有,多集中於南部地區。大部分是屬於個人平均所得較低的州。相反地,實施比率較低的州例如:威斯康辛州、甘迺迪克州、密西根州、內布拉斯加州、堪薩斯州、南達科他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紐澤西州、印第安那州等,其中又以威斯康辛州的16.6%實施率為全美最低。這些州多位於東海岸、中西部、山岳地區,以個人平均所得居全美第一、第二的甘迺迪克州和紐澤西州為首,這些都是美國較為富裕的州。

  畢竟學校要在有限預算中籌措這筆龐大支出,就得減少人事支出費,廚具老舊也無法更新,清一色是便宜、高卡路里,方便調理的速食食品、垃圾食物等。

  不少連鎖速食業者均以爭取學校早午餐這塊大餅為目標。隨著政府補助預算減少,越來越多學校與麥當勞、必勝客等知名連鎖速食企業簽約合作。依調查結果顯示,全美29%的學校與知名連鎖企業合作,其中約六成都是學生數超過五千人的學校,比率相當高(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Nutrition Service,2006)。

  不少知名企業均積極開拓學校這塊市場大餅,像是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達美樂和溫蒂等在各國(原為日本)也是耳熟能詳的速食業者,其中尤以必勝客最為積極。

  國民肥胖率逐年提升,儼然成為美國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國際肥胖症研究協會」曾提出警告,照此情況下去,到二○一○年全美大約會有半數以上的兒童都是小胖子。

  美國農業部雖然要求各州必須改進學校供餐的菜色,以求符合一定的營養標準,但對經濟困頓的州政府而言,根本沒辦法達到這項要求,艾蜜莉忿忿地表示:

  「這個國家之所以小胖子越來越多,全是因為政府棄貧困階層不顧的結果。」

  布希政府將二○○七年度的食品民生援助預算砍了六億五千六百萬美元,造成約四萬名兒童被摒除於這項計畫的名單外。

依賴糧食券生活的人們

  不健康的肥胖是貧窮的象徵,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小孩身上,成人也很嚴重。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於二○○○年針對國內三十萬成人所進行的國民肥胖率調查顯示,肥胖人口佔州人口比率高達30%的依序是:路易斯安納州、密西西比州和西維及尼亞州。科羅拉多州、甘迺迪克州、夏威夷、佛蒙特則是比率最低的州。

  「二○○五年從電視上看到紐奧良水災報導時,令大家最驚訝的就是災區的非裔美人很多都是胖子。」

  紐約州一位專為弱勢者爭取權益的律師麥克‧威廉這麼表示。

  二○○五年夏天,麥克為了幫助因卡崔娜颶風來襲而失去一切的災民爭取權益,數度前往路易斯安納州。

 「有些駐美日本人看到那樣的新聞畫面,認為是他們不運動,成天吃麥當勞之類的速食才會變成這樣,我聽了覺得很難過,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美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住在富裕州郡的有錢人所持的看法和意見完全相同,才是最可怕的事。」

  風災受害最深的密西西比州與路易斯安納州,分別高居全美第一和第四貧窮的州。

  「譬如路易斯安納州,每兩人就有一人靠糧食券過活。」

  二○○六年度,全美有二千六百一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九人領取糧食券。從二○○○年開始,五年來增加了九百三十萬人(Food Research and Action Center 2006)。

  但這項數據其實不到必須依賴糧食券過活的人口的六成,也就是說,還有四成的人符合領取糧食券資格,卻不曉得有此權利。此外,就算有工作也不足以養家糊口的窮忙族年年增加,也是一大問題。依普查局所發表的數據顯示,二○○六年,全美重度貧窮人口已達三千六百五十萬人。

  路易斯安納州在尚未遭受風災前,也就是二○○四年時,領取糧食券的人口比率高達63.8%。譬如無收入的四口之家,每月糧食券的給付額為五百一十八美元,每餐每人平均花費一美元四十角。不少符合領取資格的家庭不但沒有廚具,連廚房也沒有。

  「那他們拿著糧食券去超市購物時,到底買些什麼呢?」

  「盡量買那種不必烹煮,也不用加調味料,既便宜又能填飽肚皮的東西,所以能夠選擇的實在不多。」麥克說明著。

  我的腦子裡又浮現公立小學那些淨是垃圾食物的午餐。

  絕大多數的貧困階級者缺乏營養均衡的觀念,為了求溫飽,只好用糧食券買些高熱量的低價食物。「起司通心粉」(一美元五十角)便是最符合他們需求的食物之一,還有像是加入熱水,只需一分鐘便能煮熟的「速食米」(九十角)、口味重的零食(一包九十九角)、就算放兩個月也不會發霉的麵包(一斤一美元三十分)等,都是他們最常買的食物。

  這些速食品添加了大量的人工香料與防腐劑,毫無營養價值可言。

  結果造成貧困地區營養失衡的肥胖兒童、肥胖成人越來越多。健康狀況惡化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是醫療費用急劇增加、學童學習力低落等,惡性循環導致情況更加嚴重。

  二○○四年,住在紐約的一位電影導演摩根‧史柏路克,以自身做實驗,連續三十天只吃麥當勞,拍成一部名為『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的記錄片。   結果僅僅三十天體重便增加十二公斤,體脂肪增加10%,內臟功能明顯衰落,實驗途中,甚至被三位醫師警告不能再繼續進行這項實驗。

  這部明確點出飲食生活對人體有何影響的電影,對許多嗜吃麥當勞的人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也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記錄片。

  「肥胖=偏食」這般單純的關係圖背後,其實隱藏著嚴重的貧困現況。

美國國內的饑餓人口

  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顯示,二○○五年美國國內曾經歷「饑餓狀態」的人口為三千五百一十萬人(佔總人口12%),其中成人為二千兩百七十萬人(佔總人口10.45%),孩童則為一千二百四十萬人。

  這些被定義為「饑餓人口」的人們,主要特徵如下:(一)六成為單親媽媽,(二)有孩子的饑餓家庭人口數是沒有孩子的家庭的兩倍,(三)以西班牙裔或非洲裔的美國人居多,(四)多為重度貧困家庭,等以上四點。

  此外,39%的饑餓人口是有工作的。

  對於有兩個分別為七歲與九歲的兒子,住在紐約州哈雷姆市的「PROJECT」(低收入戶專屬國宅)的非裔美人摩妮卡.戴比斯而言,母子三人如何求得溫飽成了她最苦惱的事。

  獨立撫養兩個小孩的她,從事月薪四百五十美元的大樓清掃工作,扣掉房租、水電瓦斯費、雜費和瓦斯費之後所剩無幾。

  「光靠領取糧食券,每個月的伙食費還是捉襟見肘,所以還是得排隊領取「濃湯廚房」(免費提供食物的民營慈善團體)和教會發放的物資。

  因為沒錢付電費,已經一個禮拜沒有電可用,只能靠燭光生活,想盡辦法也要讓兒子能多吃一片麵包,這就是我們的現況。」

  一九七四年開始實施的聯邦住宅計畫「PROJECT」,每戶都有居家基本設備,而且超過每月家庭收入30%的房租部分由國家負擔,受惠對象以低收入戶、六十二歲以上高齡者以及身心障礙者為主。

  入住「PROJECT」的家庭平均年收入為一萬八千美元,像摩妮卡這般為生活所苦的單親媽媽,平均每月房租為三百美元。

  紐約州共有三百四十五處地方設有「PROJECT」,共二千六百九十八棟,目前住有十七萬五千戶,共四十二萬人。全美最大都市紐約市的八百萬人口中,每十九人就有一人是「PROJECT」的住民,大多是非裔和西班牙裔美人。33%戶長為六十二歲以上的高齡者,其中18%享有生活照護服務;41%的住民是未成年者,其中42%依賴各種年金生活(New York Convention & Visitors Bureau 2003)。

  「扣除房租後,平均一天只能花五到七美元,實在不夠,當然只求溫飽了。」

  依美國國稅局發表的報告顯示,二○○六年度約六千萬美國國民,過著每天收入不到七美元的生活。

  「人家說伊拉克和北韓的總統,都是讓人民餓肚子的冷酷獨裁者,我更想知道,讓這個國家的人民餓肚子的人到底是誰?」摩妮卡的聲音充滿了憤怒與埋怨。

  自從布希政府入主白宮後,貧困率逐年攀升。第一任的四年間,全美貧困人數增加約五百九十萬人,另一方面,華爾街的CEO(執行長)們卻享有五十億美元以上的獎金,知名石油企業的CEO則領到四○○億美元以上的退休金,由此可見貧富差距之大。

  漫畫裡出現的有錢人都是捧著鮪魚肚的暴發戶模樣,但現今美國社會卻出現越來越多「有鮪魚肚的窮人」。

  全球知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其著作《財富第五波》(Paul Zane Plizer,The Wellness Revolution)一書中指出,食品產業之所以能達到年營業額一百二十兆,就是鎖定貧困階級為目標,從中賺取巨額利益。加工食品的市場行銷更是針對身陷肥胖與營養失調等嚴重問題的貧困者進行嗜好研究,找他們喜歡的名人拍廣告,以達到促銷目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愈貧困的人,愈依賴垃圾食物和加工食品的原因。靠經濟弱勢者活絡這類產業的美國,正逐漸與「貧困」和「肥胖」等字眼劃上等號。

專欄(1)錯誤百出的解決肥胖兒對策

  位於西維吉尼亞州的漢彌爾敦中學,目前校園中最流行的活動就是蹦蹦跳遊戲。

  「這種遊戲真的很棒!自從在體育課玩過後,大家都愛上這種遊戲。每天持續做,我想一個月便能減重十磅(約四.五公斤)。」就讀這所學校的琳達.馬克畢爾這麼說。

  體重一六○磅(約七十二公斤)的琳達是個過胖兒,因為家裡是重度貧戶,所以都是吃學校的免費餐食。

  二○○七年二月,西維吉尼亞州政府發現再不解決孩童們的肥胖問題,醫療費將不敷使用,於是成了第一個將解決肥胖兒對策列為優先課題的州。州政府必須負擔的肥胖兒醫療費用除了聯邦與州政府各負擔一半的低所得者醫療費補助之外,還有低所得者醫療保險,每人一年平均花費六千七百美元,負擔的確非常龐大。

  於是州政府毅然決然祭出某項政策,那就是在州內七百六十五間公立學校設置「DDR」(跳舞機)。由日本CONAMI公司販售的「DDR」,使用者只要配合長達三分鐘左右的音樂,依畫面上的箭頭指示在專用毯子上踩踏舞步便能得分的遊戲。初期目標為一百零三間學校,預定兩年內普及州內所有公立學校。

  進行本書採訪時,我在琳達的堂姊,於紐澤西州擔任護士的夏琳.普雷瑪家中試玩「DDR」。雖然只有短短地三分鐘,但隨著旋律持續活動的結果,的確消耗不少熱量。滿頭大汗的我,運動後喝了一瓶巧克力牛奶。聽聞二○○一年美國農業部為了改善肥胖兒營養狀況,曾推出名為「來杯牛奶」(Got Milk?)的活動。但就算牛奶的營養價值再高,習慣喝可樂和汽水的孩子們真的會改喝牛奶嗎?雪琳對於我的疑問抱以苦笑。

  「當然很難改變啦!所以得加點巧克力味道才行。」

  後來農業部果然從善如流。那年全美共有二萬八千家食品原料店參與名為「來杯巧克力牛奶」的活動(Robert Cohen,Milk A-Z,Argus Pub Inc,2001)。

  喜歡吃巧克力的美國孩童們果然每天都喝巧克力牛奶,但比起原味牛奶,巧克力牛奶的熱量足足多了二百三十四卡路里。

  雪琳聳聳肩,這麼說:「真不曉得政府到底在想什麼?那些小胖子們好不容易消耗熱量,結果走廊上一排都是賣零食和可樂的自動販賣機,不然就是午餐後喝下一瓶甜甜的巧克力牛奶。」

延伸內容

美國的問題,台灣的惡夢


◎文/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秘書長)

  我兒子從小喜歡電腦遊戲,尤其是戰爭與智謀方面的。在大學一年級時曾表示要當「法國傭兵」,他認為這是勇敢、冒險又能獲得高所得的工作。兩年後,他獲得到美國擔任交換學生的機會,那一年正巧發生九一一事件,美國國防部以各種計畫吸引大學生從軍,連這些外國學生都在極力邀請之列。還好,他成熟到知道「打仗絕對不是一件好玩的工作」。也還好,他有個認真工作又幸運擁有許多機會的父親,能夠供養他攻讀更高的學位。

  但是,無數美國年輕人為了多獲得一些機會,在伊拉克或阿富汗受傷甚至死亡。他們渴望的機會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晉升中產階級的夢想」:能夠順利獲得大學文憑、找到好工作、成家生兒育女、生病時能夠付得起醫藥費。但是,這樣的標準在美國已經是大多數人難以實現的夢想,沒有錢上大學、讀了大學還不起就學貸款、有了學歷卻無法找到像樣的工作、沒錢不敢結婚、生了病沒錢就醫,因為醫藥費用太昂貴了。

  這樣的狀況,也是台灣年輕人無奈的寫照。除了健保還算可以、年輕人少了去遠方打仗的可能之外,我們社會處處呈現與美國翻版的問題。無數人每日辛苦卻是「窮忙族」,無數上班族在民營化的浪潮之中丟掉了飯碗,無數小學生吃了便宜的營養午餐卻因此成為「小胖子」,無數大學生前途茫茫……。但政府總是欠缺效能,許多公共政策弊多於利。

  雖然政府的表現總是不理想,在二○○八年起的金融海嘯之中,無數的企業垮了,政府還是最有資源的體系,因此,政府的功能被重新強調,政府成為人們在海嘯載沈載浮之中最大的希望。
政府提供資金給什麼產業、哪些公司,影響著無數人的就業機會。政府的地位抬頭了,國家機器又重新被高舉,相反地,「民營化」、「自由經濟」不再是顯學,幫助企業發展的管理不如政府的公共行政。

  對於講授管理二十多年的我,這樣的趨勢不是我所喜歡的。但也提醒我去反省管理的極限,尤其是在面對社會問題日益複雜的二十一世紀,還是需要有更大、集體的力量去處理十分棘手的種種難題。所以,更有效的政府還是被寄以厚望。但是所有為了解決某種社會問題所提出的公共政策,也應該考慮到可能產生的新問題。

  這本書很棒,透過二十一世紀新發生的實例說明美國社會所面對的重大考驗。作者的文筆絕佳,翻譯者的功力一流,使我們能藉此瞭解、反省、學習。公共政策的制訂者尤其應該詳讀此書,例如在二○○九年初台北市與高雄市將推出的「發放食物券」是否能確實有效幫助低所得的家庭?本書以美國的例子提醒如此做反而會滋生許多問題。

  在農曆新年期間接獲得兒子的告知:「因為金融海嘯,紐約州政府取消了研究生擔任教學助理的預算,我的獎學金也沒了!」這,又是一個不景氣所產生的新問題,衝擊到我!此時拜讀此書,想到有這麼多的問題,心情難免沈重。但是想到有像作者這樣有見識的分析者,還有很多實際服務去處理問題的工作者,我還是很有信心。面對金融風暴的新時代,我們需要豐富的見識,還要有不停歇的毅力!

美國垮了!別怕,快活點!


◎文/丁學文(中星資本上海盈創合夥人)

  兩個禮拜前,受邀去台大講課,講課內容是「全球資本市場的現狀及未來」,以前在我記憶中,台灣學生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在資本市場成功立業、賺大錢。但這次課後的討論,我卻發現更多的台灣學生想知道的已經不再和以往一樣,而是想知道在金融危機後,如何幫自己從迷惘到積極、從自卑到自信、從挫折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

  我一直很想寫一些東西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年輕人看。人——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輩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未來的你有沒有比現在的你更強。

  台灣社會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按照同一個模式走,就像多年前常聽到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永遠採用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社會看頭銜。尤其在今天的台灣,人們對財富的追求首當其衝,各行各業對一個人成功的評價,更是以財富為指標。但是,有了最好的財富就代表成功嗎?有名有利就一定快樂嗎?其實這都是受了美國式資本主義長期以來的影響。而今美國金融風暴震撼了全球,也突然讓很多台灣人一下子失去信仰的方向。本書能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用簡潔易懂地敘述,把美國金融黑洞的內幕一一剖析,並清楚導引出美國現在及未來可能遭遇的金融、民生、社會救助、教育、醫療的缺失。讓我們了解其實一切事出必有因,真是一本有利於我們浴火重生的參考書籍。

  我覺得大部分台灣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試著「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點變為優點」,但卻碰到更多的困難和痛苦;而少數快樂成功者的秘訣是「加強自己的優點,並正視自己的缺點」。而今美國的失敗正是上天給我們的一個機會,讓我們把一直以來受美國思維影響的錯誤方式加以導正,為自己找到一條更好的路。

  長期以來,大家透過報章媒體,會覺得華爾街似乎是一個到處都在誕生一夜暴富的億萬富翁的地方。戴爾、楊致遠、貝索斯,這些美國各行業的巨擘,都迅速成為當今年輕人的偶像。這個世紀之交更因為全球化的崛起,使得台灣年輕人沒有幾個不浮躁的?刺激年輕人暴富夢的東西太多了。美國華爾街巨擘們早已成為台灣年輕人的偶像,加上這些年台灣媒體每天無止盡的吹捧台灣這些金控、科技大老的財富,使得他們的累積財富過程也被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模仿。台灣曾經有某雜誌不停吹捧「億萬人生」的概念,使得台灣的年輕人都被財富撩得不能自持,可想而知,暴富夢確實熱度太高,需要降降溫。本書正是能讓我們深刻瞭解為什麼全世界經濟都被美國所拖累?美國成為金融危機震央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美式資本主義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惡夢?當國際秩序與世界經濟正在重新建構時,在台灣的我們必須知道事實的真相,才能掌握世界脈動,避免再深陷危機。

   對於有些年輕人來說,會認為自己再沒機會了;但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沒有比爾蓋茲的智慧,也沒有郭台銘的雄才大略,又沒有良好的機遇和勤奮苦幹,成功的機會也許不大。但成功不是一夜夢見的,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樣。再說也不是到處都能建成羅馬,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富翁。所以,台灣的年輕人需要知道,美國正因為這股資本浪潮而受到懲罰,全球正在提供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資本浪潮潮起潮落的必然,是提醒我們更該步步為營、從建立自己素質、掌握全球趨勢做起,一旦機會來了,你一定會比其他人更勇敢,而我相信讀完此書,必能為你指出一條你該努力的未來之路。

作者資料

堤未果(TUTUMI MIKA)

東京出身,紐約州立大學國際關係論學博士,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國際關係論學碩士。曾擔任國際婦女開發基金(UNIFEM)、國際特赦組織紐約分會工作人員。任職於美國野村證券時,親眼見證美國遭逢911等多起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以記者身分活躍於新聞媒體界,目前往來紐約與東京之間,從事寫作、演講等活動,是日本著名的時事評論家。2008年3月,與川田龍平參議員共結連理,成為轟動日本政壇與新聞媒體界的佳話。

基本資料

作者:堤未果(TUTUMI MIKA)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Discourse 出版日期:2009-03-09 ISBN:9789866472114 城邦書號:BK7031 規格:膠裝 / 單色 / 19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